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紧急事件突发事件应急预案

紧急事件突发事件应急预案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紧急事件突发事件应急预案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紧急事件突发事件应急预案范文第1篇

1 资料与方法

1.1 应急预案的要素齐全性

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卫生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与传染病疫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办法》等相关法律法规,同时参考国外预案制定法规,如美国的《州公共卫生法案》、《州紧急事件卫生授权法案》,结合我区基层卫生防疫机构的情况,对我中心制定的38个应急预案内容的完整性进行分析。依据拟定的标准,预案中应包括介绍、总则(总体目标、工作原则、编织依据和适用范围)、组织体系与职责分工、应急处置操作流程、具体责任方、后期处置(事件解除与应急措施效果评估)、后勤保障措施(物资储备、技术储备、人员储备)、预案管理与更新、附件(包括应急人员通讯录等)9个大方面,15个小方面。

1.2 应急预案的可操作性

在对历年我区突发事件发生率了解的基础上,对发生率较高的3种事件进行了预案的应急演练。演练采取桌面模拟的形式进行,内容涉及不明原因肺炎、食源性疾病及急性职业中毒相关事件的接报后处置、个人防护等应急处置程序。在应急预案演练后,针对预案的实施效果以及过程中暴露的问题,对其可操作性进行分析。

2 结果

2.1 应急预案的基本特征

2.1.2 预案分级 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可能造成的影响程度以及反应级别,预案可分为县(区)级、地市级、省级和国家级4类。按照这种分类标准,我中心的38项预案属于区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预案,其所针对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发生局限于一个区内,凭借该县(区)的力量能够将其控制。

2.1.3 预案种类 按预案的适用对象范围进行分类,应急预案可分为综合预案、专项预案和现场预案。按照这种标准,我中心的38项预案中包括1项综合预案,37项专项预案;按所针对突发事件的种类的不同,37项单项预案包含20个传染病预案,9个与环境职业相关的预案,5个消毒预案,3个检验相关的预案。

2.2 应急预案内容齐全性

大部分预案内容都有不同程度的要素缺失,且缺失情况不容乐观。38个预案中均有应急处置操作流程,而预案管理与更新部分有缺失。缺失较多的项目是应急措施效果评估,有34个,占总预案数的89.5%;其次为人员储备缺失,有33个,占86.8%;适用范围缺失的有31个,占81.6%。在15项内容中,有10项内容缺失率达到一半以上。38个预案的内容缺失情况见表1。

2.3 应急预案可操作性

目前很多文献中都提到采用演练的方式来评估检验预案的有效性及可操作性[2,3]。这是检验、评价和保持应急能力的一个重要手段[4],同时能找出预案的不足,为应急预案的改进与完善提出建议,使之在突发事件中起到应有的作用。在本次整个演练过程中,演练人员基本完成了各自的应急演练任务,但也遇到了一些问题。根据参演人员和专家评估小组的反馈,总结出预案中的一些问题和不足。

2.3.1 预案中对事故现场情景考虑不全面 预案中对事故现场情景设置过于简单,不够全面,没有考虑到突发事件的不确定因素。应急预案应对的是非常规的紧急情况,具有高度的不确定性,事先难以预料。因此对事故现场正确全面的考虑是预案制定的关键环节之一。如果在预案制定时,未能对事故现场的各种情景考虑周到,就会使得应急现场的操作出现困难,对平时的应急救援训练工作的指导意义也就不强。

2.3.2 预案中对具体操作内容的规定不够详细

预案大多是原则性的条款,内容不详细,仅以简单的条条框框为主,难于实际操作。部分预案仅是以上级部门或其他部门应急预案为模板,作了一些改动,未能把握该类突发事件预案的核心内容和注意事项。对于各种类型事件特征性的操作步骤一笔简单带过,细节没有详细而具体的内容,这对于有经验的应急人员影响不大,但是对于新人或临时的操作人员来说就显得指导性不强,给实际操作来困难。

2.3.3 预案的指导性没有充分发挥 在演练中,存在着应急人员普遍不参照预案而是凭自己的经验执行操作步骤的现象。比如在演练过程中,需要联系时大部分演练人员凭借自己的记忆、手机中的储存信息来进行联系,而不是查找附件中的通讯录。目前疾病变化速度很快,同时新的情况又不断出现,仅凭经验作出判断和执行操作,有时会导致严重的错误。这同时也反映出工作人员对预案编制的认识不足,把应急预案视为领导布置的任务,没有充分的理解和领会预案的重要作用。因此,其在演练中的指导作用难以发挥,导致某些步骤缺失,执行不到位,甚至错误实施。

3 讨论

应急预案是针对可能的重大事故(件)或灾害,为保证迅速、有序、有效地开展应急与救援行动、降低事故损失而预先制定的有关计划或者方案[5],同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体系建设是我国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机制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加强突发事件预警、预测能力的基础,也是提高卫生应急处置能力的重要保障[6]。为完善我中心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提高我中心及工作人员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针对预案暴露出的问题,提出下述意见与建议。

3.1 完整预案应有项目

预案制定工作人员应充分了解预案内容的构成要素。一份完整的应急预案包括主体部分和附件部分。应急预案的主体部分应根据相关法规标准,同时考虑预案的不同类型,以及所在地区的实际情况,制定相应的内容。应急预案的附件部分应提供与主体部分相对应的相关附属资料,不应有遗漏,如有关应急部门、机构或人员的联系方式,重要物资装备的名录或清单等资料性内容。如果主体中提到的要素没有具体的附件作支撑,会影响预案的可操作性。此外,应急预案还应配有封面和目次,主要包括应急预案编号、预案名称、编制单位名称、颁布日期、每一章的编号等内容。

3.2 细化具体操作步骤

对具体操作步骤有了详细的规定,预案在实施中才会有可操作性。而要制订出一个可操作性强、切合实际的应急预案,必须对该类事件的基本情况和基本特点有一个准确的了解。因此预案编制人员首先应通过搜集本单位( 系统) 技术资料或国内外该类突发事件的应急预案资料,以及调查研究,对该类事件的情况以及操作流程中的细节问题有清晰的认识。其次,对于不同类型突发事件的预案,可结合单位中各部门和科室的职能分工以及实际情况进行分派,尽可能保证每个成员所承担编制的应急预案类型与其日常工作职能保持一致,充分利用其对日常工作中细节的熟悉程度以及在工作中积累的经验,使得预案有关现场操作的内容能更具体,更符合实际情况需要。

3.3 充分考虑突发事件中的不确定性环节

实际现场因素通常非常复杂,尽管应急预案在制定过程中对事件发展过程和可能发生的情况进行了假设,但不可能与事件实际发展状况完全相符。因此通过实际演练,就能暴露出预案中未能涉及的情况,对现有预案的处置方法进行改进,尽力涵盖现场的各种情况。同时在预案的制定过程中,必须根据已有经验、以往案例等资料对事件发展状况进行全面地考虑,充分考虑到具体应急处置过程中遇到的各种不确定因素。此外,每个人在制定预案过程中,思维都会受到自己所学专业的限制,对其他的突况就难以考虑周全。因此,一个预案的制定应集合多位工作人员的意见,用每个人所掌握的知识水平和经验,丰富和完善预案内容。

3.4 提高相关人员对预案的认识和应用意识

坚持不懈地对预案的重要性进行宣传教育, 让工作人员能更好地重视和领会应急预案内容,提高其应用预案的意识,强化工作人员对突发事件的灵活应对和处理能力。其次可以把应急预案纳入考核体系,把应急预案纳入考核内容[7],有助于从思想上引起相关人员的高度重视。同时应重视演练,增加应急演练的真实性、随机性和突发性,能促进人员对预案内容的了解,以及对预案的重视程度。

3.5 加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体系的管理工作

由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体系涉及面广,同时已制定预案也可能存在各种问题, 加强对突发公共卫

生事件应急预案体系的管理就显得尤为重要。国务院及其卫生行政主管部门对应急预案的管理工作非常重视,每年都将应急预案的编制、修订、实施培训及演练列入其年度工作计划。只有加强各级政府的应急预案管理工作,才能保证使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体系真正达到“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要求。要定期对预案进行修订,保持预案的持续改进并及时更新,提出预案的实施、维护、培训和演练计划,为预案的有效实施打下坚实的基础。

4 参考文献

[1]龚卫国.突发公共事件应急预案评估及预警警示分析[J].湖南商学院学报,2007,14(6):41-43.

[2]刘功智,刘铁民.重大事故应急预案编制指南[J].劳动保护,2004,4:25-26.

[3]Ramabrahmam BV,Swaminathan G.Disaster management plan for chemical process industries.Case study:investigation of release of chlorine to atmosphere[J].Journal of Loss Prevention in the Process Industries.2005,13(1):57-62.

[4]李亦纲,尹光辉,黄建发,等.应急演练中的几个关键问题[J].中国应急救援,2007,3:33-34.

[5]计雷.突发事件应急管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6]邸泽青.我国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体系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现代预防医学,2008,35(12):2400.

紧急事件突发事件应急预案范文第2篇

一、工作原则

以人为本,减少灾害。统一指挥,分工负责。

快速反应,协同应对。上下联动,协调配合。

二、适用范围

本预案适用于我市建设行业发生的规模大、影响广、社会危害性强的突发公共事件,主要包括:

(一)建设工程及其附属设施新建、扩建和拆除活动中发生的各类重大安全事故、市政基础设施工程出现重大质量问题或者可能造成的重大险情。

(二)城市水源、供水系统等设施中发生大面积污染或泄漏,对居民产生重大危害的。

(三)出现重大地质灾害、山体滑坡、洪水排泄、建构筑物、市政基础设施破坏可能造成严重后果的。

(四)其他法律、法规明确和上级政府指示应当由建设局负责指挥、协调的突发公共事件。

三、组织机构

成立建设行业应急处置突发公共事件和特重大安全事故领导小组,组成人员如下:

组长:建设局局长

副组长:建设局主管安全副局长

成员:建设局总工办、人秘科、计财科、建工科、燃气办、城管科、市规划处、市工程质量监督站、市监理公司、市建筑设计院、市拆迁管理办公室、市自来水公司、市矿区公用事业管理办公室、市政维管处、市园林处、市城区建筑公司、市房屋建筑公司、市建筑公司、白林局建筑公司的主要负责人。

领导小组组长根据市委、市政府和上级业务部门的要求,部署本行业处置突发公共事件和特重大安全事故工作,完成市委、市政府交办的其他相关的工作。

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履行值守应急、信息汇总和综合协调职责,负责突发公共事件的应急管理的日常工作。

办公室设在市建设局,主管安全副局长兼任办公室主任。

四、预测、预警

建设行业突发事件大体可以分为6大类,包括:

1、建筑工程质量、安全事件

施工现场土方坍塌、建筑物倒塌、触电、塔吊拆装伤人、建构筑物拆除、食物中毒等突发事件。

2、供水事件

供水事故多发于供水管线漏水、断裂等突况,以及人为破坏(投毒)和其他生产事故,火灾事故等。

3、供热事件

供热事故多发于供热管网断裂、漏水、设施损坏以及生产事故等。

4、燃气事件

燃气事故多发于燃气泄露及爆炸情况。

5、市政设施管理及维护事件:

市政设施管理及维护事故多发于市政设施损坏、丢失等情况。

6、城区防汛排涝和其他市政公用行业突发事件

主要指城区防汛、排涝、园林、绿化、路灯管理等方面的突发事故。

五、应急响应

发生本预案适用范围的突发公共安全事件,启动本预案,领导小组立即召集全体成员会议,通报突发事件和特重大安全事故情况,部署有关工作,在第一时间向市委、市政府和上级业务部门报告,并通知本市有关部门,按照分工负责、紧密协作的原则,在应急指挥领导小组统一指挥下组织、指导有关部门开展应急处置工作。对于先期处置未能有效控制事态的较大突发公共事件,要及时启动相关预案。

成立建筑行业突发事件应急处置专家组,对属于专业性较强的应急处置,及时派出专业人员给予事故发生地以业务和技术指导,以便快速高效地完成各项应急准备和处置工作。

六、事件处置分工和措施

(一)事件处置分工。根据事件发生情况,设立以下几个分组,各分组在领导小组的统一领导下开展救护工作,具体职责分工如下:

1、现场处置组:主要任务是传达贯彻领导指示,报告事件处理情况,协调有关部门分工负责救援工作,完成领导交办的各项任务,保证现场指挥与上级的通讯联络畅通,沟通指挥部与外界的联系,向外界传递信息。

负责部门:建设局人秘科。

2、专业抢救组:负责组织对事故进行现场救援,如吊车、灭火、打捞、工程拆除、关闭泄漏源等,运送现场急需物资、装备、药品等。

负责部门:建设局建工科、燃气办、城管科。

3、警戒秩序维护组:负责设置警戒区域,维护现场秩序、疏通道路、组织危险区内人员撤离、劝说围观群众离开现场。

负责部门:建设局城管科、市政维管处。

4、后勤保障组:负责指挥人员的现场食宿安排,保证抢险救援物资的供应,协助处理伤员的救护工作。规划和建设突发公共事件的人员避难场所。

负责部门:建设局规划管理处。

5、善后处理组:负责对死难、受伤家属的安抚、慰问工作,做好群众的思想稳定工作,妥善处理好后事,消除各种不安全因素,确保社会稳定。

负责部门:工程质量监督站、拆迁管理办公室。

(二)应急措施。针对行业管理情况,分别采取以下措施:

1、房屋建设工程

(1)疏散建筑物内及周围人员,营救遇险人员。

(2)组织检修、施工及物业管理力量,进行工程抢险、排险、协助救火,排除污染。

(3)组织设计、质监等方面的技术人员,对工程进行必要的检测和安全性鉴定,并提出修复,加固或拆除等处理意见。

2、市燃气供应

城市燃气安全事故发生后,事故单位主要负责人在抢险救援和事故调查处理期间不得擅离职守,事故单位的设备操作人员、维修人员、部门主管、安全生产第一责任人应按照本专业的事故应急救援方案采取积极有效的抢救措施。

(1)积极组织抢救,防止事故蔓延扩大。

(2)严格保护事故现场。

(3)立即通知和组织周围人员紧急疏散。

(4)立即报告当地公安、消防部门。

3、供水系统

(1)停止供水、控制污染扩散。

(2)迅速通知各用户停止用水。

(3)迅速检测水源地或供水设施的污染情况并通报有关部门(卫生防疫、医院)。

(4)配合有关部门清除污染。

(5)更换设施或采取其他方式保证居民生产、生活用水。

4、市政基础设施

(1)紧急抢险、抢修、排除污染等。

(2)采取措施保障居民基本需求。

(三)应急保证

1、应急处置人力保证

建设行业灾害事故救援队伍由210人组成,具体是:

*市建筑施工企业灾害事故抢险突击队50人

*市自来水公司灾害事故抢险突击队50人

*市热电厂灾害事故抢险突击队20人

*市市政设施管理处灾害事故抢险突击队20人

*市五岳热力热力总公司灾害事故抢险突击队20人

*市液化气总公司灾害事故抢险突击队20人

*市市政维管处灾害事故抢险突击队20人

*市园林绿化管理处灾害事故抢险突击队10人

2、应急处置财力保证

由建设局计财科筹集抢险所需资金储备。

3、应急处置物质保证

抢险设备、车辆、物质启动*市市政公用事件(事故)应急预案中的物质储备。

(四)开展事故调查工作

凡属特大(重大)事故调查的调查处理,调查组有权向事故发生单位、各有关单位和个人了解事故的有关情况,索取有关资料,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拒绝和隐瞒,调查组在调查工作结束后,尽快写出详细的事故处理报告,向上级机关报告调查情况。

七、附则

本预案适用于Ⅲ级(较大)Ⅳ级(一般)紧急事件程序与处置,因人动,领导组织机构组成人员作相应调整。

附件:1、*市建筑行业突发事件应急预案专家组人员

名单

紧急事件突发事件应急预案范文第3篇

关键词:办公室;突发公共事件;应急机制

一、突发公共事件的定义

国内外学者对突发事件的定义也不尽相同。按照中国行政管理学会课题组给下的定义:突发事件,通常又称为紧急事件,一般是指突然发生并危及公共生命财产安全、社会秩序和公共安全,需要立即采取措施加以面对的重大事件。在概念使用上,除了“突发(公共)事件”外,在学术界和实践部门使用的主要还有“(公共)危机”、“紧急状态”、“灾害事件”等。突发事件侧重于强调事件的不可预测性,强调处置事件的紧迫性和时间性,同时也间接强调,如不及时应对和处置,就可能使突发事件的危害性和破坏性增大,造成更大的损失。

二、建立办公室突发公共事件应急机制的建议

(一)宣传教育

让广大干部群众了解应急管理知识,树立应急管理理念,增强应急管理意识,提高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的能力,以利于有效应对突发公共事件和减少灾害造成的损失。开展应急管理宣传,普及应急知识帮助广大干部群众提高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的能力,是应急管理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更是做好应急管理工作的基础。

办公室应充分利用多种途径广泛宣传应急管理工作的重大意义,宣传应急预案的主要内容及应急救援知识;宣传和普及预防、避险、自救、互救、减灾等知识,增强公众的应急意识和社会责任意识,加强全社会的安全意识,加强紧急状态下组织状态的教育等,确保在紧急状态下有组织地应对。提高公众应对各种突发公共事件的综合素质和能力。

(二)搜集信息

信息搜集是信息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公共危机信息的管理是现代政府管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突发公共事件的信息管理是政府公共危机管理的生命之源。管理信息系统理论认为,管理工作的成败,取决于能否做出有效的决策,而决策的正确程度则取决于信息的质和量。而在公共危机管理的各个环节中,无论是公共危机的预防、准备,还是公共危机的回应和危机后的重建,必须建立在准确、全面、适时的信息基础之上,因此信息收集是公共危机管理的关键。

及时搜集、传递公共危机信息,不仅可以有效地避免公共危机的爆发,而且可以有效地缓解危机造成的严重后果。公共危机管理应该重在危机预警,对于一些带规律性的紧急情况,则要提前准备,多加关注,及时组织报送。一切与公共危机有关的信息,都应准确及时毫无遗漏地搜集。为此,办公室要建立相应的制度,安排专人或设立专门的机构从事公共危机原始信息的搜集工作。并明确上下级之间纵向的信息通道,同时也要明确同级之间横向的信息通道。提高信息的利用率,重视用科学的分析方法,本着实事求是、客观公正的原则,从大量现象和数据中找出规律,提高公共突发事件信息搜集水平,使信息充分发挥作用。

(三)制定预案

首先,缩短了危机决策时间,决策者在危机状态下,不需要从头思考如何处理危机,而只要通过对危机特征的识别,直接选择可行方案,把危机状态下的方案设计时间缩为零,把方案设计前移到危机事发前进行;其次,增强了危机决策的科学性,预案是危机事发以前预先制定的,人们有充足的时间对预案内容进行优化、调整,预案中包含了人们过去成功应对危机时采用的知识和经验,体现了知识与经验、逻辑与历史的统一;再次,减小了危C决策者的心理压力。决策者在危机状态下通常处于高压状态,有预案为支撑可以大大减少决策者的心理压力,避免了由于决策者心理压力过大而造成的决策失误。但事先制定预案的缺点主要是预案是有限的,而可能发生的危机是无限的,当新类型的危机出现后,决策者可能受基于预案惯性思维的影响而过度依赖于预案,反而出现南辕北辙的情况,忽视了对具体问题的具体分析。因此,办公室在组织制定预案时一定要采取措施提高预案的科学性。

(四)重在预防

突发事件的处置重在预防。办公室要在平时完善各种预案、应急机制的制定与建设的基础上,督促相关部门加强应急演练,增加业务人员在实践中学习、培训的机会,提高应急工作的各类能力。此外,对突发公共事件风险隐患进行普查和监控也尤为重要。《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应急管理工作的意见》指出要开展对各类突发公共事件风险隐患的普查和监控,要求各地区、各有关部门要组织力量认真开展风险隐患普查工作,全面掌握本行政区域、本行业和领域各类风险隐患情况,建立分级、分类管理制度,落实综合防范和处置措施,实行动态管理和监控,加强地区、部门之间的协调配合。对可能引发突发公共事件的风险隐患,要组织力量限期治理,特别是对位于城市和人口密集地区的高危企业,不符合安全布局要求、达不到安全防护距离的,要依法采取停产、停业、搬迁等措施,尽快消除隐患,要求加强对影响社会稳定因素的排查调处,认真做好预警报告和快速处置工作。

几乎所有危机的发生都有不同程度的先兆,办公室要督促相关部门加强对各重点部位安全管理的监督检查,当捕捉到这些具有征兆性的信号后,可以进行必要的防范,从而减小公共危机所产生的危害甚至避兔公共危机的发生。

总之,面对各种错综复杂、难以避免的突发公共事件,办公室必须制定出最有效的应急机制,以最快的速度、尽最大的努力化解各种危机。

参考文献:

[1]刘炜霞.完善突发公共事件应急管理机制的对策研究[J].学理论,

紧急事件突发事件应急预案范文第4篇

1.1编制目的

提高*街道办事处保障公共安全和处置突发公共事件的能力,最大程度地预防和减少突发公共事件及其造成的损害,保障公众的生命财产安全,维护社区安全、稳定。

1.2编制依据

依据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制定本预案。

1.3分类分级

本预案所称突发公共事件是指突然发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重大人员伤亡、财产损失、生态环境破坏和严重社会危害,危及公共安全的紧急事件。

根据突发公共事件的发生过程、性质和机理,突发公共事件主要分为以下三类:

自然灾害。主要包括水旱灾害,气象灾害,地震灾害等。

事故灾难。主要包括各类安全事故,交通运输事故,公共设施和设备事故,火灾事件等。

公共卫生事件。主要包括传染病疫情,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食品安全,动物疫情,以及其他严重影响公众健康和生命安全的事件。

1.4适用范围

本预案适用于*辖区内3个管理区、22个行政村及驻地企事业单位的突发公共事件应对工作。

1.5工作原则

①以人为本,减少危害。切实履行政府管理和服务职能,把保障公众健康和生命财产安全作为首要任务,最大程度地减少突发公共事件及其造成的人员伤亡和危害。

②居安思危,预防为主。高度重视公共安全工作,常抓不懈,防患于未然。增强忧患意识,坚持预防与应急相结合,常态与非常态相结合,做好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的各项准备工作。

③统一领导,分级负责。在镇党委的统一领导下,实行行政领导责任制,建立健全分类管理、条块结合、属地管理为主的应急管理体制,充分发挥专业应急指挥机构的作用。

④依法规范,加强管理。依据有关法律、法规和上级决策,加强应急管理,维护公众的合法权益,使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的工作规范化、制度化。

⑤快速反应,协同应对。加强应急处理队伍建设,建立信息上报、协调制度,按照上级统一部署,形成反应灵敏、功能齐全、协调有序、运转高效的应急管理机制。

l.6应急预案体系

*街道办事处突发公共事件应急预案体系包括:

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总体应急预案是办事处应急预案体系的总纲,是我办各管理区、村应对特别重大突发公共事件的指导性文件。

突发公共事件专项应急预案。专项应急预案主要是街道党工委、办事处为应对某一类型或某几种类型突发公共事件而制定的应急预案。

各类预案将根据实际情况变化不断补充、完善。

2、组织体系

2.1领导机构

*街道办事处突发事件处理指挥部是地区突发公共事件应急管理工作的最高行政领导。由办事处主要领导及相关部门负责人组成,主要负责突发公共事件的应急决策工作。

2.2办事机构

在专项应急预案中,办事处分别成立了专项应急领导指挥部,具体负责处理相关类别的突发公共事件,贯彻落实上级有关决定事项,履行值守应急、信息汇总和综合协调配合职责。

2.3地方机构

各管理区是本行政区域内部突发公共事件应急管理工作的行政领导机构,负责本区域内各类突发公共事件的应对工作。必要时,由党工委、办事处派出工作组指导、协助其应对。

3、运行机制

3.1预测与预警

各部门要针对各种可能发生的突发公共事件,完善预测预警机制,建立预测预警系统,开展风险分析,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处置。

3.1.1预警级别和

根据预测分析结果,对可能发生和可以预警的突发公共事件进行预警。

预警信息包括突发公共事件的类别、预警级别、起始时间、可能影响范围、警示事项、应采取的措施和机关等。

预警信息的决定权由区专门领导小组根据党工委、办事处上报的情况实施。

预警信息的、调整和解除可通过警报器、宣传车或组织人员逐户通知等方式进行,对老、幼、病、残、孕等特殊人群以及学校等特殊场所和警报盲区应当采取有针对性的公告方式。

3.2应急处置

3.2.1信息报告

重大突发公共事件发生后,各部门要立即报告突发事件应急领导小组,最迟不得超过2小时,同时通报上级有关领导和部门。应急处置过程中,要及时续报有关情况。

3.2.2先期处置

突发公共事件发生后,有关部门在报告重大突发公共事件信息的同时,要根据职责和规定的权限启动相关应急预案,及时、有效地进行处置,控制事态。

3.2.3应急响应

对于先期处置未能有效控制事态的重大突发公共事件,要及时启动相关预案,由地区突发事件应急领导指挥部统一指挥或协调配合有关单位、部门开展处置工作。

3.2.4应急结束

特别重大突发公共事件应急处置工作结束,或者相关危险因素消除后,现场应急指挥机构按照上级指示予以撤销。

3.3恢复与重建

3.3.1善后处置

要积极稳妥、深入细致地做好善后处置工作。对突发公共事件中的伤亡人员、应急处置工作人员,以及紧急调集、征用有关单位及个人的物资,要及时上报区有关部门给予抚恤、补助或补偿,并联系有关部门做好疫病防治和环境污染消除工作。

3.3.2调查与评估

各应急指挥部相关人员对重大突发公共事件的起因、性质、影响、责任、经验教训和恢复重建等问题进行调查评估,并按照时限上报有关部门。

3.3.3恢复重建

根据上级针对受灾地区的恢复重建计划,配合有关部门实施恢复重建工作。

3.4信息

突发公共事件的信息应当及时、准确、客观、全面。事件发生的第一时间要向全镇简要信息,随后初步核实情况、应对措施和公众防范措施等,并根据事件处置情况做好后续工作。

信息形式主要包括广播宣传、张贴公告等。

4、应急保障

各部门要按照职责分工和相关预案做好突发公共事件的应对工作,同时根据总体预案切实做好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的人力、物力、财力、交通运输、医疗卫生及通信保障等工作,保证应急救援工作的需要和灾区群众的基本生活,以及恢复重建工作的顺利进行。

4.1人力资源

办事处相关部门、各管理区,公安派出所、驻地单位各专业抢险救援队伍是应急救援的骨干力量。各部门要加强应急救援队伍的业务培训和应急演练,建立联动协调机制,提高装备水平;动员社会团体、企事业单位以及志愿者等各种社会力量参与应急救援工作。要加强公众的应急能力建设,发挥其在应对突发公共事件中的重要作用。

办事处各部门、公安派出所是地区处置突发公共事件的突击力量,按照上级统一部署参加应急处置工作。

4.2财力保障

办事处各部门要保证所需突发公共事件应急准备和救援工作资金。鼓励广大公众、法人或者其他组织按照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进行捐赠和援助。

4.3基本生活保障

社会事务部门要做好受灾群众的基本生活保障工作,确保灾区群众有饭吃、有水喝、有衣穿、有住处、有病能得到及时医治。

4.4医疗卫生保障

联系卫生部门负责组建医疗卫生应急专业技术队伍,根据需要及时赴现场开展医疗救治、疾病预防控制等卫生应急工作。必要时,组织动员办事处卫生院参与医疗卫生救助工作。

4.5交通运输保障

公安派出所联系交警部门保证紧急情况下应急交通工具的优先安排、优先放行,确保运输安全畅通,确保抢险救灾物资和人员能够及时、安全送达;根据应急处置需要,对现场及相关通道实行交通管制,开设应急救援“绿色通道”,保证应急救援工作的顺利开展。

4.6治安维护

公安派出所要抽调专人加强对重点地区、重点场所、重点人群、重要物资和设备的安全保护,依法严厉打击违法犯罪活动。必要时,上报区公安分局采取有效管制措施,控制事态,维护社会秩序。

4.7人员疏散

指定学校为应急避险场所,完善紧急疏散程序,确保在紧急情况下公众安全、有序的转移或疏散。

4.8通信保障

建立通信制度,确保主要领导、部门负责人24小时通信畅通。

4.9公共设施

有关部门要按照职责分工,分别负责协调煤、电、油、气、水的供给,以及配合有关部门废水、废气、固体废弃物等有害物质的监测和处理。

5、监督管理

5.1预案演练

各单位要结合实际,有计划、有重点地组织有关部门对相关预案进行演练。

5.2宣传和培训

通过散发宣传品、音像手段等,广泛宣传应急法律法规和预防、避险、自救、互救、减灾等常识,增强公众的忧患意识、社会责任意识和自救、互救能力。各有关方面要有计划地对应急救援和管理人员进行培训,提高其专业技能。

5.3责任与奖惩

紧急事件突发事件应急预案范文第5篇

[关键词] 校企合作;意义;政府;市场;反思

近年来,高校各类突发事件频繁发生,已成为高校学生教育和管理中比较棘手的问题之一。2004年2月13日,云南大学马加爵在打麻将与同学发生纠纷后,杀害四名舍友,并将尸体藏于寝室柜中;“非典”时期教育部了限制高校学生离校通知后第二天北京飞往长沙的 7136 次航班上 231名乘客中有90 %是高校在校生; 2008年11月14日,上海商学院徐汇校区宿舍楼起火,?4名女生为了逃生,从6楼阳台一跃而下, 4人均当场死亡。火灾原因初步判断为寝室里使用“热得快”引发电器故障并将周围可燃物引燃所致;2010年4月5日晚,北科大三年级女生、21岁的陈蕾从旁边教学楼的9楼纵身跳下,身体摔成了三截,当场死亡;2011年12月份19日,江西航空职业技术学院绝大部分学生因不满学校食堂的饭菜质量,集体罢餐……所有这些都说明了处于社会转型时期的高等院校,面临着频频发生的种类繁多的突发事件,对学校造成了不同程度的不安、压力与伤害。及时有效地处置高校学生突发事件,不仅关系高校的秩序和声誉,而且影响整个社会的安全和稳定,只有建立起正确的突发事件预警体系和采取恰当的突发事件应对措施,高校管理部门才能有效的提高应急管理能力,预防和应对学生突发事件。

一、高校学生突发事件的概念、分类和特点

(一)高校学生突发事件的概念

《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中,对突发公共事件的定义是“突然发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重大人员伤亡、财产损失、生态环境破坏和严重社会危害,危及公共安全的紧急事件”。由突发事件的定义引申,可以把高校学生突发事件定义为:发生在高校内,或虽未发生在高校,却与高校中的人或事有着相当联系的事件。此事件由于受到高校内外部多种因素的影响,事前难以预测,影响广泛,以高校师生员工为主体,大学生起主导作用,同时不以高校管理者的意志为转移,在较短时期内骤然发生并容易迅速演化为较大的规模,造成人员伤亡和财产重大损失,甚至危及高校形象和声誉,对学校甚至社会造成一定影响、冲击、威胁或危害。

(二)高校学生突发事件的分类

1、公共卫生类突发事件。当一种未知的传染性疾病引起突发事件时,初期易被忽视,而一旦爆发,传播速度快、传染面广、危害性大。如2003年非典、2009年甲流造成一些高校学生心理的恐慌和教学秩序的混乱。

2、政治类突发事件。此类突发事件带有浓厚的政治色彩,学生聚集性强,事件扩散速度快、社会影响大,而且多种矛盾交织,事件虽然可以预见,可一旦爆发,仅仅靠学校自身处置难度极大。

3、治安安全类突发事件。如学生宿舍被盗、学生被抢劫、伤害、学生宿舍发生火灾等突发事件。

4、自然灾害类突发事件。如地震、洪水等自然灾害造成的师生人身伤害、停课等突发事件。

5、学校管理类突发事件。包括由于学校内部管理存在的各方面问题得不到及时、有效地解决而引发的突发事件,如学生食堂卫生、食物质量、教育质量、教学收费等问题,引起学生不满而罢餐、罢课等。

(三)高校学生突发事件的主要特点。

一是群体的特殊性。高校学生突发事件的主体往往是众多有共同利益诉求或共同心理倾向的一定区域内的学生群体,主体结构比较单纯。二是影响的广泛性。高校学生突发事件发展过程中,学生之间、学生与社会系统之间的沟通极其活跃、频繁,影响波及的公众人数按参与学生数呈几何数递增。三是演进的不确定性。引发高校学生突发事件的诱因可能是一个单纯的因素,但事件可能发展为由众多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四是复杂性。高校学生突发事件是由其本身矛盾的复杂性决定的,本身就是一个突变的复杂的矛盾综合体。五是诱发因素的多样性。从高校发生的突发事件看,诱发原因多种多样。六是组织行为的隐蔽性。现代社会网络技术发展迅速信息传递快捷多样,利用网络通信,将信息迅速隐蔽传播,信息很难及时掌控。

二、高校学生突发事件的预防和处置措施建议

(一)建立完善的高校学生突发事件预警机制

由于高校突发事件影响较大、社会关注度较高,因此做好高校学生突发事件预警机制就显得尤为重要。预警机制应该遵循预防为主的原则,高度树立消除隐患意识,见微知著,做好学生的各项工作,加强内部管理,把易引发突发事件的原因解决在萌芽状态,处理在基层、在校内。

1、收集信息,掌握动态。收集信息、掌握动态在高校学生突发事件预警机制中是最基本和最重要的工作。要多渠道收集,通过学生、教师、家长、网络等多渠道收集学生的相关信息。全方位收集包括学生心理健康、性格特征、家庭、思想状况等信息,多方面了解学生动态。

2、日常疏导,及时化解。学生要保持健康的人格、心态和思想状态,日常疏导对于减少和避免突发事件的发生卓有成效。如果发现有突发事件爆发的端倪,应该及时疏导,本着宜解不宜结的原则,将矛盾的症结找到,逐步化解,及时制止,避免突发事件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