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化工专业基础知识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高职院校;公共基础课;教师专业化;研究
当前,我国高职教育取得了快速发展,呈现出一派繁荣似锦的局面,但高职公共基础课教学却陷入了困境之中,严重影响到高职教育的整体质量,成为制约高职教育发展的软肋。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之一就是公共基础课教师方面的问题。一是青年教师专业基本功薄弱,还不能适应教育教学工作。有的不会教学设计,不懂得启发诱导,眼界不开阔,缺乏学习提高的意识。二是部分公共基础课教师不认真学习高职教育理论,不认真思考高职培养目标与自身教学的关系,自认为不管怎么变,基础知识的教学都是一回事,思想观念停留在过去,落后于高职教育的发展。这些问题的存在,极大地影响了高职公共基础课的教学质量,因此,加强公共基础课教师队伍的建设,提升公共基础课教师队伍的素质,就必须促进公共基础课教师的专业化成长。
一、教师专业化的内涵及特点
教师专业化是指教师在整个专业生活中,通过终身专业训练,习得教育技能,实施专业自主,体现专业道德,逐步提高从教素质,成为教育专业工作者的专业成长过程。其内涵包括专业精神、专业道德、专业智能、专业自主和专业组织等方面,其能力包括教师通用能力、专门学科能力、专业行动能力、教育研究能力、自我发展能力。教师专业化成长具有自主性、阶段性、连续性、特殊性、互、多样性等特点。
二、高职院校公共基础课教师专业化成长的必要性
教师专业化是当今世界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共同趋势。我国高职教育已占据了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由于历史发展原因,我国高职院校教师,尤其是公共基础课教师在教学、科研方面的压力比较小,又没有很好的激励机制,职称上各层次各方面的待遇都差不多,时间一长易产生惰性心理。现在,各高职学院正处于快速发展的历史时期,需要在办学质量方面有较大提升,加快教师专业化进程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必要选择,也是建设高素质教师队伍的有效途径之一。
三、高职院校公共基础课教师专业化成长构想
1.通过自我主导,促进高职公共基础课教师的专业化成长
教师是专业化成长的主人,教师在自身专业成长中必须处于主导地位。因此,高职院校公共基础课教师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和激发责任感,积极开发潜能,构建性地确定职业发展目标,选择职业发展内容、途径和策略,通过监控、评价和反思等方式,自觉主动地调节和引导自己的教育教学方面的认知和行为方式,从而获得成长。
2.通过校本培训,促进高职公共基础课教师的专业化成长
高职院校要制订关注公共基础课教师专业化成长的学校规划;组织和开展促进公共基础课教师专业化成长的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各项活动,建立推动公共基础课教师专业化成长的管制制度,树立解放教师、发展教师的管理理念,建立一套科学合理的公共基础课教师招聘、任用、晋升等管理机制,作为公共基础课教师专业化成长的保障,从而使公共基础课教师专业化成长从随意性走向制度化。
3.通过教学反思,促进高职公共基础课教师专业化成长
教学反思是指教师立足于自我之外的教育教学过程,对自己有的观念和所做出的行为以及由此产生的结果进行审视和分析的过程。教学反思对高职公共基础课教师专业化发展具有实效性,使高职公共基础课教师行为更具理性和责任感。
4.通过教育信息化,促进高职公共基础课教师专业化成长
教育信息化是指在教育领域开发并应用信息技术和信息资源,建立信息化的教育环境,全面深入地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来促进教育改革和教育发展的过程。
(1)促使公共基础课教师教育理念的现代化。广大高职院校公共基础课教师应摒弃旧的教育思想,更新教育观念,把握教育发展的内在规律与时代特征,树立正确的教育观与人才观,勇敢地面对教育信息化浪潮,认清教育改革的大方向,懂得如何利用信息技术来支持教育改革和促进教育发展。
(2)加速高职公共基础课教师角色的转变。其主要职能由原来的“教”变成了现在的“导”,即教师角色由传统教育教学中以教师为中心的主体者转变到现在以学生为中心的引导者、启发者、帮助者和促进者。
(3)促使高职公共基础课教师素质的现代化。要求高职公共基础课教师除具有原来的知识基础外,还必须掌握教育教学理论和现代教育技术理论,并能够进行各种媒体的操作演示等。这不但有利于教师素质的提高,还有利于教师收集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的加强,有利于教师了解各方面的信息,更新自身的知识,跟上时代的步伐。
(4)促使高职公共基础课教师教学方法的现代化。在现代教学过程中,高职公共基础课教师通常采用包括幻灯、投影、录音、唱盘、电视、计算机等形式在内的以传媒为主的教学方法。教学方法更加灵活多样。因此,公共基础课教师只有积极利用各种条件,学会信息化的教学设计,才能更好地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才能驾驭现代教育教学,适应教育信息化的时代要求。
关键词:建筑工程;模块化;教学模式
1 传统教学模式的不足
传统的教学模式是理论教学和实习教学分别进行,理论教师只注重理论知识的讲解,实习教师更关心实际操作训练,理论教学与实习教学严重脱节,存在着理论学习比较抽象,不利于与生产实习相结合的现象。这种教学模式下的学习内容枯燥乏味,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给学生学习造成困难,必然影响教学质量的提高。
2 模块式教学模式的特点
传统的学科型教学模式是以教师、课堂和教材为中心,新的模块化教学模式则是以突出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突出“做”在教学中的重要作用、突出知识-技能-态度三位一体的教学目标为中心。
在教学过程中模块式教学模式始终把学生放在中心位置,突出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师生的角色发生了重大转变,学生不再是知识的被动接受者,而是主动学习者、自主构建者,积极行动者;教师不再是知识的拥有者、传授者和控制者,而是教学过程的参与者、引导者和推动者。它强调发挥学生在教学中的能动性,激发他们迫切的学习愿望,高昂的学习热情,认真的学习态度。通过主动完成工作任务的学习行动,让学生在真实或方阵的职业环境中,依靠自己的努力达到学习的目标,将专业理论知识在完成工作任务的过程中重构,逐步形成职业能力。它也重视发挥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作用。教师要对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教学过程和教学评估等教学要素进行精心设计,引导学生完成各种工作任务,在完成工作任务的同时,学生掌握了知识,具备了职业能力,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模块化教学与传统教学模式相比更加强调知识的实践性,充分体现了“教学做合一”的教学理念,突出实践在教学中的重要作用,注重通过实践来构建知识。
3 课程设计的技术路线
3.1 职业分析 确定构成建筑工程行业的各种工作岗位,按复杂程度说明行业范围内的具体工作——去建筑企业进行咨询。
3.2 工作分析 说明从事建筑工程工作所需的综合能力与相关的专项能力,并将每一综合能力内的专项能力排出顺序——挑选从事土建工作的优秀人员进行。
3.3 专项能力分析 描述每一专项能力所要求最终达到的水平,即能力标准。写出实现的要求、步骤、工具、知识、技能、态度和安全措施,并对每一专项能力所需知识、技能和态度排出顺序——可由所涉及的土建岗位的优秀工作人员进行。
3.4 教学分析 在专项能力分析的基础上划分教学单元或模块(一组专项能力),将每一模块内的知识、技能、工作态度按顺序排列,将每个模块排出顺序并认定核心课程,写出课程大纲——可由教学专家与专业教师进行。
3.5 教学设计与开发 设计每个教学模块的教学目标、内容体系、内容组织、基本环境、开发模块课程课件和学习指南。以工作过程中典型工作任务为中心选择、组织课程内容,并以完成工作任务为主要学习方式,其目的在于加强课程内容与工作之间的相关性,整合理论与实践,提高职业能力培养的效率。
3.6 教学实施 包括实现教学目标的教学方法、教学过程、教学评价。在模块化课程教学中教师是学习过程的指导者和组织者,负责按各个工作任务提供学习资源,编制模块化课程的学习指南,为学生提供学习动力,给学生注入“做”的信心,在所要求的工作习惯、态度、能力上起示范作用,努力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学生边做边学,按学习指南的要求完成学习后先按考核标准进行自我评价或相互评价,认为达到要求后再由教师、现场专家考核评定。
4 建筑工程专业基础课程教学的目标
4.1 实现课程内容综合化 模块化课程打破原有的学科型课程结构,具有相对独立和便于灵活组装等特点,在以工作任务为中心的前提下,整体优化课程体系,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将相关知识、技能、态度等内容进行科学整合,形成综合化课程。
4.2 实现课程教学真实化 模块化课程是以工作任务为中心开发的,必须在真实(或仿真)的工作场景及先进的生产技术设备环境中开展教学活动,只有实现课程教学真实化,才能培养学生新技术的应用能力并养成良好的职业素养。
4.3 实现课程评价企业化 每个一级模块课程教学结束时,学生都要在教师的指导下独立完成综合性的工作任务,其评价是生产一线的技术专家与教师共同完成的,这就有效缩小了课程教学与生产现状及职业要求之间的距离,提高了毕业生岗位适应性与就业能力。
4.4 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和实践能力 模块化课程的教学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和主动性,培养学生一丝不苟的工作精神,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职业能力明显提高,就业竞争力明显增强。
4.5 促进专业教师队伍整体素质的提高和“工学结合” 为了达到模块化课程的教学目标,专业教师必须努力钻研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不断提高自身的专业实践能力和业务水平,学校必须主动寻求与现代企业合作,充分利用企业教学资源,有效提升了师资队伍的教学水平,成功实现了校企深度合作办学。
模块化课程体系打破 “教师、教材、课堂”的纵向学科体系,构建以形成技术应用能力为中心的横向体系——职业能力系统化课程体系,突出综合运用知识解决实践问题的特色。它的核心是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模块化教学有效克服传统课程教学模式的弊病,在遵循职业能力形成规律的基础上,能更好地达到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
参考文献
1.创新能力的内涵
高校创新型研究生的培养既是培养创新型人才和持续科研创新的现实需要,更是国家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m研究生创新能力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在发现新现象、新规律的基础上建立新的理论体系;二是在实验技术、生产工艺上获得的新突破、新方法;三是利用现有的知识、理论解决新问题.就化工专业研究生而言,科研创新则主要表现在后两方面.
创新行为既有偶然性,又有必然性.说其偶然,化工专业研究生在一次实验过程中灵机一现,从而发现新现象,取得新突破;说其必然,则可以理解为产生创新性成果的那次偶然性实验行为必然包含在多次实验过程中,经过多次失败、摸索方能取得成功.
2.化工专业研究生培养中存在的问题
我国现行的研究生培养体制主要分为2个阶段:专业课程学习和科研实践工作[5].对于化工专业研究生,入学后首先利用1年时间完成化工专业课程的学习,然后进入实验室从事科研实验工作.目前在化工专业研究生教育中主要存在以下问题,从而制约了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发展.
在专业课程学习方面,由于高校相关部门过于注重对化工专业技能的培养,导致研究生教育受到“专才”思想的制约,抑制了研究生在个性和创造性方面的发展.课程教学内容陈旧、单一,缺乏跨学科、多领域的最新科研成果,跟不上现代化学工业的发展趋势.授课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仅注重书本知识的讲解,将研究生教育视为本科教育的简单延续,忽略了其自主学习意识的培养,使其创造力得不到发挥.课程考核方法大多以闭卷笔试或提交论文的形式完成,难以考查研究生对所学知识的深层理解和应用能力,或是使考核流于形式.
在科研实践工作方面,研究生缺乏主观能动性,从选题到实验方法选定,甚至实验步骤设计、实验操作均需导师确定,而他们仅是机械地执行导师的直接任务.在实验过程中,导师仅简单地为研究生确定科研课题,而不能经常对其实验工作进行督促、检查和实际指导,造成其实验工作只是低水平的重复,进展缓慢.
3.探求化工专业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新途径
3.1构建合理的研究生课程体系
化工专业研究生课程体系不但要有宽广度、纵深度,而且还要具有前沿性和前瞻性_7.通过课程学习,应使研究生在掌握化工专业基础理论的同时,广泛涉猎相关领域的知识,形成较为完善的知识结构.因此,在课程设置上,化工专业研究生课程体系由学位公共课、学位专业课、选修课、实践环节和补修课组成.学位公共课开设第一外国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以及自然辩证法概论,虽不能直接培养研究生的创新能力,但对其世界观与方法论的教育是非常重要的.学位专业课围绕基础与研究方向进行设置,包括工程数学、有机分离与分析技术、催化剂制备与研究方法、高等有机化学、化学工艺过程分析、反应工程分析和波谱分析等课程,为研究生打下坚实的专业基础,也为其创新能力的培养奠定基础.选修课针对专业方向跨学科设置,如化工与生物、化学与微电子以及化工与材料等不同学科相互结合,聘请在该领域有较深造诣的教师开设20余门课程以供选择,在满足研究生求知多元化需求的同时拓展其专业视野,有助于研究生形成自觉的科研意识和个性化的知识结构.实践环节设置教学实践和学术活动’强化专业技能,积极培养研究生的创新思维.此外,针对化工专业基础知识薄弱的研究生开设了四大基础化学和化工原理补修课程.
3.2更新和改革教学方法
尽管传统的课堂讲授有助于研究生基础知识的掌握和基本技能的培养,但研究生在教学中始终处于被动地位,不利于其主动性的发挥.为此,必须更新和改革教学方法,将讨论式、案例式、汇报式、探究式和问题式等教学方式与课堂讲授相结合,使创新意识渗透到课程教学中?27.授课教师引导研究生就某一观点发表不同看法,有助于培养研究生的辩证思维能力和质疑精神.同时,研究生为了积极参与到课堂教学中,需要在课外查阅大量资料,进一步培养了他们的自我学习意识和学习能力,充分发挥了内因在获取知识方面的决定作用.此外,学院可以结合研究方向,定期聘请校内外学者举办各种学术报告、学术沙龙及专题讲座,把最新的研究成果及时与研究生交流,使其掌握最新的国内外学科发展动态.
3.3发挥研究生的科研主体作用
实验活动是开展科学研究的主要途径,应充分发挥实验活动在化工专业研究生创新意识培养、创新能力提高以及创新思维方法形成等方面的重要作用?在实验活动中,要充分发挥研究生个人的科研主体作用.(1)导师应提倡、鼓励研究生在专业课程学习阶段就参与到科学研究中,最初先观察、重复导师及高年级研究生的实验活动,使其逐渐融汇其中;(2)研究生可以携带实验问题进行专业课程的学习,有助于激发他们的科研兴趣,增强其科研创新意识;(3)通过査阅大量高水平文献积累相关知识,在导师的帮助下了解、掌握国内外相关领域的研究发展现状与趋势,在前沿、交叉学科中进行科学选题,逐步完善学术思路,设计实验方案和技术路线,确定拟解决的关键问题;(4)根据实验方案独立开展实验工作,及时根据实验结果改进实验方案,并在导师的指导下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和讨论,取得阶段性成果;(5)研究生还可以在导师的指导下从理论分析与实验结果的矛盾中发现问题,捕捉现有理论不能解释之处,并能够细致地研究、分析和比较.
3.4改进导师的指导方式
导师在研究生的科研活动中主要起引导作用.在选题过程中,导师利用自身的理论基础指导、帮助研究生掌握本领域最新的发展动态,发现科学问题,从源头上杜绝研究生不切实际、不可操作的想法,同时避免研究生从事简单、重复性或难以发生创新性的工作;在实验过程中,导师需为研究生创造良好的实验条件,并以自身积累的科研经验为基础,帮助研究生分析、解决实验中所遇到的难点,使他们的实验工作能够顺利进行;在论文撰写过程中,导师需及时检査、指导论文撰写情况,保证学术论文的质量?同时,导师应不断为研究生创造学术交流的机会,在交流中开阔他们的科研思路和学术视野,最终提高他们的创新能力.此外,导师还应与研究生定期交流,全面掌握他们的研究情况.一种是定期召开学术例会,研究生汇报各自实验进展,导师进行点评;另一种是当实验进入关键时期后,研究生随时与导师进行交流、讨论.
3.5加强导师队伍建设
建立严格的导师遴选聘用制度,逐渐改变“只上不下”的导师终身制.建立有效的导师激励和考核机制,从学术科研水平和研究生培养水平两方面同时对导师进行评定,保证导师能够投人相当的精力用于研究生的指导工作.鼓励具有高级职称的教师吸收青年教师组建导师团队,提倡研究生培养由导师个体指导与导师团队培养相结合的模式进行.
3.6完善考核制度
不断完善研究生培养的考核制度.在专业课程考核方面,将以考查基础知识为主的闭卷笔试形式与以考査对知识应用、掌握能力为主的论文、讨论、汇报或答辩等形式相结合,注重考核质量.而在科研实验过程中,强调各种实验、实践任务的检査与评价,注重培养过程中的阶段性考核;在重视毕业论文撰写、答辩的基础上,执行论文校外盲审和预答辩制度,提髙培养质量?此外,高校相关部门还应建立研究生培养的激励和淘汰机制,逐渐将目前研究生教育的“严进宽出”转化为“严进严出”,从而调动研究生参与科研活动的积极性.如积极筹措资金设立研究生创新奖学金,奖励在科研创新方面取得优异成绩的研究生;同时对论文盲审或预答辩不通过的研究生限期整改,甚至延期毕业.
总之,创新型研究生的培养是提高研究生教育质量的核心和关键,也是建设国家创新体系的需要.培养研究生的创新能力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贯彻研究生教育的始终.?拥有化工专业研究生的培养单位而言,加大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力度,对推动我国化学研究与化工生产领域科学发展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
关键词::独立学院;化工设计;教学改革
化工设计是将一个系统(如工厂、一个车间或一套装置等)全部用工程制图的方法,描绘成图纸、表格及必要的文字说明,也就是把工艺流程、技术装备转化为工程语言的过程。化工设计是一门综合课程,需要四大基础化学知识,同时还必须具备化工原理、化工热力学、化工机械设备基础、化工仪表及其自动化、化学反应工程等各专业知识,其内容多,覆盖面广,实践性极强。
河北联合大学轻工学院是一所工科院校,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主要为工业分析和煤化工两个方向,毕业生的就业方向大多以煤化工领域为主。因此,将化工专业基础设计课程与煤化工的知识穿插结合,加强化工专业基础设计课程建设和实践教学改革,能够为培养具有较强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煤化工应用人才,奠定良好的基础。此外,为加强学院的品牌建设,加强学院化工专业毕业生的实践能力和适应能力,开展化工设计课程的实践教学改革是十分必要的。
一 独立学院开展化工设计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
1.目前,绝大多数高校为适应"厚基础,宽口径"的高等院校育人教育新模式的要求,将化工设计这门课定义为工程实践类课程,但实际运行过程中大部分高校由于专业课学时的压缩,普遍仅为32学时[1]。高校专业课程都有一定程度的可是压缩,造成课程学时有限,难以满足课程教学要求。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往往依照理论课程的方式来讲述,条条理论多,上机练习少,仍然讲授一些设计的规定,通则、物料衡算和能量衡算等内容,使工程实践性质流于形式,不利于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更谈不上工程能力的培养,常此以往不但影响学生工程能力的培养,而且也不利于教师教学能力的提高。目前,许多高校对此进行了一些改革探讨。例如浙江大学吴嘉老师在讲述化工设计课程时,每次尽一个小时的讲解,其余大多数时间让学生设计案例,以此来推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工程能力的训练,取得了较好的学习效果。
2.由于大多数学生高考第一志愿选择不是化工专业,而是从其它专业调剂过来,从入学时就对化工不感兴趣,觉得化工厂大多在郊区,工作环境差,待遇不高,有毒有害物质比较多,比较排斥化工专业的学习,许多学生觉得以后不愿从事化工行业,学得好不好都无所谓,得过且过心态严重。加之,课程中各类规定和国家准则、规范较多,内容较为枯燥,更使得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较差。
3.化工设计课程具有实践性。因此化工设计课程的教学也应分为理论教学环节和实践环节。但大部分高校都未安排课程的实践环节。导致学生在课程学习中与实际结合不够紧密,无法对课程有良好的认知能力。
4.独立学院的大学生作为我国大学生的重要组成部分,既有一般大学生的共性,也有自身特点[2]。独立学院的生源质量偏低,学生的学习能力和自我管理能力也相对较差。特别是在综合素质方面,学生的综合实验能力和工程实践能力水平与一本、二本高校相比存在较大差距。如果在化工设计课程教学过程以"教师为主"传统教学模式来进行授课时,会更容易导致学生感到课程枯燥无味,无法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学生仅仅是被动的接受一些概念的理论知识来应付考试,难以提高学生的工程设计能力,因此,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更是难上加难。
二 化工设计课程教学改革的几点建议
1.加强理论课程教学模式转化,注重学生工程观念培养。
化工设计的理论课程教学主要讲授化工设计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包括工艺流程设计、物料和能量衡算、设备的选型和计算以及车间布置设计等与实践密切相关的内容,教授的对象是已具备较强能力和自学能力的高年级大学生,这些教学因素决定了在化工设计理论教学中可以采用灵活的复合式教学模式。改变传统过程占主导地位,过于强调学生性接受学习的教学模式,引入发现式、启发式、自学式、掌握式等教学模式[3]。比如,在化工设计课程中,学习化工设备图、设备布置图、管道布置图的相关制图规范条款时,可给出典型的设计案例要求学生设计描
图。通过描图,让学生很快的熟悉工程制图中各个图例和符号表示的意义,了解各类制图规范,转变学生被动接受的学习模式。
工程观念是指从工程实际的角度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化工设计是理论联系实际非常紧密的一门课程,在教学过程中应把书本知识与生产实际过程相结合,使学生在掌握基本理论知识的同时,学会应用理论解决实际问题。这符合工程观念培养化工人才的目的。作为一门应用学科,化工设计课程教学中应时刻重视培养学生的工程观念,以培养工程观念为导向,结合化工设计课程自身综合性特点,在化工设计理论课程的讲授中,应充分重视设计实例与理论知识的结合。从设计实例出发,结合开展课堂下的讨论,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增强学生实际应用能力。
2.利用现代化手段,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工科学生应该具备一定的计算机应用能力,而这种能力的培养不只是单纯的学习某门课程,而是要将计算机知识真正用到解决实际问题上,更好利用现代化手段科学地解决专业问题[4]。计算机应用是《化工设计》课程教授的一部分,目前,化工设计有相当大比例的工作需要依赖于计算机技术,例如autocad、aspenplus、pro(ii)、smart3d等。独立学院的学生尽管基础较差,但是具有较强的动手能力,同时,在计算机操作上具有浓厚兴趣。但是,在化工设计课程学时教学安排上往往忽略了计算机教学这一点。因此,在教学安排中应加大计算机软件教学的比重,不仅可以提高学生动手能力和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而且还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促进基础知识的掌握和理解。例如,利用化工单元仿真模拟软件,使学生掌握典型工艺的流程和典型设备的配置,使学生熟悉操作流程,清楚各个单元的操作原理,对实际设备有了感性的认识。利用aspenplus、pro(ii)等软件,使学生明确塔、换热器等化工设备的具体构造和应用范围。
3.充分利用资源 开展多方位立体化实践教学。
学校的资源相对比较丰富例,如纸质和电子版的图书、专业期刊,开放式的网络课程教学,教师可通过布置设计任务,使学生通过利用各类资源完成作业,丰富专业知识。学校与多家煤化工企业合作,建立了化工专业实践基地,授课教师可依据实际情况讲解实际典型案例,并在课外课程实践环节当中,带领学生从授课案例深入分析,使学生加深理解,增强学生理论联系实践能力,掌握煤化工方向主要工艺设计和车间布局,为今后毕业从事煤化工专业工作奠定基础。
此外,结合独立学院学生实际情况,在课程教授过程中建议实施小组教学法和项目教学法进行教学[5]。小组教学法即通过将学生分成讨论小组,教师布置设计任务后,小组成员通过团队合作,群策群力,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团队协作和沟通的能力。项目教学法即通过典型化工设计项目的分析,从项目的设计任务书撰写、工艺流程设计、工艺计算及车间布局设计等,使学生由实战中掌握基础知识,提高学习能力。
三 结束语
通过上述方法的改革与实践,学生能够把化工设计理论知识与实际生产知识有机结合起来,达到综合素质提升的目的,提高了动手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了团结协作精神和创新精神,同时,对授课教师素质的提高也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促使教师不断拓展知识面,更新和补充相关实际生产知识。化工设计课程的教学改革还任重道远,需要不断的实践和探索。
参考文献
[1] 韩生,高峰.浅谈化工设计课程教学改革[j].广州化工,2010.38(12):262-263.
[2] 张艳,郭正虹,程捷.独立学院化工课程设计实践教学改革[j].广州化工,2011.39(11):158-160.
[3] 刘辉,叶红齐.化工设计类课程教学改革的几点措施[j].高校论坛,2008,6(3).
关键词:生物化工专业;中高职衔接;课程体系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15)05C-0007-04
江苏省于2013年开展了由省级高水平示范性职业学校与高职院校合作进行中高等职业教育“3+3”分段培养的试点工作。要求中高职院校要将开发和完善中高等职业教育相衔接的课程体系作为试点主要任务,构建中高等职业教育相衔接的课程体系。中职阶段一般要取得相关中级职业资格证书,高职阶段一般要取得相关高级职业资格证书。江苏食品药品职业技术学院与区域内的中职学校合作进行了“3+3”生物化工专业中高职衔接分段培养试点工作,对该专业中高职衔接课程体系构建进行了探索与实践,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一、中高职衔接课程体系构建的目标
课程衔接是建立中高职教育衔接的核心。中高等职业教育衔接实质上就是两者课程相互独立、相互承接、相互分工以及不重复浪费的一种有机结合的教育状态。[1]中高职分段培养应保持中职课程的相对独立性与完整性,重点加强中职学生基础知识、基础技能与继续学习能力的培养;深化高职课程的衔接性、实践性和职业性。首要任务是,根据生物化工专业中职技能型人才培养目标及高职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界定好哪些课程及实践环节由中职完成、哪些课程及实践环节由高职完成,以保证课程内容不重复、不交叉、不遗漏,同时合理安排课程开设的先后顺序,实践环节的安排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逐步提高学生的技能操作水平。
二、中高职衔接课程体系构建的实施
(一)对接社会需求,明确专业人才培养定位
为了全面了解和掌握江苏乃至长三角地区生物化工专业人才需求、培养现状及发展趋势,专业教师先后分赴南京、苏州、上海等省内外40多家企业开展了调研活动,同时向毕业生发放了调查问卷。在取得第一手调研资料的基础上,专业建设团队认真归纳、统计和分析了调查数据;同时,通过每年召开的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会议,听取行业企业专家对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体系改革等专业建设问题的意见和建议,明确了该专业中职阶段人才培养定位:培养生物化工企业生产一线的具有一定继续学习能力和基本素质的技能型人才;高职阶段的人才培养定位:培养掌握本专业必需的基础理论知识和基本技能,面向生物化工、食品、医药、环保等企业,能从事菌种培养、生产操作、分析检验、质量控制及管理等工作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
(二)开展职业能力分析,确立专业学习领域课程
在深入行业企业广泛调研的基础上,经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专家的指导,确立了生物化工专业高职阶段的菌种培养、生产操作、分析检验、生产管理、质量管理等5个职业岗位,分析了各个岗位的典型工作任务、知识、能力与素质要求,确立了《啤酒生产技术》等8门主要的专业学习领域课程,以适应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高职生物化工专业职业能力分析见表1。
(三)根据专业人才培养定位,界定中高职阶段知识、技能、素质、能力分阶段要求
在深入研究生物化工专业中职及高职人才培养方案的基础上明确:该专业中职阶段应重点加强化学、微生物基础知识的学习,培养学生化学实验基本操作技能及熟练使用显微镜操作技能,通过研究性学习等活动,训练学生文献检索、团队合作、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等学习能力;高职阶段应增强课程的衔接性、实践性和职业性;化学类课程应加强有机化学、分析化学、化工等课程的学习,训练学生仪器分析、化工单元操作、分离提取等操作技能;微生物课程应加强学生菌种分离纯化,微生物扩大培养及发酵操作技能的培养。中、高职阶段专业课程开设及能力素质要求见表2。
(四)遵循专业学习规律,建立“宽平台、多模块”课程体系
为适应生物化工领域范围广、产品种类多、技术更新快及关键技术岗位从业人员要求高等要求,专业教师深入行业、企业、毕业生群体调研并进行职业能力分析后,构建了“宽平台、多模块”课程体系。(见图1)其内涵是:通过《英语》、《数学》等公共基础平台课程及《生物化学》、《化工单元操作技术》等专业基础平台课程的学习,学生具备了生物化工基本知识与基本技能,然后开设《食用菌生产技术》、《生物制药技术》等模块课程,同时安排培菌工、发酵工等考工训练,以满足学生多方向就业的需要。
三、中高职衔接课程体系构建的成效
(一)以课程体系构建为基础,探索实践“四融入、四递进、学训交互”人才培养模式
针对中高职校企合作共育人才实施难、学生岗位能力不强及可持续发展能力不足等问题,依托校企合作平台,在“多元融合、学做一体”人才培养模式基础上探索实践了生物化工专业“四融入、四递进、学训交互”人才培养模式(见图2)。其内涵是:将四个“融入”贯穿于人才培养过程,按照学生专业学习规律安排课程,按照学生职业技能形成规律安排实践环节,通过理论与实践交互、知识与技能交互、校内学习与企业锻炼交互,全面提升学生的职业素质与综合能力。
(二)围绕中高职课程体系衔接要求,开发了课程和校本教材
根据生物化工专业中高职人才培养目标及课程体系衔接的要求,校企合作制定了课程标准,明确了教学要求,调整了课程结构与内容。本专业教学团队已开发了《食用菌生产技术》等8门优质课程,其中《啤酒生产技术》、《生物化学》课程按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标准建设,《生物制药工艺》课程按省级精品课程标准建设,参与了国家级专业教学资源库《生物化学》课程教学资源库建设。以工学结合为切入点,将企业的典型工作任务转化为课堂教学案例和实训项目,开发和编写了基于工作过程的《啤酒生产技术》、《酒文化欣赏》等共9部工学结合校本教材。
(三)课证融通,强化知识和技能的综合培养
围绕本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标准,参照相关职业资格标准,以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为核心,以职业岗位(群)要求为依据,将生物化工企业中高级职业资格标准要求融入中高职课程教学内容,进行“课证融通”教学改革的实践。如菌类园艺工技能鉴定分为理论和操作两部分,理论成绩采用《微生物操作技术》、《食用菌生产技术》两门课程成绩的平均分来代替,平均分在60分以上者,理论免考,不到60分需进行理论考试;实践考核按照职业资格应会要求进行,理论考核和实践考核合格,即可取得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
参考文献:
[1]柳燕君.构建“能力递进,纵横拓展,模块化设置”的中高职课程衔接模式[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2(17).
Exploration and Practice on Secondary and Higher Vocational Connective Curriculum System Construction in Bio-chemical Specialty
LU Zheng-qing & YIN Rui & WANG Yan
(Jiangsu Food & Pharmaceutical Science College, Huai'an 223003;
Jiangsu Huai'an Secondary Vocational School, Huai'an 223005, Jiangsu Provi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