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对心理健康教育的认识

对心理健康教育的认识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对心理健康教育的认识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对心理健康教育的认识范文第1篇

一、种植爱心,培育他们宽容心理

没有爱就没有教育。爱每一位学生是教师必备的美德。得到教师的关爱,是每个学生最基本的心理要求,但是教师倾注在单亲学生身上的爱应比倾注在普通学生身上的爱多一点,教师要用真挚的爱对待离异家庭的学生,让他们在家庭里受到的伤害可以在教师这儿得到抚慰。首先,教师应多观察离异家庭的学生,从细微处入手。比如有一位学生,父母离异后,她跟外婆一起生活。有一天上课时,这位学生心神不定,东张西望,经过询问,原来她父亲给她寄了一百元钱,她想取来自己用,不让外婆知道,又觉得这样做不好。我了解后,耐心地告诉她,这不仅仅是钱的问题,还有人与人之间的信任,以及亲情、孝道等问题。通过交谈,她愉快地接受了我的建议。关注这样一些小事,往往比关注“大事”更能收到良好的效果,可谓春雨润物细无声。

离异家庭的学生一般心胸较狭窄。比如班里的一位女生,其父母离异,她长期跟奶奶住在一起。有一次,她和同桌发生了矛盾,同桌骂她:“你妈要死。”就为这一句话,她就进行了让人想象不到的报复:她把同桌的三本书扔到厕所的粪池里。尽管这种行为让人觉得生气,但我并没有对她严厉地大声呵斥,而是和她以谈心的形式进行交流。我指出她这种做法是错误的,属于心胸狭窄,并给她讲关于宽容谦让的故事,晓之以理,动之以情,让她明白:一个人活在这世上会遇到许多不顺心的事,也免不了和其他人发生冲突,但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宽容待人。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听了我的话后,她不仅主动承认了错误,而且从此以后和同学们相处得十分融洽。

二、动之以情,改善他们的情感世界

离异家庭子女多较自卑,对人对事都比较敏感,对任何人都有戒心,善于觉察别人不易觉察的细节,别人也很难深入他们的内心世界。针对这种情况,教师要运用情感的力量,采用耐心和宽容的态度,正面诱导,逐渐消除他们的疑惧心理,在师生间架起感情的桥梁。同时,教师要有强烈的责任感,要特别关心他们,同情谅解他们,与他们交朋友,使他们说出心里话。在疏导方面,开展学生自我情感教育很重要,我们可以避实就虚,先避开其父母离婚的事实,从男女之间的感情谈起,让他们明白父母离婚并不是不爱他们了,而是因为父母的感情有了变化。感情的问题绝对不是他们想的那么简单,也许其父母结婚的时候是很相爱的,因为根据最新调查表明,爱情一般只能维系一年半到三年的时间,然后,爱情就变成了生活,在这个过程中,有很多对婚姻和爱情存在幻想或者一方过于关注干事业,或者双方的老人参与等都能导致婚姻的破裂。但是他们不应该对这段感情的破裂付出自己的成长代价,如果一味地陷在父母离异的阴影里,自暴自弃,不求上进,那么最后受伤的就只是自己,难道真想因其父母失败的婚姻而葬送自己的一生吗?类似的教育不仅对离异家庭子女的现在有帮助,对于他们今后的爱情和婚姻观也很有教育意义,使他们在青少年时期就明白琼瑶式的爱情根本不存在,生活除了爱情外还有很多其他的事情,而且爱情并不是一厢情愿的天长地久,它是短暂的,维系家庭的更多的是介于爱情和友谊之间的亲情

和责任心。

三、公正评价,维护他们的人格尊严

离异家庭学生喜欢离群独处,被孤独感所左右、掩盖,不能正确对待事物,也得不到公正的评价,这又使其更加孤僻、怯懦,造成自尊心扭曲。因此,教师必须尊重人格,维护他们的自尊心,对其学习和生活给予公正评价,以此激发他们学习、生活的勇气,引发他们积极的心理效应,增强他们的自尊心。同时,教师要创造教与学的最佳环境,协调他们与同伴的关系,给他们一个表现自已长处的机会,为他们点燃进取的火花,激发他们的进取

心,使他们享受进步和成功的欢乐,增强他们的自信心。

四、活动矫正,激发他们的集体意识

部分离异家庭学生往往以敌对的心态,蛮横、冷酷的性格和同学进行交往,这直接影响人际交往,造成人际交往的障碍。因此教师要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鼓励他们参与,帮助其建立正常的人际关系,减轻、消除他们的不良的情绪体验和敌对心理,使他们意识并体验到自已在集体中的地位,感受集体的温暖,增强其集体意识。同时,通过活动对他们进行情绪疏导,有意识地转移他们的注意,使其改变对周围环境的偏执的认知和情绪反应,为其创造表现自已和展现自我的机会,使他们正确认识和对待周围的人和事,走出因家庭所造成的恐惧和抵触,战胜孤僻、抑郁,愉快、舒畅地生活、学习和交友。

五、激发信心,挖掘他们的闪光点

对心理健康教育的认识范文第2篇

摘?要: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任重道远。本文借鉴积极心理学的最新研究成果,在分析研究生群体心理健康教育现状的基础上,介绍了PREMA模型对高校开展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启示,并提出了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和途径,为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更好服务于高层次人才培养提供思路。

关键词 :PREMA模型?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

课?题:本研究受北京市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编号14JYB004)和对外经济贸易大学研究生教育研究项目(项目号X13019)资助。

良好的心理健康毫无疑问应当是高层次人才的核心素质之一。研究生作为高学历群体,在更丰富、松散和多元的环境中学习和生活,他们有着更高的理想和追求,面临更多机遇、挑战和竞争,承受着更大的心理压力与冲突。由于国家一直没有针对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提出明确具体的要求,各研究生教育机构对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性、目标与途径的理解各不相同,导致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存在诸多问题。

一、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和问题

从2003年到2012年10年间,我国研究生招生人数增长1倍,超过58万人。到2015年,我国在校研究生规模将达到170万人。随着研究生规模的迅速扩大,研究生群体面临更大的就业压力。据《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状况》(2009-2010)数据显示,从2005年开始,硕士研究生就业率连续下降,2009年和2010年,硕士研究生的就业率甚至不及本科生。

研究生群体具有高智力、高文化、高自尊、高抱负的特征,使他们在拥有更多机遇的同时,也面临着更大的压力和挑战。此外,与本科生群体相比,研究生群体年龄跨度长,背景差异大。根据某高校数据显示,研究生群体年龄跨度比本科生高20周岁,研究生群体中已婚比例也远远高于本科生。因此,既不能忽视研究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也不能简单照搬本科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方式方法。

现有的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从观察到的问题或现象入手,进行经验总结性的探讨,另一类是主要使用较为单一的研究工具,例如90项症状清单(SCL-90)探讨研究生所面临的心理压力、心理健康水平的前因变量等主题。关注研究生心理问题的特点或干预方法、心理健康现状的调查结果以及心理危机预警或干预体系建设,大多数是从传统的疾病模式出发,关注已经或即将出现心理或行为问题的学生,着眼于如何帮助学生走出抑郁,减轻焦虑等,也就是说如何使研究生心理健康达到无病的及格水平。

同时,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践工作则存在医学化、孤立化、碎片化、雷同化等问题。在内容、方法和手段方面与普通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雷同,尚未形成有特色的符合研究生心理与行为特点的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有关研究生心理特点及适用的教育方法等方面的研究者也尚未达成共识。甚至有人误将心理健康教育等同于自杀预防和个别心理疾病的治疗,使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对象和目标受到极大的限制,大大降低了心理健康教育在培养高层次人才中本应发挥的作用和价值。

二、PREMA模型及借鉴价值

20世纪末,首先在美国兴起的积极心理学(Positive Psychology)运动,由于它独特的以人的积极力量和美德为研究对象,强调心理学不仅要帮助那些处于某种“逆境”条件下的人们知道如何求得生存并得到良好的发展,更要帮助那些处于正常环境条件下的普通人学会怎样建立起高质量的社会和个人生活。积极心理学质疑以往心理学中对消极面的过度关注,认为着眼于消除病态和痛苦最多能把小部分“问题人”修补成没有问题的普通人,没有痛苦并不意味着得到快乐,心理学应当纠正以往的失衡,致力于促进社会成员达到理想的幸福。

2011年,积极心理学研究先驱和领导者塞利格曼在对积极心理学领域的已有研究进行深入的理论思考基础上,提出PREMA模型,代表了积极心理学领域的最新进展。该模型认为可以通过充分发展五个元素促进个体达到快乐、丰富和有意义的生活状态,帮助个体、社区、甚至国家达到蓬勃发展。PREMA是五个基本积极元素的缩写,即积极情绪(Positive emotions)、投入生活和工作(Engagement in life and work)、积极人际关系(Positive Relationships)、意义(Meaning)和成就(Accomplishment)。塞利格曼认为,通过在工作和生活中有意识地增强这五个基本元素,可以帮助个体、社区乃至整个国家和世界获得真正可持续的幸福。大量的实证研究也表明基于积极心理学理念和方法的校园干预计划取得了令人鼓舞的成果,在减少抑郁、焦虑、学习和行为问题及促进幸福感方面卓有成效。

塞利格曼提出这五个基本元素分别都是可测量的,并且对幸福有独立的贡献。积极情绪指快乐等良好的感觉,投入指全神贯注于正在进行的活动,人际关系指和他人紧密的联结,意义指感受到的目标感,成就指完成和成功的感觉。五个基本积极元素均有相应的理论和研究支撑,具体如表1所示。

通过对PREMA模型进行分析可以发现,该模型非常适用于作为目标来指引个体及群体追求幸福和蓬勃发展的方向,并作为一个系统、全面、清晰的标准来评估当前的幸福和蓬勃程度。在日常生活中,体验到积极情绪的频率和深度如何?生活中有多少时间和事件能够处于专注的状态?是否能感受到正在做有意义的事儿,正在过有意义的生活?人际支持是否充分、有效?是否能够自主决定并达到自己所设定的目标,客观的成绩如何?对这些问题的思考和回答能够清晰地勾勒出个体或群体的幸福水平。

此外,该模型的五个因素自身能够实现自成系统的良性循环,这些因素间存在着相互影响和相互促进的关系。例如,意义感能够增强努力和投入,带来积极情绪;良好的人际关系既可以增加积极情绪,又可以通过拓展个体内外资源,提高成就水平;而积极情绪也能够提升成就,人际关系。该系统内一个因素或几个因素水平的提高必然能够带来整个系统的提升,使其在良性循环中顺畅运作。不但在单个个体的小系统层面,在像学校和社区这样中等规模的系统层面和国家、社会这种大规模的系统层面,同样可以通过提高模型中五个因素来提高整体的幸福和蓬勃发展程度。

三、基于PREMA模型的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体系的目标

基于PREMA模型的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体系的目标应当定位于通过教育活动帮助全体研究生增加积极情绪体验、建构积极人际关系网络、发现和寻求学习及生活的意义、促进努力和投入,充分发挥优势和潜力,获得优秀成就,提高研究生个体和群体的整体幸福感,进一步将校园建设成为积极的组织系统。

四、基于PREMA模型构建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体系的途径

1.增强全体包括学校各群体在内的全体人员培育积极心理的氛围和意识

包括研究生导师,授课教师,教辅管理人员,树立关注积极心理建设的氛围。通过宣传、定期专题培训、向全体人员普及积极心理教育的理念和方法,在日常教学和管理工作中渗透积极影响。教育学校各级各类人员,在日常的教育教学工作中,参考是否能够发挥学生优势、带来积极情绪、促进人际关系等方面来审视和评价其日常工作。

2.科学测评,引导研究生关注、发现和应用自身优势

通过讲座、宣传、尤其是科学的心理测验等教育活动引导研究生关注和发现自己的优势,并尝试有意识地增加自身优势的使用。当我们做自己擅长的事情,使用优势能力时,是我们能够得心应手,高效率,获得更多积极情绪的时候。因此,需要通过高覆盖、多层次的教育手段,在科学测评的基础上,帮助学生注意和认识到自身优势,并引导学生加强对自身优势的使用。

3.提供机会,建构和拓展有意义的人际关系

通过开发并实施能够拓展和建构积极人际关系的项目,给广大研究生提供机会建立和发展有意义的人际关系。由于研究生的日常学习和生活更加独立多元,研究生虽有建立人际关系的需求,但缺乏途径和主动性,日常交往中,以浅层次信息交流为主的交往多,而能达到相互支持和激发的深层次共享和交流少。因此,学校需鼓励开展旨在建构积极人际关系的学习项目,例如,推动教学部门开展小组教学,组建跨专业跨年级的项目小组和工作小组,建立学习兴趣社区,定期举办主题沙龙等。

4.鼓励探索和意义发现

与本科生相比,研究生需要在更细化的学科分之中进行深入探索,引导并鼓励学生自由探索和思考专业生活、人生目标、日常生活等内容的深层意义,是提高研究生群体生命意义感,并促进其持续蓬勃发展的重要源泉。可以尝试在学校层面建设支持探索和发现意义的氛围,例如:通过开展基于经验和感悟交流的讨论会,引导研究生探索和发现自己的专业、自身行动为他人和社会所带来的改变等。

5.提高应对和管理能力,有效提升实际成就

对心理健康教育的认识范文第3篇

【摘要】

目的 探讨西藏高原军人应对方式、状态特质焦虑与心理健康的关系。方法 整群随机抽取西藏高原军人1560名,进行应对方式量表、状态特质焦虑量表、症状自评量表(SCL-90)测试。结果 SCL-90与全国常模比较除人际关系因子无显著差异(P>0.05)外,其余项目因子分显著增高(P<0.01),除应对方式解决问题、求助因子显著降低(0.13±0.15/0.28±0.22、0.21±0.19/0.46±0.26,P<0.01)外,其余4个因子显著高于军人常模;状态-特质焦虑分显著低于国内常模;除人际关系外,SCL-90各因子与应对方式中的解决问题、求助因子呈显著负相关(P<0.01);而与应对方式中的其余4个因子及状态、特质焦虑总分呈显著正相关(P<0.01);对西藏高原军人心理健康的影响大小依次为特质焦虑、自责、解决问题、合理化(B=0.015、0.17、-0.42、0.21)。结论 西藏高原军人心理健康受应对方式、状态-特质焦虑的影响。

【关键词】 西藏; 军人;应对方式;状态-特质焦虑;心理健康

ABSTRACT Objective To discuss the correlation of coping style and state-trait anxiety with mental health in military personnel in Tibet. Methods 1500 military personnel were selected by cluster random sampling and were tested with Coping Style Scale,State-trait Anxiety Scale and Symptom Checklist-90 (SCL-90).Results In SCL-90,the 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 factor scores of military personnel in Tibet showed no obvious difference from those of the national norm (P>0.05) while there existed an obvious increase of factor scores in other items (P>0.01); in Coping Style Scale,the problem-solving and recourre factor scores of the national norm were much lower than those of the military personnel in Tibet (0.13±0.15/0.28±0.22,0.21±0.19/0.45±0.26,P<0.01) while their scores of other 4 factors were much higher than those of the military norm; the scores in State-trait Anxiety Scale of the military personnel in Tibet were obviously lower than those of the national norm; except 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 factor,the factors in SCL-90 were in negative correlation to problem-solving and recoure factors in Coping Style Scale (P<0.01) but in positive correlation to the other 4 factors in Coping Style Scale and the total scores in State-trait Anxiety Scale (P<0.01); the order of the factor influence on the mental health of military personnel in Tibet was as follows: trait anxiety > self-accusation > problem-solving > rationalization (B=0.015,0.17,-0.42,0.21). Conclusions Coping style and state-trait anxiety hold certain impact on the mental health of military personnel in Tibet.

KEYWORDS Tibet military personnel coping style state-trait anxiety Mental health

近年来对军人心理健康的研究受到广泛关注[1],但西藏高原军人这一特殊群体心理健康的研究报告较少。驻守西藏高原军人长期居住在高寒缺氧、紫外线强等恶劣自然环境中;交通不便、信息闭塞、人烟稀少及精神生活相对匮乏;部队担负任务繁重,责任重,风险大,因此西藏高原军人所面对的心理压力高于普通人群。总的来说西藏高原军人心理健康水平低于全国人群,有研究认为与应对方式直接相关,也有人认为与特质焦虑有关,对此课题的研究单独研究较多,而缺少对应方式、状态-特质焦虑如何影响心理健康的内在心理机制的研究。应对是应激源与应激反应之间重要的中介变量,个体在强应激状态下,如果缺少良好的应对方式和社会支持,则心理损害的危险度可达43.3%,为普通人群的两倍[2]。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采用随机整群抽样法,将驻西藏现役部队以连为单位依次编号,然后随机抽取其中15个连的官兵共1560人作为被试对象。被试官兵参加测试时,身体健康,均否认有精神异常既往史和家族史。于2007年8~9月间进行现场调查,统一发放调查问卷,在规定时间内做完后集中收回,发放调查问卷1560份,回收有效问卷1500份,有效率为96%.年龄18~37岁,均为男性;平均入伍时间2.6年;平均驻藏时间2.1年。

1.2 测评工具 应对方式量表[3]:其62个条目,包括解决问题、自责、求助、幻想、退避和合理化六个分量表。症状自评量表(SCL-90)[4]:共90个条目,抱括9个因子。状态-特质量表[4]:该量表共40个项目,前20项为状态焦虑量表(20-80分),主要评判即刻或近期的体验;后20项(20-80分)用于评定经常的情绪体验,其内部一致性信度系数为0.95。

1.3 数据采用 SPSS13.0软件包进行t检验、方差分析、相关分析。

2 结果

2.1 西藏高原军人SCL-90各因子、应对方式和状态-特质焦虑与常模比较 西藏高原军人SCL-90除人际敏感因子无明显差异外,其余各因子显著高于全国常模[5];应对方式中解决问题、求助显著低于军人常模,而其余4个因子显著高于军人常模[6];状态特质焦虑分显著高于国内常模[4]。见表1、表2、表3。

表1 西藏高原军人SCL90各因子分与全国常模比较(略)

表3 西藏高原军人状态-特质焦虑因子分与军人常模比较(略)

表2 西藏高原军人应对方式各因子分与军人常模比较(略)

2.2 应对方式、状态-特质焦虑与SCL-90各因子的相关性分析 相关分析显示,除人际关系因子外,SCL-90各因子与应对方式中的解决问题、求助因子呈显著负相关(P<0.01)而与应对方式的其余4个因子及状态、特质焦虑总分呈显著正相关(P<0.01)。见表4。

2.3 应对方式和状态-特质焦虑与SCL-90总均分的逐步回归分析 以应对方式和状态-特质焦虑作为自变量,以SCL-90总均分作为因变量,进行多元回归分析,结果发现,8因子中进入回归方程的有4个因子,依次为:特质焦虑、自责、解决问题、合理化,且B回归系数有统计学意义,见表5。

表4 应对方式、状态-特质焦虑与SCL-90各因子的相关性分析(r值)(略)

表5 应对方式、状态-特质焦虑与SCL-90总均分的逐步回归分析(略)

3 讨论

西藏高原军人SCL-90除人际关系因子无明显差异外,其余各因子显著高于全国常模;应对方式中解决问题、求助显著低于军人常模,而其余4个因子显著高于军人常模;状态-特质焦虑分显著高于国内常模。本研究发现,解决问题、求助的成熟型应对方式对心理健康的影响是明显的,除人际关系因子外、解决问题、求助因子与SCL-90呈显著负相关;状态-特质焦虑水平与SCL-90呈显著正相关。

通过多元逐步回归分析发现,西藏高原军人心理健康水平受到应对方式、状态-特质焦虑多因素的影响,从对西藏高原军人心理健康水平作用大小来看,特质焦虑作用最大,依次为自责、解决问题、合理化。西藏高原军人应对方式中,自责、解决问题、合理化在心理健康方面的意义更突出,自责、合理化与SCL-90总分呈正相关,说明选择不成熟或混合型的应对方式,其心理健康水平愈低;解决问题、求助与SCL-90总分呈明显负相关,说明选择成熟型的应对方式,其心理健康水平愈高,并且对心理健康有调节作用;焦虑由个体对危险或威胁的预感所诱发,但这种危险或威胁并不真实存在如果焦虑主要是针对某种特定的情境,并且程度恰当,可视为正常反应;如果焦虑是自由浮动的、泛化的,或程度过强,则成为一种异常或病理状态。特质焦虑是用于评定经常的情绪体验,状态焦虑作为一种人格特质具有个体差异的焦虑倾向,在接受相同应激源刺激时,特质焦虑者心理行为反应的倾向性表现为状态焦虑,感受不愉快的情绪体验,自我的弱点是无法调节焦虑或其他情感。西藏高原军人状态-特质焦虑水平显著高于国内常模与SCL-90呈显著正相关,这可能与西藏高原军人长期处于高寒缺氧、交通不便、信息闭塞的环境条件下的应激特点有关,加之期望值高,焦虑水平也随之增高,适当的焦虑,可以维住持大脑的兴奋性,增强学习的积极性和自觉性,提高注意力和反应速度。所以在以后的健康教育中培养西藏高原军人成熟型的应对方式,减少不成熟的应对方式,有利于西藏高原军人提高心理健康水平,西藏高原军人能否适应恶劣环境胜任现代军事重任,其影响因素固然很多,自然环境的改变是小的,只有优化心理素质,应用积极的应对方式,增强承受应激的能力,在复杂的环境的挑战中培养适应性能力,防止心理障碍及精神疾病的发生,进而提高西藏军人的总体健康水平,增强部队战斗力。

参考文献

[1] 罗正学,苗丹民,皇浦恩等.军校男、女大学生MBTI人格内心分析[J].中国行为医学科学,2002,(11):541-542.

[2] Ray C.Lindop J.The concept of coping.Psychological Medicine,1982,(1):385-395.

[3] 汪向东,王希林,马弘,心理卫生评定量表手册[M].北京:中国心理卫生杂志出版社,1999.增订版:109-115.

[4] 张作记.行为医学量表手册[M].中国行为医学科学,2001.特刊:181-121,123-124.

对心理健康教育的认识范文第4篇

1.生活无定向,行为缺少基本的规范,随心所欲。

2.情绪幼稚。都上二、三年级了,手上割破点皮就哇哇大哭;失去了亲人,却不知悲伤。

3.依赖感极强。

4.以我为中心。

5.缺乏家庭道德感,没有责任心、同情心,不懂得关心别人。

6.不遵守社会公德,喜欢恶作剧。

7.不善于与小伙伴平等相处,不珍惜友情、甚至亲情。

8.社会适应能力差,不会主动和人交往。

9.受挫折能力特别差。

10.生在福中不知福,情绪消沉,感受不到生活的乐趣学习的乐趣,甚至逃学或离家出走。

此外,老是怀疑别人、嫉妒、过分敏感、多动症、爱撒谎、过分胆小等等都是心理不健康的表现。

面对如此严峻的现实,我们要更新观念、勇于探索,高度重视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在抓好德育、智育、体育的同时,注意培养学生开朗的性格、稳定乐观的情绪,使他们德、智、体、性、情全面发展。

一、发展方向分析

1.让教师更了解I心理健康教育。

教师是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施者,当然更应该站在一定的高度来认识心理健康教育的内涵、功能、实施途径与方法,否则心理健康教育只能成为一纸空谈。

2.让学生正确地认识心理健康教育。

一提起心理健康教育,人们的脑海中就出现变态、神经病、心理治疗等字眼来,内心极不舒服,下意识地排斥。其实心理健康教育的范畴很广,心理治疗只是其中的一个方面。我们的教育对象更多的是心理健康的学生,预防更为普遍和重要。因此,让学生正确认识心理健康,了解心理健康教育,进而主动学习心理健康知识,形成健康的心理。

3.形式灵活多样,真正把心理健康教育开展起来。

对于小学生来说,心理健康教育是一个抽象的概念,只有通过各种途径,多种形式把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在课堂中、渗透在游戏中、渗透在生活中,才能真正实现心理健康教育的功能。

二、具体措施

1.加强心理健康教育,保证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的时间。

2.在课堂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把心理健康教育和课题研究结合起来;结合学科教材内容,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3.结合第二课堂开展生动活泼的心理健康教育。对于学龄儿童来说,采用成人化的教育手段要他们理解心理健康教育的抽象内容显然是不行的,只有根据儿童的身心发展特点,以儿童喜闻乐见的课外活动或第二课堂的方式,巧妙地将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蕴涵其中,使他们在玩与乐的过程中受到启发和熏陶,并逐步养成良好的习惯。

4.整合心理健康教育相关材料,教师集中与分散学习相结合。

5.建立心理咨询室,真正发挥心理健康教育的矫正;咨询室设“知心姐姐”谈心区,专人辅导学生解决心理问题;做好心理咨询档案的收集与整理。

6.编辑心理健康小报做到每月一期,每期一个主题,至少每班一份,发动学生采编、写稿,办成学生展示认识成果和交流心得的平台。

7.把心理健康教育和班会、队会结合起来,落实发展与预防功能,尝试以队会的形式,班会的内容来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8.充分利用国旗下讲话、红领巾广播室、宣传室、黑板报等宣传途径,让更多的人正确认识心理健康教育。

对心理健康教育的认识范文第5篇

关键词:小学高年级 心理健康教育 教育效果

引 言:

心理健康教育是目前备受我国各级教育机构重视的教育活动,尤其对于小学教育来说,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不仅在于保证小学生的心理健康、避免各种心理问题的产生,还能够为学生心理的健康发展打下基础,因此,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成为目前小学教育研究中的热点话题。

一、 小学高年级心理健康教育现状

1.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多样化

小学低年级的心理健康教育受学生接受程度的限制,因此系统性不强,心理健康教育常是渗透于学科教育之中的。但小学高年级的学生已经能够对心理健康形成认识,因此,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活动形式更专业,更多样。除了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进行之外,学校还提供心理咨询室以及心理健康宣传活动,作为小学高年级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形式。

2. 心理健康教育效果有待提高

心理健康教育的效果体现在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提高和心理发展的提高方面,虽然目前小学高年级心理健康教育已经形成系统,但是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提高是有限度的,很多学生还存在厌学情绪,由于学生早熟,青春期心理对他们的学习发展以及性格发展的影响也没有减弱,可见小学高年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效果还有待提高。

二、 提高小学高年级心理健康教育效果的策略

1.采用团体心理辅导的教育方式

小学高年级的学生已经能够理解集体和个人之见的关系,而普通的心理健康课程并不能展现出心理健康教育中有关于集体和个人成长之见的关系,因此,可以采用团体心理辅导的方式提高小学高年级心理健康教育的效果。比如,我在一次以“增强自信”为目的的团体心理辅导活动中,以“自我认识与发展”为主题,设置了“成长三步曲”、“读箴言,诉心声”、“红色轰炸”、“做一幅成功的形象图”等心理游戏及心理情景内容,使学生学会从生理、心理、社会等不同的角度去认识和评价自己,了解自己的个性特征,使自我认识和自我评价更加客观,学会准确定位自己,悦纳自己,坚信自己;成员从相互之间的优点赞赏中,体验到彼此的支持和被支持,达到共情,增强自信心。团体成员的相互交流分享,成员之间的认同感,使学生心理困扰通过学生自我教育得到缓解。

2. 在班级管理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通过一次或几次集体性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提高小学高年级心理健康教育效果,其作用是有限的,要全面提高心理健康教育效果,还需要班主任在班级管理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例如,对后进生进行的心理健康教育,就需要班主任付出很多努力。班主任可以将心理效应运用在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当中,例如,针对经常与同学吵闹、打架的后进生,班主任经过多次教育仍然没有效果,可以使用瓦拉赫效应,即发现后进生身上的闪光点并通过对他们的优势的开发进行转化,很多后进生会因为班主任对自己的优点的重视和开发而产生自豪感,为了维护自己在教师和同学面前的形象,后进生的问题行为可能大量减少。由此可见,在班级管理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是提高小学高年级心理健康教育效果的有效途径。

3. 建立学校和家庭一体化的心理健康教育系统

要使小学高年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得到全面提高,光凭学校和教师们的努力是不够的,家庭作为小学生生活的基础,始终对学生的心理发展有很大的影响。因此,学校和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老师应该加强与学生家长的联系,将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原则和内容传达给家长,使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能够在家庭教育中得以巩固。建立学校和家庭一体化的心理健康教育系统,是提高小学高年级心理健康教育效果的根本。

三、 提高小学高年级心理健康教育效果应注意的问题

1.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符合学生心理发展实际

在小学高年级心理健康教育中,有众多可供选择的心理健康教育方法和内容,但是,并不是所有心理健康教育内容都能与高年级小学生的心理发展实际相契合,很多涉及到道德发展和人格发展的内容学生不能理解,不宜作为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因此,要想提高心理健康教育效果,首先应保证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能够被学生接受和理解。

2. 心理健康教育方法符合学校实际

实施心理健康教育需要各种教学辅助器材如多媒体器材和体育器材等,还需要有适当的场地。心理健康教师应该根据学校所拥有的资源选择合适的教育方法,尽量使学校资源得到最大化利用并符合学校的实际情况,只有这样,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才能够真正发挥作用。四、结语

综上所述,小学高年级心理健康教育已经基本形成体系,但是,心理健康教育的效果还有待加强。要使心理健康教育真正成为学生成长的护航者,心理健康教师可以采用团体辅导的形式增强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效性;班主任也应该在班级管理中重视心理健康教育的渗透;另外,形成学校和家庭统一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也是十分必要的。心理健康教育效果的达成有赖于教育内容的选择以及教学资源的应用,这也是教师们在教育过程中需要注意的。

参考文献:

[1]张 燕.小学高年级心理健康教育策略浅析[J].小学教学参考,2014(01):220-222.

[2]夏 庆.心理健康教育改善小学生学习倦怠的实验研究[J].河北联合大学学报,2014(03):200-202.

[3]冯程程.大连市高年级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及对策[D].辽宁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3年5月:10-12.

[4]李 园.运用暴击团体辅导技术对小学高年级学生学习心理干预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3年5月:8-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