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提高教师课堂教学能力

提高教师课堂教学能力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提高教师课堂教学能力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提高教师课堂教学能力

提高教师课堂教学能力范文第1篇

1 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

1.1 备课规范但无个性化的设计

多年来学校的教学管理已形成一套相对固定的制度,规范化的管理,催化了规范化的备课。教师的备课基本上都做到认真、规范、详细,充分体现了工作态度的“端正”。但是备课的规范统一,从另一角度反映了教师个性化思考的缺失,说明教师深入钻研教材、把握教材、分析学情,结合实际设计教案的积极性和教学能力还有待进一步提高。

1.2 开放的教案,封闭的课堂

提高教学质量关键是用好课堂教学40分钟,努力提高课堂教学质量。课堂上,不少教师唯恐完成不了当堂教学任务,生怕漏讲知识点,就面面俱到地急着赶教学进度,结果是“放手不放心”。既想让学生自主感悟,又怕学生说的不着边际,就急着搬出“最佳答案”;既想让学生自主探究,又怕时间花的太多,就急着告诉学生结果;既想激荡学生的思想,又怕答案纷呈,偏离了考试的最佳统一答案……凡此种种,教师“有心却无胆”,教案写得开放,课堂却是照样的封闭。

1.3 精心预设,“生成”失约

教案是教师为上好课而做的准备、预设。为了实现预期的课堂效果,不少教师着实花了工夫,深入钻研教材,了解分析学情,精心地设计教法、学法。然而课堂是鲜活的,充满了不确定性,眼看精心的预设却无法生成,于是,把学生往教案上拉,“人为生成”!课堂一旦偏离了教案上的预设,一些教师就乱了方寸,不知该如何生成。在教师预先设定的框架之内,教师垄断了沟通,源于学生的问题与提问的对话,几乎是不能容忍的。

2 如何来提高教师课堂教学能力

2.1 由规范化管理向个性化管理转变

首先是关于备课的管理。目前,备课组集体备课、电子教案的广泛采用,也带来明显的弊端:一些教师照搬、照抄别人的教案,缺失自己个性化的思考,应付式的备课还是占了相当大的一部分,教师没有把工夫花在备课上。久而久之,教师的教学设计能力未能有效地提高,从而影响了课堂教学的效果,影响了专业发展的能力。目前学校主要采用的备课方式还是年级组集体备课,备课组活动没有落实到位,关键是管理没有到位,大家不愿把时间花在集体研讨备课上。为了引导教师把工夫花在备课上,使集体备课真正收到其效益,笔者认为应该完备备课组活动制度、记录,确保活动时间,把“六认真”工作月查考核与备课组活动情况、发言记录挂起钩来,把检查考核的成绩与教师对教案的个性化修改挂钩,充分肯定教师在备课活动中的积极性和富有成效的思维活动。

2.2 由多布置向多培训转变

“布置”即安排、分配,是一种由上而下的硬性的规定和要求,起作用的是外力。而“培训”是培养与训练,是由外向内施加作用、最终由内在的力量发挥决定性的作用。以往学校工作多以“开会布置”的形式居多,教师缺少工作的主动性。这样的布置忽视了教师个体的成长与发展,只能是“高耗能低效率的管理”和“疲于应付的工作”,难改教师被动倦怠的工作状态。培训给教师带来全新的视野和广阔的天地,个人的潜能可以得到淋漓尽致的发挥。培训的关键在于,如何根据学校的实际需要、根据本校教师的实际能力与水平来按岗设需,分层别类、科学安排,使培训发挥最佳的效应。

2.3 从评比竞赛向考核评估转变

为了提高教师的课堂教学能力,学校每学期都要组织一些评课选优活动,但是教师参与的面还是不广。比如,教师经层层推选后再参与校级、区级比赛,最后认真参赛的只有那么几个教师,对于大部分的教师来说,评比就没有起到激励与推动的作用。然而考核与评估教师的课堂教学,对于广大教师来说,他们认为意义就不一样了,这是合不合格、通不通过的问题,关系到对自己业务水平进行评价的问题。思想上的重视会引发行动上的实践,教师就会自觉地开展课堂教学研究,努力提高课堂教学水平。

在具体的管理活动中,要求各学科领导小组成员对本学科组的教师进行随堂听课或打招呼听课,然后按本学期制定的课堂教学评估标准评定成绩等第。如遇不合格,经个人申报,可再度评估考核,直至合格。获合格等级的教师也可继续申报考核评估良好及优秀等级。教导处每年将教师评获的课堂教学成绩记入个人业务档案。

提高教师课堂教学能力范文第2篇

关键词:媒体设计力小学数学课堂生命力

叶澜教授在她的《让课堂焕发出生命活力》一文中提出:“课堂教学蕴含着巨大的生命活力,只有师生的生命活力在课堂教学中得到有效发挥,才能真正有助于新人的培养和教师的成长,课堂才有真正的生活。”由此可见,课堂教学应被看作师生共同的人生中一段重要的生命经历,是他们生命的有意义的构成部分,应从生命的高度用动态生成的观点看课堂教学。媒体设计能力是教师在课堂教学设计时,恰当设计传统的教具学具或多媒体教学手段,有效为该节课教学目标服务进而绽放课堂生命的能力。小学数学教师媒体设计力究竟怎样,如何提高教师媒体设计力呢?对此,我们对区域进行了现状调研。

一、区域小学数学教师媒体设计能力现状调研

调研发现,无论青年教师,还是中老年教师,都认为恰当设计媒体有助于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和课堂教学质量提高,这项能力对于数学教师而言是一种重要的能力。设计、运用信息技术媒体常出现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

1.设计的理念不够清晰。教师课堂教学使用媒体时因专业性不够导致“未用”或“滥用”媒体,使用媒体与组织学生学习方式不够清晰。

2.对教具、学具作用认识不足,使用意识较差,喜新(现代信息技术教学媒体)而厌旧(传统的教具、学具),对教具学具利用不够恰当。制作学具耗时,不易保管,导致学具被忽视。

3.教师因为年龄、信息技术水平、工作精力等因素影响,缺少主创性,很多时候只能使用成品课件,不能很好地为教学服务。

4.个别教师还习惯传统媒介教学过程,对现代化教学媒介不太熟悉,不够了解,不太接受多种多媒体教学,在电子白板等多媒体教学设备中实际使用的功能非常局限。大部分教学设计中,媒体的运用仅限于演示课题、例题、习题或者提供一个情境。

5.随着使用频率增加,个别电子白板等多媒体教学手段容易老化,出现各种问题,影响教师正常使用多媒体,导致教师设计愿望减少。

怎样做到能够根据当前教学内容和实际需要选择适当的技术工具,设计出有效的数学认知环境,“把隐藏的数学关系显性化”“让学生在比较高的层次进行数学思考与学习,给学生提供探索数学规律、发展数学本质的机会”做到让学生通过媒体的使用能真正变革学习方式,变革探索数学知识的方式,对于大多数教师而言还是一大挑战。

二、提高小学数学教师媒体设计力的策略

(一)加强培训提高认识,树立现代教学观念

课题研究组搜集了一些理论书籍,挑选了婺源县“新课程小学数学课堂教具、学具的设计和使用”课题研究总结报告、仙居县实验小学“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多媒体技术有效运用策略的研究”课题研究总结报告,组织教师进行专题培训学习和讨论。课题组明确了在小学数学课堂中使用合适的媒体,对学生数学学习有如下作用:

1.能激发学生探究数学的兴趣。夸美纽斯提出:“在尽可能的范围之内,一切事物都应尽力地放在感官跟前。”根据教学任务的需要,选择恰当的直观教学手段使教师的主导作用发挥在课堂上,不仅避免用语言表达的困难,也可节省教学时间,把复杂的内容简单化,把深奥的内容通俗化,化繁为简,化难为易,使学生豁然开朗,真正把学习推到主体地位。借助现代信息技术,通过计算机生动、形象、直观、科学地虚拟了现实情境,化抽象为具体,变静态为动态,营造了良好的学习氛围,调动学生的求知欲,使他们的思维开始活跃,充分做好了全身心投入新课学习活动中去的准备,从心里愿意和老师及同学一道学习新知识、掌握新知识。所以,通过教具、学具进行直观、动态和形象化的操作与演示,会使学生饶有兴致地观察、思考。华罗庚说过,对数学产生枯燥乏味、神秘难懂的印象的主要原因就是脱离实际。我们可以通过现代信息技术,使教材“活起来”,使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

2.能帮助学生积累探究活动的经验。杜威认为“教育即经验的不断改组与改造”,数学课标也强调基本的活动经验对学习的重要作用。现科教育,不是让学生去“读”科学,而是动手“做”科学。所以,要精心选择合适的媒体,帮助学生在活动中从数学的角度进行思考,直观、合理地获得结果,积累活动经验。

3.能提升学生探究学习的思维。教师精心追问,留给学生想象、总结和思考的空间,引导学生将观察、操作与思考结合起来,明白自己怎样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思考在此过程中用了哪些思考方法,获得感悟。这一过程还能培养学生静心、踏实地对学习过程进行回忆与思考的反思习惯。更为重要的是,大家还形成以下共识:

一是信息技术作为一种现代教育技术时,由于其自身具有的巨大功能,使得它与传统教学手段相比具有很多优势,但传统教学手段可以延续至今,也有它巨大的教育功能,信息技术不可能简单地、完全地取代传统教学手段。因此,教学中,只有注意使用信息技术的同时,又合理吸收传统教学手段中合理的东西,才能做到优势互补,协同发挥其教学功能。

二是现代教育思想统率媒体设计使用。现代化的数学课堂,应该是在现代教育思想指导下的数学课堂教学,是以学生发展为本,以思维训练为核心,以丰富的信息资源为基础,以现代信息技术为支撑,通过学生自主探究,合作研讨,主动创新,获得知识技能上的提高,满足兴趣、情感等方面的需要,提高数学素质和信息素养。我们在设计和运用媒体时,现代教育思想更重要,既要开放的心态和宽广的视野,精心设计并使用好媒体,更重要的是目中有学生心中有目标,使教学媒体手段能为学生更加生动学习、多样化学习提供帮助!

(二)观摩案例深度思考,体会媒体设计智慧

我们组织教师观摩典型课堂案例,体会教者设计及使用媒体时的智慧。每次观摩,先将听课教师分成多媒体课件设计和教具、学具使用设计两个组,交代听课思考问题和交流任务。我们观摩了一些全国、重庆市赛课,《三角形边的关系》《角的度量》《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平行四边形的面积》《长度单位的认识》等,教师感受到了媒体设计富于智慧,能使数学课堂彰显生命力。

设计智慧一:取材自然,科学。如吴冬冬《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切物成形导入新课这一片段:

师:请看屏幕――(电脑演示切土豆)先沿着竖直方向切一刀。摸一摸你新切的面,和切之前有什么变化?

生:原来的面是不平的,现在是平平的、滑滑的。

师:说得好。原来是凹凸不平的面,现在是一个怎样的面?

生:平面。

师:(电脑演示切第二刀)接着将切出的平面朝下,像这样沿着竖直方向再切一刀。切了第二刀,这时发生了什么变化?

生:多了一个平面和一条边。

师:观察得真仔细!我们一起指一指这条边,想一想它是怎么形成的?

生:是切了两刀相交而成的。

师:没错,是由切出的两个面相交而成的。这条边在数学上叫什么呢?(电脑出示:棱)

师:(电脑演示切第三刀)接下来,将前面还朝下,像这样沿着竖直方向又切一次,使它变成现在的样子。你发现切了第三刀之后又有了什么新变化?

生:又多了一个平面,两条棱,还多了一个角。

师:你认为的这个角在哪里?(指出:你所指的其实是一个点)。我们一起指一指这个点,再数一数它是由几条棱相交而成的?像这样由三条棱相交而成的点在数学上叫做________(电脑出示:顶点)。

师:在切土豆的过程中我们一起认识了面、棱和顶点。如果将这块土豆再这样切三次(电脑演示切成长方体),就切成了一个长方体。

我们看这个环节,取的材料是土豆,材料好找,辅之以课件演示切的方法,省去了教师繁琐的操作交代,让学生一看就明白,利于学生自己快速进行操作。通过一个简单但却是学生感兴趣的“切土豆”活动,引导学生自主、自然地认识了平滑的“面”、两个面相交形成的“棱”、三条棱相交形成的“顶点”。学生在“切”的过程中,三个概念逐步“呈现”在面前,在做中学,概念的建立是深刻、有效的。操作活动还让学生体验到面、棱、顶点不是三个孤零零的元素,而是一个动态形成的过程。说到棱,就不仅仅是一条边,而是两个面相交后出现的;说到顶点,就不仅仅是一个点,而是三条棱相交而成的。

设计智慧二:大胆创新,凸显本质,扫清障碍。以前,教师讲《三角形边的关系》时,用的教具大都是几根定长的小棒,小棒有一定的厚度,使得在研究两边之和等于或略小于第三边时,会产生认知的争议。而孙老师使用的学具是画在透明胶片上的有厘米刻度的定长的一条线段。画的线段细,可以较好地控制因粗度造成的争议,能更好地抓住认知本质。细究之,从学具的误差控制入手寻找解决问题的最佳办法,做一个教学的有心人,孙老师为我们做了很好的示范。再如,“角的度量”这一内容,历来是小学数学教学的难点。传统教材一般是按照认识量角器――揭示量角方法――进行量角练习的顺序组织编排的。在教学过程中,老师们也是先简单介绍一下量角的单位“度”,组织认识量角器的各个部分,然后引导学生总结“对点、对边、读刻度”的量角方法和步骤,最后组织学生进行大量的技能训练。虽然花时多,但很难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其主要原因是对量角器的本质认识不到位。量角的基本单位一度的角太小,在量角器上难以完整反映,量角器上一度的分割线去掉了大部分,只在圆周上留下一些刻度。因此,学生很难理解“量角器就是单位小角的集合”。而强震球在《角的度量》中的设计,彻底打破了传统的教学思路,根据建构主义的教学理论对课进行了创新设计。教师通过创设问题情景,设置矛盾冲突,不断激发学生学习的需求,引导学生深入思考,逐步探索,实现了对量角工具的再创造。由角的大小的意义引出可以用单位角来度量角的大小,由单位小角的使用不便引出要把单位小角合并为半圆工具,由这种半圆工具度量不准确引出要把单位小角分得更细一些,由细分后的半圆工具读数不便引出要加刻度,进而引出两圈刻度。至此,学生在探索和创造中完成了对量角工具的探索,较好地把握了量角器的原理。

设计智慧三:综合运用多种媒体突破难点。《三角形边的关系》中,在学生讨论被剪成的线段的长度是3cm、5cm、8cm时,这样的三条线段到底能不能围成三角形时,学生的学具已经很难说明了,这时,课件的出现,两条短边慢慢下移,下移,看似围成了,教师追问:是不是围成了?学生有的说是,有的说不是,这时,放大镜的出现,使学生看到,两条短边还没有真正连接到一起,老师引导:有时眼睛也会欺骗人的,要用数据说话,短边继续下移的话,就会和8cm这条边重合在一起。加之教师的体态语言,使学生真切地感受到,当两条短边之和等于第三边时,是不能围成三角形的。

设计智慧四:开放的媒体材料引起学生开放的学习。丰富多样的探究材料,能够帮助不同水平的学生进行不同层次的思考,便于展现学生不同的探究方法。差异就是教学中的一种良好资源。如孙贵合老师在《三角形边的关系》中,直接给一条16厘米长线段的胶片,让孩子剪3条正厘米长的线段,围成一个三角形。多大气的设计啊!有能围成的,也有不能围成的。能围成的三角形中有等边的,有等腰的,有一般的。

(三)实践操作掌握技能,提高教师操作能力

根据教师媒体设计存在的困惑,课题组安排了同伴引领互帮互学培训。一是专门针对数学教师用软件调用放大的米尺、画长方形、画圆等几何图形进行互帮互助的学习。二是专门教授老师如何下载有用的教学PPT资源,删掉、修改部分内容为自己所用的方法。三是专门培训教师使用七巧板、魔方、华容道、九连环等传统材料的方法。这些培训让老教师能很自然地融入了培训,切实提高了教师操作能力。

(四)教学设计实践反思,提高教师设计和反思能力

学习的目的还是在于学以致用,课题组引导教师在教学设计中实践运用有关方法。课题研究教师每月集体交流一次,交流自己这一月中设计使用媒体教学效果好印象深的一节课例。这种活动有效提高了教师课堂教学设计媒体和反思能力。

如有老师交流《厘米的认识》中,让学生用自己的直尺量1厘米宽的双面胶、橡皮、透明胶、1厘米宽的小盒,活动体验好,而且电子白板中的直尺,更加清楚明白。《认识圆》一课中,老师认为多媒体动画演示4种轮胎的自行车运行表演,生动有趣的行驶动画一播放,立刻就吸引了学生的眼球,学生无不在仔细观察,动脑筋想问题,学生的思维一下子投入到探索的过程中去。从演示过程中可以清晰的理解车轮做成圆形的理由,学生由看、观察、分析,最后得出结论,得到精彩的解答。

通过交流活动,老师们梳理出了教学中有效设计使用媒体的注意事项:(1)突出目标,凸显数学本质。教师要科学准确操作教具,语言表述要准确简练。在使用教具中,必须让学生有自己发挥主体思考的余地,引导小学生理解、掌握抽象知识。(2)注意契机。因为过早展现学具会分散小学生听课的注意力,打乱教学计划,降低教学效果,得不偿失。如果过晚展示,又会让理论和实践脱节,达不到应有的效果。(3)有机结合。多媒体教具和传统教具合理有机地结合起来,根据知识特点,灵活合理利用多媒体教具和传统教具的各自优势,提高学习效率。

总之,现代小学数学课堂中,教师要精心设计、选择合适的媒体,帮助学生在活动中从数学的角度进行思考,直观、合理地获得结果,积累活动经验。在精心设计媒体资源时,还需精心设计问题,留给学生想象、总结和思考的空间,引导学生将观察、操作与思考结合起来,明白自己怎样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在此过程中必将彰显更好的课堂生命活力!

参考文献:

[1]杨新荣.新课程下小学数学教师课堂教学设计能力的现状研究[D].2006.

[2]李光树.义务教育数学课程育人功能研究[M].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12.

提高教师课堂教学能力范文第3篇

一、作业的设计

数学作业的设计,是一件具有创造性的工作。在全面实施新课程的今天,数学课程需要数学的作业设计及策略。只有与数学课程相匹配的行之有效的作业才能促进课程的发展进而促进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

(一)选题要“精”

教师应根据自己班级学生对知识技能的掌握情况,精心挑选和适当地设计有针对性的题目,使学生通过做这些作业题得到所期望的发展,而且练得恰到好处。这样的练习不仅减轻了学生的作业负担,又提高了课堂的效率,同时也解决了教师批阅量大的问题,可谓一举多得。

(二)选题要源于生活

生活是学生学习数学的场所,也是学生运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场所。课外作业设计的根本是让学生能品尝学习的乐趣,而不是一种负担。“在生活里找教育,为生活而教育”是陶行知先生的一个重要的教育观念,他的“社会即学校”学说,更是告诉教师“教育的材料,教育的方法,教育的工具,教育的环境,都可以大大增加”。数学课作业也应将触角伸向小学生生活的每一个角落,作业设计可以与儿童的家庭生活、社会生活及其他各科的学习活动结合起来,构成一个和谐的学习整体。

(三)选题要有“趣”

趣味性的作业设计,有助于学生的求知兴趣持续发展。延伸课堂空间,使学生研究、探讨数学的潜力在课后得以充分发掘。特别是对于校学生而言,趣味性的作业更是让他们学习数学的过程成为了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学习过程。

二、数学课堂教学的艺术性、科学性

提高课堂教学的艺术性,将课堂教学内容艺术性地展现在学生面前,使学生爱听、爱看、爱学,学得生动活泼,学得妙趣横生。教师在教学中要认真钻研教材,努力挖掘教材的兴趣因素,运用生动、形象、直观的教学手段,采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开展丰富多彩的训练心智技能的教学活动,注重课堂语言的艺术性,努力营造出“课伊始,趣已生;课进行,趣正浓;课结束,趣犹存”的教学气氛。让学生“会学”“、善学”,实现“要我学”到“我要学”的转变。

(一)把握最优教学时间

教师要备课认真,准备充分。要唤起学生的兴趣,就要想方设法制作一些精美的图片,比如各种图案、头饰。教师首先让学生观察,然后引导学生从中发现数学概念,改变图形的大小可以把图形按比例放大或缩小。这样让学生在欣赏图案的过程中对所学知识进行回顾,避免学生空想,不仅给学生以美的熏陶,而且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同时体会图形的变换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二)选择最优教学手段

教学手段的优选是实施教学过程最优化的主要方案之一。优选教学手段,要以能否提高信息的传递效率,是否有利于学生对教学信息的输入、加工、储存为依据。以教学长方体的认识为例。教材提供的是冰箱、饼干盒、玩具盒等图片,教师可以选择一个或几个实物抽象出长方体的图形,并进一步介绍长方体的面、棱、顶点等。目前在有条件的学校,教师大多采用多媒体课件演示长方体的形状。此外,还应因地制宜选择教学手段。

三、教师需有“一桶水”

师者,无才、无德、无信不立也。教师应时刻谨记慎独律己,言行一致,树立在学生心目中的威信,时刻保持乐观态度,临危不乱,处事泰然。业余时间,更应不满自身现状,广泛涉猎,博览全书,参加职后培训和进修考核,这样,才无愧于人民教师这太阳底下最光辉的事业。教师的人格魅力、渊博学识和处世哲学,都将是迈向“素质教育”的钥匙和通行证。

(一)教师观念的转变

数学教师必须更新教育观念,努力贯彻素质教育原则,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充分参与到教学的过程,从而体现数学在培养学生的科学素质方面的重要性。教师应千方百计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经历学习过程。

提高教师课堂教学能力范文第4篇

语文课堂要焕发生命活力,就要让学生自主学习,积极探索,在语文学习的过程中实现自主发展。

1 要让学生学会设计自我学习的问题

要让学生明白,自己要学什么和怎么学的问题,可引导学生借助训练组的训练重点来确定自己的学习目标;还可根据学习的具体内容来设计专项训练学习目标。

例如,引导学生设计第九册《鸟的天堂》一文的学习,就可以设计“天堂”通常指什么,在本文中指什么?从文中的哪些地方可以看出这里是鸟的天堂?这样一些统帅全文的学习问题。在这些学习问题的牵引下,学生就很容易理解“天堂”通常指幸福美好的地方,在本文中指茂盛的大榕树,它是众鸟栖息生活的好地方。而且,在这个总问题的指导下,学生能从多个方面体会出“鸟的天堂”的真正含义:(1)这是一棵非常茂盛的大榕树,它非常适合鸟居住;(2)这里有一条小河,便于鸟儿喝水和觅食;(3)这里的人们非常爱护鸟,不许人们捉鸟;(4)这里气候温暖湿润,便于鸟儿生存;(5)这棵大榕树上居住了无数的鸟儿,它们的种类繁多,大小不一……

2 在教学过程中,给学生完成自主学习时间和空间

2.1 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给学生全方位学习的机会。课前,针对性地要求学生搜集资料,培养学生动手、动脑、动口的习惯。

2.2 学生在解疑的过程中,为学生创设情境,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

热爱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最强大的动力。有了兴趣,才会产生强烈的求知欲,主动地进行学习。

互动的课堂是开放的、真实的、多维的,是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学生与课本的对话,是充满生命活力。教学中就要给予学生体验自主学习和发展成功的鼓励与支持。

引导学生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为学生的个性特长的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使学习过程变成学生不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探索过程;指导学生收集和利用学习资源;帮助他们设计恰当的学习活动,掌握学习方法,能创造性地运用到学习当中去,促进学生获得知识技能,提高学生的综合水平。

3 协调学生的外显学习与内隐学习

学生对语音、语义、语法、语用在内的综合的感知、领悟和把握的能力是语感。是对语言从形式到内容迁移。教师只有在日常阅读中培养学生的语感,学生才能够对语言规则进行迁移,从而在以后的言语表达中更加自如地运用这些规则,使学生真正成为语言的使用者和驾驭者。

首先,培养学生的选择性注意。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区别重要信息与次要信息的能力;教给学生专注重要信息的策略;引导学生对重要信息的注意;用夸大事物的特征、加大刺激物与背景的对比、给内容增加模糊性及复杂性等方法吸引选择性注意。

提高教师课堂教学能力范文第5篇

语言是语文教师向学生传授文化知识、启迪学生心灵、陶冶学生情操、进行思想教育的最重要的工具。新课改中高效课堂的实施,让课堂变得不再是教师夸夸其谈的天地,而是学生自我展示的舞台。教师从"最佳演员"演变成为"最佳主持"。在这种背景下,要求教师少讲、精讲,甚至不讲。那么,高效课堂模式下的语文教师的教学语言能力如何得到提升呢?可以采取以下四个方面的策略。

1.巧积累,注重生动形象

语文教学语言的生动性,要求语文教师表达时富有情趣;语文教学语言的形象性,要求语文教师表达时善于形容、比拟,充分发挥语言的直观性和形象感以唤起学生的表象,使学生容易理解学习的内容,启迪学生的思路,唤起学生的求知欲。鉴于此,可以课堂上使用一些成语、典故、比喻和穿插一些风趣机敏的话,以增添语言的感染力和情感色彩。如在教学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作文指导课--《勾画细节,亲情涌动》的"细品亲情"环节时,可以这样诠释一张亲情图片:"瞧,开心老爸正在为小家伙保驾护航!"一句幽默的话,一个简单的成语,就让同学们瞬间理解了"爸爸的动作所包含的亲情意义"。

2.善锤炼,注重充满情感

富有情感表现力的语文教学语言能引起学生的共鸣,起到"润物细无声"的潜移默化的效果。教师在教学中要入情、入境,不断地锤炼自己。在《皇帝的新装》一文中有这样的一个情节:老大臣去见两个骗子,虚伪地渲染新装的美丽。学生品析这一片段时总是嘻嘻哈哈的,体会不出老大臣的窘境与害怕。此时,教师可以反复进行朗读指导,多次演示,让学生进入角色,体味其中的情感。语文教学语言的情感不能随意而发,也绝非矫揉造作,一定要依据教材的内容,才能达到以情动人的效果。同时,语文教学中快慢得当、轻重有度、张弛适宜的语言节奏也是为了更好地吸引学生,调动他们的积极性,达到启发性的教学目的。

3.勤钻研,注重规范准确

知识的传授和掌握,必须借助于语言来表达,因此语文教学语言必须要做到规范和准确。语文教学语言的规范,要求教师讲课时发音要正确,语句要合乎语法修辞;要围绕中心,句句紧扣,层次清楚,重点突出,具有严密的逻辑力量;要遵循规律,论证严密,立论有据,不以偏盖全。语文教学语言的准确,也要求教师在选字用词时要科学无误,不含混、不糊涂、不模棱两可。只有规范准确、言简意赅的教学语言,才具有美感效果,才能启发学生积极思考。反之,则容易造成学生思维的混乱或障碍,妨碍学习的顺利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