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旅游资源的空间特征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一、空间布局理论在旅游区规划与城市空间结构设计方面的应用研究
1.空间布局理论在旅游区划研究
郭来喜(1985)、孙大文与吴必虎(1990)等学者主要研究了基于范围框架下的全国性旅游区划范围的旅游空间规划,杨冠雄(1985)进行的是行政区域地理范围视界下大区的旅游规划与开发研究,陈传康(1987)保继刚(2000)对省级行政区的旅游区划展开了研究。其研究内容主要是以现有旅游资源、交通设施与通达状况为基础,根据某旅游区上一级和次一级旅游规划的相关内容,依据相关原则确定整个区域的旅游开发主次及先后关系,来规划与协调旅游的总体空间结构。这类研究文献主要针对旅游目的地的资源禀赋、地理区位、经济背景等进行综合分析、合理评价,从而对旅游区旅游业的规划发展提供了有益的理论参考及支撑。
2.空间布局理论在城市旅游空间的研究
跨入21世纪,随着我们新一轮城镇化建设的推进和城市空间与规模的扩张,城市旅游空间的研究成为旅游学术界的热点。李蕾蕾(1999)运用地理空间分析方法,就构建优化城市旅游空间结构的可操作模式展开研究,卞显红(2003)对城市旅游空间成长及其空间结构演变机制、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秦学(2003)、陶伟(2002)针对具体城市个案提出了空间结构优化的策略,探讨了城市旅游空间整合的基本原则。这类研究对城市旅游空间结构与布局问题进行了多视角的分析,为城市旅游优化空间结构设计提供了理论与方法论支持,对现代化城市建设特别是传统与现代特色旅游城市的发展与创新极具学术价值。
3.旅游地空间结构形态和空间结构演化的研究
旅游地(区域系统)空间结构演化是指在一定时间段内,旅游系统的构成要素在发展中出现交替转变,导致旅游系统的空间结构也随着时间和空间的变化出现变化或渐进的过程。许春晓(1995)以湖南省主要旅游资源为例,对旅游地空间布局与结构演化的进程和模式展开调查和分析,不仅进行了细致的田野考察与实证研究,而且对旅游资源非优区突变的因素与模式进行了初步研究,并阐述了单一旅游区的空间结构演化进程的机制。另一些学者积极探索旅游资源空间布局与结构演化的理论渊源,汪宇明(2002)基于“核心―边缘”理论分析旅游区域空间结构与经济发展的阶段相联系,通过构建模型阐释旅游地区域空间结构和形态变化演变机理;刘锋(2001)、赵亮(2009)借用“点――轴理论”论述了散点的、彼此隔离的、孤立的多个旅游地如何整合资源才能发展成为具备空间网络结构特征的有机的相互关联共赢的旅游系统的过程。这些研究在理论与实践方面就旅游地空间结构形态和空间结构演化与发展规划进行了卓有成效的积极尝试。
二、区域旅游资源空间结构布局与设计案例实证研究
1.区域经济差异与区域旅游资源空间布局与设计研究
张洪(2011)在梳理旅游目的地空间结构理论的基础上,基于旅游中心度与旅游经济联系的视角,利用社会统计公报和统计年鉴的相关数据,运用因子分析、构建引力模型,对安徽17个地市的旅游中心度与旅游经济测定,进一步分析了各地市之间旅游经济的联系度,进行城市旅游中心性确定,认为城市旅游中心性与旅游经济联系量之间并无内在必然联系,提出了“双核”联动发展模式,旅游空间结构主要受地理、交通及其它社会经济因素影响而具有“南强北弱”的态势,旅游空间布局与设计宜采用双核联动,构建四大旅游经济圈。沈惊宏(2015)和程晓丽(2013)均运用“点轴”理论对区域旅游空间结构展开研究,前者研究了安徽皖北、皖南、皖中的区域旅游空间结构发展模式,认为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导致旅游空间结构发展模式差异,在顶层设计上要考虑旅游发展的轴线的合理规划与建设;后者研究了皖南国际旅游文化示范区旅游空间结构体系,研究得出旅游区空间规划与开发要以核心示范区有机串联旅游区域的重要二级和三级旅游节点,形成特色旅游轴线,构建特色旅游区域,从而优化旅游区域空间结构,促进区域旅游业科学、快速发展。
2.水陆交通带区域旅游资源空间结构研究
交通是城市的生命线,交通连接是城市之间资源共享、优化配置、互惠发展或城市群体效应的至关因素,也是影响城市圈旅游业发展的重要因素。陈浩(2011)分析了改革开放以来相应时段发展节点和交通建设指标,通过构建珠江三角区城市群体区域旅游业发展模型,研究城际水陆交通连接率、通达性、交通运载量的变化与城市群体区域旅游空间结构的演变由单极格局转变为政治文化和经济中心城市的两极格局,再到城际轨道交通与水陆交通体系连接的完善发展为多格局的“点、线、面”区域旅游立体空间体系,使得区域旅游业发展空间布局趋于平衡,旅游资源利用率最大化。
近年来,我国高铁发展迅速,有研究认为高铁沿线的经济发展具有较强的“催化剂”作用和“时空压缩”效应。汪德根(2016)选取“首位度”指标,运用“位序―规模”法则和“社会网格”分析法,研究了武广高铁对湖北省区域旅游空间格局的影响,认为高铁有利于强化首位分布态势,对集聚性旅游空间结构发挥出有益的催化效应,同时得出,高铁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强化了核心区域旅游的极化作用,使得区域差异进一步加大,另一方面也强化了核心区域旅游的扩散作用,有利于缩小边缘区域旅游差距,但是总体上武广高铁将导致湖北省区域旅游空间发展差异扩大化,建议湖北省在旅游空间设计与开发上注重加强边缘区域与核心区域的连接,充分发挥核心区域旅游的扩散作用,促进旅游空间发展均衡化、最优化。
王录仓、杨志鹏等(2016)和刘丽娟(2008)分别考察了黄河流域的大夏河、洮河、湟水河景区旅游资源与河西走廊旅游资源,分析了景区旅游资源类型、旅游线路设计、旅游空间规划,认为现有旅游空间制约了区域旅游资源的深层次开发与利用,限制了现有旅游产品内涵的挖掘与提升,研究指出要改变以往旅游规划设计中的各自为政的现象,积极加强区域旅游空间资源的整合,促进区域旅游资源之间的有机串联,形成规模效应。
三、体育旅游资源空间布局与设计研究
1.体育旅游资源结构布局研究
体育旅游资源空间分布至少包括时间和空间两个维度,时间维度方面主要表现为体育旅游资源要素的前后演变,空间维度方面主要表现为地理特征、旅游容量、交通连接、配套设施、相关产业、政策与规划等要素。李?W(2013)研究了北京市高尔夫旅游资源空间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研究认为高尔夫旅游受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影响较大,同时受政府相关政策影响;在时间序列上,高尔夫旅游资源的空间分布随经济发展、城市建设、交通区位优势等因素呈由中心城区转向多区多中心发展的特征,中心城区聚集化,城郊区域逐渐密集,但是在场地的空间容量上呈现中心城区低于城郊区域,即高尔夫资源分布密度与空间容量成反比。丁蕾(2015)从空间格局和空间关联度两个方面分析了南京市水体旅游资源空间结构,研究得出规模指数和优越度指数方面主城区明显大于城郊区域,主城区水体旅游资源得到了较好的开发与利用,水体连接度和通达性较好,但是南京市水体资源关联度不高,需要加强区域资源空间整合增强规模效应,提升综合竞争力。
许政红(2015)运用“点轴”理论、“斑块――廊道――基质”模式研究温州、福州、泉州、厦门、汕头等中心城市及周边城市组成的海峡西岸城市群体育旅游空间结构与发展,将优越的区位资源、独特的体育旅游资源(海洋、岛屿、港湾及沙滩、区域特色文化与风景名胜)、良好的交通设施、相关产业优势以及政策优势整合利用,多层次、多维度规划发展海峡西岸城市体育旅游。刘晓明(2013)借用增长极布局模式、点轴布局模式、圈层布局模式和网格布局模式规划发展不同时期广东省体育旅游空间与旅游线路设计。轩大岭(2015)运用经济空间结构的相关理论分析了河南省体育旅游空间结构与布局,认为必须加强区域合作、强化政府政策与市场的切合度、加强体育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完善体育旅游资源网络,积极探索多层次多渠道的体育旅游人才培养模式。
2.体育旅游资源空间开发研究
2.1体育旅游资源与体育旅游产品开发
这类研究文献较多,如刘建中(2009)对四川省山区旅游资源特征进行分析,探讨制约山区体育旅游产品开发的主要因素,提出了四川山区体育旅游发展策略。云学容(2008)将四川省主要自然旅游资源和人文旅游资源一一分析,分布寻找对应的可开发的体育旅游产品,对充分利用四川现有旅游资源空间,发展体育旅游事业具有较大参考价值。
2.2民族传统体育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四川是多民族聚居省份,民族传统文化和民族传统体育是四川旅游的主要旅游吸引物。学者很重视民族传统体育资源的开发研究。钟灵波(2011)分析了四川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旅游资源的民族性、文化性、区域性、传统性、适应性、多样性、多元性及功能性等特征,提出体育旅游资源开发与体育旅游产品设计要突出其观赏性、参与性、健身性、休闲性、娱乐性、探险猎奇等多种旅游体验。韩勇(2006)等详细考察了凉山州彝族、藏族、苗族、布依族、回族、纳西族等众多少民族体育旅游资源的特点,指出要结合个少数民族的传统节日、民俗风情、地域与时节设计特色体育旅游活动产品,包括娱乐表演型、活动参与型、休闲健身型、运动训练型、主题节庆型,开发民族特色的传统体育用品。
2.3城市(城镇)建设与体育旅游资源开发研究
2008年北京奥运会之后,体育在城市建设中的独特功能越来越被学者和政府重视,体育是城市名片的观念成为共识。城镇及城市新区建设中,体育及体育旅游资源成为首要考虑的问题之一。胡用岗(2015)分析了四川省成都市天府新区水域体育旅游资源、山地与空中体育旅游资源、冰雪与草地体育旅游资源和体育赛事旅游资源特点与开况,指出要“以人为本”来优化配置新区体育旅游资源,建立立体多元的系统化的体育旅游运行机制。
四、结论与建议
1.体育旅游资源的空间布局与开发属于政府公共服务与管理职能,政府相关决策部门要在政策、规划、组织、协调等方面做好顶层设计,改变以往地方政府各自为政、重复建设、相互竞争打压的怪相,才能使资源配置科学优化,发挥出最佳效用。
2.学者、体育旅游的相关技术与职能部门、政府智囊团等对区域体育旅游资源要做好全面细致的摸底调查,归类分析,通过运用旅游地理的相关理论、旅游建设规划理论、旅游产品策划、旅游企业经营与管理、体育旅游学的理论研究,探索区域体育旅游资源的空间布局和科学设计方案。
3.体育旅游资源开发与产品设计要充分考虑区域经济、地理区位、交通基础设施、相关旅游管理与服务要素、相关行业与产业的发展状况,与当地民俗文化、传统体育文化、区域的自然旅游资源和人文旅游资源相融合,将经济活动、文化活动、民俗活动、体育健身与休闲、赛事策划、会展表演等活动与体育旅游相衔接。
2.1阻力面理论的基本含义
景观生态学家俞孔坚博士从景观生态学的角度出发,提出了生物物种迁移过程中的阻力面概念,并建立了判别模型,俞孔坚博士用阻力面理论来识别景观生态平安格局的状态。在阻力面理论中物种对景观的利用被看作是对空间的竞争性控制和覆盖过程,而控制和覆盖必须通过克服阻力来实现,即阻力面反映了物种的空间运动趋向[1。
2.2旅游地阻力面理论分析
在旅游开发建设中引入的阻力面概念,则应当是反映具有相当价值的旅游资源点、资源区克服阻力实现开发建设规划,不断扩大规模,参和旅游市场竞争的能力在空间的运动趋向。因而,建立这样的阻力面的旅游地最小累积阻力模型(TMCR)的因素则应从资源点、资源扩展阻力及其影响因子等几方面考虑。旅游地最小累积阻力模型公式如下摘要:
附图
式中摘要:TMCR——某个地区内所有资源点扩散到空间某一点的最小累积阻力;
f——某个待定的正函数;
D[(K),ij——以资源点i为圆心,以其中心开发建设的景区j向外辐射的半径;
R[,i——以资源点为主要开发对象的景区j在开发建设中的阻力,由当地的基面特性和资源点本身的扩散能力(市场竞争力)决定;
n、m——分别是资源点和景区类型的数目。
K[,i——从源j到空间某一点的路径数目。
其中需要指出的是确定模型中的R[,i值时,要考虑两个方面因素的情况,一是当地基面特性,二是资源点本身的扩散能力(市场竞争力),其包括的具体影响因子可如图1所示。
附图
图1影响资源点本身的扩散能力(市场竞争力)因子分析
Fig.1Theanalysisofthefactorsthatinfluencethecapabilitycompletion
2.3理论探究和实践指导意义分析
在旅游区规划设计过程中,通过对影响阻力面的各个构建各因子D[(k),ij、R[,i、及n、m、K[,j等的分析确定,利用旅游资源点的最小累积阻力模型(TMCR)来确定阻力特征,再用相等的阻力特征值绘制旅游地等阻力线图(图2),旅游地等阻力线图可以很好的表明旅游资源点、资源区在扩大规模和参和旅游市场竞争能力中其空间阻力的分布状态,在旅游地的规划和开发建设中通过对旅游地等阻力线图的分析可以找出旅游资源点或资源区的运动趋向。从旅游地阻力线图中可以得到以下结论摘要:资源点或资源区的扩散阻力在源区呈区域性下陷(图中的大面积黑色区域,已经将源包含在其中);在空间扩散最难的区域,其阻力最强,等阻力线分布类似于地形图中的山脊区域,区域阻力线分布集中且呈蜂状突起;在两下陷区域之间有低阻力分布区域,类似于地形图中的山谷区域,等阻力线分布稀疏或没有分布,可用谷地线相连,即旅游地阻力线图中的源间通道;两峰之间可用代表高阻力面的脊线相连[2。
在指导实践上方面,可以根据阻力面进行空间分析,以判别资源点和资源区的在空间运动过程中的区间连接线、辐射道和战略点[3;根据旅游地阻力线图进行空间分析,可建立一组和景观生态平安格局相对应的旅游地规划要素,即摘要:
以上述分析为基础而进行景区规划,可以达到地方旅游地科学合理开发的目的,其中,旅游地阻力面理论的实践意义可具体体现为以下几方面摘要:①旅游区的功能分区规划;②旅游线路的设计;③旅游服务基础设施的建设;④旅游产品的建设布局;⑤旅游区的范围界线。
3旅游地阻力面理论在旅游开发实践中的应用分析
本文采用我们参和完成的黑龙江省计划委员会和黑龙江省国土资源厅项目“黑龙江省五大连池火山地质遗迹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总体规划”中,旅游资源开发利用规划的探究为基础,对旅游地阻力面理论加以点滴应用,以阐明该理论在实践中的应用意义。
3.1指导区域旅游空间结构优化的功能
按照旅游者的市场需求,结合旅游资源的分布特征,有效地组织合理的空间结构和旅游线路,是区域旅游开发和规划过程中需要加以解决的重要新问题之一,而阻力面理论的构建正是基于对当地旅游资源开发阻力的空间分析。在旅游地阻力线图中,其点、线、面三类空间要素均可成为区域旅游空间结构要素的选择基点,为优化区域旅游空间结构提供分析依据。
附图
五大连池自然保护区(风景区)面积为1,060km[2,按其旅游资源的地域组合特征来看,可分为7个景区[4。其中,药泉湖景区、药泉山景区、老黑山景区和火烧山景区之间相距较近,是整个风景区的核心景区,目前的开发层次较高,也是旅游者必然游览之景区。而旅游资源品质相当的南北格拉球山景区、龙门山景区、笔架山景区和两个以火山堰塞湖为基础的水域景区等,或由于旅游资源开发水平较低,或由于距核心景区较远等因素,而旅游客流很少,在浪费了旅游资源合理利用价值的同时,严重影响了风景区旅游业的发展。例如,南北格拉球山景区的旅游资源在火山地质景观中实数罕见的景观类型,对五大连池这一以火山地质景观资源为旅游资源基础的风景区,其“火山地质博物馆”的美誉就是产生于火山地质景观的典型性、系列性和完整性,旅游资源的开发不足严重影响了风景区的景观形象,减少了风景区的旅游容量,降低了游客的滞留时间,影响了风景区的开发效益。如何降低景区开发劣势,科学合理的开发这一景区,旅游地阻力面分析可为其提供联系中心景区的最小阻力线和最佳战略点提供依据(图3)。在战略点设置具有吸引旅游者游览参和的景观,以有利于旅游活动的空间扩散,如可设置火山活动模拟演示馆。战略点的景观建设,在空间上将南北格拉球山景区和核心旅游区连接了起来。
3.2优化旅游路线,提高旅游产品丰度
旅游产品是地区旅游规划的核心所在,其独特性和丰富程度是吸引客源和发展地区旅游产业的关键。阻力面理论通过对各影响因子定量分析而确定的区域旅游发展阻力线图,可为旅游资源实现产品开发提供指导。就线状空间的利用而言,有两种重要的线状空间区域有待发现和利用,其一,旅游区域内景点和景点之间、景区和景区之间所形成的最小阻力线作为设计旅游线路的选址依据;其二,源间通道的选定为考察地文景观资源提供了最好的路线,以便于风景区的进一步开发建设旅游产品设计新的内容,例如,源间通道的地文为森林景观则可设计为林间浴场或狩猎观鸟道;再如源间通道为是河流等水域景观的则可设计漂流项目;假如地文景观为陡峻的山体则可将其设计为探险攀登旅游产品。这两种旅游空间区域的发现,为旅游路线的设计和旅游产品的开发提供了有利的依据,使旅游路线设计即达到了连接景点和景点、景区和景区的功能,同时又丰富了该旅游路线上的旅游产品,提高了景区整体旅游产品的丰度。
在五大连池风景区,岩浆流动形成的五个火山堰塞湖,湖面清亮、两岸风景秀丽,有温泊和灰鹤湿地等高品位的旅游资源,又和火山景观形成完好的景区空间结构,然而由于水域景观长期没有得到相应的开发,使相当的水域已遭到周边农业污染和沿湖水土流失的破坏。运用旅游地阻力面理论来分析,可将五个湖泊作为五个旅游资源点——源,源之间有天然流水通道,将各源之间的流水施以少量工程便可开发出一条以船为交通工具的优质旅游路线,将旅游接待区、水域观光娱乐景区、老黑山景区、南北格拉球山景区有机的连接成一体,沿源间通道可建设的旅游景点、景区主要有摘要:温泊云雾奇观、垂钓乐园、连池矿泉水上餐厅、湖滨浴场、灰鹤湿地以及野外度假区等,在湖的两岸还可以开发大量的湖滨园林或其它人造景观,这不但丰富了旅游产品,增加了旅游路线,同时开辟了其它旅游产品的新的观赏角度,有力地提升该风景区的旅游产品品位。
3.3建立风景区间的联系形成旅游网络体系
按照等级一尺度理论,地方旅游区仅是更大时空尺度系统中的一个组成部分[1,在对区域旅游开发规划的探究和管理中,不仅要注重风景区内旅游资源和产品的空间特性探究,而更应注重某风景区和相邻地域其它风景区或旅游影响要素间的关系探究,以及旅游区和旅游区之间的关系探究。在更为广泛的时空尺度上进行旅游区的规划设计和开发建设,并将不同层次的旅游区连接成为一个整体的旅游空间网络体系。
阻力面理论可将不同等级和不同空间规模的风景区或旅游区确定为不同的因子层次,确定其模型分析中的因子等级尺度,并根据实际探究区域范围的大小进行分析,设计出更大空间的旅游区域网络体系,并用以指导具体风景区的旅游规划和建设。在小尺度上探究景区内各资源点,例如,五大连池风景区内的一个泉眼、一个火山口、一片石海等的空间阻力特征;在中尺度上则可将风景区内不同的景区作为点要素来考虑,例如,五大连池风景区内的10个景区,以景区和景区所形成的空间阻力面特征分析来实现整个风景区的各景区之间的空间结构优化组合关系,制定出整个风景区旅游业发展建设的理论依据;在大尺度上着眼于五大连池风景区和黑龙江省(乃至东北地区)其它风景区间的主力特征分析,建立以风景区为区域单位的旅游源之间的点状要素,其阻力面特征分析则是用来探究更大空间范围区域或国家之间旅游空间结构特征。这样不同尺度旅游空间阻力面分析一方面为确定空间范围内旅游发展的构建基础,另一方面也为各确定区域的比较优势分析提供建设依据,同时有利于建设更大空间的旅游网络体系,该探究策略的应用对以省或国家为区域单位的旅游发展规划的制定具有不可替代的功能。
关键词:乡村;休闲旅游;系统特征;济南市
中图分类号:F59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39-8114(2013)21-5361-04
Analysis of the Characteristics of Rural Leisure Tourism Resource System:Taking Jinan Surroundings for Example
CAI Lei
(Department of Common Courses, Shando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Jinan 250031, China)
Abstract: Based on the research of areas around the cities in China, the characteristics of rural leisure tourism resource system were analyzed. Taking Jinan surroundings as an example, the optimization measures were put forward in terms of the development of leisure tourism, the system structure of rural tourism resources, and resource system function, so as to provide reference for the economic development of rural tourism.
Key words: rural areas; leisure tourism;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system; Jinan city
随着城市人群对乡村休闲生活方式的体验需求,以休闲、养生、健身为目的、以回归自然为导向的乡村休闲旅游逐步占据了旅游市场的重要地位,出现了民俗游、采摘游、登山游、垂钓游、农家乐等乡村旅游方式,逐步构建了交通、餐饮、住宿、休闲娱乐等全方位的旅游资源功能系统。依据美国学者Gunn在20世纪90年代初提出的旅游功能系统理论(简称TFST[1],即系统要素之间存在强烈的相互依赖与相互作用),分析与研究了中国城市周边乡村休闲旅游资源系统的结构特征、功能特征及优化措施等,对于完善与优化乡村休闲旅游产业发展布局,提高农村旅游业发展的竞争力及转变农村经济发展方式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 乡村休闲旅游相关研究综述
近年来,有关乡村旅游的研究较为活跃,与区域休闲旅游研究相关的主要有区域界定、资源含义、系统功能等。美国学者Gunn提出“都市旅游环带模式”的模型,是划分都市旅游区位功能的重要研究成果[2]。中国学者对于城市周边功能区域划分进行了很多相关研究。顾琛琛[3]提出城市边缘区具有城市与乡村两方面的特征,即城乡结合部说。在中国出版的《中国大百科全书·地理学卷》中对城乡接合的地域称之为“城市边缘区”。2002年《国务院关于加强城乡规划监督管理的通知》中将此地域确定为建设用地交错带。方修琦[4]提出城乡过渡带说,即此地域为城市的主城区核心地带与农业用地中间的地域实体。对于旅游资源,国家旅游局定义为: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凡能对旅游者产生吸引力,可以为旅游业开发利用,并可产生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各种事物现象和因素,均称为旅游资源[5]。学者杨振之则将旅游资源定义为一种单向吸引功能的系统。李华辰[6]借鉴TFST理论,发展性地把旅游系统细分为客源市场(需求)系统、目的地(供给)系统、出游系统和支持系统四要素。
2 乡村休闲旅游资源发展特点
2.1 乡土性
高速发展的现代社会使人们的压力越来越大,通过各种行为排解心理压力,愉悦身心已成为现代人不断自我完善的重要技能,乡村休闲旅游的固有特征“乡土性”正是迎合了城市人群的这种需求。“乡土性”既是与各种旅游相关联的资源营造的氛围,同时也是在乡村形成发展的历史中形成的,即具有历史文化特征,能够吸引城市人群到乡村进行休闲娱乐的特有资源特征。
2.2 广泛性与多样性
乡村旅游资源的广泛性、多样性是中国城市周边乡村地域的重要特征。从地理条件来看,中国地域特征表现为幅员辽阔,地形地貌特征较为复杂,各种自然地理条件都有所表现。同时,中国的乡村旅游资源类型较为广泛且种类繁多:以资源的传统观来看,有自然、民俗风情,人文,传统饮食,工艺品,都市、田园风光等;以资源的现代观来看,有观光型、生态旅游型、休闲娱乐型、度假型、养生保健型等;以资源的基本属性来看,有自然、社会、人文等;以资源级别分类,既有按照“A”来定性的旅游景点级别,也有按照“一、二、三、四”级别划分的标准。
2.3 系统性
依据系统理论,中国目前的乡村旅游资源无论从其资源的组成、种类以及各资源的功能来看,都具有显著的系统性特征。乡村旅游资源既是系统的因子,同时也是一个相互依托、相互制约、开放的有机整体;是一个由社会、经济、文化以及自然等要素(或子系统)构成的复合系统,同时也是自然与人文条件构成的旅游系统整体[7]。系统资源的每一个环节、每一部分对于系统的运行都具有重要作用,其中某一因子发生变化就会造成整个系统运行出现偏差甚至于出现运行障碍。
2.4 季节性
中国乡村休闲旅游从其地域特征来看主要是在乡村这个特定的环境进行。因此,众多的旅游项目都要根据其季节性特点来进行,还要根据农作物的生长规律以及气候条件的发展变化来确定。中国的乡村旅游资源主要以大自然风貌与农业生产规律相适应的旅游项目为主,而这些旅游项目要遵循季节变化的总体规律,要受到地域、地理纬度、气候变化等条件影响,季节性特征是乡村旅游资源的重要特征。
2.5 民族性
中国的乡村生活方式一般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广大的农村地区是民族传统得以传承的重要根据地,其中各种民间的习俗、特定的节日、重要时刻的人的行为规范、各种生产与生活的活动等都可以成为重要的旅游资源。如泰山的东岳庙会、菏泽的牡丹花会、潍坊的风筝节、临淄齐文化旅游节、平阴玫瑰节等多项具有丰富民族特色的旅游项目。
3 济南市周边乡村休闲旅游资源系统特征分析
3.1 济南市周边乡村休闲旅游资源概况
济南市位于中纬度地带,其位置南依泰山,北跨黄河,地处鲁中南低山丘陵与鲁西北冲积平原的交接带上,城市南部有长城岭、跑马岭、梯子山、黑牛寨等山峰,地势南高北低。气候属于暖温带半湿润大陆性季风气候,四季分明,春季干旱少雨,夏季炎热多雨,秋季较为清爽,冬季气温低,但无严寒。济南周边旅游资源丰富,既有历史名胜古迹如龙山文化发祥地、齐长城遗址、四门塔、罗庄汉墓等众多全国重点保护文物;又有五峰山、跑马岭、金象山、波罗峪、九如山、红叶谷等山地旅游资源。同时还有众多充满浓郁地域文化特色的乡村旅游项目:长清万亩杏花园休闲观赏项目;商河县鼓乡神韵生态农业观光园项目;历城区柳埠镇大樱桃采摘、乡村体验项目;民俗风情线项目(市区高家庄彩石三王峪山水风景园明水百脉泉锦屏山旅游度假区朱家峪)等。济南城市周边有黄河、小清河、南北大沙河、玉符河等河流,为乡村休闲旅游项目的实施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3.2 旅游资源系统结构分析
3.2.1 空间结构 不同地区的旅游资源具有不同的空间结构,从而形成了不同的旅游资源特色,同时也会引导旅游者的旅游行为,影响旅游资源的开发速度以及规模效益的时空安排[8]。济南市周边乡村休闲旅游资源在空间结构上具有以下特点:首先是地域分布特点。城市南部主要是依托以山地为主的特色旅游资源,也是主要的乡村休闲旅游的重点发展区域,是集山地、瀑布、植被、园林、峡谷等为一体的风景休闲旅游地域。城市的北部主要是依托黄河、小清河等水系发达的自然资源而形成的垂钓、水上娱乐、温泉等形式的旅游资源。城市的东部主要是依托历史文物形成的辅旅游资源,如龙山文化发祥地、罗庄汉墓等。城市的西部主要是依托农作物种植、花卉养殖形成的主题旅游文化资源。从旅游资源开发的角度来分析,济南市周边旅游资源开发呈现出南高北低的空间结构态势。南部山区旅游资源在当地政府的大力扶持以及可观的经济利益驱动下获得了较大程度的发展,并已经形成了较大规模的旅游经营联合体形式。济南的东部、西部、北部与南部相比,其旅游资源的开发与项目的规划设计以及配套设施还存在一定的差距,没有形成有规模的经营联合体(表1)。
3.2.2 行业结构 旅游行业结构是指旅游产业相关部门提供并为满足旅游消费者的各种需要而形成的综合性产业,以及各产业之间的相互关系。依据旅游业的特点以及旅游资源系统的行业结构特征,可将乡村休闲旅游资源行业结构划分为餐饮、旅馆、景点、旅行社、旅游交通、旅游娱乐消费等行业。通过对济南市周边休闲旅游发展状况的研究与分析,得出济南市乡村休闲旅游行业结构特征具有以下特点:济南市周边乡村旅游更注重餐饮的乡土化、景点的自然化以及旅游娱乐与消费的特色服务,并非追求现代化的旅游基础设施与星级服务;旅游交通对乡村旅游的持续发展有重要的促进作用,会对旅游项目的推广与吸引众多旅游消费者产生重大影响;旅行社作为旅游消费者与旅游景点或旅游项目的重要桥梁与媒介,在城市周边乡村休闲旅游项目起到的旅游引导作用逐渐弱化(利益驱动),见表2。
3.2.3 市场结构 依据济南市周边乡村旅游发展现状,其旅游的市场结构可分为旅游客源市场结构和旅游目的地市场结构。旅游客源市场即旅游需求市场[9],其特点是距离对于旅游客源市场的市场结构存在相关关系,距离越近则游客出游概率越大,客流量越大;距离越远则客流量越小,出游概率越低。济南市周边乡村休闲旅游的客源市场主体主要有当地的城市人群、附近地市的旅游消费人群、以济南为旅游目的地的外地旅游消费人群。乡村休闲旅游的主要消费人群以当地旅游消费人群与附近地市消费人群为主,旅游出行的方式以自驾、公交为主,旅游出行的时间多在2日以内,属于短途短时间的休闲娱乐旅游模式。同时,旅游消费能力也是旅游客源市场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消费能力强的客源市场会促进产业的发展,反之则会产生副作用。旅游目的地市场结构主要依据史密斯提出的中心地标准距离公式:
AR=■
把每个客源地在目的地客源中所占的份额作为权重,公式中结果AR为济南市的客源吸引半径,Xi为第i个客源地的游客比重, di为第i个客源地与目的地之间的距离, n为客源地总数[10]。通过计算得出济南市周边客源目的地的吸引半径为173.52 km,可以辐射到泰安、德州、聊城、莱芜、济宁、淄博等地市。
3.3 旅游资源系统功能分析
依据乡村休闲旅游资源的系统组成以及功能划分,可以将系统分为需求、供给、出游、支持四个子系统。需求子系统主要包括客源市场与产品市场。济南市周边乡村休闲旅游客源市场主要有本地及周边的近距离客源需求市场(主导)以及国内远距离的旅游中转客源市场,同时还包括部分国际客源市场,其旅游产品主要以休闲、娱乐、康体、健身、乡村体验为主。供给系统主要包括旅游吸引物、旅游服务与劳务、基础设施。其中包括大量的名胜古迹、民俗活动(地方节日)、收获性主题活动(采摘等)、旅游服务、人造景观与娱乐中心项目等,是吸引旅游消费者参与旅游活动的主要原动力。出游系统是指旅游交通设施及相关措施;需求与供给两系统中间的交流媒介(市场营销);与出游相关的各种服务等。支持系统包含与旅游相关的各种法律制度保障、行政管理监督、自然环境的保护等措施,其主要体现在政府管理者层面(图1)。
4 城市周边乡村休闲旅游资源系统优化
首先从宏观层面上讲,要优化外部管理体制。旅游资源是一个较为复杂的系统,构成系统的诸多方面是互相联系、相互作用的。因此,对于其复杂的系统性,监督与管理往往出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问题,同时也会出现某类问题需要多部门联动才能解决的现象。要实现乡村休闲旅游资源的高效服务,就要从管理体制、运行机制进行优化,使地方政府与职能部门进行监督与管理资源的有效整合,促进多方面协调统一。要优化旅游产品的结构,形成产品结构的合理化配置。旅游产品结构既有空间结构,同时也有行业结构,还存在产品结构。因此,要合理地配置资源结构,要使旅游资源产生“正近邻效应”,使旅游资源的独特性与共同性协调统一,增强旅游资源的吸引力。要以旅游项目为中心配套协调发展,实现布局合理。旅游的吸引力是以旅游项目来带动并发展的,实现旅游资源的合理布局要始终坚持以项目为中心,以项目促进配套设施,以项目促进服务。
其次,从微观上要建立适应产业发展的专门机构,提高管理的效率。要解决乡村旅游经济发展的各种瓶颈问题,就要处理好农民个人、农村集体以及地方政府等各自的利益问题。要建立适应乡村旅游经济发展的高效管理体制,提高乡村旅游产业监督与管理的效率。要促进产业的内部重组,淘汰落后的发展方式。乡村休闲旅游多以松散的家庭为基本单位,存在规模小、项目单一、资金投入不足、管理不够规范、服务标准低等问题。要以现代企业制度为基本思路,促进小规模的家庭式经营模式转变,使之走向联合经营、股份制经营模式,将现有的乡村旅游资源合理有效地优化整合,提高经营的效率,提高科学化管理水平,处理好发展与资源保护的协调统一。旅游资源是一个有机的、相互关联的系统整体,在进行旅游开发、项目构建时,要时刻注意处理好发展与资源保护的关系。乡村旅游资源反映的是大自然的规律,是不可逆的,一旦破坏就会对整个旅游资源系统产生灾难性影响,因此处理好资源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关系至关重要。
参考文献:
[1] 杨新军,窦文章.旅游功能系统:结构与要素分析[J].人文地理,1998,13(2):33-37.
[2] 魏 伟,周 婕. 中国大城市边缘区的概念辨析及其划分[J].人文地理,2006,21(4):29-33.
[3] 顾琛琛.城市边缘区旅游规划模式研究[D].合肥:合肥工业大学,2011.
[4] 方修琦.近百年来北京城市空间扩展与城乡过渡带演变[J].城市规划,2002,26(4):56-60.
[5] GB/T 18971-2003,旅游规划通则[S].
[6] 李华辰.边缘旅游区理论体系构建研究[D].河南开封:河南大学,2008.
[7] 佟玉权. 区域旅游系统结构优化的理论研究[J].辽宁教育学院学报,1998,15(2):28-30.
[8] 王爱忠,何玲姬.昆明市旅游资源空间结构分析[J].云南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7,36(4)21-23.
关键词:旅游经济;空间分异;ESDA;新疆
0 引言
旅游业是现代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快旅游业改革发展,是适应人民群众消费升级和产业结构调整的必然要求,对于扩大就业增加收入,推动中西部发展和贫困地区脱贫致富,促进经济平稳增长和生态环境改善意义重大。近年来,旅游经济差异的研究日渐增多,在空间上涵盖了从全国到各省、市、区等不同尺度范围的研究(汪德根,陈田,2011;陆林,余凤龙,2005);研究方法上,多数研究者主要依据区域发展相关理论,运用泰尔指数变异系数以及标准差等方法来分析地带间旅游经济差异(何瑛,唐湘玲,2011;程进,陆林,2010;孙盼盼,戴学锋,2014);随着学科的不断发展,空间自相关理论在旅游经济差异的研究应用中也日趋成熟(姜海宁,等,2009;宋慧林,马运来,2010;余凤龙,等,2013);另外一些研究者还尝试使用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ESDA)技术研究景区交通可达性旅游者空间分异等微观问题(张燕,等,2010;潘竟虎,从忆波,2012)。总的来看,研究成果多集中在东部发达地区和高等级旅游景区,旅游经济及空间分异指标的选择及赋值主观性较大,分异因子的提取和分异规律的概括大都是实证性的,缺少不同层次旅游经济行为差异的比较研究(陈晓,等,2009;李如友,黄常州,2014;王洪桥,等,2014);空间自相关分析关注全国层面的宏观现象(李红波,等,2013;方叶林,等,2012),少有省区内部特别是更小尺度上的规律研究(龚箭,等,2014)。随着大城市旅游进入新常态,县(市)旅游正在以超常态的步伐赶超,县(市)旅游经济的发展已经成为推动中国经济转型的新空间和新动力。本文以新疆各县(市)旅游经济发展为研究对象,结合新疆旅游经济普查数据,用地理信息技术手段分析新疆旅游经济发展空间差异,综合应用空间自相关分析及SPSS17.0相关性分析方法研究空间差异的影响因子,以期探索新疆旅游经济发展空间分异的客观规律及形成机制,为丝绸之路经济带核心区――新疆旅游经济均衡协调发展提供理论支持
1 研究方法和数据来源
1.1 研究方法
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ESDA)是一系列空间数据分析方法和技术的集合,以空间关联测度为核心,通过对事物或现象空间分布格局的描述与可视化,发现空间集聚和空间异常,揭示研究对象之间的空间相互作用机制(蒲英霞,等,2005)。ESDA有效弥补了传统区域差异分析在“空间依赖性”解决方案中的不足,从全局和局部自相关角度有效解决了与地理位置相关的数据或行为的空间属性或空间关联,为分析空间异质性关联性及其分异规律提供了有效途径。
(1)全局空间自相关
全局空间自相关分析用于分析区域总体的空间关联和空间差异程度,常用全局Moran指数(Global Moran,s I)表达(徐建华,2006):(1)
Wij为空间权重矩阵,空间相邻为1,不相邻为O,E(G*i)和Var,(G*i)分别为G*i的数学期望和变异数。如果Z(G*i)为正且显著,表明位置i周围的值相对较高(高于均值),属于高值空值集聚(热点区);反之,如果Z(G*i)为负且显著,则表明位置;周围的值相对较低(低于均值),属于低值空间集聚(冷点区)。
(4)相关性分析
本文选用偏相关分析方法对变量进行控制,通过相关性分析得到影响新疆旅游经济空间分异的主要因素,并以此探讨其形成机制。
1.2 研究数据来源
首先以新疆85个县(市)(见表1)为研究单元,并选择旅游总收入作为统计分析样本数据其次,基于新疆旅游资源独特但旅游经济落后这一现实,充分考虑新疆MODS(山地-绿洲-荒漠系统)的空间结构对旅游经济的基础性影响,选择影响空间分异的三大关键因素――经济发展资源禀赋及交通设施,关注指标体系的空间关联和指标赋值的功能匹配,在影响因素及机制分析中选取与新疆旅游经济发展密切相关的社会经济,旅游资源,交通网络和旅游基础设施等四大类13个具体指标(汪德根,等,2011;方叶林,等,2013;张广海,等,2013)(见表2)。鉴于数据的可获得性及新特的交通区位,选取以下指标进行分析。原始数据来自各县(市)2013年统计公报和各地州统计年鉴,其它数据来源于2013年新疆旅游资源普查数据,图层数据来自于国家地理信息网1;4000000图集,通过GIS软件录入属性数据得到。
2 实证结果及分析
将已录入属性数据的shp图层导入Geoda软件中,基于最临近距离规则创建空间权重wij,得出全局Moran's I指数为0.3220,Moran's I的正态统计量Z值大于0.05置信水平的临界值(1.96),通过显著性检验(见表3)。
由以上得分可知,Z值>1.96,可以拒绝零假设,表明新疆旅游经济空间分异呈显著的正的空间自相关特征,即各县(市)的旅游经济发展水平不是随机分布,而是具有较明显的空间依赖性。
全局空间自相关指数Moran's I主要通过比较临近空间位置观察值的相似程度来测量全局空间自相关属性和程度。因其充分考虑了样本量,观察值及空间权重而能很好地反映某种属性在整个区域宏观分异特征;而局部空间自相关是在全局自相关时进一步探讨属性是否存在空间异质性,并确定其异常值位置,寻找二者在空间分布上的相似性和差异性。一般采用Moran散点图和局部空间关联指标(LISA)分别表征全局和局部空间自相关关系。基于各县(市)旅游总收入数据,利用GeoDa095i软件得到新疆85个县(市)旅游经济总收入的Moran散点图(见图1),结果分析如下
2.1 整体上表现为空间集聚性强,两极分化明显的特征
新疆旅游经济发展表现为水平较高或较低的地区周围也聚集或跟随着经济水平较高或较低的地区,旅游经济空间分异具有典型的正空间自相关性,且空间差异较大如图1所示,分布在第一象限的空间样本占21.7%,落在二三象限的样本占73.5%,表明新疆旅游经济发展具有明显的空间集聚和极化特征,但整体水平普遍较低且空间依赖性较强。
2.2 局部上符合距离衰减和空间近邻效应
由于Moran散点图没有给出显著性水平的指标,因此有必要计算LISA来进一步探究空间分析的结果,LISA是用来衡量观测单元属性和其周边单元的相近或相异程度的指标。利用GeoDa095i软件计算得到每个单元的局部Moran's I值及与之对应的显著性水平,将显著性水平高的县(市)提取出来,可以直观得到新疆旅游经济发展水平高低值集聚的县(市)(见表4)。
新疆旅游经济局部集聚形成了稳定的高低值区双向极化空间格局,旅游经济发展水平以高值区核心城市为中心沿交通网络向周边地区递减处于HH区或者LL区的县(市)旅游经济发展空间分异较小,其局部Moran指数为正且显著,占新疆县(市)总数的30.6%,而这两个片区相比较,旅游经济差异很大,这两个地区的差异水平几乎代表了南北疆旅游经济发展的差异,集聚状态形成双向极化。
HH区域内县(市)自身和周边地区旅游经济发展水平均较高,主要位于“乌-昌”经济圈范围内,该类地区旅游经济发展水平远远高于周边地区,并且此类地区之间旅游经济的关联性强,旅游经济的空间溢出效应明显,有利于相邻的旅游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县(市)之间开展多方面合作,从而实现要素流动旅游客流量共享;而昌吉回族州县(市)处于LH区,由于逐渐远离经济核心区,旅游经济发展缓慢,旅游产业链功能不全导致一直处于落后区;处于LL区的县(市)基本分布在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和田大部分地区以及喀什地区部分县(市),这些县(市)大多自然环境恶劣,社会经济发展落后,但有着良好的人文旅游资源;由于南北疆距离较远造成这些偏远区域旅游经济发展长期滞后,旅游资源得不到有效利用。
2.3 冷热点分布集中而稳定,但冷点及相关区域占比较高
如图2,新疆旅游经济热点区为Z(G*i)为正且显著的县(市),这些县(市)基本处于北疆中心区域,以乌鲁木齐市昌吉回族自治州为核心,阿勒泰地区吐鲁番地区等为延伸,但热点区仅占新疆总面积的26.5%,冷点及相关区域所占比重较大;旅游经济冷点区集中在阿克苏地区、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喀什地区以及和田地区。南疆地区交界闭塞,少数民族集中,通达性差,是新疆旅游经济冷点区的核心。
2.4 影响因素及形成机理分析
根据新疆旅游经济空间分异较大,两极分化较强,旅游经济空间发展失衡的特点,选取社会经济、旅游资源、交通网络和旅游基础设施等四大类:旅游人次、人均GDP、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旅行社个数等131个具体指标,用SPSS17.0主成分分析及相关分析方法,深入研究影响旅游经济空间分异规律的形成机制。其中旅游资源优势度指标原始数据来自韩春鲜(2009)的研究成果,鉴于旅游资源与旅游经济关系密切,同时新疆旅游资源类型随时间变化较小,旅游资源优势度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代表一个地区的旅游资源概况,故作此分析本文其余数据来自《新疆统计年鉴》及经济普查数据,计算结果如表5,可分析得:
(1)交通可达性及旅游基础设施数量对新疆旅游经济发展起决定性作用
由于相关度越接近于1,二者的关联性越强,本文界定相关度大于0.5的指标为一级指标,小于0.5的指标为次级指标,由分析结果知,旅行社个数星级宾馆个数以及住宿和餐饮从业人员数与旅游经济发展的相关度较高,旅客周转量与旅游经济发展的相关度也接近于1呈高度相关,远高于人均CDP等次级相关指标,可见旅游基础设施尤其旅游交通与旅行社数量对新疆旅游经济发展起决定性作用。对此,我们应用标准差椭圆来对旅游交通旅游景点(含旅行社星级宾馆)这两类主要因素与旅游经济格局的形成做具体分析(见表6)。利用Arcgis10.1中椭圆分析功能可统计出全疆旅游景点的中心位于和静县(85.217809,43.328755),长半轴为6.84km,短半轴为2.72km,旅游景点椭圆面积约占全疆面积的34.7%,相对全疆空间分异系数较大,说明旅游景点存在着明显的空间分异;其次旅游景点分布成“东北-西南”的分布格局,方位角是68°,与旅游总收入分异趋势相似,因此是影响旅游总收入出现极化现象的主要原因。铁路线路呈“西南-东北”方向分布;与公路相比,铁路椭圆面积较小,分布集聚且主要集中在旅游热点区,可以看出,铁路对旅游经济影响效应要高于公路。
(2)旅游资源优势度对旅游实现更加重要
A级旅游景区的数量少,对旅游经济造成影响不显著,游客更加注重旅游资源的优势度,在注重休闲与体验的旅游时代,旅游资源的丰富度与品味度占据了更重要的位置新疆旅游资源丰富,品位度高,与中国东部和中部地区互补性强,有极强的吸引力,但总体上还基本处于“一流资源,二流交通三流开发”的状态,有许多具有开发潜力的资源还未得到合理开发,需要加强新疆A级精品景区建设,将旅游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
(3)交通区位对新疆旅游经济空间分异起着基础性作用
由图3可以发现,新疆省道和国道空间分异系数较大。南疆地区交通闭塞,铁路及公路数量少等级低,交通网络连通性差。覆盖度低。良好的交通区位使得新疆旅游经济热点区集聚于北疆,形成了以乌鲁木齐市为中心,昌吉回族自治州和吐鲁番地区阿勒泰地区为延伸区的旅游热点区域,呈以热点区核心城市为中心沿交通网络向周边地区递减的格局,交通区位是旅游经济发展的重要影响因素。
3 结论
体育赛事旅游的资源优势
体育赛事旅游价值的分析体育赛事是否属旅游资源?国家旅游局2003年2月24日、2003年5月1日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旅游资源分类、调查与评价》(GB/T18972-2003)中对旅游资源的定义是:“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凡能对旅游者产生吸引力,可以为旅游业开发利用,并可产生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各种事物和因素”.我国学者郭来喜先生对旅游资源也有这样的定义:凡是能为人们提供旅游观赏、知识乐趣、度假疗养、娱乐休息、探险猎奇、考察研究及人民友好往来和消磨闲暇时间的客体和劳务,都可称为旅游资源,是发展旅游业的物质基础.据此,我们可以非常清楚地认定归属事件旅游范畴的“体育赛事”是旅游资源.旅游资源可分为自然旅游资源和人文旅游资源,即独特的地貌和历史遗存、社会风俗文化等.体育赛事便是属于后者的旅游资源.当它在空间上被固定之后便成为了旅游产品,能够吸引旅游者前往,并满足旅游者的旅游需求.大型体育赛事活动是体育赛事文化的现实表现体,它能为游客提供观赏和体验的愉悦的精神享受,并能融合一定旅游空间的旅游产品,引导游客进行另外的旅游活动.体育赛事拓展了旅游资源的包含范围,传统的旅游资源依靠一定的历史遗存,但对于体育赛事举办地来讲,如果存在理想状况,它甚至可以将荒无人烟的沙漠变成人所向往的旅游目的地.无疑,它极大地扩张了体育产业的涵盖面,为加大“购”、“娱”的经济动力能级提供了可靠的保障,为实现旅游业、体育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循环利用的资源.体育赛事旅游资源的优势体育赛事旅游属于传统节事旅游(事件旅游)的一种,与传统的自然旅游资源、人文旅游资源相比较,具有自身的特点和优势.主要有:第一,更广泛地吸引不同的旅游群体.现代生活的节奏和高强度,令越来越多的人倾向于在为数不多的假日选择能够远离日常生活环境的活动.他们希望体验一下轻松新鲜的环境,渴望回归自然的归属感,同时,也更加注重对自身健康状况的改善.那么,将体育赛事作为一项旅游活动无疑能够很好地满足消费者的上述要求.当旅游者来到体育赛事的举办地,他们一方面是各项体育赛事的参观者,甚至是参与者,另一方面又是城市的旅游者,并常常超过预期地到达城市周边的旅游景点.多项休闲活动的组合使他们对于目的地产生强烈的认同感,因此能够获得极大的心理满足.第二,更有效地弥补传统旅游资源的不足.大型的、具有市场号召力的体育赛事,在举办地自身旅游资源缺乏的情况下,也依然能够吸引大量的旅游者.因为此时,观看或是参与到体育赛事活动中,已经具有了相当于传统旅游产品的吸引力,由此而进行的旅行活动所引起的各种现象和关系的总和本身就是旅游,其旅游目的就是体育赛事.比如很多古老的城市或是欠发达的地区,在大多数旅游者的心目中,很可能由于长期观念的束缚和自身的旅游吸引力不足而难以成为假日休闲的热点地区.但是大型体育赛事的成功举办,却令很多消费者产生前往该地区的旅游动机,也可以说,他们旅游的目的就是这样一场大型的体育赛事活动[10].第三,具有很强的旅游后续效应.大型的体育赛事给举办城市带来的旅游效应,不仅仅限于赛事举办期间所创造的效应部分.对于主办城市方来说,通过大型的体育赛事活动吸引各方旅客所带来的信息,往往能够从中发现很多的规律和商机,并由此进行新的旅游产品和项目的开发.一场成功的体育赛事过后,主办方都会根据大量参观者的需求,再进行一些后续活动的策划,不仅将其作为日后吸引更多旅游者的特色项目,同时也为体育节事赋予更多的人文意义.并且通过举办大型的体育节事活动,改善了城市的基础设施,进一步优化了社会环境,为前来参观的消费者留下了良好的印象.良好印象的形成为日后更多旅游者的到来提供了口碑和可能.这些效应在体育赛事举办期间不能够完全地体现出来,因此,大型体育赛事具有较强的旅游持续和后续效应.
体育赛事旅游的特征属性
效益的高效性与组织的具体性赛事旅游活动具有动态性,它在空间和时间上不受如自然景观、人文景观等的限制,体育赛事可以作为动态旅游资源来替代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吸引更多的旅游者.但体育赛事作为一种观战类的旅游产品及依附其生长的其他类旅游产品具有时间和空间的不可转移性,本身作为一种短期、定点的组织活动,它所产生的赛事旅游活动在时间和空间上具有相对的集中性.一般来说,体育活动或大型赛事都发生在规定的时间及空间,同时伴随着旅游活动而形成的旅游流也就具有了一定的时空局限性,因此短时间内所产生的旅游经济效益显得更为高效.作为最大型的体育赛事,奥运会曾让旅游业十分疲软的巴塞罗那成为整个欧洲的第三大度假旅游胜地,让美国的盐湖城成为会展旅游的一个新热点,让澳大利亚政府将80多亿澳元的旅游收入装入囊中……体育观战和大型赛事旅游作为影响极其广泛的旅游项目,不管是奥运会、世界杯还是其他大型体育赛事旅游,其赢利都是巨额的.以2008年北京奥运会为例,国家审计署公布了《北京奥运会财务收支和奥运场馆建设项目跟踪审计结果》,公告中说,根据截至2009年3月15日的实际收支数、后续应实现收入和待结算支出的统计结果,北京奥组委收入将达到205亿元.纵观历史,每一次大型体育赛事都给举办国在建筑、交通、市容环境等方面带来了巨大的效益,各种赛事主办国因赛事旅游和观战旅游而获得高额利润.而高效的收益无法脱离具体细致的活动组织,因为,这种自然引发性旅游活动的开展必然要受到比赛的影响,赛事旅游活动的内容、接待安排和目标市场都与比赛情况密切相关.赛事旅游活动的内容应根据比赛的性质、参与者的情况和赛程的安排来具体设计.组织者设计的主题活动大都以赛事活动为核心;传统的观光、休闲项目也需要依据旅游者观看比赛的具体时间、地点以及旅游者的国籍、偏好等个体特征来进行选择和组织;甚至考虑到如果比赛是分轮次进行的,旅游活动的安排还必须相对灵活,以适应每一轮次的胜负结果给旅游者带来的影响.赛事旅游活动的组织除了必须与比赛的具体情况相结合外,还应考虑到赛事旅游者在消费方面的特征,尤其是消费的情绪化特征等,故体育赛事旅游更是一项细致、系统、预先策划的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