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对历史思维能力的理解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中图分类号] R64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7210(2016)05(a)-0133-04
[Abstract] Objective To discuss the effect of problem-based learning combined with case-based learning on clinical thinking ability of neurology students. Methods Ninety-two clinical medical students in Capital Medical University and practiced in Xuanwu Hospital, Capital Medical University from September 2014 to July 2015 were selected as the study objects, and they were divided into control class and experimental class by random number table. The control class was received traditional learning and the experimental class was given problem-based learning combined with case-based learning. Test scores, learning ability, clinical thinking ability, recognition and satisfaction of two classes were compared. Results Theoretical test scores of neurology, physical examination of the nervous system, case study and total scores of the experimental class were all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ose of the control class (all P < 0.05); scores in learning initiative, communication ability, cooperative ability, observation and analysis ability and self-management ability of the experimental class were all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ose of the control class (t = 4.180, 2.247, 2.219, 3.269, 2.273, all P < 0.05); scores in history-taking, physical examination proficiency, disease information integration, diagnosis and differential diagnosis ability, assessment and plan establishment, clinical thinking ability and literature-consulting ability of the experimental class were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ose of the control class (t = 7.570, 5.799, 5.426, 4.052, 6.185, 5.648, 5.439, P < 0.05 or P < 0.01); recognition in stimulating studying interest, enlightening clinical thinking, enhancing communication ability and improving studying effect of the experimental class were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ose of the control class (χ2=4.039, 7.180, 4.979, 6.035, all P < 0.05); satisfaction of the experimental class (91.30%)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at of the control class (76.09%) (χ2=3.093, P < 0.05). Conclusion Problem-based learning combined with case-based learning can stimulate learning interests of students, promote their initiative studying and improve their clinical thinking ability.
[Key words] Problem-based learning; Case-based learning; Learning ability; Clinical thinking ability
随着医疗卫生改革进程的加快,医患关系的紧张,需要掌握扎实的医学理论知识、实际操作能力和具备良好沟通能力的新型医学人才充实到医疗卫生服务中,这为医学院校的教学工作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其中临床思维能力的培养是医学院学生教学工作的重点[1]。问题式教学法(problem-based learning,PBL)是以问题为基础、学生为主体、教师为导向的讨论式教学方法,经国内外多所医学院校的教育实践具有良好的效果[2]。病案式教学法(case-based learning,CBL)以临床具体病例为基础,通过病例讨论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以提高其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3]。神经病学以神经解剖学、神经生理学、神经病理学为基础,学生掌握起来较为困难,必须具备一定的临床逻辑思维能力,才能将这些片段性的基础知识连贯起来,加以整合后运用到临床的诊治中。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在神经内科教学实践中采用问题式教学法与病案式教学法相结合的模式,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选取2014年9月~2015年7月在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学习的92名首都医科大学临床医学专业学生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班和实验班,各46名。对照班:男30名,女16名;年龄22~26岁,平均(24.61±2.18)岁;入学时考试成绩(586.47±65.32)分。实验班:男26名,女20名;年龄23~26岁,平均(25.28±2.47)岁;入学时考试成绩(581.65±72.05)分。两班学生性别、年龄、入学时考试成绩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班采用传统的授课模式,即先向学生讲授神经内科理论知识,进行教学安排组织学生进行相关课题实习。实验班采取问题式教学法结合病案式教学法的模式。①老师和/或学生对临床神经内科遇到的典型病例写成报告,让每位学生独立分析该病例在诊治过程存在的问题。②学生带着问题思考,广泛阅读该病例相关的教材、专著及文献,了解该典型病例发生病因、发病机制,及国内外最新诊疗进展,既加深了理论知识,提高临床逻辑思维能力,又可以锻炼专业文献查阅及概括能力[4]。③师生共同报告各自分析的结果,每位学生结合自己的临床知识体系掌握情况,将该病例对神经系统生理、病理的影响进行分析,提出具体的诊治方案。每位学生报告10 min,报告完毕后老师组织所有学生积极参与病例讨论,分析分歧出现的原因,鼓励学生大胆发表各自的意见,对关键问题进行启发总结,最终使每个学生全面、系统的认识该病例并熟练掌握诊疗方法,达到锻炼学生临床能力和思维能力的目的。
1.3 评估方法
1.3.1 考试成绩 期末组织两个班级学生进行神经内科学考试,考试内容包括神经内科学理论成绩、神经系统基本体格检查、病案分析三部分,其中神经内科学理论成绩满分50分,神经系统基本体格检查满分20分,神经系统相关疾病病案分析满分30分,总成绩满分100分。
1.3.2 学习能力 参照罗冬平[5]文献资料设计《神经内科学生学习能力问卷调查表》,包括学习主动性、沟通能力、合作能力、伦理素养、观察分析能力、自我管理能力,采用0~5分6级评分法,分值越高,相关能力越强。问卷经学院3位教授3次修订,并通过预调查,经检验具有良好的信度:Cronbach's α = 0.825~0.934。调查问卷设计引导语,交由经过培训的学生会成员进行调查,数据整理分析由教研室老师完成。
1.3.3 临床能力及思维能力 参照姚永刚等[6]文献资料评估两个班级学生的临床能力及思维能力,包括病史采集、查体熟练程度、疾病信息整合、诊断与鉴别诊断能力、诊疗计划的制订、临床思维能力、查阅文献能力等方面,各单项满分均以100分计分,比较两个班级学生的考核成绩。
1.3.4 教学模式认可度 参照张玉梅等[7]文献资料设计《神经内科学生教学模式认可度调查表》,包括激发学习兴趣、启迪临床思维、增强沟通能力、培养职业道德、提高学习效果等,采用“是”“否”选项。调查表3位教授3次修订,并通过预调查,经检验具有较好的信度:Cronbach's α = 0.816~0.925。调查表设计统一指导语,交由经过培训的学生会成员调查,统计分析由教研室老师完成。
1.3.5 满意度 采用自制《教学方法满意度调查问卷表》,包括非常满意、满意、一般、不满意四项,满意度为非常满意、满意所占总学生人数的百分比。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0.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数据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两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率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以P <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神经内科考试成绩
实验班学生神经内科考试理论成绩、神经系统体格检查、病案分析、总成绩均显著高于对照班,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 0.05)。见表1。
2.2 学习能力
实验班学生学习主动性、沟通能力、合作能力、观察分析能力、自我管理能力评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班,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 0.05);两个班级伦理素养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见表2。
2.3 临床思维能力
实验班学生在病史采集、查体熟练程度、疾病信息整合、诊断与鉴别诊断能力、诊疗计划的制订、临床思维能力、查阅文献能力方面评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班,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 0.05或P < 0.01)。见表3。
2.4 学生认可度
实验班学生对激发学习兴趣、启迪临床思维、增强沟通能力、提高学习效果的认可度明显高于对照班(P < 0.05),两班学生对培养职业道德的认可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见表4。
2.5 学生满意度
实验班学生非常满意18名,满意24名,总满意度(95.65%)明显高于对照班(69.5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见表5。
3 讨论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持续向好,老百姓的饮食结构和生活方式发生了较大的改变,高热量饮食和缺乏运动使脑血管疾病的发生率呈逐年上升趋势。神经系统解剖结构复杂,神经生理学、病理学涉及的范围广而零散,脑血管病变可引起相应支配区域的功能障碍[7-8],因此,神经内科学医生必须具备扎实的神经系统理论学习,还应具备较强的临床思维能力和应用能力,才能从千变万化的临床症状中做出恰当的诊断和治疗。这就为神经内科临床医学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神经内科学的教学改革势在必行[9]。
传统的先理论后实践的教学方法延续了很多年,学生被动接受医学知识,无法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这种模式培养出来的学生理论和实践容易脱节,一旦步入临床,对特殊病例的诊断、处理则显得力不从心[10-11]。PBL教学模式结合病案式(CBL)教学法是在教学过程中选择典型具体的病例,发现问题,并以为问题中心引导学生展开分析讨论,注重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临床思维能力的培养,让学生将所学的理论知识运用至实际病案的诊治中,既巩固了学生的理论知识,又探寻出解决问题的对策和方法,提高了病案分析及解决能力[12]。这也可以从两组学生学习能力的比较中得到证实,正是由于学习能力的提高,实验班学生神经内科考试成绩高于对照班,国内外学者也有类似的文献报道[13-14]。
薛寿儒等[15]指出,PBL教学法可培养学员以病例的诊治为中心的发散思维和横向思维,提高灵活应用知识的能力。临床思维能力的培养是临床医师最重要的基本功。问题式教学法结合病案式教学,由学生自行采集典型病例的临床资料,逐步掌握典型病例问诊要点,建立问诊的临床思维[16-17];通过问诊,了解患者症状和需解决的主要问题,此即发现问题阶段;进行病因分析,结合体格检查发现伴随症状及阴性表现,通过思考问题提出诊断意见;通过相关实验室、影像学检查和阅读相关文献资料进行鉴别诊断。最后整合上述信息提出诊治方案,完成对典型临床问题的思考。通过组织讨论,使学生充分认识到神经内科疾病发生的多重机制,掌握最新治疗动态,使自身水平进一步提高。本研究中,实验班临床能力及思维能力的全面考核评分均高于对照班,与杜永亮等[18]和徐斌等[19]文献报道相似。
关键词:高中学生 历史思维能力 培养
随着新课程改革深入开展,高中历史教学较已往有了很大改观,然而在教师、家长、学生心中实现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需要我们共同努力来完成。不少教师、家长、学生一味追求高分数,把历史学科看作是背诵科目,认为历史学习就是把历史知识记熟记牢,忽略了历史思维能力的培养和实际应用价值。这样的学习导致了学生机械懒惰的行为习惯,对历史科目失去了兴趣,遇到问题不积极,不愿开动脑筋去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学生的思维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精神都受到了很大限制,违背了高中历史学科的学科特点和教学目标。高中历史教师要全面贯彻和落实新课标精神,努力探索新形势下高中历史课程的新模式,在历史教材提供的教学资源基础上,不断拓展和丰富历史教学资源,在教授学生历史基础知识的同时,要充分利用历史资料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促进学生历史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发展,从而满足社会对创新型人才的需要。
一、培养学生历史思维能力的意义
1.在传统的高中历史教学中,很多教师非常重视历史知识的学习,课堂上大多数情况是教师在讲台上填鸭式地讲解,学生坐在椅子上被动地听和记笔记,教师照本宣科,学生死记硬背,师生之间缺乏交流和互动,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合作探究能力得不到很好的发展。很多学生对历史课很感兴趣,但又不愿机械地记忆历史知识,这种状况要引起我们的注意。教师要充分发挥其引导作用,在实际教学中要摒弃传统教学中不利于学生发展的因素,结合时代的要求形成科学工合理的教学模式,但教师的讲解和引导也是不容忽视的。历史材料具有强烈的时代性,有时学生很难理解某些历史事实的时代特点,教师要在教学中启发学生的历史思维,采用多种方法最大限度的呈现历史材料的本来面貌。在史料分析和讨论环节,教师也要进行适时地启发和点拨,从而促进学生探究合作学习的有效性。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在传授历史知识的同时,充分利用历史材料来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这也是新时期对历史课程的新要求。学生对历史材料进行自主分析、合作探究的过程,必然要对资料进行搜集、学习、归纳和总结,从而发现历史自身的发展规律,这样的学习过程,学生是积极参与,而不是被动接受,因此对历史知识印象更深刻,学生的历史学习方法和思维能力也得到了很大程度地发展。
2.当前新课程改革赋予高中历史课程新的任务,即学生在学习历史知识和形成历史思维能力的同时,也要注重学生情感态度、道德修养、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培养。学生通过对历史史料的学习、分析和总结,从而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提高学生的道德品质修养。我国历史课程承载着对学生道德品质教育的任务,学生在学习历史史料过程中所形成的历史思想、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是发自内心的,远远胜过教师平时空洞的说服教育,教师脱离事实依据的说教不能让学生从内心深处产生共鸣,对学生的行为习惯影响不是很大。在史料学习中,引导学生将自己置身于当的历史背景中来看待某些问题,让学生有机会进行一次切身体验,这样形成的一些看法态度是有历史依据的、深刻的、不容置疑的。学生有参与有体验的学习过程更有利于学生接受历史事实,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道德素养也得到了很大提升。
二、培养学生历史思维能力的有效策略
1.学生历史思维能力的培养要遵循由低级到高级的规律,它包括多方面的因素,如记忆能力、理解能力、分析归纳能力等。历史事实和历史材料是丰富多彩的,教师要引导学生在接触大量历史事实、人物故事和历史事件中逐步形成一定的思维能力。从古至今的历史是极其丰富和复杂的,学生所形成的历史思维能力在时间和空间上也是极其广阔的。历史发展既有一定的规律性,又有特定时期的独特性,这就要求我们教师不断思考,逐步形成一套科学合理的教学模式,使学生的学习有序而系统、扎实而深刻。我们在深入挖掘教材的同时,要大量吸收学校和社会上的有利资源,指导学生在自主分析、合作探究历史史料过程中逐步形成一定的历史思维能力,并能将这种思维能力运用到生活实践中去。
2.正如俄国杰出的教育家乌申斯基所说:“教育不是别的,而是一种组织的很好的知识体系”,也就是说学生只有通过掌握扎实系统的知识才能形成更高的思维能力。在高中历史教学中,教师要不断追求和探索科学合理的教学方式来培养学生高水平的思维能力。我们在教授学生历史知识的时候,要按照历史发展的时间顺序、尽力模拟历史事件发生的情境,并注意语言的精炼性,如把一定历史时期的重大事件按一定的顺序总结成一个完整的体系,知识全面,结构简洁,学生能够把零散的知识点用一条线索串起来,从而更扎实地掌握历史知识。在知识的总结和复习阶段,我们可以多种思维方式并用,在掌握知识的同时,逐步形成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在教学中,我们要充分利用课堂有效提问和学生之间的讨论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课堂上,教师巧妙设疑有利于开启学生思维的大门,学生在学习中遇到问题并想办法去解决问题的过程就是有效地学习,也更有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形成。在讲授知识时,我们要结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在较难理解的地方提出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去思考,尽可能地让学生切身感受历史事件所形成的过程,让学生对历史事件接受起来更容易,同时对学生的思维敏捷性也是很好地锻炼。但教师对问题的设置一定要科学合理,以教材和大纲要求为标准。教师指导学生之间的讨论要有实效性,不能为了追求形式上的花红热闹而失去了讨论的实际意义。课堂讨论是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的具体体现,在轻松的学习氛围中,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思维、互相探讨和交流,改变以往的一言堂模式,其效果是显而易见的。按照学生的认知规律,高中学生的理解力和思维能力有了很大提升,我们要给学生提供展示自己的平台,让学生真正地参与到学习过程中来,在参与的过程中才会暴露自己的不足,在学习中不断弥补知识上的不足就是非常有效地学习,这样的学习过程有利于学生历史思维能力的发展,也是实现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的有效途径。
4.学生思维能力的提高是以记忆力、理解力、分析能力、概括能力等诸多因素共同提高为基础的。老师要帮助学生对一些重要历史概念及矛盾的对立双方的辩证关系有清楚的理解和把握。在历史学习中,很多学生缺乏分析问题的能力,遇到问题无从下手,找不准知识点,教师要教给学生不同的分析方法,从历史角度看待问题,结合事件所发生的历史背景,运用科学的历史价值观来评价人和事,从而剖析出历史的精髓。
近年来,历史高考命题越来越灵活和开放,不再单纯考查历史知识,更侧重于对学生思维能力的考查,从而为我们的课堂教学指明了方向。因此,教师要改变以往传统的教学模式,给学生提供充分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机会,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和见解,通过搜集、查找、分析和评价史料,来证明自己的观点。这样的历史学习符合新课标提出的的教学要求,也是提高学生历史思维能力的有效途径。
参考文献:
[1]于西友,中学历史教学方法,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关键词: 高中历史教学 历史思维能力 培养方法
一、历史思维能力概念的理解和实践意义
(一)历史思维能力的概念,是指能再现历史事实和再认知,分析评价历史客观,解释历史现象,揭示和阐述历史规律的能力,这是当前人们对历史思维能力的定义。历史思维能力是一个由表及里、由此及彼、去伪存真、去粗存精的思维品质训练过程和思维方法。
(二)历史思维能力实践意义,在实际的历史教学中,学生历史思维能力的培养,可以使学生从传统的背课本观念中走出来,激发学生自我反思的意识,对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有重要作用。对学生历史思维能力的培养,还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让学生在思考中慢慢构建历史知识体系。这既符合新课程的自主学习要求,又符合构建社会主义学习观的要求。学生历史思维能力的培养,有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历史观。
二、高中学生历史思维能力培养的思考和实践
(一)优化学生历史思维能力,实现课堂教学的开放化和多元化。新课标提出课堂应气氛活跃、开放、以学生为主导,所以,要想培养学生历史思维能力,一定要在课堂上实现多元化和开放式教学,积极鼓励学生对历史知识进行自主探究和学习。
(二)强化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引导学生找出教材中的隐性知识。高中历史课本中的内容非常丰富,有详细的文字表述,还配有大量的注释和图片,但是有很多同学在学习历史的时候并不太注重这些信息和知识。这时候,历史老师应该进行适当的说明和引导。备课的时候,要结合这些隐性知识对课本进行补充。课堂上也可以鼓励学生在课外根据自己的喜好做好知识补充,这样不但可以让课堂教学更加精彩,而且可以深化学生掌握和了解基本知识和基本规律的程度,使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在宏观上得到提高。
三、高中历史教学要有一定的深度
高中生与初中生比起来,在思维上有很大差别,因此高中历史老师在进行历史知识教学时,一定要达到一定深度,这样能为培养学生历史思维能力打下坚实的基础。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要注意科学、准确地表达历史概念,加强历史的概念教学,掌握和理解历史概念。历史概念是对历史现象和历史事实的抽象和概括,反映了历史的本质特性。老师在教学的过程中指导学生理解和学习历史概念,可以培养和训练学生总结规律和观察的能力,小到一个历史事件的前因后果,大到一个阶段、一个时期的历史事实和规律特征。老师讲授历史知识要与有计划培养学生的能力结合起来,从而使能力和知识相辅相成,能力的形成是进一步获取知识的条件,知识又是能力的基础。教学中不能单纯对学生讲授知识,而忽略了学生能力的培养,也不能单纯培养学生的能力而脱离知识的教学,要在讲授能力培养的基础上获得新知,在讲授历史知识时贯穿能力的培养。
在高中历史教学中,要使历史的教学达到一定的深度,除了要从整体上把握教材使其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之外,还要学会指导学生进一步对历史现象、历史事实和历史概念之间的内在联系进行必要的分析,这是学生能力训练的重点。这就要求老师在实际的教学中注重教材知识的内在联系。
四、促使学生发挥学生内在驱动力
在学习中,兴趣是学习最重要的动力,只有对历史热爱和喜欢,才能在积极持久的学习热情中获得学习能力。
(一)以历史教育的实用性和社会性调动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使学生的思维活跃起来。因此,在整个历史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力求做到教学内容与现实生活紧密结合,尽量选择一些与教材有关的具有代表性、学生普遍关心的热点问题,引导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进行分析,科学地使历史感和现实感融为一体。
(二)采用丰富多样的教法,促使学生积极思维。如增加一些趣味性较强的历史故事、古诗,发挥直观教具的功能,利用幻灯、投影、录音、录像等手段效果更佳。还可以加强知识的横向联系,横向迁移。
五、启发指导,使学生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
(一)要让学生学会阅读课本,掌握正确的阅读方法是培养历史思维能力的基础。具体方法是出示阅读提纲,找阅读内容的重点句、词,设计一些提高能力的问题。如出示的阅读提纲应指出本节或本段的重点内容。找阅读内容的重点可告诉学生规律,如一段话的第一句或最后一句往往是这一段的主要内容的概括。
(二)要学会独立思考。学生在学习历史的过程中要养成独立思考的良好习惯,遇到问题要能想、会想、多想、善想。要调动学生的思维,使他们动脑子,鼓励学生自己发现隐藏在事物后的问题,在学生得不出结果时,老师应及时引导。
总之,历史思维能力的培养是历史教学的根本。这一能力可迁移到实际生活中,其发挥的社会功能是其他学科无法比拟的。因此,历史教师有责任帮助学生在成长过程中获得有益的知识,培养学生思维能力。
参考文献:
历史思维能力的高低决定了学生对相关历史问题的认知程度,因此教师在实际教学中应不断优化教学策略,为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提高历史教学质量。本文从高中生历史思维能力培养原则入手,详细阐述培养高中生历史思维能力的策略,以推动新课改进一步深化。
一、高中生历史思维能力培养原则
1.突出主体性。
教师在实际教学中应突出学生的主体性,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优化教学内容,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统一思想性。
教师在实际教学中必须统一思想性,采取有效措施引导学生掌握历史事实和概念,提高教学有效性。
二、高中生历史思维能力培养策略
1.完善教学目标。
在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不断完善教学目标。
首先,教学目标决定了教学方法的选择,因此教师在设定教学目标时应确保教学目标具有一定的针对性,不断完善教学目标,从而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其次,教师应重视知识与能力的有机结合,促使学生在良好的学习环境中掌握历史基础知识,提高历史思维能力。
最后,教师应在培养学生历史思维能力的基础上完成教学任务,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
2.优化教学语言。
在高中历史教学中,教师应优化教学语言。对此,教师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注意语言的准确性。
教师在实际教学中应提高教学语言的准确性,为学生历史思维能力的培养打下良好基础。
(2)注意语言的针对性。
教师在讲解历史事件时应注意语言的针对性,确保语言符合教学要求,以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3)注意语言的生动性。
教师在讲解相关历史知识时应注意语言的生动性,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促使学生主动参与教学。
3.丰富教学内容。
丰富教学内容是培养学生历史思维能力的有效途径之一。因此,教师在实际教学中应深入挖掘教材中的内容,提高学生对历史知识的认知,深化学生对历史知识的了解,从而提高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历史教学内容较为单一,无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在新课改下,教师要摒弃传统的教学理念,采用专题史与通史相结合的教学方式,丰富教学内容,启发学生思维,促进学生对历史知识的理解与记忆。
4.创新教学手段。
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创新教学手段是非常重要的。对此,教师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采用问题探讨教学手段。
教师在历史教学中可采用问题探讨教学手段,引导学生发散思维,主动参与课堂教学。这种教学手段可促使学生在课堂中始终保持兴奋的学习状态,提高学习效果。
(2)采用现代化教学手段。
一、把握“准确性”,变“讲解”为“讨论”
通过讨论学生可以相互交流,相互启发,集思广益,取长补短,从而学会从不同的角度来认识事物、现象,深入全面地理解所学的知识。这样学得的知识不仅能够保持较深的的记忆,而且在讨论中增长知识,开阔思路,活跃思想,增强学习兴趣与动机。新事物、新观点层出不穷,孰是孰非,往往通过讨论更能泾渭分明。“讨论”的基础是不同观点之间的交锋,他必然引发学生独立思考,演化学生对教材的理解和认识,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有效地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参与争论的学生必然精神亢奋,注意力高度集中地去寻求不同见解,智慧的火花必会竞相迸射。没有求异创新的思维能力,是很难奏效的。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说,新课程背景下的习题教学可以通过组织课堂争论,提高学生的准确理解历史问题的能力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在讨论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归纳解决历史问题的思维方法,如评价历史人物时,要认识到历史人物是历史活动的主体,掌握历史人物的活动、主要事迹、主要思想,然后运用阶级分析的方法和历史分析的方法进行客观、公正的评价历史人物,既不能拔高,也不能贬低。这样,方法以知识为载体,知识以方法为钥匙,相得益彰,效果自然事半功倍。
二、注意“层次性”,变“无序”为“有序”
基础知识是完成其他教学目标的基础,是培养学生历史思维能力,提高学生认知水平的依托,习题教学中注意层次性,能较好地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避免学生不求甚解造成肤浅认识的现象。历史课程标准改革的基本理念之一,是要体现多样性,多角度、多层次、多类型、多形式地为学生学习历史提供更更多的选择空间,有助于学生个性的健康发展。历史习题教学中学生对问题的认识也应从感性到理性,由浅入深,由表及里。按照一定的顺序和层次去分析,才能思路清晰,深刻记忆和理解历史问题,才能实现多角度、多层次和有序地去理解问题。设计有序的习题课还必须善于营造良好的人际和情感氛围,使教学在促进学生心智方面得到和谐、同步的发展 ,使兴趣、注意、爱好、意志等非智力要素与感知、理解、应用、实践、解决问题等认知水平和认知能力均得到同步和谐发展。
三、突出“主体性”,变“授知”为“启智”
新的教学理念突出的体现在课堂教学的功能从“以本为本”转化为“以人为本”:教学生学会有自己的见解,而不是一味的什么都接受;给学生以主动探究、自主支配的时间和空间;创设对学生富有挑战性的问题或问题情境;关注学生个体所处的文化背景,增强师生以及生生之间的多维有效互动。从授知转化为启智;从单一知识传授转化为人的整体的和谐发展。新课程的其中一个理念是倡导建构性的学习——实现主动参与、探究发展、交流合作的学习方式,注重学生的经验和学习兴趣,改变过分依赖教材,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象。习题教学也就更不能排除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作用。教师讲解习题时,不能一味地给学生对答案,要鼓励学生参与思维,在操作上要积极引导,允许学生对答案进行辩论。只要有新意,教师就应该肯定,最大限度地促进学生对习题的全面认识,让习题课的教学也能焕发生命的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