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少数民族文化的重要性

少数民族文化的重要性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少数民族文化的重要性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少数民族文化的重要性

少数民族文化的重要性范文第1篇

【关键词】学科建设;少数民族;舞蹈文化

在学科建设的视野下,少数民族舞蹈文化的教育可以给学习者创建一个立体空间,让学习者可以更好的理解少数民族的舞蹈文化,提高少数民族的舞蹈文化传承效果和质量。此外,通过舞蹈文化的教育,可从多个角度剖析少数民族的舞蹈文化,使人们深入了解舞蹈文化内涵,挖掘少数民族舞蹈文化的精髓,从而促进民族文化的发扬与传承。

一、学科建设下舞蹈文化的教育传承重要性

(一)学科建设视野下舞蹈文化的教育传承

在国内少数民族的舞蹈文化传承教育内容不断丰富与文化水平不断提高的背景下,我国少数民族的舞蹈教育逐渐形成特殊文化结构的层次,已经变成学科建设下新型文化的体系。少数民族的学科建设一般包含以下两个方面:国内少数民族的舞蹈教育一般是为了让人们充分了解少数民族的文化内涵,使人们重视少数民族的文化弘扬与传承,提高少数民族的舞蹈文化水平;国内少数民族舞蹈的文化发扬需从基础舞蹈着手,加强少数名族文化的适应性,提高说少数民族舞蹈文化和当下社会建设间的适应性[1]。

(二)舞蹈文化的教育舞蹈文化间的联系

文化和文化传承间有着互相支持的关系,两者息息相关。在文化与文化传承的转变、发展与融汇过程中,渐渐形成舞蹈文化的教育内容与舞蹈文化。少数民族舞蹈文化与舞蹈文化的教育之间的文化特点与文化性质比较一致,两者有独特文化底蕴与外部的环境因素,从某种程度上折射出民族文化的内涵与价值。目前,少数民族舞蹈教育内容与舞蹈文化具有特定的情感空间、区域与文化环境,其是一种文化的凝聚物,也是少数民族的文化灵魂,两者共同形成少数民族的舞蹈文化体系,而且推动少数民族的文化发展,对文化传承质量有着改善作用。此外,在少数民族舞蹈文化的教育与舞蹈文化中,其中,少数民族舞蹈文化的教育是目前传承民族文化的一种方式,而舞蹈文化的教育主要是通过口传身教方式来弘扬少数民族的文化。少数民族舞蹈文化的教育既可以加强学习者舞蹈姿态的娴熟度,又可以帮助学习者理解舞蹈文化的内涵,对于少数民族文化传承与发扬至关重要。

二、学科建设下少数民族的舞蹈文化传承策略

(一)对舞蹈文化的教育内容进行拓展

我国少数民族比较多,民族的基数也比较大,各个民族间因为经济发展、地理环境与生活习性等存在差异,各少数民族舞蹈文化业各有特色。在少数民族的文化舞蹈传承教育过程中,教育者应该合理分析舞蹈文化习俗信仰、文化背景与文化习俗,充分分析与控制舞蹈形态与肢体语言对文化传承的重要性,提高少数民族文化的表现力与内涵。在传统的教育过程中,教育任务比较重、学习人数比较多,导致少数民族的舞蹈文化教学不能全面进行。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育者可选取优秀学习者,让这些优秀学习者指导基础较差的学生学习,通过这种互相学习、互相监督的方式,能够有效提高少数民族的舞蹈文化教育水平。另外,学习者还要主动地对所学知识进行拓展,全方面了解少数民族舞蹈文化的相关内容,促进少数民族舞蹈文化的弘扬[2]。

(二)稳固舞蹈文化的教育平台

国内教育可以蓬勃发展,主要原因是在教育建设过程中,具有稳定教育的平台。教育平台也是教育措施与教育方法实施基础,其不仅会影响到教育实施的质量,而且会影响到教育体系的发展,逐渐变成教育建设中必不可少的部分。在进行少数民族的舞蹈文化拓展教育过程中,教育者应该全方面分析舞蹈文化的教育系统性、稳定性与规范性,同时针对舞蹈内容与民族文化教育内容、教育结构进行设计,进而形成教育框架。此外,教育者还要提高自身舞蹈文化的教育技能与水平,强化少数民族舞蹈文化的教育技巧,贯彻落实舞蹈文化的教育评估与教育重点,促进少数民族的舞蹈文化发展与传承。

(三)强化少数民族的舞蹈文化教育原则和教育理念

1.教育的内容应该典型、鲜明

在少数民舞蹈文化教育内容选择过程中,教育者需要严格的进行筛选,同时不断地丰富教育内容,确保舞蹈文化教育风格与文化传承的要求相符合,保证学习者可以真正参与教学体系的建设。

2.育价值和文化教育内容

教育者应用将少数民族的舞蹈文化独特魅力充分发挥出来,不断拓展少数民族的舞蹈文化传承教育整合性与创新性,提高学习者学习舞蹈文化的兴趣,在教育中充分应用“即兴创作、发散思维”的理念,提高学习者主体意识,从而提高舞蹈文化教学效果。

3.把学习者作为教育的核心

教育者在少数民族的舞蹈文化教育传承体系建设过程中,要以学习者为教育核心,充分应用人文主义的精神,激发学习者的学习热情,提高少数民族舞蹈文化传承教育效果。

三、结语

我国少数民族的舞蹈文化有着上千年的历史,民族舞蹈文化经久不衰、历久弥新,在开放性与民族性方面达到高度统一。少数民族的舞蹈文化会受社会发展影响,在社会发展的过程中,促进了我国少数民族文化发展,而且少数民族舞蹈文化不会被大众潮流所同化,其一直秉持着自身与众不同的特色,保留着少数民族特有的文化内涵。因此,在少数民族的舞蹈教学中,教育者应该充分掌握民族文化精髓,帮助学习者理解民族文化底蕴,从而推动民族文化发展与传承。

参考文献

[1]葛媛.民族舞蹈与现代舞的结合——浅析文化转型期民族舞蹈的生存和发展[J].戏剧之家,2015,23(04):147.

少数民族文化的重要性范文第2篇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综合国力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人民生活水平相较过去有了显著的提高。在物质生活不断改善的背景下,人民群众对精神财富的需求越发加大。伴随着国外文化产业发展相关理念的传入,我国文化产业也如火如荼的发展起来。辽宁地区少数民族有着悠久的历史,因此以少数民族文化为依托的文化产业也在不断发展。但问题同样并存,包括发展速度、水平等,这些都是我们急需解决的问题。

关键词:

文化产业;辽宁;少数民族;问题

辽宁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艺术视野下的东北少数民族文化产业开发研究》,编号:W2015212根据先生的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理论,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在我国广袤的土地上共生活着56个民族。其中,辽宁省内主要聚集的少数民族包括满族,回族,朝鲜族,蒙古族以及锡伯族。近年来,随着国家对发展文化产业的重视度提高,辽宁省也在少数民族聚集的地区开展特色的民族文化产业。在一定程度上,这种文化产业开发促使了当地经济的发展以及文化事业的发展,而从长远看来,这里仍然具有很大的发展潜力。

一、文化产业理论概述

文化产业这一名词来源于国外,英文名为CultureIndustry,因此又可以翻译为文化工业。文化产业包含两层含义,它既是一种文化形态,也是一种经济形态。不同的国家对文化产业的理解也不同,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相关定义,我们可以认为文化产业就是按照一定的工业标准,将文化产品以及文化衍生的服务进行生产,再生产以及分配的流程。因此在这层含义下,文化产业的主要输出产品就是精神产品,最终目的是满足人民的精神文化需求。例如,文学创作、音乐、摄影以及建筑设计等都可以视作为文化产业。随着全球化经济的发展,文化已经成为综合国力竞争中的重要元素。近年来,面对国外对我国的文化输出,我国传统特色文化受到了一定的冲击。在这种背景下,我们就必须大力发展文化产业,提高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因此大力发展文化产业是必然的趋势。辽宁位于我国东北地区,历来也是少数民族聚集的地区之一。根据目前的统计,目前居住在辽宁省的少数民族主要有五个,分别为满族,蒙古族,朝鲜族,回族以及锡伯族。随着文化产业热潮的兴起,辽宁省也加大了对文化产业发展的投入,大力建设以少数民族文化为代表的文化产业。从具体的发展现状来看,辽宁省少数民族地区特色文化产业发展既有优势,也有劣势。我们需要做的就是要把握优势,减少劣势,尽可能转劣势为优势,最终促进该地区少数民族特色文化产业的发展。

二、辽宁少数民族地区特色文化产业优势

(一)相关政策法规的支持

近年来,我国加大了文化产业的建设,从一系列党政报告中就可以看出国家对文化产业的支持。在《十一五纲要中》,明确规划了“十一五”期间文化产业发展的思路与方向。随后在党的十七大中,十七大报告再次说明文化软实力的重要性,明确提出要大力发展文化产业,从而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的发展与繁荣。通过文化软实力的增加来增强综合国力,从而增强国际竞争力。而后在《十二五纲要》中,又提出在新时期推动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性。除此之外,文化部等相关部门都了一系列大力促进文化产业发展的指导下文件。除了国家政策的支持外,辽宁省也不断加大对文化产业的重视程度。早在2003年辽宁省就已经颁布了相关推动文化建设发展以及发展文化产业的相关文件。在这些文件的指导下,辽宁省和市级、县级部门都大力发展文化产业,让辽宁省内少数民族文化产业不仅仅可以享受国家的优惠政策,还可以享受省内的扶持政策,有力的促进了辽宁省少数民族文化产业的发展。

(二)文化机构以及社会团体的支持

政策是发展文化产业的有力保证与基础,除此之外,相关文化研究机构和一些社会团体的支持也是辽宁省少数民族文化产业发展的优势所在。各大高校、社科院等机构,尤其是辽宁省内的相关民族文化研究机构,这些文化机构和社会团体都对辽宁省少数民族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了理论支持,并且提供明确的发展规划,对于传承少数民族优秀的文化遗产,促进少数民族文化产业发展从而提高少数民族经济发展水平做出了重大贡献。

(三)丰富的民族文化资源

辽宁省发展民族文化产业最大的优势在于丰富的文化资源与自然资源,其中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是最鲜明的特色。从历史发展来看,辽宁省最有特色的区域文化在于满族、蒙古族、朝鲜族以及锡伯族文化。其中“一宫三陵”“五女山山城遗址”已经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除此之外,辽宁省还有许多丰富的民族文化相关历史文物古迹例如辽阳的东京城,沈阳的锡伯家庙。其中阜蒙县的海棠山摩崖造像,可以称为是东北佛教造像之最。满族的社火、剪纸等民间艺术也令人称道。

三、辽宁地区少数民族特色文化产业劣势

辽宁省民族地区历史文化悠久,虽然拥有丰富的文化资源以及各方面的政策等支持,但要真正的把优秀的民族文化资源发展成文化产业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从目前来看,最主要的劣势就在于发展的路数较少,并且真正发展的力度也不够大,从总体上看,发展的速度和水平都受到很大的限制。相对于国内一些民族文化产业发展较好的地区来说,辽宁省起步相对较晚,发展经验也存在不足的情况。对文化产业的认识不够深入,发展的规模较小而且分散。这些劣势问题都限制了辽宁省少数民族文化产业的发展。从全国范围来看,少数民族文化产业发展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只有正确的认识文化产业的发展问题,才能把握好发展对策,从而一方面发展民族文化产业传承民族文化,同时又提高地方经济水平,改善人民生活水平。辽宁省需要对少数民族文化进行更加深入的调研,吸纳人才,根据民族文化的特征来改善目前的文化产业发展困境,真正促进文化产业的发展,传承优秀民族文化。

作者:白晓霞 单位:大连艺术学院

参考文献:

[1]蒲培勇,宋来福.多元文化视野下历史文化名镇的保护与利用研究——以云南禄丰县黑井古镇为例[J].吉首大学学报,2014(S2).

[2]陈海玲.促进东北地区少数民族文化交融发展研究[J].满族研究,2015(04).

少数民族文化的重要性范文第3篇

(一)民歌的起源与民族文化

关于民歌的起源,说法有许多种。不外乎起源于劳动、起源于祭祀节日等等。然,不论民歌起源于什么,我们都可以说:民歌,是不同地域的人们,在不同的气候、地理条件、、语言文字的客观环境下,所共同产生的一种宣泄人们情感、娱乐人们生活、传递地域文化的一种艺术形式。因此,我们说,民歌起源于人类情感的表达和宣泄;起源于人类对于宗教的认识和信仰,这其中也可以理解为对自然的恐惧和敬畏而寻求的一种增加自我安全感的方式;起源于人类自我意识和认识的提高以及在这种意识的作用下,所萌发的一种用以记录自己存在的历史和文化的意识。

(二)民歌的分类与民族文化

民歌的分类,依据不同的衡量标准可以产生许多种不同的分类。依据民歌的功能性,可以将民歌划分为劳动号子、山歌、稻区田歌、船歌、小调、婚丧嫁娶歌等;依据民歌的地域性,可以将民歌划分为客家民歌、陕北民歌、云南民歌等;依据不同民族的风格特点划分,还可以将民歌划分为蒙古族民歌、朝鲜族民歌、苗族民歌等等。然而,不论是依据民歌的功能性划分、还是依据民歌的地域性和民族风格特点划分,我们都不难发现不同类型的民歌都与某一地域、某一民族人民的生活习惯、民俗风情、民族文化密切相关。

(三)民歌的功能与民族文化

劳动号子的功能是在劳动中通过演唱劳动号子从而达到劳动者动作协调一致的目的。并且在劳动过程中,劳动者们共同演唱或有时搭配演唱劳动号子,能够达到鼓舞气势、振奋人心、给劳动者增添精神和力量的作用。山歌的功能,山歌最初由两山之间少数民族的人民互相喊话发展而来。他们通常通过歌唱传达情感。因此,山歌具有一定的抒情性,在演唱内容上以青年男女传达爱慕之意居多。婚、丧、嫁、娶歌,这类少数民族的歌曲是与少数民族的节日、活动分不开的。折射少数民族的生活并反应了少数民族人民在喜庆节日或者祭祀活动中的风俗习惯。通过以上第一部分对于民族文化和民歌的分析,我们认识到民族文化与民歌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两者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对其中任何一个研究都离不开对另一个剖析和理解。因此,我们说民歌来源于少数民族人民的生活,植根于少数民族的文化;同时我们也可以说民歌是少数民族人民生活的一部分,也是少数民族文化中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民族文化是培育民歌的丰富土壤,而民歌也是表现少数民族生活图景、表达少数民族人民的思想情感,传递少数民族风俗文化的载体。民歌与民族文化是息息相关的、不能分割来看的两部分。

二、民歌演唱中的必要因素

(一)在民歌的演唱中,最基本的要求是要准确的演唱民歌的旋律

因为,我国的少数民族民歌多具有旋律优美、婉转的特点。在旋律线条上,多呈现出曲折、回旋等复杂多变的旋律特点。在音符的设置上,多采用装饰音来修饰主音。这些旋律的曲折多变、装饰音的大量修饰,为民歌增添了许多色彩,而且有些少数民族或者某一地域的民歌正因为其独特的装饰音而成就了其民族的独特风格。许多少数民族民歌都有其独特的旋律特点。因此,在民歌演唱中,首先也是最基本的是要将民歌的旋律掌握准确。民歌的旋律直接影响到民歌的风格和特点。

(二)在民歌的演唱中,要格外注重情感的把握

民族歌曲来源于民族生活,是民族生活中的各种经验、体会升发出来的产物,它凝结的是少数民族人民热爱生活的情感。因此,在民歌的演唱中,情感的把握尤其重要。在民歌的演唱中,情感的把握和处理要适度。有些演唱者在民歌的演唱中,过于注重情感的表露,或者在情感的表露过程中没有准确的控制好自己的情绪,以至于在演唱中情感表达过度、情绪失控对歌曲失去了把握。自己过分的沉醉在歌曲的情感中,而没有达到演唱歌曲、表现歌曲、传递情感的目的。而有些演唱者在民歌的演唱中,太拘泥于节奏、旋律等音乐本体上的元素,而没有认识到情感表达的重要性。这种演唱方式下演唱的歌曲缺乏感染力、枯燥、乏味、单一,给人以空洞之感,不能够达到打动观众,引起观众共鸣的目的。演唱歌曲的根本目的是以歌曲传递情感,而不是以声音表现音乐元素。因而我们应该意识到情感的表露在民歌演唱中的重要性。所以,我们说在民歌的演唱中,应该适度的把握歌曲的情感,既不能过分表露情感而导致演唱歌曲失控,也不能够将目光局限于单一的对音乐本体的演唱。我们应该适度的表露歌曲的情感、增加歌曲的感染力、带动听众的情绪、在听众中产生广泛的共鸣。这是歌曲演唱的最高境界,也是民歌演唱的最高境界。

(三)在民歌的演唱中,要注意民族语言的准确性

我国许多少数民族的民歌都是由这一民族自己的民族语言来演唱的。这对不是这一民族的演唱者来说具有一定的难度。民族语言体现在民歌的演唱过程中,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民族自身的标志性语言。例如赫哲族民歌中的“拉郎赫赫尼那”“给根”;而且我国许多少数民族都有自己本民族的语言,如蒙古族有蒙古语、藏族有藏语、苗族有苗语、朝鲜族有朝鲜语等等,那么我们在演唱这些少数民族的民歌的时候,就应该多了试论民歌演唱中民族文化素养的重要性杨晶雯(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艺术表演系广西桂林541000)·音乐理论·解和学习这一民族的语言。只要多了解和学习这一民族的语言,才能够更加准确的演唱这一民歌语言的民歌,才能够使得这一民歌演唱得更加真实更加具有这一民族的特点和风格。另一方面是,民歌演唱中的民族语言发音。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多语言的国家,许多少数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民族语言,以蒙古族、藏族、朝鲜族举例,这三个民族的语言,其他民族的人如果没有学习和掌握他们民族的语言,无法与他们进行沟通的。他们的语言自成体系,承载并记录着自己的民族文化。这一特点,反映在民歌的演唱中就体现为发音的准确与否,以及语言的准确度问题。如果仅仅依靠对语音的模仿来进行民歌的演唱,那么演唱者将不能够准确的知晓歌词的含义,自然在演唱的过程中,头脑也无法产生对歌词内容和情感的联想。

三、民族文化在民歌演唱中的重要性

(一)了解民族文化有利于演唱者更好的理解民歌的内涵

民歌的内涵蕴含在民歌的歌词和旋律当中。歌词所表达内容蕴含了歌曲的思想和情感;歌曲旋律的起伏和特点也间接的表达了歌曲的情绪和内涵。歌词是由语言和文字构成的。要想很好的理解和认知歌曲的内涵,首先要熟悉歌词的内容,只要了解了歌词的内容,才能够清楚歌曲所要表达的涵义,才能够理解歌曲所要传达的情感,从而才能更好的演唱。一个民族的民歌往往成为一个民族的代表性文化现象。我们现在所能够看到的民族文化节,在其表现形式上通常都有民族舞蹈、民族器乐表演、民歌演唱和民族手工艺品。这些都是民族文化的典型代表。我们可以通过这些典型现象来窥视这一民族的文化一角,也可以通过这些文化现象,来了解少数民族人们的生活以及他们的发展历史。那么相反,我们也可以通过对一个民族的发展历史的学习,对一个民族的文化背景的了解,对一个民族的风土民情的认知来解读一个民族的典型文化现象。通过对民族文化的学习和了解,能够帮助我们更加透彻的、全面的、客观的、清晰的认识这一民族的文化现象。因此,我们说了解民族文化有利于我们更好的理解民歌的内涵。民歌、民族舞蹈、民族手工艺品等文化艺术现象,都植根于民族文化这片肥沃的土壤。民族文化为它们提供赖以生存的资源。同时,我们也需要这些文化艺术形式来传承和弘扬我们的民族文化。民歌做为民族文化的载体,肩负着弘扬民族文化的使命和责任。这也为民歌的演唱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们要以更加认真的态度来面对民歌的演唱,要以更加严谨的态度来面对民族语言民族文化的学习,以更多的热情和钻研精神来完成民歌的演唱。民歌对于民族文化传承起着重要作用的同时,民族文化对于民歌的阐释和发展也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没有民族文化的发展和传承,民歌将失去发展动力和创作的灵感来源。没有了民族文化的发展和传承,民歌将失去生命力。因此,我们说了民族文化与民歌相辅相成的。

(二)了解民族文化有利于在民歌演唱中更好的带动歌曲的情感

一首歌曲演唱可以分为许多层次,首先,最基本的层次是歌曲演唱仅仅依照乐谱上标记的音符来演唱,照本宣科。接下来,是歌曲演唱的上升阶段。演唱歌曲时不仅要依照乐谱标记的音符来演唱,更要注意歌曲的强弱处理和情感处理。许多民歌演唱者都停留在这一阶段,并且不断在努力钻研演唱技巧和歌曲的处理。但是这些对于演唱好一首民歌来说还是远远不够的。那么怎样才是演唱好一首民歌呢?首先,少数民族的人们创作了民歌这是一次创作,演唱者站在舞台上演唱民歌,是对于民歌的二次创作。在二次创作中,融入的是演唱者对于歌曲的情感和理解,那么这种情感和理解来源于哪里呢?就来源于对民族文化的了解和认知。表演者在演唱歌曲时,激发起建立在民族文化的了解和认知基础上所产生的情感,在这种情感的带动下,演唱者对民歌进行了二次的创作。这种二次创作带给听众的是不同的感受,同时听众在聆听演唱者演唱的时候,也会结合自身不同的经历和情感,产生各自不同的感受。这是听众自身上发生了第三次创作。所以一段音乐在不同人的耳朵里将会产生不同的美妙。但是产生这种美妙的基本前提是,演唱者要能够吸引听众的目光,能够带动听众的情绪,用自己的歌声感染听众。这就需要演唱者深入了解这首歌曲的背景和文化。对于民歌创作背景和民族文化的了解能够帮助我们更好的理解这一作品,让我们更清楚透彻的明知道歌曲所演唱的内容及其是在什么样的情境下演唱的这一歌曲。对民歌大的文化背景和环境的把握,有助于我们更加全面的认识和理解歌曲,也能够让我们在整体上和细节上相结合的处理作品。通过对民族文化的学习和了解,有助于我们从演唱的第二层级上升到第一层次,以更加流畅的自然的情感表露音乐,让音乐的魅力感染听众的心灵。

(三)学习民族文化有利于民歌演唱中的咬字与发音

少数民族文化的重要性范文第4篇

[关键词]:语言文化 民族地区 大学英语教学 少数民族文化一、民族地区大学英语教学的特殊意义

首先,随着中国在国际经济、政治、文化等领域地位的不断提高,英语作为跨文化交际的重要手段之一,“英语热”在我国悄然兴起。因此,在高等教育发展战略中,英语作为重要的组成部分被摆在了突出位置。尤其在少数民族地区,如,英语教学就更显得尤其重要。虽然随着科技的不断提高,网络以及各种通讯手段的普及。但是,由于内蒙古改革开放起步较晚,城市发展较沿海及一线城市缓慢,英语教育的起步就更晚了。其次,高校学生又大都来自本地区,其中很多来自农村或牧区贫困家庭的学生还负担不起电脑的费用。因此,在英语学习的过程中,起点低,底子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差、缺乏对电脑操作的基本常识,加之内蒙古的整体师资力量、水平与教学实力不够强,这些使学生接受信息多元化的渠道和速度都受到了极大的影响。

二、文化导入在语言教学中的重要性

语言是文化的反映,通过学习逐步熟悉该民族文化的全部内容才是掌握该文化的语言最直接的途径。国家教育部2007年公布的《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明确规定,大学英语以英语语言知识与应用技能、跨文化交际为主要内容,大学英语的教学目标除了要培养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外,同时应提高学生的综合文化素养,设计大学英语课程时应充分考虑对学生的文化素质培养和国际文化知识的传授,以适应国际交流的需要。《大学英语教学大纲(修订本)》(1999年)中也明确提出:“语言和文化有着密切关系,一定的文化背景知识有助于促进语言运用能力的提高。”

语言与文化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它们相互依赖、相互影响。人类用语言创造并传递着文化,文化又丰富了语言的内容和表达方式。美国语言学家萨皮尔(Sapir, Edward:1884-1939)在他的《语言》一书中就指出:“语言的背后是有东西的,而且语言不能离开文化而存在”。从语言角度看文化,语言首先是作为交际工具,但它并不是独立存在的,而与文化是一个整体。近年来,语言与文化的关系成为英语教学的一个重要课题。因此,在语言教学中文化导入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在学习一门外语时,首先要了解这个民族的文化背景,因为文化既是一种社会现象,同时又是一种历史现象,具有鲜明的民族性、独特性。德国著名的语言学家和政治家洪堡特指出:每一种语言都包含着一种独特的世界观。学习一种外语就意味着在业已形成的世界观的领域里赢得一个新的立足点。语言尤其是外语的学习更多的是对词汇,语法等基本功的反复机械性的操练,虽然能够达到独立完成相关的水平测试及简单的交流,但由于中西方文化存在很大差异,如果语言教学中忽略了文化背景的导入,导致学生们很难用外语观念及思维模式表达他们的思想,往往会对于同一事物或社交礼仪存在误解,从而无法进行交际。例如,《新视界大学英语I》Unit 2的主题是饮食,文章中提到外国友人吃火锅并且对其吃法与食材都有些不理解,还因此引发了一系列的笑料。如果在教学过程中只是单纯的讲解语言点,做练习,那么文章中外国友人对中国饮食文化存在的疑问也会让很多同学难以理解。如果在课文讲解中渗透中西方饮食文化的差异,例如在中国,无论是盘子、碗、桌子都是圆形的,任何一个宴席,大家都喜欢团团围坐,共享一席,人们相互敬酒、让菜,虽然从卫生的角度来看,有不尽人意的地方,但体现了中华民族向往团圆,美满,和谐的美好愿望,而吃火锅也正是这种文化的体现。从口感上来讲,由于西方快节奏的生活习惯,喜欢吃容易咀嚼的食物,既节省时间又方便快捷,所以出现了fast food等。通过这种饮食文化的冲突,引发学生对中西方社会文化的思考,从而使学生们更加深入地理解课文中外国友人引发的笑料。让语言学习的过程也变成了社会文化的学习体验,既能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又能激发学习的积极性。

三、增强民族地区英语教师自身少数民族文化教育修养

教师的职责不仅仅是传道、授业、解惑,还要承担着对民族文化传播的义务。尤其是工作生活在少数民族地区的教师,更应与时俱进并结合本地区少数民族特点培养少数民族文化素养,多元文化教育理念,以及必备的多元文化知识和能力。此外,民族地区的大学英语教师还应树立正确的族群文化观,能够正确对待民族文化差异,为学生树立一个良好的尊重民族文化的教师形象。同时,还要采取适合的文化适宜的教学策略,让学生在英语语言学习的同时也能接受到文化教育。

少数民族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瑰宝,繁荣发展少数民族文化,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迫切需要。而民族地区的大学英语教学是保护和传承少数民族文化,也是让世界了解中国少数民族文化的重要途径之一。因此,我们有理由相信,只要在民族地区的语言教学中树立文化意识,少数民族文化会绽放出更加耀眼的光芒。

参考文献:

少数民族文化的重要性范文第5篇

关键词:少数民族;双语教育;共同发展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一、少数民族双语教育的重要意义

(一)双语教育有利于维护民族团结、政治稳定

双语的存在与发展同一个国家的政治和种族群体的基本信仰紧密相连,双语教育是促进各种族群体和平共处的最佳途径。东西方国家凡是主张双语教育的政治家和教育家都希望通过双语教育来帮助实现本国各民族之间的“平等、团结、民主、自由”。通过双语教育,能促进各民族之间的相互了解,增进各民族之间的团结,使受教育者接受和理解社会的政治观念,从而产生维护现行政治制度和遵守法律的行为,形成相应的政治意识。清朝满蒙之间总是风雨同舟、荣辱与共,并肩打下并保卫大清江山。其重要原因之一就是满族和蒙古族之间语言互通,满族除满语外会蒙古语,蒙古族除蒙古语外会满语,以至“满蒙不分家”。世界著名双语教育专家m.f麦凯教授和m.西格恩教授在其世界名著《双语教育概论》中指出:“就世界范围而言,双语教育对加强各民族相互理解是我们所能够做的最有价值的贡献;就国家范围而言,它是促进各个种族群体和少数民族和平共处的最佳途径”。

(二)双语教育有利于促进民族地区经济发展

语言既是交际的手段,也是心智活动的工具,思想在很大程度上表现为言语活动。双语者拥有两套交际手段和两套思维工具,掌握双语意味着个体潜力的增长。双语教育培养少数民族双语人才,提高少数民族能力素质,有利于民族地区经济发展。

(三)双语教育有利于传承、发展和繁荣民族文化

我国55个少数民族中,除回族和满族一般使用汉语外,其他少数民族都有自己的语言,使用本民族文字的有40多个。首先,双语教育可以传承少数民族文化。少数民族语言是其文化的重要载体,双语教育最直接的目的是保证少数民族语言的使用和传承。其次,双语教育可以促进少数民族文化和其他文化间的交流,实现文化发展。任何文化都不可能在自我封闭的状态下求得发展,各民族文化的发展或多或少受益于其他民族文化。双语教育中的汉语学习使用,为各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与发展提供了语言工具。第三,双语教育可以促进文化繁荣和谐。双语教育倡导语言文化的多样性,倡导各民族文化之间取长补短,繁荣和谐发展。

(四)双语教育有利于促进国家认同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由于特殊的历史原因,各民族在国家建构过程中的态度和意愿并不完全相同。建国后,党和政府采取了一系列促进民族平等、民族团结的政策,对于缓和历史遗留的民族矛盾问题效果显著。但是,在现实政治经济生活中,个别少数民族的民族认同高于国家认同也是不争的事实。在现代民族国家中,国家认同是爱国的前提,是国家统一的基础,是国家安全和稳定的重要保障。双语教育不仅使少数民族传承本民族文化,而且熟知国家的历史,了解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制度,并参与国家生活,从而易于产生国家认同感。

二、加强少数民族双语教育的对策措施

(一)加强双语教育的法律保障和执行

我国各类法律法规中,对民族教育非常重视, 对少数民族双语教育也有相应的规定。但在我国现行法律法规中, 还没有民族教育单项法, 没有居于《宪法》和《教育法》之下的民族教育基本法——《少数民族教育法》。应通过制定出台《少数民族教育法》,进一步规范少数民族双语教育的地位、作用和要求。只有这样, 加强少数民族双语教育才能有更加明确具体的法律依据和保障。同时,实践中要进一步加大对双语教育法律法规执行的监督力度。

(二)培养合格的双语教育师资队伍

合格的双语教育师资队伍是有效实施双语教育的前提基础。双语教育师资, 除普通教师的基本要求外,还应有更高要求:在教学过程中应避免受同化主义或狭隘民族主义的影响,要经常审视自己的民族观,注意教学过程中的自身言行;要掌握少数民族的文化传统知识,充分了解少数民族传统习俗,并在情感上与学生沟通;要尽可能了解学生的家庭背景、性格爱好、思维特点,并从少数民族地区学

生的身心特点出发因材施教;要熟练使用民族语和汉语,懂得民族语文和汉语文的理论、知识和技能,同时具有语言学、心理学、教育学、民族学等专门知识和技能,既熟悉本民族文化又了解和热爱第二语言民族文化。根据上述双语教育教师的能力素质要求,应结合我国不同少数民族地区的实际,通过多种途径和方式方法加强双语教育师资队伍建设。如对在职教师进行双语教育的专门训练和短期再教育;在高等院校通过设置双语教育专业、攻读双学位、主辅修等方式培养双语教育师资; 招聘部分汉族教师,为有一定汉语能力的高年级学生上课,使汉族教师在双语教师队伍中占有一定比例;改善双语教师的工作生活条件,提高他们的社会地位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