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中西方文化习俗差异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引言
婚姻是人类社会共有的制度之一。从古至今,婚姻对于任何人都是至关重要的。因此几乎在每一种社会文化中,都有举办婚礼的习俗。但是,婚礼的形式却随着人类社会的进展不断地发生着变化,不过万变不离其宗,本文将试从四个方面来比较中西婚俗差异,同时进行婚俗差异原因的深层探究,使我们也对中西文化有一个基本的了解。更重要的是人们可以透过纷繁绚丽的婚俗,更清楚地认识人类社会历史,探索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
一.中西传统婚俗礼仪的差异
(一) 传统婚礼仪式 (traditional wedding ceremony)
古代中国,婚礼的准备过程是极其复杂的,有特定的步骤,称之为“三书六礼”。 所谓“三书”,就是指聘书、礼书、迎亲书。(聘书:订亲之书,男女双方正式缔结婚约。纳吉(过文定)时用。礼书:过礼之书,即礼物清单,详尽列明礼物种类及数量。纳征(过大礼)时用。迎亲书:迎娶新娘之书。结婚当日(亲迎)接新娘过门时用。)而“六礼”是指纳彩、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纳采:古时婚礼之首,属意女方时,延请媒人作谋,谓之纳彩,今称「提亲。问名:男方探问女方之姓名及生日时辰,以卜吉兆,谓之问名,今称「合八字。纳吉:问名若属吉兆,遣媒人致赠薄礼,谓之纳吉,今称「过文定或「小定。纳征:奉送礼金、礼饼、礼物及祭品等,即正式送聘礼,谓纳征,今称「过大礼。请期:由男家请算命先生择日,谓之请期,又称「乞日、今称 「择日。亲迎:新郎乘礼车,赴女家迎接新娘,谓之亲迎。)通过“三书六礼”我们可以略窥一斑,中国古代婚礼的准备过程非常复杂、繁琐,十分注重礼节,每一步都有具体的要求。在整个过程中,从“纳彩”到“亲迎”,都由双方父母安排,最后也由父母决定是否能够结婚。同时,在婚礼进行时也有一定的顺序,按一般的情况,在整个婚礼过程中有:祭祖、出发、燃炮、等待新郎、讨喜、拜别、出门、礼车、掷扇、燃炮、摸橘子、牵新娘、喜宴、送客、闹洞房、三朝回门。
在古代的西方社会,结婚仪式的步骤是固定的、不能更改。如,新郎新娘及其父母、亲朋好友、男女傧相要按时到达教堂。新郎和男傧相站在教堂的前部、神父左侧的位置等。整个婚礼过程严肃、庄重。送交新娘是宗教婚礼本文由收集整理仪式上的一个重要项目。新娘的父亲护送女儿走向教堂圣坛的台阶,在送交仪式上,新娘父亲将女儿的右手递给牧师,牧师再将新娘的手递给新郎。如果新娘的父亲已去世,就由一位男性亲属来代替,在牧师的见证下许下爱的誓言。相比而言,传统的西方婚礼的准备就简单的多,也更为浪漫,通常由四个步骤来完成。双方面见家长然后到政府登记,通知亲友,以及准备婚礼的有关事宜。当然,这四步骤并不像传统的中国婚礼要求的那样严格,可以根据具体情况而定。
(二)婚礼地点(wedding location)
对于我们中国人来说,婚礼要办的隆重热闹,邀请众多的亲戚朋友,所以婚礼举行的地点一般都选在交通方便、空间宽敞的院落或酒店。
西方婚礼突出庄重和圣洁,婚礼一般都是在教堂(church)或其他较为安静的地方举行,婚礼井井有条,但是相对来说就不如中国婚礼那么热闹。
(三)婚礼服饰(wedding dress)
在中国,红色象征着喜庆、幸福,因此在中国传统的婚礼仪式上,新娘一般都穿红色的礼服。家里到处都贴有红色的喜字,新人身上佩戴红花,新房里的物品也大都是红色。典型的中国传统婚礼服饰为凤冠霞帔(a chaplet and official robes )、状元服 。现在由于受到西方婚礼习俗的影响,越来越多的中国人也接受了白色婚纱(wedding veil )。但是新娘一般都是在迎娶的时候和婚宴开始的时候穿白色的婚纱,之后就会换上红色或是其他比较喜庆的颜色的礼服。
西方的婚礼的主色调是白色。在西方婚礼中,新娘一般都会一直穿着白色的婚纱,代表圣洁和忠贞。新娘的捧花、周围环境的装饰都是以白色为基调的。在西方传统的婚礼服饰中,白色是最常用的颜色。从罗马时代起,白色就象征着快乐、喜庆。如:美国人的婚礼可概括为“旧、新、借、蓝”(something old, something new, something borrowed and something blue)。“旧”指新娘头上的白纱必须是母亲用过的旧纱,表示不忘父母的养育之恩。“新”指新娘的白色婚礼服必须是新的,它是纯洁童贞的象征,也标志新娘将开始新的生活。“借”指新娘手里拿的手帕必须是从女朋友那儿借来的,表示不忘朋友的友谊之情。“蓝”指新娘身上披的缎带必须是蓝色的,表示新娘对爱情的忠贞之情。
(四)婚宴(wedding banquet)
中西方的婚宴也有很大不同。在中国,一般都在婚宴所在地举办结婚典礼。传统的婚宴的酒席是一场非常盛大、隆重的宴席,通常在中午举行,持续三天。另外还设有一些余兴节目。对于新郎的父母而言,更是要宴请其所有的亲朋。宴席上,人们只是吃、喝、聊天,饭后各自回家。
在西方国家,婚宴通常是在教堂的结婚典礼结束之后举行。婚宴中通常伴随着舞会,婚宴舞会可能会有一些特别的模式。宴会会在互相敬酒与庆祝中进行,一直到新人们坐上车子离去为止。新人会在家人朋友的欢送下开始蜜月旅程。
通过以上四个方面的比较我们可以看出,西方的婚俗更为开放、浪漫、自由,而中国的婚俗更为严谨、庄重、繁琐。但是,中西方的婚俗也有相似的地方。例如,中国古代有抛绣球(throw an embroidered ball)迎亲的习俗;而西方的新郎新娘在教堂举行婚礼后,会把手中的鲜花抛向空中,如果有人接到的话就预示着他将很快结婚。中西方婚礼上都有一位主持,西方国家的通常是神父或牧师,而中国则是专门的婚庆司仪,其主要任务就是使婚礼更加热闹,亲戚朋友更加开心。
转贴于
二.中西文化差异
中西方在婚俗上面有以上种种的差异,这和中西方人在思想思维上的差异有直接的联系,也是中西方文化的不同在风俗方面的折射和反映。主要不同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生存环境不同
从地理环境上看,古代中国地处半封建状态的大陆地域,与西方地中海沿岸的多民族有很大不同。
(二)经济制度不同
中国文化植根于农业社会的基础之上,封建的小农经济在中国有几千年的历史,这与中亚、西亚的游牧民族、工商业比较发达的海洋民族也有很大的不同。中国的传统经济是典型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人们比较安分保守。因为他们依靠一块土地可以活一辈子,文化比较内向。而且中国的古代文明,发源于大河流域,属于农业文明,“农业文明性格”造就了东方人注重伦理道德,求同求稳,以“和为贵,忍为高”为处世原则。
西方的古希腊文明,发源于爱琴海沿岸,属于海洋文明,况且欧洲的农耕远不像中国的农耕在古代社会那样重要,所以欧洲人喜欢向外探索,文化比较外向。而且西方国家经过工业革命很早就进入了工业经济时代,“工业文明性格”造就了西方人有较强的斗争精神和维护自身利益的法律意识,以独立、自由、平等为处世原则。
(三)社会组织结构不同
宗法制度在中国漫长的历史中成为维系社会秩序的重要纽带,专制制度在中国延续了两千年,这在世界文化史上也是极为罕见的。而西方很早就进行了资产阶级革命,实现了民主、自由和依法治国。
(四)价值观不同
在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历史的过程中,儒家思想一直占据着根深蒂固的统治地位,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极其深刻而久远的影响。中国人以谦虚为荣,以虚心为本,反对过分地显露自己表现自我。因此,中国文化体现出群体性的文化特征,这种群体性的文化特征是不允许把个人价值凌驾于群体利益之上的。
“谦虚”这一概念在西方文化中的价值是忽略不计的,西方文化体现出个体文化特征,这种个体性文化特征崇尚个人价值凌驾于群体利益之上。
(五)宗教信仰不同
【关键词】 文化差异 初中英语教学 运用
古往今来,文化的传承与发扬离不开语言这个传播媒介。作为一线的英语教育工作者,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慢慢地体会到了解中西方文化差异的重要性与必要性。众所周知,学生总是对外来事物充满好奇,每每涉及到异域风情与人文习俗等知识讲解时,学生们总是兴致勃勃,就连平时不怎么对英语课堂感兴趣的学生也会觉得兴趣盎然。怎么抓住这个契机,让学生在英语课堂上接受不同文化的洗礼,感受不同文化的氛围,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提升英语的学习能力就成为了我们英语教师探究的动力源泉和重要目标。
1. 中西方文化差异在英语教学中的运用
记得大学时,我们都要学习《英美国家文化概况》这门课程,这足以说明英语学习者是有必要对西方文化有所了解的。
在我教授的人教版九年级的第十二单元You are supposed to shake hands这一单元中就非常灵巧的运用了中西方文化的差异。比如初次见面时在不同的国家和地区就会有着截然不同的文化习俗。学生们都知道在中国,我们的见面方式是握手。那么在其他国家会是怎样的呢?在此中西方文化差异的运用就体现得淋漓尽致。满足学生的好奇心,也开阔学生的视野,教师就可以好好介绍一下不同国家的风俗人情。如:在日本和韩国,人们的见面方式通常是鞠躬,巴西人是亲吻,美国人是握手。再譬如吃东西的方式也是截然不同的。在日本吃面条发出响声是有礼貌的,而在中国是不为大家接受的。在美国和法国,你不应该用手拿任何东西吃,哪怕是水果;而在印度吃饭是用手抓的。西方国家吃饭用的是刀和叉;中国人吃饭用的是碗和筷。西方人把盘子上的食物吃光是对主人的尊敬;而中国人却习惯留些食物以示“有余”。通过这些中西方文化差异的实例教学,学生对不同国家,不同民族的风土人情就有了大致的理解。对往后的英语学习与今后的日常生活都是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的。
2. 中西方文化差异在英语教学中的穿插
在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的第八单元How do you make a banana milk shake?这一单元,就涉及到了中西方不同的节日与习俗。在讲授这一单元时,学生对中国的传统节日还是有一定的了解的,如中国的春节(the Spring Festival)、元宵节(Lantern Festival)、端午节(Dragon-boat Festival)和中秋节(Mid-autumn Day)。但是说到西方的传统节日,学生们了解的就屈指可数了。
怎样让学生了解相关的西方传统节日呢?在本单元的课文讲解中,我就带领学生领略了传统的西方节日――感恩节(Thanksgiving Day)。在中国是没有感恩节的。
如何让学生更加形象生动的理解感恩节呢?那就需要穿们中国传统的中秋节了。
两个节日有许多相似之处,便于学生理解与记忆。感恩节最初是源于人们对秋季食物丰收的感谢,在传统意义上是一个喜庆丰收、合家欢聚的重大节日;中秋节也源于对丰收的感谢,在中国许多地方有祭祀月亮,对月神表示感谢的习惯。时至今日,中秋节也是全家团圆,合家欢聚的重大节日。在此基础上让学生进一步掌握与之相关的内容就容易的多了。
比如书本上说的日期(date),感恩节是每年11月的第四个 星期四;中秋节则是每年阴历的八月十五。再比如在这个传统的重大节日会有什么不同的传统食物(traditional food)?课文中就向我们介绍了在感恩节如何制作传统主菜火鸡(turkey);而我们的中秋节传统食物就是象征月亮的月饼(moon cake)。
在这一天人们会有些什么活动(activity)?在感恩节那天大多数美国人任然是通过在家里和他们的家人吃大餐来庆祝;在中国虽也有全家团聚的大餐,但还有一个更为重要的活动就是―吃月饼赏月。虽说本单元的重点是让学生学会如何描述过程,但在讲解这篇课文时,我把中西方文化的差异穿插在教学过程中,不仅仅活跃了课堂气氛,丰富了学生的知识,也让我的课更加的精彩。
3. 结束语
世界因不同而精彩,文化因不同而神奇。中国是一个文明古国,其文化源远流长。作为教育工作者,传承与发扬文明是我们的职责。语言是文化交流的桥梁,英语教师便是这座桥梁的修筑者。在实际教学中灵活运用文化差异,巧妙穿插文化差异让我们的课堂充满活力,让我们教师充满魅力。
关键词:中西方婚礼;对比;差异;文化差异
中图分类号:G1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26X(2013)09-0000-01
婚礼是一种宗教仪式或法律公证仪式,其意义在于获取社会的承认和祝福,防止重婚,帮助新婚夫妇适应新的社会角色和要求,准备承担社会责任。所有的民族和国家都有其传统的婚礼仪式,是其民俗文化的继承途径,也是本民族文化教育的仪式。婚礼也是一个人一生中重要的里程碑,属于生命礼仪的一种。由于不同的民族文化,导致婚礼也会有所差异,本文分别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对比中西方婚礼的差异。
一、结婚仪式
中国的传统婚俗有“三书六礼”“三拜九叩”这些繁俗礼节。所谓“三书”,就是指聘书、礼书、迎亲书。而“六礼”是指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而在这之间更有换庚谱、过文定、过大礼、安床等一系列的活动。在这些活动中也有着大量的禁忌和礼俗,比如新娘嫁妆中要有剪刀(蝴蝶双飞)、痰盂(子孙桶)、尺(良田万顷)、片糖(甜甜蜜蜜)、银包皮带(腰缠万贯)、花瓶(花开富贵)、铜盆及鞋(同偕到老)、龙凤被、床单及枕头一对、两双用红绳捆着的筷子及碗(有衣食)、七十二套衣服,用扁柏、莲子、龙眼及利是伴着(丰衣足食)等物,每样物品都有其不同的含义。而现代中国婚礼一般和婚宴结合在一起,通常新郎家会租用车队,迎娶新娘。
在西方国家中,婚礼时有旧、新、借、蓝等习俗。旧是指母亲传下来之婚纱,头饰或首饰,代表承受美好的一切;新是指朋友送的礼物如裙子,饰物,象征新的生活;借是指可向任何人借东西回来,据说从富裕亲友借来金或银放在鞋内,象征带来财运;蓝是指新娘的一些小饰物或花束用蓝色,意味着新娘的纯洁及贞洁。而在进行婚礼时,西方亦有大量的习俗。比如,在结婚时新娘总要带着一方手帕,西方人认为白手帕象征好运。根据民俗说法,农夫认为新娘在磨擦婚当天所流下的泪能使天降甘露,滋润家作物。后来,新娘在新婚汉天流泪,就变成她将有幸福婚姻的好兆头。而在婚礼典礼时,新娘总是站在新郎的左边,据说,古时候,盎格鲁撒克逊的新郎必须保护新娘子免得被别人抢走。在结婚典礼时,新郎让新娘站在自己左边,一旦情敌出现,就可以立即挥出配带于右边的剑,吓退敌人。在进行结婚晚宴时,要特别定制结婚蛋糕,根据历史记载,自罗马时代开始,婚礼结束时,人们会在新娘头上折断一条面包的材料――小麦象征生育能力,面包屑则代表着幸运。新人必须以糖霜,就形成今天的结婚蛋糕了。西方传统婚礼一般新娘挽着父亲手臂进入教堂,父亲将新娘交给新郎,牧师致词,新人宣誓,交换戒指,祈祷,咏唱诗歌等。
二、婚礼服装
20世纪初,传统的中式婚礼服还是长跑马褂和凤冠霞帔。凤冠霞帔属于清代诰命夫人的规定着装,是权势和地位的象征。因为其上布满了珠宝锦绣,雍容华贵,因而逐渐演变成好梦闺秀的婚礼服。而普通人家之女成婚事通常只能穿一身大红袄裙。中国传统婚礼进行时新郎和新娘都穿红色的礼服,象征的吉祥如意,预示在结婚后日子红红火火。龙凤在中国的神话中有着重要的地位。龙主阳凤主阴,而阳则代表男子,阴就表示女子。因此新娘就用凤表示。所以在红色的礼服上绣着凤也就很容易理解了。
而西方的新娘则穿白色的礼服。自罗马时代开始,白色象征欢庆。1850年到1900年之间,白色亦是富贵的象征。到了本世纪初,白色所代表的纯洁意义更远超其他。西方认为白色与童贞有关。古罗马的新娘穿着白色的婚纱,蒙着鲜橙黄色的面纱,象征着激情的火焰。在西方的天主教传统里,白色代表着快乐;其他一些地区,白色在他们的婚礼和葬礼里指示各种各样的通路典礼和意义。例如,在安达曼群岛,白色代表一种地位的变化。“传统”的白色结婚礼服,在早期是贵族的特权。在多利亚女王时代,大多数的新娘只能穿传统的国家服装,只有上层阶级才能穿代表权力和身份的白色婚纱。一直到近代,贵族阶级的特权消失以后,白色的婚纱才成为普通新娘的礼服。而相对于西方白色婚纱的历史,
三、婚礼地点不同
在中国,结婚是一件大事,其氛围要喜气洋洋,热闹非凡,在以前,人们会选择大型空旷的场地来举办婚礼,鞭炮声声,震耳欲聋,无论是新人还是双方的父母,还是前来祝贺的宾客。现在,风俗仍然没有改变,人们会选择比较高档的酒店举办婚礼,气氛同样热闹。
在西方,人们一般会选择教堂这个安静而神圣的地方,在牧师的主持下,在亲朋好友的祝福下,隆重而神圣的完成婚礼仪式。
四、总结
中西方在婚俗上面有以上种种的差异,这和中西方人在思想思维的差异有直接的联系。中国人比较保守,喜欢热闹,思维较古板,所以在中国历史几千年的时间里整个婚礼的习俗并没有多大的变化。西方人的思想则比较开放,对于婚礼的要求也比较低,他们婚礼的则是在教堂中:随着神圣的《婚礼进行曲》步入鲜红的地毯,娇美的新娘手挽着父亲捧玫瑰慢慢向新郎走去,新娘的父亲将女儿的手放在新郎的手上,将女儿的一生托付给你,所有人的目光注视着这对新人,幸福洋溢在他们的脸上。另一个造成中西方差异的原因是中西方不同的宗教。中国是以佛教为主,而西方则是基督教为主的。所以西方的婚礼是在教堂中举行而主婚人则是神甫。中方的传统婚俗中的最重要环节就是拜天地,拜了天地以后就算是礼成了。
中西方婚礼差异的深层诱因是因为中西方文化不同,中西方文化差异是中西方婚礼差异的根本原因,所以了解中西方婚礼的差异不仅有助于我们了解中西方不同的文化,跟有助于加强中西方的交流与沟通。
参考文献
[1] 倪丽珠,浅谈中西方婚礼差异[J],文化园地,2008(2)
[2] 吴国华,蒲军,中西方婚礼服饰文化研究[J],美与时代,2006(2)
1.1中西方在语言上存在差异。中西方在语言方面有着十分明显差异,特别是在词义上所表现出差异,对于有些词语而言,其存在文化差异,在对其进行理解时应当从文化角度作为出发点,才能够将其实际含义理解。比如说关于动物词语,中英在语言上就存在很大差异,“mouse”的汉语意思为老鼠,该词在汉语中所表示为贬义,但是在英语中存在很大不同,其象征着机智以及智慧。另外,比如一些与颜色有关词语,对于不同文化环境,其含义也存在很大不同,比如“red”汉语意思为红色,在汉语所表示的为热情与吉祥,但在西方代表不详。中西方在词语方面存在很多差异,在跨文化交往过程中,由于文化背景存在差异,在对词语理解方面也有一定差异存在,从而在沟通过程中增加障碍。所以,在大学英语实际教学过程中,应当与西方文化背景相结合,从而能够学习地道英语。
1.2中西方在思维方式以及文化心理方面存在差异。思维方式在联系文化及语言方面属于一个重要基础,对于思维方式的体现要通过一定方式,并且其在某种语言形式中有所表现。从本质而言,在思维方式方面所存在差异即为文化差异。人们所处地区不同,其所具有的文化特征也各不相同,从而使不同思维方式以及文化心理得以形成。而对于中西方思维方式以及文化心理,两者之间存在十分明显的差异。比如中国思维方式多偏于女性温柔,而对于西方思维方式而言,其多偏于男性阳刚。而在文化心理方面,对于中国文化心理其特点主要就是和谐人际关系,而对于西方文化心理而言,其更加主张自我,对独立人格以及个性更加重视。思维方式以及文化心理方面所存在差异,这在导致语言差异方面属于重要原因,在大学英语实际教学过程中,只有使学生对于中西方文化之间所存差异能够理解,才能够使其更加深刻地理解英语。
2大学英语教学中西方文化导入途径及策略
对于当前大学英语教材而言,其编写大部分都是以“结构-功能”理论为基础,其内容涉及到很多西方国家的文化背景知识,这在学生对西方文化了解方面是十分有利的。随着当前科学技术不断发展,我国高校英语教学模式也已经转变成为新型教学模式,实现教师授课结合多媒体网络方式。通过该新型教学模式,教师可通过网络实现资源共享,并且能够利用网络传媒使学生能够对英语国家文化进行更好了解。但是,除此之外,在大学英语教学过程中教师还应当通过其它策略及途径使学生对英语国家文化进行更好了解,从而使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得到有效提高。
2.1通过功能意念法对学生文化意识培养。功能意念法也叫做交互式教学法,其所强调的为在外语教学中其基础为功能项目以及意念,其注重语言材料内容应当保证真实与自然,强调在实际教学活动中应当将学生作为中心。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对学生意识进行合理培养,使其能够通过文化促进英语学习,在实际学习过程中使学生能够有意识地中西方文化所存在差异进行比较,并且对差异根源进行有效分析,而教学开展过程应当将语言功能特定任务作为核心。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可对实用性及真实性单元话题材料进行选择,通过组织各种活动,使学生能够在真实语言环境中对西方文化进行了解,对语言知识学会运用。
2.2教师应当将教学观念转变。大学英语教学属于综合性教学活动,其具有多层次及多功能特点,其属于教和学双向作用的一个过程。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应当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以及调动学习积极性加强重视。从当前我国大学英语教学实际情况而言,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所占据的为绝对主导地位,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并未意识到学生主体地位,另外在教学内容方面主要也是学习词汇以及语法,学生在实际应用语言方面的能力相对比较弱。在大学英语实际教学过程中,要想真正导入西方文化,教师应当在一定程度上具备文化意识,这样才能够帮助学生将学习过程中所存在困难以及障碍解决,并且也能够对学生文化意识进行有效培养。转变传统教学观念在导入西方文化方面是十分重要的,教师应当尽可能将良好语言学习环境创造出来。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可对多媒体教学设备进行应用,从而使教学手段更加丰富,利用英语歌曲方式使学生理解能力以及听力能力得到有效提高。另外,在课堂上教师及学生应尽量使用英语,从而将学生传统思维方式逐渐转变,进而使英语教学目的得到真正实现。2.3选择任务驱动式教学法。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可选择任务驱动式教学方法,从而使学生学习积极主动性得到提高。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中,其强调学生学习活动应当结合问题或者任务,通过探索问题对学生学习兴趣以及动机进行引导及维持。对于学生学习,其不仅仅是由外及内对知识的传递以及转移,更应当是学生对自身知识经验的主动构建。在大学英语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可通过任务式教学方法使学生对与西方文化背景以及社会习俗相关知识留心积累,另外还可以利用组织知识竞赛方式使学生能够真正意识到了解西方文化在英语学习方面重要性,特别是在跨文化交际方面重要性。
2.4使学生对西方文化材料多接触。在大学英语学习方面,其并非仅仅局限于课堂教学,要能够真正做到学以致用。在传统大学英语教学过程中,其有关知识比较狭窄,对学生学习视野在一定程度上有所限制。随着当前科学技术不断进步以及发展,在现代英语学习过程中学生能够有更多机会进行自主学习,从而得到更加广泛知识。在学习过程中可使学生通过对课余时间的充分利用,使其阅读西方文学名著,从而理解西方文化特点,使自身文化素养得到提高。另外,还可以利用英语与其他同学就某一文学作品或西方文化中某一习惯展开讨论,从而使自身实际运用语言能力得到提高,同时在该过程中能够对西方文化加深了解。
3结论
【关键词】 中西方文化差异 社交礼仪 思维方式 饮食文化 象征文化
学习语言,不仅要掌握词汇和语法知识,更重要的是掌握语言背后的文化。中西方由于地理位置的不同,历史发展的不同,导致了文化上的巨大差异,而学习者要想真正的学习一门语言,就要了解文化的内涵。只有掌握了文化的不同,才能身临其境,感受到当地的风土人情,才能建立起不同国家之间的联系,建立信任。本文从中西方社交礼仪文化差异、中西方思维方式文化差异、中西方饮食文化差异和中西方象征文化差异四个方面进行比较研究,力图使读者可以更好地了解中西文化间的差异。
1 中西方社交礼仪文化差异
1.1 打招呼差异
中西方人在见面打招呼时有很大的差异。对于中国人来说,见到朋友会问到“吃饭了吗”,“准备去哪儿呀”;见到第一次见面的人也总是会从姓名,职业,收入问起;相反,在西方国家,如果朋友间见面就问“吃饭了吗”,他们会认为是邀请之意,而要是第一次见面就问职业,收入等,他们就非常的反感,因为在他们的脑海中,这些都是私人问题,不应该被随便提及。外国人见面最常见的打招呼方式是谈论天气,身体情况,或者兴趣爱好等无关痛痒的问题。
1.2 赞美差异
中西方人对待赞美的表现完全相反。中国人面对他人的赞美时,往往会委婉的拒绝,并说一些贬低自己的话来表示谦虚;在西方人看来,这样是很不正常的,他们在面对赞美的话语时,会表现的特别高兴,并且会很热情的道谢。
1.3 送礼差异
送礼是一门学问。中国人送礼会精挑细选,既要贵,又要看着上档次。在送礼是还要说道“也没买什么,不贵重,就收下吧”或是“家里还有,这些用不到,就给你拿来了”。而西方人在送礼时,首先要避免的就是贵重的礼品,他们会把这当作是行贿,并且,西方人在送礼时有很多的禁忌,比如说不能送过时和淘汰的东西。
1.4 感谢差异
感谢分为很多种,最常见的就是收到礼物时的感谢。中国人收礼时会说“怎么这么客气,不用带东西来的”,“来就很好了,怎么还拿东西呢,多不好意思啊”,然后把礼物放在一边,等客人走后再打开。西方人则相反,他们在收到礼物时会表现的很兴奋,然后立即打开,看到礼物后还会表示最热烈的感谢。还有一种就是中国人在亲人之间很少会说“谢谢”,这么说会让人觉得关系生疏,不亲近;而外国人成天把“谢谢”挂在嘴边,他们把说“谢谢”当作是最基本的礼仪。
1.5 称呼差异
称呼体现了人与人之间的尊敬,亲密程度。中国人在称呼人时,往往会说职业加在姓的后面,如“李老师”,“张局长”等,;西方人简单的称呼“先生”,“女士”,“小姐”等。此外,中国人口数量庞大,亲戚很多,因此有爷爷,奶奶,姥姥,老爷,叔叔,舅舅,婶婶,阿姨等,中国人习惯说成“七大姑,姨”来形容亲戚多;西方人没有这么多称呼,同辈的人共用一种称呼。
2 中西方思维方式文化差异
2.1 人生观
中西方的人生观大不相同。在中国三千多年的历史上,君臣之分,等级之分明显,“继承”是一个很能体现中国特色的词语;而西方人认为人人生而平等,每个人都拥有相同的权利和地位,跟家庭是无关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生活方式,都有自己的奋斗目标,不会依照安排好的路线前进,而是自己规划自己的未来。
2.2 社会观
中国人的社会关系就像是一张蜘蛛网,复杂至极,办事需要靠关系,出身需要看家庭,人人间都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而西方人认为出身并不是障碍,平民也可以当总统,富翁的孩子不努力也会一事无成。
2.3 价值观
“利他主义”的观念已经根深蒂固在中国人的脑海中,社会是大家,自己是小家,要舍小家而顾大家,这是中国传统的价值观念,代表了一种谦虚的品质;而西方人自我主义强烈,他们的很多词汇都是以自我为主的。
3 中西方饮食文化差异
3.1 餐桌上差异
在中国,人们经常和家人朋友聚在一起,围坐在一张大桌子旁,席间举杯劝酒,有时还会划拳,认为酒喝得越多,代表着越开心,越亲密;西方人则不会劝酒,只是开香槟庆祝。此外,中国人餐桌上有老少尊卑之分,敬酒也要把酒杯稍低一些,代表着尊重;西方人没有辈分之分,敬酒时杯子也是越高越好。更重要的一点是,西方人不会围坐在一张桌子边,西方流行“自助餐”的饮食方式,喜欢什么就拿什么。
3.2 饮食态度差异
“民以食为天”,中国人对待美食有着深刻的体会与创新。古代的满汉全席是饮食文化的高峰。现代生活中,人们将食物做的更为精致,中国人讲究“色,香,味俱全”,讲究细致,追求美味;西方人则不同,他们的饮食讲究营养丰富,就算每天固定吃一样东西,也要包含多种营养。
4 中西方象征文化差异
事物的象征意义不同,往往会闹出不应有的笑话。如中国人把数字六看作是吉祥的数字,寓意着“六六大顺”,西方人则把六视为不详的征兆,尤其是六六六,三个连在一起的时候,代表着《圣经》中所说的魔鬼的符号;中国人送礼时把百合看作是“百年好合”的象征,西方人则把这看作是死亡的象征;中国人把乌鸦看作是不吉利的东西,西方人则把它看作是吉祥的象征;中国人不喜送钟,因为“钟”与“终”同音。了解掌握中西方的文化差异有着重要的意义,文化是历史的产物,是人类发展的果实,反映了一个国家的内涵,是一个国家的底蕴。学习一个国家的语言,一定要学习这个国家的文化,因为语言的交际离不开文化,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文化是语言的支撑,文化背景不同,很容易造成交流的误会,因此,对文化差异的区分就至关重要,学习中西文化差异也就必不可少。本文所研究的内容有限,要想全面地掌握中西方文化差异,就要从日常生活中一点一滴积累,避免出现不应该出现的失误。
参考文献:
[1]杜学增.英汉文化习俗比较[M].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9.
[2]李庆明.英汉语言文化比较[M].西安:西北工业大学出版社,2007.
[3]施家伟.英汉文化称赞语对比分析[J].汉语学习,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