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优秀传统文化进课堂的意义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让国学教育走进课堂,是学校进行国学教育活动的重要形式,是开展国学教育的关键。要求教师对学科渗透国学教育的意义有较深刻的认识,结合学科特点,把握学科性质,从教材实际出发,紧扣教材,将国学教育寓于知识的讲授和训练之中,有机渗透国学教育,努力做到科学性、思想性和生动性的统一。
在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要结合课文内容或教材特点,有目的、有针对性地将国学经典融合到对课文的学习巩固、拓展迁移等环节中。学习古诗,可以与相同题材的诗词进行链接,与相同意境的诗句链接,也可以与相同风格的诗人链接。如学习《瀑布》一文,就可把它与李白的《望庐山瀑布》对比进行教学,让学生了解两者在描写瀑布时的相似之处,也让学生发现两者描写侧重点的不同。同时,在比赛的形式让学生交流读过的有关水的诗词歌赋,在交流的同时,学生巩固了以前学过的诗词,也学到了不少新的知识。总之,我们的国学教育不是孤立的、要以这种不着痕迹地方式让学生乐于接受,乐于学习。我国数学源远流长,自成体系,有其特色,具有世界意义。教师要有意识地用学生能够接受的语言和方式向学生介绍有关内容,以具体事实说明中国历来是数学大国。这样做对于弘扬中华优秀文化大有好处。品德与生活(社会)学科要结合教材内容,根据思想品德内容搜集国学中精粹部分和典型案例。励志怡情,明理启智,激发民族情感。
艺术学科主要着眼于通过演奏、绘画、欣赏具有爱国主义思想内容的歌(乐)曲和国画等教育手段来进行。美术课,老师让学生们欣赏古代名画;在音乐课,让学生聆听古典音乐,体育课上则让学生领悟中国功夫的神奇。科学课堂上常常出现以诗词设立情景导入,诗词中的科学等。
二、让优秀传统文化走进校园
(一)与学校文化建设结合
蓬生麻中,不扶自直。道德、情操、气质等不是教出来的,而是靠陶冶、熏陶、耳濡目染、潜移默化而来的。因此,有意识地挖掘学校文化内涵,将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其中,让其参与到教育活动中,显得尤为重要。要让学校的一砖一瓦、一草一木都显现一个鲜明的特征:传统教育。充分利用黑板报、专栏、墙壁、甬路、走廊等,让传统教育渗透到每一个角落,无处不在。拓宽书香园地。教学楼中庭,建有阅读角,方便学生课余阅读,校园四周,国学诗文宣传,开启学生心智;象棋角落,陶冶师生情操;宣传橱窗,国学语句振奋人心,画面开阔师生想像空间;在课间休息时,能听到配有国学的音乐诗朗诵……校园里处处洋溢的和谐的书香氛围,使得国学走进了学生的心灵。学生可以在树荫下,小草丛中,漫步弯弯曲曲的石头小径,围坐在石桌旁边的石凳上,四周的墙壁上绘有古人勤奋读书的典故;种植园有各中队的劳动成果,豆角、茄子、韭菜……墙壁上画了歌颂劳动人民的辛苦劳动的古诗文,享受劳动成果喜悦的同时,又体验到了劳动的艰辛。
(二)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结合
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要从增强和培养爱国情感做起,并着重加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围绕“从我做起,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开展了一系列具有针对性、实效性的活动,如:讲故事比赛、征文和格言创作比赛、“颂美德、明荣辱”主题班会、编写校内拍手歌,为特困生、残疾儿童献爱心等。
三、让优秀传统文化走进心灵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意存高远,可以培养学生们的古典文化底蕴和健全人格的宝贵资源。学生时代正是一个人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形成的启蒙时期,通过传统文化教育,可以培养学生们的古典文化底蕴和健全人格的宝贵资源。围绕传统文化教育开展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校园文化活动、德育主题实践活动,让学生们对领悟的优秀传统文化能够学以致用,在生活中加深对优秀传统精髓的感悟,在行动中重植民族根本,让优秀传统文化精髓内化于学生之心、外显于学生之行。
(一)将国学教育日常化,将国学教育行动化,使经典诵读成为学校的时尚
让学生在诵读语言凝练、富有韵律、朗朗上口的国学经典使学生徜徉于国学经典之中,感受着祖国传统文化的巨大魅力。在诵读吟咏中接受传统文化的熏陶,播种国学文化的种子,培养健全人格,用传统文化做生命的底色,为学生的人格发育奠基。
(二)国学伴我成长手抄报活动
学生手抄报作品内容丰富,雅俗共赏,形式新颖,每份手抄报均由学生自编自绘。这些作品,虽笔墨稚嫩,但构思精巧,色彩鲜艳,充分地展现同学们在国学教育活动中的泪水和收获。
2008年2月,教育部办公厅下发了《关于开展京剧进中小学课堂试点工作的通知》,决定将京剧纳入九年义务教育阶段音乐课程,确定了15首京剧经典唱段为教学内容,首先在北京、天津、上海、江苏、广东等10省(市)开展试点工作。通知一出,引来各方关注,有的满怀期待,有的满腹质疑。作为一名戏剧工作者,笔者十分赞同“京剧进课堂”这一举措,笔者认为它是弘扬京剧艺术的良好途径,是贯彻京剧“从娃娃抓起”的良好方式,对于优秀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光大将有着重大意义。
第一,“京剧进课堂”有利于形成浓厚的京剧氛围,能给孩子们创造一个近距离接触京剧、了解京剧的机会,从而更亲近我们的民族文化。京剧没有进课堂以前,孩子们通常对京剧比较陌生,对京剧的认知是零散的、模糊的。很多孩子会经常看到爷爷奶奶或爸爸妈妈在电视机前看京剧,但他们对京剧的伊伊呀呀和过慢的节奏实在是提不起兴趣,觉得京剧离他们很遥远。正因为对京剧缺乏兴趣便没有主动接近的愿望,他们更喜欢陶醉在周杰伦快速的节奏里和欧美范儿十足的街舞中,对京剧往往敬而远之。“京剧进课堂”后,在每一次45分钟集中的时间内,孩子们可以在锣鼓和京胡声中,接受集中的京剧的熏陶,对京剧形成深刻的、完整的印象,在幼小的心灵中种下民族文化的种子。所以只有通过“京剧进课堂”,才有可能让更多孩子对京剧产生兴趣,引导他们去主动接近京剧。
第二,“京剧进课堂”有利于孩子们更深刻了解历史,提高文学修养,让孩子们在京剧的演唱和表演中体会民族的气节和精神。“京剧进课堂”不仅要进音乐课堂,还要进语文课堂、历史课堂,更要进入孩子们的课外阅读视野。也就是说,“京剧进课堂”的目的不是仅仅教会孩子伊伊呀呀唱几句,而是要让他们熟知经典剧目的历史故事和历史背景,教会他们明晓是非、分辨真善美与假恶丑,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孩子们在学习经典唱段《都有一颗红亮的心》的过程中,能深入地体会到革命者为理想坚贞不屈的精神,并且通过阅读《红灯记》的故事,会对时期中国人民的战斗历史产生浓厚兴趣。京剧中的一些经典唱词,如:“海岛冰轮初转腾,见玉兔,玉兔又早东升,那冰轮离海岛,乾坤分外明。”“穿林海跨雪原气冲霄汉,抒豪情寄壮志面对群山。愿红旗五洲四海齐招展,哪怕是火海刀山也扑上前。我恨不得急令飞雪化春水,迎来春色换人间!”“他有个二弟汉寿亭侯,青龙偃月神鬼皆愁,白马坡前诛文丑,在古城曾斩过老蔡阳的头”,无论景色描写、心理描写、人物描写,都十分形象生动。文辞优美,对仗工整。孩子们在演唱和阅读中可以逐步提高文学修养。《穆桂英挂帅》中穆桂英年过半百挂帅出征,《抗金兵》中英姿飒爽的梁红玉擂鼓助阵,《沙家浜》的智斗故事和经典唱段“要学那泰山顶上一青松”,无不体现出强烈的民族精神和民族气节。在这些经典剧目熏陶下,孩子们在唱、演的过程中,会深刻感受到爱国精神,这种精神将逐渐内化到孩子们的品格中。
第三,“京剧进课堂”有利于孩子们在接触京剧中发现京剧之美,从而深刻体会到民族文化的精华。通过接触京剧脸谱,孩子们将学会脸谱的基本谱式和色彩意义,明白那五色油彩的美丽所在和它们的象征意义。看了《贵妃醉酒》,孩子们一定也会叹服于梅兰芳和梅派名家们的优美身段和高超技艺,见识到京剧服饰的华美;看多了,接触多了,孩子们就会明白,为什么京剧中一兵一卒就是千军万马,一根马鞭就是万水千山。这些京剧特有的美会逐渐在孩子心中开花结果。虽然这些美并非一朝一夕就能体会到,但是时间久了,这些传统文化的精华会对孩子们的审美素养的积淀和提高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孩子们不仅仅会哼哼几句京剧,而且民族文化已扎根到心灵,这才是我们提倡京剧进课堂的真正目的所在,才是真正做到继承和光大传统文化。
十八报告中概括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于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实现“中国梦”具有重要意义[1]。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包括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2]。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积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提供了丰富滋养。湖南作为湘湖文化的发源地,在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形成中伴有重要角色[3]。岳麓书院作为湖南文化的代表历经千年而弦歌不绝,培养了一代代杰出的人物,孕育了湖南特色的文化,激励着一代代湖南人为国家为民族抛头颅,洒热血,长江后浪推前浪。
在世界科技发展日新月异的氛围下,一些教育工作者对“科教新国”的认识产生了偏颇,导致教育越来越走向功利主义和实用主义。造成了现今社会一方面理科知识明显过剩,一方面人文素养严重不足。当代大学生迫切需要中国的传统文化来滋润心灵、陶冶情操、增强民族自信意识和精神力量[4]。
二、充分发挥岳麓书院优秀传统文化传播阵地作用,加强德育工作,促进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形成
以岳麓书院为代表的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培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是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是培养社会主义价值观的必然要求[5]。培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一方面注重充分挖掘传统文化内涵,继承和发扬“传道济民、爱国务实、经世致用、兼容并蓄”的优良传统,另一方面注意将“博学、睿思、勤勉、致知”的湖大精神融入团员青年的思想和意识当中,通过一系列特色主题活动的开展,使优秀的思想道德和文化传统转化为大学生的思想意识、道德情操和价值观念,塑造出更加适应时代需求的先进青年文化,让传统文化在育人方面发挥了新的积极作用。
1.融入课堂教学。
通过文化传承来以文化人、以文育人,培育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观,弘扬岳麓书院优秀的传统文化,我们要做到让其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要润物细无声,运用各类文化形式,生动具体地表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用高质量高水平的作品形象地告诉学生什么是真善美,什么是假恶丑,什么是值得肯定和赞扬的,什么是必须反对和否定的。开设专门的课程,鼓励引导大家积极参加相关课程的学习,通过课程让学生感受岳麓书院的优秀的传统文化,培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大学生的生涯规划,让大家明确今后的发展方向。此外,还可以推出课外国学课堂、国学讲座、经典诵读等相关教学活动。随着传统文化教育越来越被社会关注,以及新课程的推进演化,学校在相关课程的建设与开发上应投入更多的力量,让传统文化教育更好地服务于新形势背景下的育人工程。
2.融入社会实践。
挖掘传统文化推进校园文化建设,积极支持、鼓励开展多种形式的传统文化活动。包括论坛、讲座、征文比赛、校史知识竞赛等多个项目;打造三下乡、文化考察调研、志愿服务活动等品牌活动。使活动形式更加多样化,不局限于原有种类,实现在活动策划上的创新;更有利于活动效果的最大化,同时扩大了参与性,增强活动可持续性。其中岳麓书院义务导游活动是电气与信息工程学院一直以来坚持的传统活动,节假期间,游客成千上万,岳麓书院的专职导游并不能满足游客的需求。次类活动既能缓解书院的紧张局面,方便了游客,又能让同学们提升社会实践能力,更加深刻地了解了岳麓书院这个千年学府的许多典故和底蕴。
3.融入校园文化生活。
围绕“继承”与“弘扬”之间的关系,以青年志愿者与团队力量为整体支撑,着力构建校园文化建设常态化机制。发挥学生组织、团队的创造力,鼓励他们努力将自己的聪明才智转化为具体行动,通过书法比赛、知识竞赛等活动以实际成果展示青年学子的才华。千年湖湘文化“厚德载物”、“自强不息”,是传统文化育人项目的直接精神动力;通过活动的开展,积极培养大学生树立“自我奉献,自我实现”的思想观念;促进传统文化与校园文化的有机融合,着力打造项目文化品牌[6]。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带头作用,是广大党员、学生干部带头学习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用自己的模范行为和高尚人格感召群众、带动群众。
4.融入理论研究。
促进思想政治教育与岳麓书院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紧密结合,以爱国主义教育为核心,以家国情怀教育、社会关爱教育和人格修养教育为重点,着力完善高校学生的道德品质,培育理想人格,提升政治素养。深入挖掘岳麓书院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的丰富思想政治教育资源,进一步丰富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方法和手段,提升教学效果。通过课题申报、思政研究等形式提升高校本校的理论研究水平,为高校做好德育教育做出贡献。
5.融入网络思政教育。
网络作为新时代人们交际交往的又一种方式方法,甚至可以说是人们生活中,特别是大学生学生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开拓新形式,广泛利用BBS、微博、微信、专兼职团干博客、QQ群、电子杂志等新媒体,加大宣传力度。此外,充分利用网上媒体的优势,使更多的人参与到传统文化的传播和传承中来,从而达到了相互交流,扩大传统文化影响力的目的。相信借助网络的思想政治教育,也必然能够跟得上时代的要求,更好的服务大学生,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更好的为社会提供更好的人才,促进社会更好的发展。
三、总结
[关键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历史教学;综合素质;活动体验
[中图分类号] G633.51[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6746058(2017)16008102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和“中国梦”宣传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学历史教学中,师生必须对其加以重视。那么,如何在历史教学中进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呢?
一、加强学习,努力提升教师的综合素质
2014年3月26日,教育部在《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中明确提出了“全面提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师资队伍水平”的要求。要想更好地在历史教学中进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需要一支高素质的历史教师队伍。为此,历史教师应该具备高度的责任心和道德修养水平,具备精深的专业知识和广博的知识,具备良好的情操和性格。
为了提升历史教师的综合素质,我们可以组织他们外出考察、参观等,提升他们的专业知识储备。或邀请高等院校的专家教授到校做讲座,提升教师的专业素养。还要鼓励教师阅读历史专业书籍和教育教学理论的书籍,让他们能更好地对历史教材进行专业性的把握。
对历史教材的专业性把握,应本着实事求是和严谨的教学态度,切忌讲假话,讲大话,讲空话。一切真的、善的都是美的,历史教学如果失去了真实,也就失去了美,失去了它存在的价值。当代社会已走入信息时代,学生的历史信息来源是多渠道的,并且和教师处在同一个平台。教师表现出的综合素质,总是最直接、最有效地影响着学生的身心健康、学识的掌握和良好性格的养成。如何对待学生的不同意见、不同看法,能集中反映一个教师的综合素质水平。如果教师宽容、理解学生,就等于给了学生一定的思维空间,给了他们足够的助跑距离,使他们能够展翅高飞,有所作为,反之,则压抑和束缚了学生的思维,学生学到的只是专制与非理性。
二、引领学生通过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历史课堂是学生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主阵地之一。
中国传统文化经过长期的积累,给我们留下了一笔丰厚的知识宝藏。这一点充分体现在历史教材中,教师应积极挖掘教材中的这些知识,组织学生思考、探讨、交流,使学生最大限度地汲取这些文化营养,充裕自己的头脑,并对中国传统文化现象有一个深入的了解和适时的启发。
如“文字的演变”,通过展示从甲骨文到大篆体“马”的演变,引导学生思考:在此期间文字的变化有什么特点?学生不难发现,原先曲折象形的线条逐渐被拉直拉平,方形圆形的团块被线条所取代,文字的象形程度降低。
如“孔子”,教师让学生阅读和分析孔子有关教育的言论,使学生意识到古代圣哲的观念直到今天仍有教育意义和指导意义,完全摒弃传统文化是我们的一大损失。
如秦汉时的秦始皇陵兵马俑,魏晋南北朝时王羲之的《兰亭序》和顾恺之的绘画作品,唐朝李白、杜甫、白居易的诗句,宋朝苏轼、李清照、辛弃疾的词,清朝扬州八怪的绘画作品等,均可作为课堂师生共鉴的材料。教师不仅要引导学生从作品的表现方法去品评、赏析,而且要学生去思考作品本身蕴藏的内涵和作者的创作思想。
中国传统文化是丰富而深邃的,区区几本历史教材无法将其全部涵盖其中,只能展现部分历史文化现象,更多地需要学生自己去揣摩与搜寻课外阅读材料,进而理解、消化、整合、升华。作为教师,应率先探寻中国传统文化之精华,触摸中国传统文化之脉搏,形成自身的传统文化品格,以应对当今瞬息万变的各种文化现象。这样才能使现实的历史教育与丰富的传统文化有效结合起来,推动新的一代以自身的文化品性去创造中国美好的未来。
三、通过多样的活动体验,使学生感受传统文化的无穷魅力
学生从课堂教学和书籍中获取的知识虽然不少,但能真正内化为自己文化认同的却十分有限。教师可根据中学生的认知及心理特点,组织一些有意义的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无穷魅力。
根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我们可以充分挖掘地方自身资源的优势和特色,依托乡土文化资源和历史底蕴,构建以学生为主体的校本课程体系,作为国家课程的必要补充,使课程具有满足社会发展和学生需求的功能,使传统文化更具亲切感、亲和力。
学生通过对经典的阅读,修身益智,在浸润经典文化中传承文化,提升素养。如教学“惠山泥人制作课程”时,组织学生走进泥人博物馆、古运河窑址博物馆等进行体验实践,并通过泥人制作,让学生主动参与、乐于动手,进一步了解家乡文化和民间工艺,提高审美情趣。又如组织学生以校园、社区、家庭为背景,通过寻找、捕捉身边的真实故事,以“微电影”、小报道的方式,反映普通人“诚实、谦让、孝顺、勤奋、拾金不昧、乐于助人”等真善美,使学生在发现美的过程中受到中华传统美德的熏陶。再如利用春节开展“优秀传统文化在我身边”活动,引导学生走进社区探究“楹联文化”,参加民俗活动,听社区老人讲述传统故事。让学生用画笔创作有关核心价值观和民俗文化的四格漫画,为社区的居民书写春联,用行动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另外,还可组织学生通过参加社会上的一些传统仪式活动来了解传统文化的习俗内涵,如中秋祭月仪式等,让学生通过学习古代礼仪能深入体会传统节日中蕴含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2016年2月18日教育部考试中心主任姜钢在《中国高等教育杂志》上刊登了名为“坚持以立德树人为核心深化高考考试内容改革”的文章,透露2016年高考改革方向。无论是其发言的身份,还是探讨的话题,堪称权威重磅。他强调在高考命题中,要高度重视传统文化对于立德树人的独特功能,弘扬和考查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体现高考为国选材的重大使命。这对我们的课堂教学具有鲜明的导向作用。基于这样的背景,在课堂教学中满足学生对传统文化的期待具有重要意义。
在复习备考中,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满足学生对传统文化的期待。
一、关注文化常识
贵州省采用的全国课标Ⅱ卷在2015年首次出现了对文化常识的考查,由于之前的关注度不够,导致这道题的得分率较低。有了这个前车之鉴,我认为在新一轮的复习备考要加大对文化常识的关注。
文化常识比较零散,需要对其归纳。大致可以归纳为十一类:人的称谓、古代职官、天文历法、古代地理、科举制度、风俗礼仪、饮食器用、音乐文娱、文史典籍目、录辞书、古代军制。由于这块知识系统性不强,很多学生在记忆时都靠死记硬背,这增加了学生的学习负担。我认为可以在梳理的过程中寻找相关知识的逻辑性来满足学生对这块知识的期待。
以科举制度为例,可以将科举相关的知识按学生――学校――教师――学习内容――考试级别――录取这样的思路进行归纳整理。
如考试级别可以归纳如下:
这样,学生就能在理解和联想的基础上来记忆,既省时又牢靠,可以在考试中准确作答。
二、关注文化类人物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以弘扬爱国主义精神为核心,即开展以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为重点的家国情怀教育;开展以仁爱共济、立己达人为重点的社会关爱教育;开展以正心笃志、崇德弘毅为重点的人格修养教育。
贵州省采用的全国课标2卷12题实用类文本阅读几乎都是人物传记,进几年选择的人物涵盖了科技界、军事界、文化界。随着传统文化热的兴起,在今年的模拟题中出现了大量的文化界人物,如庞朴、汤一介、季羡林、朱自清、叶嘉莹、杨绛、阎肃等。首先,这些文化界的人物本身就是各类文化的传承者,他们传承的有传统诗词、有文艺散文、有音乐;其次,他们身上体现了传统文化教育弘扬的爱国主义精神、家国情怀、社会关爱、人格修养。如朱自清先生拒绝领取美国救济粮体现了高尚的民族气节,叶嘉莹女士一生奔波体了对古典诗词的执着坚守,阎肃老人呕心创作体现了对音乐的痴爱。这些精神和品质对正处于身心发展的高中生而言无疑是最好的精神之钙。
因此,在复习备考中,加大对文化类人物的关注具有重要意义。一方面可以提高学生的精神素养,另一方面也可以为写作部分积累写作素材。
在具体的积累过程中,又可以将这类人物进行分类。如下图所示:
积累了相关人物的素材文章后,可以利用时间集中阅读,寻找类文的规律,畅谈阅读启发。这样,既能帮助学生应对12题的解答,又能为写作部分积累到写作素材,还能在无形中提升学生的精神素养。
三、关注人文精神
人文精神的基本内涵有三个层次:一、人性,对人的幸福和尊严的追求,是广义的人道主义精神;二、理性,对真理的追求,是广义的科学精神;三、超越性,对生活意义的追求。简单地说,就是关心人,尤其是关心人的精神生活;尊重人的价值,尤其是尊重人作为精神存在的价值。人文精神的基本涵义就是:尊重人的价值,尊重精神的价值。
现代教育,归根结底是人的教育,其宗旨是通过教化而培育人格健全和精神完善的人,然后让这些人走向社会,去实现个体生命的价值。传统文化的精髓也旨在人格的健全和精神的完善。所以,关注人文精神意义重大。
2015年,全国课标卷Ⅰ卷和Ⅱ卷中出现的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在更高层面上考查了学生的健全人格和精神完善。Ⅰ卷中女儿检举揭发父亲的不当行为,意在引导学生在面对亲情和法律之间怎样抉择,Ⅱ卷中要求学生在三个风采人物中进行比较权衡,意在让学生对不同的精神品质进行评价。无论是Ⅰ卷还是Ⅱ卷,都在考查学生的人文精神。
关注人文精神,可以利用各类作文材料来实现。如下图所示:
通过对大量作文材料的分析,既可以达到审题训练的作用,又可以丰富学生对人文精神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