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历史教学思维能力的培养

历史教学思维能力的培养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历史教学思维能力的培养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历史教学思维能力的培养

历史教学思维能力的培养范文第1篇

所谓创造性思维,是指“在客观需要的推动下以获得的信息和以贮存的知识为基础,综合地运用各种思维形态或思维方式,克服思维定势,经过对各种信息、知识的匹配、组织或者从中选出解决问题的最优方案,或者系统地加以综合,或者加以类比、直觉、灵感等创造出新概念、新形象、新观点,从而使认识或实践取得突破性进展的思维活动。”(参见卢明森《思维奥秘探索》)调查研究表明:“创造力是后天培养和造就的,故人人能创造。”因此,历史教学中,教师要面向全体学生,开展创造性思维训练,让他们具备创新素质。那么,教学中如何才能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发展学生创造能力呢?

一、重视积累,扩大信息输入容量,加强思维“能源补给”

创造性思维不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需要以丰富的知识为源泉,因而创造性思维更要加强“双基”教学,不能丢掉“双基”讲创造,只有“双基”牢固,才能有更好的创造意识和思维。同时,教师要针对学生旺盛的求知欲及创造个性,善于引进大量的课外知识,加强信息量的补充,使学生在丰富的信息中,活跃思维,诱发创新。我在教学中,在要求学生掌握基础知识的同时,也经常把我从其他资料、专著上的有关材料及时向学生介绍,此外,为了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我也把其他学科如政治、语文、地理等学科的知识渗透到历史教学中。学科纵向、横向系统的联结,推动了学生的思维的迁移、融合、借鉴,加大了信息容量的输入。在长期的“能源补给”中,我发觉学生的思维有了明显的进步。

二、鼓励质疑,开发思路,挖掘潜在的创造意识。

质疑是创造性的一个重要环节,读书有疑,方始是学。一切创造源于问题的发现解决。提出问题是学生思维活动的开始,有利于学生思维活动的开始,有利于启迪学生潜在的创造意识。学生是否学会提出问题,是其是否学会学习的重要标志,也是他们创造思维能力高低的重要标志。因此,老师在历史教学中首要的是激疑、导疑,把学生引向寻疑、思疑的轨道。这样,学生的思维才能调动起来。在具体操作中,首先教师可以根据学生基础和教学所需而适当设疑,使学生的思维开动起来。如我在《美国的霸权政策》一节教学中,设计了以下几个问题:什么是美国的“冷战”政策?为什么要实行“冷战”政策?为什么能够推行“冷战”政策?如何推行“冷战”政策?该政策实质是什么?这一组问题的设计,把此节课的重难点和盘托出,体现了思维能力培养的教学魅力,从而培养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其次,教师在教学中应明确告诉学生一些质疑的方法,适时、适度地引导学生发现疑点,培养其质疑的习惯。平常学习时,一定要学生搞清楚“是什么”,探究“为什么”,懂得“说明了什么”。学生只有经常这样做,才是真正学会读书,才能开发思路,挖掘潜在的创造意识。

教学中,教师要勇于突破常规教学,以史实为依据,对已成定局的史实,运用悖逆法,设立新情境,启发学生打破思维定势,挖出教学中的隐性问题,交给学生猜测、推导、反证、启迪思维,使之得出富于创新的结论。值得说明的是,教师绝不能对学生提出与教材相悖的观点横加指责,扼杀学生的创新意识,相反要鼓励学生提出不同的意见。假如学生走进误区,教师也要正确引导,要教育学生不但要从成功中获得经验,而且要从错误中吸取教训。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地挖掘学生潜在的创造意识,学生才能运用以获得的知识去探求新知识,解决复杂的历史问题,取得创造思维的效应。

三、搜集素材,组织讨论,加强创造教育的实践

搜集是创造性思维的关键所在,也就是围绕问题的疑点,找到与此相关的史实,用来佐证或原有的论点。中学生有一定的阅读、搜集、整理材料的能力,且能通过不同渠道收集到各种历史材料。对于历史教材中有关创新方面的知识点,教师也应该放手让学生搜集材料,组织材料。学生在收集到的资料基础上,经过分析、比较、鉴别等手段后,各种猜测、想法会纷至沓来,然后教师可组织学生展开讨论,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让他们更多地感受到创新的重要性,让他们在实践操作中,提高创造思维能力。如在讲如何看待哥伦布和郑和的远航时,我先让学生搜集有关两次远航的史料,然后让学生围绕时间、人员规模、影响等方面展开讨论。使学生认识到,从时间、人员规模来讲,郑和远航超过哥伦布,但哥伦布探险航行,沟通了人类不同文明之间的接触,为世界从相对分散、隔绝的状态逐步发展成为一个相互依存、密不可分的整体开辟了通道,促进了欧洲资本主义的迅速发展乃至全球经济的形成和发展。从这个意义上讲,是郑和远航所不及的,哥伦布远航的历史意义也不能由于美洲遭到劫难而一笔抹掉。

历史教学思维能力的培养范文第2篇

关键词:历史教学 学生思维 能力培养

前苏联著名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指出:“真正的学校乃是一个积极思考的王国。”启发并着力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应该是课堂教学的主旋律。本文就中学历史课堂教学中如何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立体思维能力的问题进行初步的探讨,以求同行赐教。

一、通过知识整合,培养理解历史的立体思维

历史知识通过纵向或横向的内在联系,构成了一个点——线——面的互动关系,形成系统。因此学习历史的一个重要方法是整合知识(整合知识是指把零散分布于不同章节的相似知识点聚合在一起,形成知识线与知识面),使学生在整理表层知识的过程中,理解深层含义的知识。

(一)引导学生写阶段小结,更新复习环节,强化点——线——面纵横交织的立体思维训练。知识得以巩固而为己用,思维形成而运用自如非经过“温故而知新”的过程才能实现。“温故”只有实现了探索性学习的特点,“知新”才能落实。探究性学习一方面指对未知事物或领域的新挖掘、新发现,另一方面也指这样的过程,以已知知识为基础,通过复习和巩固,对知识由原先的表层理解到有了深层次的理解,所学知识不再是零星分散的,而成为不可分割的整体。引导学生进行阶段性小结,使知识的再现及巩固的过程成为理解知识深层次关联的思考过程,阶段小结法不仅使学生条理清晰的掌握以阶段为单位的历史知识,而且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整体的感知历史的能力。

(二)分类整合知识,训练学生理解历史的思维能力。历史是多方面、多层次组成的生活画面,引导学生多角度、多层次分类归纳整合知识,利于学生立体思维培养。因此在历史教学中,教师必须正确而灵活地采用分类归纳的教学方法进行专题知识整合。如中国近代史是中华民族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在这一历史过程中,帝国主义列强迫使清政府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的条约,严重侵犯了中国的,破坏了中国领土的完整,同时对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思想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影响。我们在教学中把它们分类归纳出来,抓住它们的主要内容和不同的后果,就能使学生明确而系统地把握中国是怎样一步一步地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的。

类归纳法不仅能使学生掌握全面系统完整的历史知识,而且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正确地运用这一方法来立体地理解分析历史问题,进而培养学生独立分析问题的能力。

二、设置情景,培养多方位认识历史的创新思维

过去性是历史最重要的特点之一,后人只能根据当时留下的许多材料来演绎历史,无疑带有了主观色彩。历史及人们对历史认识的这种特点,恰好给我们提供了培养学生立体思维的广阔空间。因此教师在教学中注意设置情景,引导学生转换角色来学习历史,充当事件的主角、评论家等多种角色,把自己的思维、情感、态度融人到历史长河中,使思维处于历史、个体、现实多维结合的立体状态。在讨论中、评判中,培养了创新思维,人文素质也能够迅速地积厚。

如结合教学,有计划安排学生参观博物馆、烈士陵园、考古遗址、图片展览等;组织学生到学校和地方图书馆借阅相关的历史资料;组织学生参加学佼、地方的历史知识竞赛,重大历史题材影视片评论,重大历史事件、历史人物纪念演讲以及历史小论文比赛活动等。课内是实施素质教育、创新教育的主阵地,课外活动则是课内的延伸和深化。在这里,必须注意的是,课内与课外,不能成这互不相关的两张皮,而要努力形成契会点,要引导学生进行广泛的课外阅读。丰富的知识是创造的先导。没有丰富的历史知识和其他自然学科、社会科学知识,就不可能纵览古今,正确地总结过去、指导现在、预测未来,就谈不上创造才能的发挥。学生的知识面愈广,愈具有综合性、渗透性,其创造力普愈强。

如运用现实参与法,引导学生学以实用。现实参与法就是联系相关的现实事情与历史进行比较和相关分析,达到认识历史、培养历史意识的方法。

读史使人明智。活生生的现实生活,虽然在历史上很难找到与其完全相同的原型,但是做一个历史的比较,总会给我们以有益的启示,使我们今天避免犯同样的错误,或者受益其成功的经验。在这里,联系现实来学史,不仅仅是为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他们求索历史的兴趣,更重要的是可以帮助他们理解社会发展的特殊性和普遍性,更好地认识世界,为认识社会并参与社会做好准备。很明显“历史与现实的比较”与“历史与历史的比较钾相比蔚不但可以培养学生对事物的历史分析能力,而且使历史“服务现实、启示未来”的作用更为强烈,更为直接。如用现实参与法学习初中第四册《日本的残暴统治》一课,本课内容杂而广,既要激发起学生的情感又要使学生对日本帝国主义在中国犯下的罪行牢记在心。

材料一:赵薇身着日本国旗进行时装表演,为什么会被人泼了一身大粪?

材料二:自从小泉当上首相后,他分别于2001年8月13日、2002年4月21日以及2003年1月14日三次参拜了供奉着二战“甲级战犯”的臭名昭著的靖国神社。小泉的这一做法引起亚洲国家政府以及国内外反战人士对他的强烈谴责,并呼吁人们警惕军国主义的抬头。请思考回答这种强烈的愤恨情绪源于哪些历史事实?

材料三:现日本山川出版社出版的历史教科书中有关的内容:“当时,日本军队杀害了包括非作战人员在内的许多中国人。战败后(南京事件)曾经成为东京审判的主要内容。”删除了有关中死难中国人人数等关键性内容,结合本课内容,你对这一材料有何感想?

历史教学思维能力的培养范文第3篇

关键词:高中历史;历史思维能力;问题;方法

中图分类号:G633.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6)06-0316-01

在教学过程中,知识的学习是一个重要方面,但是能力的培养也相当重要。在历史学习中,教师要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只有真正让学生具备历史思维能力,学生才能真正学到知识,并且利用所学的历史知识来思考现实问题,实现历史学习价值的最大化。所谓历史思维能力,现在学术界没有明确的定义,不同的学者对此作了不同的解释,但都肯定了其价值和作用。因此,在教学中我们不能忽视这一能力的培养。从当前高中历史教学情况来看,教学中依旧存在着许多问题需要我们来解决,以更好的帮助学生培养历史思维能力,本文就此展开讨论。

1.高中历史教学中对历史思维能力培养存在的问题

1.1 教学目标设计不合理,忽视学生能力的培养。随着素质教育和新课改的不断推进,在教学中要求教师要确立该学科的三维教学目标,即: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大部分教师在知识与能力方面做的较好,能够制定正确的教学目标,让学生学会掌握历史知识,牢记历史常识,但是却忽视了后两者的教育,导致学生对历史的感悟能力较差,不能运用历史来解决现实问题。此外,受传统教学观念的影响,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过分关注学生理论知识的学习,对学生能力的培养意识不高,导致教师在制定教学目标是忽视了学生能力培养这一问题,只是单纯的为了让学生提高历史成绩而学历史。

1.2 教材内容的使用较死板,教学内容不丰富。教材是教学的基础,在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利用好教材,深度挖掘教材,利用教材上的材料引发学生的思考,让学生能够深度理解历史事实,从而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但是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对知识的教学停留在知识的浅层面,没有对知识进行深度的分析,导致学生对历史的学习也只是停留在知识的层面。此外,教学内容缺乏与现实的联系,让学生只能把历史当成历史来看到,很难引发学生对现实的思考,也就降低了历史的价值,妨碍了学生历史思维能力的发展。

1.3 教学方法落后,教学氛围低。教学方法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以及课堂的氛围,在当前的教学背景下,很多教师依旧秉承着以往传统的教学观念,在教学过程中以传授法和讲授法为主,学生更多的只是被动的听课,很多学生觉得历史课程比较无聊就在于此,教师根本没有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只是让学生被动的吸收干巴巴的历史知识,这样势必会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且教师为主导的课堂课堂气氛比较沉闷,更让学生提不起精神,从而影响学生历史学科的学习,更谈不上历史思维能力的培养。

1.4 教学评价体系不健全,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教学评价对学生的学习也有着很大的影响,很多教师在教学中经常忽视了评价的环节,这就意味着丧失了激发学生积极性的一条途径。在当前教学中,很多教师就没有利用好这一途径,没有通过积极的评价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在历史学习过程中缺乏关注感和方向。此外,教师在评价过程中过分关注学生的成绩,关注学生对历史知识的掌握程度,这在一定程度上对学生产生误区,认为历史只要背诵和记忆就好,这种思想也会阻碍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

2.高中历史教学中历史思维能力的培养方法

针对当前的高中历史教学存在的不足,笔者认为在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2.1 根据学生的特点,确定正确的教学目标。教学目标是教师进行教学的重要依据,在教学中,教师首先要制定正确的教学目标,只有这样才能按照正确的目标教学,保证教学的方向性,让学生能够全方面发展。在高中历史教学中,教师要制定正确的三维教学目标,从知识能力、过程与方法以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方面着手,让学生能够在学到知识的基础上,提高自身的历史思维能力,在此过程中需要教师对知识的深度挖掘,充分利用历史材料,建立于现代的联系,引发学生的思考,提高历史教学的实用性。

2.2 创造性的使用教材,丰富教学内容的深度和广度。教学内容的丰富和拓展是提高学生历史思维能力的重要途径,在教学中,教师要创造性的使用教材,充分挖掘教材的深度和广度,让学生能够体会到历史知识的价值。同时,在教学中要让学生对历史有系统的认识,有些教材的编排按照专题的顺序编排,这种编排方式让学生很难从时间上把握历史事件,因此,教师要创造性的使用教材,同时,要将专题教学与世界史相联系,让学生能够更加全面的了解历史,不仅从深度上理解,还要从广度上拓展,这样才能丰富学生的历史体验和感悟,从而提高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2.3 创新教学方法,改善教学氛围。教学方法在培养学生历史思维能力上也有着重要影响,在当前教学中,教师主要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传统的教学方法更多的是为了应付考试,但是在当前的教育环境下,传统教学方式必须要进行改革才能更好地让学生学到知识,锻炼学生的能力。在具体的高中历史教学中,教师要运用灵活的教学方法,不仅要教给学生知识,还要让学生掌握分析问题的思路和方法,让学生学会比较、运用唯物主义的观点看待问题,全方位、多角度的思考问题。确立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积极引发学生思考,同时还要借助多媒体等辅助教学手段,调节课堂气氛,锻炼学生的能力。

历史教学思维能力的培养范文第4篇

一、深化历史知识教学

要想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高中历史教师必须深化历史知识教学,因为只有学生对历史知识的理解达到一定深度,才能够为他们思维能力的培养奠定基础。因此,高中历史教师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需要注重历史概念的教学,要能够科学、准确地表达出历史概念。这是因为历史概念能够反映历史现象与历史事件的最本质的特征,是对历史现象与历史事件的抽象与概括。只有学生准确掌握历史概念,才有可能培养他们的历史思维能力。同时高中历史教师还需要注意,在历史知识传授的过程中,要不时地与学生能力的培养相结合,因为知识与能力是相辅相成的,知识是能力的基础,能力的培养又可以促进学生对知识的获取。

深化历史知识教学,除了要注重历史概念的教学外,高中历史教师还应注重教材中知识的内在联系,帮助学生形成系统的知识框架,帮助和引导学生分析历史事件、历史现象之间的内在联系。这样,不但能够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提高,还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思维水平。

二、激发学生的历史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对于学生的学习来说,兴趣是一种强烈而持久的动机,学生只有对历史产生浓厚的兴趣,才能够具有极大的学习热情,从而能够持久地、积极地、主动地去学习历史知识和锻炼自己的历史能力。由此可见,激发学生的历史兴趣对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具有重要的意义,因此高中历史教师需要努力激发学生的历史兴趣。(1)高中历史教师可以通过历史教育的社会性与实用性来激发学生的历史兴趣。学习历史不但能够借鉴成功的经验与总结失败的教训,还能够通过历史与现实生活的结合,提高学生的阅历,激发学生的历史兴趣。(2)高中历史教师可以通过培养学生运用历史思维分析社会热点问题的习惯,引导学生从各个层次与角度分析历史现象,激发学生的历史兴趣。(3)高中历史教师在历史教学中还需要采用丰富多样的教学方法,充分挖掘历史的趣味性,激发学生的历史兴趣。

三、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习惯

良好的思维习惯对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非常重要,因此高中历史教师要注重对学生良好思维习惯的培养。高中历史教师可以通过以下途径来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习惯。(1)高中历史教师要指导学生学会阅读教材。因为掌握正确的阅读方法是培养历史思维能力的基础。历史教师要指导学生阅读提纲,帮助学生在阅读过程中找出教材中的重点内容,同时还要引导学生去概括教材中的重点内容,从而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与总结能力。(2)高中历史教师要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习惯。独立思考习惯的养成对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非常重要。学生只有进行了独立思考,才能充分调动思维,积极分析,从而培养思维能力。因此,高中历史教师在教学中要注重对学生进行诱导与启发,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习惯。

四、组织课堂讨论

讨论是思维交流的最好形式,高中历史教师可以通过创设情境组织学生进行课堂讨论,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这样不但可以帮助学生解决问题,提高学生的认识,还可以在讨论中有效培养学生分析、综合、比较、概括的能力。

五、充分利用历史教材。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组织学生完成历史教材中的思考题,是培养学生分析能力的较好途径。高中历史教师要充分利用历史教材,通过引导学生利用教材资料分析和思考问题、寻求问题的答案,培养学生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六、通过做练习题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

历史教学思维能力的培养范文第5篇

一、鼓励学生大胆质疑

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提出问题是学生思维活动的开始,有利于启迪学生的创造“潜质”。因此,教师要鼓励学生,敢于怀疑,敢于提出不同的见解。“学则须疑”,“义理有疑则濯去旧见,以来新意”。孔子说:“多闻阙疑,多闻阙殆。”由此可见孔子主张广闻质疑。

1.紧扣“提问”的科学性,进行积极的开导。

例如在学习“意大利统一”时,有位学生对加里波第将政权拱手让给伊曼纽尔提出问题:革命离成功只有一步之遥,在关键时刻,加里波第让权,使革命毁于一旦,历史为何还要肯定他呢?我表扬了学生“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的探索精神,同时,也及时纠正了其认识的偏颇,加里波第毕竟是资产阶级革命家,不可能十全十美,但他在统一中是有功的,虽然政权由伊曼纽尔攫取,但伊曼纽尔也顺应了历史潮流,意大利的发展方向是议会制的资本主义道路,不能说革命完全失败,只是带有较多的封建残余性而已,从而帮助学生拨正认识,回归于史实认知的科学性,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提高。

2.善抓“提问”的客观性,加强理性点拨。

提问的新奇独特,并非都属创造思维。教师要适时提示,恰当点拨,既要帮助学生树立新颖而独创的大胆想象的意识,又要帮助学生营建创造思维的理智而清醒的现实定向,在他们思维的内化中,逐步提高创造能力。

3.深挖“提问”的创造性,注意技能方法的指导。

苏格拉底说:“问题是接生婆,它能帮助新思想的诞生。”一切创造源于问题的发现。学生通过积极思考,由已知信息延伸到未知领域,在知识的组合创新中,提高思维的质量。教师要善于授之以渔,教育学生在提问时,兼顾全局,求异标新,把握思维技巧的规律。

二、营造激发学生创造意识的教学环境

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需要良好的教育环境,包括有利于充分发挥学生创造能力的物质环境(如文物、挂图、有关资料等)及促进学生创造智能发展的心理环境(如情绪、心境、兴趣等)。在教学中,我注意做到以下几点。

1.改变课堂教学程式,激发学生自主参与,培养创造动机。

根据教育的开放性原则,适当改换传统教学模式,开辟宽松的民主教学环境,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推动学生担任学习主角,加强学生个体间的信息交流。如以讨论、辨析、导演历史小剧等多种形式,诱发学生进入学习的角色中,在激发其自主意识时,提高其创新兴趣。另外,教师还要允许学生对教师讲课提出的见解(观点、结论)提出质疑,并调动学生参与,如引导若干学生支持或反对教师的某一观点,通过有序的积极辩论,使学生各抒己见,想人之所不想,见人之所不见,能人之所不能,从而优化学生的创造心理环境,激发他们想象的冲动、联想的新颖、思路的开阔,有效调动学生的潜意智能,使之成为创造思维的策源地。

2.允许学生走入“误区”,在思维磨擦中自省自悟。

学生在进行创造思维中,难免出现错误。教师要引导学生大胆冒险,敢于犯错。尤其要注意引导学生正视自己的探索之误,无错无以自悟和更新,这些思维的“黑匣子”,正是打开创造大门的金钥匙。教师要善于以“错误案例”催开学生的创造之花,对学生的知识性、结论性、判断性的错误,不要马上给予否定评价,而要以点拨为主,采取激励、暗示、提醒等方式,促使学生发散思维,认清错源,把改进的机会留给学生自己,在矫正误点的同时,促发学生的自悟,挖掘他们的创造潜能。

3.加强学生的实践锻炼,向他们提供动手操作的机会。

思维是动作的内化,动作是思维的外现。教师要有的放矢地指导学生参与探索性的实践活动,如实地调查、文物考古、模型制造、古画摹仿等,使学生感官与感知并用、劳心与劳力结合,激发思维创新发展。

4.扩大信息输入的容量,加强思维“能源补给”。

教师要针对学生旺盛的求知欲及创造个性,善于引进大量的课外知识,加强信息量的补充,使学生在丰富的信息中,活跃思维,诱发创新。

三、加强创造教育的实践操作

教无定法,但教可择法,教亦可创法。在培养学生创造思维的教学工作中,教师要勇于扬弃旧的传统教学模式,选用以适应培养学生创造思维的新教法,并大胆进行教改,自创新的教育路子,以创造教育为主轴,带动创造教学的研究与投入。我的做法如下。

1.打破思维定势,创设悖逆情境。

教师要勇于突破教学常规,以史实为依据,对已形成定论的史实,运用悖逆法,设立新情境,启发学生打破思维定势,挖出教学中的隐性问题,交给学生猜测、推导、反证,启迪思维,使之得出富于创新的结论。这是寻找思维新途径和培养学生的初步史学研究才能的重要途径之一。

2.利用感性材料,交换思维角度,激发学生的发散思维。

学生对新材料、新情境具有猎奇的心理。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在充实新材料的同时,要抓住学生的新奇刺激下的活跃力,引导学生转到“发散―集中―再发散―再集中”的思维运动轨道上来。“开拓未来的学生的教育,必须立足于精选过的教材,使之牢固地掌握创造思维”。在教学实践中,我注意精选有关材料佐助教学。

3.归纳类比,分解组合,实行开放引导,激励学生的灵感迸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