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儿童急诊医学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 学生障碍;记忆;磁共振成像;儿童
【中图分类号】 R 179 R 395.6 G 44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0-9817(2009)02-0124-03
功能磁共振成像(functional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fMRI)是20世纪90年代在磁共振(MRI)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脑功能成像技术。fMRI结合了血氧水平依赖性原理和回波平面成像技术,能得出反映脑激活状态的功能图像。功能磁共振成像能够直观、形象地观测正常人完成认知任务过程中大脑活动情况,无损伤性,并且具有较高的时间和空间分辨率,从而成为研究大脑认识思维活动的强有力的工具。近年来这项技术被广泛地应用到认知神经科学研究领域,用来探讨人类认知过程与情绪活动的脑机制。研究者运用该技术,对感知觉、注意、记忆、语言以及情绪[1-3]等的脑功能进行研究,并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认知与情绪过程的神经基础。
本研究拟通过应用fMRI技术对学习障碍儿童和正常儿童在记忆思维过程中脑部活动成像的比较,分析两者激活模式以及激活强度的差异,探索大脑思维记忆方式和信息处理途径,从而进一步探讨学习困难的病因,为预防和治疗儿童学习障碍提供科学依据。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选择武汉市2所普通小学一~六年级学生共947名进行调查,剔除表格不完整(缺、漏项)者,共获有效样本886名,有效率为93.56%。筛查出学习障碍(LD)儿童90名,LD检出率为10.16%,其中男童60例,女童30例。 采用知情同意的方法,选择学习障碍儿童和正常儿童各12名分别作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年龄分别为(9.89±0.86)和(9.67±0.75)岁,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所有被试者均智力正常(IQ>85)、右利手、视觉正常、家族中没有癫痫和其他神经系统疾病。
1.2 方法
1.2.1 LD的确定 (1)CCMD-2-R中LD的诊断标准;(2)PRS (The Pupil Rating Scale Revised Screening for Learning Disability)量表评定为学习障碍;(3)主课(语文、数学)平均成绩在班级P10以下,独立完成作业困难;(4)IQ>70;(5)无视、听觉障碍,排除多动和器质性病变。
1.2.2 fMRI的测定
1.2.2.1 设备及参数 采用美国GE公司生产的Singa l.5T CV/i超导型机扫描。结构像采用T1加权像,采用自旋回波(Spin echo, SE)序列,功能磁共振数据采集采用回波平面成像(echo planar imaging, EPI)技术,三维全脑结构像采用3D SPGR扫描序列,数据处理采用统计参数图软件(SPM2, Statistical Parametric Mapping software, Wellcome Department of cognitive Neurology, London. UK)进行数据分析。首先对功能像进行头动矫正,然后进行空间标准化和空间平滑处理,再对三维全脑像进行标准化并与功能像匹配,并叠加于平均三维结构像上生成统计参数图(Statistical Parametric Mapping)。
为加强信号的对比,采用BLOD技术(血氧-脉搏触发方式),实验的扫描采用了EPI的T2加权摄影条件序列。视野FOV:240 mm×240 mm;分辨率:64×64像素;断层厚度(Slice Thickness):5 mm;断层间隔(Slice Gap):0 mm;脉冲重复间隔时间/回波时间(TR/TE):3 000/400 ms;累计扫描时间:5.2 min;翻转角:90°。
1.2.2.2 实验方法 采用组块设计(blocked design)和事件相关实验设计(event-related design)的实验范式进行工作记忆的fMRI测试。实验分5个组块,每个组块包括10个10以内的随机数字,要求受试者进行连续累加计算。实验由安静状态开始,然后进行连续默算加法。全实验过程由“安静-刺激-安静-刺激-安静-刺激”的周期组成。刺激组块与基线组块交替出现,无提示语。基线组块播放位于画面中的“+ ”,持续停留20 s。刺激组块由连续播放的10个竖写一位数加法(黑白图) 组成,
每个组块均已给出得数。数字累加的作业内容及结果在一台计算机上按一定的时间呈现出来(组内间隔:3 s, 组间间隔:30 s),通过一个投影仪投影到一个屏幕上,被试者通过在眼睛前方的一面镜子反射观察,显示作业结果时被试儿童通过左右2个按钮选择相应的答案,其中左侧按钮表示该结果与其计算结果一致,右侧则不一致,被试者要对每个组块的得数做出正误判断。整个实验过程中没有视听觉任务提示及回答, 保证受试者完全集中于计算这一根本任务。全过程始终由MRI进行断层扫描,并通过标准化重建为大脑的全方位立体表观图。
本实验对24名被试儿童进行5组数字(每组10个)累加计算的同时,用功能磁共振成像进行多层回波平面(EPI)的T2加权摄影,其后通过图像解析和统计学处理,提取激活信号。
1.3 统计分析 将MRI输出的DICOM Ⅲ格式的图像转换为ANALYZE格式,以便使用SPM2软件来检验激活区域的差异是否有统计学意义。后期激活部位的筛选以及强度比较采用t检验。
2 结果
2.1 正常组儿童工作记忆时脑部激活情况 正常儿童主要的激活区位于两侧额叶上中回及其靠近中央前回的区域,
尤其是左侧额上回激活范围最大(249 voxels),其次为右侧额中回(127 voxels);两侧顶叶后部小叶、角回及周围皮质激活反应呈阳性;另外,双侧枕叶、顶枕沟以及扣带回也有激活现象。见表1。
2.2 LD儿童工作记忆时脑部激活情况 LD儿童执行计算任务时,双侧额叶激活范围较大,左侧额上回部位激活较强(184 voxels),其次是额中回(132 voxels)及其周围皮质;右侧顶叶激活强度处于中等水平;左侧丘脑、楔回、右侧脑岛以及两侧枕叶也有散在的激活反应。见表2。
2.3 2组儿童相同脑部激活区域强度的异同 2组儿童在执行工作任务时,激活部位和程度不完全一致,2组儿童共同存在的激活区域是:左侧额上回、左侧枕外侧回、右侧枕回、右侧额中回、右侧顶叶。将正常组和LD组儿童各个激活区域的体素进行t检验,可知正常组在左侧额上回和右侧额中回区域激活体素高于对照组,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而双侧枕叶和右侧顶叶2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3 讨论
工作记忆是一种重要的认知功能,属于短时记忆的一种,是一种对信息进行暂时加工和储存能量有限的记忆系统,包括信息编码、保持和提取过程,进行复杂认知任务如语言理解、学习、推理、心算时,都需要在工作记忆系统中作临时的信息储存和操作[4-6]。利用 fMRI 对大脑执行任务时激活区域进行脑区定位,可以直观地研究被试儿童在工作记忆时大脑的激活变化。国外研究表明,学习障碍儿童存在不同程度的短时记忆缺陷[7-8],尤其是与言语有关任务的记忆缺陷更明显。
研究结果表明,2组儿童激活的脑部区域主要有双侧额叶上、中回以及靠近中央前回的皮质,枕叶上回、外侧回以及顶叶后部小叶也有较强的激活,且优势半球强于对侧半球。而比较2组相同的激活区域发现,正常组左侧额上回和右侧额中回的激活强度高于LD组,国外关于ADHD研究有类似报道[9-11],枕叶和顶叶后部小叶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额叶上、中回和顶叶后部小叶区域在进行计算思维时发挥主要作用[12-13]。顶叶后部小叶的激活与其计算过程中数字排列的先后顺序有关,而额叶上、中回的功能则与计算结果的保持有关[14-16]。研究证实,前额叶皮质在多种工作记忆的各个阶段都有较强的激活,提示前额叶皮质在空间工作记忆的操作中起到重要作用[17-19]。而D' Esposito 等[20]研究发现,工作记忆和非工作记忆时前额叶皮质都有激活,推断人前额叶皮质侧叶还支持除工作记忆之外的其他信息处理过程。如被试儿童对视觉刺激产生定向和注意性反应,该反应的异常所引起的认知障碍常提示前额叶的损伤。因此,前额叶区域激活强度低于正常组,可能提示学习障碍儿童在暂存记忆的编码、储存、提取、复述等过程中存在一些缺陷,也可能和注意缺陷和保持障碍有关。
枕叶和顶叶后部区域的激活2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可能由于2组儿童在视觉信息和数字信息处理等功能无明显差别,也可能与被试儿童情绪紧张、头部乱动等原因造成偏差有关。此外,2组儿童在扣带回、丘脑、楔回、角回附近皮质以及脑岛等区域也分别有散在的激活点。这些区域可能参与大脑的认知、记忆、思维等活动,如扣带回前部在复杂认知和注意加工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在ADHD患者中该部位激活明显低于正常组[21-22]。
上述结果表明,LD儿童前额叶皮质可能存在功能发育不全或缺陷。本研究样本较小,其结果尚待进一步验证。
4 参考文献
[1] HUMPHREYS GW, PRICE C. Cognitive neuropsychology and functional brain imaging: Implications for functional and anatomical models of cognition. Acta Psychol, 2001,107(1-3):119-153.
[2] MICHELLE L, KEIGHTLEY, GORDON W, et al. An fMRI study investigating cognitive modulation of brain regions associated with emotional processing of visual stimuli. Neuropsychologia, 2003,41:585-596.
[3] AMANDA BG, SHAWNETTE MP, HUI M, et al. Conscious and unconscious processing of nonverbal predictability in wernicke's area. J Neuroscience, 2000,20(5):1 975-1 981.
[4] MICHELLE L, KEIGHTLEY, GORDON W, et al. An fMRI study investigating cognitive modulation of brain regions associated with emotional processing of visual stimuli. Neuropsychologia, 2003,41:585-596.
[5] STILES J, MOSES P, PASSAROTTI A, et al. Exploring developmental change in the neural bases of higher cognitive functions: The promise of functional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Dev Neuropsychol, 2003,24(2-3):641-668.
[6] TAKASHI H, MANABU H, TOMOHISA O, et al. Neural correlates underlying mental calculation in abacus experts: A functional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study. Neuroimage, 2003,19:296-307.
[7] TORGESEN JK. Studies of children with learning disabilities who perform poorly on memory span tasks. J Learn Disab, 1988,21(10):605-612.
[8] SWANSON HL. Short-term memory and working memory: Do both contribute to our understanding of academic achievement in children and adults with learning disabilities? J Learn Disab, 1994,27(1):34-50.
[9] MOSTOFSKY SH, RIMRODT SL, SCHAFER GB, et al. A typical motor and sensory cortex activation in attention-deficit/Hyperactivity disorder: A functional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study of simple sequential finger tapping. Biol Psychiatr, 2006,59(1):48-56.
[10]BUSH G, VALERA EM, SEIDMAN LJ. Functional neuroimaging of attention-deficit/hyperactivity disorder: A rev and suggested future directions. Biol Psych, 2005,57(11):1 273-1 284.
[11]张权,张云亭,李威.数字计算相关脑功能区定位的fMRI研究.临床放射学杂志,2005,24(2):103-107.
[12]MENON V, RIVERA SM, WHITE CD, et al. Functional optimization of arithmetic processing in perfect performers. Cog Brain, 2000,9(3):343.
[13]TKAYAMA Y, SUGISHITA M, AKIGUCHI I. Isolated acalculia due to left parietal lesion. Arch Neurol, 1994,51(3):286.
[14]RYPMA B, D'ESPOSITO M. The roles of prefrontal brain regions in components of working memory: Effects of memory load and individual difference. Proc Natl Acad Sci USA, 1999,96(11):6 558-6 563.
[15]ROSEN AC, RAO SM, CAFFARRA P, et al. Neural basis of endogenous and exogenous spatial orienting: A functional MRI study. J Cogn Neurosci, 1999,11(2):135-152.
[16]LaBAR KS, GITELMAN DR, PARRISH TB, et al. Neuroanatomic overlap of working memory and spatial attention networks: A functional MRI comparison within subjects. Neuroimage,1999,10(6):695-704.
[17]SOHN M-HO, STEFAN U, JOHN R, et al. The role of prefrontal cortex and posterior parietal cortex in task switching. Proc Natl Acad Sci USA, 2000,97(24):13 448-13 453.
[18]D'ESPOSITO M, BALLARD D, AGUIRRE GK, et al. Human prefrontal cortex is not specific for working memory: A functional MRI study. Neuroimage, 1998,8(3):274-282.
[19]汤慈美.神经心理学.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1:34-35.
[20]RUBIA K,OVERMEYER S,TAYLOR E, et al. Hypofrontality in attention deficit hyperactivity disorder during higher-order motor control: A study with functional MRI. Am J Psychiatry, 1999,156:891-896.
[21]CABEZA R, STEPHEN MR, ANTHONY DW, et al. Can medial temporal lobe regions distinguish true from false: An event-related functional MRI study of veridical and illusory recognition memory. Proc Natl Acad Sci USA, 2001,98(8):4 805-4 810.
[22]BUSH G, FRAZIER JA, RAUCH SL, et al. Anterior cingulate cortex dysfunction in attention-deficit/ hyperactivity disorder revealed by fMRI and the Counting Stroop. Biol Psychiatr, 1999,45:1 542-1 552.
(收稿日期:2008-06-30)(上接第123页)[8] 朱小洁.互助式方式开展小学生营养教育工作初探.中国农村卫生事业管理,2006,26(2):42-43,63.
[9] 汝骅.中小学营养教育的问题与对策.中国健康教育,2006,22(2):119-122.
[10]张艳丽,王守英,谷玉梅.营养教育对中学生健康知识态度行为的影响效果评价.中国学校卫生,2007,28(8):689-690.
[11]余小鸣,段爱旭,陈惠平,等.“儿童与儿童”模式在小学生营养教育中的应用研究.营养学报,2005,27(3):222-224.
[12]BOOKMAN D.健康教育的“KAP”模型及设计(二).华西预防医学,1990(1):50.
[13]刘爱东,赵云丽,张兵,等.贫困地区5岁以下儿童家长营养教育效果研究.中国健康教育,2007,23(3):189-191.
您们好!
新年的钟声已经敲响,我们又迎来了一个崭新的年度,在这辞旧迎新的美好时刻,我们欢聚一堂,举行2006年度急诊医学质控会议。首先,我代表市第二人民医院对到会的各位专家致以最热烈的欢迎和新年最美好的祝福,对你们一直以来对我市急诊医学质控工作的关心和大力支持表示衷心的感谢!
我院始建于1897年,是地区最早的西医院。经历107年的风雨沧桑,已发展为集医疗、科研、教学、预防、康复、保健为一体的三级综合性医院。医院先后被授予省爱婴医院、卫生部国际急救中心网络医院、省示范文明医院、全国首批百姓放心医院、市交通事故急救绿色通道指定医疗单位。2002年至今,医院先后和市医药科学研究所、市肿瘤医院、市第五人民医院资产重组合并,成为市属医疗单位首家“三院一所”格局的医疗集团。
市第二人民医院现分为东、西两个院区,占地面积78.1亩,职工总数1393人,核定床位1000张,28个病区,35个临床专科。各专科设置齐全,并形成专科特色明显,学科建设突出的办院特点,消化内科、泌尿外科、儿科、肿瘤放疗科、神经内科、肿瘤外科、临床药学、急诊医学是市重点学科。医院设有市肿瘤放射治疗中心、市急诊医学质控中心、市产前诊断中心、市新生儿救治中心、市儿童生长发育中心、市药事管理质控中心、市放射质控中心、市病历质控中心、市临床医师继续教育分中心、市牙病防治办公室、市心脑病防治办公室、伽玛刀治疗研究中心等机构。
医院现代化诊疗设备齐全,拥有省首台体部伽玛刀和头部伽玛刀、高压氧舱、直线加速器、最新一代瓦里安医用电子加速器、多功能后装治疗机等一大批先进医疗仪器设备,总价值过亿元,是地区设备配套完善、技术力量雄厚的肿瘤治疗的"航母",多方位地治疗各种恶性肿瘤,为广大的肿瘤患者提供了有效的治疗机会和场所。
今年,医院总收入预计达3.5亿,比去年增加17%。这是医院建院107以来各项综合指标最好的一年。
我院急救科成立于1986年,是我省成立较早的急救科,原属我省15所骨干急诊科之一,是市急诊医学质控中心、华东地区危重病协作单位、卫生部国际紧急救援中心网络医院、中旅救援中心协作单位,在我市最早实行急诊ICU一体化管理。:
科室现有医疗用房1750平方米,各种急救设备齐全,危重病病区(ICU)实现一对一24小时全方位护理,急诊病区实行病房化管理。科室拥有专业医护人员100余人,其中高级职称医师7名。2006年救治急诊病人约7.5万人次,其中抢救危重病人约3500人次。
【关键词】儿童伤害;交通伤;跌落伤;Logistic回归分析
The characteristic analysis of the injured children under the age of 14 in Dongguan area GUAN Jian, DENG Wen-bing, ZHANG Yi, GUO Xu-chang, ZHANG Wen, XIE Yan-wen. Emergency Department,Changping Hospital,Dongguan 523573, China
【Abstract】ObjectiveTo investigate the characteristics and risk factors of the injured children Under the age of 14 in Dongguan area and provide the basis for making the specific protective measures. MethodsA retrospective analysis of 1707 clinical cases of the injured children in the emergency department of our hospital from 2006 to 2010.Results The incidence rate of child injury in Dongguan area is high, accounting for 3.25% of the emergency people at the same period. Fall-wound is at the first place of the causes of injury, accounting for 30.52%; traffic accident injury and burns are in the second place, accounting for 19.22% and 11.42%; the incidence rate of 7-10 years-old child injury is the highest, 38.25%; the incidence rate of boys injury is higher than girls; the incidence rate of the child injury of the children in these family such as their parents are separated, their mother are just senior high school graduates or the per capita monthly income for the whole family is less than RMB 3000 yuan is higher. There are 7 different degree of disability cases caused by injury and 10 death cases resulted from injury. Conclusions To carry out the pointed health education, average up the level of safety protection of parents and teachers, to strengthen the management of child injury surveillance and damage hazards, so as to minimize the occurrence of child injury.
【Key words】 Child injury; Traffic accident injury; Fall-wound; Logistic regression analysis
伤害是我国0~14岁儿童死亡的首要原因,占儿童总死亡的31.30%[1],也是世界上许多其他国家和地区儿童死亡和致残的第一位原因[2]。了解儿童伤害发生的特点和高危因素,可为制定针对性的防护措施提供依据,从而减少儿童伤害事件的发生。为探讨东莞市14岁以下儿童伤害发生的高危因素与预防策略,笔者回顾性分析2006—2010年我院急诊科接诊的受伤害儿童1707例的临床病例资料,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院急诊科2006年1月至2010年12月接诊的0~14岁伤害儿童1707例,占同期急诊人次的3.25%(1707/52523),其中,男983例,女724例,最小年龄4M,年龄(6.72±3.54)岁,居伤害原因中前3位的是跌落伤、交通事故伤和烧烫伤,占58.93%(1006/1707)。外省籍儿童居多,占86.82%(1482/1707),广东非莞籍占8.91%(152/1707),东莞籍占4.28%(73/1707);因伤害住院治疗181例,死亡10例。
1.2研究方法
建立Access数据库,根据急诊日志、120出车记录、急诊抢救记录、住院病历等临床资料,逐一录入每例患者的性别、年龄、伤害发生时间、地点、伤害类型、严重程度、结救治情况、致死原因等,对上述多因素进行系统地回顾性分析研究。
1.3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3.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处理,对于服从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的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对儿童伤害相关因素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以P
2结果
2.1年龄分布和伤害原因构成
本组1707例伤害儿童中,年龄范围4个月~14岁,年龄(6.72±3.54)岁,高发年龄段7~10岁,占38.25%。伤害原因比较复杂,居首位的是跌落伤,占30.52%、居2、3位的依次是交通事故伤、烧烫伤,分别占19.22%、11.42%。伤害原因在各个年龄段的分布也不一致,在0~4岁以烧烫伤最多,在4~7岁以跌落伤最多,在7~10岁组以跌落和交通事故伤常见,而在10~14岁组以交通事故伤较多。见表1。
2.2性别构成
本组1707例伤害儿童中,男983例,女724例,男女之比1.36:1,男性显著高于女性,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2.3伤害部位及严重程度
伤害部位在头颈部者占33.57%(573/1707),四肢者占45.11%(770/1707),躯干者占38.49%(657/1707),其中,两个以上部位者占17.17%(293/1707)。本组中轻微伤害(不需要住院治疗)有1526例,占89.40%,中度以上损伤(需要住院治疗)181例,占10.60%。因伤害导致不同程度残疾者7例,占0.41%;因伤害导致死亡10例,占0.59%,其中,跌落伤致死3例,交通事故和溺水死亡各2例,窒息、CO中毒、严重烫伤死亡各1例。
2.4伤害相关因素分析
以伤害发生与否为应变量,以父母亲婚姻状况、母亲文化程度、全家人均月收入为自变量按向前法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发现父母分居、母亲文化程度为高中和全家月收入在3千元以下的儿童伤害的发生率更高。
3讨论
伤害是我国1~34岁居民的第1位死因,害也是儿童死亡的首要原因,已成为全球范围内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本院急诊科2006年1月至2010年12月接诊的14岁以下受伤害儿童1707例,占同期急诊人次的3.25%;跌落伤居伤害原因首位,与文献[3]一致,该类伤害的发生有其规律性,其发生原因多与玩耍和运动有关,主要为从楼梯上、树枝、窗台上或床上坠落而致,其中2例儿童从住家阳台上跌落致死,此类伤害可以通过加强对儿童的看护、增加防护栏等加以预防。居伤害原因第2位的是交通伤,究其原因,一方面,交通运输事业的飞跃发展与交通道路基础设施相对滞后、外来人通安全知识的缺乏、城镇道路管理不规范等。另一方面,儿童活泼好动,缺乏自我保护的能力。
潘曙明等[4]研究认为,交通伤害是中国14岁以下少年儿童的第二大杀手,死亡人数几乎是欧洲和美国的2.5倍。因此,家长、学校或幼儿园应加强儿童交通安全知识的教育和指导,增强儿童的自我保护意识。居伤害原因第3位的是烧烫伤,也是4岁以下儿童伤害的主要原因,烧烫伤主要是被热汤、开水、热粥等烫伤,主要是由于父母亲或其他成年人看护不当,婴幼儿缺乏自我保护意识所致。另有1例11岁女童火灾中因其缺乏逃生技能被烧死房内。本组伤害儿童中,性别差异显著,男性儿童伤害发生率高于女童,尤其在跌落伤、交通事故伤、动物咬伤的发生率显著高于女孩,与国内研究结果相似[3,5]。其原因可能与男童相对好动、顽皮、对新鲜事物好奇、户外活动较多和冒险等心理因素及行为特点有关。年龄与儿童伤害有较高的相关性,在0~4岁以烧烫伤最多,在4~7岁以动物咬伤、跌落伤为多,在7~10岁组以跌落和扭伤常见,而在10~14岁组以交通事故伤最多。各年龄组中,以7~10岁组的伤害发生率最高,可能与7~10岁组的儿童活泼好动、好奇心强,但缺乏成熟有效的自我保护能力。伤害部位依次是四肢、躯干、头颈部,住院治疗181例,因伤致残7例,因伤害致死10例。说明儿童伤害的后果严重,加强儿童伤害的预防和和早期诊断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在几乎所有的伤害原因中,低收入家庭儿童、外来儿童所占的比率均较高,其原因与收入所引起的不同的危险暴露情况、健康促进因素和社会环境有关,如父母文化程度及职业、单亲家庭、居住环境、儿童就读学校等[2]。有调查显示,流动儿童各种健康危险行为的发生率多高于本地儿童,提示不仅要加强对流动儿童及其监护人的健康教育,提高其整体素质,而且政府部门应加快城市建设,尽可能为他们提供促进其健康行为养成的环境条件[6]。
参考文献
[1]邵永强.2003—2007年温州市0~14岁儿童伤害死亡特征分析[J].中国预防医学杂志,2009,10(6):502-503.
[2] 赵丹,伟,欧阳斌发,等.深圳市南山区0~18岁流动儿童与本地儿童伤害急诊监测结果比较分析[J].中华疾病控制杂志,2011,15(5):412-414.
[3] 钟节鸣,丛黎明,俞敏,等.浙江省0~14岁儿童伤害急诊监测结果分析[J].中华急诊医学杂志,2008,17(11):1135- 1138.
[4] 潘曙明,陈尔真,Peter Layde,等. 中国道路交通伤的流行病学特征[J].中华急诊医学杂志,2005,14(9):709- 714.
[5] 曾光,耿玉田,荆瑞巍,等.北京市儿童青少年伤害流行病学调查[J].中华流行病学杂志,2006,27(12):1024- 1028.
[6] 翟蕾,黄娜.北京市海淀区流动儿童与本地儿童健康危险行为现状分布[J].中国学校卫生,2008,2(7):590-591.
(收稿日期:2013-04-09)
DOI:10.3760/cma.j.issn.1671-0282.2013.12.025
【关键词】 口鼻罩正压通气 呼吸衰竭 儿童
(声明:本站文章仅给需要的医务工作者提供交流学习参考。翰林医学免费提供。部分资源由工作人员网上搜索整理而成,如果您发现有哪部分资料侵害了您的版权,请速与我们后台工作人员联系,我们将即时删除。客服qq:88970242.后台工作qq:928333977)
【摘要】 目的:探讨口鼻罩正压通气对儿童急性呼吸衰竭的治疗作用。方法:临床诊断为急性呼吸衰竭的72例患儿,对其通气前后临床症状及pao2、sao2、paco2进行比较。结果:①治疗6小时后紫绀、三凹征、呼吸困难等症状很快缓解或消失;血pao2、sao2值明显上升,paco2明显下降。②72例呼吸衰竭患儿,治疗好转62例(86.11%);改为有创机械通气5例(6.9%);死亡3例(5.55%),放弃治疗2例(5.55%)。结论:口鼻罩正压通气对儿童急性呼吸衰竭有良好的治疗效果。
【关键词】 口鼻罩正压通气 呼吸衰竭 儿童
口鼻罩正压通气可避免气管插管或缩短插管时间,改善肺泡气体交换而降低心率,改善血液动力学状态[1],临床上较多地用于治疗呼吸衰竭。现将我院重症监护室使用口鼻罩正压通气治疗儿童急性呼吸衰竭疗效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2001年2月~2008年12月在重症监护室抢救治疗的诊断为急性呼吸衰竭的72例患儿。其中男48例,女24例,男女之比为1.7:1,年龄3~14岁;颅脑损伤15例,重症肺炎14例,颅内感染10例,中毒9例,中毒性脑病8例,溺水5例,哮喘持续状态4例,急性喉炎4例,癫痫持续状态3例。
诊断标准:诊断参照《实用儿科急诊医学》(2005年2月第2版)急性呼吸衰竭诊断标准[2]。
方法:所有患儿采用拉斐尔(德国产)呼吸机给予口鼻罩正压通气。选用适合面型的国产口鼻面罩,通气模式为压力支持通气(psv)加呼气末正压(peep)。呼吸机参数初调:潮气量(fr)10~15ml/kg,吸入氧浓度(fio2)0.4~0.8,吸气峰压(pip)10~20cmh2o,呼吸末正压(peep) 4~6cmh2o。根据血气结果随时调整呼吸机参数,维持pao2在55~70mmhg,paco2 45~55mmhg,血氧饱和度(sao2)≥0.85。同时针对原发病给予综合治疗。如口鼻罩正压通气过程中,患儿低氧持续不能纠正,出现呼吸暂停或心率≤60次/分,患儿烦躁不安应用镇静药无效者应及时给予气管插管[3]有创机械通气。
观察指标:观察患儿年龄、性别、主要诊断、呼衰诱因、口鼻罩正压通气时间、并发症及转归,监测心率、呼吸频率、动脉血气分析,记录患儿转入重症室当时及治疗后6小时临床症状及pao2、paco2、sao2的变化。
统计学方法:数据主要以均数±标准差(x±s)或率表示,采用t检验。
结 果
临床转归分析:72例呼吸衰竭患儿,治疗好转62例(86.11%);改为有创机械通气5例(6.9%);死亡3例(5.55%),放弃治疗2例(5.55%)。其中颅脑损伤治疗有效率80%(12/15),重症肺炎治疗有效率92.86%(13/14),颅内感染治疗有效率70%(7/10),中毒治疗有效率88.89%(8/9),中毒性脑病治疗有效率87.5%(7/8),溺水治疗有效率80%(4/5),哮喘持续状态治疗有效率100%(4/4),急性喉炎治疗有效率100%(4/4),癫痫持续状态治疗有效率100%(3/3)。口鼻罩正压通气时间2~127小时,平均65小时(中位数)。治疗前及治疗后6小时临床反应及血气分析变化对比:治疗6小时后临床症状缓解明显,紫绀、三凹征、呼吸困难等症状缓解或消失,血pao2、sao2值明显上升,paco2明显下降,呼吸衰竭得以纠正。72例患儿治疗前及治疗后6小时血气分析结果对比,见表1。表1 72例呼衰患儿口鼻罩正压通气前、后血气分析变化比较
讨 论
儿童急性呼吸衰竭是引起小儿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机械通气作为治疗呼吸衰竭重要治疗手段,应用广泛,挽救了无数危重患儿的生命,由于经气管插管的侵入性机械通气,破坏了正常呼吸道的屏障功能,在治疗中也会产生一些不利影响和诸多并发症。近年来随着呼吸机和面罩性能的不断改善,口鼻罩正压通气又较多地用于临床治疗呼吸衰竭。
口鼻罩正压通气在临床上主要用于由非阻塞性因素引起的呼吸衰竭,对上气道有阻塞的呼吸衰竭患儿,如果致病因素在几天内可能逆转,如严重哮喘,急性喉炎所致的喉梗阻,应用口鼻罩正压通气可以支持患儿度过最危险时刻;也可为应用支气管扩张剂,激素等药物治疗争取时间,该组重症哮喘4例,急性喉炎4例,经药物及口鼻罩正压通气后无一例行气管插管及死亡。因此临床上严重哮喘,急性喉炎所致喉梗阻如pao2明显降低或伴paco2升高,可早期应用口鼻罩正压通气,以防止呼吸功能的进一步恶化。
【参考文献】
1 augus rm,ahmed aa.fenwick lj.et al.comparison of the acute effects on gas exchanges of nasal ventilation and doxaparm in exacerbation of 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thorax,1996,51(10):1048-1048.
2 樊寻梅.实用儿科急诊医学.北京:北京出版社,2005,02:47-48.
关键词 亚低温 心脏停搏 神经功能 预后
随着医学水平的不断提升,心肺复苏术(CPR)也在临床中得到了完善与发展,心脏停搏患者通过自主循环使生存率有了显著的增加,但其预后还未得到肯定,部分患者的神经功能可出现永久,甚至导致死亡。近年来,临床发现亚低温治疗能够有效改善心脏停搏患者的预后及神经功能,但中国亚低温治疗仍未得到广泛的普及与应用[1~3]。为此,本院收治心脏停搏患者48例采取亚低温治疗,收效较佳,现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2010年2月-2013年2月收治心脏停搏患者96例,经心电图或初始心电监护提示为无脉室性心动过速或室颤,通过CPR术后恢复自主循环并持续昏迷。其中男28例,女20例;年龄42~74岁,平均(59.8±5.7)岁。排除严重心肾肝功能不全者;严重外伤者;晚期肿瘤者;全身功能衰竭者;中重度脑卒者。根据随机性原则将96例患者平均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每组48例。一般情况对比中,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P>0.05)。
方法:根据心肺复苏与心血管急救指南中的相关标准[4],两组均采取除颤、胸外按压、呼吸机通气及气管插管等处理,同时给予镇静抗惊厥、复苏药物,以及降颅压、预防感染、纠正酸碱失衡、纠正电解质等干预。在此基础上,对照组采取常温方法治疗;研究组采取亚低温方法治疗,即恢复自主循环后,马上输注1000ml冰冻生理盐水,同时应用电脑降温毯给予全身降温,速度控制在每小时降温0.5~1.0℃,体温降至32~34℃,持续时间24小时。24小时后停止亚低温干预,并以每小时恢复0.5℃的速度逐渐将体温升至37~37.5℃。
观察方法:①通过GCS(格拉斯哥昏迷量表)对两组复苏情况给予评分:所有患者于复苏后当天、3天、7天分别进行GCS评分,共计15分。死亡患者计最小分值。②随访6个月,根据GCS分值对两组的脑神经功能给予分级:a恢复良好:生活恢复正常,或轻度功能缺失;b中度残疾:生活能够自理,工作学习能力得到部分恢复;c重度残疾:患者生活需要他人照料,但意识清楚;d植物生存:对外界环境无意识、无反应;e死亡:患者死亡。神经功能良好率=恢复良好率+中度残疾率。
统计学处理:通过SPSS13.0软件进行分析统计,计量资料以( ±S)来表示,组间对比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P
结 果
两组GCS评分对比:复苏当天、复苏后3天,两组GCS分值无明显差异(P>0.05);复苏后7天,两组GCS分值明显高于复苏当天(P
两组治疗后6个月神经功能预后及死亡率对比:治疗后6个月,研究组神经功能良好率58.33%(28/48),死亡率20.83%(10/48),对照组神经功能良好率22.92%(11/48),死亡率41.67%(20/48),两组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讨 论
据有关资料显示,心脏停搏者通过积极的心肺复苏干预后,虽然部分患者恢复了自主循环功能,但仍有许多患者可以遗留下较重的神经系统疾病或最终死亡[5~7]。低温疗法是通过物理方法降低患者的体温,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按照不同的治疗温度,低温疗法分为低温治疗、深低温治疗、亚低温治疗等[8]。近年来,随着对亚低温研究的不断深入,发现32~34℃亚低温治疗对于心肺复苏干预后的患者具有显著的保护作用。同时亚低温能够减少脑代谢率,缓解脑水肿,抑制脑细胞凋亡、降低再灌注后炎症作用以及抑制了内源性损害因子在脑中的释放,继而对神经功能及脑部起到保护作用。
由于中国急救系统仍需要进一步的发展与完善,以及当前急救知识的普及率过低等因素[9],院前心脏停搏者恢复自主循环的情况仍较少见,所以无法像西方发达国家一样能够对于院前心脏停搏者采取大范围的分析与研究。本文选择的病例主要为本院院内发生心脏停搏者,结果显示,研究组亚低温治疗神经功能良好率58.33%,明显高于对照组(常温治疗)22.92%,且研究组死亡率20.83%(10/48),明显低于对照组41.67%(P
总之,针对心脏停搏者采取亚低温治疗,能够有效加强神经功能状态,改善预后,降低死亡率。所以,应对心脏停搏者的亚低温治疗方案给予足够的重视,以此保障患者的就医质量。
参考文献
1 孙宏巍,王德生,汤颖.亚低温脑保护的临床研究进展[J].中华内科杂志,2012,51(5):1052.
2 梁振佳.亚低温治疗在心脏骤停后脑复苏中的应用[J].右江民族医学院学报,2012,34(5):142.
3 冯雪辛,张永强,薛玉良等.氯胺酮联合亚低温对窒息性心跳骤停大鼠复苏后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影响[J].中华麻醉学杂志,2010,30(6):65-68.
4 许巍,刘春峰.治疗性亚低温对儿童心脏停搏后脑功能保护的作用[J].中国小儿急救医学,2012,19(1):152.
5 戎群芳,张育才.儿童心肺复苏后亚低温治疗策略[J].中国小儿急救医学,2011,18(3):522.
6 花嵘.亚低温用于心搏骤停后脑保护的研究进展[J].中华急诊医学杂志,2010,19(10):622.
7 陈辉,毕长柏,薛春琴等.亚低温对大鼠全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后神经元凋亡的干预研究[J].中国全科医学,2012,15(33):2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