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心理健康教育课教学设计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如今学生的心理教育越老越得到重视,心理健康教育也在越来越多的学校中被融入到了课程表当中,作为心理教育启蒙的小学更应当首当其冲《。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当中指出“:心理健康教育的形式在小学可以以游戏和活动为主,营造乐学、合群的良好氛围。”所以,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只要在轻松愉悦的游戏中度过就可以了。心理游戏一般都是由团队完成,这样可以提高每一位学生的参与度,在参与游戏的过程中认识到团队的力量,增强学生团结力量和心理素质。
二、发展性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模式设计
1.以培养小学生积极向上的心理品质为目标
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重在挖掘学生们的潜能,这种潜能除了在学习上的积极探索,提高小学生的学习潜能,也是开发小学生心理素质和人格养成的过程。以长远发展性的视野设计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才会使心理教育课变得有意义,引导小学生积极、进取、团结、向上的精神,并为未来全面发展带来良好的影响。
2.以符合学生发展特点为原则明确教学对象
小学是学生们身体和智力发展的重要过程,也是从儿童期走向青少年的重要过渡阶段,这个阶段之所以格外关键,也是因为走向青春期情绪波动大,尤其是到了五六年级时,学习压力也接踵而至,以及由于家庭因素造成的心理压力,如果不能及时调整心理状态,很容易产生严重叛逆等心理问题。心理健康教育课虽然面对的是一个整体,但是应以整体中得个体作为培养对象,有针对性的对心理健康教育课的内容进行设计,开展全面性发展性的心理教育模式。
3.以学生心理需求为基础设计教学内容
小学从一年级到六年级,每个阶段的学生性格特点都不同。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教育目标和课程内容首先应根据学生所处阶段的性格特点和身心发展情况为基础而定,以确保心理教育课真正的起到心理教育的意义。例如对于小学低年级学生就可以通过各种新鲜的事物和游戏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友爱精神,发散学生的思维创新等等。对于小学高年级的学生,就可以稍微加深心理教育的内容,例如教育学生如何面临学习压力,敢于面对困难和问题,培养学生积极乐观的精神和进取态度。通过小学的心理健康启蒙教育,相信学生在未来的发展中会成为一名品格健全、善于学习、性格积极、团结自爱的人。
4.教学方法多样化
(1)榜样引导法树立一个榜样在小学教育中屡见不鲜,无论是学习榜样还是道德标兵,榜样引导法在小学教育中非常适用。教师通过引导小学生们对榜样进行观察和模仿等行为,对自身的学习和行为进行强化。学校可以通过挑选各方面优秀的学生作为榜样树立出来,也可以通过带学生到各处参观访问亲身体会,当然也可以通过多媒体教学,通过图片、视频等方式将故事精彩呈现给学生,让学生从中进行思考、学习和改变。在心理健康教育课上,教师也可以通过引导学生找出别人的优点,让学生主动寻找学习的榜样。
(2)角色扮演法教师可以筛选一些有趣的有教育意义的小故事,让学生们扮演其中的各色人物来将故事进行情景表演,这种角色表演可以加深学生对剧中人物内心活动和情感的切身感受,从而达到对某种行为方式和态度的思考与改变的目的。角色扮演的具体形式有相声表演、哑剧表演、角色互换、小品表演等类型。
(3)价值观辨析法这是一种在教师的安排下,我们可以安排我们的学生通过讨论、辩论等方法利用理性思维和情绪体验来检查自己的行为模式,将自己的行为模式与他人对比,解决价值冲突,进而调整自己的价值观符合社会要求。通过这样的教学方式我们可以取得很好的教育效果,实现我们的教育目标,这也是我们在这里所要求的教育目标。
5.多角度评估学生各方面的能力
与此同时我们来研究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效果的评价主张人性化、多重性的评价,在这里我们需要重视全程参与并且在最终实现效果的体验。着眼于学生解决问题和实际操作的方式与能力;在这里我们要求我们实现对学生自立能力的培养,实现自我的管理,实现这一教育目标是我们现在教育的重要价值之一,着眼于学生情绪认知和情绪管理能力的提升。
6.完整的教学过程
一、参与式教学概述
参与式教学强调主体性、自觉性、参与性、平等性,它结合学生的实际需求和愿望,运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和手段,营造和谐民主的课堂氛围,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学习活动,在体验中反思自己的经验与观念,从而实现学生自我提高。参与式教学的特点体现在:第一,以学生为中心。在教学中做到以生为本,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从学生知识构建和实际需求?槌龇⒌悖?增进学生对知识、技能的掌握和运用。第二,师生关系平等和谐。参与式课堂中,师生双方有了更多的交流和互动,彼此尊重,相互促进,学生可以有质疑,教师也要及时反思,师生之间不断地互动、对话、交流、分享,最终达成共进。第三,促进学生全面成长。学生在课堂中通过主动参与讨论,掌握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二、参与式教学方法在心理健康课堂教学中的的具体设计
以“大学生情绪管理”这一教学章节为例,我们需要借助心理学的视角和眼光去探索“情绪”这个无比熟悉却又神秘莫测的课题,用理性的角度去透彻分析情绪的产生、变化和发展过程,从而运用一些方法让情绪的积极影响最大化,消极影响最小化,实现对情绪的管理。如果在教学中只是单纯的讲授情绪的概念、大学生常见不良情绪,情绪调节等理论性内容,学生就无法去真实体验、感受情绪的动力性,更无法将课堂理论知识迁移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因此,以“大学生情绪管理”教学为例,参与式教学方法的具体设计如下:
(一)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主动参与
在引入情绪概念时,可以选用学生熟知的文学作品,引导学生去发现、体验自己的情绪感受。如选用苏轼的悼亡词《江城子》,让学生思考“在阅读这首词时,我感受到了作者传递的哪些情绪”。这样,就可以主动的激发学生去感受自己的情绪,这时再引入情绪概念、情绪分类,学生就可以主动参与学习过程,掌握知识,分享体验。再比如讲解“情绪ABC”理论时,可以通过问题情境“你的好友在约好的时间迟到了很久,你可能会产生什么样的情绪反应?”让学生分享不同的想法,教师引导对比,为何同样一件事情每个人的情绪结果不同,这样就可以很自然的将ABC理论、不合理信念这些概念引出,深化学生理解。
(二)学生自主讲授,主动解决问题
对“大学生常见不良情绪”这一部分内容,可以在课前将具体任务以小组形式分给学生,引导学生自己去查找资料,了解每种不良情绪产生的原因、带给人的消极意义等,要求每小组选派1名学生在课堂上用5分钟完成知识讲授。教师要总结并适时给出小组成绩。用竞赛的方式,让学生的学习主体性得到充分发挥,并学会主动、创造性的去解决问题,促使学生及时关注自己的不良情绪和行为反应。
(三)课堂讨论,让学生体验思维碰撞
针对“大学生常见不良情绪”进行学习后,会发现很多学生会回避不良情绪,因为在认知层面认为不良情绪就是不好、消极、无意义。此时,可以通过头脑风暴法,让学生在开放、接纳性的氛围里畅所欲言,去探讨“负性情绪背后的积极意义”,通过讨论和表达,让学生中的观点碰撞,使学生产生面对、正视负性情绪的勇气,加深学生对不良情绪的理性认识,使参与学生在此过程中体验心理的细微变化,澄清问题,辨认自己的情绪,进而形成合理、辩证的情绪观。
(四)心理测试训练,让学生更加认识自己
在这一章节教学内容中,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特点和教学侧重点来选取相应的心理测试,如可以使用趣味性强的“情绪稳定测量量表”,也可以采用专业性强的“焦虑自评量表”、“抑郁自评量表”、“SCL-90症状自评量表”,如果考虑学生重点应学会情绪管理方法,还可采用“情绪管理记录表”。心理测试训练的应用可以加深学生对教材内容的理解,让学生了解自我,自我悦纳,主动调适自己的心理,维护心理健康。同时,对结果的解释及对比,可以让学生在测试参与中更好地了解和评价自己。
(五)团体心理辅导,让学生感受参与的快乐
团体心理辅导是指团体在心理情境下进行的一种心理辅导形式,它通过相关活动的进行,促使个体在交往中积极观察、自感、体验,自悟、认识自我、探索自我,促使学生对心理体验的感受得以加深,对知识的感悟得以提高。在“大学生情绪管理”这一章节中,可以通过“我演你猜”活动让学生了解情绪类别及健康情绪,可以通过“镜子活动”让学生更好理解情绪体验的外部表现。通过互动式的团体交流,理解个人独特性,体会环境适应的重要性,激发学生潜能,培养学生的情绪管理与环境适应能力。
1.心理健康教育课的性质与特色
1.1 心理健康教育课的性质。“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是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和手段,是高等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重视心理健康教育,注重培养大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和自尊、自爱、自律、自强的优良品格,增强大学生克服困难、经受考验、承受挫折的能力。”这两段论述给心理健康教育课定性为一门提高大学生心理素质,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的德育课程。
1.2 心理健康教育课的特色
(1)和其它学科相比,注重“情商”教育。现实中,绝大多数学科课程是以非判断问题为目的,重视知识的学习和理解,注重“智力”的培养,而心理健康教育课的德育性质决定其重点不是以教授“知识”为主,而是以解决大学生的态度、情感、价值观问题为主,注重培养大学生的“情商”,“情商”主要指人的情绪控制力、自我认知能力、自我激励、认知他人的能力、人际交往的能力。
(2)和其它德育课程相比,注重“疏导”的教育。和谐社会就如健康的身体循环系统,不仅要让主动脉畅通,还需要让众多的毛细血管畅通。现实中,德育课程多注重培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中国前进营造一个主航道,就如建设身体身体循环系统里的主动脉,更多承担“主导”作用。而心理健康教育课,注重探索心灵世界,尊重个体差异,承担了更多“疏导”的作用,就如疏通身体循环系统里的众多毛细血管。
1.3和传统师生关系相比,学生是中心
但在现实教学中,特别是在应试教学中,教师往往充当知识权威、控制学生的角色,学生多是被动角色。
“心理健康教育课研究的是学习者个体自身的心理活动及其调节,而不是个体之外的客观世界;关注的是学习者内部心理活动的直接经验,而不是对外部客观世界的直接经验。”这段论述表明心理健康教育课教学的对象既是学习的主体又是学习的客体,因此在教学设计中必需以学生为中心。
2.心理健康教育课的教学内容与方法
2.1教学内容
现在,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课没有全国统编教材,教材是各校内部选定或编写的,内容体系比较多,通过教学实践,我们编写教材的内容体系主要有三个部分“概述?心理效应?专题。”
(1)概述部分主要介绍当前我国大学生心理健康及教育的现状。(2)心理效应部分简单、生动、有趣讲解相关心理学原理的运用,例如《普通心理学》、《心理卫生学》、《发展心理学》、《教育心理学》、《社会心理学》、《心理咨询学》等。(3)专题部分涉及自我认知、环境适应、人际交往、恋爱婚姻家庭、求职择业、学习成才、情绪管理、常见心理障碍的识别与自助、心理危机干预等大学生经常要应对的问题。
2.2教学方法
现阶段,心理健康教育课常用的教学方法有:知识讲授、课堂讨论、游戏、角色体验、小品演绎、心理剧、多媒体、参观考察、案例、电子信件、QQ聊天、视频等。这些方法中,例如课堂讨论、游戏、角色体验等在给小班教学时,只要精心实施,教学效果不错,但给大班(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班合成)教学时,操作难度比较大。至于电子信件、QQ聊天、视频等现在阶段还多是作为课后进行辅助的手段。
当前多数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课必修课都是大班上课,因此,在当前教学实践中比较吸引学生,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的教学法是“多媒体案例法”。此方法直观、生动、启发性、针对性强。在实践中,我们主要通过经典名著人物性格、社会热点事件、经典影片人物行为剪辑等方式,虽然工作量大,但效果好。
3.心理健康教育课的教师角色定位
但从目前来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教师培训体系不完善,造成高校专业化的教师数量短缺,质量不高。在此背景下,要成为新时代优秀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师,面对未来的挑战,需要教师转变观念,积极求索,让自己胜任学者、演员、导演三位一体的角色。
3.1学者角色。学者角色就是教师要具有广博的知识、丰富的阅历、深刻的思想、科学的态度以及灵活的思维。教师学者角色是由心理健康教育课由众多学科“杂交”而形成的丰富性和多样性所要求的,其基本原理与知识主要来源于众多与心理学相关的学科,同时涉及政治学等众多内容,以及教师个人的阅历与经验。因此,教师即使难让自己成为各学科的专家,但至少要争让自己成为了解多种相关学科理论,懂得其思维方式的“杂家”。
3.2演员角色。教学实践证明“学者未必是良师。”因此,学者要要成为优秀教师还需提高上课的表现技能与感染能力,才能吸引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教师在课堂上要成为一个好演员,需要做好以下工作。
首先,精心备课。教师在备课时,一定要学会换位思考,以学生为中心,体验他们的情境,对学生想法、行为真正做到积极关注、尊重、理解与共情。其次,适当包装身体语言与口语表达。口语表达包装就是让表达清晰、流畅、幽默,有气势。
关键词:积极心理学心理健康教学模式创新研究
积极心理学倡导教师不仅要了解学生存在的问题,更要发现学生自身的正能量,用欣赏的眼光看待学生,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鼓励学生思维的创造性和好奇心,提高学生的自我效能感和对环境的控制感。
一、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学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现状
目前,辽宁各高校开设心理健康课从16学时到32学时不等,以合班大课教学为主。高职学生自我管理能力欠缺,绝大多数课堂以教师讲授为主,一些体验式活动由于时间有限,只有少部分学生能够开展,大部分学生的积极心理品质没有得到挖掘和提升。
2.问题
当前,心理健康教育教学过分关注心理疾病和心理问题。这样的教学不利于学生的发展和学习,即使对少数存在心理问题的学生也不适合。学生有对号入座的可能,特别关注自己的消极行为,忽视自己的优势,夸大自己的症状,背负沉重的心理压力。这是心理健康教育的忌讳。
二、创新模式研究与实践
1.整合教学内容
针对影响大学生学习、生活、发展的最重要的因素,将心理健康内容与积极心理学内容有机融合,分为4个模块、12个子项目。
(1)模块一:积极的人际关系。积极心理学关于积极人际关系的理论与实践为高职院校实施积极人际关系的教育提供了范式,可细分为4个子项目。项目1:人际交往原则和技巧;项目2:人际交往的心理效应;项目3:网络中的交往;项目4:异往。
(2)模块二:积极自我。
自我评价、自我认知是自我意识的核心。积极心理学关于积极自我的理论为提升学生积极的自我形象提供了依据和可实践的模式,可细分为4个子项目。项目1:接纳自我;项目2:增强自信;项目3:感悟幸福;项目4:生命的意义。
(3)模块三:积极情绪。
学生在学习生活中关于情绪能力的学习必不可少,可将积极心理学关于积极情绪的理念教给学生,对培养其识别、转化、调整情绪能力十分重要,可细分为2个子项目。项目1:积极情绪;项目2:乐观和希望。
(4)模块四:积极应对。
积极应对既是一种理论倡导,也是一种训练。培养学生积极应对的心理品质既是教育的要求,也是学生发展的需要,更是工作能力的积累与形成所不可缺少的,可细分为2个子项目。项目1:意志的力量;项目2:感恩磨难——逆风飞扬。
2.优化教学设计
采用体验式教学方式,通过案例教学、小组讨论、头脑风暴、角色扮演等形式,让学生体验、领悟成长的幸福。四个模块的教学内容可分为12个子项目,其教学设计的整体思路是一致的。通过暖身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通过创设一定的教学情境,即贴近的,不受学生人数、空间限制的体验活动,引发学生思考;分享学生的内心体验和感悟,引发学生积极参与;教师通过案例教学、心理情景剧等手段传授心理学知识,引领学生提升;再次创设教学情境,运用所学知识,学以致用,促进学生成长。
3.开展以团体辅导为主要形式的实践教学
根据教学计划撰写团体活动讲义,团体活动由任课教师和辅导员担任团体辅导师。团体活动的内容根据教学主题设计,一方面培养学生在团体中成长,另一方面为更好地体验教学内容服务。
4.依托心理协会,开展形式多样的心理教育活动
心理健康社团是笔者学院人数最多的社团,定期开展活动,例如,“525心理健康月”活动、心理沙龙、心理剧大赛等,这些活动的开展拓宽了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实现了学生的自我教育、自我成长。
5.创新考核模式
心理健康教育课的教学目标是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因此,心理健康课的成绩评定应坚持理论考核与实践考核相结合、课堂考核与课外考核相结合、自我评价与他人评价相结合、过程考核与结果考核结合。
参考文献:
[1]林晓桂.积极心理学视角下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体系构建[J].长春工业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11(1).
[2]戴吉,戴嘉佳.积极心理学视野下的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体系的构建[J].淮阴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3).
[3]吴佩杰,宋凤宁.积极心理学视野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体系的构建[J].中国成人教育,2009(23).
〔关键词〕心理健康教育课;教学策略;教学效果
〔中图分类号〕 G4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2684(2017)21-0021-03
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是普及心理健康知识的有效手段,也是目前大多数学校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途径[1]。心理学是一门研究人内心活动规律及行为的科学,与研究物的科学(如物理、化学、生物等)有很大的不同,与外显的相对稳定的物性相比,心理活动大多数内隐的,看不见摸不着,而且变化极大[2]。就如“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一样,学生的性格、行为方式等方面各不相同,个体间的差异很大,即使是同一个人在不同的环境面对相同的问题时,他的内心活动也可能不同。所以,如果按照以往的,以获得知识为主的教学方法来讲授心理健康知识,不仅会让学生觉得枯燥无味而失去学习兴趣,更糟糕的是可能会束缚学生个性的发展,违背心理健康教育的初衷。如何组织心理课堂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从而提高高中心理课堂的教学效果呢?
一、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营造开放温馨的课堂氛围
1.无条件积极接纳
在心理咨询中,良好的咨访关系是影响咨询效果的关键因素。在心理课堂中,良好的师生关系是课堂成败的关键。心理课堂必须以学生为中心,教师的根本任务不在于传授知识,而在于建立一个积极、接纳、无威胁的学习环境来促进学生的自我指导。所以教师首先要有“无条件积极接纳”的理念,无条件地接纳学生的表达,让学生能够敞开心扉。
人本主义心理学家罗杰斯强调,要想建立起彼此信任的心理关系,咨询师对来访者的关注态度,是没有任何条件的。无论来访者所陈述的是对是错,所表现的情绪是否合理,咨询师都必须以关注的态度予以接纳[3]。在心理课堂中,教师也需要对学生无条件地积极关注。课堂中可能总会出现一些“调皮”的学生影响课堂秩序,有的甚至会与你对抗。如果你当众指责或是呵斥,会让他们更加反感,有可能愈演愈烈。其实,人的每个行为背后都隐藏着心理秘密,这些学生有的可能是从小缺乏关爱,内心渴望得到别人的关注,所以他总是在课堂上“搞怪”以引起老师和同学的注意;有的可能是遇到不开心的事情导致情绪失控;有的可能是你所讲的内容正好触碰到了他内心的伤痛……教师需要掌握一些专业技巧去分析判断。
在一次“与父母沟通”课堂中,平常一直比较安静的一位男同学表现得异常激动,总是不断地给我制造麻烦,很敌对。在学生思考问题的空档我走到他身边小声说:“我感觉你今天好像不太开心,可以跟我讲讲吗?”他抬头看了我一眼,不吭声。我说:“是我讲的内容让你觉得不舒服了?”他的眼泪一下就出来了:“老师,我的父母昨天离婚了。”原来如此,当人遇到重大打击的时候会本能地否认与逃避,会出现一些反常的情绪与行为。父母离异对于一个高一学生来说是一件重大的压力事件,课堂上的简短的几分钟可能很难让他走出伤痛,所以在表达了我对他的理解与接纳之后,我跟他约好了下午第四节课的心理咨询。经过五六次的咨询之后,他慢慢走出了父母离异的阴影。
心理健康教育的根本目的是促进每个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在心理课堂中,教师要关注、尊重每一个学生,也需要掌握共情、支持、面质等一些辅导技术,以更好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2.有原则的价值中立
心理课堂中,如果教师做过多的价值判断,如在问题探讨时过多地说“他这样做不对”“他应该……”会让很多有不同观点的学生不愿意表达自己的想法,课堂就会变得比较沉闷。心理课堂必须以学生的心理体验与分享为主,教师要多提一些类似于“你有什么感受”“你内心怎么想的”这样的开放式问题,引导学生关注自己的内心感受。教还要遵循“非指导性教学”原则,少用直接性、命令性、指示性的词,多用不明示性、间接性、非命令性的词[4],通过一些简短的答话,加以澄清与接纳,营造一个温馨而开放的课堂环境,让学生更愿意表达自己的看法。不直接告诉学生应该怎么做,而是让学生在同学的反馈中自己去感悟去成长。
当然,课堂中有的学生可能会表达出错误的价值观,如在讲“做情绪的主人”一课时,教师问:“怎样调节负性情绪?”有学生答:“玩电脑游戏。”这个学生的观点存在明显的错误,如果不进行价值干预的话,势必会导致他的错误行为影响他人的价值判断。我说:“这样做好吗?假设在游戏中你失败了情绪会怎样呢?由于游戏导致你的学习任务无法完成你又会有怎样的情绪体验呢?还有更好的方法吗?”有学生说:“其实以我的经验来谈,电脑游戏根本无法调节负面情绪,游戏过后心理总是空落落的,总有一种说不出来的感觉。”有学生说:“情绪不好时我最喜欢去跑步,围绕操场跑几圈出一身臭汗,心情立马好多了。”……学生从交流中很快就能明白哪些方式是合适的,哪些方式是不恰当的,让学生通过反思澄清观点既可以避免教师过多地干预学生的价值观,也让学生更容易接受。
学生的价值观对其人生态度和今后的各种行为都有重要影响,高中阶段是一个人价值观念形成和发展的重要时期,所以课堂中,当学生的价值观存在明显的错误时,教师必须进行价值干预,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5]。
二、巧用心理游戏,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1.游戏要紧扣主题
高中生的学习非常紧张,学习压力很大。但爱玩爱乐是他们的天性,他们渴望轻松快乐的课堂学习,心理游戏正符合了他们这一心理特征。在心理课堂中穿插一些心理游戏,可以提高学生们的学习兴趣,但心理游戏只是一种教学手段,必须服务于教学目的,不能为了游戏而游戏,避免学生哈哈一笑过后毫无收获。
教师在备课时,首先要精心挑选心理游戏,游戏的设置既要符合上课的主题也要符合学生的年龄特征,不能太幼稚也不能太深奥;教师要特别熟悉游戏规则,如果游戏需要道具,须提前做好准备并进行安全检测,以确保课堂安全顺利进行[6]。如在“价值观探索”一课中,为了帮助学生澄清自己的价值观,在人际互动中学会尊重别人的价值观,我设置了价值大拍卖活动,课前为每一件拍品写好了拍卖词,制作了精美的课件,准备了锤子、号码布等道具,模拟拍卖会的形式,让学生在热烈的竞拍过程中思考自己最看重什么。课堂气氛非常活跃,学生的参与程度很高,体验也很深刻。
2.重在体验与分享
设置心理游戏最重要的目的是让学生在游戏过程中获得体验,在分享与讨论中心理得到成长。教师要密切观察学生在游戏过程中的言行举止并进行适当的记录,活动结束后要有充足的时间来讨论与分享,引导学生表达自己在活动中的情绪情感体验,分享自己在活动中的心理感悟,让学生在相互间的情感交流与思维碰撞中重新审视自我,不断完善自我,从而获得积极心理能量。
如,在讲“人际信任”时我采用了“盲人之旅”这个活动,让两个彼此不太熟悉的同学一个扮演盲人,一个扮演引路人,盲人要在引路人的带领下走过一段有障碍的道路。我观察发现,有的同学能很快到达目的地,有的同学通过前期的“磨合”也能完成任务,但有的同学在中途却选择了放弃。为什么会这样呢?我没有对学生的行为做任何的点评,而是让学生们自己分享他们在活动中的心理感受。在分享的过程中,未完成任务的同学立马找到了自身的原因,其他同学也从中体会到了换位思考、彼此信任在人际交往中是多么重要。
三、创设生活情景,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
“知识的价值不在于占有,而在于使用。”学校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也是希望学生能运用所学到的心理学知识去解决他们在实际学习生活中产生的一些心理困惑与问题。所以心理课堂的内容必须紧密联系学生的实际生活,可利用讲故事、播放音频视频文件、创作与演绎心理剧等方式创设一些符合学生生活的情景,让学生在情景中体验与思考,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从而提升自己的心理素质。
在讲“情绪ABC”理论时,为了让学生能更好地理解这个理论的核心思想,我用讲故事的方法创设了一个生活场景,让学生在脑海里随着故事中的情景写下问题的答案。
情景是这样的:“一天早晨,你手捧一个昨天你花大量心思做好的纸模型高高兴兴地去上学,在上学的路上你突然发现路边的长椅旁边有50块钱,你顺手把模型放在长椅上然后弯腰下去捡钱,这个时候从你身边走来一个人一屁股坐在长椅上,正好坐在了你的模型上,把你为之得意的模型坐得稀烂,这个时候你的感受是什么?”请同学们在纸上写下你的情绪感受,然后分享。
有学生生气,有学生后悔不该弯腰捡钱,有学生无奈……情景延续:“你抬头一看,发现那个人是个盲人,这时候你的感受又是什么呢?”请同学们再次在纸上写下自己的情绪感受。学生们的情绪都有了变化,有学生表达对盲人的歉意,不该生他的气;有学生因自己是健全人而感到幸运,一扫刚才那种郁闷的情绪,觉得自己再做一个也不是什么大事情。
接下来我让他们分析自己前后情绪的变化从而引出情绪ABC理论,这样导入让原本枯燥无味的理论变得生动有趣。之后我又呈现了好赘鲅生学习生活中的情景,使学生在“体验―分享―升华”中真正掌握了这一情绪调节的方法。
心理学本身就是一门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的学科,很多心理学理论都可以作为高中心理健康教育课的主题,如动机理论、归因理论、记忆与遗忘等等。但高中心理健康教育毕竟不是专业的心理学课程的教学,所以要将这些深奥的理论生活化,从课程目标、形式、内容等多方面进行生活化的课程设计[7],使心理课堂变得灵活有趣,也让学生能真正学以致用,达到“助人自助”的教育目的。
参考文献
[1]王玲,郑雪,苏月玲.高师生心理健康教育实验研究[J].心理科学,2000(3):297-300.
[2]郜雅杰.情景体验式教学法在心理学课程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 2016, 35(9):56-58.
[3]张春兴.现代心理学[J].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1:690.
[4]严泽鹏. 心理健康教育中价值干预问题[M]. 改革与开放, 2011(12):146-147.
[5]姚 雁. 谈心理辅导活动课的“形神兼备”[J]. 职业教育, 2015(6):49-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