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 动机理论 思想政治教育 实践共同体 启示
动机理论是心理学研究最多的课题之一,为教育管理者认识教育对象的心理及思想问题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支撑。概括来看,动机理论主要研究如何提高人的动机水平、提高工作积极性、开发人的潜在能力。思想政治教育说到底是做人的工作,主体是人,对象也是人,因而,如何启发人的自觉性、调动人的积极性、培养人的创造性,如何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无疑成为当前思想政治理论研究的重要问题。本文从动机理论概述、理论整合和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三方面展开探讨。
一、动机理论概述
(一)西方早期动机理论。
在早期西方动机理论中,比较著名且具有典型研究价值的有精神分析理论、需要层次理论、行为主义理论和人本主义理论。
1.精神分析理论
精神分析心理学家弗洛伊德曾用著名的“冰山理论”隐喻人的潜能,认为个体的生理驱力和本能是影响人所有动机行为的决定性因素。在“冰山理论”中,他将个体的心理比做冰山,冰山露于水面的部分为人们的意识领域,而在水下的绝大部分为无意识领域,无意识领域充斥着强烈的情感、欲望和冲动。因而,要研究人类的行为动机,仅仅观察和分析意识领域是不充分的,于是,弗洛伊德采用自由联想、释梦等方法来说明无意识领域中的动机过程。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后由阿德勒、荣格和霍妮等加以修正和发展。尽管他们的观点各不相同,但认为人类最基本的动机是无意识的,这一点却是相同的。[1]精神分析心理学派的动机理论强调个体本能的自觉,强调对生理驱力的重视与发掘。
2.需要层次理论
人本主义心理学发起者马斯洛在对人的需要进行分析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需要层次说,并在需要层次的基础上提出了匮乏动机和成长动机理论。他将需要分为两大类,即基本需要和成长需要。其中,基本需要指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及尊重的需要;成长需要包括认识需要、审美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马斯洛认为基本需要是一种匮乏需要,此类需要引发的动机称为匮乏动机,即指个体的某种需要在得到满足之后便会趋于消失的动机心理。相反,成长需要是永远得不到满足的,比如求知的需要,人们学习得越多,对知识的渴望就越强烈,学习知识的动机也就越坚定。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与匮乏、成长动机理论对教育理论具有重要的影响意义。
3.行为主义理论
行为主义理论认为动机是由外部刺激所引起的一种对行为的冲动力量,重视用强化来说明动机的引起与作用。根据行为主义的理论,学生会被激励去做那些受到强化的行为。行为主义理论站在精神分析的对立面,否认了本能生理驱动的决定性作用,认为本能理论不能解释人的所有动机行为,相反,人的动机行为可由后天学习而加以习得。著名行为主义心理学家斯金纳就以“白板论”,形象说明了如何通过“强化”和“刺激”使得个体动机得到积极有效的激发。
4.人本主义理论
人本主义学家站在个体存在与整体发展的视角上,融合本能驱力及外界强化理论,提出动机是受环境支持或阻碍的某种特定的基本需要或倾向的展开。人本主义者强调人的整体性,认为每一个人的内心都有期望成功、追求卓越的动机。具有代表性的是罗杰斯的个体成长说,他认为人的动机在于人的成长及自我实现的倾向,每个人都有学习的自然潜能。在教学上,人本主义理论强调完整的学生,即除了关注学生的智力外,还应关注其情感及社会行为,教育应以学生为中心。
(二)认知理论、社会认知及社会学习理论。
认知、社会认知、社会行为心理学家扩展改进早期动机理论。认知理论主要探讨的核心问题在于学生个体的知觉,主要研究个体心理如何构建并组织经验。简要地说,认知理论认为动机的基础在于信念、目标、预期和情绪。其中,归因理论和成就动机理论是认知理论发展过程中重要的理论成果。总体上看,认知理论着重强调人的较高级心理过程对行为的影响作用,即强调人的思维对行为的调控作用。从这个层面上来说,认知理论研究的重心还是侧重于个体内部因素,无论其信念、目标、预期还是情绪等无疑都是学生个体内部的心理活动。
与认知理论有所差异,社会认知、社会行为学派革新了认知理论,在对动机的分析中引入了外部影响因素,认为外部因素、社会情感支持、外部环境的刺激和强化对于个体动机的激发起着关键性的作用。在社会认知、社会学习理论发展过程中具有代表性的是自我效能理论,这一理论创造性地提出了个体动机的有效激发在于社会的模仿作用。①
二、动机理论整合
在理论创新的过程中,一种理论有效并不意味着其他理论失去效力。我认为,虽然这些内、外部动机理论存在争议,但其仍然在一些方面达成共识。
首先,所有动机理论都建立在要认清个体差异的基础上。动机理论认为,人们有不同的需求,只有清楚理解和把握个体的需求,才能因地制宜地设定目标,促使授受内容与激励方式更符合人们的内在需求。
其次,内、外部动机理论都涉及到对动机内隐性的说明。心理学研究表明,动机是一种主观状态,是一种心理过程,具有内隐性,个体的真实动机往往隐藏于内心的最深处,因而,教育的目的往往在于探索教育对象的深层动机并对其加以引导,进而达到在实践中发挥个体积极性的作用。
再次,内、外部动机理论对于动机本质的探讨也存在共识,正如当前的动机理论最新观点所述:动机是个体积极学习的一种固有的自然倾向,动机只能被激发而不能被建立。因而,如何激发动机,真正成为了内、外部动机理论争论的核心。
总之,在综合分析西方动机理论的基础上,我们可以得出这样一个结论:在认识动机的本质和如何增强其效果方面,内部因素(如信念、预期)和外部因素(如强化、刺激)同时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对于激发动机的因素,我们应进行全面而整体的研究和分析。
三、动机理论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
(一)宏观层面:坚持将思想政治理论与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结合。
由于动机在某种程度上往往依存于人类的终极欲望和需求,因而,思想政治教育要想具有渗透性和说服力必然要与人们的日常经济社会生活相联系,不能脱离生活实际成为空泛的党性教育。从宏观层面来看,教育者所授受的思想政治理论的内容应贴近受教育者的生活实际,以满足人们的目的和需要。
日常生活中人们的目的和需要林林总总,但仔细审查后即可发现,它们通常是达到目的的手段,并非目的本身。思想政治理论的建设者或教育者首先应坚持将思想政治理论与经济社会发展实际紧密结合,使教育内容在设置上符合人们的基本目的和需要。此外,由于个体在意识过程中很难觉察这些基本目标或需求的存在,因此,思想政治理论教育者应关注教育对象的潜意识生活内容。
(二)中观层面:构建思想政治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实践共同体。
在思想政治教育中,教师与学生都具有平等的实践主体的角色和地位,虽然分工不同,但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却有着共同的责任、共同的责任与目标,即将教与学、教师与学生融为一体,教师与学生构成“一体两面”的实践主体形态。[2]构建思想政治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实践共同体,传统的教师角色应加以转变,当代教师的重要职责在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鼓舞学习热情。
首先,教育者应该注重受教育者的个体差异,培养个人动机与兴趣。个体间存在差异,所有动机理论都建立在认清个体差异的基础上。在现实生活中,人们有不同需求,教育者只有花时间理解每个人的需求,才能因地制宜地设定目标,促使教育教学内容与激励方式更符合受教育者的需求。需要指出的是,在思想政治教育中,个体动机与兴趣的培养还需结合整体社会的需要,个体与社会需求相结合所产生的动机驱力将对个人及整个社会的发展都具有积极的意义。
其次,教育者应关注受教育者的整体性,注重将内部动机与外部环境相结合。认知理论强调内部动机,然而只依靠内部动机,不足以解释个体所有动机行为,而只依靠外部动机,又没有足够的内化力量。因而,激发学习动机不仅需要内部动机的培养,而且需要加强外部环境的刺激,注重内外动机的综合运用。比如,在采用激励或奖励方法时,教育者应在肯定受教育者智能的同时,奖励他们的努力与进步,以培养受教育者对学习和活动的兴趣。
最后,提倡受教育者的自我教育,促使受教育者对自己的工作和学习承担责任。动机是在目标或对象的引导下,激发和维持个体活动的内在心理过程或内部动力。[3]人的一切活动总是受个体动机的支配,动机激发行动,并为人的行动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而需要又是动机的力量源泉,只有那些与人的内心需要紧密相联的事物才能激发人的动机,才能有效唤起人的行动。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教育者要利用一切积极手段,激发受教育者对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在需求,产生求知的愿望,再把这种需求转化为继续学习的动机,这样才能使受教育者的自我教育和自我管理的能力得以提升,从而保证自我教育行为的有效实现。此外,受教育者自身对思想政治教育的需要和动机对思想政治教育会产生重要的发起和引导作用。在思想政治教育中,一旦制定了自我教育的目标,受教育者就能产生自我教育的动机和愿望,最终达到自我教育的目标,同时也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4]
(三)微观层面:注重教育教学情境的培育,构建和谐人际关系。
动机理论启示我们,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应考虑环境与文化对受教育者及其动机满足的影响。因而,在教育教学中,教育者应注重教育教学情境的培育,采用同伴教学、情绪情感渲染等方法,引导受教育者积极的情绪情感,鼓励受教育者积极主动投入自己的学习中,构建和谐的教育教学氛围。苏霍姆林斯基曾说:“教育技术的顶峰――即师生之间心灵交往的和谐境界。”尤其是当不适宜的情绪或行为掩盖了先天的动机时,通过构建和谐的人际关系能够使积极的动机得以激发。
首先,教育者平等地对待受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保持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能够使受教育者的心理需要得到满足,进而轻松愉快地进行学习,保持良好的学习状态。因而,在思想政治教育中,教育者应积极创设安全、相互信任和相互支持的学习氛围,创设和谐的教育教学情境,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同时,受教育者之间的同伴教育也是构建和谐人际关系的重要途径。“同伴教育”即指有相近年龄、相同背景、相同经验、相似生理状况或由于某种原因使其有共同语言的人,在一起分享信息、观念或行为技能,以实现教育目标的一种教育形式。受教育者彼此间的影响力量是巨大的,开展同伴教育有利于自我教育和自我管理潜能的激发,无疑有利于培养良好的学习氛围。此外,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同伴教育的方式还可以淡化教育者外部灌输思想政治理论的痕迹,从而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不易出现“逆反”等负面心理或情绪的干扰。
总之,良好的教育教学情境能够有效协调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各种人际关系,可以使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受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相互沟通、相互了解,形成情感认同,达到情感共鸣。因而,在思想政治教育中,教育者与受教育者要共同营造和谐的教育教学氛围,构建和谐人际关系,从而促进思想政治教育教学实践有效开展。
注释:
①班杜拉于1982年提出了自我效能理论(self-efficacy theory),用以解释在特殊情景下动机产生的原因。
参考文献:
[1]吴国辉.西方动机理论的发展对思想政治教育激励方法的启示[J].理论观察,2006,(4).
[2]牛玉峰.理论教育教学实践主体关系再造[J].教育科学,2010,(1).
Abstract:modern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work to do, we should study the guidance of Marxism, drawing Western Humanist Thought, based on the grasp of the spirit of the times, advocated building the modern concept of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and practice models called the traditional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to achieve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to the people's turn to create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a scientific human system.
关键词:人本主义 思政教育 理论建构 以人为本
Key words:humanistic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theory construction people-oriented
思想政治教育是我们社会主义国家特有且占有主导地位的教育模式。纵观我国的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对提高人的知识和技能给予了极高的重视,而严重忽视了人的基本的意识修养和情感世界,这使得我们学校培养出来的人可能是一个有丰富知识和较高技能的人才,但他们却不知道该怎样使用自己的知识和才能,不懂得对家庭、朋友、集体、社会和国家要有真诚的爱心和奉献,亦不懂得怎样做人,这值得我们深刻反思。
思想政治教育只有与时俱进才能永葆青春与活力,推动社会的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取人之长,补己之短,创建现代人本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迫在眉睫。
一、西方现代人本主义的理论借鉴
现代人本主义教育思想最先出现在美国,以马斯洛、罗杰斯等为代表的人本主义心理学思潮的兴起为先导。他们主张通过教育来教育人性,企求通过教育能对功利化、机械化的资本主义社会起到补偏救弊的作用。
西方现代人本主义理论有以下几个优点,可供我们借鉴:
(一)强调人的整体性。西方现代人本主义教育理论首先把“完整的人”作为核心概念,强调每个人与他自身内部和独特性之间的整体性。在认识上,强调对整体的把握,尤其是把人的心理现象、人的学习或者说人的教育作为一个完整的、不可分割的“整体”。
(二)重视人的情感生活。人本主义理念主张人性向善,尊重人的生命价值和情感生活,以情感作为教学动力,认为情感在建设新型人际关系、培养自我实现的人的过程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价值,竭力主张教学应该介入学习者的身心、情感、认识等各方面的成长。从人的本性出发,要求教育给学生更多的关爱,更重视学生的情感生活。
(三)重视人的潜能发掘。注重人性潜能的发掘,是人本主义教育关于人的基本认识之一,也是人本主义教育思想的基本特色之一。是否能发掘人的创造潜能,是选择教学方法、组织教学过程、确定教学内容、规定教学形式的基本依据。西方现代人本主义者认为,发掘人性的潜能,可以使学生积极向上,不断进步。
(四)强调人的自我实现。强调人的能动性和创造性,西方人本主义者认为人性是建设性的、可依赖的,教学不是“控制”和“灌输”,而是寻求一种精神比较自由、能独立自主地自由学习的条件,成为促进学生知识的获得、创造力的发展和自我实现的工具,从而揭示了世界与人的能动性、创造性的密切关系,这一点与哲学的实践性是相通的。
(五)坚持以学生为中心。强调人在哲学中的核心地位,把人作为哲学的出发点和归宿,采用以学生为中心的无结构教学,特别关注教学中人际关系的价值。在师生关系上,认为教师的主要任务是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积极参与班级活动,为学生的学习提供必要的帮助,而整个教学过程无固定的结构,教学的内容、方法和效果都由学生自己决定。
二、以人性论作为现代人本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基础
马克思在继承前人优秀文化遗产的基础上,遵循历史唯物主义的原则,坚持从现实的个人出发研究人的问题,形成了科学的人性论思想,他使人学变成科学,在人学理论上实现了伟大变革。
(一)马克思的人性论思想是现代人本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基础。
按照人学的理解,人是一个整体,人性是人之为人的基本属性,是人在与自然、社会和自身的实践关系过程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区别于其他动物的特性,是人的自然属性、社会属性和意识属性的统一。
人的自然属性的丰富性要求整个社会的发展必须建立在满足这一丰富性、推进并提升这一丰富性的基础之上。人的社会属性的丰富性主要存在于人的社会关系的丰富性之中。人的意识属性的丰富性深深植根于人的意识或意志自由之中,人的知、情、意的个体心理结构蕴藏着极为丰富的人的潜能。
(二)现代人本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是“以人为本”。
现代人本思想政治教育充分肯定人性,信任人的潜能和智慧, 追求人的自由和民主,最广泛地调动人的积极因素,最充分地激发人的创造活力,最大限度地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以人为中心,突出人的发展,人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中心,也是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人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出发点,也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归宿;人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基础,也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以人为本,就是要把思想政治教育与人的幸福、自由、尊严、终极价值联系起来,使思想政治教育真正成为人的教育,而不是机器的教育。以现代人的精神培养现代人,以现代人的视野培养全面发展的人。
三、构建现代人本主义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体系和实践模式
构建现代人本主义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体系和实践模式不仅有利于建立思想政治教育全新的教育理念,把思想政治教育与人类的两大根本任务,即社会的发展与人的发展紧密地联系起来,而且能够进一步完善思想政治教育的学科建设。
具体到以现代人本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为指导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践,应注意:
第一,坚持解放人、发展人的根本宗旨,注重大学生人格完善和素质提高的统一。高等教育的过程是使人不断增进能力、充满智慧和完善道德的过程。要把促进大学生个体解放和发展作为教育的灵魂;要致力于大学生思想、道德、人格等文明素质的培养,授之以思考人生、社会、国家相互关系的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要培养学生高尚的情操、执着的追求、坚韧的意志、大无畏的精神和虚心好学的态度,促进他们非智力因素和智力因素、脑力和体力、知识和技能、社会性和个性的全面和谐的发展。
第二,坚持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中心,注重大学生的根本利益和情感生活。开展思想政治教育要从学生的根本利益出发,把学生的根本利益作为制定政策、开展工作、检验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而以人为本,就要亲学生、利学生、安学生,情为学生所系、利为学生所谋、权为学生所用,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学生的根本利益。同时,给予大学生更多的关爱,要不讲贵贱尊重人,设身处地理解人,怜悯情怀关心人。在工作中要常怀善良之心,常抱平常之心,常执公正之心,常秉包容之心,常持耐久之心,关注大学生的情感生活。
第三,坚持教育从“为物”向“为人”的转换,注重大学生自身价值的实现。人是社会发展的主角,又是发展的终极意义所在。因此更重要的是使每一个学生潜在的才干和能力得到充分发展,努力把尊重人贯穿于教育的全过程,促使大学生自身的现代化;要科学阐释个人价值与报效祖国的统一、社会整体利益与个体利益的统一、科技创新与塑造精神家园的统一,解决好我们的教育期望与大学生的学习动机之间的关系,促使大学生真正担负起引导、示范和提升整个国家、民族、社会整体精神素质的重任。
第四,坚持求真务实,注重理论教育与大学生个人生活、学习、成长的结合。教育是合作的艺术。要善于从学生思想实际出发,立足于大学生的具体现实,充分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把握学生思想发展规律,做到有的放矢,这样才能发挥其在大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校正和提升上的作用。教学内容要把握科学性、系统性、开放性、超前性的统一,针对性和实效性的统一。课堂上要创设“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的创造性氛围,改变以往那种老师讲、学生听的单一教学模式;要允许和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各抒己见,真切地探寻“为何而生”、“何以为生”的真谛;要善于捕捉他们思想的火花,因势利导,引领学生朝着合人道、合规律的方向发展。唯如此,才能培养出一代又一代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人格完善、全面发展的合格人才。
参考文献:
[1]约翰・D・麦克尼尔著,施良方等译:《课程导论》,辽宁教育出版社,1990年第一版,第20页.
[2]师哲文: 积极推进人的全面发展. 经济日报[N]. 2001-10-09.
[3]杨韶刚.人本主义心理学与教育[M]. 哈尔滨:黑龙江教育出版社,2003.
【关键词】;人的全面发展;思想政治教育
人的全面发展理论作为哲学关于人的学说的重要的组成部分,对思想政治教育具有重要意义,同时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也离不开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的指导。因此, 准确把握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充分发挥其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指导作用,对搞好思想政治教育有着重要的意义。
一、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的科学内涵
人的全面发展理论蕴涵着丰富的内涵,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一)人的体力和智力的充分自由发展
体力和智力的全面发展是人的全面发展的主要内容。没有体力和智力,人就没办法进行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在充分发展人的体力和智力的过程中,马克思更加重视智力的作用。智力具有无限的创造性和极大的能动性,以及历史继承性,能积累和传递人类的优秀文化成果。因而,人的全面发展首先应该是人的体力和智力的充分自由发展, 特别是人的智力的充分发展。
(二)人的才能的多方面自由发展
人的才能的多方面自由发展,就是指人的素质、个性等能力的自由全面发展。只有当人的物质劳动能力和精神劳动能力都得到全面发展时,才能成为全面发展的人。人的素质的普遍提高,个人独特性的增加和丰富,主体的才能便可以得到最大程度的自由发挥。马克思所讲的人的才能的多方面自由发展,其实质就是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出发点,又是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归宿点。
(三)个人社会关系的高度发展
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主要内容就是发展丰富多样的社会关系。“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这就是说任何现实的人,只有在他所处的特殊社会关系限定的范围内才能发展和表现自己。“社会关系实际上决定着一个人能够发展到什么程度。”这句话也揭示了人的全面发展就是其交往关系的发展,是对社会关系的一种不断的突破。人是社会的人,每个人都是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生存和发展的,因而人无论是从事物质劳动还是精神劳动, 都必须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才能进行。只有这样,人们才能在丰富、全面的社会关系中获得发展。
二、人的全面发展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的相互关系
人的全面发展与思想政治教育之间具有密不可分的关系。
二者的相互关系主要体现在: 一方面,人的全面发展理论是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和归属。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目的就是通过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使社会成员形成一定社会所要求的思想政治品德,从而提高人的综合素质,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另一方面,思想政治教育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有效途径。在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中,历来重视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人的全面发展不仅包括科学文化素质的提高,还应包括思想道德素质的提高,以培养提高人的科学文化素质和思想道德素质为根本任务的思想政治教育则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之一。卓有成效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能有效地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人的全面发展也能促使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不断得到提高。
三、人的全面发展理论对思想政治教育的指导作用
关于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人的自我价值中的高层次需要,只有努力推进人的全面发展,才能极大地激发人的创造力,才能全面推进思想政治教育的极大发展。因此,人的全面发展理论对思想政治教育具有巨大的指导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
第一,坚持人的全面发展理论,制定并完善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与任务。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指明了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就是培养社会主义“四有”新人。这不仅是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在当代中国的具体化体现,而且还是思想政治教育以这一理论为指导,造就现代化建设所需要的各类人才,早日在中国实现现代化的关键。可见,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理论作为制定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与任务的前提的重要性。
第二,坚持人的全面发展理论,拓宽思想政治教育的教育领域,培养人的综合素质。根据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全面发展的人就是: 体力和智力得到充分发展;才能得到多方面发展;社会关系得到高度发展的人。在我们现实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应不断拓宽思想政治教育的领域,从书本到网络, 全面提高人口素质。
第三,坚持人的全面发展理论,改进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营造良好的教育氛围。采取最佳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结合西方较好的教育方法,是提高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的关键。
强有力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不仅有利于人的全面发展,而且还直接为社会进步和发展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只有坚持以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为指导, 注重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才能提高教育客体的积极性,从而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建设和谐社会。
参考文献
[1] 黄蓉生.思想政治教育经典著作选读[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
[2] 张耀灿.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3]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民出版社,1962年.
关键词:全面发展;思想政治;启示
中图分类号:G64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05-005-01
一、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的形成
马克思“人的全面发展”的思想最初萌芽于其在1839年至1841年的博士论文中。马克思提出,人的本性应该是自由的,从此开始了对“人的全面而自由发展”的思考和论述。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对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的本质问题进行了深入分析。他认为,人与动物的根本区别在于人的活动是一种“自由自觉的活动”。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进一步指出:“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并指出劳动是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必要条件,这是“人的全面发展思想”的初步形成。何为人的全面发展?人的全面发展是指人的各种基本素质和能力得到尽可能多方面的发展,而马克思认为人的全面发展就是“人以一种全面的方式,也就是说,作为一个完整的人,占有自己的全面的本质。”马克思从他那个历史时代人的发展的“异化”现转的思考和批判开始,提出了人的全面发展理论。因此,人的全面发展的内涵的界定也表现为多方面的规定性。
二、“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的内涵
对马克思人的全面发展理论形成的分析,马克思人的“全面发展”的概念,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含义:一是人的智力与体力的和谐发展,这是人的全面发展的最基本含义;二是人的活动能力的多方面发展,包括物质活动能力和精神活动能力的多方面发展;三是人的社会关系的健康发展。马克思所说的“全面发展”只是一个相对的概念,绝不是指个人能力的平均发展,更不是指所有个人都必须按照一个相同的模式发展,全面发展的人同时也应该是有个性和创造性的人。
三、“人的全面发展”理论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
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既是人类自身不断发展和完善的历史,也是人们向往和追求自身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历程。思想政治教育是做“人”的工作,其根本宗旨也是为了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人的全面发展理论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来源及其基础,对思想政治教育有着重大的现实指导意义。
1、在价值取向上:坚持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相统一
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为指导重新审视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要求我们应把“社会本位”与“个人本位”科学的统一起来,科学而全面地把握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是思想政治教育既能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又能适应个人思想品德充分发展的需要。通过思想政治教育,一方面提高人的思想政治素质,调动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促进生产力的发展,维护社会制度和政治稳定;另一方面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新人,更多地使个人得到自我实现和满足。强调思想政治教育的个人价值,并不意味着我们可以因此而忽视社会价值。社会价值是个人价值的体现和保障,个人价值是社会价值的前提与基础,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必须坚持社会价值和个人价值的辩证统一。
2、在结构模式上:确立教育者主导性与受教育者主动性双向互动模式
思想政治教育中要尊重受教育者的主体地位,真正把受教育者当“人”看,而非“器”待。吸收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最新成果,应当在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间建立起“主体与主体”双向互动的关系。“人的全面发展”的思想启示我们,对现代社会开放和多元价值的现实,及对人的主体意识、主体精神、主体创造性的呼唤,必须建立“主体―客体”平等交往、双向互动的主体性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在这一模式中,教育者负责价值引导,教育对象在教育者的引导下,基于自身思想基础及内在的需要,通过自己的积极活动,能动地接受教育的影响,进行自我建构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的一种思想政治教育模式,不再是主体和客体的改造与被改造的关系,而是主体与客体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平等关系。
3、在内容上:着眼于人的素质的提高,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也证明,人的素质的高低,受教育的程度,人的价值观念、思维能力、行为方式和创新意识等现代化程度,不仅决定了人们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作用,而且决定着人们自身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协调发展的程度和深度。一是“提高教育素质”是对“人的全面发展”的理论体现。马克思认为,人的全面发展就是人的劳动能力亦即人的体力和智力充分而自由的发展。要打破脑体分工,打破部门、工种之间的固定分工,使人们能够了解整个生产体系,能够从一个生产部门转到另一个生产部门的唯一办法就是促进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二是思想政治教育是提高教育素质的基础。应当看到通过思想政治教育不仅可以提高人的思想政治素质,而且可以提高人的综合素质。提高人的素质就是要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教育素质,而提高教育素质是现阶段提高国民素质、促进社会成员全面发展的突破口。
4、在方法上:创新方式方法,务求教育实效
方法是方式的延伸和具体化,是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具体途径,思想政治教育要取得良好效果,不仅方式要科学合理,方法也要灵活多变。“巴西著名学者弗莱雷曾说过:没有了对话,就没有了交流;没有了交流,也就没有真正的教育”。当代大学生个性独立,自我意识强,这就要求教育应该以“平等”的方式进行,尊重学生的主体角色,避免生硬的灌输,教师角色要从“权威教学”向“共同探讨”转变,把自己当成学生学习的引路人,与学生共建一种平等、互教互学的师生关系,促进教学相长,形成良性授受互动,以此增强教师教学的针对性和学生学习的能动性。以“探究式教学”方法启发学生思维、以“情感式教学”即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感染打动学生、以“辩论式教学”激荡学生智慧等方式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参考文献:
[1]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9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4:189
关键词:育人 思想政治教育 实践策略
“培养什么人,如何培养人,”是我国高等教育必须解决好的重大战略问题。对当代大学生牢固树立爱国主义思想,成长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具有特殊指导意义。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高校历来是培养大学生的重要基地,而思想政治教育则是高校一切工作的生命线。在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作为一名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同样要把加强思想政治教育与解决学生的实际问题结合起来,只有这样,才能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同时还要树立新观念,开启新思维,探索新方法,讲究新艺术,不断开创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新局面。
一、 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理论
(一)以“育人”为根本
不断推进素质教育新理念,因此新时期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必须大力弘扬人文精神。人文精神,就是指以“育人”为根本,强调人的价值和尊严,对道德信念、道德人格的看重和追寻,对自由、平等、正义等重大价值的渴望和呼唤,对人的尊重和对人的主体性的企盼和高扬,对生死、信仰和幸福、生存意义等问题的反思和探索。就个体而言,努力追求人格的完满发展,把人塑造成一个不仅拥有把握外在世界的能力,同时又充满着激情的“一个理性与非理性协调发展的人,一个人格完整的人。”
(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实践理论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在学校教育工作中的角色,与其他学科教师最大的不同在于,这一工作是以学生的人生发展或者说以其人格的发展为基本任务。在学科教学中,至少有一个知与不知的问题,但在学生的人生发展中,情况就有所不同了,人生是一门最大的学问,人生是一个学习的过程,但更是一个自我探求的过程,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所担任的角色应当是“良师与益友”,是理想探求的指路者,是心理困扰的排解者。
二、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策略
(一)横看成岭侧成峰
掌握学生的总体情况:如学生的年龄结构、家庭情况,兴趣爱好、学习情况、身体素质状况,不仅要掌握原始的资料,还要坚持用历史的、发展的和综合的观点,全面掌握信息材料,只有这样才能把握学生整体和个体的实际情况,在开展工作时做到有的放矢。同时建立工作档案:如各种教育教学文件、各种活动的记载、奖惩记载、与家长联系记载、考试成绩汇总、工作总结和笔记等。
(二)远近高低各不同
常规管理专业年级之间都存在着共性的问题。大一新生,主要是组建班委会、形成正确的舆论导向、教会学生自学的学习方法、通过高年级学生引导他们稳定过渡到大学生活;大二,则是要确定各专业的奋斗目标,防止分化,树立学习、工作的榜样典型;大三、大四,重点在心理指导、复习和毕业指导,不断培养激发他们的学习动机,有针对性地进行价值观、人生观和就业教育。
(三)授人以渔,学贵有方
“跛足而不迷路,能赶过虽健步如飞,但误入歧途的人。”英国哲学家培根的这句话形象地道出了方法的重要性。因此每年新生开学伊始,在摸清楚每位学生“学情”即学习现状的基础上,请高年级的优秀学生到新生班里进行座谈,在思想上正确引导他们,帮助他们进行科学的大学学习规划,交流良好的学习方法,帮助他们形成适合自己的个性化的学习方法。
(四)播种行为,收获习惯
“蓬生麻中,不扶自直”,集体生活潜移默化的影响与熏陶很重要。每天早上的英语、新闻专业的晨读,舞蹈专业的基本功训练,让学生养成了良好的习惯;每周二、周四晚上七点至八点半的晚自习,使学生感受到集体的浓烈的学习氛围。
(五)动则生,静则息
“以人为本,分层引导”。尊重学生的兴趣、特长、爱好,具体到思想政治工作要多样化、个性化、人性化、差别化、有针对性。如大力加强社团建设就是一种比较有效的方式,现在我们学院学生会共有社团、协会十余个,其中包括有跆拳道协会、健美操协会、书画协会、合唱社团、乒乓球协会,每年都开展社团风采月活动,通过多种媒介交流等“软性教育”方式,达到互动增值的效果。
(六)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自我教育相结合
教育不仅仅是学校的事情,还必须调动起家庭和社会的力量共同对大学生的思想和行为施加正面影响,努力消除社会的负面影响,同时充分调动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积极性,培养自主、自立、自择、自助的能力。努力营造思想政治教育的良好氛围,寻找社会、学校、家庭三结合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
当代的大学生担负着把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推进到21世纪并取得胜利的伟大使命,只有具备全面的素质才能当此重任。“人之初,性本善”,人的思想品德素质的提高也不是先天固有的,而是要通过后天的培塑的,这也是一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职责所在。
参考文献:
[1](前苏联)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教育科学出版社,1981
[2]吴文侃,《当代国外教学论流派》,福建教育出版社,1990
[3]张耀灿,《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人民出版社,1998.9
[4]严建雯,《关于高校创新教育的几点思考》,宁波大学学报,200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