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旅游资源开发问题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大运河文化 淮安 旅游资源 问题分析 生态旅游
历史文化名城淮安因水而生,没有大运河就不可能有洪泽湖的出现,没有大运河淮安就不可能成为“南船北马、九省通衢”之地,因水而生的漕运文化、河道治理文化、水利文化、漕船文化、漕仓文化、税关文化,以及运河宗教文化、运河商业文化等遗存十分丰富,2006年大运河被公布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在公布的江苏42个文物保护点中,淮安有16个,占三分之一强,在2014年国家申报大运河为世界文化遗产活动中,国家文物局从全国上千个遗存中筛选出65个点,淮安则有11个遗存点名列其中,遗产点数量在运河沿线的35城市中名列首位,也几乎占据了整个江苏25个遗产点的一半。由此可见淮安在运河沿线城市中不愧为“运河之都”,她为“大运河申遗”成功作出无可替代的贡献。但近些年来由于盲目追求经济发展,水体受到工业废水污染严重,沿岸生态环境遭受破坏。尤其是急功近利地开发旅游资源,运河文化遗产有的在慢慢消失。这让人们深深地担忧。笔者正是基于这样的视角,探讨淮安如何在可持续理论的指导下去保护运河文化遗存。
1.格局缺少大手笔
淮安的旅游资源分布不均,主要集中在淮安区和盱眙县。淮安区有故居、纪念馆、淮安府衙、漕运总督部院旧址、镇淮楼、关天培祠、韩侯祠、韩信钓台、漂母祠、文通塔、河下古镇、御码头、吴承恩故居、刘鹗故居、梁红玉祠、文楼、古末口遗址等景点。盱眙县临洪泽湖和淮河、古运河,得天然之利,有都梁公园、第一山国家森林公园、泗州城遗址、明祖陵、铁山寺国家森林公园、盱眙历史文化博物馆、盱眙龙虾博物馆等景点,其中明祖陵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洪泽县的老子山和龟山文化底蕴深厚,很有开发价值。因和盱眙的明祖陵、泗州城靠近,如果划归盱眙可连成一片,得到开发利用。现在归洪泽管,问题始终解决不了。淮阴区的码头镇的古清口水利枢纽也保护得不好。韩信、枚乘枚皋父子,淮安区和淮阴区两地打了多少年的笔墨官司,淮安区有韩信故里、漂母祠、古枚里,码头镇也有韩信故里、漂母墓、枚乘故里。据说淮安区打算建枚乘故居,码头也计划建造。淮安旅游资源开发得各自为阵,显得小家子气,缺少大手笔,再加上文物保护级别总体不高,导致80%旅游经济效益出在故居和明祖陵。为什么不能以淮安区和盱眙县为一片,把其他区县作为一个点,用运河这根“线”去串连,形成点、片、线的连结,呈网状大格局布置呢?不进行资源的整合、拼合、配合、组合、联合是很难形成拳头产品,发挥整体优势的。这又怎么能迎合市委市政府提出的“繁荣大文化、开发大旅游”的构想呢?真正的“大旅游”离不开“大协作”,只有在运河文化的背景下,整合点片资源,突出区位优势,并形成整体合力,才能让淮安旅游业的扩散效应和脉冲作用很好的发挥。
2.定位缺少特色化
20世纪90年代国家旅游局经过认真研究,提出了对应于旅游的全过程的六个要素:行、游、住、食、购、娱。对应这六个要素,淮安涟水新建有飞机场,有泰州、南通通往北京方向、兰州方向的铁路过境,但铁路没有和长江以南的苏州、上海、浙江等地相连,而这些地方是经济发达地区,旅游消费者的消费需求量大面广,他们来淮旅游只能乘坐汽车。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他们的进入。即使进入,在各个旅游目的地之间的交通并不发达,这就大大影响了旅游者的兴趣。在游览上由于淮安旅游格局缺少大手笔,游者只能漫无目的地随便看看,一点一片而已。在食、住上,尤其是淮扬菜,还有引力,而购、娱方面基本谈不上。淮安没有名山,只有大运河、洪泽湖、淮河、盐河等水景,可定位在“河湖之旅、人文之游”。旅游者要看水,全国名川大湖、瀑布名泉多的是,即便在省内的周边城市旅游者多往南京欣赏长江、秦淮河的同时,“游”六朝古都文化;多往无锡、苏州看太湖的同时,可欣赏岩洞、园林等文化;多往连云港观大海,还可欣赏花果山的“西游记”文化。即使看运河,扬州有运河,徐州有运河,那如何才能以特色的运河文化的亮点吸引游客呢?必须以水上的人文为特色,锁定游客对淮安地域特色的认知度,逐渐扩大淮安旅游的知名度。
3.内涵缺少深刻性
旅游是一种文化现象,是文化沟通的最直接的途径。它既能促进当地文化的繁荣和发展,又能促进文化的传播和交流。旅游活动创造的文化氛围不仅能满足人们的娱乐愿望还能强化人的审美意识,强调精神享受和文化的认知。这里反复强调了“文化”一词正道出了在旅游的过程中文化是旅游的出发点和归宿点,自始至终都体现和洋溢着一定的文化精神,是旅游三要素里的旅游客体即旅游资源文化,着力探讨旅游资源的类型及其特征,包括自然旅游资源(名山胜水、奇洞异石)的审美价值、人文旅游资源(文化遗址、故居堂馆、宫室陵园、名镇古街、公署园林、塔寺道观)的文化意蕴、社会旅游资源(民俗风情、工艺美术、民间艺术、饮食佳肴)的文化情趣。旅游资源文化研究的目的在于如何在充分挖掘旅游资源文化内涵的基础上,开发利用资源,建设具有地方特色和文化意蕴的景点、景观、景区,不断增强其“唯我独有”的资源垄断性,提高竞争力。从此意义说,研究一个地方的旅游资源就是要透过载体发现内涵,挖掘内涵的深刻性,也就是探寻历史文化积淀的深层意蕴。淮安这块文明的土地,历史悠久,积淀丰厚,尤其是运河文化是淮安最有代表性的文化。我们从淮安区的景群看,故居、纪念馆是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文化内涵挖掘得较深,资料较丰富,满足游客的心理需求。但有些景点,如梁红玉祠,吴承恩故居、刘鹗故居、关天培故居等,人文景观的历史文化内涵都很深厚,只是没有深入挖掘,没有根据内涵精心打造,没有什么内容可看。再比如淮阴区的码头镇的古清口水利枢纽工程,虽然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京杭大运河重要遗存点,被誉为我国的天然水利博物馆,但来游览的人并不多。纵观以上方面原因何在?文化内涵没有深挖出来,而失去了文化内涵的旅游,无异于美国航天飞行员阿姆斯特朗登上荒凉的月球所进行的科学探险。如果不将文化内涵提升到一定高度,同样打造不出文化亮点,当然也就失去了看点。
二.运河文化生态旅游建设的思考
前些年,淮安市政府就委托南京大学专家研制了《淮安旅游发展总体规划》,近年来淮安加大了旅游投资的力度,加快了旅游资源开发的步伐。但也应客观地看到,当人对自然风景资源和人文景观资源开发的本身就意味着一定程度的破坏,而景观自然遗产是一种不可再生的资源,破坏一点就会少一点。更不能容忍的是,在城市现代化建设中,人为的建设性破坏,造成大量历史遗存被毁。在城市改造、开发利益与遗存保护发生矛盾时,负责遗产保护的文化部门往往遇到来自多方面的压力和阻力,最终导致文物环境受到破坏、遗存被毁。王叔湘故居被拆,就是明显的例证,尽管周围群众、家人多次向上反映,文物部门从中做了工作,但终究逃不脱被毁的命运。开发荷花池住宅小区,让有200余年历史的园林遗址消失。老城区尼姑庵被拆,都天庙岌岌可危,东大街、西大街现已面目全非。运河文化遗存的很多古堤坝,由于道路修筑,随着大规模的治路运动和村村通公路的实施,很多堤坝的原始状貌遭到了不同程度的毁坏,高堤变矮,长堤变短,整堤被中断,宽堤被削瘦,弯堤被取直,陡堤被放缓,不一而足。不同用途的民间取土,如烧窑、垫路、垫屋基等,已使古堤受到了残缺性破坏。再如漕运文化主题项目工程、大运河周边中洲岛公园、大闸口、清江浦楼、大运河文化广场等建设,已使淮安大运河文化长廊初具雏形;楚州推出了众多的乃至全国罕见的淮安河督府署、河下古镇等一批新人文景点,提升了城市文化品位,但由于短视造成的急功近利,受眼前经济利益的驱动,采取了粗放式开发,有的为了局部利益,乱批乱占旅游用地,大搞人工建筑,给旅游景观和生态环境带来严重危害。但如何杜绝这种危害现象,协调好保护开发利用之间的关系?首先,要对那些即使质量很高,但区位条件差,目前还没有市场潜力的或市场潜力较低的旅游资源应暂缓开发,对那些重复开发,内容雷同而导致污染,投资回收无望的项目应关闭或封闭,如楚州、码头的韩信祠、漂母墓等遗迹开发。其次,要抓住遗存的文化内涵,挖掘其潜在价值,开发后既要有看点,又要有卖点,比如梁红玉祠、刘鹗故居、关天培祠等人文景观的历史内涵都很厚重,只是挖掘欠深入,却没有什么内容可看。第三,提倡生态旅游。生态旅游作为旅游可持续发展的一种重要形式,应运而生,它强调了开发与保护并举,追求的是经济、社会、环境可持续的最大效益。运河本身是生态的河,在市场经济快速发展的今天,运河的生态效应遭到了挑战。仅以水污染为例,大量的工业污水、生活污水,排放到运河,运输船只的柴油、机油污染等等,对运河水质带来了影响。建议加大管理力度,杜绝污水直接排放运河。旅游船只可改用太阳能或有电能驱动的生态交通工具,以减少对运河水的污染。
【关键词】旅游资源 环境经济价值 生态系统服务价值风险损失 损益分析
随着旅游业的迅速发展,它对于生态环境社会等方面的消极影响逐渐暴露出来。如何对开发利用进行合理的规划,在开发中保护生态环境,使区域社会经济与生态环境协调持续发展是目前首要研究的问题。自然生态环境具有价值,生态服务功能是人类生存与现代文明的基础,科学技术能影响生态服务功能,但不能完全替代。
旅游行为具有两重性,一方面旅游行为能够促进社会经济和文化的发展,另一方面也加剧了环境耗损和地方特色的消失。当前,对于旅游业这两方面的作用,人们往往注意前者而忽视后者,认为其是无烟产业,投资少、见效快、产出高,而旅游消费又是一种精神消费过程,旅游资源不存在枯竭问题。实际上,过度开展旅游活动、不合理开发和游客的大量涌入,也会排出废物、污染环境、消耗资源。主要包括:自然环境的污染与破坏、自然资源破坏、旅游资源破坏、生态破坏、社会污染。
一、自然生态区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评估
1、自然生态区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价值
人们的思维惯性认为,自然生态区如果没有进行旅游资源开发,它的存在就是没有价值的,甚至某些专业旅游人士也存在这样的看法。原因在于:虽然它的存在有其自身价值,但这种价值并没有通过货币形式体现出来,或只体现其中的一部分价值可以通过货币形式得以体现,而一旦进行旅游资源开发,门票收入、住宿收入、出售纪念品的收入等等大量的资金收益,让人们看到资源开发后形成旅游区带来的利益,进一步认识到开发的价值。正是由于这种观念的存在,使人们在进行旅游资源开发的时候,一味只重视开发后的经济收益,忽略资源的固有价值。导致对资源的野蛮开发,使生态环境遭受到一定程度的破坏。因此在旅游开发的时候要把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考虑在内。
2、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评估
通过一系列方法可以对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进行评估。如印度加尔各达农业大学德斯教授就曾经对一棵树的生态价值进行了计算:一棵50年树龄的树,以累计计算,产生氧气的价值约为200美元;吸收有毒气体、防止大气污染价值约62500美元;增加土壤肥力价值约31200美元;涵养水源价值37500美元;为鸟类及其它动物提供繁衍场所价值31250美元;产生蛋白质价值2500美元。除去花、果实和木材价值,总计价值约196000美元。
根据生态经济学、环境经济学和资源经济学的研究成果,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价值评估方法可分为两类:(1)替代市场技术法。它以“影子价格”和消费者剩余来表达生态服务功能的经济价值,评价方法很多,包括费用支出法、市场价值法、机会成本法、旅行费用法和享乐价格法等等。(2)模拟市场技术法。又称假设市场技术法,它以支付意愿和净支付意愿来表达生态服务。功能的经济价值,其评价方法为条件价值法。目前,常用的方法为条件价值法、费用支出法和市场价值法。
二、旅游资源开发的风险损失评估
1、旅游资源开发风险评估步骤与方法
(1)充分了解旅游资源开发地区自然和环境的基本状况,包括地质构造、气候、土壤、河湖分布、植被分布、社区分布等等。社会经济状况调查主要目的是为了了解社会经济发展与环境的相互作用。旅游开发项目的社会经济调查围绕项目开发与区域经济发展、人民生活、人群健康以及社会文化的相互作用展开。主要包括:区域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开发区的产业发展情况、毗邻的工矿企业等。具体包括区域总人口、城乡比例、人口密度、人均耕地与水资源、收入水平与主要来源、居住特点与村镇分布、占地拆迁问题及安置办法、区域社会文化特点,有无特别风俗、教育普及程度、人口文化素质、人文景观与历史文化保护目标。
(2)分析旅游资源开发活动可能影响的地区范围。旅游资源开发活动可能影响的地区范围包括开发活动的直接影响范围和间接影响范围。按照程序,可分为调查范围、分析范围和影响范围。按照受影响因子的性质,可分为植被、动物、土壤、地表水、地下水等不同因子相应的调查与评价范围。一般确定此范围所考虑的因素是:地表水系特征、道路交通状况、地形地貌特征、生态特征、旅游开发项目特征等。可以把旅游资源开发活动及其影响范围分为三级,如表1所示。
(3)风险识别。逐项分析旅游资源开发活动可能产生的对自然环境社会因子各方面的影响,综合分析风险种类及风险发生概率。历史记录法——历史上许多类型的生态环境破坏事件不断重演,如一定频率的暴雨、洪水都有出现期。通过查阅区域的地方志可了解当地历史上的生态环境破坏事件及灾害事件,再根据区域旅游开发活动的现状,分析历史环境破坏在当前条件下发生的可能性及其可能损失。成因分析法——对于自然环境破坏不仅可分析发生原因,还可以找出其发生的规律,揭示其发生的可能性及时空分布。预测法——根据区域的地理位置、自然条件、区域旅游开发的性质和强度,预测未来可能发生的生态环境破坏事件。
(4)风险估算。不同的风险种类具有不同的风险估算方法,应用这些方法,分析各种风险可能产生的损失,最后进行加和,得到总的风险损失,估算方法如表2所示。
(5)风险评价。对风险损失严重程度进行评价,计算规避风险可能付出的代价,进行全面动态综合比较,以确定具体的旅游资源开发活动是否应在这些可能产生风险的地方有所规避,或进行先期预防,并制定风险规避防范对策与建议。其中主要包括:主要对象——旅游开发建设项目。主要目的——保护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解决优美和持续性问题,为旅游资源开发区域长远发展利益服务。评价因子——生物及其生境,污染的生态效应,根据旅游开发活动影响性质、强度和环境特点来筛选。评价方法——重生态分析和保护措施,定量和定性方法相结合,综合分析评价。工作解度——阐明生态环境影响的性质、程度和后果。评估生态风险损失,采取有效措施使生态环境功能达到可持续发展的要求。措施——合理利用资源、寻求保护、恢复途径和补偿、建设方案及替代方案。评价标准——法定标准、背景与本底、类比及其它、具有研究性质。
三、旅游资源开发的损益分析
通常,在对旅游资源开发收益情况进行分析时,一般考虑开发的费效比问题,即开发后产生的经济收益与开发所需的资金及日常维护费用之间的差值,而忽略生态环境的价值,低估环境破坏的社会成本。产生这种现象,原因在于在市场中环境的社会价值通常得不到正确的反映,造成市场失效。这主要由于以下因素导致:第一,由于很难制定资源的所有权与使用权,正如空气一样。第二,有些从环境中获取的资源可以市场化,而其它的则不能,比如森林、木材可以市场化,由分水岭保护而产生的环境服务则不能市场化。因此,一些非市场的收益经常被忽视。第三,公共可取性资源导致它们可以被所有人开发。如开发者并没有认识到森林资源对环境产生的影响,从而导致大量开采。
在将生态环境价值和损失纳入到分析系统中之后,旅游资源开发的最终收益及区域最终长远价值计算不再只是单一的经济因素,而是包括了3个方面:自然生态区未开发前的自然环境价值a;自然生态区旅游资源开发的潜在风险损失b;自然生态区旅游资源开发的费效比(旅游资源开发后产生的收益——开发所需的资金及日常维护费用)c。
在将生态环境经济价值及生态环境损失纳入到旅游资源开发的损益评价之中去后,自然生态区旅游资源开发的最终收益将变为:c-b,而不是简单经济增长计算中的c,自然生态区旅游资源开发后的最终长远价值将为:a+c-b。通过这种方法,在对自然生态区进行资源开发之前,对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和生态环境损失进行货币化计算,是将环境问题外在化处理的一种方法。这种计算,把旅游区未开发前的自然生态系统的环境价值与开发的潜在风险损失,纳入到开发的收益和旅游区的长远价值计算中去,使开发的损益分析前后综合成为一个完整的系统。这样,旅游工作者们在制定旅游规划时,以及在进行资源开发时,就不会单纯考虑到开发的费效比c的最大化问题。而是把原生态环境经济价值a与开发的风险损失b一并考虑进行计算。因此,通过这样的方法和步骤,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避免开发的盲目性及单纯追求经济效益的旅游开发行为对区域整体环境造成的长远破坏,从而在经济、社会、环境三个关键领域寻求一种平衡,促进旅游业可待续发展(见图1)。
【参考文献】
[1]曾贤刚:环境影响经济评价[m],化学工业出版社,2003.
[2]马彦:我国西部旅游资源的可持续性开发[j],武汉工业学院学报,2001.
[3]t.阿姆达尔:挪威风险评估的新准则[j],水利水电快报,2001.
(一)原生的环境问题,即由于自然因素所造成的环境问题譬如一场地震的发生,火山的喷发和海啸的出现,会直接改变一个区域的自然面貌,造型地貌和摩崖石刻的崩塌,河水浑浊,湖泊淤塞,草木枯萎,动物迁移和灭绝等,如果人们不采取积极的保护措施,都会加剧这种变化。
(二)不注意保护文化遗产,造成对景物的破坏旅游区中的人文景物,都有着深刻的文化内容,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有些单位只从局部利益出发,并未意识到景物的文化价值和旅游活动的意义,破坏景点,霸占景点现象屡见不鲜。
(三)“三无”,“三乱”的建设,破坏了景物的整体美感所谓“三无”是指无规划,无计划,无设计;“三乱”是指乱分地,乱选址,乱建造。“三无”和“三乱”由于本身的无秩序性,使得景观原有的整体美感遭到了严重破坏。有的单位在旅游区内或者景区附近,无视规划要求,乱建高楼,降低山水和景物的高度,使得景观失去了它原有的和谐美。
(四)人们的旅游活动,如果一疏忽,本身也会对生态环境产生不利的影响,主要体现有
1.绿化植被被破坏。很多的旅游建筑,没有规划的大肆建筑,侵占了大片绿地,破坏了自然的景观。
2.水污染。据调查,国外游客对环境的污染比城市居民排放的生活污水多6.8倍,废气排放多8倍,生活垃圾多9.8倍;国内游客比城市居民排放生活污水多2倍,废气排放多2倍,生活垃圾多2.5倍,燥声和振动也成等比级数而增加,若不采取有效的排污手段,都会导致严重的环境污染。
3.不利于野生动物的保护,大量的游客的到来,使得野生动物的生活环境,变得嘈杂混乱,破坏了它们的饲养草和哺育环境,同时个别人为了追求个人的短期利益,乱捕杀野生动物的行为,也使生态环境系统遭到了毁坏。
二、解决的思路和对策
针对出现的这些问题,笔者认为应该针对旅游资源的不同特点,在开发过程中采取相应的环境保护措施。
(一)对风景名胜区的保护
1.对风景名胜区实行ABC重点管理法。把风景区的核心部分划分成A区,在这类地方,不建大型生活建筑,只建少量观赏型建筑,尽量保持本景区原有的自然特色,突出它的自然美。在A区的地带划分为B区,在这一地带,除了建一些观赏性建筑外,还可以建小型的服务设施,以备旅游者所需,本区的建筑应采用园林建筑中的传统造园手法,如借景,对比,对景等,将B区建筑和A区景物和谐地融合到一起,而不是显得格格不入,很突兀和生硬。在B区地带,也是风景区的界线划分成C区,在这可以搞一些生活建筑,但是要保护好视野空间环境,确保景观的完整性。
2.建立风景防护地带。就是在风景区建立防护地带。在防护地带内,进行大面积绿化,不准兴办能造成污染的工厂和其他设施,控制农药的使用,居民点的建设也要规划好,以维护风景区内的生态平衡,保护景观原有的特色。譬如,武夷山风景区,就将精华的九曲溪景区上游地段划为保护地段,加以保护九曲溪。
3.在开发风景名胜区之前,作好全面规划,提出各种开发方案,进行全面评估,克服“三无”,“三乱”建设。在风景区的建筑要少而精,既满足了旅游者的需要,同时又能和周围的景物协调的配合,甚至能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就更好了。
4.加强对游人的教育和管理。在游人进入景区之前,应通过多种手段,进行教育。
5.对景区的垃圾和粪便要严格的管理。游客在景区不可避免地要造成一些垃圾和粪便,对于此,景区一定要有足够的垃圾桶和厕所,同时要配备足够的清洁人员,以保护景区的环境。
6.要加强对水体旅游资源的保护。
7.要加强对地貌旅游资源的保护。
8.要加强对生物旅游资源的保护。保护生物的栖息地,最好的办法就是建立自然保护区,把一切有保存价值的森林生态系统和生物物种尽可能的就地保护起来。
(二)对人文旅游资源的保护
1.保护人文旅游资源原貌的完整性。a.对于文物古迹的修缮,即使它已经班驳陆离,也要“修旧如故”,而不能“整旧如新”.b.对于古建筑,要保护它的视廓,控制现代建筑的高度,以突出古建筑。如果古建筑需要搬迁,要原样搬迁。c.仿古重修。历史上有一些著名建筑,由于自然或人为的原因,消失了,但是后人们从古书或民间流传知道了它们的存在,为了满足人民文化生活和发展旅游事业的需要,人们重建它们,这就要求一定要在不违备历史的前提下重建,“重现”古建筑物的风貌。
2.保护人文资源的环境和生态。人文旅游资源不是孤立存在的,其存在的环境和生态对于它的存在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坚持整体保护的原则。
【摘 要】 本文从新媒体对旅游的影响入手,分析了四川茶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现状及存在问题,提出了新媒体视角下的四川茶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策略。要建立社区网络推广平台;建立微信互动平台;打造特色体验之旅并配合以新媒体推广,用新媒体的手段推进旅游业的发展。
【关键词】 新媒体;四川茶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策略
一、新媒体促使旅游开发的变革
所谓新媒体是一个相对的概念,“新”,相对“旧”而言。它是指在传统的报刊、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以后因技术推动而发展起来的新媒体形态。宫承波等人从技术上对新媒体做了更详细的说明,将新媒体界定为依托数字技术、互联网络技术、移动通信技术等新技术的新型媒体形式、软硬件或信息服务方式,例如,网络电视、手机电视、移动电视、虚拟社区、博客、播客、搜索引擎、简易聚合(RSS)等。
旅游资源的开发与媒体息息相关,媒体的变革必然会促使旅游业的变革。在这个信息化的时代,新媒体是人们获取旅游信息最重要的渠道,旅游资源的开发越来越依赖于新媒体。当人们有旅游欲望的时候,往往首先会借助新媒体去查询,然后针对去哪里,行程如何安排,游客也会通过新媒体平台与旅游商家沟通。游客还可以通过新媒体,比如,网络论坛等结伴邀约,寻找“驴友”。旅行归来,他们会将旅行的经历、照片或视频等上传到微信、论坛、空间等社交媒体,吸引其他旅游者。因此,新媒体为旅游业的发展提供了无限可能。四川茶文化作为四川旅游重要的组成部分,面对巨大的新媒体市场,必须占有一席之地,否则就失去了宝贵的市场资源。
二、四川茶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现状
四川是我国栽培茶树最早的地区,早以盛产茶而闻名于世。西汉时期,吴理真在蒙顶山发现野生茶的药用功能,于是,开辟茶园,种植茶树。蒙顶山成为世界茶树栽植的发源地。四川拥有丰富的茶文化旅游资源。时至今日,四川茶叶产业成为四川十大优势种植业之一。峨眉山的禅茶文化、青城山的道茶文化、雅安的藏茶文化、蒙顶山茶文化、成都的茶馆文化早已名声在外。仅以雅安地区为例,雅安的茶叶种植面积达全市可耕种面积的50%以上,优越的自然生态,成片的茶园风貌,为雅安生态茶文化旅游发展提供了不可多得的资源。仅名山县茶企就多达1000 余家,名山县确立了“旅游兴区、茶业富区”的战略,兴起了以种茶、卖茶、看茶、采茶等特色生态茶文化旅游,策划了蒙顶山景区、中国茶都等一系列茶文化旅游项目,形成了独特的“茶文化风景线”。四川对茶山景区、茶乡生态观光、茶文化博物馆、茶文化遗址、茶艺茶俗、茶馆、茶商品和“茶家乐”等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已初显成效。
三、四川茶文化旅游资源开发存在的问题
四川茶文化历史悠久,有很多极富地域色彩的茶礼、茶俗和名人典故,四川茶文化旅游资源开发已初显成效。但是,现在对四川茶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还是不够的,主要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第一,缺乏新媒体的推广营销。四川茶文化旅游推广大部分还是依赖于报纸、电视、户外广告、会展等形式,缺乏新媒体的主动推广和营销。在国内大型旅游网站,比如携程、去哪儿、途牛网、同程网上从未看到过四川茶文化旅游的推介。但事实上,新媒体在推介旅游产品的过程中,有着传统媒体没有的优势。新媒体更强调点对点的传播,通过互动环节更能调动起消费者的兴趣。近年来,四川茶文化旅游在运用电子商务上有一定的尝试,例如,蒙顶山茶在淘宝上建立了自己的旗舰店――蒙顶山茶贡名苑旗舰店。一些雅安的茶企也设立了自己的网店,但这些网店的点击率和成交率都不高,网页的设计也缺乏对四川茶文化内涵、产品特色、制作流程、冲泡流程等延伸内容的宣传,因此,在大众心中的影响力还不够。
第二,缺乏龙头品牌支撑和特色专项旅游参与。虽然四川茶企众多,仅名山县就有上千家茶企,但大部分企业都各自为阵,以占领中低端市场为主。在中国十大名茶中,昔日的贡茶辉煌早已不在。古有“蒙顶山上茶,扬子江心水”美誉的“蒙顶茶”在各地后起之秀的名茶品牌前,黯然失色。取而代之的是福建、杭州、安徽等地的名茶。川茶像一个“养在深闺人未识”的大家闺秀被人遗忘。在雅安市企业服务网评选的雅安十强茶企中,其中有六家以生产绿茶为主:四川省茗山茶业有限公司、四川蒙顶山跃华茶业集团有限公司、四川省蒙顶山皇茗园茶业集团有限公司、四川蒙顶山味独珍茶业集团有限公司、四川禹贡蒙顶茶业集团有限公司、四川省老茶客茶业有限公司;四家以产销藏茶为主:雅安市友谊茶叶有限公司、四川省雅安茶厂有限公司、雅安市名山县朗赛茶厂、四川吉祥茶业有限公司。纵观十家茶企,在国内名茶品牌的地位甚微。同时,由于是分散经营,对茶文化旅游的推介参与度不高。另外,虽然在四川旅游业发展进程中早就提出了专项旅游的口号,但很少有人选择将川茶文化旅游作为一项专项旅游,将茶文化当作一个专项旅游仍需进一步发展。
第三,缺乏有影响力的民俗文化旅游活动。目前,四川茶文化旅游活动主要有茶园茶山观光游览、茶家乐、茶事体验和举办一些茶文化旅游节。例如,每年蒙顶山都会举办国际茶文化旅游节,在旅游节上有很多茶文化活动,如龙行十八式茶艺表演、采茶能手大赛等。但这些旅游节项目大都缺乏文化内涵,参与度和互动度不高,而且持续时间很短,与国内武夷山茶文化旅游节等相比还有很大差距。并且在旅游节上过于宣传茶叶的生产,没有突出茶文化旅游,大多只能吸引本地和周边居民,没有对全国形成影响力。
四、新媒体视角下的四川茶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策略
针对上述问题,在新媒体背景下,单独使用传统的方式来推广四川茶文化已经不能满足信息化时代和旅游者的要求了,而互动性强、传播性广的新媒体无疑对川茶旅游文化的开发有重要作用。建议搭建以下推广平台:
1、建立社区网络推广平台
现在大多数旅游者在策划旅游时都会先在网络广泛收集目的地的信息。特别是知名网络社区的旅游板块更是热门。在这些旅游板块中,很多人会发帖讲述自己的旅游经历,进行客观评价,并且发帖一般都图文并茂,甚至带有视频,很有吸引力。很多原来名不见经传的冷门景区就是先在论坛被追捧者炒热,然后带动了更多的人前去,一跃成为热门旅游地。例如,成都周边的“楠木溪”、“王婆岩”等等。因此,如果要发展川茶旅游文化,就应该特别关注这类社区,尤其是天涯、搜狐、第四城等知名社区的旅游板块。可以在这些网络社区组织活动,邀请社区名人来游玩,然后以游记形式发表,期待网络推广。
2、建立微信互动平台
微信,是基于用户关系信息分享、获取以及传播的平台,用户可以组建个人社区,并通过文字、图片、视频、链接等,即可实现即时信息分享。微信,已不单单只是一个充满创新功能的手机应用。它已成为中国电子革命的代表。覆盖90%以上的智能手机,并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日常使用工具。根据腾讯的数据来看,2015年第一季度统计,微信每月活跃用户已达到5.49亿,用户覆盖200多个国家、超过20种语言。此外,各品牌的微信公众账号总数已经超过800万个,移动应用对接数量超过85000个。相比传统媒体,微信的传播具有不可比拟的优势。因此,专门建立四川茶文化旅游的微信互动平台已是时代需求。
通过微信互动平台发起话题或者优惠活动,吸引游客的参与、点评和转发,在公众平台上对旅游者的疑问和建议进行回复,对反映的问题积极回应,了解粉丝的市场需求,微信中的粉丝就是实际或潜在的顾客。另外,微信公众号还可以与四川茶文化旅游业的专家、名人合作、知名驴友合作,因为他们的一言一行都会受到广泛的关注。旅游部门可以加强与他们的合作,邀请其观光、参与旅游活动,对旅游地品牌进行推广和宣传,使品牌知名度得到迅速传播。
3、打造特色体验之旅配合以新媒体推广
在传统旅游形式越来越难吸引游客的今天,打造一些富于特色的体验式旅游才能收到良好的推广效果。例如,川菜博物馆为打响自己的品牌,特意在其微信公众平台上打出广告――“一座可以吃的博物馆”,来吸引消费者。在五一大假期间推出了一系列生动的体验式民俗旅游活动。游客扫微信可以免费品尝蛋烘糕,免费体验石磨推豆花,免费学习川菜的做法。在活动期间,川菜博物馆的工作人员在馆内拍摄活动图片上传到新媒体平台,并通过有奖竞答的方式和游客互动。这样一些特色活动让游客的接待量大幅提升。四川茶文化有丰富的文化资源,完全具备开展互动体验之旅的条件。
总之,四川茶文化历史悠久,资源丰富,茶文化旅游的开发已经取得了初步成效,但进入新媒体时代,随着旅游者消费方式的不断变化,四川茶文化旅游应该转变思维,寻找一种积极、有效、精准的推广方式,用新媒体的手段振兴旅游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平文艺.四川文化旅游发展理论与实证研究[M].成都:四川出版集团巴蜀书社,2007.
[2] 段敬丹.浅议四川茶文化旅游资源开发[J].攀枝花学院学报,2006(04).
[3] 黄进.四川茶文化旅游开发的困境、构想和价值[J].农业考古,2013(05).
[4] 刘换菊.新媒体背景下庐山云雾茶旅游品牌形象塑造[J].农业考古,2014(05).
关键词:旅游资源;开发利用;环境保护;思考
一、城市与旅游资源的相关性
我们谈城市旅游资源,就必要弄清城市和旅游资源的关系,先要了解什么是城市。在原始人类时代是不存在城市的,城市是生产力发展的产物,生产力的发展促使剩余产品的出现,那些拥有大部分私有财产的达官贵族和奴隶主们为了保护自己的私有财产和防止外部落的侵略,便建立了最初的城市,这样最初的城市便出现了。另一方面说,古代祖先筑城兴市除了发展城市的政权职能外,客观上对城乡人民发展商品交换,保护城内工商业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促使了城市人口群落的形成和发展,促进了生产力在城市的集聚和社会分工的发展。这不仅为城市的经济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而且也为城市文化的发展创造了有利的条件,使城市逐步成为政治中心、经济中心和文化中心,成为先进生产力和文化的摇篮和载体。尽管随着历史的变迁,有很多古代的美丽景色淹没于莽莽森林、消亡于熊熊烈火、甚至被滚滚黄沙所吞没,但是仍有许多风景或是建筑保留下来,成为著名的胜地,使后人景仰、膜拜,领略先人的智慧,学习历史的文化。这不仅具有考古的文物价值,而且,成为我们追寻祖先足迹的极珍贵的人文旅游资源。从这个意义上说,人文旅游资源,与城市的发展是密不可分的。因此,认识城市与旅游资源的相关性,及其在当代演变特点,对我们自觉地进行我市规划建设、职能分工,合理地开发利用城市旅游资源,保护城市的生态环境等各个方面,都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二、我市旅游资源的现状
我市座落在太行山和燕山环抱的盆地北沿,蒙古高原与华北平原衔接地带,东临首都北京,西连煤都大同,北靠内蒙古高原,南接华北腹地,面向沿海,背靠内陆,历史文化悠久,风景秀丽迷人,名胜古迹荟萃,四季气候皆宜。我市优越的地理环境和特殊的气候条件及革命老区的遗存,造就了众多特殊的旅游资源。农副土特产品丰富,如宣化葡萄、坝上口蘑、莜面绿色食品系列、赤城崇礼山野菜、蔚县大杏扁、柴沟堡熏肉系列制品等。工艺美术品精湛,如蔚县剪纸、阳原石雕、赤城根雕与石刻、康保玉雕、宣化景泰兰等。革命纪念地集中,如怀来新保安战役纪念馆、英雄纪念馆、晋察冀军区司令部旧址、苏蒙联军烈士纪念塔、察哈尔烈士陵园、察哈尔同盟军纪念塔、东湾子农民协会旧址等。民俗风情淳朴,如狩猎、蒙式摔跤、赛马、射箭、蒙族歌舞、地方戏曲二人台等。绿色农业景观独特,我市怀来、涿鹿两县一带,每年连片种植几十万亩的葡萄,夏秋季节即形成了独特的绿色农业景观,晶莹剔透,蔚为壮观。一年一度的金秋采摘节,为各方游人提供了“田园劳作参与”、“农舍体验民俗”、“采摘品尝瓜果”的绿色农业观光旅游项目。经过近几年的开发建设,已有近42个景点可对游人开放,并推出了“坝上草原蒙族风情游”、“崇礼滑雪健身游”、“中华始祖文化游”、“峡谷漂流天漠滑沙游”、“绿色大峡谷——空中草原游”、“赤城温泉度假疗养游”、“葡萄采摘观光游”、“塞外名城古迹游”等旅游精品线路。
三、合理开发利用我市旅游资源
久远的年代蕴藏的旅游资源,在当代是一份极其珍贵的经济资源。在自然经济的时代,由于生产力水平低下,人们的消费需求还局限在吃、穿、住等追求温饱的阶段,对旅游资源的开发,主观上还缺乏迫切的要求,客观上也不具备人力、资金、技术等方面的条件。因此,许多宝贵的旅游资源沉睡千年,有的露宿荒野,甚至坍倒破坏。更有甚者,在愚昧的思潮影响下,还人为地将千百年的文物古迹破除,酿成民族的悲剧。可见,城市旅游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既受到思想认识的影响,又要受到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制约。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生产力的发展、经济的进步,旅游在我国可谓飞速发展,各地兴起了旅游开发热,我市也在这种大的气候下,迅速挖掘出我们本地的旅游特点。课题组对我市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作了几点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