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石油化工专业知识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高职院校 石油化工 人才培养模式 教学模式
石油化工专业及其职业岗位分析
石油化学工业是我国国民经济重要的基础产业,也是中国制造业的主要产业之一。在“十二五”及以后的5至10年内,中国石油化学工业仍将处于迅速发展的上升阶段,石油化学工业具有更加广阔的发展前景。《陕西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提出,稳步增加一次能源产能,大力推进煤电一体化、煤化一体化、油炼化一体化,促进化工产业高端化、电源建设大型化、载能工业特色化,实现煤油气盐综合循环利用。而陕西省周边的4个省(自治区),基于其自身的资源优势(如宁夏、甘肃丰富的石油、煤炭资源;山西、内蒙古的煤炭资源等),在地方经济发展规划中,都把石油化工或煤化工作为带动本省(自治区)经济快速增长的支柱型产业重点发展。
我们通过对附近的几个石油化工企业进行调研(延安炼油厂、永坪炼油厂、延安石油化工厂、黄陵煤化工有限公司、陕西双翼石化有限公司、陕西煤业神木天元化工有限公司、延长石油榆林煤化工有限公司、鄂尔多斯化工集团、神华集团煤制油厂、陕西煤业神木富油能源科技有限公司、延长石油榆林能化公司等11家化工类生产企业),获得最新的行业现状与发展、人才需求、人才能力与素质要求等方面的信息与数据,以对专业进行准确定位。统计毕业生的就业面向主要有六类:一是生产一线的操作岗位,从事化工生产的操作、调试、运行与维护,这类人员占调查人数的70%;二是生产一线的技术岗位,从事化工产品的质量监督与控制等,这类人员占调查人数的15%;三是生产管理,从事生产组织、技术指导和管理工作,如企业或公司的计划科、生产科、企管办等,这类人员占调查人数的5%;四是产品销售、售后技术服务等,这类人员占调查人数的2%;五是产品开发、科研、制图等工作,这类人员占调查人数的5%;六是行政管理和个体、其他等,这类人员占调查人数的3%。
人才培养模式设计
1.根据前面的分析情况,我们提出了“三方联通、赛练互动、三线引领、能力总成”的人才培养模式
⑴“三方联通、赛练互动”。即通过行业、企业和学校三方的互联互通,创新行业指导、企业参与、学校为主体的人才培养模式。以行业标准为指导,以化工基本知识为支撑、职业操作技能训练为基础,以化工企业生产过程为参照,以真实或模拟的生产任务为引导,整体设计人才培养方案,以化工职业竞赛为平台,达到以赛促学,以赛促练,以赛代练、赛练互动,相互促进,激发学生学习化工知识和掌握操作技能的兴趣,通过反复学习与训练,不断提升学生职业素质,逐步形成化工综合职业能力。
⑵“三线引领、能力总成”。即以知识、技能和素质教育等三条主线为引领,通过学习与工作过程的交替进行,以模拟或真实工作任务为载体,充分运用多样化教学方法与手段,以化工基本知识为支撑,岗位操作技能为主线,综合职业素质为目标,按照“知识竞赛、技能比武、校内仿真、企业实战”的人才培养“路线图”,扎实开展教育教学工作,实现知识、技能的融会贯通;与此同时,始终坚持“人品就是第一学历”的理念,以延安精神特色素质教育平台为依托,以化工行业的特殊要求为参照,通过系统化的素质教育方案设计与实施,提升学生基本素养,逐步养成化工职业素质,从而把学生培养成为具有延安精神特质的化工专业高技能人才。几年来,人才培养质量持续提高,“双证书”获取率近100%,招生就业两旺,社会认可度越来越高。
2.“任务引导、能力递进”的教学模式
以真实工作过程为依据,遵循认知规律,按照由简单到复杂、由单项到综合、由基础到核心,由仿真模拟到现场顶岗的顺序,以各阶段不同的工作任务为引导,帮助学生自主学习,积极探索,培养独立或团队协作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主动建构自己的知识、能力体系。具体分为以下四个阶段:⑴基础能力训练。在企业和校内实训基地,通过以装置认识实习、化学基础训练为主要内容的专业基础能力培养模式,培养学生基础能力。⑵核心能力培养。在化工仿真实训基地、化工单元操作实训中心、化工分析检测中心,通过以化工单元操作训练、反应器操作、石化产品分析检测、企业技术人员讲座等为主要内容的专业核心能力培养模式,培养学生专业技能,获得化工操作工和分析检验工职业资格证书。⑶拓展能力培养。利用校内综合技能实训中心、典型装置仿真实训基地, 通过以化工装置操作与控制、炼油装置操作与控制、企业专家讲座为主要内容的专业拓展能力培养模式,获得化工总控工职业资格证书。⑷职业能力集成。利用校外实训基地,通过以生产装置的开停车操作、产品质量分析检验、化工仪表设备使用与维护、故障判断与处理等为内容的顶岗轮训,学院和企业兼职教师共同指导,培养学生综合职业能力并提升职业素养,从而按认知规律逐步实现由专业基础能力、专业核心能力、专业拓展能力到综合职业能力的逐层递进。
3.实训教学的技术路线
经过多年教学实践,总结形成了“认知实习,激发兴趣;基本训练,夯实基础;仿真培训,模拟体验;大赛锤炼,技能集成;顶岗实习,能力总成”的实训教学技术路线图。⑴认知实习,激发兴趣。在新生进校后,结合入学专业教育、行业背景介绍以及课程教学内容的要求,有意识安排学生到相关化工企业进行认知实习,让学生亲身接触企业生产有关岗位的工作任务和工作过程,了解化工行业在本地区发展的现状与未来发展趋势,培养学生对化工产业的兴趣和爱好。⑵基本训练,夯实基础。以化工职业基本操作技能训练为主要内容,着重培训化工分析、仪器分析技术,化工单元操作技术,化工仪表及自动化操作与维护技术,化工机械设备检修与维护技术等,使学生掌握相关单项基本技能,为进一步开展仿真模拟技能培训作好准备。⑶仿真培训,模拟体验。以主要化工产品生产过程为目标,充分利用计算机及仿真模拟技术手段所创造的虚拟车间、虚拟工艺流程等,使学生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在模拟真实情境的状态下,进行化工工艺和DCS操作技能训练,掌握石油及相关化工产品生产流程,通过反复训练,熟练掌握操作技能。⑷大赛锤炼,技能集成。参照化工总控工、检验工、化工仪表维修工、化工检修钳工等职业资格标准,以各工种职业技能大赛为载体,利用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进行相关工种岗位综合技能训练,培养学生适应和完成岗位工作的熟练操作技能,将以前所学所练的单项技能集成为完成岗位工作任务所需的综合技能。⑸顶岗实习,能力总成。最后阶段,通过职业技能鉴定综合培训和顶岗实习,从虚拟走向现实,从仿真来到实际工作场景,将职业理论知识和熟练操作技能运用于生产实践,使二者在工作中完美结合起来,学会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掌握创新思维和创新工作能力,使理论与实践有机整合,并逐步内化为岗位工作能力,从而实现职业能力的总成,完成学业,通过职业技能鉴定,获取“双证书”,顺利实现由“自然人”到“职业人”的质变过程,成长为高素质、高技能型人才。
参考文献:
[1]韩鹏:《谈高职教育人才培养》,《职业技术教育》2006年。
关键词:中职 英语 教学设计
随着我校专业优化工作的进一步深入,学校的各项课程教学改革也在继续,对英语课程的定位也进一步明晰。为此,我们提出对中职英语教学的设计应从多方面进行改进。
英语课程是中职学校学生必修的公共基础课。中职学生的英语水平是衡量其综合素质的重要指标,也是现代化企业选人用人的必要标准之一。由于多方面因素的影响,中职学校英语教学仍存在诸多困境,课程地位低等、教师职业成就感低微、学生学习情绪低沉、教学效果低产出现象依然十分突出。深究其理,缺乏合理有效的教学设计是主要根源之一。
教学设计在教学过程中具有预设性,它是对教学过程的规划。要使预设的教学设计转化为生成性的知识与技能,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掌握方法,培养学习英语的兴趣,提高应用英语的能力和正确的情感、态度及价值观,就必须选择和运用合理的教学设计理念,形成符合学生学习实际的有效教学设计。
一、中职学校英语课程教学设计现状
由于先进教学理念的缺乏、先进教学设备的匮乏,中职学校英语课程的教学设计仍按传统模式进行的现象屡见不鲜。教师仍是活动的主体,是课堂的信息源,学生是教学过程的客体,是被动的接收器。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习惯性地把字、词、句讲解及练习(exercise)作为课堂内容的主要部分和教学时间分配的主要部分,语言的输入明显占据了课堂的主要地位。教师没有充分根据实际设计任务(task)教学的环节和对完成任务过程的监控及指导,学生水平和能力的差异没有被充分考虑,分层教学的作用没有较好地发挥。
二、低效教学设计存在的原因
1.对职业教育和中职学生的特点认识不足
中职教育是为经济和社会发展培养合格劳动者的教育。大部分中职学生毕业后将直接进入劳动力市场,其培养目标、内容及方式与初、高中教育明显不同,不是升学,而是要具有必备的劳动技能和发展潜能。
基础教育阶段的学生尤其关注知识的积累,重考试,重成绩(分数)。而中职学校学生的主要任务是在学习理论的基础上学会操作、熟练技艺,成为高素质的劳动者。基础教育阶段的英语教育理念和方式是不适合中职学校英语教学实际的。
2.对中职英语教育的目标和功能的理解不透
中等职业学校英语课程要在九年义务教育基础上,帮助学生进一步学习英语基础知识,培养听、说、读、写等语言技能,初步形成职场英语的应用能力;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提高学生学习的自信心,帮助学生掌握学习策略,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提高自主学习能力;引导学生了解、认识中西方文化差异,培养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中职英语应该是实用的、基础的、简单的、适应学生能力的、有职业特色的英语,而不应该是考卷上试题的组合,不是把知识体系积累当做首要教学目标。学习英语旨在有助于学生基本素质的提升、有助于适应岗位工作的需要,而不是适应考试的需要。
3.教师的职业倦怠感尚未解除
实施课程教学设计的是教师,教师的职业动力充足与否直接影响到教师能否积极改进教学设计方案、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根据上海市的一项课题调查结果显示:中职英语教师岗位缺乏足够的吸引力,34%的教师对从事中职英语教学的兴趣不高。他们更多的教学动力源于教师的良心(57.89%)、社会责任感(28.95%),而工作动力的比例(18.42%)是最低的。工作动力的不足和职业认同度的降低必然导致职业倦怠,教师的职业倦怠感极大地限制着教师业务素质的提升和教学改革及创新措施的实践。
三、提高教学设计效果的对策
设计教学是为了学生的发展,改变教学设计也是为了学生的发展,正所谓“因材施教”、“对症下药”。改进中职英语教学设计的效果既要遵循英语教学和学习的基本规律,又要尊重中职教育和中职学生的自身特点。同时,推进教学设计改革的执行者则是教师本身。
1.教学设计需建立在高效的语言教学观的基础上
以语言知识为目标是我国外语教学的典型特征,此目标的建立必然导致英语教学重语言输入、轻语言输出。而实际上,语言知识靠输入,语言能力靠输出。中职学校英语教学的根本目的就是要提高学生的语言综合应用能力,故语言输出应该占据英语课程教学的主要地位。因此,教师在实施教学设计时须从传统的中式英语教学观向西式英语教学观转变。
西方外语教学理论与实践的发展趋势是重视语言交际能力的培养,其表现形式是以学生为中心、以任务为途径、以语言功能和技能为目标,其语言教学理念的实质与《中等职业学校英语教学大纲(2009版)》所述内涵是一致的。
2.帮助学生树立“大语言学习观”,提高学习能力
在教学设计过程中,教师需要强化“大语言学习观”,有必要借助现代教育教学手段提高设计的维度。随着信息技术的日新月异和人们交往途径及交流形式的拓宽,英语语言学习不仅仅再束缚于以字、词、句、语法规则为中心的传统对话和语篇范畴,教师在设计教学时完全可以通过现代教学手段丰富设计内容,活化语言学习的语境,例如运用产品说明书及维护使用说明、英文歌曲、英文电影文本和视频、英文人文故事、现代公司合同、信函等。尤其是对中职学校英语教学而言,学生将来面临的不是基于语法规则的选择与填空,而是基于语用环境的交流和沟通。学生懂得用英文问候和致谢、可以理解对外交际场合的风俗差异、能识别若干个数控装备部件的简称、能说出常用电子产品的英文缩写等等就是语言能力的体现。教师教学设计的重心应该是使学生学会在什么语用环境下使用什么字词句,可以达到有效沟通,顺利完成岗位工作。
同时,中职英语教学同样需要着眼于学生学习能力的提升。语言学习的最终目的是掌握技能,包括语言技能即听说读写译的能力。掌握了语言技能,学生的学习能力才能得以提高,语言学习也才能成为有源之水。
3.遵循中职学生自身特点,有效运用现代教学方法
提高教学设计的实效必须紧密结合中职学生的特点,不切合学生实际的教学设计只能是空中楼阁。中职学生英语基础水平和能力的相对较低是不争的事实。根据教育部职业教育专项研究课题《中等职业教育对学生文化知识水平和学习能力要求的研究》的调研结果显示,超过三分之二的中职学生入学时英语水平没有达到九年义务教育课程标准所规定的初二年级的要求,且对英语学习缺乏兴趣;同时,学生的英语水平差异较大。
在设计教学过程时,教师需要充分理解常用教学方法并善于运用,例如任务教学法。在我国英语教育领域,任务教学法的运用已成常态,职业院校的英语教学自然也不例外。《中等职业学校英语教学大纲》中明确指出:英语教学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语言综合应用能力,依据教学目标,结合教学内容与要求,设计符合学生实际、目的明确、操作性强的课内外教学活动,引导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体验语言、培养技能,提高语言综合应用的能力。然而,中职学校英语教学实践中,任务教学法在教学设计中的运用仍有有待优化的环节。教师设计的任务要尽可能地与学生的生活联系起来,例如列出学生喜欢的有英文名字的电视节目或有英文字幕的英语电视电影或歌曲名等。同时,教师需要区分任务(task)和练习(exercise)的差别。“Task has a nonlinguistic outcome while an exercise has a linguistic outcome.”For example: When listening to a weather forecast and deciding what to wear, the learner will listen to a weather forecast and identify the predicted maximum temperature for the day if task-based teaching is adopted, while the learner will listen to an aural text and answer questions afterwards on whether given statements are true or false in an exercise-oriented way.”(龚亚夫,2001)教师还需要设计对任务的监控和指导,而不是布置任务后将监督学生完成任务的过程视作非必要环节。监督的过程既可以鼓励学生参与课堂活动,又可以在学生遇到语言问题时帮助他们克服害怕犯错误的心理(我们应该把错误看成努力和学习的标志),继续完成任务。面对同一个问题,对不同英语语言水平的学生可以设计并监控(帮助)实施不同的任务项目。
4.提升教师从教能力,提高师德修养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教学艺术的本质不仅在于传授的本领,更重要的是善于激励、唤醒与鼓舞。”面对中职学校英语教学现状和存在的困境,作为英语教育工作者,我们应该始终牢记我们责任的是教书育人,教会学生说英语,学会学习英语。所谓基础差的学生,其实都有一定的语言形式和知识的储备,只是缺乏交际应用的刺激。而怎样才能调动不同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乐于参与活动任务,愿意开口说英文,则是中职学校英语教师亟待探究的问题,也是教学设计急需解决的难题。
教育提倡寓教于乐,从事职业教育的教师必须乐于教学、钟情教学,才能够有充足的毅力去探究教学过程中的问题,也才能在探究中获得快乐。正所谓“有教无类”,中职学校的学生可能是应试教育的弱势群体,但他们同样具有学好专业本领、出色完成任务的潜能。《大纲》中指出:“教学要以学生为本,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建立融洽的师生互动关系,培养学生积极的情感和态度,激发学习兴趣,鼓励学生积极尝试、勇于实践、体验成功、树立自信心。”教师的教学设计同样需要具有人文关怀和启发作用,方可唤醒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四、结束语
中职学校英语教学具有其内在特点,教师要加强课堂教学设计与组织实施的研究与实践,不断总结教学得失,提高英语教学的针对性、实效性,为学生的职业生涯、继续学习能力和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龚亚夫 Shenzhen Daily [J].广东:深圳日报社,2001。
[2]夏纪梅 冯芃芃 现代外语教学理念与行动[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3]Paul Seligson 林立 汪晓阳 帮助学生说英语[M].江苏:译林出版社,2007。
[4]《重庆市中职学校英语教学情况调查》课题组 重庆市中职学校英语教学情况调查及对策建议[J].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8。
然不能忽略的是,建筑工程技术是一个技能性、实践性极强的专业,学生必须要掌握“一技之长”方能踏上职场,否则后果不堪设想。对此,如何将“白纸般”的高职生培养成为专业性的建筑工程人才,成为了高职院校亟需解决的难题。毋庸置疑,提升建工专业高职生的技能水平,势必离不开强大实训室的支撑,只有通过实训室的“仿真式”模式,才能提升高职生的专业经验和素养,才能为其今后的职业生涯“保驾护航”。然如何建设一个规范化、科学化、实效性凸显的建工实训室,无疑是高职院校建工专业发展过程中必须解决的难题。本文正是基于此,探讨当前高职院校建工实训室建设中存在的不足,并根据自身经验和研究,提出解决的方案,为高职院校建工实训室建设的完善提供借鉴。
一、高职院校建工实训室建设存在的不足
(一)生源不足,导致实训室人均投入过大。高职类院校与普通本科院校相比,由于学历层次上的差别,导致产生了生源不足的天然缺陷,这是由当前中国的教育体制造成的。一般而言,非专业性建工类高职院校仅能招收两个班级左右的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的学生,约80人左右,由于招收的学生较少,导致实训室建设时面临资金的难题,即使获得资金支持,实训室的受益面也是较为窄的,存在着人均投入过大的不足。
(二)实训室建设场地不足。当前高职院校普遍采取“工学结合”模式开展教学实践,建设专业化的建工实训室已然是形势所需、发展所求,然专业化建工实训室的建设不仅需要大量资金、场地面积也是极为庞大的。需要涵盖认知实训模块、单项工程实操实训功能模块、产品质量验收实训模块以及专业综合实训模块等方面,以实现多功能实训室的建设,但要涵盖这些模式,至少需要数千平方米的建设面积,但对于高职院校而言,受国家层面上面帮扶少,以及各院系专业间的竞争,要建设一个标准化多功能实训室显然困难重重。
(三)实训室建设水准与教学实践“脱钩”。近年来,建筑工程技术随着房地产的兴盛发展极为迅速,新技术的应用和更新周期变短,高职院校要培养高质量、高技能建筑工程人才,必须呼应这些变化。然由于实训室建设受资金所困,导致实训室设备更新极为缓慢,难以凸显实训室在培养人才过程中的优势。如建筑工程测量中需要到的经纬仪,实际上已经被全站仪“淘汰”,但一些高职院校仍然使用经纬仪作为实训工具。
二、高职院校建工实训室建设的优化方案
针对高职院校建工实训室建设中存在着的人均投入过大、场地不足、实训设备与教学实践脱节等等不足,必须拿出一套科学合理的优化方案,已彰显实训室在人才培养过程的“正能量”。
(一)以“工学结合”为依托,推进建工实训室建设。“工学结合”是当前高职教育最为显著的原则和特征,只有在教学过程中深入贯彻这一原则,才实现高职教育目标的根本所在。对此,在建工实训室建设的过程中,必须严格按照高职生未来的工作岗位、性质和状态,来仿真式模拟高职生的工作过程,以培养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和综合职业能力。基于此,建工实训室建设势必要涵盖认知实训模块、单项工程实操实训功能模块、产品质量验收实训模块以及专业综合实训模块等等方面,让学生通过在实训室学习便能熟练建筑材料性能、建筑单项工程操作、建筑材料检测、建筑工程测量、建筑成本核算等等关乎建筑工程的内容,从而奠定其职业拓展的厚实根基。
(二)科学规划,建设多功能的建工实训室。构建多功能、多用途建工专业实训室是高职院校实训室建设的必由之路,单一功能实训室已然不能满足市场对人才技能发展的需求,且利用效率较低,造成人力、物力、财力的浪费,与科学发展之理念相悖,对此,必须走功能多样、用途广泛的建工实训室建设之路。然在多功能实训室建设的过程中,必须做好科学规划设计,必须要将认知实训模块、单项工程实操实训功能模块、产品质量验收实训模块以及专业综合实训模块等几大模块做好布局,涵盖其中,当然,为了节省资金和场地面积,可以考虑将模块中一些相似、相通的部分进行整合,如将项目经理部、工程技术部、成本核算部等进行合并,这样可以有效凸显科学规划的内涵。
(三)校企合作,共建校企合作实训室。针对当前高职院校实训室建设中面临的资金难题、设备陈旧不足,可以采用校企合作的模式,扬长避短,利用企业的雄厚资金和设备更新快的优势,“以他人之长来补我之短”。校企合作的优势在于,可以让高职生更加贴近地了解到当前建筑工程业务中需要涉及到的设备、流程以及专业测量知识,将实训过程转化为社会生产过程,可以有效地摆脱以往教学实践中的纸上谈兵状态,为学生提供一个零距离接触建筑工程的机会,进而最大限度地提升高职生的工作经验和职业能力。
一、选择合适的教材和制定合理的教学大纲
教材是教学内容的载体,是教与学双方的主要依据。教学大纲是教师上课的基本指导依据,要根据课程本身和专业特点合理制定教学大纲,并对教学内容进行必要的“增”、“删”、“改”。
(一)“增” 增加一些与后续专业课联系紧密的理论或实验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帮助学生拓宽知识面,掌握后续专业学习所必备的有机化学知识。
(二)“删” 着力解决“拓宽知识面与减少课堂教学总学时”的矛盾。有机化学内容多而杂,但制药工程专业有机化学理论课只有85学时,有必要适当删除一些与后续课程联系不大的内容。
(三)“改” 修改一些实验内容。以性质验证为主的实验,不利于学生的能力培养,应适当减少,而增加一些探究性的、学生感兴趣的实验。内容安排从简单的验证性的单元训练到组合式的综合性设计训练演进,做到实验原理和技术的统一[2]。
二、改革教学内容
(一)处理好“系统性与重点内容”的关系。在保证有机化学课程体系的前提下,调整教材内容和深度,重点突出与制药专业紧密相关的内容。根据专业培养目标,专业特点,在教学内容选择上凡与后续课程有关的内容要详讲,要突出重点、难点,详略得当。重点可放在一些没有学过的反应、有机物结构推测、合成上,这样既可以巩固有机化学的基础知识,又可以培养学生利用有机化学知识进行分析、推理、判断和综合的逻辑思维能力,为学习药物的有机合成打下良好的基础。由于药物有无旋光性直接影响其生理活性和药效,因此对映异构是重点,这部分内容比较抽象,也是教学难点。胺、酰胺、杂环化合物、生物碱、萜类、甾族化合物等内容都与后续课程密切相关,要详细讲解。有效地利用有限的时间和精力,使其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处理好“理论与应用”之间的关系。注重理论阐述必须服务于知识应用,如含氮有机化合物在机体代谢过程中的重要作用;手性药物的构型与生物活性;糖类、氨基酸与蛋白质、脂类的生理作用等。在教学中要妥善解决好学时少与进度快、内容多的矛盾。在课程安排和课堂讲授中力求做到把有机化合物的结构、反应、合成和在制药上的应用等知识体系由浅入深,由简到繁讲授。尽量为前沿课题开设一些窗口,以开阔学生的视野[3]。以多种形式将有机化学前沿课题与基础理论结合起来,突出制药工程专业的特色。
三、改革教学方法
改变单一的教学模式,促进教学方法的更新,培养创新能力。有机化学教学,不是要学生死记硬背诸多有机物质的结构、性质、用途和制备方法,而是要让学生掌握研究问题的方法和思维规律,培养学生敏捷、灵活、准确、独创、严密的良好思维品质,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改革纯课堂讲授的教学方法,培养基础扎实,知识面广,有创新能力的现代化社会急需的创造型人才。结合本专业的教学实际,更新教学方法,把教学分成4个主要环节,即:“读、讲、做、练”相结合的方式进行。
(一)“读” 注重学生自主学习和综合能力的培养。本科生起点较高,自学能力较强,要指导学生阅读教材,预习和课后复习,逐步培养学生的自学习惯。
(二)“讲” 注重学生好奇心和学习兴趣的培养。如果按传统的教学方法按部就班地讲授,学生会感到枯燥和乏味,久而久之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会降低。教师应以启发、诱导、提问、释疑等方式进行教学,使学生尽快明白和掌握教材中的重点、难点和关键。或者将各种边缘学科的精彩内容适当引入教学中,提高学生的好奇心和学习兴趣。
(三)“做” 注重学生创新能力和科研素质的培养。有机化学实验课教学对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周密思考、仔细观察、探索问题、学习兴趣和科研能力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同时也是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高度重视实验教学环节,增设综合性、研究性实验,选择与专业密切相关的基本操作进行强化训练,通过做实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和提高学生操作技能、动手能力、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培养学生严谨、科学、实事求是的学习态度。
(四)“练” 注重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通过多种练习方式,课堂的边讲边练,课后的作业练习等等。此外,开展讨论、撰写小论文、专题讲座以及举行知识竞赛活动,灵活运用各种方法,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摘 要】探索以石油炼制工程省精品资源课程为引领,以校企协同管理专业课程建设为原则,打破学科界限充分利用现代资源网络化与信息化的特点,构建“油类”课程群平台。整体优化教学内容,探索多层次的教学模式以及校企协同育人的途径。开放的课程群平台,促进了学生的个性化发展,有效地培养石油化工应用型工程技术人才,满足我省及周边地区对石油化工紧缺人才的需求。
关键词 化工专业;“油类”课程群; 教学改革;课程群平台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5)14-0049-02
作者简介:程丽华,女,教授,研究方向: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施永军,男,实验师,研究方向:计算机应用;洪晓瑛,女,实验师,研究方向:化工专业实验教学和石油化工产品分析;王琪,女,讲师,研究方向:油气储运专业; 谢颖,女,教授,研究方向: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3年广东省高等学校教学改革项目“立足‘卓越计划’的‘油类’课程群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编号:GDUP201209)的研究成果。
石化产业是国家十大振兴产业之一,是广东三大支柱产业之一。随着石油化工行业的迅速发展,石化企业中新技术和新设备不断涌现,而且自动化程度和管理水平越来越高,属于高度自动化,技术密集型现代化企业,这必将导致对石油化工急需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因而,项目组根据学校发展定位、围绕化工专业培养目标以及石油化工行业对人才的需求,提出立足“卓越计划”的“油类”课程群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的研究课题,探索以石油炼制工程省精品资源课程为引领,打破学科界限构建“油类”课程群,以校企协同管理课程、协同培养人才为指导,面向石化企业发展需求,创新课程群教学模式,有效地培养石油化工应用型工程技术人才,满足我省及周边地区对石油化工紧缺人才的需求。
一、以省精品资源课程为引领,构建“油类”课程群
课程群建设是近年来高等院校课程建设实践中出现的一项新的课程开发技术。我校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石油化工方向)具有雄厚的专业基础、特有的石油化工特色,2009年被国家批准为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2011年被列为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试点专业,为我国石化行业输送了大批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该专业长期以来以彰显石化特色的《石油炼制工程》专业主干课程为抓手进行专业课程的建设与改革。它是培养未来石油化工工程师的思维方式和工作方式的关键载体,也是理论联系实际的重要桥梁,肩负着为服务广东及周边地区石油化工行业提供高级应用型人才的重任,2013年被列为广东省精品资源共享课。为此我们以省精品资源共享课为引领,在深入对突出学校办学特色的“油类”课程进行调研和分析基础上,通过梳理各课程内容和课程间的关联性,在对相关课程的内容进行优化整合的基础上,组织校企专业课程建设委员会对“油类”课程群的知识内容进行进一步的研讨,最后选择满足“卓越计划”培养目标要求的《石油炼制工程》(含化工专业实验)、《石油化工概论》、《石油化工工艺学》、《石油储运基础》等4门课程构建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简称化工专业)“油类”课程群。
二、以校企协同管理专业课程为原则,树立课程群建设新理念
2011年化工专业被列为“卓越计划”试点专业,这对课程建设尤其是专业课程如何改革以适应“卓越计划”培养目标的实现提出了更多的思索。团队经过多次调研与反复研究一致认为课程建设要与学校的人才培养目标、与行业所需人才紧密结合起来,树立了与行业协同管理、协同育人的课程建设理念。
通过校企协同管理,使专业课程建设从目前学校的单方管理,转变为学校、石化企业双方协同管理。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茂名分公司(以下简称茂名石化)是我国最大的石油化工基地,是我校国家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拥有大批高水平石化专家及先进的管理理念,对本行业技术前沿最了解,对行业发展趋势最了解,对行业用人需求最了解。成立由企业专家组成的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课程建设教学指导委员会,确定“油类”课程群建设主要目标,共同制定课程群建设方案、课程教学大纲及重点教学内容;共同构建四年不断线的工程教育模式,以培养适应石化行业需求的紧缺人才。
三、按不同培养目标优化教学内容,避免内容交叉重复
在这四门课程中,石油炼制工程和石油化工工艺学是化工专业必修课,是专业基础知识的综合应用,具有较强的实践性,化工专业实验则将专业知识与理论知识融合起来。石油化工过程概论是全校的公选课,包含了石油加工和石油化工的基础知识,石油储运基础是专业的选修课程,主要介绍石油及油品的储存和运输技术。这几门课程“油味十足”,既有联系,又有区别。为此,我们要按着不同层次优化教学内容,避免交叉性内容的重复。
笔者一直从事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课的教学工作,为省石油炼制工程教学团队负责人及省精品课程资源共享课程负责人。在教学研究过程中,真切地感受到各门课程是相互紧密联系的,但有时又会出现课程内容的重复。如这几门课程中都涉及到油品的基本性质,如何根据课程的培养目标合理安排教学内容就显得非常重要。正是由于各门课程之间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各门课程的教学内容要进行合理安排,如果在教学安排上不注重教学内容的安排,只是简单重复,势必引起学生厌倦或厌学。
为此我们组织的油类课程群教学团队将油类课程群作为一个整体来优化教学内容,在各门课程互通有无的基础上,对于交叉性内容,不同的具体课程,共目标各有侧重,并据此安排教学内容和课时。这样不仅避免了简单的重复,节省了学时,同时还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学习效果。
四、紧紧依托学科建设资源,教学内容紧跟学科发展步伐
化工专业充分依托茂名石化公司得天独厚的产学研优势,在石油化工领域取得了较好的科研成绩,已形成一支学术水平较高、结构合理、合作精神和创新能力强的研究团队,在同类型的院校中脱颖而出,从而使化学工艺学科成为广东省重点特色学科。课堂上,团队成员紧跟学科发展前沿,针对石油化工的最新发展,在课堂教学中及时补充和更新的理论和知识,增加一些能反映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前沿内容。例如,随着环境保护的要求,清洁汽油、清洁柴油新技术的发展,在石油炼制工程中增加这方面的知识;随着新产品、新工艺、新技术和新设备的涌现,在石油化工工艺学教学过程中不断补充与课程相关的最新化工生产技术和科研成果。及时更新和补充专业课的教学内容,不仅拉近了教学与学科前沿的距离,还促进了学生对新知识和新技术的认知,拓宽了学生知识面,培养能够适应石油化工行业的发展和社会需求的化工人才。
同时,注重教学与科研相结合,以专业实验为载体,促进专业理论知识的学习。专业实验教学内容的改革是本课程群建设的重要内容。我校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实验一直独立设课,内容上偏重验证,不能行之有效地检验和运用课程群的知识。为此,在实验内容的精选和安排上,我们注意引进老师的科研成果,这不仅丰富了教学内容,提高教学效果,还增加了学生对老师科研情况的了解,培养学生的科研兴趣,使学生尽早地加入老师的科研课题,进行团队工作,并借助课题培养学生系统地思考问题的能力以及提高创新能力。
五、校企共建教学资源,协同培养石油化工类人才
在课程建设机制上,坚持校企(为石油石化企业服务)联合办学。广东石油化工学院与中国石油石化企业一直有着天然的密切联系,是广东省人民政府与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中国石油天然所集团公司、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共建高校,长期依托的三大企业——中石油、中石化、中海油都是世界500强的跨国集团。学校坐落在“南方油城”——茂名,与中石化属下的“茂名石化”有着血浓于水的情感。茂名石化炼油加工能力1350万吨/年,有60多套炼油工艺,掌握着最先进的技术装备和生产工艺,有真实的工程实践条件和环境,同时,还拥有先进的典型炼油工艺模拟仿真系统。我校在60年的办学历史中,有30多年属石化行业公司主管,依托这种得天独厚的优势,通过校企协同育人,使工程技术人才培养从高校培养转变为高校和企业联合培养。在企业的深度参与下培养的石化工程师能更有效地满足石化产业对人才的特殊需求。学校与茂名石化公司共建国家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为深化专业课程改革提供了重大机遇,近几年在专业课程建设方面创建了企业深度参与人才培养特色,体现在与企业共建教学资源包括共同编写了教材、实习指导书、典型事故案例分析、共同拍摄典型炼油工艺过程教学片等。这些与实际结合紧密的教学资源,对有效地培养石油化工类工程技术人才提供了良好的条件保障。这种面向石化,依托企业的工程教育有效地提高了教育教学质量。
六、构建课程群平台,探索多种教学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