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初中心理健康教育方案

初中心理健康教育方案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初中心理健康教育方案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初中心理健康教育方案

初中心理健康教育方案范文第1篇

关键词:高中新课程改革 心理健康教育 融合

一、学校在新课改背景下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意义

(一)有利于实现新课程对学生的培养目标

通过情绪体验、心理测验、心理开导等方法,在各学科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如在体育课中培养学生克服困难、刻苦磨炼的坚强意志;在综合实践活动中学习人际交往的能力、适应社会环境的能力等。使学生正确认识自我,增强调控自我、适应环境的能力;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充分开发他们的潜能,调动和发挥出其自主思维能力创新的意识。实施心理健康教育,非常有利于新课程培养目标的实现。

(二)是学生高中阶段健康成长的需要

高中学校生源丰富,其中部分学生是初中生中的佼佼者,进校后最初都踌躇满志,希望自己能保持初中的优势名列前茅。但个别学生的基础不同,对新环境、新的教学方法和学习方法不适应,产生强烈的挫折感,一度陷入自卑情绪中不能自拔,而竞争压力大,易产生考试焦虑,且青春期异往问题及逆反心理等都是困扰他们的现实问题。另一部分学生学业基础或行为习惯较差,个性心理不够健全,如引导不当很有可能成为问题学生,或为校园带来一些心理危机。若想让他们在高中阶段健康成长,不仅需要有一个和谐宽松的良好环境,而且需要帮助他们掌握调控自我、发展自我的方法和能力。

二、具体实施途径与办法:

根据《四川省教育厅、四川省财政厅、四川省人事厅、四川省机构编制委员会办公室关于普通高中课程改革的意见》(川教〔2009〕226号)精神以及《四川新课程改革课程设置方案(试行)》的要求,提出以下实施办法以供参考:

(一)建构心理健康教育选修课

按《四川新课程改革课程设置方案(试行)》的要求,“普通高中课程由必修和选修两个部分构成,并通过学分描述学生的课程修习状况。”“学生每学年在每个学习领域都必须获得一定的学分,三年中需获得116个必修学分(包括研究性学习活动15学分,社区服务2学分,社会实践6学分)和至少28个选修学分(选修Ⅰ至少获得22学分,选修Ⅱ至少获得6学分),总学分达到144学分方可毕业。鼓励学生修习更多的选修模块,获得更多学分。”“选修Ⅱ至少需要108学时,内容由学校根据具体情况安排。”

1、课程的安排计划

高中心理健康选修课程是在必修课程基础上为满足学生的不同需要而设置的。可以设置几个具有不同特点的选修课程模块,目的是为更好地体现高中心理课程的选择性,满足学生个性发展的多样化需要。

因此建议在高一年级开设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是选修中的必修课。课型以讨论课、活动课为主,以讲授、探讨、测验、演心理剧、辩论为主要教学方法,也可以配合录相、多媒体、计算机统计等方式,在心理学理论指导下,与学生进行有关身心成长、生活实践、全面发展密切相关的一些问题和行为的探讨。

2、课程内容

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培养健全个性这个目标出发,依据学生心理发展阶段的年龄特点,只要是与高中生心理发展过程中的心理需要、行为训练、个性形成有关的方面都应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专职教师可以根据学校学生实际,将高一年级授课内容按学期编制出校本教材。内容参考如下:

(1)学习心理辅导

① 培养学生学习适应能力,学会科学用脑,确立适合自己的科学学习策略,科学合理规划学习时间。

② 培养学生基本的学习能力,如训练观察力、注意力、记忆力、想象力、思维力等。

③ 激发学生学习动机,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使学生主动积极地学习。

④ 考试心理调适,预防及克服考试焦虑。

(2)自我意识发展心理辅导

① 自我认识。对自我的兴趣、爱好、特长、知识、能力(包括潜力)、局限、短处有正确、清醒的认识,找准自己人生坐标,准确地、切合实际和可行地设计自我。

②自控。培养学生遇到来自他人、社会的打击、误会及前进中的困难、挫折时,能适度表达自己情绪、进行有效的调控。耐挫能力辅导。

③ 自信。

④ 自尊。

(3)人际交往心理辅导

培养学生乐观大度、真诚待人、和睦相处、乐于助人、主动积极与人合作的精神,学会与老师、同学、家人、朋友、异性以及陌生人进行交流的方式方法。

(4)情感情绪心理辅导

培养积极情感;调控消极情感。

(5)青春期心理辅导

(6)生涯规划辅导

(二)在综合实践活动领域“研究性学习”中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

按《四川新课程改革课程设置方案(试行)》的要求,综合实践活动学习领域中的“研究性学习活动”科目要完成15个学分,占有相当大的比重,而且在高一年级每周有3个学时的课程要求。心理健康教育作为一门“助人自助”的启发性和应用性很强的课程,可以融入综合实践活动中。

建议在高一年级每周每班开设一堂课。

开展方式:课题讨论与研究

研究内容:学生实际面临的或感兴趣的心理问题 ,如学习的瓶颈如何突破、怎样有效集中注意力、如何提高记忆效果、怎样改善人际关系、抑郁心理如何预防和解决、如何提升心理素质等

具体操作:每个班集体选定一个研究题目,或分组选定研究题目,由任课教师进行研究方法的指导,如怎样查找与问题相关的资料、怎样设计研究方案去解决问题、怎样实施研究等。涉及的内容、知识由学生通过自己的研究去获得,问题也由学生自己去解决。

总之,高中新课程改革和心理健康教育相互依托,互相提升,二者有机融合将有利于新课程目标的达成,有利于教师和学生的共同成长。

参考文献:

[1]吴增强,蒋薇美.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设计[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7,(5)

初中心理健康教育方案范文第2篇

如何缓解教师的压力,维护教师的心理健康?我区采取的方法是关注教师的生存状态,维护教师的健康心理,引导教师正视自己,激发教师的工作热情。

一、领导重视,机构健全,部门协作,

形成共同关注师生心理健康维护的工作格局

区教育局各部门根据自己的工作职责,分工协作,齐抓共管。局党委负责学校干部队伍建设和培训,借助党委党校培训校级干部,把教师的心理健康维护作为重要的培训内容;借助党建思想政治工作研究会深入研究学校思想政治工作以人为本、注重心理疏导的途径和方法。普教科主要负责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实施、督导、检查和评定,在每学期开学检查过程中把落实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作为开学检查的一项重要内容,督促各学校落实心理健康教育课的课时、教师、教材和工作计划,按要求建设心理辅导机构。教师工作科制定教师继续教育工作规划和年度计划,把教师心理健康维护作为教师专业成长的重要内容。教师进修学校把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培训纳入教师教育体系之中,统一组织、管理和考核,并实行学分登记。教科室负责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实施和研究,培训心理健康骨干教师,建设心理健康中心备课组核心团队,了解学校执行心理健康教育的困难、要求及建议,保障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的规范性、科学性、实效性。学校和教师则从操作的层面上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把相应的政策、法规变成具体的教育行为,使心理健康教育的意识不仅仅停留在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中,而是渗透在教师的一言一行和学校的一切教育活动之中。

我区在加强教师心理健康维护工作中除了专项培训外主要是做到三个结合。一是与重点工作结合。2006年,我区启动了初中标准化建设工程,我们把教师心理健康维护与初中标准化学校建设相结合,按照分管局长对责任部门提出的“责任到人、对口指导、上门服务”的工作要求,制定了四轮下校活动方案。第一轮下校,检查、督促并指导学校制定教师队伍建设工作规划,要求学校在年度工作计划、教学工作计划、德育工作计划中明确提出教师心理健康维护的工作目标和要求,建立相应的心理辅导机构;第二轮下校,深入课堂听课,观察教师心理健康现状,提出下一步努力的方向,并指导教研活动;第三轮下校,跟踪听课,参与并指导教研活动;第四轮下校,进一步完善教研活动。二是与常规工作相结合。要求学校将教师心理健康维护工作纳入学校常规工作管理之中,制定工作计划,组织教师心理健康培训,开展教师心理维护主题活动,建立教师心理健康维护的工作例会制度、定期研讨制度、信息反馈制度和评价激励制度,将教师心理健康维护渗透到党员教育、教师教育、师德建设、教师绩效评价等工作中去。在每学期开学常规检查中,把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落实、教师心理健康的维护、心理辅导机构的建设等作为重点检查项目。利用教育简报、东西湖教育信息网、东西湖教研科研网等载体,及时报道教师心理健康维护工作动态,进行网上交流活动。三是与岗位工作结合。引导教师正确认识自己的岗位职责,合理设计自己的职业规划,正确认识自己,客观评价自己,合理要求自己,了解并愉悦地接受自己的优点和缺点,不给自己设定高不可攀的目标,从职业中获得满足和乐趣。每位教师结合自己的岗位工作创设符合心理健康教育所要求的物质环境、人际环境、心理环境,寻找心理健康教育的契机,注重发挥教师在教育教学中的人格魅力和为人师表的作用,建立起民主、平等、相互尊重的新型师生关系,促进师生心理健康共同发展。

二、分类要求,分级培训,分层推进,

唤醒教育工作者心理健康维护的意识

教师保持健康的心理不仅有利于教师自身的身心健康,有利于提高工作效率,而且有利于促进学生心理健康的发展。2006年,我区启动了教师心理健康全员培训计划,在学校领导者团队、专业骨干团队和专任教师团队建设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我区教育局党委党校负责学校领导者团队建设。制定了我区“十一五”教育干部培训规划,计划在2007年到2009年将所有校级干部轮训一遍。培训计划中将教师心理健康维护纳入了校级干部培训课程体系,其目标是让学校领导者熟悉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相关政策,了解教师心理健康在学校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树立心理健康教育“全员参与、全面实施、全程体现”的理念,懂得“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用正确的方式处理人际关系”。

市、区专业骨干团队建设主要是通过市青少年心理辅导中心组织的培训来完成的。培训对象为本区市级心理健康教育骨干教师和中心备课成员,其目标是让骨干教师深刻领会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懂得教师心理、学生心理维护的专业技能,能对本校教师、学生出现的心理问题或问题趋向进行分析,能做个案辅导和分析,同时在全区发挥骨干教师的辐射作用,在学校心理健康工作、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方案设计和活动实施方面起到专业引领和示范作用。

区教师进修学校、区教科室共同制定培训计划,聘请省、市心理健康教育专家组织实施,培训目标为让所有专任教师了解师生心理健康维护的一般知识,能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体现心理健康教育的理念,能自觉维护自己和学生的心理健康。

三、同伴互助,专家引领,课题研究,

提高教师心理健康自我维护的能力

2006年9月,我区成立了第一届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备课组,13名成员主要是由区教科室、学校市级骨干教师和近年来在市、区两级心理健康优质课评比中获奖的教师组成。2008年,成员发展到20名。中心备课组活动主要围绕教师自身心理健康维护和课程实施开展研讨,力求做到研究与培训相结合,实践与反思相结合,教授与学习相组合。在集体研讨活动中,中心备课组成员通过同伴互助,不仅发展了自己的专业能力,还实现了自我成长,如完善了对自己的认识,提高了耐挫力,学会从多个角度想问题,做到及时调控自己的不良情绪,形成积极心态等。

2007年,我们聘请高校、省、市心理健康教育专家和一线知名教师为我区做包括教师心理健康及其自我维护在内的专题辅导20余场次,辅导时间80学时,受惠教师437人。专家引领使我区教师懂得了教师心理健康维护的一般知识,掌握了自我维护的基本技能。

“十一五”期间,我区共承担与教师队伍建设和心理健康有关的市级课题3项,区级课题2项,5所学校作为市级心理健康和教师心理维护重点课题研究的实验学校,积极参与课题研究。

初中心理健康教育方案范文第3篇

一、农村中职生存在的心理问题及成因

(一)学习方面的心理问题及原因

1.学习目标不够明确。不少学生进入职业学校学习自信心不足,根本没有学习的近期、中期和远期目标。

2.学习焦虑现象比较普遍。表现为有些学生读不进书又不得不读书,在家中瞒着父母,在学校应付老师,对某些课程的学习存在比较严重的恐惧心理。

3.学习习惯不好。不少学生在初中阶段就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不知道怎样学才是科学有效的。

4.学习动机不强。不少学生对学习的认知内驱力不足,对学习不感兴趣,有些学生觉得学了将来没用还不如不学。

(二)个性方面的心理问题及原因

1.缺乏理想和追求。大部分学生由于在初中阶段因学习不努力而被老师放弃,加上中考失败的打击,往往会表现为精神萎靡不振。有的学生甚至从第一天起,就已经抱着 “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的心态。

2.人格尊严受损。初中阶段由于学业成绩、思想道德品质等方面不理想,大部分学生的人格尊严得不到认同。中考失败后,这部分学生只能选择职校学习。与普高生相比,职校生的人格尊严严重受损。

3.不良性格特征普遍存在。从当前职校生个性特征看,孤僻、抑郁、怯懦、狭隘、暴躁、敌对、依赖、神经质、偏执性、攻击性等不良的性格倾向已经成为相当一部分职校生的个性心理特征。

(三)人际关系方面的心理问题及原因

1.社会交往萎缩。三年职校生活让他们对正常的社会交往心存自卑,担心别人会瞧不起自己,因而不愿意与熟人打交道,不愿意暴露自己职校生的身份。

2.师生间交往缺乏和谐。进入职校后他们表现为不配合、不支持教师的工作,有时还会在某些场合跟教师对着干。

3.与父母有隔阂。不少职校生经常埋怨父母不理解、不尊重自己,与父母之间的交流困难,冲突不断。

(四)家庭方面的心理问题及原因

我校学生绝大多数来自农村,且父母文化素质不高、经济条件不好、单亲家庭、重组家庭、留守儿童等问题普遍存在,导致这些学生存在严重的心理问题。

(五)学校和地方教育主管部门的教育政策对中职生心理的影响

1.生源质量不高,严重制约了学校教学质量的提高。学校为确保生源数量而无条件、零门槛,造成生源质量一年比一年差的恶性循环。加之招生中教师上门劝学,绝大多数学生都存在“被上学”的情节,失去了求学的主动性。

2.学校在教育方向和措施的顶层设计上与职业教育的目的相背离。学校照搬普通教育模式,重理论考试,轻技能和实践,违背了学生的初衷,形成严重的厌学心理。

3.我县教育局制定的初二后分流政策,助推了职教学生不良心理的形成。其一是破坏了学生完整人格和健康心理的发展过程,酿成职校生严重的心理问题;其二是这种制度的负面影响波及到小学教育,学生从小就被种下了职教中心很可怕的心理。

(六)网络环境对中职生心理的影响

一是中职生心理发展还不成熟,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正在形成中,容易受到外界的诱惑;二是独生子女居多,缺少与同龄儿童交流,心理上缺乏群体归属感和认同感,很容易对网络产生依赖;三是部分家长对子女学习干涉过多,指责过多,忽视了子女的心理承受能力,一步步把孩子推入到网络的怀抱中;四是社会消极文化的影响; 五是校园文化舆论环境对升学无望的学生不利。总之,被分化出来的那部分学生自然就失去了学习的动力,迷失了方向,进而在虚拟世界里寻找“自我”。

二、中职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和方法

(一)健全心理健康教育组织机构

组建由心理咨询师、心理辅导员、班主任、学生心理委员共同组成的高素质的职业中专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团队。

(二)加强培训和交流学习,提高心理辅导团队的专业素质

1.利用周二的学习培训时间,定期进行师生心理健康教育校本培训,每月一次。

2.鼓励教师参加各级各类心理健康培训,并做好学习的传帮带作用。

(三)全员参与,优化校园环境,营造良好的心健康教育氛围

1.建立“导师制度”,即每位教师每学期在所代课班级联系4名学生,负责他们的学习、生活、心理的辅导,帮助他们健康的成长。

2.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积极向上的科技、文化、艺术、体育等活动,陶冶学生的情操,改善学生心理环境。

3.加强校风、学风和班风建设,促进学生身心健康。

4.加强宣传舆论阵地建设,开设心理健康教育网站。

(四)筹建标准化心理咨询室,科学开展心理咨询和心理辅导活动

心理咨询室应该设有“接待室”“心理阅览室”“个体咨询室”“宣泄室”等,由心理咨询叫教师定期开展心理辅导,并做好心理辅导记录。

(五)建立系统的学生心理档案,为了解学生、帮助学生提供可靠的依据。

建立全校师生的心理健康档案,定期对师生心理健康状况进行调查分析,对有心理危机的师生早发现、早干预,防止极端情况发生。

(六)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发挥课堂主渠道的作用

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各班每周2节,采用主题系列活动统筹教材内容,寓心理知识于活动之中,引导学生自我调节,增强学生适应能力。

(七)积极营造家庭、学校、社会三位一体的大教育环境

邀请家长到校听课、座谈、召开家长会,必要时还要家访,创造有利于学生心理健康成长的良好环境。

(八)组建学生心理社团和课外兴趣小组,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体育活动

通过创办社刊、月报、黑板报、宣传栏,组织国旗下讲话、文艺表演、体育比赛、读书、诗歌朗诵、技能展示等活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维护和促进中职生心理健康发展。

(九)以主题班会为载体,积极发挥班主任心理辅导的主导作用

各班主任根据年级段以及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有计划、有实效地开展班级特色心理辅导教育,做到每个月上一节主题心理辅导课,每学期择优上交一件心理辅导活动设计方案。

(十)认真做好课题研究,提升心理健康教育整体水平

初中心理健康教育方案范文第4篇

[关键词]心理品质课程价值认同内化

[中图分类号]G63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6058(2015)040079

一、心理部分的课程内容

《义务教育思想品德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心理部分课程内容分布和渗透于“成长中的我”“我与他人和集体”“我与国家和社会”三个板块24个具体课程内容中。“成长中的我”共有14个内容,其中“认识自我”这一主题共分七个教学内容点:前两点是基础目标,引导学生了解并悦纳自己在青春期生理与心理的变化;中间三点是核心目标,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和对待学习压力,增强调控自我、承受挫折、开拓进取的能力;最后两点是延伸目标,引导学生形成完整的自我概念,培养健全人格和良好个性品质。这七个教学内容点知情意行统合,并针对初中生的实际问题由知到行逐步推进。“自尊自强”这一主题从“成长中的我”的视角提出七个教学内容点,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要求学生珍爱生命,热爱生命,体会生命的价值;第二部分要求学生养成自尊、自信、自立、自强的精神;第三部分要求学生能够分辨是非善恶,学会选择,学会对自己的行为负责。七个教学内容点层层深入,目的是引导学生在养成自省自立的生活态度的过程中,成为自我负责的人。此外,“我与他人和集体”部分主要有三个内容,渗透在“我与国家和社会”中的有七个内容。

二、在初中思想品德课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性和可能性

(一)必要性

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就是为了提高学生的个性心理品质。一个人的思想品德只有内化为稳定的心理品质,才能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生活方式和交往方式,才能拥有健全的人格。伴随着经济全球化、政治民主化浪潮以及资讯时代、网络时代、消费时代的到来,青少年的价值目标与道德信仰容易陷入模糊化、虚幻化的境地。一个人能否适应挑战,心理素质异常重要。

学生处在人生的过渡阶段,心理上具有变化大、周期短的特点,而且充满了依赖与独立、幼稚与成熟等各种错综复杂的矛盾。通过整合心理健康的学习内容,希望能引导和帮助学生养成积极向上的行为习惯和心理品质,始终保持乐观的心态,形成沉着冷静、务实高效的心理品质,促进学生健康人格的形成。

新课改后的思想品德课程,愈发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着力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在教材中融入许多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初中思想品德课是培养学生思想品德的重要课堂,在促进和加强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上起到其他学科所不能替代的重要作用。

(二)可能性

思想品德课在课程目标、内容设置以及评价方式等方面,较初中其他学科具有明显优势。首先,在课程目标方面,思想品德课的总目标之一是“帮助学生形成健康的心理品质”,思想品德课更加重视对学生健康心理的培养。其次,在内容设置方面,思想品德课蕴含着更加丰富的心理健康教育内容。再次,在评价方式上,思想品德课多元化的评价方式更易于心理健康教育的开展,在教学过程中更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而非知识的生成与落实,学生也更乐于参与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这样能最大限度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的效果。

三、教学中心理部分课程内容的落实

(一)心理部分的教材内容遵循原则

1.知识教育与实践教育并举。思想品德具有知识的形态,同时也需要个体的言行表现,心理部分内容的学习离不开现实生活中的践行。进行实践教育要注重课内外相结合,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社会生活,关注学生自主建构与社会建构的统一。

2.引导教育和自我教育并重。健康的心理品质需要引导,学生健康心理品质的形成过程也是他们自觉成长的过程。只有建立在自觉自律基础上的心理品质才是稳定的,才能实现思想品德的自我生长。

3.说理教育和体验教育相结合。心理部分教学内容对实践操作方面的设计较多,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充分发挥这些活动设计的作用,创造一定的现实条件,使学生获得更多的生活感受和情感体验,从而领悟思想品德的理论认识,将学习内容作为自己的生活追求”。

(二)心理部分的教材内容实施注意点

1.优化课堂心理环境,提高课堂实效。

2.创造性地使用教材,优化教学过程。既要准确把握教材,吃透教材,也要激活教材,超越教材。

3.重视开发课程资源,尤其是对学生自身资源的开发。

下面,就以本人上的一节市级公开课《钢铁是这样炼成的》中的心理部分课程内容的具体实施说开去。

需要说明的是,本课的设计是基于前测所反映出学生在意志方面所存在的问题进行的。开课前,笔者先后在南京市金陵汇文中学、南京市第十七中学以及六合区横梁初级中学三个学校的十多个班级进行了前测。经过前测,较为全面和真实地了解了学生意志品质中存在的共性和个性的问题,使教学有效贴近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从而有的放矢地开展教与学活动。通过前测,了解到学生中存在的问题集中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认识上存在误区,行动上有不足,方法上缺乏科学性和有效性。就全书地位而言,本课承前启后,既为自尊、自信、自立、自强等心理品质提供精神支持,也为第四单元《做知法守法用法的人》提供信念支撑。课程实施的前两周下发《我的意志训练实践活动方案》,指导学生进行意志磨砺的实践,并做好过程性材料收集与整理。

“课前暖场”环节,呈现配乐视频――“磨砺意志,我们在行动”。素材均来自学生意志训练实验中的过程性材料,直观反映学生磨炼坚强意志的各种不同做法。主体教学环节为“我有我方法――探究磨炼坚强意志的方法和途径”。将学生所选择的生活题材划分为“生活能力提升行动”“体育锻炼类话题探讨”“交往能力挑战行动”“才艺能力提升行动”“学习能力提升行动”五个方面的话题。教学中,有学生上台展示、有家长寄语呈现,有现场采访,有话题拓展等,大家共同分享和交流各自磨砺坚强意志的方法和途径。

从教学设计看,《钢铁是这样炼成的》这一课属于体验式教学,通过课前完成《意志训练实验方案》,以任务驱动的方式指导学生开展意志训练实验。这样的处理方式,使课标中“感受意志坚强的人生态度”这一空洞的思品知识具有情感,使情感在生动的过程和方法中变得鲜活真切,让知识、能力和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一体有效协整”。归纳起来,本课充分体现了心理部分内容实施的以下要求。

四、心理部分内容实施的具体要求

1.面向生活实际,以生活为基础

陶行知明确提出:“生活教育就是生活所原有,生活所自营,生活所必须的教育。教育的根本意义是生活之变化。生活无时不变,即生活无时不含有教育的意义。”我们看到,《钢铁是这样炼成的》一课中“锅碗瓢盆交响乐,盛饭洗碗家务活”这一环节,很好体现了心理部分内容面向生活实际,以生活为基础这一特点。

当前初中思想品德课程改革依循以生活为基础的人本路线,要求我们在心理部分内容实施中要回归学生生活世界,以学生生活的逻辑来设计、组织德育课程的内容、结构及呈现方式。心理健康教育回归生活世界的努力就是要让学生在热爱生活、了解生活、亲身感受生活的过程中来培养德性,学会过一种道德的生活,而不是在现实生活之外的另一个或抽象或说教的世界里,去培养一个人所谓的健康心理。

2.注重学生情感体验和道德实践

上述课例还很好关注了学生的精神成长,从家长寄语、话题拓展、现场采访等环节不难看出,心理部分课程内容的实施,时刻关怀了学生的精神成长,主张德育应回到个体生命之中,遵循生命之道。

心理教育被视为一种精神成长的过程,而非脱离生命体的外在束缚,关怀生命的德育发展方向。只有准确把握学生个体不同的发展状况,思想品德课才能解决学生成长中的困惑,也才具有生命力和实效性。

3.体现思品学科课程价值

思想品德课程属于综合课程之列,侧重于初中学生的发展,立足于初中学生的生活。本课例最大亮点是让课程回归初中学生的生活,尤其注重课程对初中学生成长的意义。整节课教学设计使学生真切感受到这门课程的“个人意义”,课堂上的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亲子互动引导着学生自我发现、自我提升,帮助初中学生在生活中成长。

4.准确理解和把握课程性质

思想品德课程是一门旨在引导和促进初中生思想品德发展的德育课程。课例中无论是“生活能力提升行动”,还是“体育锻炼类话题探讨”,都准确把握了思品课程的德育性。事实上思品课的根本目的,不就是引导和促进初中生思想品德的发展吗?失去对人的生命存在及其发展的整体关怀,心理健康发展就无从谈起了。

课堂最后的总结,学生感言、家长寄语和教师寄语可谓是精彩纷呈,使课标中“感受意志坚强的人生态度”这一书面知识与学生的生命主体相融合,教学很好地为学生的生活和心理健康服务。这启发我们,作为思品教师要准确把握和深刻理解思想品德课程的性质和目标,努力使知识的学习服务于学生思想品德发展的需要。

5.全面落实课程目标

初中心理健康教育方案范文第5篇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2-3783(2008)-9-0072-02

【关键词】中小学生 心理健康教育

按照教育部发出的《关于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意见》要求,加强对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与指导。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是适应时展的需要和学生健康成长的需要而产生的。它是学校有目的、有组织地对学生施以直接或间接的影响,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从而促进其全面发展的过程。目前,我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尚处于启动阶段、还不太系统和完善,存在诸多问题,必须引起注意并认真研究,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防患于未然,使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健康发展。本文拟就其中的几个问题进行一些思考,以期待引起更深入的研究。

1 我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和现状

我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以上海等地为代表大致可分为“自发探索”、“积累成果”和“推广普及”三个阶段。70年代末~80年代初中期的“自发探索”阶段:经文献检索发现,1979年下半年,河南省平顶山市心理学研究会的寇清云等就在市三中和十三中尝试开办心理学讲座。80年代初、中期,一些学者和研究机构在对大中小学生进行心理健康状况调查,发表了一系列报告。它使教育工作者和教育行政机关开始意识到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是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这为以后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开展奠定了初步的思想基础。

80年代中后期开始的“积累成果”阶段:一些地区和学校的教师从青春期教育入手,对部分学生中存在的青春期心理适应、挫折、人际交往、学习方法等方面的困扰进行辅导。几年间,出现一些初露心理健康教育雏形的学校,如上海的曲阳四小、风华中学,江苏的金陵中学等,在当地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为中小学在更大规模和更高层次上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积累了有益的经验。

90年代以来的“推广普及”阶段: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在经过十年以上的实践之后,逐步得到了国家和教育行政部门的支持而蓬勃发展起来。许多省、市相继成立了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组织,学校设有心理辅导(咨询)室,开展地区和校际交流,一些地区(如上海)还出台了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规划。陆续出版了一系列有影响的读物,如班华主编的《心育论》、郑日昌主编的《学生心理健康文库》、邱章乐、程新国编著的《中学生心态调节》和期刊《大众心理学》等。中科院心理所、华东、华南师大等编制了大量心理量表和计算机辅助测量软件,以及中小学生心理档案等技术性工具。其间,我国的一些学者相继开展了一系列课程实验,为1998年秋季,按照新的课程标准开设初中心理常识课奠定了基础。

2 我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实践中存在的几个问题

近些年来,我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心理教育从研究到实践已经逐步开展起来,并取得了明显的成效。但是,我们也应看到,当前我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处于初级发展阶段,存在的问题也十分明显。

首先从全国范围看,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发展很不平衡,城市快于农村,沿海快于内地,有的地区至今仍未有学校开展这项活动。即使是在一个地区,也由于缺乏统一规划导致盲目发展,各校发展失衡且没有应有地位和时间保障。

其次是理论研究薄弱,学校的教育实践得不到应有的理论指导。目前我国理论界对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理论的研究大大滞后于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践。一些学校的领导和老师既未看清心理健康教育和思想政治工作的内在必然联系,也没有弄清二者的区别,实践中常把二者割裂或等同起来。

再次,科学化水平不高,缺乏规范。科学的评估技术的应用不足,滥用不规范的量表,忽视测试信度与效度,仅凭测试结论来断定学生心理。另外,教师的培训尚未正规化。90年代以来,北师学、中科院心理所成功地举办了多次心理教育教师培训班,但由于数量有限,仍很难满足实际需要。

总之,我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发展迅速,形势喜人。但心理健康教育本身尚未能形成一个有机运作的系统,也未能将心理健康教育融合成为整个学校教育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可以说,心理健康教育本身的运行系统及其支持系统的运作都有待进一步规范。

3 对当前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中几个问题的思考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如要获得新的质的发展,需要把它纳入整个教育事业的发展规划之中,需要提高它的规范化程度。因此,有几个问题需要进行讨论。

3.1 关于心理健康教育的界定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若从总体来把握,在内容上无非包括提高心理素质,促进健康发展;发掘潜能,增强耐挫力;解决心理困扰,及时治疗。方式上主要包括课堂授课(作为学科课程,以自然班形式进行)、团体辅导(分类组合,具体辅导)和个别咨询辅导。长期以来,对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叫法比较多,如心理咨询、心理辅导、心理指导、心理教育和心理治疗等。很显然,以上各种提法的侧重点是有所差异的,而“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则全面涵盖了整个范畴。

3.2 关于心理健康教育发展规划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已经有了十多年的经验积累,现在已到了提出全面规划发展要求的时候了。在这方面,上海市有着很好的经验。进入90年代以来,上海相继成立了“上海市中小学心理辅导协会”和“上海市高校心理咨询研究会”,近年来,上海市教育行政部门对此给予了大力的支持。1997年起,除各高校以外,重点中学和心理健康教育实验学校设立心理辅导室,并配备一名专职辅导员。1998年1月,上海市教委召开“上海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经验交流会”,此后,又对全市的幼儿园到大学的心理健康教育(包括师资、设施等)进行调查。是年暑假,制定出上海市中小学和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方案,12月,出台《上海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规划(1999~2001年)》以及《上海市中小学心理教育大纲》,并明确:凡是建立心理辅导机构的学校,都应保证必须的活动经费,且能逐年增长。

日前,教育部发出《关于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意见》,要求从2000年秋季开学起,大中城市有条件的中小学要逐步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小城镇及农村的中小学也要从实际出发,逐步创造条件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为此,教育部还将制定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委托部分省、市和高校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课题研究与实验,并成立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咨询委员会。这为我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提供了一个整体规划,无疑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3.3 关于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的关系 显而易见,心理健康教育贯穿于包括德育在内的所有教育过程,缺少心理健康教育的德育也是不完备的。其实,从发展的眼光来看,目前阶段多思索和传播一些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的关联性,更有助于二者的共同发展。另外,德育工作的重要性已经普及到各个领域各个层面,如果充分强调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工作的联系,也比较容易使心理健康教育受到各方面的重视,获得更多的支持。

很显然,德育和心理健康教育不能相互代替。一个心理素质良好的人并不一定具有较高的思想觉悟和道德品质。就心理健康教育的功能来看,它并不能解决学生的政治思想、道德品质问题。同样,德育不能把一切都推给心理教育,而是要改变传统的模式,注重学生心理活动规律,使德育工作科学化;心理教育也应有明确的目的,它不仅是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帮助学生克服心理障碍和治疗心理疾病,更重要的是通过心理教育使学生包括“德”在内的几方面都得到发展。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是密不可分的,是相互促进、相互作用的。

就学校德育而言,一旦能够与心理健康教育相结合,将有助于增强德育的科学根基,使学校德育有可能跃上一个新的层面以获得进一步发展。我们知道,学校德育主要是对社会的稳定与发展负责,而心理健康教育的天然目的,是要对学生个体的发展与终身幸福负责;学校德育的主要方法还是倚重于先人为主的科学灌输,而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方法则是调动起学生内在的心理能量,来发展自己,解决自己的问题。所以,如果学校德育能够合理吸收有关心理健康教育的一些理论与技术的话,那就如国家教委有位领导同志所称:势必带来中国学校德育的一场革命。

3.4 关于心理咨询 心理咨询是心理健康教育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但是,目前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践中有一种偏颇的认识,即把心理健康教育仅仅等同于心理咨询,以为开设了心理咨询室就是重视和开展了心理健康教育。其实,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艰巨的、复杂的系统工程,它毫无疑问要包括心理咨询,而心理咨询只是心理健康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绝不是一个“心理咨询”就可替代的了的,要提高全体学生的心理素质就不只是心理咨询所能完成的,这需要注重心理健康教育的全面发展和全体教育工作者的共同努力。

应该看到,当前中小学心理健康咨询刚刚起步,培养一支高水平的心理咨询队伍,是搞好咨询工作的关键。但目前就中小学实际情况来看,大部分学校为非“专业人员”,一般由分管德育的领导、老师、班主任、校医等组成。兼职心理咨询教师存在一个多重角色的问题。作为咨询人员,面对服务对象采取的是倾听,所提建议、指导一般是非强制性的,而要让一名班主任这样做就会与其习惯了的角色行为模式产生冲突。另外,面对多重角色的心理老师,又会影响学生对这些老师的信任。兼职心理咨询教师固有的角色冲突,不仅妨碍他们涉及深层次的心理问题,即使在学生一般性心理问题的解决疏导方面,也带来一定困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