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经济基础知识点总结

经济基础知识点总结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经济基础知识点总结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经济基础知识点总结

经济基础知识点总结范文第1篇

要根据课程标准对知识与能力的不同层次要求组织教学。课程标准对历史知识与能力的学习分为三个层次要求:(1)凡在课程标准的陈述中使用“列举”、“知道”、“了解”、“说出”、“讲述”、“简述”、“复述”等行为动词的,为识记层次要求。(2)凡在课程标准的陈述中使用“概述”、“理解”、“说明”、“阐明”、“归纳”等行为动词的,为理解层次要求。(3)凡在课程标准的陈述中使用“分析”、“评价”、“比较”、“探讨”、“讨论”等行为动词的,为运用层次要求。

第一个环节:学生齐读课程标准,掌握本单元复习目标。(多媒体展示略)

二、依据教材“建”结构

复习时,教师要引导学生依据课程标准要求掌握的基础知识点,根据教材单元进行梳理、掌握。要熟记基础知识,不放过任何一个知识点;要理解基础知识,不要停留在简单的背诵上;要对知识点进行梳理和整合,形成知识体系,加强理解记忆,最大限度地提高复习效率。教师要严格按照课程标准的要求,努力为学生的探究性学习创造条件。

第二个环节:回顾基础知识,构建知识体系。(小组合作学习)

在本环节中,先让学生分组对照课本复习本单元基础知识点,然后教师用多媒体展示填空内容,逐组检查学生掌握隋况,并作出针对性评价。

例如:小明对“跨入近代社会的门槛”这一单元线索模糊不清,请你根据提示,把下列历史事件填入方框中相应的位置,帮助他理清大致的线索。(多媒体展示略)

三、指导方法“导”探究

教师要引导学生在复习重点知识上狠下工夫,要求学生着重掌握好重大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现象、历史线索、历史特征等,借助小组成员之间的合作和教师的帮助,学会把分散的历史史实、概念、阶段特征等纳入完整的知识体系,形成层次分明、条理清晰的主干知识网络,而且要进行纵横联系、融会贯通。

第三个环节:体验探究,巩固所学。(合作学习、取长补短)

活动探究一近代化的探索:中西近代化探索道路的对比

实现近代化(现代化)是近代以来世界各国发展的必由之路,在向近代化迈进的过程中,中国和西方各走了一条不同的道路。

(1)依据15-19世纪上半期西方世界发生的重大历史事件,阐述西方近代化的历程。(2)回顾有关史实,说明中国近代化的历程。(3)简要归纳导致中西方近代化顺序相反的原因。(4)你认为在我国现代化进程中应如何正确对待外来的优秀文明成果?

通过探究,让学生学会对中外历史进行横向联系与对比,培养学生的历史归纳能力。

活动探究二体验欧美国家社会巨变

(1)17-18世纪的英法美资产阶级革命共同构成了欧美社会巨变,开启了早期资产阶级革命新时代。想一想,英法美早期资产阶级革命共同作用是什么?(2)英法美资产阶级革命中都制定了资产阶级法律文献,推动了民主政治过程。①概括《人权宣言》的主要内容。②概括《人权宣言》与《独立宣言》的共同点。③想一想,政府、法律与人权之间是什么关系?

通过探究,让学生对历史事件进行横向联系与对比,培养学生的历史概括能力。

四、总结反馈“验”实效

复习时应进行适度的强化训练,通过做一定量的练习题来检查课堂复习效果,巩固已复习的知识,及时查漏补缺,不断提高学生的审题能力,总结解题技巧与方法。

第四个环节:精讲点拨,归纳总结。

教师归纳:本单元主要讲述了14世纪到17世纪上半叶欧美国家的社会巨变,其核心是从传统的中世纪向近代社会的过渡,主线是向近代社会的转型。主要包括文艺复兴、地理大发现、英美法早期资产阶级革命和拿破仑帝国等内容。重点是欧美国家如何通过思想解放、拓展市场、积累资本和政权转移来初步完成社会转型任务的。这一历史时期,西欧为近代社会的诞生奠定了两大支柱:思想文化和政治制度,并准备了一个必要的经济条件,即广阔的世界市场。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说,西欧已率先跨入了近代社会的门槛。但这时的近代社会还是一种不稳固(经常出现复辟与反复辟的斗争)、不健全(缺乏强大的经济基础)和区域性(仅限于欧美)的社会形态,还处于“产生”阶段。

经济基础知识点总结范文第2篇

【关键词】历史学科;能力;培养

历史学科能力总起来讲,不外乎阅读、记忆、思维和表达四种能力。近年来,高考历史试题越来越重视学科能力,特别是思维能力的考查。这样就给中学历史教学给了一个警示:要想在高考中取得较好的成绩,立于不败之地,就必须加强历史学科能力的培养和训练。同时要想使高中历史教学有一个好的起步,历史学科能力大培养和训练也更应该从初中的小学生抓起,使历史的学科能力逐步提高。

那么怎样才能培养和提高历史学科能力呢?

一、加强基础知识的教学

学科能力的考查形式多样,变化莫测。但是万变不离其宗,这里的宗就是基础知识。在通常我们所讲的能力就是指运用已有的知识,去解决未知问题的能力。这里首先强调已有知识,亦即基础知识。基础知识犹如高楼大厦的根基,它是能力的载体,离开了基础知识也就无从谈能力。任何考试,单纯能力的考查是不可能的,它必须建立在对基础知识的考查之上。因此在教学中不要好高骛远,急功近利,而忽视了对基础知识的教学。准确而牢固的掌握基础知识是有效的提高历史学科能力的基本前提。在教学方法上,以读为主,辅以精讲以助理解,从而强化记忆。教学时要注意边沿,不留死角,不放过任何一个知识点,稳扎稳打,步步为营。

二、坚强历史知识结构教学

知识结构是历史学科体系的重要内容之一,学好历史知识结构是牢固掌握历史知识提高学科能力的必要条件和有效途径。教师要站在历史学科和历史专著的高度研究教材,归纳整理知识结构。在教法上要以启发和导学为主,让学生自己思考和总结历史之间特别是历史概念之间的内在联系,逐章逐节逐单元进而逐本书,逐个专题地归纳和整理知识结构。教师切忌将自己整理好的知识结构交给学生死记硬背,从而将培养学生学科能力的良好手段退化成简单的“再现再认”教学。

三、加强历史基础理论的教学

根据人们的认知规律,通过对已经掌握的基础知识和知识结构的归纳,从而进一步加强历史学科基本理论的教学。如通过历史现象初步理解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一些基本概念和观点。如原因和结果、形式和内容、现象和本质、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等。 加强历史基本理论的教学是提高学科能力的重要保证。没有具体的理论作指导,在对知识的归纳、理解和分析时都会感到茫然。如果掌握了基本理论知识加之熟练的基本历史知识,在分析和解决问题时就会高屋建瓴,得心应手。在叫法上,将基本理论教学和基本史实的教学结合起来,避免单打一。可以通过一些典型的例题,将二者结合起来,进行示范性教学,使学生能够心领神会。

四、加强教学改革,寻求培养学科能力的最佳途径

历史学科的各种能力之间是互相联系、密不可分的,在教学中应以培养思维能力为目标。把各种能力的训练有机的结合起来,达到共同提高。不要因顾此失彼,也不要简单的认为阅读、记忆只属于低层次的能力而不予重视。在教学方法上要大胆改革,坚持不懈地进行启发式和诱导式教学的研究和运用。这两种方法的关键是“启”和“导”,教师不要过于低估学生的能力而一味的将现成的知识“喂”给学生,不是学生的能力不足,而是教师没有教给学生足够的能力,不是学生能力提高的慢,而是教师的教法成旧呆板,教学理念老化。没有授给学生以“渔”,而只是授给学生以“鱼”。教师要在教学的过程中,通过巧妙的教学语言,必要时辅以直观教具或以现代化教学手段,引起学生的兴趣或注意力有的放矢地设计出高难度的问题,实现“启”或“导”的目的,提高学生的学科能力。

五、加强基础年级教学,树立长期培养目标。

学科能力的培养是一个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决不是一朝一夕之功,因此必须及早抓起,从高一乃至初一就开始,树立长期的培养目标,按计划分阶段实施。不要将高三办成速成班或速效培训班,使学生忽然间如泰山压顶一般透不过气来。历史学科能力的培养也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揠苗助长,只能是欲速则不达。

六、加强教者自身修养,确保学科能力的培养。

教师知识的多少和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到学生能力的提高,教师必须自觉的加强自身的业务进修,善于搜索和研究史学最新动态,吸收史学研究的最新成果。教师只有不断的学习,往自己的知识源泉中汲水,才能满足学生求知若渴的心田。

经济基础知识点总结范文第3篇

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解放前长期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受到帝国主义强烈的残酷剥削和掠夺,经济基础差,可以说是“一穷二白”,缺医少药的问题非常严重。为满足不同层次的医疗卫生工作的需要,我国医学教育呈现包括中专、大专、本科、研究生、博士及博士后教育研究在内的多层次发展模式。这种多层次的医学教育模式符合当时的国情,广大中专、大专医学人才为我国基层医疗建设做出了重大贡献。随着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蓬勃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广大群众对医疗卫生保健的要求也随之改变。医生不但能看病救人,而且还要会运用各种现代医疗手段,尽可能减少病人的痛苦,为群众提供医疗保健知识。其次,在人类社会全球在趋势的推动下,国际交流日趋频繁,促进了医学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要追赶时代的步伐,与国际接轨,超越国际先进水平,就要求广大医疗工作者具备应用各种现代化手段获取新知识、新技术,并加以利用、创新的能力。但我国医疗卫生队伍的整体水平还远远达不到这一要求。我国加人WTO后,医疗服务领域逐渐开放,国外医疗机构介人,不仅会带来先进的技术,而且还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文化素质较低的医疗卫生人员已不能迎合现代医疗技术发展的需要,难以肩负迎接挑战的任务。

二、教育学内容安排不合理

长期以来,我国大部分医科院校以传授医学知识为主,轻视数学、物理、化学、统学计、计算机学等学科的教育。而且学科的教学比较分散,不能很好地体现学科与学科之间的交叉联系,教学安排欠缺整体性。这种教学模式下培养出来的医学生通常能较好地掌握各个知识点,但对各知识点的结合认识往往不够充分。再者,由于基础知识不够扎实,知识面相对狭窄,他们对现有知识的扩展能力,对新知识的获取能力,对工作的科学总结能力,以及对未知世界的探索能力受到一定程度的制约,创新意识不强。

三、医学生源良荞不齐

近年,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蓬勃发展,为适应高速发展的需要,国家教委提出高等教育大众化,而且为了解决广大人民群众就医难的问题,国家向医学教育投人大量资金,医学院校不断扩招,为社会输送了大量医疗卫生人员。目前,我国医生数量已达每千人口1.65人,超过世界平均水平,基本满足社会需求。不过,同时又带来一个问题。医学院校扩招,招生要求自然有所降低,因此,很难保障生源质量,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医疗卫生人员的整体水平。

针对以上几点,我在此谈一谈自己的看法。

一、医学教育相对精英化

21世纪,我国医学人才结构和人才需求正在发生重大变化。随着我国全面进人建设小康社会,人民的生活水平和医药卫生质量需求迅速提高,社会更加关注医生的层次、素质和水平,因此,从一定意义上说,我国高等医学教育正进人“更加注重结构和质量的时代”。也就是说,与高等教育大众化相比,高等医学教育要相对精英化。为了达到这一要求,首先要确保高质量的医学生源。扎实的文理科基础知识是更快、更有效掌握医学及医学相关知识的基础。其次,对医学生要实行严格的淘汰制度,在教育过程中始终保障医学生队伍的高素质,保证优秀的医科毕业生走向社会,逐步提高医学工作人员的整体素质,为正在走向富裕的广大人民群众服务,同时增强我国医学研究的国际竞争力,从整体上超越世界先进水平。

二、建设综合性大学中的医学院

医学院校与综合性大学合并是我国高校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一方面,能够促进医学教育的发展。医学院校与综合性大学合并,可以发挥综合性优势,建立新的高层次医学人才培养模式。使医学生有更广阔、自由的空间施展自己的才华,增强创新意识,提高创新能力。另外,还可以减少教学经费的重复投人,充分发挥教师的专长,提高教学质量。另一方面,医学院校与综合性大学合并,可借助综合性大学的学科交叉、融合,增加博士点和硕士点,获得更多的科研经费;学科间互动,能够提高医学科研质量与效率,有利于开展高尖端的研究工作。因此,医学与综合性大学合并,无论从教学上,还是从科研上,两者都能相互促进,可以使我国医学教育踏上一个新台阶,符合国际标准,向国际先进水平靠拢,增强全球化背景下的国际竞争力。

经济基础知识点总结范文第4篇

关键词:中学历史教学;创新思维精神;历史思维能力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3)31-296-01

历史是中学生的一门必修课,也是文科学生高考的一门必考课。要使学生学好历史、考好历史,教师必须 注意平时对学生历史思维能力的培养。那么,中学历史教学如何培养中学生的创新思维精神,笔者谈谈自己的粗浅看法,以求得行家批评。

中学历史教师应该具备较强的创新思维能力。以往流行着这样一种错误的观念,教育研究则是教委教育局的专职,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必须能够随时了解和掌握历史专业内容发展变化的脉络,在更高层次上驾驭教科书,而不是照本宣科地使用教科书。教学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融合发展统一的过程。

历史教师应该尊重学生发表的见解,即使其中存在着一些不合理的成份,也应该看到其中蕴含着创新思维的火花,鼓励学生大胆发表观点和看法,然后以耐心认真的姿态予以回应,创造出民主平等的活跃气氛。要把自己当作权威的化身,应该是摆事实,讲道理,以理服人,而不是压制学生的见解。即使学生的想法非常的离奇,教师也不能简单粗暴地否定,而是要大量引导的工作。

理解能力也是学生学习历史的基础能力之一,理解不了也就难以应用。我在教学中注重讲清基本的历史概 念和史学理论,同时注意各学科知识间的渗透,引导学生把前后知识联系起来分析思考,以激发学生的思维,使其养成创造性思维的习惯。平时也应该让学生区分历史概念的内涵 ,如试题里要求回答某一历史事件的后果,这就要指导学生分析后果与结果、成果的不同。在日常教学中,必须给学生讲清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民族矛盾与阶级矛盾,爱国主义与国际主义,个性与共性,原则与策略,必然与偶然等的辩证关系。像评价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的尺度,人民和英雄人物的作用,历史发展的规律等问题,应该在教师举例说明后,让学生再举同类例子加以说明以巩固基本理论。引导学生将各学科知识互相渗透,以促进历史课的学习。历史学科也促进其他学科学习。

教师要引导学生把其他学科知识恰当灵活地运用到历史学习中来。还要引导学生突破思维定势,以了解真实情况。中国属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范畴而非无产阶级革命范畴。

具体到中学历史教学过程中,创新思维精神的具体培养,我们强调创新思维精神,并不是说中学历史基础知识的传授与创新思维精神的培养相比,是处于次要的地位。轻视历史知识的传授而专注于创新精神的培养,最终将会使创新思维意识的训练流于形式。只传授历史基础知识而忽略创新精神的思维训练也违背了实施素质教育的初衷。长期以来,中学历史教学忽略了能力的培养,因此在反思传统历史基础教育的弊病时,就“出现了一个极端的倾向,即轻视书本知识”即“把历史教学改革要从过去的重视知识的传授,转到重视能力的培养上来。”这种僵化的误解必将阻碍能力的培养。其实,学生历史创新思维精神的培养,必须从搞好历史基础知识的教与学入手。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精神,从本质上说,即培养学生形成自己在接近客观历史原貌的前提下对历史现象的一点认识,而不是去死记模式化的固定结论,这样就能帮助学生克服思维僵化定势,展开思维飞跃的翅膀,真正做到论从史出,寓论于史,史论结合。

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精神的方式可以分为采取课堂内的方式和采取课堂外的方式。这两种方式互为补充,相得益彰.由于种种原因,在一个时期以来,中学教学界把创新思维意识训练过多的放在了课堂内,而轻视了课堂外这一重要的方式,这影响到了学生创新思维的训练和培养。由于课堂外这一方式在时间的掌握安排,具体的实践操作等方面都表现出了灵活性强的特点。因此,课堂外丰富的空间资源为创新思维精神的培养开辟了广阔的天地。

要学好考好历史,分析能力是相当重要的。学生往往不会分析,或无从下手,或东拉西扯不切要害。在平日教学中主要从历史地分析、阶级分析法和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三个方面入手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要求学生历史地看问题,运用科学的历史观评价人和事。脱离当时的历史背景,用现在的标准衡量历史事物,就难以得出正确结论。引导学生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强调课堂外的重要作用,决不是说课堂内的作用不重要。课堂教学仍是创新思维精神培养的“主战场”,但是它不是唯一的“战场”,需要课堂外这一战场的有利配合补充。

经济基础知识点总结范文第5篇

那么怎样才能将浩如烟海的历史长河清晰明了完整简洁地呈现出来,让学生明确而又不给他们增加额外的负担呢?这就要求我们除了熟悉教材,还要明确《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即《课标》)和《全国新课标高考历史考试大纲》即(《考纲》)的要求,这样才能突出重点、详略得当。下面就以中国古代史为例,对高三一轮复习策略加以说明。

首先,给学生一个清晰的时间脉络(可以表格、示意图、数轴等方式),如夏朝(约公元前2070年-公元前1600年),商朝(约公元前1600年-公元前1046年),周朝(约公元前1046年-公元前256年,分为西周、东周,东周又分为春秋、战国),秦朝(公元前221-公元前206年),两汉(西汉公元前206年-公元25年,东汉公元25-220年),三国(220-280年魏、蜀、吴三国鼎立),两晋(265-420年分为西晋,东晋、南北朝为386-581年),隋朝(581-618年),唐朝(618-907年),五代(907-960年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宋朝(960年-1279年,其中1127年-1279年为南宋),元朝(1271年-1368年),明朝(1368-1644年),清朝(1644-1912年),以数轴的方式呈现更清晰直观。

这样既可以突出历史学科的时序(历史学科的最大特点),明确中国古代历史发展的基本脉络,也可让学生能够自觉地将学到的相关内容串联起来,将那些像珍珠一样散落的孤立的知识点串到时间这根金线上,形成一根长长的项链,即我们所说的“线索”,进而找出一些制度、政策等历史现象间的传承关系,揭示历史发展的整体性和规律性,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其次,明确阶段特征:如先秦阶段是原始社会的出现与发展及解体、奴隶社会的形成(夏)、发展(商)、鼎盛(西周)和瓦解(春秋)以及封建社会的确立(战国)时期;秦汉时期:是封建社会形成和初步发展的历史时期,也是当时社会政治从天下大乱到天下大治,社会经济上从停滞倒退状态到初步恢复发展的时期;三国两晋南北朝阶段是封建国家大分裂、民族大融合时期,也是江南经济大开发并开始赶上北方的历史时期;隋唐时期阶段特征是国家统一、政局相对稳定,封建经济继续发展、显现繁荣景象,各民族联系加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发展,对外开放、中外经济文化交流频繁,科技文化世界领先、全面辉煌;五代辽宋夏金元时期封建经济的继续发展和民族融合的进一步加强;明清(以前)时期的特征一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二是封建制度渐趋衰落。

再次,结合《课标》和《考纲》要求突出重点,在每一阶段复习之前先将这两部分比较列出,让学生能够知道哪些是必须掌握的,哪些是不需要掌握的。《课标》(此部分详见《课标》)要求与《考纲》(此部分详见《考纲》)中中国古代部分内容相结合。

第四,提升部分。中国古代史通常按政治、经济、民族关系、对外关系、文化五大部分来梳理,且之间互为因果。以唐代经济繁荣的原因为例,唐代经济繁荣的原因有:(1)国家统一,政局稳定;(2)统治者推行重视经济发展的政策;(3)民族间的经济文化交流频繁;(4)对外的经济文化交流频繁;(5)文化科技发达;(6)人民的辛勤劳动;(7)前代良好的经济基础;先秦部分可以渗透生产力的发展是社会形态演变的根本原因等理论。以商鞅变法为例,由于生产力发展――铁犁牛耕,导致生产关系变化――赋税制度及阶级关系,推动商鞅变法――社会形态演变即封建制度确立,商鞅变法与秦统一中国建立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建立间的关系;又如,明清时期作为我国封建社会衰落阶段,在政治(内阁、军机处设立)、经济(资本主义萌芽与海禁、闭关政策)、文化(反封建文学作品、总结性科技著作)方面的反映。

第五,结合世界史部分,建立横向联系。为减轻学生负担,以中西联系密切之处为节点。如公元前六世纪前期至公元前五世纪中期,古代希腊民主制度形成(梭伦改革、克利斯提尼改革)与发展(伯利克里改革)。古罗马《十二铜表法》与春秋战国时期的宗法分封制开始遭破坏、各国改革变法改革;希腊工商业发展与中国井田制遭破坏、土地私有制确立、铁犁牛耕小农经济形成、私商取代官商;古希腊智者学派、苏格拉底与春秋战国百家争鸣、孔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