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电子信息产业制造业

电子信息产业制造业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电子信息产业制造业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电子信息产业制造业

电子信息产业制造业范文第1篇

摘要:从1978年到2012年,山东省电子信息产业制造业税金总额和从业人数,分别从1978年的1297.10万元、44149人到2012年的1201003万元、386720人,税金总额增长到1149倍,从业人数增长到8.76倍。山东省电子信息产业制造业主营业务收入、利润、税金的大幅度提高,而从业人数的稳定发展,说明了劳动生产率大幅度提高,也表明企业收入增加并没有带来从业人数同步增加。

关键词 :山东省;电子信息产业;制造业;税金;就业

本文使用统计数据态势研究方法(DTDA)和方差、标准差和差异百分比等公式。限于篇幅,本文所涉态势图省略。

1、山东省电子信息产业制造业税金态势

从表1看,从1978年到2013年的36年间,山东省电子信息产业制造业税金总额合计达到1049.0119亿元,从1978年的1297.10万元增长到2013年的149.1656亿元,2013年是1978年的1150倍,增长了1149倍,平均每年保持了32倍的增长,平均每年上交国家税金29.14亿元。比较于同期的主营业务收入,税金总额并没有完全同步发展,税金发展模式不稳定,涨幅波动性较大,其中1998年是最高增长点、增长率达到131.54%。

2、山东省电子信息产业制造业从业人数态势

从表2可以看出,从1977年到2012年36年间,山东省电子信息产业制造业从业人数,比较于主营业务收入、利润、税金的波动性,基本保持了稳定而小幅上升,从1977年的3万多人增长到2012年的38万人,2012年仅是1978年的10倍,仅增长了9倍,不同年间有涨有降,呈现M型的增长态势,但波动幅度不是很大。主营业务收入、利润、税金的大幅度提高,而从业人数的稳定发展,说明了山东省电子信息产业制造业劳动生产率大幅度提高。

3、山东省电子信息产业制造业收入与从业人数增长率比较态势

从表3可以看出,1978年到2012年35年期间,山东省电子信息产业制造业主营业收入增长差异大大高于从业人数增长差异,也就是说,对于收入增长每年之间差异非常显著,而对于就业人数每年之间的差异就小得多。收入与就业之间的差异也非常显著,这说明,企业收入增加并没有带来从业人数同步增加。

参考文献:

[1] 周子学.中国电子信息产业统计(1949-2009)[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11.

[2] 工信部运行局.中国电子信息产业统计年鉴(2010、2011、2012、2013)[M].

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11,2012,2013,2014.

电子信息产业制造业范文第2篇

关键词:融合发展;电子信息产业;竞争力;安徽省;产业融合 文献标识码:A

中图分类号:F49 文章编号:1009-2374(2016)29-0006-03 DOI:10.13535/ki.11-4406/n.2016.29.003

国务院《关于深化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指出,应以信息技术产业为支撑,以建设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双创”平台为抓手,培育新模式新业态。电子信息产业作为国民经济的重要产业,在融合发展中具有重要的支撑作用,能促进相关产业信息化、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安徽省作为中部地区的重要省份,近年来大力推进电子信息技术在其他产业的应用,产业结构不断优化,电子信息产业规模不断扩大,创新能力不断增强,产业的发展空间较大,但与发达省份相比,产业综合竞争力较弱。政府、行业和企业应协同发展、协同创新,实现“弯道超越”,全面提升电子信息产业竞争力。

1 区域电子信息产业竞争力研究综述

近年来,众多学者结合区域经济发展,从产业集群、集聚效应和出口水平等视角研究了区域电子信息产业的竞争力。如长沙经济开发区提出以纽曼科技、创芯电子、蓝思科技为产业基础,培育壮大长沙市电子信息产业集群,不断提升长沙市电子信息产业竞争力。何悦(2013)认为,重庆市依托国家信息产业高技术产业基地,大力发展集成电路、软件和信息服务业、通信设备制造业、汽车电子、信息化仪器仪表和信息家电六大信息产业集聚,并运用因子分析的方法,从基础竞争力、市场竞争力、创新竞争力和成本竞争力四个方面进行分析,认为重庆市电子信息产业处于全国中等水平。柴红旭(2013)系统分析了河南省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的现状和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具体进行了空间分布分析和空间差异性分析,运用区位商理论以河南省电子信息产业从业人数和总产值为分析指标,得出河南省电子信息产业集聚效应不明显,竞争力较弱。盛培宏等(2014)通过分析苏州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现状,运用钻石模型分析了苏州在要素条件、需求条件、相关和支持产业以及企业竞争四个方面的影响因素对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的推动作用,认为苏州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的区位优势明显,产业对外技术交流频繁,产业集聚效应明显,有较强的竞争力。温敏(2015)通过分析广东省电子信息产业出口现状,运用钻石模型确定要素指标,构建出口竞争力优势,提出全球战略化、研发投入和自主创新能力等方面提升产业的出口竞争力。

从学者们的研究发现,电子信息产业成为多个地区经济发展的重点产业,产业规模逐年扩大,逐步形成产业集群,部分区域集聚效应明显,在全国处于领先水平,电子信息产业的竞争力较为突出。

2 基于信息技术的产业融合发展研究综述

新一代信息技术在国民经济多个产业的广泛应用,能够促进国民经济多个产业创新发展,区域经济的发展离不开电子信息产业的推动作用。涂远博(2013)在研究新疆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过程中,提出了新疆电子信息产业发展在全国比较滞后,电子信息服务业发展水平无力支撑电子信息设备制造业,但是电子信息产业的发展仍然能对工业经济增长带来动力,工业经济增长对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的推动力仍然较弱。新疆应利用后发优势,在政府主导下推动“两化融合”,大力发展电子信息产业,通过电子信息产业的超越发展,推动新疆工业经济实现跨越式发展。王征(2014)以信息产业的发展为例证,认为产业融合发展正在加速产业结构的变动,也在推动着产业转型升级。产业之间的渗透与融合促进了新兴产业的诞生,新的业态开始突起爆发,这种趋势为产业发展带来了一股全新的力量,应当以此为发展契机培育新一代产业新的增长极。程金龙(2015)以协同创新为背景,研究了信息产业与旅游产业的融合发展,提出旅游产业与信息产业的融合具有高度开放性、需求导向性和综合效应性的特点,协调创新是融合发展过程中创新的要素的全面共享与深度协作,是两个产业融合发展的内在要求与重要动力,信息产业能够有效促进旅游产业的创新发展。黄挺(2016)分析了江苏省积极探索和实践“三产融合”理念的历程,提出了“三产融合”可以推进现代农业的发展。李士强(2016)认为,以信息技术、物联网应用为主,构建现代农业新型服务平台,进一步优化组织农业生产要素,实现一体化经营和农业产业化。陶长琪等(2015)依据信息产业与制造业之间的耦联,对产业融合背景下的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空间效应进行定量研究,提出优化产业结构的关键是政府应建立动态调节机制,化解信息技术的空间壁垒、模糊产业耦联边界,发挥区域高新技术的竞合优势。

从国内现有文献看,电子信息产业作为工业经济中的高新技术产业,已经渗透到国民经济的多个产业,制造业、农业和服务业在电子信息技术的推动下,发展模式发生了变革,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运营模式发生前所未有的改变,电子信息产业在不同产业的融合发展可以提升电子信息产业的竞争力。

3 安徽省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现状

据安徽省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统计,2015年,安徽省电子信息制造业总产值达2807亿元,实现工业增加值720亿元,软件服务业规模达325亿元,消费电子中家电行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915.2亿元。规模以上工业中,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增加值增长23.8%。电子信息产业在安徽省工业发展中地位不断提升,成为安徽省工业发展创新动力。目前,安徽省拥有省级电子信息产业基地(园区)近20家,1个国家高技术产业基地,1个国家双创示范基地。

安徽省电子信息制造业主导产品的产量在全国排名中比较靠前,笔记本电脑和彩色电视机的生产规模居全国前列,智能穿戴设备研发有所突破,如智能手环累计出货量位居全国第一、全球第三。本土龙头企业在安徽省电子信息产业发展中具有引领作用,滁州天康、铜陵精达入选“中国电子信息百强企业”,安徽铜峰、博微田村列入“中国电子元件百强”,拥有国家光伏规范公告企业8家。

在固定资产投资方面,2015年电子信息制造业固定资产投资超过1000亿元,“十二五”以来完成投资总量已是“十一五”期间的4.8倍。2015年,新型显示、智能终端、集成电路等新兴领域一批重大项目投资,对产业快速成长发挥出重要支撑引领作用,联想笔记本电脑基地项目使合肥经济开发区迅速跃升为国内第三大笔记本电脑制造基地。力晶科技、通富微电子、群联电子等龙头企业落户安徽,使安徽集成电路产业成为全国发展最快、最有成效的地区之一。

从全国范围比较分析来看,安徽电子信息产业的规模较小,湖北省电子信息产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4681亿元,工业增加值1184亿元,产业规模和对工业的贡献度远远超过安徽省。浙江省2015年全省规模以上电子信息制造业销售产值6501.6亿元,工业增加值1388.8亿元,是安徽省电子信息产业产值的2倍。广东省规模以上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实现销售产值3.27万亿元,占全国的28.9%,实现工业增加值7175.24亿元,安徽省电子信息制造业工业增加值仅为广东省的十分之一。

近年来安徽省大力发展电子信息产业,但其产业规模与周边省份相比仍差距较大,在全国电子信息产业链中,还处于中低端水平,产业竞争力较弱。在认识到差距的同时,应看到安徽省电子信息产业整体发展前景较好,产业有较好的发展空间,安徽省各级政府应以电子信息产业基地建设为抓手,逐步实现集聚效应、辐射效应,推动安徽省电子信息产业的规模发展、创新发展,提升电子信息产业在全国的竞争力。

4 安徽省电子信息产业竞争力提升策略

安徽省“十三五”期间将进一步优化产业结构,建立现代产业新体系,拓展信息经济新空间,全面系统推进创新改革试验,以产业的融合发展,促进新产业新业态不断成长。以新一代信息技术广泛应用,致力于大数据开发应用,推进互联网与经济社会融合创新发展。电子信息产业作为安徽省工业经济的重点产业,与其他产业的融合发展,有利于电子信息产业集群发展,形成规模效应,有利于电子信息产业创新驱动,提升竞争力。

4.1 以融合发展建设现代产业新体系

安徽省处于“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的重要节点,应发挥区域优势,进一步提升在全国区域发展格局中的战略地位,以制造强国战略、“互联网+”行动计划等促进电子信息产业在经济社会多产业的融合渗透。围绕新一代信息技术、智能装备、新能源、新材料等,建设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发展基地,引领带动产业转型升级。以电子信息技术推动传统产业生产创新、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提升传统产业的产品供给质量和效益,推动传统产业发展方向改变,逐步向创新驱动、绿色低碳、智能制造和服务化转型。实施“互联网+服务”行动计划,推动生产业向专业化和价值链高端延伸,推进生活业向精细和高品质转变。在电子信息产业的融合发展下,形成以战略性新兴产业为先导,以先进制造业为主导,以现代服务业为支撑的现代产业新体系。

4.2 以融合发展拓展信息经济新空间

国家“十三五”期间主要目标和任务提出,促进云计算、大数据和物联网广泛应用,运用信息网络等新一代技术,推进经济社会信息化。安徽省应积极实施“互联网+”行动计划,制定“智慧安徽”中长期发展规划,促进互联网与经济社会各领域的深度融合,提升区域各领域的信息化水平。首先,建设泛在网络基础设施,支持城市无线网络全覆盖、下一代互联网、新一代移动互联技术和物联网应用等;其次,建设云计算、大数据等新型平台和应用中心,加快大数据应用,促进公共信息资源开发利用和开放共享,合理布局,逐步推进;最后,建设城市信息安全基础设施,完善信息安全监测评估、监督管理、标准认证和创新能力体系。

创新是企业的社会责任,充分发挥新一代信息技术的泛在应用,加快互联网与多行业的深度融合,鼓励企业运用大数据、云计算和物联网等技术,促进新技术、新业态的蓬勃发展。积极推进“互联网+制造”“互联网+农业”“互联网+城市各类服务、管理和休闲”等重点领域建设,实现人工智能、智能制造、智慧经济、智慧城市和智慧服务等,通过融合发展,合力打造和拓展安徽信息经济新空间。

4.3 以融合发展推进创新改革试验

电子信息产业的核心竞争力是技术的竞争、是创新的竞争,安徽省应立足已有的国家双创示范基地,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开展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创新改革试验,建设国家级电子信息产业基地(园区),形成具有综合竞争力的国家级科技中心和产业创新中心。首先,应形成万众创新的体制机制,政府应建立创新服务平台,从鼓励高校和科研院所、人才激励和集聚、创新投入和融资模式等方面形成一体化服务的体制机制;其次,构建以企业为主体的产业创新体系,从生产设计、技术研发、运营模式和产品服务等开展全面创新,形成一批具有辐射带动作用的产业科技创新龙头企业,在集成电路、新型显示、量子通信、智能语音等领域实现重大突破,引领电子信息产业的创新;最后,推动全民创新创业,政府应积极建设众创空间和创新创业服务平台,激励科研院所、高校等高层次人才投身到电子信息产业的创新创业,着力打造“创业苗圃+孵化器+加速器+产业基地”的孵化体系。

电子信息产业是安徽省战略性新兴产业,电子信息产业的竞争力是一个区域科技创新综合能力的体现,安徽省各级政府应积极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合力打造政府、企业、科研院所和高校等多方联动机制,落实电子信息企业在产业融合发展中的社会责任,从政策导向、人才激励、自主创新、集群发展等多方面促进电子信息产业的融合发展,从而提升安徽省电子信息产业的竞争力。

参考文献

[1] 何悦.重庆市电子信息产业竞争力研究[D].重庆工商大学,2013.

[2] 柴红旭.河南电子信息产业集群发展与竞争力研究[D].河南财经政法大学,2013.

[3] 盛培宏,张勇.苏州市电子信息产业竞争力分析[J].商丘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4,(4).

[4] 温敏.广东省电子信息产业出口竞争力优势及情景分析[J].广东科技,2015,(16).

[5] 涂远博.新疆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进程中的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D].新疆师范大学,2013.

[6] 王征.产业融合助力新兴产业发展研究――基于信息产业例证的分析[J].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3).

[7] 程金龙.协同创新背景下信息产业与旅游产业的融合发展――中原经济区智慧旅游河南省协同创新中心理事会暨洛阳论坛会议综述[J].洛阳师范学院学报,2015,(9).

[8] 黄挺.“三产融合”助推农业现代化[J].江苏农村经济,2016,(3).

[9] 李士强.“互联网+农业”助推产业融合发展[J].中国合作经济,2016,(3).

电子信息产业制造业范文第3篇

天津市电子信息产业现状

天津市电子信息产业综合实力的增强,规模的不断扩大。始终保持着比较快速的发展,增长速度一直是居全市支柱产业前列,从产业总值来看2003年以来一直保持较高的增长势头,到2007年总产值达到2495.7亿元,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23%,五年的平均增长率达到18%,2003-2006年的增长速度超过20%。

全行业经济保持稳步的增长,2007年天津市电子信息产业制造业销售收入达到2230.9亿元。是2003年的2.25倍,5年的平均增长率为17.6%,销售产值为2324.3亿元,年平均增长率为17%,实现利润总额77.8亿元。

产品出口仍然比较强劲,近年来天津市电子信息产业的综合竞争力得到显著的提高,尤其是国际竞争力不断增强,2004-2007年天津市电子信息产品出货值呈现上升的趋势,2007年达到1487.7亿元,年平均增长率为11%。第二大块形成了一批竞争力比较强的行业。

天津市电子信息产业经过几年的发展已经形成了一批市场前景广阔、具有比较强竞争力的行业,其中像通信设备制造业已经形成了以移动通信终端设备为主导产品的产业集群,成为像美国摩托罗拉、韩国三星等品牌的制造基地。2007年移动通信设备制造业总产值是1018.3亿元,占产业总产值的40.79%,电子元器件行业形成了以龙头企业螺母半导体、通用半导体、西迪斯、松下电子、三星电机、三星高新电机的等为核心的元器件产业集群,主要产品包括片式电容、片式滤波器、温度振荡器等压电控制振荡器等。2007年元件元器件产品制造业总产值为698.2亿元。天津已经形成了以点装电子、精度线速数十家企业代表的集研发、制造为一体的产业集群,数字视听产业聚集了同光三星、三星电子等知名数字视听产品生产企业,产品主要有彩电、数码摄像机等。

重点产品的产业链的引导作用逐渐显现。自2005年天津的通信产业园、片式元件产业园、集成电路产业园和化学物理电源产业园入选信息产业部首批国家电子信息产业园以来,天津市形成以重点企业为中心的较为完整的产业链和完美的配套体系,基本建立起以整机带配套,以配套促整机的良性体系,手机、集成电路均已形成体系,以摩托罗拉、三星等公司为主体的通信产业链以费斯卡特等为产业链的企业。

天津手机产业为全国重要手机产业的基础,目前天津已经形成了五大手机配套生产基地,以三星、松下、摩托罗拉为代表的中兴国际代表集成电路生产基地,以三洋为代表的绿色能源生产基地,以西迪斯通用为代表的起点生产基地。

创新实力得到显著提升

创新产品产出能力增强

2007年天津电子信息产业产品制造业共实现新产品产值1455.3亿元,占产业总产值的58.31%,按照行业分析,广播电视设备制造业新产品产值占行业总产值的比例最高,达到了82.45%,可以看出结构的变化了。其次家用视听设备比例为50.72%,通信设备制造业排在第三位,占比例为37.40%,比例较低的两个行业是电子专用设备和电子测量仪器,分别为1.25%和1.46%。按照产业园划分,化学与物理电源园新产品产值占产业园总产值的比例最高,为79.65%,其次是通信产业园,集成电路产业园比例最低,仅为7.56%。

科技创新体系也逐渐地在完善,天津市的电子信息产业已经形成国家级的功能中心、研究中心、企业研发中心多层次的研发以及大专院校并存的研发体系,呈现出研发机构企业化特点,电话信息产业领域拥有国家级重点实验室两个,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两个,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两个,以及五个天津重点实验室和一个市级工程中心三个研究中心。

产业的外向型的特征比较明显

2007年天津电子信息产业仍就表示出外向型特征,从企业的个数来看2004-2007年内资企业占总比例由47.43%下降到39.08%,2007年三资企业的个数达到332家,占企业总额的比例为60.92%,从两种类型企业实现的产值来分析,2007年内资企业工业产值为543.49亿元,占总产值的比例为21.78%,其余的78.22%都是由三资企业来实现的,就表现出外向型的特征。

电子信息产业未来的发展目标

产业规模方面,预计到2010年电子信息产业销售收入达到3800亿元,通过我们的努力,力争可以达到4200亿,年均增长15%这是比较保守的。2010年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销售收入达到3650亿元左右,年均增长15%左右,产业规模在全国同行业继续保持领先地位,软件产业销售收入达到350亿元,全市电子信息产业比重由5%提高到9%以上。

产业布局是这样的,大力推进产业集群发展,进一步固化、优化以开发区为核心,以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天津西青开发区、微电子小区、天津武清一线园工业区和市区老工业配套区为重点的信息产业五大集群区,建成移动通信、微电子、新型片式远期元器件、显示器、数字家电、汽车电子、软件出口,新型电源等特色鲜明,优势突出的若干重点产业。

强化技术创新和产业集群创新,突出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充分调查有效资源,逐步建立政府引导、以企业为主体的信息产业技术创新体系。到2010年新引进外资企业产品研发中心5家,新建10个应用基础科研中心和工程技术中心,大中型企业全部建立企业技术中心,骨干企业R&D投入占销售比例达到5%,建立京津冀信息产业协调发展机制,与京津实现区域信息产业基础和开发平台共享,形成较完善的区域互动发展的电子信息产业环境。

打造物流出口和配套三大特色以本市建设现代化的国际物流中心为契机,建立方便、快捷物流通道,促进合理的专业化分工,形成物流特色。以产品出口为导向,开拓国际市场,提高信息产业市场的拓展,快速反应,持续发展的出口能力,强化出口特色。以构建配套产业基地为目标,抓住一批IT投资等等。

电子信息产业制造业范文第4篇

(一)基本情况

1.2005年,桂林市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增加值为38958万元(当年价),占全市生产总值(GDP)的比重为0.7%,占全市工业增加值的比重为2.17%。规模以上信息产品制造业实现产值126683万元(当年价)、销售收入81956万元、利税总额5974万元、利润2146万元、上缴税金3828万元。

2.2005年,规模以上电子信息类企业27家,占广西同产业的60%。同产业工业总产值占广西的38.3%,销售收入占广西的28%,增加值占广西42%,利润占广西32.8%。初步形成了一批初具规模的企业集群。

3.产品主要有:光通信、数字微波通信设备,光无源器件、传感器、片式电子元器件、多层印刷电路板等新型元器件产品,网络技术、信息安全技术及软件开发外包等软件产品。其中,部分产品拥有自主知识产权,部分产品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例如,双电机直流消隙系统、直流脉宽伺服系统,在神舟5号、6号飞船发射、飞行、回收的跟踪控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开发了一批科技含量高、市场前景好的产品。

4.2002年以来,全市按照“一区多园”发展战略,采取“政府引导,市场运作,利益共享,统一规划,分布实施,滚动发展”和“投资多元化、经营市场化、管理企业化”方式,全方位加快桂林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永福苏桥园、七星铁山园(包括信息产业园和英才科技园)、临桂秧塘园建设。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1.桂林市电子信息产业在广西范围内有一定基础和一定规模,但是,与全国电子信息产业的发展差距依然很大。“十五”期间,全国电子信息产业的平均增长速度是40%,而桂林同期增长速度只有8%~9%。

2.规模以上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中,有11家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占企业总数的40.7%。7家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亏损,占规模以上企业总数的25.9%。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3403名职工,占同产业全部从业平均人数的77.76%。

3.产业发展缺乏龙头整机产品和龙头整机企业,产业关联度小,产业链不长,缺乏整合能力,制约了信息产业的发展和扩张。

4.总体上自主创新产品少,拥有专利技术又能推广应用的产品更少,产品中缺乏技术含量高、附加值大、能形成规模的主导产品。产品结构调整进展缓慢。

5.上个世纪的六十、七十年代桂林陆续建立了一批国有传统电子企业。曾经有过辉煌历史。但是,由于各种原因,部分企业的体制、机制、经营管理模式、资本运作方式等方面还未能适应市场经济环境下发展的需要。企业的优胜劣汰机制尚未形成,相当一批劣势企业不能及时退出市场。

6.“十五”期间,规模以上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固定资产投资合计只有3.46亿元。对于技术密集、资金密集的信息产业,这么小的投入难以支持产业的快速发展。

7.企业自身资金不足,研发、教育投入不足,特别是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不强。产、学、研之间的联系沟通渠道少,相互之间的合作少。科技成果产业化率低。

8.虽然,桂林电子信息产业人才资源有本地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的支撑,但是,高层次、复合型管理人才和研发领军人才短缺,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尤为突出。

二、发展机遇

(一)党的十六大提出“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优先发展信息产业”、“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等战略部署和方针,以及国家信息产业部提出了“十一五”建设电子强国、电信强国的奋斗目标。

(二)中国―东盟博览会在南宁举办和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立,“泛珠三角”经济区域合作和大湄公河次区域经济合作使广西一跃成为中国对外开放和对接东盟的最前沿。“十一五”期间广西信息产业重点实施的“139”工程中包括贯通一条以桂林至北海的高速公路为主轴产业带,建设北海、南宁、桂林为主的三大电子信息产业基地。

(三)与广西毗邻的珠江三角洲信息产业聚集区,是我国电子信息产业三大产业基地之一,也是我国规模最大、发展速度最快、产品出口所占比重最高的IT产品加工密集带,聚集了大量国际知名的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企业。广西的信息产业必将随着该聚集区的扩张和产业辐射而获得较大的发展。

三、发展对策

桂林市致力于发展具有科技含量高、无污染、扩张速度快的电子信息产业,符合产业政策、符合桂林市经济与社会发展需要,符合桂林产业实际情况。

(一)要借助环境优势,依托人才相对优势,以桂林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为龙头,以信息产业园和英才科技园为核心,引导龙头整机产品、龙头整机企业与配套件企业共同发展。

(二)加大招商引资工作力度,以引进项目(资金)为重点做好承接电子信息产业转移准备。

(三)建立电子信息产业多元化投融资体系,推进体制创新,实现投资主体和产权多元化,促进各种所有制企业协调发展。以企业为主体,政府引导资金,加大信息产业的投入。

(四)建立电子信息产业发展专项基金,用于支持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或关键技术产业化发展。

(五)建立电子信息产业人才专项资金,用于引进和培养人才。加强高层次的研究开发人才及管理人才的引进工作,引资与引智并重。坚持引进人才与发挥现有人才作用相结合,防止人才一边引进、一边流失。

(六)充分发挥桂林科研院所研发作用,完善电子信息产业技术创新体系建设,加强产学研有机结合,促进科技成果产业化。

(七)积极、稳妥地推进国企改革,实行资产重组,实现资源优化组合。建立和完善现代企业制度,增强企业活力,增强企业原始创新能力、集成创新能力、引进吸收再创新能力建设。

(八)对研究开发人才实行兼职兼薪制度,实现人才资源共享。

电子信息产业制造业范文第5篇

今天开始,固安工业园区的设计者们大可以为他们当初的高瞻远瞩而庆幸了。固安工业园区在其建园之初,曾花费巨资用于园区规划工作,从而确定了以电子信息、汽车零部件制造、现代装备制造业为核心的产业定位。

对于他们来说,这是一个值得高兴而意味深长的春天――从年初到全国“两会”之前,与园区相关的国家十大振兴产业规划陆续出台。而电子信息、汽车、装备制造等三大固安工业园区的核心产业均位列其中。

可以肯定的是,这不是简单的不谋而合。背后所体现的是,固安工业园区准确地找到了固安经济在大北京经济圈中的坐标点。不难预见,与国家振兴产业相关的新一轮投资热潮,将迅速在固安工业园区掀起。

产业振兴规划与固安

在固安工业园区的规划里,除了打造“北方电子信息产业制造基地”、“北方汽车零部件产业制造基地”外,也力求打造“北方机械加工、机电设备、模具产业制造基地”和“现代装备制造产业基地”。

年初开始,固安工业园区的落户企业就一直在密切地关注着国家产业振兴规划的动向。1月14日,汽车产业振兴规划获国务院常务会议通过;2月4日,装备制造业调整振兴规划获原则通过;2月18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并通过了电子信息产业振兴规划。

这些固安工业园区核心产业的振兴规划相继出台,无疑给固安工业园区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固安工业园区管委会一位领导表示,园区将乘国家产业振兴规划出台的春风,加快产业转型和升级,把园区建设成大北京经济圈的“绿色明珠”。

可喜的是,电子信息产业调整振兴规划中提出的六大重点工程在固安均有布局。其中“平板产业升级和彩电工业转型”等规划就将惠及落户园区的企业代表之一京东方集团,而京东方集团是国内三大液晶面板厂商之一。

数据显示,目前已有京东方、峻凌、阿尔西、科伟达、萨牌电器等一批关联度高、产业配套能力强的知名企业成功入驻固安工业园区,这些投资额已超过41亿元人民币。有专家称,一条完整的电子信息产业链已经在固安初步形成。

在通信产业链的上游配套厂商中,测试、清洗设备是较为重要的一块。这也是装备制造业产业振兴规划中的重点工程。2006年6月,固安科伟达精密科技有限公司的入驻,为固安工业园区增加了一个重要的设备供应企业,完善了通信制造产业链的一环。

环渤海地区是我国装备制造业的重要基地,依托京津现代装备制造产业群,顺应现代装备制造产业的发展,固安工业园区设立了现代装备制造产业基地,制定了相关政策,培育和扶植装备制造企业,提高入区企业的竞争力。

基地产业定位于通用类装备与基础类装备,包括成套设备、工程机械、机泵阀、机床、模具和各类基础器件等。目前已有华翔泰亨、中远恒达、诚田恒业、安岛筛分、京城泰昌、嘉峰机械等30余家知名企业入驻,初步形成了现代装备制造产业聚集。

环京产业带的蝴蝶效应

固安工业园区具备国际上“一小时工业区”的条件――交通四通八达,与北京、天津交通1小时可达;沿京开高速路分布着10家大型物流仓储基地,距园区的路程都在30公里范围内;100公里范围内拥有两大国际机场和两大天然良港。

在依托大北京资源优势的前提下,固安工业园区与北方同类园区相比,具有非常强大的竞争优势。与生俱来的地理优势,也决定了固安工业园区的发展规划,必然依托大北京地区的整体发展。固安工业园区的今日也跟环京产业带下产业布局的蝴蝶效应有关。

根据河北省的产业规划,河北省正在谋求打破地区分割,寻找地区联合,重点打造“环京产业带”和“临空产业带”。其中环京产业带的设想是,以链接北京高新技术产业为主,形成以北京为龙头的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

作为河北唯一连接京津的廊坊市成为环京产业带的先锋,近年也顺势加快了对接京津的步伐。2008年12月12日,廊坊市专门召开了一个颇具规模的对接京津动员大会。会议首次提出“立足同城概念,迅速掀起第二轮对接京津的热潮”。

“京廊同城”下的“京津冀电子信息走廊”,希望借助河北省打造环京产业带的机遇,把廊坊打造成联结京津的电子信息产业聚集区、综合信息化先行区――永定电子信息产业区,固安工业园区就在永定电子信息产业区规划范围之内。

这个规划,也是源自大北京地区产业布局环境的辐射。在整个环渤海经济圈中,北京、天津及河北为环渤海经济最活跃、发展速度最快的区域。

虽然电子制造产业起步较晚,但经过十几年的不懈努力,环渤海地区的电子产品产量已经占到了全国总产量的30%,已经成为我国第三大电子信息产业集中区。

在这个区域内,有着联想、同方、方正等国内电脑制造厂商;还有诺基亚、松下、索爱等知名电子类外企;在集成电路产业方面,北京有中芯国际;在新一代移动通信产业中,有廊坊的华为、中兴等……这些知名大厂的云集,造就了更大的产业带动效应。

北京及周边区域产业的集群化发展,使京津冀电子信息产业的共同繁荣成为必然。这种从点到面的产业布局,产生了很强的蝴蝶效应,也使得定位准确的固安工业园区最有可能成为“京津冀电子信息走廊”中的“黄金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