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方法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方法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方法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方法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方法范文第1篇

关键词:积极心理学;积极心态;心理素质;教育方法

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宗旨就是帮助大学生树立积极向上乐观的心态,不断加强大学生心理素质建设,进而推动社会主义社会的和谐健康发展,增加大学生幸福感。积极的人并不一定富有,但一定能够感受快乐和幸福,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就是调节大学生的心理状态,使其始终处于积极乐观的心态,有效提升大学生追求幸福、感受幸福的能力。

1以积极心理学为导向是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

1.1顺应现代大学生心理发展要求

现代社会中的孩子享受着优裕的物质生活条件,他们本应尽情享受幸福和快乐,但受当前教育体制的影响,大学生心理失衡现象却较为严重。为了改变这一状况,高校教师可谓绞尽脑汁,他们耗费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但这也造成了教师对那些无心理问题的大学生的忽略,极大地影响了大学生对幸福的追求和感受。从积极心理学的认知来看,心理学就是对各种缺陷、伤害等进行研究、治疗,并充分挖掘人类潜能的科学,心理学是一项包含健康、教育、娱乐、疾病等多项内容的科学。心理学家们发现“,幸福计划”能够帮助青少年摆脱绝望,提高学生的乐观情绪,减少焦虑和烦躁,缓解网络沉迷、攻击行为等方面问题,它作用于不同种族背景的青少年。以积极心理学为导向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现代教育必然发展趋势,它让心理健康教育体系更加完善,推动了心理健康教育的良性发展。

1.2和谐社会的构建离不开积极心理学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就是要实现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和人自身的和谐,社会繁荣和稳定时期人们就更加注重品质和美德培养,而这也推动了社会的繁荣、富强、和谐,这是一个良性的社会循环过程。积极心理学的核心目标就是理解帮助人们获取主观幸福感和幸福。我们所说的幸福、幸福感指的是积极情绪、积极因素状态,诸如喜悦、欣慰等等。积极情绪能够帮助我们赢得更好的关系、更强生命力的机会,开阔人们的创造性思维,更容易引发人们的创造性、灵活性。积极的人能够更快更好地适应社会、服务社会,他们拥有更加高尚的道德品质。积极情绪影响着人生活的态度,也是人们益寿延年的秘诀。因此,开展以积极心理学为导向的教育课程,就是帮助大学生更好地体验生活、感受生命、顺应社会时代的发展,该项教育课程的开设对我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有着极为重要的推动作用。

1.3以积极心理学为导向的课程标志着我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逐步完善

我们必须要了解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明确自身教育任务,才能够充分发挥心理健康教育的作用。心理健康教育使命应从以下三点进行总结归纳:第一,治疗精神疾病;第二,缓解心理压力,增添人们生活的幸福感和充实感;第三,充分挖掘人自身的潜能。自二战之后,大多数心理专家主要研究了人的消极方面,将心理教育重点放在了心理问题的发现和治疗上,这就造成了心理教育方向的偏移。从积极心理学角度来看,预防就是为了尽早发现问题或是避免问题的发生所做的各种提前的防范措施。而促进健康指的是通过提高个体能力,提高其自觉增强生活品质的意识和态度。做好心理问题的解决和预防工作的同时,不断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帮助并教会大学生掌握心理调节方法和能力,增强大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和生活满足感,使其始终能够对未来充满希望,积极向上,能够充分发挥自身能动作用,不断挖掘自身潜能,更好地实现自我价值。

2积极心理学为导向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方法

2.1不断提升大学生个人优势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点不应停留在心理问题的发现和解决上,而应放在对大学生人格的健全和完善方面,不断在大学生身上寻找闪光点,挖掘其积极力量,用欣赏的眼光去对待每一名大学生,充分挖掘、激发大学生的积极力量,帮助其摆脱社会不良因素的影响;让大学生对生活、对未来充满希望和想象,提升大学生的积极情绪和价值感;诱发大学生学习动机,激发大学生思维创造力和想象力,提高大学生对环境的控制感和自我效能感。教师应有意识地引导大学生去关爱自己、关爱他人,提高大学生的抗压能力,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帮助大学生成为一个利己利人、遵纪守法、热爱生活、热爱自然的积极向上乐观的人。我们要善于发掘大学生的积极面,无限放大其积极向上的一面,让其对生活、对未来充满希望,让美德和品格优势成为其一生用之不尽的精神宝藏。

2.2诱导大学生的积极情绪

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方法就是诱导,其作用在于不断挖掘个体心理资源,使其成为支撑人们生活工作的内在心理影响因素。诱导积极情绪能够扩建认知领域功能,提高心理抗压能力,提高自身心理恢复能力,扩建个体生理资源。积极情绪是心理健康品质形成的关键,是人与人之间建立信任感的基础。2.3关注大学生的成功心理健康被认为是大学生成败的关键,是人生成功的基础。因此,我们应当树立以心理健康、成功教育为导向的工作目标,重视对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培养和内在潜力的挖掘。各高校应当将心理健康教育作为大学生的幸福和成功的指南。

2.4培养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

我们应当以发展的眼光看待大学生的成长和发展问题,充分挖掘、调动大学生的积极心理品质,尽可能地减少负面情绪对大学生的影响,帮助大学生取得成功。我们要善于利用外部因素影响,让大学生感受到尊重和认可,不断提高大学生自身价值期望,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帮助大学生做好人生规划,提高大学生的社会群体适应能力,使其能够成为一个有价值、有目标的积极个体。

3以积极心理学为导向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途径

注重幸福教育,围绕积极情绪、积极优势等中心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充分发挥现有资源优势,做好课程教学设计。全面评估积极大学生心理资源,对存在心理问题的大学生进行心理疏导。开展积极心理咨询活动,挖掘大学生自身积极潜能,增加其正能量。积极心理不是要完全消灭负面情绪,它是一个以积极情绪打败或完胜负面情绪、正能量占优势的状态。我们主张未来,而不是纠结过去,过去是固定不可逆的,但是未来充满选择和改变。积极心理健康教育就是要不断激发学生的积极能力,使其能够更好地展现自我,开创未来。

综上所述,心理健康教育就是要充分调动学生的正面能量,使其能够不断感受生活中的快乐,并以积极乐观的态度不断实现其自身社会价值,成为一个有担当、有责任心、积极乐观向上的社会主义合格人才。因此,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必须要重视对积极情绪的引导和激发,重视对学生积极品质的培养,做好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作者:钟平 单位:黑龙江科技大学学生处

参考文献:

[1]孟维杰,马甜语.诠释与转换:积极心理健康及其当解[J].心理科学,2012,(01):84-85.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方法范文第2篇

关键词:积极心理学;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方法;途径

积极心理学是由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塞里格曼提出并倡导的。[1]以积极心理学为导向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理念认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最重要的使命,就是如何全面提升全体学生的心理素质,促进个人与社会的发展,帮助受教育者走向幸福。幸福感是一种心理的感受,积极状态的人不一定富有,但一定是幸福、快乐和乐观的。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任务,就是要全面促进学生积极心理状态的发展,全面提高学生追求幸福和感受幸福的能力。

一、以积极心理学为导向是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发展的必然选择

1.积极心理学是大学生心理发展的需要

随着经济的发展,我们的孩子衣食无忧,物质和文化生活都日益丰富,理应快乐幸福。然而,在当前的教育体制下,很多学生却出现了心理失衡现象。多年来,高校的心理老师想尽一切办法处理学生的各种心理问题,疲于应付学生出现的各种心理危机。在消极的“问题”心理学导向下,大多数心理没有问题的学生心理发展需要被忽略了,影响了他们追求和感受幸福的能力的发展。积极心理学认为:心理学不仅仅应对损伤、缺陷和伤害进行研究,它也应对力量和优秀品质进行研究;治疗不仅仅是对损伤、缺陷的修复和弥补,也是对人类自身所拥有的潜能、力量的发掘;心理学不仅仅是关于疾病或健康的科学,它也是关于工作、教育、爱、成长和娱乐的科学。积极心理学家们发现,积极教育中的“幸福计划”可以有效减轻青少年绝望感,提高乐观情绪,可以有效减少和预防焦虑;可以减轻行为问题,如攻击行为问题、网瘾等,而且它对不同种族背景的孩子都起作用。因此,积极心理学是大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必然选择,它不仅可以促进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也可以促使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体系更加充满积极的能量,指引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走上良性发展的道路。

2.积极心理学是构建和谐社会,增强人民幸福感的需要

和谐社会的目标指向是要实现人与他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及人自身的全面和谐。和谐离不开积极的情绪、积极的品质、积极的人格、积极的自我、积极的关系、积极的改变。当社会处于稳定和繁荣时期,人们将会更加关注个人、集体和社会各层面的积极品质和美德;而对积极品质和美德的关注又会进一步促进社会的和谐、繁荣与富强,两者相互促进,相得益彰。理解并帮助人们获取幸福和主观幸福感是积极心理学的核心目标。[2]幸福和幸福感既包括积极的情绪,如喜悦和安详,也包括积极因素的状态,如沉浸或欣慰。积极情绪为我们提供了创造更好的关系和显示更强生命力的机会,促使人们产生创造性的更宽容的思考,积极的情绪状态引发思想和行为更富有创造性和灵活性。具有积极观念的人具有更良好的社会道德和更佳的社会适应能力。积极情绪改变着人们,帮助他们成为良好的自己。处于最佳状态时,人的寿命最长。[3]以积极心理学理论为基础的幸福课,就是帮助人们获得幸福的课程,幸福课在高校的普及,将对促进社会的和谐与人民的幸福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

3.以积极心理学为导向是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发展与自我完善的必由之路

心理学有三大使命:(1)医治精神疾病;(2)使全人类的生活更有效率、更充实、更完善、更幸福;(3)发现和培养人类的卓越才能。[4]二战以后,心理学更多地关注人的消极方面,全世界的学校心理教育都把主要目光放在发现和治疗学生的心理问题方面。这种消极心理学导向的学校心理教育忽略了学生的独特的积极品质、自我实现以及社会发展。积极心理学指出:预防是为了避免问题的产生或者为了尽早搞清楚问题而缩小问题可能造成的消极后果所采取的措施。促进健康则是指通过增加个体的能力,以便使他们自觉去采用那种能增强自己生活质量的生活风格。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应把工作重心落在预防和促进上,在兼顾解决心理问题和预防的基础上促进广大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通过积极地引导,使每一位大学生掌握并能有效运用心理调适方法,产生对过去和现在的满足、幸福的体验,对未来抱有希望和乐观的态度,增强生活幸福感,并发挥自我力量和潜能,完善自我,最终达到自我实现。

二、以积极心理学为导向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方法

1.提升学生的个人优势

教师对学生的关注不应只停留在问题的发现和解决上,而应将更多的精力投入到关注学生人格的完善上,找到学生自身存在的积极力量,发掘学生自身具有的优势与潜能。心理老师不仅要了解学生心理可能存在的问题,还要发现学生正向的力量,关注每个学生的心理需求,用欣赏的眼光来看待每一个学生,通过美德的发掘、积极品质的培养等途径帮助他们获得或激发积极的力量从而克服现实中的诱惑和困难。让学生对自己、对生活充满希望,有生活目标,体验成功和成长的快乐与价值感。激发学生学习动机,鼓励学生思维的创造性和好奇心,提高学生的自我效能感和对环境的控制感。引导学生关爱自己、关爱生活、关爱他人,学会接纳自我、接纳他人,使学生能够面对挫折时充满希望,具有应对逆境的心理弹性。教育学生利他、善良,遵守社会规范,接纳社会,学会体验幸福生活。只要将目光锁定在学生的积极面,就会发现每个学生都是一个充满活力的个体,才会对未来充满希望。以赞美的方式告诉每一个学生,让他们带着美德和优势去生活和学习,这可以成为每一位学生一生享用的财富。

2.诱导学生的积极情绪

诱导积极情绪是心理健康教育的一种重要手段,积极情绪诱导对个体心理健康起作用的核心在于这种方式能增加个体的心理资源。心理资源其实就是心理能量,它主要用来支撑一个人产生或进行名种有意识的心理活动以及外在行为。诱导积极情绪可以扩建认知领域的功能,扩展注意范围思维的多样性,改善对挫折及失败的认知,提高抵抗压力和逆境的能力,以及从消极状态中恢复的能力;还能扩建个体的生理资源。诱导积极情绪能增加人们对熟悉人的信任感,甚至还能扩建积极品质,诱导和增加乐观主义、宁静、自我恢复能力等一些与心理健康相关的品质的形成。

3.在目标定位上更多地关注学生的成功

美国学校将心理健康教育视为学生学业与人生成功的基础与关键,并认为良好的心理健康能够保证学生学业与人生的成功。因此在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定位上是以成功为导向的,更多地关注学生内在力量的增加与积极心理品质的培育,关注为学生的成功提供恰当的指引。目前我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普遍存在以问题导向为主的现象,较多关注学生的心理问题,较少关注学生积极因素心理品质的培育以及对学生成功的指引。这种问题导向为主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实践在一定程度上束缚了我国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服务对象与工作范围,并限制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在学校教育中所能发挥的作用。我们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应该在关注学生心理问题的同时,更多关注学生的成功与幸福,并为他们的成功与幸福提供指引。把心理中心从“心理垃圾的处理站”变成“心理能量的加油站”。

4.发展学生积极的心理品质

基于发展性的有利因素对学生成长与发展所提供的强有力的、积极的影响,在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中要运用多种策略来培育发展性的有利因素,通过建立并增强外部的与内部的有利因素,在学生身上发展积极心理品质,减少学生的消极情绪,并帮助学生在学校取得成功。

一方面通过增进并关注外部有利因素,帮助学生们获得支持、认同,使学生在学校里能体验到支持,获得一种尊重、认可与价值感。明确父母和学校的期望和行为的边界,使学生提高对自己的期望。另一方面建立并增进内部有利因素,帮助学生设置合理的成绩期望,提高学生的学习动机;完善学生的个性,培训积极因素的价值观;提升学生的计划与决策能力、人际交往能力、文化品味、情绪控制技巧、抵制技能以及和平解决冲突的能力;让青少年能将自己视为积极的个体,认为自己是一个有价值的人。

三、以积极心理学为导向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途径

1.普及幸福课

教育应该是快乐的,是关注人类潜能与优势的。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幸福课是指以积极心理学理论为基础,关注人类优势与幸福,帮助人们快乐与幸福的课程。幸福课在大学的实践首先是赛里格曼于1999年从宾夕法尼亚州大学开始的,近年来,在世界范围内得到充分的肯定与发展。我国高校的幸福课应该致力于关注积极优势、积极情绪、积极关系、积极应对、积极成长、积极组织六大主题。[5]在课程设计层面,应该注意尽可能地进行创意设计,让参与者能够获得参与课程的惊喜;课程设计与校园文化、学生生活相适应;对课程的目的、概念以及针对哪项积极能力,应有明确评估;课程配套工具、操作流程以及教学效果应能重复检验;可借助专业心理公司生产的团体活动器材。

2.评估积极的大学生心理资源

国内高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20年来,传统的做法是,当新生入学的时候,做心理健康状况的普及性测试,主要选用的量表如UPI、SCL-90,都是筛查学生心理问题的。筛查出有心理危机和心理问题的同学,供心理老师选择性地进行心理危机干预和心理问题咨询。对于大多数同学来说,他们需要揭示出正面的积极心理品质的发展状况,扬长避短,全面发展积极心理品质。随着我国积极心理学以及积极心理健康教育运动的不断普及和深入,国内很多学者也在研究怎样对积极心理品质进行系统评估。目前,国内心理专家根据积极心理学相关研究成果和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理论,吸收中西文化的精髓,将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多维结构通过心理统计学的方法建构起来,并在此基础上开发出科学性高、实用性强的测量工具。为推进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朝积极方向转型,进一步提升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预防性、发展提供科学依据。[7]

3.积极心理咨询

在心理咨询方面,积极心理学的主要观点是:(l)心理治疗不是修复受损部分,而是培育人类最好的正向力量;(2)用积极的力量培育与强化来取代个案的缺陷修补;(3)发挥人类正向或积极的潜能,包括幸福感、自主、乐观、智慧、创造力、快乐、生命意义等。[6]积极心理治疗的特殊之处在于治疗过程中运用直觉与想象,运用故事作为治疗者与患者之间的媒介,强调激发患者的主观能动性,使患者最终成为环境的积极治疗者。只有内在的积极力量得到培育和增长,人性中的消极因素才能被抑制。大学生正处于人生全面快速发展的阶段,对于他们来说,最重要的不是过去而是未来。大学生心理咨询不必过分纠结于过去的创伤和问题,而要充分激发他们积极的心理能量,最大限度地去发现和发展自我,开创美好的未来。

4.激活学生心理组织的积极因素,推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

积极心理学是“研究有助于发挥人、团体和机构的最佳状态或功能的条件和过程的一门科学”。它提出了积极预防的思想,认为在预防工作中所取得的巨大进步是来自于在组织内部系统地塑造各项优势能力,而不是修正缺陷。目前,很多高校都成立了心理健康协会,班级里都有学生心理委员,他们是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得力助手。我们可以给他们上幸福课,教给他们做积极心理团体活动的方法,激励和引导他们的积极情绪,通过团体心理活动课的推广,带动全体学生积极心理优势的发展。通过在学生心理组织中建立心理支持系统,进而在班级里进行推广,加强同学间的心理支持系统,从而构建心理危机的积极预防体系。

5.建设幸福教师工作室,促进教师积极心理品质的发展

学生心理品质的发展,受校园环境影响,与教师心理品质有紧密的联系。中国的学校,从小学到高中很少让学生感到愉悦,当学生感受不到校园生活的愉悦和求知的乐趣时,厌学问题随之而来。高校教师面对越来越复杂的职业压力,如果缺乏心理健康知识与技能,没有积极地调整和应对策略,就会引绪衰竭、非人性化、低成就感等倦怠现象,如果学校里没有积极的心理援助,就会导致教师心态失衡、产生怨职情绪、缺乏爱心和耐心、创新力丧失等,从而影响或降低教师的职业幸福感。心理教师不仅应当与本校教师建立协作关系,还应该通过师资培训、心理健康知识宣传、教师团队活动等致力于促进教师积极心理品质的发展,从而创建师生共同拥有的幸福的校园生活。

参考文献:

[1] Int.http:///view/911556.htm.百度百科.

积极心理学.

[2] [美]Alan Car.积极心理学[M].郑雪,等(译).北京:

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8.

[3] [美]芭芭拉·弗雷行昊克森(Barbara Fredrickson). 王

珺(译).积极情绪的力量[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

版社,2010:25.

[4] 宋风宁.积极心理学视野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体系

的构建[EB/OL].Int.http://.cn/

Conference_7429511.aspx.

[5] 阳志平,等.积极心理学——团体活动课操作指南[M].

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0.

[6] 百度百科.积极心理学(EB/OL).Int.http://baike.baidu.

com/view/911556.htm.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方法范文第3篇

大学生是社会生活中的一个特殊群体,社会对其要求以及学生的自我期望值都很高,心理容易出现各种问题。而导致这种情况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概括地说,有以下三个方面。一是社会环境的影响。在经济体制的转轨时期,人们的思想观念、道德观念以及生活方式等发生了很大变化,特别是社会竞争机制对人们的影响更大。社会环境的变化必然会使身处其中的大学生在心理上受到冲击。那些不能进行很好的心理调适的学生就容易出现心理健康问题。二是家庭环境和教育模式的双重影响。长期以来,在高考的指挥棒下,学校和家长在教育学生的过程中大多采用应试教育的方法,只重视智力教育,而不重视培养学生的心理素质,忽略了学生健康人格的培养。有些家长对孩子的教养方式失当,如简单粗暴、过分溺爱、放任不管等,这些都容易使子女形成不健康的性格品质。三是校园环境的影响。大学的环境较中学阶段复杂,人际关系以及经济困难、学习压力等,都可能对学生的心理造成冲击,如果没有及时疏导,就可能导致心理问题。

二、有效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方法

1、无条件接纳学生。

这对于刚进入陌生环境的大学生来说非常的重要,辅导员要利用军训、进宿舍、巡课的机会尽快记住每个学生的名字,见面的时候,主动的叫一下他的名字,就会让学生感到被重视、被注意,那么他就会不自觉的改正自身的问题,有意识地努力表现自己。另外,经常向班委了解学生的情况,使学生感受到老师对他的关心。需要注意的是面对犯错误的学生时,不要急于说教学生,而是需要倾听理解学生,倾听和接纳可以让学生有被尊重,被理解的感觉,便于他们对老师形成信任感。在这个基础上再做相应的指导工作效果就会比较好。

2、重点关注三类学生。

辅导员除了无条件接纳每一个学生外,还需要将关重点放在在三类学生上,一是性格内向的学生,这一类学生不善于倾诉、表达,朋友较少,但是,内向的同学不是不想交流,而是不善于交流,如果老师能主动关心他们,帮助他们正确认识自我,正视自己的缺点和弱点,努力发现他们的优点和优势,引导他们掌握正确的人际交往技巧,帮助他们融入班集体,那么他们就能有效的避免心理问题的产生。二是家庭贫困学生,我系学生绝大多数来自农村,有的甚至来自贫穷落后地区,他们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与其他同学存在很大的冲突,有些贫困学生虚荣心较强,与同学相处时敏感而自卑,有的同学甚至发展成自闭症、抑郁症而不得不退学。这一类学生更需要辅导员给予格外的关心,帮助他们尽快适应环境,鼓励他们自立自强,乐观的面对未来,找到自己的方向。三是沉迷于网络的学生,进入大学后,由于学习方式的转变,学习压力的减少,再加上目标不明确,自制力较差的大学生往往沉迷网络,不可自拔,面对这类学生,辅导员应该接纳理解他们,帮助他们不断增强自我力量,有一点点进步就要肯定和赞扬,激发、提高他们潜在的自我能量,促使他们慢慢重新融入正常的生活。这三类学生是心理问题高发群体,做好这三类学生的心理辅导工作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进行多种形式的情感交流。

首先,要与学生进行面对面谈心。通过谈心,拉近和学生之间的距离,使学生敞开心扉,将心中的郁闷、不快一一倾诉,从而使心情释放。辅导员通过学生的倾诉也能更进一步了解学生心理症结所在,对症下药,也可以从学生的言谈举止把握学生性格及心理现状,面对面的谈心可以选择不同的地点,可以在办公室、操场或宿舍,尽可能地使学生产生亲近感。其次,利用网络做好学生的心理辅导。有些学生不愿将心中所想真实地告知辅导员,而网络恰好提供了一个学生和辅导员老师对等交流的平台。辅导员可以利用QQ、微信、邮箱等网络工具和学生在网上匿名交流。有利于学生将心中所想真实地告知老师。面对这样一个完全暴露的心灵,是辅导员进行心理辅导和思想教育的大好时机。在对学生进行耐心引导的同时,辅导员应注意坚持正确的价值导向,可以借机向学生灌输在日常教育中学生听不进甚至抵触的教育内容。

4、加强与心理问题学生家长的沟通。

学生出现不同类型的心理问题,一部分与家庭生活环境有关,有一部分是进入大学后由于学习、生活问题造成的心理问题。有些家长比较熟悉学生,但有些家长由于孩子从中学到大学一直不在身边,学生有什么心理问题也不愿与家长深谈,以至不了解自己孩子现状,学生已出现心理问题家长却还一无所知,所以,辅导员必须加强和学生家长的沟通,及时将学生学生情况反映给家长,和家长联起手来做学生工作。

5、建立班级心理委员。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方法范文第4篇

1.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教育发展以及现状

1.1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

目前,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在一定程度上取得了成效。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在高校教育中的权重在不断增加。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法则目标遵循学生心理发展的规律,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注重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重视学生心理健康意识以及心理异常现象的识别[1]。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发展对课程的精心打造以及课程的规范化比较注重,有诸多高校已经在教学中采取视频资源以及和学生生活紧密结合,在师生互动方面的力度也得到了有效强化,大大促进了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发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发展和辅导员的工作进行了结合,从而形成合力教育,其中,院系辅导员所发挥的作用尤为突出,对提高学生心理健康素质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当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已经逐渐构建工作机制和机构,这些都有助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

1.2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现状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过程中,因受到思想观念以及教学模式等因素的影响,心理教育还存在着诸多问题有待解决,主要有以下几个层面的教育问题:

其一,心理健康教育和服务体系不完善。当前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以及服务体系还没有完善化,有的高校建立了相应心理健康教育和咨询机构,但机构形式大多不同,职责不明确,责任也比较分散[2]。高校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教育认识不足,简单认为这是心理咨询中心的工作,心理健康的教育工作和实际的服务体系的完善没有紧密结合,这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进一步发展会产生不利影响。

其二,政策上缺乏指导力度。大学生健康教育工作的开展,需要从政策方面进行强化,而实际情况是,政策的纲领性文件还比较缺乏,造成高校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比较被动。而从现行的相关纲要制度的内容来看,经过实践,有多数的教师认为制度的可操作性不强,制度有些方面不完善等[3]。政策制度的缺乏是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发展的重要阻力,对实际的教育工作开展有着不利影响。

其三,心理健康教育的观念需要创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开展,需要和实际的教育改革发展要求相契合,以及和时展的特色相契合,注重学生的综合素质发展,做到与时俱进。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需要从思想观念上有新的认识,而在具体的教育过程中,一些教师受到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比较深,没有注重教育观念的转变,使得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以及内容选择都没有符合时展的特色,没有结合学生自身的发展特点,对学生心理健康的保障力度也显得比较薄弱。

其四,心理健康教育队伍专业化不够。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是比较关键的,这是促进学生良好发展的基础,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质量和教育者自身的专业素质有着直接的关系。如果教育者自身的专业水平不高,心理健康知识不充足,这就必然会影响教育的整体质量[4]。而从实际的教学现状看,一些心理健康教育者自身的专业知识不是很丰富,教学的能力不强,有的心理健康教师是兼职的,这必然会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

2.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误区以及教学对策

2.1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误区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实施中,常常会存在着教育误区,造成整体的教育效果不佳。在新的教育发展形势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也愈来愈重要,教育的要求也比较高,要求教育中要以正确的观念和方法来对待。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误区来看,在认识以及实践方面存在着误区,心理健康教育的思想认识上,没有注重发挥教育的功能,把学生的各种问题看做是思想品德的问题,并且用思想品德教育替代心理健康教育,这是在具体的教学当中比较常见的教育误区[5]。

心理健康教育主要是通过心理学和心理咨询理论以及教育学原理等对学生产生影响,让学生能够减少心理冲突以及矛盾,最大程度地缓解学生的心理压力的活动。对学生思想教育中也要对心理学知识技能加以应用,从而有助于心理健康教育的功能作用发挥。而在大学生心理教育的实践教学当中,将心理健康教育简单看做是心理测试,并将其形式化以及简单化,对心理问题的科学分析不充分。心理教育对象以及范围也有限制,只注重心理问题的诊治而没有注重预防机制的建立,这些在实践当中的误区也是影响心理健康教育发展的重要因素。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误区还体现在制约因素方面,没有对教育当中的一些制约因素正确的看待,这就比较容易出现教育的问题。教育当中由于没有对心理健康教育有充分正确的认识,专业化的师资队伍的建设就没有得到重视,虽然成立了心理咨询室以及健康教育机构,但是在专业化的师资队伍建设有待加强,受到这一制约因素的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比较缓慢。

2.2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对策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开展,需要从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现状出发,针对性的解决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问题,笔者就此提出几点教育发展的对策:

第一,注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渠道的拓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开展,需要从多方面考虑,注重心理健康教育渠道的拓宽,让学生能结合自己所喜欢的方式进行调节,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在当前信息化发展时代背景下,网络信息技术的应用比较广泛,这也是当前大学生乐于接受的应用技术,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就要开辟网络这一渠道,借助网络为学生提供心理健康教育的服务[6]。高校要充分注重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信息化,建立信息化的服务体系,通过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网站的建立,为学生提供在线服务,以及和微信以及微博等平台进行结合,形成立体化的心理健康教育体系,这对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以及促进心理教育质量提高有重要作用。

第二,强化心理健康教育机制完善建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开展过程中,要充分注重教育机制的建立和完善,这是促进教育规范化开展的基础。高校结合心理健康教育发展的需要成立教育领导小组,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形成统一化的规划引导,建立适应当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制度以及管理机构,这样就能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发展打下基础,从制度上得以保障。通过制度以及机构的建立完善,让专业的心理保健人员或者教育人员,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工作提供辅助,对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及时的提供帮助。

第三,加强校园文化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高校的校园文化建设工作的开展是比较重要的,通过在校园文化当中进行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是比较好的方式,心理健康教育课堂是主阵地,将教育的内容不断的丰富,注重调整健康教育的方法,通过定期举办大学生心理健康讲座,为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提供多样化的动力,对学生的情感以及就业和学习等压力的缓解有着积极作用。高校也可以通过心理健康知识竞赛以及心理剧场等相关活动的开展,积极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

第四,强化心理健康教育队伍质量。做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就要充分重视师资队伍的建设,要选聘专门从事心理咨询以及教育的人员作为教育队伍,从多方面提高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的能力水平,从理论层面的知识教育以及实践能力的教育都要能满足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发展的要求。尤其是在信息化发展时代,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者要灵活的运用信息化技术,加强和学生的沟通联系,为学生提供跟踪式的服务,及时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动态,这样才能有助于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发展。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方法范文第5篇

关键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创新

1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意义

《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指出,高校工作中一项重要的任务就是对于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要大力推进,要改进以及加强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大学生的自我意识以及自我认识发展的成熟阶段是大学阶段,大学生是一类群体,这类群体容易接受新鲜的事物。当今社会高速发展,带来了越来越多的压力、竞争以及诱惑,这在很大程度上对大学生心理的健康造成了影响,大学生的心理问题受到了社会的广泛关注与重视。特别是2016年开学后高校里接二连三的出现杀人、自杀、暴力冲突等行为极端事件,媒体、大众将问题指向了大学生心理健康工作。心理健康教育可以帮助大学生预防心理疾病并建立一个健康的心理状态,对大学生具有重要的意义。

2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现状

2.1高校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认识和关注程度不够

近些年来,高校都设立了大学生的心理咨询中心,但是,由于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没有达成共识,让心理健康教育存在很多的不足,例如缺乏导向性及科学性等。一些高校在投入经营上,拿出的时间、精力较少,缺少实质性的投入和建设,使得这项工作没有组织领导保障,有严重的形式化。

2.2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服务规模有待扩大,管理有待规范

很多高校在对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时仅仅浮于表面,对此没有足够重视,导致专业从事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教师数量严重不足。仅有的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专业地位得不到肯定,很难在现有岗位上寻求专业突破,工作量与薪资不成等比,有限的心理健康教育专业人员流动性大,缺乏有效的管理机制。高校学生心理健康工作一般由兼职老师担任,辅导员、院领导很多时候扮演着心理咨询师的角色,无论从工作重心、人手配备、专业领域上都很难普及和深入,更多地流于形式。特别是对一些没有心理咨询经验的工作人员来说,工作方法可能因为专业水平不够而欠妥,学生出现心理问题不能及时有效解决,这些都有可能为将来的突发事件埋下祸根。

2.3心理健康教育手法单一

一些高校把心理健康教育与心理知识教育混为一谈,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手法普遍是开设心理知识教育课程,以课堂的方式传授心理知识的课程,过于片面,还与实践脱轨,教学形式单一,课程考核脱离实际,空谈互动性、实践性。老师在实际的心理解惑中手段单一,方法落后,不懂得运用心理专业知识来给学生辅导和解答,一味的苦口婆心,没有从根本上解决大学生的心理问题。

3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模式创新

3.1相关部门加大重视力度,从各方面着手改善

教育主管部门在观念层面上要高度重视,在人才培养、政策引导、资源分享等方面发挥起重要作用。高校领导要重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体系建设,把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纳入学校重要工作日程安排,建立完善的心理咨询体系,让教学条件得到有效的改善,让教育与辅导、咨询与互助、课内时间与业余时间相结合。

3.2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队伍建设

在学生心理健康方面,高校教师想要让自己成为引导者,如果仅靠热情是远远不够的,有效的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方面开展工作并顺利进行的前提,是需要教师在心理健康的教育方面有足够的知识储备以及良好的专业素养。

3.3丰富心理健康教育办法

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方式一般都是通过开设心理知识教育课程的方式进行,仅仅靠相对片面的一门课远远解决不了当前学生不断增多的心理问题。高校应该在心理咨询模式方面不断创新,在心理教育工作的水平上不断提高,进一步拓展新渠道。在教学上,一方面可以优化心理健康教育教学课程。课程讲授过程中可以拿实际案例来佐证,提高理论真实感,在实习、专业实践时可以对学生进行抗打击能力训练、自我认识训练等等。另一方面可以教学多元化,提高教学效果,引导学生多途径学习。可以利用网络精品课程、微博、微信公众平台等多种形式来让教学的生动性得到提升。在资源上,可以借助学校各方面的条件优势,与其他单位之间的合作可以进一步加强,动员社会以及学校的力量,来关注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把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落实到教学、管理等方方面面,积极寻求社会的支持,消除消极因素,推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真正的可持续发展。

作者:王荣雪 单位:齐鲁工业大学化学与制药工程学院

参考文献:

[1]蒋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和方法探析[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