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嫁接的收获与体会

嫁接的收获与体会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嫁接的收获与体会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嫁接的收获与体会

嫁接的收获与体会范文第1篇

创新是一个民族生存、发展与进步的灵魂,是一个民族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它以发掘人的创新潜能,弘扬人的主体精神,促进人的个性和谐发展为宗旨。主席在全国科技大会上提出了要为建设创新型国家而奋斗的要求。努力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和教育创新能力,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必要条件,教育创新应从课堂抓起,在语文课堂上做到以下几点:一、创新的前奏――设计导语。二、创新的条件――营造氛围。三、创新的升华――嫁接迁移。四、创新的终乐章――巧设板书。

【关键词】初中语文; 创新课堂; 四部曲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9-5071(2012)02-0344-01

1 创新的前奏――设计导语

有人很形象地形容优秀的文章开头、中间、结尾应该是“凤头”、“猪肚”、“豹尾”,言下之意,是说开头应该短小精悍,神秘动人。而语文课堂的导入也应该精心构思,巧妙设计,具有形象美、情感美、和谐美、悬念美,使教学过程引人入胜,扣人心弦,生机盎然,充盈着美的气息,让学生感受一种神圣、魅力和诗意。

所以导语是引入新课的重要环节,是一堂课的关键。如果老师能设计出一个好的导入点先声夺人,就能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其强烈的求知欲,从而为整节课奠定一个良好的学习前提。如上《斑羚飞渡》可以采用美国大片《垂直大限》:讲述一家三口人在攀登悬崖时突然发生意外,绳索的钉子从崖缝里崩落,随时都有可能脱落,三口人危在旦夕,为了减轻绳索上的重量,保住一对儿女的性命,父亲毅然命令儿子割断自己的绳索,把生的希望留给孩子。也可以用一段有感情的话语来感动学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如:在上《气候的威力》时这样导入:“天有不测风去,人有旦夕福祸”。说明变幻莫测的气候有时给人带来福音,有时给人类带来灾难。自古以来,人类就是在认识、适应和利用气候中求得自身的生存和发展的。那么,气候到底有多大的威力?南极的气候怎样恶劣?南极的哪些影响全球气候变化的因素?带着这些问题,今天我们来学习《气候的威力》。因此,导语的设计忽视不得,只有激发兴趣,才能使他们活跃思维,愉快地学习新知识。

2 创新的条件――营造氛围

语文教学要在课堂上发挥优势,发展学生的创造个性,使他们有创造的动机和热情,应该采取多种的教学方式,为学生创造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使学生不迷信书本,不盲从教师,能独立钻研,富于创新精神,勇于探新求异,提出创造性见解。如:由于“满堂灌”“填鸭式”的教学,没有给学生留下积极思维的空间和余地,抑制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思考的独立性,因此根据语文教材是按单元编排的特点,学习一个单元,教师可以只讲重点课文,授之以学法,其它的内容较为简单的自读课文,可由学生自讲自学。由于这是自己的事自己做,所以讲的同学全力以赴,听的同学饶有兴趣,一堂课下来,不但知识点掌握了而且学生的思维能力、表达能力、判断能力都得到了充分的锻炼,同时使他们获得了成功的愉悦。再如:在学习《爱莲说》时,有的学生对“淤泥”却大加赞赏,认为“如果不是淤泥提供养料,哪里会有美丽的荷花?更值得称道的是,淤泥总是一声不响,从不炫耀自己的功劳,就是千百年来背了个肮脏的恶名,也无意争辨,这是多么可贵的精神啊!”还有的同学以作者对世人追求富贵的风气有不同意见,认为“富贵有什么不好,难道还要追求贫穷不成?”这些理解虽难免有些以今律古,但是对学生看出的这些新的见解是求异思维,是创新意识,实在是难能可贵,应该加以鼓励。只有这样,才能强化创造意识,消除创新的心理障碍,有效地发展和提高学生的创造能力

3 创新的升华――嫁接迁移

所谓“嫁接”与迁移,词典中的解释是这样的:嫁接,把要繁殖的植物的枝或芽,接到另一种植物体上,使它们结合在一起,成为一个独立生长的植株;迁移,离开原来的所在地而另换地点。叶圣陶说过“教是为了不教”,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最主要是要达到举一反三、学以致用,只有把课内知识学透再加以利用到现实生活工作中,这样才是真正的学懂学会,才会创新,那该怎样进行课内知识的迁移呢?如在上完《日本平家蟹》后楞以给学生出这样一道题。文中说:“人类几千年来对动物的存亡一直在进行着精心的抉择。”你能从生活中再举出一两个由人工选择而繁盛起来的动植物的例子吗?再如在记叙文写作教学上,学生也可以进行写作题材的嫁接与迁移,我们先看看下面几幅图表:

爸爸――《我的爸爸》(家庭生活)

李老师――《恩师难忘》《我忘不了他》(学校生活)

清洁工――《我最尊敬的一个人》(社会生活)

张明――《我的同桌》(学校生活)

友谊――《我的好朋友》(学校生活)

亲情――《母爱》(家庭生活)

收获》成功――《记一次拔河比赛》、《第一次炒菜》(家庭、学校生活)

人生的体会――《走进敬老院》(社会生活)

第一幅图表中学生一般都训练过写父母的、写老师和同学的题材,对于《我忘不了他》这个题目还是训练的不多,有了“嫁接”思想,学生就能够在审题过程中将难转化成易,将不常见转化成常见。于是,《我忘不了她》也就跟《我的爸爸》《我的同桌》等“嫁接”起来了,写爸爸与同桌还不胸有成竹,信手拈来。同样的在第二幅图表中《收获》是一个抽象的命题,很多学生看到题目后无从动笔,但我们把思维打开,生活中主要是收获亲情、友情、成功、人生的一些体验与感悟等等。这样一来,抽象的命题形象化了,《收获》也就很好的与《我的好朋友》、《母爱》、《第一次炒菜》、《走进敬老院》完成了思维上的“嫁接”与“迁移”。

嫁接的收获与体会范文第2篇

【关键词】: 体验过程 合作成长

【中图分类号】 G62 【文献标识码】 A 【 文章编号】

1课题产生背景:

六年级下学期,学生选择了《毕业时光》作为综合实践活动的课题,它正好符合我们六年级大部分学生的心声:在小学阶段的最后时光,记取一些怀念、留下一点心意、展示一些愿望,加深对童年生活的热爱和留恋的情感。

2实践活动目的:

2.1关注并记录小学生活,获得亲身参与的积极体验和经验,感受童年校园生活。

2.2积极参与小组活动,学习搜集资料的方法,调查访谈的方法等。

2.3关心生活,关心环境,体验积极的生活。

2.4 培养感恩老师、感恩学校情怀。

3适合年级:小学六年级

4实践活动形式:分组活动

我们班自由成立了6个小组,有回忆过去的,有展望未来的,也有记取现在的,从不同角度不同方法进行活动,共同留下毕业时光的美好记忆。

5实践活动过程:

5.1确定主题,人员分工。

确定了我们的小课题,我们就开始行动了,我们组共8人,起名为“起航小组”,大家一致推荐我为组长,赞许我的工作能力,还有我的文字、美术功底哦,我也欣然接受了,下决心带领大家好好完成任务。

5.2 制定计划,开展活动。

经过仔细酝酿,我们计划分如下步骤完成:1设计种树方案;2征求校长的许可;3种树;4悬挂心愿卡;5养树日记;6活动总结。

5.3 体验活动,锻炼成长

(1)难产的方案:“万事开头难”吧,第一步我们就遇到难题了,我们去采访校长商量种树时,校长很热情的接待了我们,很肯定也很支持我们的活动,还夸奖我们有创意呢,可是对于提供树苗一事,他的话是:“学校正策划校园绿化方案,到时送你们几棵。”过了一星期,快到3、12植树了,又去校长室一趟,还是没有树苗,我们着急了,看来只能自己解决了。要不要修改计划?我们坚决否定了,不能一开始就放弃了呀。

(2)爸爸的帮助:回家我和爸爸交谈后,他说可以帮我,不知从哪里买了3棵树苗,有2棵是桃树,还有一棵我不认识,都开了一些花朵了。第二天,爸爸一大早用摩托车托着树苗送到学校。呵呵,经过2周的期待,我们的树苗终于到位了,感谢我爸爸的帮助。

(3)一起去种树:中午,我们小组带上工具:锄头、铁锹、水桶、垃圾桶,全班同学都出动了,分三小组进行,有的抬树苗,有的挖坑,有的浇水、有的施肥,整整一个中午,我们才种好了三棵小树。正是不容易的事啊,挖坑,我也试了一下,最后还是身高马大的周玉宁挖了一个深深的坑,林康提着垃圾桶去装了满满一桶肥料(是向老伯借的),倒在坑里,王杰和江山把树苗抬到坑里,他们又填土又浇水,干的满头大汗了。真感谢男同学的付出和帮助。种树的体会吧:是既辛苦又快乐着!

(4)悬挂心愿卡:种完树,我们又动员全班同学制作心愿卡,祝愿小树快快长大,也放飞我们的心情。个个别出心裁,设计卡片,树形、心形、菠萝型、香蕉型···一节课的时间,各式各样的卡片完成了,大家分头挂在自己种的树上,还合影留念了。“祝愿同学学习进步!”, “希望桃树茁壮成长!”,“它是我们对学校的怀念!”,读着这一句句温馨的话语,我的心中升起感动,我们的桃树悬挂了同学们美好的愿望与寄托。

(5)活动小结:我们组成功完成了预期任务,大家都很兴奋,洋洋洒洒书写着自己的感受:种树很辛苦很开心;这次的收获不少,让我学会了这样和大家和睦相处,还学会了自己劳动;我在这一组很荣幸,希望下次还可以参加这一小组。我就以大家的心得来总结我们这组的活动了。

(6)活动反馈: 在班级交流课上,我们组向大家展示了活动的记录,种树的照片,种树体会,活动收获,丰富的材料,真实的过程,获得同学与老师的好评。我们为自己的努力而欣喜。

嫁接的收获与体会范文第3篇

中图分类号:H319

一特别注重朗读环节。

课文从无声阅读应该还原有声阅读。通过学生自由的有声或者大声朗读,能够满足学生自己阅读的需要。

在一段时间追求快速、表层化的分数的教学后,明显地感觉到,学生的学习囫囵吞枣,仅有少数的学生能够跟上老师提前备了无数次的课所提出的问题,一个简单明了的问题出现了,就是大部分学生他们的课文还不熟悉,又何谈理解课文。我自己在闲暇时候,读鲁迅的《纪念刘和珍君》夜深人静十分,静静地读下去,却被鲁迅激昂难抑的语言所打动,几乎每一处我都读到了自古无有的战斗的语言,也无法不感动的热泪直流。我想我们中学课本的优秀文章是可以让每一个读者感动地哭泣的,然而事实上,我们的教育很难达到这一点。我想,这就要还原学生的自我阅读,由教师的阅读转化为学生个体的阅读经验体会,这样,才能启动他们个体的生活经验,被文章的内容深深地陶醉或者感动,受到应有的教育。因而让学生课堂上大声的朗读自由的朗读,既能解决教师阅读感受的嫁接。又能促进学生个体阅读的满足,要知道有的学生阅读速度快,理解快,有的慢,理解慢,教师应该给予充足的时间让每一位学生能够充分的在课文阅读中得到涵游。

二要注意教师提问的均衡性,让每一位学生每节课都要得到一定的有声阅读展示。

教师因为赶进度,总是追求表面的全体共识,实际上,总是不自觉地训练几个所谓的精英。他们反应快,有良好的参与意识,便自然地成为了课堂学习的主体,长期以往,其余学生只成为了配角。课堂上也就冷清的多了,但是课堂教学,老师的任务似乎完成了。要知道有些发言慢的学生不见的他的理解问题不深刻,而发言快的学生回答的问题不见得就很深刻,所以教学课堂还应该还原为学生为主体,包括每一个学生,就是要向每一个学生要真理,不是真理就在老师的手里,因而注重每一学生的学习权利,是教师必须深刻认识的教学思想。

首要的就要让给他们每一个学生阅读机会,因时间有限,就要个根据具体情况,给予相对量的有声阅读展示。让他们重新树立起在全体中学习的信心。改变某些权威学生已经养成的唯自己才是学习主人的错误认识。

在长期的进行对每一位学生学习权利尊重的训练后,学生会积极参与到课文分析中,也就会弥补我们几个人垄断的真理的阵营。从而产生思辨的效果,课堂才最终会焕发出生机,我想那或许便是理想的课堂。

三分享各人的阅读体会。

以同学带动同学,一教师带动学生,以智慧启迪智慧,以人格启迪人格。让学生由个体学习兴趣、感受出发来激活僵硬的课堂教学。是我最近尝试的不太成熟的教学经验。学生在完成课堂有声朗读之后,能够读到作者的情感,感动自己也感动听众是一个过程,应该会有少部分的学生能够达到。解决不了的,就是大部分学生不能理解的,困难的,我在《阿长与》一课中让学生找出自己不理解的句子或者词语。特别重点的段落山海经部分要重点寻找。学生产生了积极的学习兴趣,找到了如莫名其妙什么意思,如为何咒骂死尸。学生们都给以了很好的回答。不足之处我在加以补充,学生再补充,终于解决了学生的疑问。我也提出自己的深入思考。如为何说制艺和试帖诗自然是有的,但我却只在他的书斋里,看见过陆机的《毛诗》。自然和只却,这些副词都可以删去吗,为什么?有什么别的意思?学生没有深入鲁迅的思想。我便及时的补救。说明这里表达了鲁迅对这位叔祖的喜爱,和敬仰。因为鲁迅是反对八股文的,而这位叔祖却没有陈列这些封建的残余的书籍。

在《老王》一课中我也这样的进行,学生提出了很多意想不到的难点。有些不爱发言学生也能提出自己的疑问。有问就有教,这是我的教学思想。

在信客一文中我让学生寻找感动的句子。我也将自己喜欢喝感动的细节和句子将给学生听,互相分享阅读体验。

四传统教学和多媒体互补拯救课堂的空白。

多媒体教学的不可替代性是因为他能够产生视觉的感受力。能很好的吸引学生对课文有良好的感性认识。

如岳阳楼记的教学,如果能够借助多媒体画面,让学生认识到雄伟的岳阳楼,气象万千的洞庭湖,学生心中会升腾起祖国文化的热爱,在重新学习课文收效必然良好。

嫁接的收获与体会范文第4篇

2007年,徐丹进入了华东政法大学就读金融管理专业,毕业之初,如愿得到了一家银行单位的实习工作机会。每当周末,她总是很欣喜的和父母分享自己的工作见闻与生活趣事,父母也总是为她感到高兴。然而贴心的徐丹却悄悄觉察到了父母眉宇中难解的愁容。经过和父亲一番深入的交谈,徐丹发现原来近些年随着我区对农业生态治理的逐步深化,自家的养殖场已经无法适应新形势下的农业发展战略,为积极响应绿色发展的号召,父母需要逐步减少养殖直至关闭养殖场,从畜牧业向种植业转型。听父亲讲着对未来的担忧,徐丹这才发现记忆中结实苦干的父母,都已经在不知不觉间年老了,体能和精力大不如前,面对转型有些力不从心,该如何发展有点忧虑。作为家中的独生女,徐丹不忍心看到父母总是担忧,经过一段时间的反复思考和权衡,最终她决定辞掉了原本条件优渥的工作,回到家乡,选择从事农业,同父母相伴,同生她养她的土地相伴。

转型求发展稻田促成长

辞职回到家乡,徐丹当起了农民。畜牧业要转型,农业生产的大方向也由传统的粗放型向生态和绿色转变。面对原先猪场产生的生猪废弃物,徐丹就如何将废弃物转化为有机肥进行了摸索研究,又将生产出的有机肥和农业种植进行了相结合。她尝试在种植生产过程中,采用有机肥来灌溉果蔬和粮食,变废为宝的同时,更减少农药化肥的使用,起到防止土地板结的效果。

最初父亲有些不放心,手把手的教导徐丹如何从事农业,渐渐地徐丹成长起来,她从父亲手中接过了发展的重任,接过了欣桥农业合作社。都说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一行有一行的学问,种地看着容易,其实内里包含许多学问。徐丹踟蹰满志的第一年就遭遇了挫折,她将有机肥作为底肥撒播到田里,在上面种起了水稻。谁料水稻拔节后竟出现了倒伏现象,不仅产量和质量受到影响,收获也面临困难,最终当年水稻的产量明显偏低,品质也不好。农业自主探索的第一步跌了跤,徐丹并没有气馁,也没有抱怨,她开始了孜孜不倦的求学生涯。一方面平日里向经验丰富的老农户多多请教水稻种植经验,另一方面参加农委开办的各类农业技术培训班,专家讲课加上自己自学,徐丹对水稻种植技术的方方面面进行了钻研。

第二年的水稻种植,徐丹对原有的种植方式进行了大胆的改革,不仅更改了有机肥的使用量,更对有机肥的使用具体时间进行了明确规定,每天她都全身心的扑在稻田里,看着水稻经历幼苗、分蘖、长穗、结实,她晒黑了脸庞,粗糙了手掌,却乐开了心田。这一年的水稻的产量有所上升,米质的口感也很好,获得了无公害大米的检测证书。

如今,经过几年的运作,徐丹对稻谷的生产和销售进行了分类处理。10月中旬收割的早稻,如宝农34、苏香3号等,收割后直接经过晾晒、轧米,进行简包装,放到合作的门店与网络进行同步销售,高产的秋优金丰等品种,则在收割后,直接烘干,送进粮仓,作为国家储备粮。徐丹对水稻种植技术的研究,让欣桥合作社大米的品质得到有效保障,经过人们的口口相传,越来越多的人前来采购,不少老客户更直接成了欣桥农业合作社的“铁粉”。

水果来换茬农户得收益

水稻种植结束后,对于常态的绿肥养田,合作社并没有采纳,因为考虑养田的同时还需要提高合作社集体社员的经济收益,经过研究后,徐丹决定选择采用经济作物伦茬种植的方式,用有机肥尝试种植水果西甜瓜和草莓。

对农业新领域的尝试,徐丹聘请了有技术、有经验的老农前来帮助,大家一起攻克了一个又一个技术难关,从果类的育苗、藤蔓的嫁接到藤枝的整理、果子的掐选,眼看着水果就要成熟,新的问题却出现了。果类不同与大米,快递中的扔摔等行为会直接影响到水果的品质。原有的加工、销售模式,并不适用于水果。快递行业的现状不可改变,徐丹就在水果的包装上下起了功夫,她发动全合作社的成员,大家一起开动脑筋,从防撞层的添加、隔离板的防护、盒子的定制到今天与物流运输的冷链单位合同的签订,一步步将水果加工、销售的产业链进行完善,用执着的专业和尽心的认真为市民送去最新鲜的水果。

合作社越办越好,产业链的运作也越来越完善,不少周围的老农选择加入合作社,用合作社提供的流程、果苗、有机肥来进行种植,最终收获的水果,再由合作社统一挑选,达标后进行收购。这一合作模式不仅直接增加了参与合作社农户的经济收益,也保障了欣桥合作社对于果蔬质量的严格要求,提高了水果产量,增加了经济效益,实现了“双赢”。

体会老农心寻得人生路

从事农业六年,徐丹先后考取了动物疫病防治员、乡村兽医资格证,成为了一名持证上岗的“新型职业农民”。于2015年荣获上海市“一个职业农名的创业梦”二等奖,2016年荣获“全国农村创业创新项目创意大赛”优秀奖和“奉贤区五四青年奖章”荣誉称号,取得青年农场主职称证书。比起荣誉,徐丹说她更珍惜作为一名老农的辛酸、无奈和喜悦。原先小时候对父母忙碌的抱怨,现在变成了心与心的更贴近,彼此间的更理解,老农的经历让徐丹成长为一名有担当的,有理想的新青年。

年纪轻轻,却整天待在农村,和土地打交道,许多人不能理解她的选择。徐丹却说,每个人都有自己要走的人生道路,无论当初因为什么原因选择了农业,现在的她,每天都过得很充实。在农民的身份中,她找到了人生未来的发展方向,找到了自己真正激情和梦想的所在。徐丹的先生受妻子影响,也在2012年辞去公务员,回到农村,和她并肩在农业中摸索前行、奋力打拼。欣桥合作社里,他承担了对机械技术的后勤支持工作,驾驶大型拖拉机,操作最新植保机械,他用先进的农业机械化生产方式,帮助欣桥合作社走向专�I化和标准化。

嫁接的收获与体会范文第5篇

从选修过这门课的学生们的一般反映来看,首先,他们认为这门课十分有趣,把音乐、绘画与文学结合在一起,用文学的观点阐释音乐和绘画的意境,在课堂上有说有唱有画,课堂气氛非常活跃,学生觉得轻松愉快,对紧张的学习生活是一种调节,但又不是纯粹的娱乐,而是用思想驾驭形象,做到寓教于乐,学有所得。其次,他们认为这门课十分有用。音乐、绘画与诗歌在学生头脑中的碰撞,丰富了他们的想象力和激情,激发了新的智能增长点。通过学习,学生不但掌握了一定的才艺技能,还增长了智慧,开发了创造的潜能。汉语言文学教育专业的学生将学到的才艺技能作为教学辅助手段,大大增强了教学效果。有的在中小学教学实习中就用上了,深受中小学生们的欢迎。

短短几十个学时的一门选修课之所以取得这样的效果,是因为我们在教学中并不是就绘画而学绘画,就音乐而学音乐,也不是将绘画、音乐与文学简单相加,而是通过文学、音乐与绘画了悟人生,运用三者的有机结合创造种种“可能”。

绘画与诗歌的关系,不全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也不光是简单的抽象与形象的关系。的确,诗歌常用借景抒情、托物言志的手法,往往通过很多意象构成意境。意象,是附着了某种“意”的“象”,或能使人联想到“意”的“象”,它不是意本身,却能使人联想到意。因此绘画中的写意画也可叫做“意象画”,借画中之物(象)来表画家之意。形并不等于意,却与意有密切的关联。

事实上,抽象思维是人类智慧特有的品质,是思维方式的进步和飞跃。的确,并不是所有抽象的东西都可以用形象来表现的,很多抽象的东西也是难以用形象表现出来的,但借助形象却能使其易于领会和沟通,因此,人们常常借助形象的手段来表达一些抽象难懂的东西,从抽象中求形象并不是思维方式的倒退。反之,针对图象传播发达的“读图”时代可能造成的理性思维弱化,我们又要从形象中求抽象,用文学提升绘画的境界,力求表达更为深邃的“象外之意”。

苏轼诗《书鄢陵王主簿所画折枝二首》之一云:“论画以形似,见与儿童邻。赋诗必此诗,定非知诗人。诗画本一律,天工与清新。边鸾雀写生,赵昌花传神。何如此两幅,疏淡含精匀!谁言一点红,解寄无边春”。好个“谁言一点红,解寄无边春”!画家一旦找到了一个恰当的形式,就有可能以一当十,通过一种具体的形态,表现出远远大于画面本身的某种情思。一件艺术作品所可能达到的艺术技巧的高超性、所可能表现的思想意蕴的深邃性是无可限量的,正因为如此,古往今来,它不知吸引着多少艺术家为找到这种恰当的形式而殚精竭虑、呕心沥血;另一方面,人类的社会生活内容和思想感情样式也是无限丰富多样、无比复杂细腻的,就像一片无边的海洋,即使包括绘画、音乐、文学在内的“艺术之勺”怎样舀取也总是取之不尽、永不枯竭,正因为如此,古往今来,各种艺术作品也总是前赴后继,层出不穷!这就是“可能”的无限和无限的“可能”。

绘画、音乐与文学的理想目标是与造化争衡,通过创造达到某种可能的境界。绘画是可能的图景,音乐是可能的激情,文学是可能的人生。

一般认为,这种境界只有文学家艺术家才有可能达到,其实不然,只要通过学习训练,其中的“道”却是普通人都可以领悟的,并可以运用其中的“道”去做人、做事和做学问。很多学生的学习体会也许能说明这个问题:

“也许学会了安静是学习这门课的最大收获,同时在其它方面也获益非浅。过去总会有心烦意乱的时候,那是缘于我的不坚持。通过学习绘画我忽然间悟到:一幅残缺的画面,就像一份病态的心情,甚至一个不完整的人生令人沮丧,所以就坚持了下来,不仅只是绘画,对待其它事情也要努力这样做。”

“文学、音乐、绘画三位一体的结合,让我感到十分新奇,在上课时听着美妙动情的音乐,欣赏生动形象的绘画,会产生许多奇妙的灵感,并且其它方面的创造才能好像也被激发了。”

“三位一体课体现出了一种开阔宽容的胸怀,教我们在做人做事的时候要像写诗作画一样,自然随性,虚实相生,化繁为简,有所注重也有所忽略,做本色的我,诗意的我,自然的我。这门课与其说是技术培养,毋宁说是精神的塑造,会让学者受益终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