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幼儿艺术活动设计

幼儿艺术活动设计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幼儿艺术活动设计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幼儿艺术活动设计

幼儿艺术活动设计范文第1篇

关键词:幼儿 教学活动 设计

幼儿数学教学活动的设计看起来似乎很简单,但要真正设计好却是不容易的。这是因为,一个活动的安排与设计,不仅涉及到教师对本班幼儿发展水平的认识,对幼儿数学教学目标的理解与掌握,而且还涉及到活动的合理性、新颖性、趣味性。笔者认为,要设计好一个数学教学活动,要根据以下几方面进行充分考虑和安排。

一、选择合适的具体活动目标

幼儿数学教育的目标包括总目标(教给幼儿有关数学方面的粗浅知识和技能,培养幼儿学习数学的兴趣和良好的学习习惯,培养幼儿的智力,促进幼儿身心的和谐发展)、单元目标(10以内数及加减运算、量、几何形体、时间、空间五个单元的目标)、年龄阶段目标(在每一个阶段目标下,根据小班、中班和大班幼儿不同的年龄特点,提出不同的教学目标)和具体活动目标(每一个具体的数学教育活动的目标)。

在选择具体的活动目标之前,教师首先要了解幼儿数学教育的总目标,将总目标时时放在心上,在每一个具体的数学教育活动中都要体现这个总目标。具体地说,就是在设计教学活动时,要合理安排有关内容,使每个活动设计都包含知识或技能方面的要求、培养幼儿智力方面的要求、促进幼儿身心和谐发展的要求。如在复习“6以内加减运算”的活动中,教师可以通过复习6以内的加减运算的内容体现出幼儿对运算方面的知识与技能的掌握;可以通过小组竞赛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可以通过幼儿在操作时的表现(如取放用具的动作轻、快等)体现教师平时对幼儿学习习惯方面的要求;还可以通过对幼儿运算时的速度、准确性、灵活性、敏捷性方面的培养;通过幼儿饱满的学习情绪、积极参与运算竞赛的热情体现教师对幼儿身心和谐的重视程度。当然,不是每一个活动都能体现总目标的方方面面,如其中的“促进幼儿身心和谐发展”这一条,在上述活动中就不可能全部体现。但是,每一个具体的数学教育活动,都应该或多或少地体现总目标涉及的各方面的内容,都不应该违背总目标提出的在知识、技能、兴趣、学习习惯、智力、心身和谐发展等方面的要求。

其次,教师要了解有关的幼儿数学教育的单元目标和年龄阶段目标,并在此基础上了解具体活动目标可能包括哪些目标。单元目标和年龄阶段目标是教师设计目标的参照物,教师可根据单元目标和年龄阶段目标来确定具体活动目标,了解自己需要设计的具体活动目标在单元目标中处于什么样的地位,应该考虑哪些方面的内容;具体活动目标在本年龄阶段应该达到哪些要求,在其他年龄阶段有哪些相关的要求等。

最后,根据具体目标所包括的内容选择适当的目标。再以上述“复习6以内的加减运算”为例,教师可根据本班幼儿的发展水平,参照以前的教学进度和教学效果,选择合适的目标容量。

二、选择适当的教学内容,设计活动的具体步骤

在选择了合适的活动目标以后,教师就可以根据活动目标和各章的教法提示,先考虑教学内容的范围。还以“复习6以内的加减运算”为例,这方面的教学内容包括:(1)交替出现加减运算的式题,让幼儿进行运算,要求算得又快又准确;(2)请幼儿列出得数不超过6的加法算式引导幼儿进一步掌握加法交换律;(3)在进行6以内的加减运算时,注意引导幼儿进一步理解加、减法的含义。在确定了教学内容之后,教师根据教学内容设计教学步骤,并把每一步的时间合理分配。

三、考虑活动设计的合理性,进行必要的修改与充实

在活动设计好以后,教师就要考虑设计的是否合理。此时,除了要考虑是否遵循了前面已提及的幼儿身心发展的特点外,还要考虑时间的长短是否合适。在小班,数学活动以20~25分钟为宜。在中班和大班,数学活动以30~35分钟为宜。教师要考虑自己的活动设计是不是难点太多。如果太多,就有可能超出预定的时间;如果没有难点或难点太少,就可能达不到预定的时间。

四、活动设计既要发展幼儿思维,又要培养幼儿学习兴趣

根据不同阶段幼儿心理特点和认知能力,在设计幼儿数学教育活动中,还要充分考虑发展幼儿思维,培养幼儿学习兴趣。要注意以下几点:(1)教师在设计活动中,不要重知识,轻智力;重传授,轻积极思考;重记忆训练,忽视理解和灵活运用知识,造成幼儿思维能力和智力发展不足。在设计幼儿数学教学时注意要适合不同个性、不同发展水平幼儿的需要。(2)要充分考虑幼儿在数学知识的理解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更重要的是设计用数学知识进行推理去获得新知的游戏。培养幼儿推理的思维能力。(3)根据数学教学内容提供的材料,设计灵活的数学游戏。在游戏活动中,教师要注重观察,为下节活动总结经验,补充和完善以后的游戏活动。不断创新游戏玩法,让幼儿在宽松有趣的条件下去比较体验,从而发展幼儿的思维能力和创新素质。(4)设计中还要充分挖掘一切可以利用的资源,进一步研究不同年龄、不同阶段的教育方法,以符合幼儿整体发展的要求,有利于启迪幼儿思维,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

幼儿艺术活动设计范文第2篇

一、更新教育理念,教师实现正确定位

《幼儿教育指导纲要》指出:“幼儿园的教育活动,是教师以多种形式有目的、有计划地引导幼儿生动、活泼、主动活动的教育过程。”幼儿是活动的主体,活动就必须体现幼儿的主体性。艺术活动的设计、艺术主题的生成都应根据幼儿兴趣的浓淡、认知水平的高低、快乐情感的多少而确定。教师必须由原来的主导地位转向引领、支持、帮助的地位。为此,教师必须多形式、多渠道地加强业务学习,深入领会《纲要》精神,更新教育观念,提高舞蹈、音乐、美术的素养及技能;积极参加艺术教育研讨活动,深入探究“怎样营造快乐艺术教育的环境”“如何让幼儿获得更多的快乐”等问题;真正领悟到:快乐是艺术教育的生命,是艺术教育永恒的主题。活动中坚持做到:主题生成生活化、过程设计创新化、活动开展快乐化、艺术表现创造化。教育模式逐步实现四个转变,即变“灌输式”教学为“激发式”教学,变幼儿被动接受知识为主动探求知识,变幼儿机械模仿为大胆创新尝试,变枯燥学习为快乐创造。教师逐步将理论知识转化为教育行为,在角色定位上逐步显现出挖掘者、引领者、欣赏者的三个特点。

二、以一日活动为主线,体现艺术教育特色

快乐的艺术教育应贯穿幼儿的一日生活之中,晨间活动是幼儿创造性活动的最佳时机。在这期间,不妨播放一些不同节奏、不同风格、优美的中外乐曲,让幼儿在感受美妙音乐的同时,自由地随着节奏运动、尽情地创造性表演,达到欣赏、表现、创造、锻炼的目的。洗手、午餐、午睡起床、离园时,让幼儿欣赏各种音乐,在反复倾听的基础上,引导幼儿用歌唱、动作、游戏的形式来感知乐曲,幼儿不仅兴趣盎然,而且感受力、创造力提高很快。中餐后散步是带领幼儿观察幼儿园环境变化、培养观察力、启迪思维的好时机,我们抓住幼儿的兴趣点,组织一些贴近幼儿生活的主题活动,幼儿在大自然中快乐地参与活动,同时也享受了活动中创造的快乐。在上午的大部分时间里,以体育锻炼、生活活动、教学活动为主,结合开展个别艺术活动。而在下午的时间里,以集体的艺术教育活动、表演游戏、结构游戏、手工活动、区域活动为主,安排适当的自由活动,既丰富了幼儿艺术教育活动的内容,又使一日活动更为多彩。

《幼儿教育指导纲要》指出:“在艺术活动中面向全体幼儿,要针对他们的不同特点和需要,让每个幼儿都得到美的熏陶和培养。”因此,艺术课程的组织形式与结构安排上,应做到集体、分组与个别教学相结合,既遵循幼儿的发展规律,又能张扬幼儿的个性。在内容的选择上,既考虑面向全体(如音乐教育中的歌唱、韵律活动,文学欣赏、创编活动、美术绘画、制作活动等),又要根据各班幼儿的实际能力、水平,适当开设舞蹈、剪纸、泥塑、制作、水墨画等教学活动。

三、以幼儿为主体,深化快乐艺术活动

《幼儿教育指导纲要》指出:“幼儿能初步感受并喜爱环境、生活和艺术的美,能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进行艺术表现活动。”教师应从多方面入手,多渠道地培养幼儿对美的体验、感受及创造能力,让幼儿感受艺术带来的快乐。

1.环境熏陶,增强幼儿美的感受

教师应善于做生活的有心人,通过创设轻松愉快、富有活力、丰富多彩的视听环境,引导幼儿从生活细微处去感受美的存在,为幼儿提供一个感受美、表现美、创造美的空间。各班走廊的墙面是孩子们最喜欢的地方,他们可以自由选择材料、自由涂鸦、自由印染、自由剪贴。孩子们还可以在教师创设的不同背景的主题墙上,充分发挥想象,愉快合作,创造性地进行布置,使之成为展示创造力的舞台。区域活动的环境创设中,可以收集许多贴近幼儿生活、内涵丰富的名家作品、剪纸、泥塑、蜡染等民间美术作品,让幼儿欣赏。日常生活中反复播放教学活动中需要欣赏、学习的音乐、文学作品以及优美的经典名曲,使幼儿在充满艺术美的氛围中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与熏陶。每班都可以设置各种艺术活动区域,如美工区、印染区、表演区、欣赏区等。每个区都应根据幼儿的不同能力而摆放不同的材料,供幼儿自由选择、愉快操作、尽情表演。这样幼儿在整个活动中,始终处于自主、快乐的创作热情中。

2.走进自然,增进幼儿美的体验

教师应善于观察,从孩子感兴趣的事物中寻找素材,寻找快乐的源泉。可以亲子郊游的方式,组织幼儿走出活动室、走出园门,带幼儿去感受生活美和大自然的美,观赏春天的田野、秋天的果园,参观电影院、邮局、商店等,感受清洁工、农民的艰辛,带孩子们走进福利院,开展“爱心捐助”活动,让他们懂得关心、帮助别人。每天晨间谈话时,教师可以与幼儿一起回忆生活中有趣的事情,丰富幼儿的创作题材,通过快乐有趣的感知活动,产生愉悦的情感体验,积累知识经验,在快乐中学习。

3.搭建平台,增强幼儿创造的能力

教师应善于通过多种途径提高幼儿的艺术感受力,丰富其艺术体验。为幼儿提供剪纸、绘画、制作、时装表演、童话剧等丰富多彩的艺术活动,引导他们学会用艺术的方式表现生活、美化环境、装点用具、制作玩具,通过美的创造,让幼儿享受创造的乐趣。

教师应善于根据幼儿的特点运用各种材料(各色包装纸、石头、易拉罐、水果、布料等废旧材料),让幼儿在生动有趣、材料丰富的活动中,自由探究、自主表现。例如,会变的石头创造活动中,幼儿选择各种小石头画山水、花草、美景,利用多种材料制作民族娃娃、动物造型,运用不同的石头搭建假山、花坛等。活动中幼儿主动积极地创造美,尽情享受创造带来的快乐。

幼儿艺术活动设计范文第3篇

【关键词】戏剧活动;戏剧环境;幼儿园活动

【中图分类号】G6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017(2014)02-0043-02

【作者简介】顾颖颖(1982-),女,江苏盐城人,扬州职业大学师范学院助教,硕士。

戏剧作为一种综合性和集体性的艺术已经逐渐得到学前教育理论学者和实践者的关注,越来越多的幼儿园开始引入戏剧活动。幼儿教师在开展戏剧活动的过程中,会产生这样的疑问:是否需要将教室变成一个剧场?是否要搭建舞台?是否需要灯光?为此,本文对班级戏剧环境及其创设进行一些探讨。

张金梅认为,幼儿园戏剧综合活动是围绕儿童戏剧经验的建构而发生的戏剧的、艺术的、学科的、多层次的综合教育活动。这里的多层次综合,首先体现为以演员表演为中心的舞台美术、剧本创作、音乐音响以及最终的剧场演出和观众欣赏等多元戏剧活动。因而,戏剧活动中幼儿不仅仅进行戏剧表演,而且要承担舞台设计、道具设计、导演、化装等职责。正如日本冈田正章在《幼稚园戏剧活动教学设计》中指出的,在幼儿园戏剧活动中“重要的不是舞台,而是空间”。因而,班级戏剧环境指的是由教师、幼儿或教师与幼儿合作创设的,多元的戏剧活动所需要的环境。它不仅仅是指舞台空间,还包括舞台设计、道具准备、化装等“戏剧工作”所需要的环境。它既包括戏剧活动前的班级环境准备,还包括在戏剧活动时创设的剧场空间。这也是为什么我们使用“戏剧环境”一词,而不是用“舞台”或“剧场”的原因。

一、班级戏剧环境创设的必要性

1. 戏剧环境是戏剧活动不可或缺的部分

高鉴在《戏剧的世界――戏剧功能新探》中指出,“戏剧动作在空间中的进一步延伸,引发并融合了舞台环境艺术。舞台环境的最原始功能是提供演出场地,……随着表演艺术的发展,对演出场地要求也逐渐高了,不再满足于一块空地,而且要求提供可供表演依托的支点”。戏剧是一门综合艺术,它不仅包括演员的表演,还包括舞台设计、导演策划、化装等。舞台环境艺术是戏剧的一个重要的艺术元素,对于戏剧不可或缺。因而,要进行幼儿园戏剧活动,对戏剧环境创设的探索不可或缺。

2. 戏剧环境是幼儿园戏剧活动实施的支架

提前对戏剧环境进行合理的考虑和创设,有助于戏剧活动的顺利开展。环境作为幼儿园的潜在课程,会直接影响幼儿园课程的实施。在戏剧活动中,适宜的戏剧环境对教师的教学和幼儿的探索都能起到支架作用。教室空间的安排、舞台空间的设计、活动材料的投放等都会潜在地影响幼儿参与的热情,影响他们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发挥。因而,戏剧环境的创设对于戏剧活动的开展至关重要。

二、班级戏剧环境创设的原则

1. 综合性

作为集体艺术的戏剧,是由演员、导演、音乐师、舞美设计者、服装师、灯光师等共同创造的。在戏剧活动中,幼儿扮演着不同的角色,承担不同的工作。因而,班级的戏剧环境同样应具有综合性,能够适应不同幼儿的“工作”需要,为他们提供不同“工作”所需要的材料。

2. 幼儿主体性

这包含两层含义:一是幼儿园戏剧活动的宗旨不再是“从戏剧开始”,班级戏剧环境创设应该“从幼儿出发”,充分考虑幼儿的年龄特征和学习模式。戏剧环境的使用者是幼儿而不是其他成人。二是幼儿是班级戏剧环境创设的参与者,是班级戏剧环境的主人。在戏剧教学活动前,教师和幼儿是准备环境的双主体,而在戏剧活动中,幼儿是创设剧场空间的唯一主体。

3. 开放性

汤志明在《幼儿学习环境设计》中指出,开放―封闭是幼儿园环境设计的向度之一,描述的是“器材、贮存、课程和教师行为对儿童的限制程度”。开放的器材刺激儿童创新和创造新的挑战,而封闭的器材为儿童提供足够的挑战和成功的机会。班级戏剧环境以及其中的各种材料应该具有开放性,即应减少教师行为的干涉,为幼儿提供需要的、足够的、简单有趣的材料,提供足够的时间和空间等,有效刺激幼儿积极、主动地进入戏剧活动,进行创造性想象,并在戏剧活动中自由而快乐地“工作”。

4. 多样性与简约性

对于幼儿来说,丰富的环境刺激会激发他们丰富的想象和创造性的活动,因而提供多样的材料非常必需,但这并不代表一定要有奢华的舞台。高鉴认为,简约性是戏剧的生命形式,突显了戏剧的生命力所在。戏剧演出逐渐从追求生活幻觉性到写意的非幻觉性,是对戏剧空间的解放和创新。简约的班级戏剧环境创设不是指一无所有,而是在创设时要力求简单且有价值。简约性是由幼儿处于象征性游戏阶段的年龄特征和戏剧天性所决定的。

5. 动态性

戏剧环境应该富于变化。首先,教师应根据幼儿的参与状况、材料的使用状况以及幼儿兴趣点的不同对班级戏剧环境进行调整。其次,在类似的戏剧活动中,虽然班级戏剧环境的风格不变,但由于幼儿“戏剧工作”的进展,可以逐步改变和充实班级戏剧环境。最后,根据戏剧内容和季节的变化,环境创设的主体风格、空间划分以及材料的投放种类和数量也应因时而易。

三、班级戏剧环境的具体创设

1. 活动区域的综合使用和设置

活动区是依照幼儿兴趣与能力在活动室设计多样化的小区域。利用活动区来创设班级戏剧环境,既利用了教师和幼儿熟悉的环境,也特别符合戏剧活动综合性的特点。

(1)利用已有活动区

美劳区、积木区、益智区、娃娃家、阅读区等是幼儿园经常设置的区域,幼儿可根据自己的需要到各个区域活动,教师可根据戏剧活动的需要对区域进行添加和删减。道具制作、舞台设计、服装设计等舞美设计工作可以在美劳区进行;可以辟出一小块区域展示和贮存孩子们设计和制作的服装,哪怕放置一个有横杠的架子也行;“小剧作家”们和“小演员”们可以在临近美劳区的空间或舞台区域进行商讨;“音响师”们可以在音乐角里“工作”。

(2)活动材料的配置

材料配置要符合多样性和简约性的原则。设计戏剧服装时,可以利用美劳区已有的大纸张或者简单的正方形、长方形和三角形的废旧布料,通过不同的系扎方法制成不同款式的戏剧服装。教师应根据幼儿的活动需要,利用简单的材料和生活中的废旧物品,如废旧的纸盒可以做成道具箱。教师还可以让幼儿从家里带来他们喜欢的或与主题相关的物品。

2. 舞台空间的自由隔离

舞台空间区域并不一定要事先安排好,教师可将舞台空间设计的权利交给幼儿,相信孩子的创造能力。我们可以利用各种可移动的物体自由隔离出舞台的空间和观看的空间,有时将工作毯或者大型积木放置到戏剧环境中会达到很好的效果。比如,幼儿利用工作毯可以很随意地创造出他们满意的舞台空间,并且,观众们在工作毯上席地而坐也会使得观众和演员的关系更加和谐,方便观众随时参与表演。当然,舞台空间不一定非得设在室内,室外的宽敞空间、美丽的草坪和多种游戏器材都可以成为幼儿戏剧表演的环境基础。

以上是对班级戏剧环境创设的初步探讨,还需要教师在幼儿戏剧活动中不断研究、探讨,根据幼儿园环境、幼儿不同需要以及戏剧活动的内容进行班级戏剧环境的创设,从而为孩子提供自发自由的戏剧空间,让他们在戏剧活动中获得创造能力、同伴合作能力以及艺术表现力等的综合发展。

【参考文献】

[1] [英]彼得・布鲁克.空的空间[M].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88.

[2] 高鉴.戏剧的世界――戏剧功能新探[M].北京:知识出版社,1990.

[3] [日]冈田正章.幼稚园戏剧活动教学设计[M].台北:武陵出版社,1990.

[4] 戴平.戏剧――综合的美学工程[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

[5] [美]Hilda L.Jackman.早期课程――架起儿童通往世界的桥梁[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2.

[6] 朱家雄.幼儿园课程[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3.

[7] 宋玉珍.世界艺术史――戏剧卷[M].北京:东方出版社,2003.

幼儿艺术活动设计范文第4篇

[关键词]高师学前专业艺术素质

[作者简介]杨达(1969-),男,四川阆中人,四川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前教育系主任,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为学前教育管理。(四川绵阳621709)

[中图分类号]G65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12)27-0065-03

一、引言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明确规定幼儿教师主要在于激发幼儿感受美、表现美的情趣,丰富她们的审美经验,使之体验自由表达和创造的快乐。在此基础上,根据幼儿的发展状况和需要,对表现方式和技能技巧给予适时、适当的指导。这就要求从事幼儿教育的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必须具备良好的艺术素质。

二、幼儿教师艺术素质的内涵解读

第一,教师要具有音乐、舞蹈、绘画等方面的艺术教育理论和技能技巧。生命从童年开始,艺术从儿童开始,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培养要从尊重儿童,保护个性开始。许多理论与实践研究表明:幼儿期,艺术教育是培养幼儿创造性的重要阶段。创造力培养主要应采用渗透的方式在幼儿喜爱的活动如美术、音乐、舞蹈等艺术活动中进行。

第二,发现和开发有艺术天赋幼儿的艺术潜能。教师要有一双慧眼,在各种艺术活动中观察幼儿的反应,有艺术天赋的幼儿,对自己喜爱的艺术形式活动,往往会表现出强烈的参与热情和良好的素质。有的孩子能比较容易地分辨不同的旋律和音节,有较强的节奏感,可以尝试让这类孩子更多地接触音乐,培养孩子的音乐细胞,挖掘出孩子所潜藏着的天赋;有的孩子模仿能力强,协调性好,喜欢闹热和参与各种活动,说明具有舞蹈天赋;有的幼儿对形象的记忆特别清晰,画画时大小比例比较准确,运用色彩感人丰富,表明他们有敏锐的观察力,对色彩、造型有较强的辨别能力,具有绘画的天赋。

第三,设计和组织艺术课堂教学。好的课堂设计和组织是课堂教学成功的关键因素,针对不同类型艺术课,其组织和设计是不一样的,必须根据幼儿的心理特点和其语言、动作、思维等发展来设计和进行有效的幼儿活动。幼儿的学习来自生活,艺术活动的设计和组织一定利用生活中幼儿感兴趣的素材,激发幼儿的参与热情,通过游戏和活动来实施幼儿艺术课教学。

第四,创作艺术的能力。艺术修养还体现在作品的创作上,教师是否能够创造性地运用钢琴演奏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来为幼儿歌曲即兴伴奏,并能够做到边弹边唱;运用所学舞蹈的基本手位、脚位、动律及民族舞蹈的基本知识和组合进行儿童舞蹈的创编,还应具有较强的儿童舞蹈教学能力;在美术方面除具备基本绘画形式蜡笔画和水粉画,利用废旧、环保的材料进行手工制作外,更应该具备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智力发展创造性的进行环境创设,引导幼儿观察事物,并发散思想进行创作。

三、提高学前专业学生艺术素质的途径

(一)明确艺术教育对学前教育专业的重要性

1.艺术素质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1999我国颁发《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指出:实施素质教育的方针,就是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培养创新精神的实践能力,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的接班人。艺术素质教育是大学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实施高校美育教育的主要内容和途径。它对于提高人的审美情趣、审美能力,陶冶高尚的道德情操,促进大学生身心健康及德、智、体、美等全面和谐发展具有其他学科不可替代的作用。

2.艺术素质从事幼儿教育的基本素养。通过艺术进行教育已成为当今世界上大多数国家幼儿教育的指导思想。这就要求幼教工作者要有较高的艺术素养,具有音乐、舞蹈、绘画等方面的基本知识,能弹、唱,会画、跳的基本技能、技巧以及能够欣赏音乐、美术、舞蹈等作品的基本素质。还要在艺术活动中面向全体幼儿,并针对他们的不同特点和需求,让每个幼儿都得到美的熏陶和培养,还要对有艺术天赋的幼儿开发他们的艺术潜能,离开了技能技巧,“审美情趣”、“素质教育”就无从谈起。

(二)激发学生学习艺术课的兴趣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讲,兴趣是一个人倾向于认识、研究获得某种知识的心理特征,是可以推动人们求知的一种内在力量。因此,能否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关系到教学的成功与否,只有当学生对其学习内容产生兴趣,才会乐意去学,才会去积极思维,才会受教育于轻松愉快之中,才会持续地专心致志地钻研它,从而提高学习效果。大学生的身体、心理都比较成熟,对于艺术课过去接触很少,即使在高中和初中学习过,也是表面的、粗浅的,现在成为她们的专业技能课,一周要上好几节,并随时要还课、考试,大部分学生有畏难情绪,认为自己学不好。教师必须采取多样的教学方法,多元的教学手段,艺术地设计课堂提高同学们的学习兴趣。经过艺术设计的课堂教学环节,就像一盘色香味具全的菜肴,令人难以抵御它的吸引。如在进行音乐教学时,通过讲解这首歌、这首曲的创造背景,表达的思想感情,以画面、幻灯投影、电影等形式给学生以丰富的感知,既可以加深学生对曲目的理解,又可以激发学生进行音乐欣赏的强烈兴趣。如欣赏音乐作品《铁蹄下的歌女》,总能使人热血沸腾,总会将我们的思绪带入到那个苦难的年代,日寇的铁蹄践踏我中国大地,焚烧我家园,杀害我同胞,“谁甘心做人的奴隶,谁愿意让乡土沦丧。”无数的仁人志士为振兴中华而抛头颅,洒热血,激发同学们的爱国热情,加深了同学们对作品的理解。

艺术课教学要善于运用丰富、幽默、感染人的教学语言,点燃学生热情。教师应该注意自己的语言的艺术性。20岁左右年龄阶段的学生学习音乐、舞蹈、美术本来就很困难,接受慢,效果不是很好,不要求全责备,而是给予理解和鼓励,对于学生取得一点点成绩和进步都要给予肯定和表扬,一定不要说伤自尊,打击积极性的言语,应该成为学生最可信赖的朋友、知己和学习的支持者。艺术地运用课堂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效率。苏联教育家孔德拉秋克说:“教学的成败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是否能妥善地运用教学方法。”艺术课中老师的示范、动作的分解和辅导非常重要,并讲求方法,教无定法,选择最适合的方法最关键,教学方法运用得当有利于学生更好地投入到学习之中,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三)加强文化素养,提高艺术学习能力

加强学前专业学生文化素养主要是指加强文学、历史、哲学、艺术等人文社会科学方面的教育,提高其文化品位、审美情趣、人文精神和科学态度,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自然观,发展观。著名流行音乐作曲家付林曾在书中的一句话“素质是水,专业是船,水涨船高”。可见文化修养对艺术课的学习是多么的重要,可以帮助学生提高对作品的理解能力、想象力、审美力。每一幅美术作品、每一首歌,每一段舞蹈都有深刻的内涵,都表达一定的思想情感,只有丰厚文化修养的人才能读懂它、听懂它、看懂它,理解其传递的信息。如:声乐艺术是人和音乐的心灵的撞击,是歌唱者的文化品位、文化韵味同音乐的交融,依赖于丰厚的文化底蕴和广博的文化修养。舞蹈通过人体的肢体语言表达一定的思想和感情,如蒙古舞的手、腕、肩、胯的动作充分表达了蒙古民族在辽阔的草原上以“逐水草而居”的游牧生活方式,展现了蒙古族人激昂奔放的性格和激烈豪放的传统风格,为了更好体悟“味道”,必须了解当地民风、民俗和民情等相关舞蹈文化知识,才能准确理解蒙古舞动作和风格。美术艺术主要指绘画、雕塑、工艺、建筑等,诉之于人们视觉的一种艺术。著名国画家孔奇说:“美术艺术就是心灵中文化素养的爆发和流露。”由此可知艺术和文化素养是相辅相成,文化素养在艺术中起到很关键的决定性作用。没有真正文化的艺术作品是苍白无力的,表现是肤浅甚至庸俗的。

(四)多渠道提高学前专业学生艺术素质

1.学校课程设置上,增加艺术课的比例。我国著名的幼儿心理与教育专家殷红博所著“关键期与潜能开发系列丛书”阐明3岁半左右,是幼儿注意力发展的关键期;3~5岁左右,是幼儿音乐能力开始萌芽的关键期;3~4岁左右,是幼儿初级观察能力开始形成的关键期;6岁左右,是幼儿观察能力开始成熟的关键期。表明3~6岁是幼儿身心发展正处于艺术能力形成的关键期。影响幼儿艺术教育水平的高低关键是教师的艺术素质,幼儿教师作为幼儿园艺术教育最直接的组织者、实施者、创造者,必须具有较高的艺术专业知识、艺术教育水平和较强的艺术教育技能。幼儿园教师职业素质所包括的会写、会画、会唱、会弹、会舞、会做也都是艺术教育方面的基本技能技巧。要使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在职前教育阶段具备良好的艺术技能,高校学前教育专业就必须要强化学生艺术技能的训练,在课程设置上,加大艺术课的比例。

学前专业除开设必修音乐基础(乐理、试唱练耳、琴法)、美术基础(素描、色彩、设计、简笔画、手工)、舞蹈基础(基训、民族舞、幼儿舞)和幼儿园艺术活动指导课等外,应开设一定比例的选修课,如幼儿园实用美术、幼儿园环境艺术、幼儿音乐创编、儿童歌曲即兴伴奏、幼儿舞蹈创编等。这些选项课贴近幼儿园实际,增加了专业的实践性,缩短岗位的适应期。丰富多样的选修课,不仅提高了学生的艺术表现能力和创作能力,而且还增强学生良好的幼儿音乐、美术、舞蹈的审美情趣,并在表演、创编中获得丰富的艺术审美体验。学前专业艺术课的内容上考虑专业特性,防止学前教育专业的艺术课程等同于艺术专业的艺术课程内容,要以满足幼儿园艺术教育要求为原则来编制艺术课程内容,要在传授艺术教育基本理论与基本技能的同时,进一步体现学前教育专业独特的专业特性和要求,加强蜡笔画、手工制作、儿童歌曲的即兴伴奏、边弹边唱、幼儿舞创编等内容的教学。不仅要强调技能,还要重视艺术知识,欣赏艺术、创造艺术等能力,才能在今后的幼儿教学中引导幼儿发现美、感受美、表现美、创造美,实现美好的人生理想。

2.师资配置方面,引进和培养“双师型”的艺术老师。“双师型”教师是提高职业教育质量的保证。学前教育专业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专业,它既具有师范性、职业性,又具有实践性,这就要求从事学前教育专业的教师必须是“双师型”教师。她们既要有深厚的专业知识、专业能力和较高的教学水平,较为熟练地进行大学艺术课的教学,又能深入幼儿园,了解当前幼教艺术教育动态和前沿理论,具有较强的幼儿园实践教学素养和丰富的实际工作经验,能够懂得幼儿园老师如何运用说、演、弹、唱、画、编等技能于教学之中进行艺术教学,能根据幼儿的心理特点编排各种节目,组织各种活动,如六一儿童节等,培养幼儿对艺术的兴趣,指导幼儿去感受美、欣赏美和创造美。

3.加强学生艺术实践能力。艺术能力的提高是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积累过程,必须多参与,多实践才会习得较强的艺术能力。多给学生在实训室练习的机会。学生必须利用课堂内、早晚自习、课外活动等一切机会多到琴房、练功房、画室、手工室、陶艺室等实训室练习,教师应加强对学生的指导和检查,掌握正确、科学的练习方法。鼓励学生主动参与各种艺术课外活动,社团要举行频繁、规范的排练或演出活动,引导更多的学生参与学生自己开展的艺术教育活动中,不仅能够提高学生在艺术方面的专业造诣,潜移默化地受到美的熏陶,更重要的是社团活动使他们变得自信、乐观,同时学会了合作,锻炼了领导才能。多开展艺术比赛活动,如声音比赛、器乐比赛、幼儿舞比赛、儿童画创作比赛等,给学生提供展示才华、创作及与同学间多交流的机会,以其提高学生的艺术能力和审美情趣。

4.加强学生在幼儿园的见习、实习活动。新《纲要》的贯彻,要求幼儿教师要具有多重角色意识。在幼儿园里幼儿教师既是幼儿学习活动的引导者,又是幼儿学习活动的合作者,还是幼儿学习活动的支持者。因此高校应采取集中见习、分散见习、参与式见习、实习、顶岗实习等多种参与教育实践形式,让学生观察、思考音乐、美术、舞蹈在幼儿园的各种活动、游戏中是如何运用的,幼儿园是如何组织艺术课教学的,并主动参与,使学生组织、实践艺术能力在真实情境的依托下得到培养,促使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在离校前基本完成由学生到教师的角色转换。

5.改进现在艺术课的教学方法。教师要运用灵活、多样、针对性强、有特色的教学方法,让枯燥的课堂鲜活起来,吸引学生主动参与,主动完成教学任务。由课内走向课外,由学校走向幼儿园,构建一个开放的课堂,让学生实实在在地接触原型,去感知,去领悟。如学习民族舞蹈,不仅听老师讲解、看老师示范,还可以看一些视频,条件允许尽可能到这些民族地区去体验和观摩;学习幼儿舞时,到幼儿园去观看小朋友是如何表演的,动作的夸张性,表情天真纯洁性,是如何享受这一过程的,自己今后教学应该如何进行幼儿舞创编。教师在艺术课堂上应该是一个完美的表演者,艺术教师要以与学生平等的姿态进行教学活动,建立一个师生同乐的学习活动空间,激发学生学习艺术课的兴趣,教会学生今后如何组织幼儿艺术活动课。

6.制定考核标准,严把出口关。根据教学内容、进度结合幼儿教师的专业技能标准,制定科学、合理的年度技能过关标准和毕业生技能达标标准,采取灵活多样的考试方式,实行人人过关、抽考、免测相结合,把平时的课堂教学、参加各种活动的次数和效果等情况结合起来,多途径促进学生练习。

[参考文献]

[1]程辉.论高校学生艺术素质的培养[J].音乐天地,2006(9).

幼儿艺术活动设计范文第5篇

关键词 幼儿园;多媒体课件;双语教学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489X(2014)14-0001-04

多媒体教学是实施教育改革的一种重要手段,开辟了幼儿教育的新途径。它既能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又能充分体现幼儿的主体地位,实现以“自主、探究、合作”为特征的教与学方式,提高幼儿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多媒体课件提供多元化的信息展示方式,极大地丰富了教学表现形式;其生动形象、直观具体的事物表现力,符合幼儿认知规律,激发幼儿学习的兴趣,有助于幼儿的理解与记忆;多媒体创设的各种形象生动的学习情境,可使幼儿在身临其境中直接感受,切身体验;多媒体课件所凸显的集成性和交互性特点,能够丰富认知,便于有效地调控教学过程,有利于因材施教。因此,在幼儿园教育活动中运用多媒体教学能积极引导幼儿观察、想象和充分表达,促进幼儿多元智能的发展。本文侧重围绕《Riding in my car》这一典型课件,谈谈幼儿园多媒体课件的开发与应用策略。

1 多媒体课件《Riding in my car》活动内容与目标预定的分析

活动内容:学习新词truck,复习bus、car等单词。

活动目标:1)积极参与英语学习活动,愿意用英语与同伴进行简单的交流;2)通过游戏活动理解truck的意义,学习正确的发音;3)进一步掌握bus、car等单词,初步能运用已学过的简单句型描述truck。

在幼儿园双语教学活动中积极探索多媒体教学,目的在于优化教学情境,优化教学内容,优化教学过程,实现最优化的双语启蒙教育。此内容适合小班幼儿开展双语多媒体教学,目标预定明确、具体,突出英语学习的特点,体现情感态度、认知、能力等多方面目标的整合。

2 多媒体课件《Riding in my car》设计思路分析

教师、学生、教学资源和教学内容等诸多因素组成了教学活动中相互联系的、一个复杂的整体系统,活动设计思路就是通过对学习过程和学习资源的系统安排,共同完成活动目标。《Riding in my car》课件与活动设计分解为五个单元,分别是交通灯、停车场、“变变变”游戏、玩车游戏和音乐游戏,各单元之间要求环环相扣,层层递进,合理转折,有机联系。其设计思路与具体分析如表1所示。

3 幼儿园多媒体课件的开发策略

针对《Riding in my car》典型课件的分析,笔者认为幼儿园多媒体课件的开发应力求有创意,要用新的教育理念指导课件的设计与制作,运用情境教学、主动探究、协作学习等新型教学方法,充分体现多媒体教学的优势,注重目的性,突出游戏性,增强趣味性,创设情境性,保持统整性,发挥交互性,追求艺术性,依托技术性等,有效激发和培养幼儿学习兴趣,获取最佳的教学效果。

注重目的性,发挥课件教学价值 多媒体课件是能够创建全新的学习方式、教学方式,理想的学习环境,用于辅助教师的“教”或促进学生自主地“学”,以突破课堂教学中的重点、难点,从而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与效率的多媒体教学软件。笔者理解为它是根据教学目标而设计,表现的是教学内容,反映的是教学策略,存贮、传递、处理的是多媒体信息,是能够进行良好的交互操作和反馈评价的多媒体教学软件。多媒体课件在幼儿教育教学中的应用,正是采用现代信息技术的教学手段,围绕教学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引发幼儿有意义的学习,促进课程教学目标的实现,知识内容、组织结构和表现风格应符合幼儿心理特点和认知规律,不仅要关注知识的传授与呈现,还要关注幼儿的主体地位、学习兴趣和情感体验。发挥多媒体课件在教学中的独特优势,以取得教育教学的最优化,教学的目的性是多媒体课件开发与应用的基本出发点。

突出游戏性,激发幼儿学习兴趣 游戏是幼儿最喜爱的活动,也是有效激发幼儿学习兴趣的手段。游戏活动是幼儿教育的主导活动,它遵循幼儿的发展规律和学习特点,可以巩固和丰富幼儿的知识,促进幼儿健康发展。多媒体游戏教学是一种新型的游戏方式,它的表现力和感染力深受幼儿的喜欢。课件开发紧扣教学的游戏性,营造轻松、活泼、快乐的气氛。

捉迷藏是幼儿喜爱的游戏形式,为加强truck的发音练习,设计了让幼儿在公园的停车场寻找truck的游戏。教师引导幼儿反复呼唤truck的名字,目的是进一步加强truck的发音练习。又如在“卡车”与幼儿的互动游戏“变变变”活动中,“卡车”在屏幕上快速地变大、变小、变换颜色……,幼儿被“卡车”魔术式的表演所吸引,争先恐后地与卡车对话。如果他们说得准确,“卡车”会兴高采烈地唱歌跳舞给予表扬;如果他们回答得不准确,“卡车”便垂头丧气地低下了头……整个活动都在轻松愉悦的游戏中进行,幼儿在游戏中主动参与,全身心地投入,积极思考且相互协作,在游戏中尽情享受求知探索的乐趣。

增强趣味性,带给幼儿快乐体验 趣味性表现在教学内容有趣、形式设计有趣、学习过程有趣、评价方式有趣等方面,有趣味才能吸引幼儿的好奇心,保持幼儿的注意力,使幼儿积极地投入到学习中去,并带给幼儿快乐的学习体验,帮助幼儿养成积极主动、认真专注、敢于探究、乐于想象和创造的良好学习品质。课件的设计选用幼儿喜欢的、活泼可爱的卡通形象,并以拟人的表现手法参与到活动中,如交通路口旁的“警察叔叔”为幼儿讲解交通规则,“卡车”与幼儿对话、做游戏……它们可爱的形象、神奇的本领、夸张的动作、亲切的语言增强了课件的趣味性,深受幼儿的喜爱,从而使得教学内容对幼儿产生更大的吸引力和感染力,激发幼儿参与活动的热情,让幼儿体验到英语学习的亲切感、轻松感和快乐感。

创设情境性,切合幼儿学习特点 创设情境是多媒体的独特优势。现代学习理论都强调有效的学习活动要借助一定的情境,而幼儿的思维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对事物的理解缺少直接经验,对于抽象的知识或抽象的概念难于理解。多媒体课件的设计可基于幼儿的生活经验去创设各种形象生动、灵活多变的学习情境,虚拟现实,再现生活物景,让幼儿在身临其境中直接感受、切身体验,切合建构主义教学设计理念。

课件《Riding in my car》的设计先选择幼儿熟悉的“交通路口”作为活动场景,通过红灯停、绿灯行交通规则,让幼儿观察来往的车并与它们进行对话互动;接着设计了让幼儿在“停车场”找车、在公园游乐园与车做“变变变”的游戏等场景,这些都是幼儿熟悉的生活场景,在其与幼儿已有的生活经验之间架起一座桥梁,仿佛身临其境,使幼儿在看、听、说、唱、做中自然地融入教学情境中主动探究和学习。

保持统整性,促进幼儿全面发展 幼儿园各领域教学不是孤立的,幼儿的发展是一个整体,要注重各领域之间的相互渗透和整合。《Riding in my car》的活动内容设计保持整体性,活动过程围绕目标层层展开,不断深入,各活动环节承上启下,环环相扣,逐步递进,使幼儿的学习经验不断得到迁移、联系成为一个整体,促使幼儿的兴趣和注意力得以延续,自始至终积极参与活动。多媒体课件的开发能够综合多种教学方法,能够正确引导幼儿的学习态度和行为。多媒体表现形式能引导学生的审美和艺术熏陶,拓展他们认知社会、认知自然界的空间。在活动的形式上能够融入各个领域目标之间的渗透和整合,把情感、认知、行为、能力的培养过程互相结合在统一的过程中,促进幼儿身心健康、全面和谐发展。

发挥交互性,优化教学活动过程 交互性是评价课件的一项重要指标,它改变了用户只能被动接受的局面,为师生与计算机之间提供良好的互动。多媒体以图形、菜单、按钮等美观的形象作为人机交互界面,使用者通过键盘、鼠标、触摸屏等多种形式与计算机进行交互,操纵课件的运行,自由选择信息流程,控制信息显示时间,无限次数地重复操作,形成了一种全新的信息组织与传播方式。多媒体是交互式媒体,课件的开发要充分发挥多媒体交互性的特点,利用课件丰富多样的交互方式,营造交互的组织结构、交互的媒体形式和交互的教与学环境,能够自由控制教学节奏,灵活选择教学内容,优化教学过程,取得较好的教与学效果。

如在“变变变”游戏中,幼儿可以参与课件的操作,形成幼儿与课件之间的友好交流,使幼儿在与车的交互对话中得到快乐的英语学习体验。课件中所安排的反馈设计,用多媒体的语言对幼儿的学习及时予以表扬、鼓励、启发和指导,使教师能及时观察幼儿的反应,了解评价幼儿的学习效果,可以随时调整教学进度和难度,以更好地适应幼儿的接受水平,使活动过程不断得到优化调整。

追求艺术性,赋予教学审美效应 多媒体课件既是教育、科学、技术的综合,也是艺术的综合。多媒体课件的艺术性,是指课件内容的表现形式富有艺术之美,设计与制作综合运用艺术理论和技巧,符合美学原理,让幼儿赏心悦目,获得美的享受。课件的艺术性主要表现在画面美观、构图合理、主次分明、素材风格一致、色彩和谐、配音清晰、音量适当等方面。艺术性在多媒体课件开发中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音乐艺术能使幼儿在情感上得到感染和陶冶,也可用来强化节奏、唤起注意、增强记忆、烘托画面等。动画艺术具有较强的表现力和感染力,深受幼儿的喜爱,能够引起幼儿的注意,启发幼儿的联想,促进理解和记忆。

《Riding in my car》课件中整合了大量的图像、声音和动画素材,声形并茂,这也是幼教课件的特点。课件中优美的画面、亮丽的色彩、有趣的动画、动听的音乐、欢快的节奏极大地吸引和感染着幼儿,调动幼儿参与的热情,增强幼儿的艺术素养的培养,使教学赋有艺术气息并产生良好的审美效应。

依托技术性,拓宽课件创作空间 课件的技术性包含有形的制作技术和无形的观念技术两个方面。依托技术可使多媒体课件设计科学合理,交互性良好,导航清晰,运行稳定,可操作性强,媒体应用恰当,素材资源能有效收集,素材的加工和艺术处理独特等。课件作品需要依靠多媒体加工软件技术来实现,制作者只有掌握多媒体软件技术,才能尽情挥洒创作空间。Authorware7.0多媒体软件具有丰富多样的交互功能,是《Riding in my car》课件的主要创作工具;PowerPoint简单易学,是多媒体课件大众化的创作工具;素材加工软件选用CoolEdit(声音处理)、Photoshop(图片编辑)、Flash(动画设计),这些软件功能优越,表现力强,是加工多媒体课件素材的得力助手。

多媒体课件是为教学服务的,开发过程中更要注重教学设计技术。教学设计是教育技术的组成部分,是利用系统方法解决教学实际问题的一种技术过程,具有理论性、科学性、系统性和操作性的特点。教学设计应做好教学策略的设计,如教学内容的呈现顺序、适当的课件容量、活动方式及组织形式符合幼儿的认知规律;课件结构设计应把握好模块的划分与关联,符合知识的内在逻辑体系和幼儿的认知结构;媒体设计要适应幼儿期的年龄特征,合理地选择与应用媒体形式,并在系统中有机地结合呈现,调动幼儿主体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多媒体课件对教学质量的影响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多媒体课件的教学设计。

4 幼儿园多媒体课件的应用策略

正确处理教师、学生与媒体三者之间的关系 在应用多媒体课件的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幼儿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主导作用,要以幼儿为中心,充分考虑到幼儿的需求和能力,以幼儿积极体验为中心,将教育过程的知识性、趣味性、情景性和活动性有机地结合起来,发挥幼儿学习的主体性。教师是活动中的灵魂人物,多媒体只是一种辅的教学手段,不能喧宾夺主取代教师以引导幼儿的主动学习,应避免把教学变成完全依赖于操作多媒体课件,教师沦为点击鼠标的机器,或是课件的讲解员。

随着计算机多媒体教学的不断深化,多媒体不再只是一种辅助教学的工具,而是作为认知工具、情感激励工具以及协作和交流的工具。处理好教师、学生与媒体三者的关系,需要树立新型的教育理念,加强现代教育技术的理论学习与实践探索。

多媒体教学应与传统教学相结合,优势互补 任何一种教学方式都有其两面性。多媒体教学要与传统教学相结合,进行优势互补,不能为显示技巧而片面追求课件的“外”在美而忽视了它“内”在的教学价值,避免教学的所有环节都使用多媒体,不能让多媒体挤占学生分析、思考和交流的时间,要与传统教学的讲解、启发提问、实践活动等方式相结合,促使幼儿的学习真正成为一个互动过程,使多媒体教学与传统教学优势互补,不仅注重课件与师幼之间的互动,还注重师生之间的互动、幼儿与幼儿之间的互动,所以对多媒体教学也应持理性态度,要科学有效地使用多媒体。

如《Riding in my car》活动中,每个幼儿自带一辆玩具车,幼儿可以向小伙伴介绍自己的车,也可以通过交换玩具车进行语言交流,培养幼儿的语言运用能力。这个环节就是将多媒体教学与传统教学中的实践活动相结合,使教师与幼儿、幼儿与幼儿之间产生良性互动,多说多练,提高幼儿的语言交际能力。同时也不可忽视活动场地的环境布置,要创设适合与幼儿互动的教学情境,使幼儿产生情感、态度上的共鸣。

总之,多媒体课件开发涉及的范围广,是多学科交叉领域的结合体现,优秀的课件应融教育性、科学性、艺术性、技术性于一体。幼儿教师不是多媒体素材和课件开发的专业人员,开发与实施时应成立课件研发小组,多学科师资相互协作,避免开发的局限性;在开发与应用时要充分考虑幼儿的个体差异,避免整体划一;课件既要有针对性,又要有普遍性,便于流通,才不会出现一次性使用的浪费;还应积极开展多媒体教学的实践探究,提高课件开发与应用质量。

参考文献

[1]李可东.新编现代教育技术基础[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2]李葆萍,王迎,鞠慧敏.信息技术教育应用[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4(9).

[3]李康,梁斌.课件设计理论与制作技术[M].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2009.

[4]施亮.多媒体课件有效性的研究[J].科技信息,2010(36).

[5]南钢,郭文霞.论师幼互动[J].基础教育,2012,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