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性

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性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性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性范文第1篇

【关键词】德育;初中生;传统文化;语文教学

一、语文与传统文化之间的关系

作为汉语的整个学习过程而言,语文课程是我们母语学习的基础,也是我们了解传统文化不可缺少的一门课程。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自古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华儿女,孕育了中华大地上无数的文化瑰宝。而语文课本中的内容则选择了自先秦时期开始的诸多优秀名家名篇,如《过秦论》、《论语》、《唐诗三百首》等,这些都属于中国传统文化的结晶,不仅代表当时社会的思想潮流,更影响着一代代民族自身的精神面貌。

众所周知,中国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在过去的几千年来,中国传统文化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都是独领的,只是在晚清时期由于统治者闭关锁国的政策阻碍了文化的发展,从而导致了我们国家在很多科技领域大大落后于西方国家。

优秀的民族文化是需要传承和发扬的,而面对五千年积淀下来的丰富的民族文化,我们不可能全盘吸收,也不能全盘接纳,我们需要汲取精华,去其糟粕,领悟其中所蕴藏的人文价值,一代代的传承和发扬,而在这过程中最有效最直接的方式就是我们的母语教育。我们从出生开始就拥有一个良好的语文学习环境,但真正让我们系统了解和学习传统文化的阶段还是学校教育阶段,这其中又以中学以后的教育最为明显,因为小学时期我们思维能力以及理解能力有限,对传统文化只存在于了解阶段,并不能真正体会得到其中所蕴含的哲理思想,人文思想,道德价值,而中学阶段是我们个性和思维能力趋于成熟的阶段,在学习过程中开始学会独立思考,渐渐养成了自己的思维习惯,看问题的方式方法……此时老师的引导就显得尤为重要,因为这个时段的学生犹如身处十字路口,稍微不慎就会使他们误入歧途。

二、传统文化中所蕴藏的文化精髓

作为一名优秀的人才,古往今来对其的定义都是在德、智、体、美、劳等方面有着其过人的一面。所以也才会有德才兼备者为极品人才的论断。《论语》的横空出世是中国古代文化的一个里程碑,它是儒家思想的代表作,其语录发人深省,见解深刻,充满哲理,而且朗朗上口,适用于各行各业的人,看似短短数百言,究其价值而言可以说是一部人类思想的鸿篇巨著。

而在传统文化的学习过程中,虽然小学生也时常能够背出其中的一些经典语录,经典名句名篇,但他们大多都是死记硬背,基本上没有理解其中真正的意义。真正对其学习还是在初中乃至高中大学阶段,初中阶段的学生基本上能够理解和掌握传统文化中的要义,并会逐步的深入思考,从而起到了升华学生智慧的作用。启迪了他们内心对文化的认知,对世界的认知,以及自己对自己的认知!

传统文化里包含着对道德价值的阐释,对人生理想的追逐,对自身价值的告诫,对黎民苍生的拥戴,对功名利禄的认识等等。初中阶段正是一个人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成型的启蒙阶段,因此,任何人都离不开传统文化的熏陶。

三、语文教学对继承和发扬传统文化的重要性

在我们国家小学阶段的教育过程中,语文课最主要的就是教会学生如何识字,如何运用拼音,声调准确地把一个汉字拼读出来。到了初中阶段基本就不在对这方面进行特别的要求,而是注重学习相应的课文内容,在学习中学会体会作家的思想情感,写作手法,以及整篇文章的艺术效果,整个初中阶段的语文课本中,除了编排有一部分国外名家名作外,其余大部分还是中国传统文化升华出来的经典作品。语文课就像一个推开传统文化大门的一个工具,在老师的引导下,学生一步步的走进传统文化的环境里,不断得到文化精神的熏染,渐渐的找到自己的精神寓所,从而完善自己的灵魂。

通过语文课结合传统文化的教学能够帮助孩子们了解和认识中国的发展历程,认识到中华民族是一个具有优秀传统的民族,在他们学习的过程中深入的感受仁、义、礼、智、信对于人生的重要性。

语文课上学习传统文化不仅可以让学生们获得相应的语文知识,更能培养学生的文化认同感,从小培养爱国主义精神,为今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奠定坚实的思想基础和人文基础。青少年是国家和民族的未来,是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的继承人和接班人,所以就必须带领他们了解中国传统文化,了解中国的发展历史,了解中国的民族背景……只有对祖国的了解越深,才能更加深刻的意识到自己肩上担负的理想和责任,也才能让他们从小树立起远大的人生目标,一步步的走向成功,成为国家和民族振兴的中流砥柱。

四、传统文化之于提高国民素质的意义

孕育了几千年的中国传统文化具有其饱满的精神力量。通过对其学习不仅能丰富自身的阅历,更能净化自身的心灵,让你从古人先哲的智慧中熔炼出自己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让你逐步了解和认识整个社会形态,知道什么是真善美,什么是丑恶俗,有自己的道德标杆,能够清晰的认识自我,缩小与他人之间的距离,甚至超过他们。也只有这样,我们的文化精髓才能一代代的继承和发扬,作为一个从出生开始就埋下传统文化种子的初中生来说,此时经过老师的浇灌便开始生根发芽。一颗优良的种子今后将长成什么样的植物,一是取决于教师和社会的养分;二是取决于传统文化深厚的土壤。二者缺一不可,缺少了养分,生长就会变得营养不良,从而朝着畸形方向发展;少了土壤那更是毫无立足之地,再优良的种子和富足的养分都是白费。

在物质文明如此发达的今天,无数人转而追求利益至上,速度至上,不论衣食住行,教育同样如此,因此,这些都很大程度阻碍了传统文化的发展。所以近几年我们的国民素质才会一而再再而三的出现触底危机。所以只有加强传统文化的传播和教育,让国民更加深刻有效的意识到自身的不足方能改善当前道德滑坡的现象。

五、传统文化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展望

(一)学校的管理水平

教学质量的高低与一所学校的管理水平有些很大的关系,科学合理的管理是一个集体或者组织长期保持竞争力的先决条件。目前教学的发展有向商业化轨道偏离的趋势,受到利益心里的驱使,很多学校管理层的重心已经偏离了学校教育原本的初衷。希望在进一步深化改革的背景下,教育管理的科学性,合理性也得以进一步增强,只有实现管理的科学协调,对传统文化在学校的传播、传承才能得以更好的实现,师资队伍也才能更加良性的循环,尤其是在初中语文课上,它是接触传统文化最多,最好的舞台,只有学校合理的管理,教师合理的引导,之前深埋于他们内心那颗传统文化的种子才能生根发芽,茁壮成长。

(二)师生之间的交流互动

“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传道受业解惑也”,这是古人对教师的看法之一,这体现了教师在学生面前的重要性;“良师益友,为人师表”,这是千百年来师生之间关系的代名词,一位好的老师也是一名好的朋友,老师要有自己的担当,给学生做好榜样作用,但作为一名学生,我们需要悉心接受老师的教诲,尊重老师观点和见解,多和老师沟通交流,有自己独立的思维,结合老师的观点,张扬属于自己应有的个性。

初中语文课上,由于学生的自制能力依然有限,所以在传统文化的教学过程中,老师依然是主导者,并且需要加强对学生的管理。在未来教育的改革里,教师职业能力的考核相信会更加严格合理,整个社会更多的投入到对学生传统文化的教育中来,从小播种,初中阶段加以合理的灌溉,让其生根发芽,接受更多阳光雨露,风雨无阻的撑起自己的天空,只有这样一株又一株的培养,方能一片又一片的崛起,传统文化的森林方能覆盖整个神州大地,也才能变得郁郁葱葱。

【参考文献】

[1]杨瑞森.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四题――学习同志关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重要论述的几点体会[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4,12:47-53+136.

[2]吴汉东.论传统文化的法律保护――以非物质文化遗产和传统文化表现形式为对象[J]. 中国法学,2010,01:50-62.

[3]许青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传统文化基础研究[D].山东大学,2012.

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性范文第2篇

关键词:大学英语;中国传统文化;必要性

引言

文化教学是语言教学的一部分,从目前大学英语教学情况来看,英语教师文化教学意识不足,即便是开展了文化教学,往往也是针对语言输出国一方的文化教学,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渗透很少,这就导致很多学生在讨论异国文化的时候滔滔不绝,而说道中国文化的时候,只会吞吞吐吐。实际上这对学生的语言发展非常不利,当然更加不利于中国传统的传承、发展与普及。意识到大学英语教学传统文化渗透的必要性,并积极采取措施应对,这已经成为了中国高等英语教育工作者的一个重点研究课题。

一、在英语教学中渗透中国文化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中国教育的目的之一,就是传承中国文化,普及中华民族的伟大思想和精神,即便是外部教师,它也承担着发展、传承本民族文化的责任,这就要求中国大学英语课堂教学应该合理渗透中国传统文化,这即是对英语教学外延的拖延与教学内容的补充,也是强化中国文化渗透,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的需求,是中西文化差异背景下,全面提升中国学生辩证文化意识的有效途径。

1.是跨文化交际的需要

经济全球化,促进了文化全球化,在这样的背景下,跨文化交际日渐频繁,中国经济迅猛发展,国际交往不断增多,作为拥有5000年文化的文明古国,中国文化具有非常巨大的文化魅力以及研究价值,同时也世界各国争相研究的对象,因此作为中国英语教育工作者,必须要积极承担其传承本民族文化的责任,要帮助学生理解中国文化,深深体悟中国文化,只有这样在跨文化交际的过程中,才能够更好的将中国文化介绍给西方国家,实现对中国文化的传播与传承。从这个方面来看,英语教学中强化中国文化渗透,是跨文化交际的需要。

2.是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需要

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光彩夺目,是世界文化宝库中最闪亮的明珠,也是世界文化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中国传统文化英译研究多年来从未停止。世界各国学者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研究热情也从不曾减退,从世界文化发展的趋势来看,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发扬与扩散,是世界文化不断发展需要,也是强化中国软实力,增强中华民族感召力与凝聚力的需要,作为一名中国教育工作者,在教学过程中所渗透本民族文化,应该成为一种责任和习惯,而作为一名现代化的大学生,作为实现中国民族伟大复兴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如果连本民族文化都知之甚少,对中国民族的发展历程都漠不关系,那么又何谈,建设祖国、服务人民。所以说,在英语教学中渗透中华传统文化,是传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需要。

3.是培养学生辩证的文化意识的需要

在学英语教学,要将中西文化差异作为背景,这样学生才能够更好清晰的认识到跨文化交际中交际双方的理解特点、语境特点等等,从而更加顺利的完成交际活动。这就要求英语教师在帮助体悟、掌握西方文化的同时,也必须要渗透中国人文、典故以及风俗等内容,这样才能够使学生在目的语文化与母语文化方面能够实现更好的鉴赏与理解,掌握中西文化各自的交际特点,在交际中能够有意识的调整交际方法以及措辞。从辩证的角度来看,综合两个语言系统中不足与优势,达到一种平衡的状态,能够使学生逐渐形成一种辩证的文化意识,做到既不妄自菲,也不狂妄自大,能够变成的接受事物。接受西方文化的同时,能够更加深刻的认识到中国文化的多姿多彩与深厚底蕴,民族自豪感、自信心也会油然而生。

二、在英语教学中渗透中国传统文化的途径

1.积极掌握具有中国特色的中国英语

中国大学英语教学,要以标准英语为核心,同时兼具中国文化特色,因此大学英语教师应该意识到,中国英语教学的这些特点,要将中国人语言交际习惯与文化特点渗透到教学中。具有中国文化与国庆的英语教学,主要从音译、意译两个方面体现出来,比如表示食物的词汇:豆腐(tofu),乌龙茶(oolong);表示文化的词汇:功夫(kungfu)等等,这些都是具有中国文化特色的英译词汇,但是非常遗憾的是,在目前中国大多数的英语教材中,关于中国文化部分的内容基本是空白的,学生能够随口说出复活节、圣诞节这些词汇背后的文化意义,但却无法说出清明节、元宵节的英语表达方式。这对这些问题,大学英语教师必须要重视起来,在教学中用英语语言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解释和阐述,将词汇背后的中国传统文化意译解释出来,这些教学可能在学生未来也不应会使用到,但是这是一种文化储备和文化传承,并不是以“是否用得着”为学习目的的,大学英语教学中中国传统文化的渗透,可以帮助学生以英语的思维,去理解中国文化,体悟中国文化,学生本身的知识体系得到完善,文化底蕴更加深厚,同时也能够实现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

2.积极探索中外文化的比较学习

在英语教学中,采用对比的手法,适时输入中国文化知识,不但能激发学习者的兴趣和好奇心,而且能使两种文化的差异以生动形象直观的方式呈现出来,便于学习者发现两种文化的共性和个性,进行批判性学习。西方人重理性,擅长逻辑思维;中国人重悟性,喜欢形象思维,所以中西方在词汇和语言表达方式上有很大的不同。以数字为例,在中国人心里,“五”是和谐、优美的象征,所以汉语中含有“五”的词语很多,如:“三皇五帝”、“五谷丰登”、“五光十色”等;但在西方five就不那么美好了,如:five-fingers表示“三只手”,即“小偷”,the fifth column表示通敌的内奸,the fifth wheel的本义是汽车上的备用轮胎,而其比喻义则是“多余的人或物”。在中国人眼里“六”是最吉利的数字,中国古时就有崇尚“六”的传统观念,成语“六六大顺”,官制设有“六部”,朝廷军队统称“六军”或“六师”,把亲属关系归纳为“六亲”;但“six”在英语中却是一个不受欢迎的数字,如:at sixes and seve(乱七八糟),当然,这样的现象在英语学习中比比皆是,学生通过这样的学习,既能习得语言,又能洞晓文化,在对比中深化了对中西方语言文化的理解。

3.积极广泛地进行课外阅读

任何语言的学习都跟阅读息息相关,大量的阅读能为学习者提供真实的语境,地道的语料。为弥补英语课时少,信息量狭窄的不足,教师应鼓励学生积极广泛地进行课后阅读,并进行有针对性的阅读指导,向学生传授寻读、跳读、略读等阅读的技巧和方法;推荐课后阅读书目、报刊杂志,在增强学生民族认同感和爱国心的同时,领悟了本国的文化,也习得了英美语言;布置阅读任务,要求学生写读后感、故事大意,也可让学生根据阅读的内容和观点进行批判性阅读,以提出自己的看法和观点,从多个侧面去理解材料的内容和文化内涵。

结束语

大学英语教学中,渗透中国传统文化教学,在世界文化大融合,中西方跨文化交际日渐频发,中国文化传承与发展的大前提下,显得更加紧迫。中国大学英语教学中“失语症”的问题,非常普遍,解决这个问题的根本就在于合理渗透中国传统文化,教学学生使用英语思维,解释中国文化,因此我们能够看到,渗透中国传统文化不仅是提升中国文化软实力,促进中西方文化交际的需求,也是培养学生辩证思维、丰富文化底蕴的需求,本文对此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相对应的解决对策,希望能够为相关的教育工作者提供一些建议和参考。

参考文献

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性范文第3篇

目前大学的教育奉行的更多的是功利色彩较浓的实用主义,除了对专业知识的学习外,大学生花在外语、计算机上时间远远大于对传统人文学科的学习上,不少大学生对中华民族的悠久历史文化缺乏应有的了解,特别是缺乏中华民族所特有的文化艺术和情操品格的陶冶,致使大学生的整体人文素养相比几十年前不升反降。现在大学生缺少的不是学习资源,也不是英语水平和计算机证书,真正缺少的是如何让自己在喧嚣中保持一份宁静,如何在浮躁中保持一份稳重。这份心灵的安宁何处寻呢?在物质文明远远超过精神文明,导致人心彷徨、道德沦丧、社会失序、世界动荡的今日,弘扬世界各族优秀传统文化,保持并且善用传统文化的优点与特质,充实人类精神文明,提升人类道德涵养,化解一切矛盾冲突,促进自我乃至世界安定、和平,已经成为当前大学教育迫切需要完成的使命。

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演化而汇集成的一种反映民族特质和风貌的民族文化,是民族历史上各种思想文化、观念形态的总体表现,它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文明的结晶,除了儒家文化这个核心内容外,还包含有其他文化形态,如道家文化、佛教文化、西方文化等,中国传统文化在漫长的历史岁月融汇了中国大地上各民族文化同时又包容了异域文化成分而形成的以儒家学说为主体的文化形式。从一定意义上说,中国传统文化是一种重伦理价值取向,以扬善抑恶为核心,以真、善、美相统一,以道德教化为目的的伦理型文化。中国传统的世界观注重世界的整体性、系统性,注意事物的变化、发展和互相联系,具有朴素的辩证思维方法。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不仅是教育改革的一项重要任务,是立德树人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国家改革与发展的一项重要任务,是国家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内容,甚至是涉及中华民族生死存亡的大问题。

大学教育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缺失,与全社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缺失是有密切关系的。从国际视野来看,我国虽然是一个传统文化积淀深厚的国家,是一个经济大国、文化大国,但还不是文化强国。从量的角度来看,目前世界文化市场份额,美国占43%,欧盟占34%,亚太地区占19%,其中日本占10%,韩国占5%,中国和其他亚太国家加起来才占4%。从质的角度来看,我们文化不论是对内的凝聚力还是对外的影响力都十分薄弱,在各种文化相互对比中竞争力也不够强。改革开放让我们登上世界的舞台,可是发展到今天,如果说经济还保持着“顺差”的话,文化的现状毫无疑问只能用“逆差”来描述。

全世界物质上的“中国制造”已经非常流行,从衬衫到鞋子,从玩具到工艺品,几乎在世界上任何一个角落都可以看到。但与中国对外贸易的“顺差”相比,中国的对外文化交流严重“逆差”。以图书为例,2012年,我国累计出口图书、报纸、期刊2061.77万册(份)、7282.58万美元,而进口图书、报纸、期刊则达3138.07万册(份)、3.01亿美元。与此同时,“哈日”“韩流”却盛行,我们的许多邻居在文化输出上早已悄悄把我们抛在身后。

一个国家和民族要真正屹立于世界,仅仅成为物质上的大国显然是不够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包含着中华民族最根本的精神基因,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丰厚滋养。我们想把中国建设为真正的世界强国,文化也应该立起来,应该让传统文化经由我们的传承与创造,成为精神领域的珍奇,汇入世界文化的海洋之中。文化要想立起来,首先应该在我们自己的大地上站立,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真正的活的文化,让中国人真正地活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根本精神。

法国社会学家涂尔干在谈到欧洲教育思想和教育体系的演进时曾经说,“教育本身不过是对成熟的思想文化的一种选编”。也就是说,教育在本质上是对人类所创造的思想文化的自觉传承活动,这个传承不是全盘的,而是选择的,是在对各种思想文化进行一番审视、选择和编纂之后,才纳入“以文化人”的教育体系中。

根据涂尔干的“选编”理论,每个民族在不同的历史时代,都必须对自己的思想文化进行“选编”。这样的“选编”,其实就为每一个时代的教育打上了特定的文化烙印,也为每一个时代的文化增添了教育的功用。尤其在社会大变革时代,这种“选编”往往更加大刀阔斧、惊心动魄。几乎每个民族都会对自己创造和继承下来的成熟思想文化进行反思和再阐释,使之符合那个时代的精神气质。用这个观点来审视我们的教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缺失,教育应该负有责任。中医、中国书道与绘画、中华武术、剪纸、木刻年画、礼仪、节日与庆典等,几乎所有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课程、教材、评价中都是缺失或分量不足的。当下教育没有自觉履行对成熟的思想文化进行“选编”的责任,当今教育人根本没有从中国文化的长远发展来考虑教育的目标。

奥格本的“文化滞后理论”对此作了解释:“文化的各个部分不是以同样的速度变迁,有的部分快,有的部分慢,存在着滞后。”一般说来非物质文化的变迁要滞后于物质文化的变迁。纵观时下大学校,我们发现传统文化的缺失已将学生带入了一个片面和异己的地带。外来文化从各种大片到洋快餐,已渗透到生活的方方面面。孩子们过的是圣诞节、愚人节,吃的是肯德基、披萨饼,喝的是可口可乐、星巴克咖啡,看的是美剧、好莱坞,崇拜的明星是乔布斯、奥巴马……我们的传统节日、传统饮食、传统服装,我们的民族英雄、历史记忆却距离教育生活越来越远。

要发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怡情养志、涵育文明的重要作用,教育应该是文明复兴的新动力,大学应该是文化发展的新中心。没有教育对于文化的自觉“选编”,就不可能有真正意义上的文化复兴和重建,也就不可能拥有真正的精神家园。从这个意义上说,“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具有重大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因为这既是国家文化建设与教育建设的重大任务,也是我们这一代人义不容辞的神圣使命。

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首先要求我们重新认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价值。文化是一个民族的血液,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民族在长期生活中总结出的认知世界的智慧结晶。文化存,则民族存;文化亡,则民族亡。不能够简单地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看成是几门简单的课程,它首先是理想,是信念,是价值。

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其次要求我们系统研制、开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课程。中医、中国书道与绘画、中华武术、剪纸、木刻年画、礼仪、节日与庆典等,只有走进课程,成为教学内容,才能够真正被学生掌握。传统文化教育必须用现代科学思维对传统文化下一番推陈出新的功夫,进行一次真正的“选编”,传统文化才能通过我们的努力重新焕发生机。

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性范文第4篇

论文关键词:中国传统文化;艺术表现形式;中国式抽象;非实体性

论文摘要:(1)民族传统文化是中国现代设计与绘画艺术基础教学成长的最佳土壤。(2)现代设计与绘画教学中,我们不仅要努力求发展.求现代。更要溯源。(3)由西画表现形式出发,重启中国文化传统未来发展的价值取向。

中国文化博大精深,历经千载,魅力依然,在世界艺术之林永放灿烂夺目的光辉。其中中国画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中的一块瑰宝,是祖先留给我们极为珍贵的文化遗产,它是我们艺术创作中最为常见的艺术表现形式之一,也为我们现代绘画艺术与设计教学及创作的发展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尤其在“民族性”方面为我们提供了极其丰富的表现内容与形式。现代设计与绘画基础教学是现代设计与绘画的训练基础,是培养设计师美术家形象思维和表现能力的有效方法,是认识形态和创造新物象的重要基础学科。民族传统文化是这门设计与绘画艺术基础教学成长的最佳土壤。作为一门艺术,把民族传统文化融人其中,是其不断创新的动力源泉与实践基础,同时设计艺术与绘画艺术也可以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髓中不断得到滋养与有益的补充。在设计与绘画基础教学中,文化的民族性是其内核与灵魂的最终展现,是以本民族文化为支撑的设计与绘画基础教学的主流。随着当代科技的不断发展。设计与绘画基础教学再次面临严峻的挑战。国外教学体系在中国年轻一代人心目中及生活中的渗透力和影响力是不容回避的社会现实;然而纵观中国设计与绘画基础教学的发展方向,20世纪60至80年代出现的当代绘画艺术及设计发展史上最辉煌的历史时期以后,至今一片沉寂,再也找不到明确的发展方向。

现今传统中国画已渐行渐远,不知怎的,这些画让人想起赵无极。我们天天对“现代”的努力已倾向于将传统连根拔起。可若是失去了根,那就是再“现代”也不是中国的“现代化”,而是“同化’。在现代设计与绘画教学中我们不仅要努力求发展、求现代,更要溯源。否则,无根无源,便是毁灭,是用“现代”在消蚀我们的传统。中国画即“近”而“远”。很“近”的物体塑造却获得一种悠远沧桑的感受;“实”而没有放弃空灵、自由,同时又在超逸的味道中获得一种隽永的境界。我们不应为观念所迷惑,停留在形式层面,而是向纵深走去;这个“纵深’就是中国的“像”与“境界”。境:境界是中国文人曾在山水中遥望的“彼岸”,是中国文化的形而上之境。对于中国文化模式,她的手段是“象”,而“彼岸”是空灵的“境”。如果说确有“接近抽象式的表现”(或日“中国式抽象”)存在的话,那它的目的不是导向“绝对理念”,而是指向生气氰显的“境”。我们之所以如此选择是因为宋元山水画不仅代表了“中国古典文艺繁荣”时代的“高峰体验”,更集中体现了中国传统的形而上世界—-宇宙生命流变的空灵之境。象:为我们展现中国文化本真之源的只能是中国画的“象”,而不太可能是西式的“X X抽象主义”。作为传统的灵魂之所在,是中国艺术“现代化”的结点。“象”是一个世界,它代表宇宙与人的禅机,寓于境界之中的表征,不是实体的因素。因而不能太“写实”,也不能取消形象。以往“民族化”的经验让我们相信,只有实证化的探索才能确证,在现代绘画与设计中从内里真正建立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与“当代”的沟通与跨越;这不仅指理论学术,也是指创作探索本身,更重要的是当代绘画与设计教学基础如何发展的走向。

我们传统的绘画根源实际上是从宋元山水人手打开古代文化的精神空间。借助西画表现的结构化的形式创新之所长,在个人绘画与设计的语言中找到了发展的空间维度。由此出发,或者我们可以重建某种主体意识重启中国文化传统未来发展的价值取向。“中国文化的境界:属于不同的文化体系,方式、概念内涵不尽相同”,以心象静观字宙之气韵流变,以山水遥望体悟人格与自然一体的彼岸之境;这无疑在重视中国山水美学乃至古代文化精神的脉搏。而在深层意义上,它对我们当代艺术教学对民族文化的反思与觉醒,主要表现在两个层面:如前所述,作为“象”与“境”的世界,其意义不仅仅是激活我们民族原有的流变、生生不息的宇宙意识,激活一种求新求变的精神动力;更是在这种“宇宙之境”上与现代思维的同步与超越。如果说我们现代绘画与设计在基础教学中再不把我们老祖宗留给我们的文化宝藏更好的发展起来,我们的现在艺术教学将会成为历史的罪人。当今国际上站在最前沿的现代物理学家们已识到了这种宇宙本质的“非实体性”,他们的论证已证明中国传统“象”的范畴所具的深远的世界意义,中国的文化将会引领世界文化。最后无论是从画家和设计师,还是从民族文化考量:这是一条摆脱世俗浮躁氛围,秉持超越信念,又发扬中国精神文脉的“当代”之路。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我们要按照我们自己的国情出发,把我们传统文化切切实实的融入到当代绘画与设计教学中。

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性范文第5篇

关键词:传统文化;校园景观;应用探讨

1 传统文化的含义

传统文化是指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表现了民族历史上各种思想文化和观念形态。包括道德情操、风俗习惯、、学术思想、文学艺术、各种制度、科学技术等。中国传统文化在思想、道德、风俗、心志、文化、艺术、制度、技术等方面都别具一格,特别是它自然淳朴、宁静淡雅的审美观,自然顺畅、和谐共存的自然观,真善平和、自尊自爱的思想观,以及造型多样、充满活力的艺术形象,都值得我们进行了解及传承。

2 传统文化在校园景观设计中的重要性

21世纪,中国大学迎来了一个快速发展的时期,校园景观设计已经成为学校建设中的一项重要内容。校园景观既是高等教育实施的场所,也是高等院校的标志,学生需要具有安全感和舒适感的校园景观来提供学习和居住的场所。校园的景观布局规划必须要在一定思想和理念的指导下才能体现出来,因此,传统文化已经成为大学校园建设中不可或缺的构成要素之一,对当今大学校园景观设计产生出重要的影响。

3 传统文化在校园景观中的应用

中华民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因其独特的自然条件、地域特征、社会制度以及,形成了中国独特的景观设计理念和风格。中国现代景观设计应继承优秀的传统文化,从中汲取大量的养分,并进行创造性设计,才能满足观赏者的愿望,实现景观的个性及特色,当然也包括校园景观设计。校园景观建设对于高素质人才的培养具有重要的意义。优美的校园环境和深厚的文化底蕴能够深刻影响广大师生,形成良好的文化素质及行为方式。

有关中华传统文化在校园景观中的应用的例子不在少数,比如北京大学校园标志性景观之一的未名湖,将一座座建筑融化进湖水里,湖心岛、钟亭、博雅塔、石舫、临湖轩、枫岛、翻尾石鱼雕塑描绘出一幅清新、恬静的画面。人们处在北京大学的校园之中,总是会沉浸在一种浓厚的文化氛围中,它的每一处景观都能体现出文化的进程。

在现代社会,高等教育事业处于快速发展的时期,大部分学校都在加快新校区建设,但有些学校的新校区建设,一味地求新求异,而忽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使校园景观建设缺乏应有的个性和传统特色。因此,在设计校园景观的过程中,应该把传统文化的应用作为一个极为重要的因素来考虑,积极发挥传统文化在大学校园中的教育功能。

将中华传统文化融入到校园景观设计之中,让传统文化在校园景观中得到更好的应用,让校园景观具有中华传统文化的深刻底蕴。广大师生置身于校园景观中,能够感受到独特的中华传统文化积淀。因此,大学校园的景观设计必须注重与中国传统文化之间的结合,将优秀的民族传统文化渗透到校园景观设计之中,从而营造出独特的校园文化氛围,改善校园环境,塑造良好的育人品质。

4 结语

将中华传统文化融入校园景观设计中,不仅可以美化学校的自然环境,还可以营造出独特的校园文化氛围,使广大师生共享独特的精神家园。而如何把中华传统文化更紧密地与当代校园景观设计结合起来,最大限度地发挥出大学校园的精神和物质功能,已成为当今校园景观设计能否成功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