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安全及心理健康教育

安全及心理健康教育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安全及心理健康教育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安全及心理健康教育

安全及心理健康教育范文第1篇

关键词:学校安全工作 心理健康 心理课程 心理辅导

学校是培养二十一世纪人才的摇篮,学生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学校安全工作直接关系着学生的安危、家庭的幸福、社会的稳定。2006年,教育部令第23号《中小学幼儿园安全管理办法》颁布实施,2007年2月国务院办公厅转发了教育部制定的《中小学公共安全教育指导纲要》,把中小学公共安全提到了更高的重视程度。这一切都在表明,我们应牢固树立“珍爱生命,安全第一,责任重于泰山”的意识,把强化学校公共安全责任摆到最重要的位置。正所谓:“生命不保,何谈教育?”

“环境安全―心理安全―行为安全”是学校安全工作中的链式内容。环境成就心理,心理支配行为。实践中,人们往往将目光投向环境安全和行为安全这些显性方面,对学生心理安全的关注则甚少。我校在安全工作的实践中发现,学生的心理问题越来越成为影响学校安全的重要因素,它是有别于其他外在因素导致安全隐患的一种新的安全概念――内在安全隐患,即导致事件发生的原因是受害人自身内在的某些因素,这种隐患更加隐蔽,更加难以监控,其爆发性更加突然,表现形式更多样化。它产生的原因很多,就我校的情况来说,主要有以下几种:

一是家庭原因。由于家长忙于生意,无暇关心孩子的学习和成长;夫妻离异,孩子缺乏应有的亲情;家长过分溺爱和偏袒孩子;家长的期望值过高,孩子难以承受重负,等等,导致学生产生心理偏差,形成心理障碍。

二是教育方法不当。由于老师教育方法不当,伤害了学生的自尊心,造成学生产生心理问题。

三是学习压力偏大。由于学习压力偏大,学生出现紧张、恐惧、厌学的心理现象。

四是青春期困惑。初中三年是学生生理、心理“过渡期”,这个时期学生下处在长身体的最佳阶段,学生的心理也处于“成长”阶段,学生思维的独立性、批判性有了明显的发展,但又有较多的片面性和主观性;他们精力旺盛,感情充沛,但带有冲动性,不善于克制,行为不易预测,最容易产生心理问题,也是心理问题的多发期。

五是社会诱惑。由于网吧吸引、外来不良文化侵入、不安全因素和“五光十色”的社会影响,导致学生心理失去平衡,产生心理问题。

六是遭受突然变故。由于家庭发生了突然变故、生活中遇到小挫折或遇到自身难以克服的困难、与他人发生冲突或遭到胁迫等原因,也是造成学生产生心理问题的重要原因。

学生内在心理问题如果不积极引导,就会表现在行为方面,如:有的学生行为偏常,打架斗殴、沉迷网吧、说谎、偷窃;有的学生对学习无兴趣、上课捣乱、逃学旷课、不做作业;有的学生对正面教育有较强的逆反心理;有的学生孤僻、寡言、消沉、冲动、暴躁,心理敏感、脆弱、承受能力差,经受不住一点儿困难和挫折。这些都充分说明,加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否则,就会严重影响学生健康成长,甚至危及学生的生命安全。

我校根据生源结构特点、初中生的年龄特点,确立了以心理健康教育为主要渠道,把心理健康教育与学校安全工作有机地结合起来,创新学校安全工作的方法和形式,构建学校安全工作从“心”开始的工作新模式。现结合工作实际,作如下解读:

1.开设心理课程、成立心理中心是安全工作与心理健康教育结合的主渠道。在学校开设专门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可以帮助学生了解心理科学知识,掌握一定的心理调节技术。心理课主要有两部分的内容:一部分为知识理论课,如心理卫生常识讲座,心理调节问题答疑,焦点问题讨论等,在心理知识的学习中明确认识、矫正观念,以积极的态度去对待自己的心理冲突。另一部分为活动训练课,这是在中学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最为有效的方法。活动内容包括:小品表演,角色模拟游戏,互访互问,以及其他活动形式,在活动中学生不仅可以学习介绍自己、了解别人,与人交往的社交技能,还可以掌握一些诸如:转移情绪、宣泄痛苦、发泄愤怒的心理调节手段,防患于未然。2001年学校办学就率先把心理辅导课排入课程表,纳入学校课程管理。2008年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中心正式落成,设有心理咨询室、宣泄室、沙盘游戏室、阅览室等十个心理室,被全国知名专家评价为“目前全国一流、福建省规模最大、功能最全、设备最完善”。学生遇上烦心事,在这里就能找温暖的“出口”,在这里,学生不仅可以咨询,还可以宣泄、放松。心理咨询室很快成为最受学生欢迎的场所,每学期心理咨询室接待的学生、家长、教师均在百人以上。

几年的工作证明,开设心理课程、成立心理健康教育中心,有效提高学校心理健康和安全工作水平。

2.家、校、社三位一体,丰富安全工作与心理健康教育结合的载体。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学生的健康成长离不开家庭、社会、学校,只有这三个方面形成合力,才能有效提高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和安全工作的水平。

我校生源片区分属金尚社区、江头社区、金山社区、蔡塘社区、钟宅社区等,这些社区也是外来人口集中的地区,社区居民和承租人员家长普遍文化水平不高,很多家长由于各种原因对子女管教缺位,教育方式相对简单,容易造成学生心理困扰及心理障碍。很多学生的心理问题都是因为其家庭面临着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尽管在学校我们的老师特别是心理老师已经对其进行了有效的心理干预和心理引导,但是,他放学回家又回到了那个环境,让他心理出现问题的根源还在,这就导致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效果无法持久。要解决学校面临的这一尴尬,我们认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非得进家庭、进社区不可。

根据这种情况,学校在社区成立心理健康教育沙龙,在社区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讲座,开通家、校、社心理咨询网络,周末或假期心理教师进家庭,我们还帮助金尚社区建立了社区心理健康教育咨询室。学校派出心理教师到社区心理健康教育咨询室上岗,每周两次,为事先预约的社区居民进行心理健康辅导。

学校成立《家校社联手,开辟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新天地》的课题研究和行动小组,参与的除了学校的相关领导、心理教师外,还有社区以及家长委员会成员等。研究重点在于调查研究各个社区中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及影响因素等,探讨如何与社区及家庭合作,形成一套有效解决心理心理困扰的策略,并能促进学生积极心理发展。

积极开通学校与家庭同步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渠道,为学生和家长、老师分别开讲座,讲座主题新颖,大胆创新,紧贴教师、学生和家长的实际需要,师生、家长反响很好。 如分别为男生和女生家长家长开设 《如何与孩子谈性》的讲座非常受家长欢迎。

3.设立心理委员,开展朋辈心理辅导,开创安全工作与心理健康教育结合的新途径。中学生遭遇心理困惑时,首选的倾诉对象是朋友、同学,而不是家长或心理老师,开展朋辈群体心理辅导,作为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一个重要途径。

我们在每个班级中率先设立心理委员。目前我们学校每班有一男一女两名心理委员,这些心理委员学校还给他们专门颁发了聘书,请专家给他们做专题培训。产生的方法是完全由同学投票选举产生,报名参选的每班都有十几个,条件是人缘好,心理素质好,肯帮助人等。他们的主要职责是:协助老师宣传普及中学生心理健康知识、传播心理健康理念 ;注意观察并及时反映本班学生心理动态,发现个别学生有比较严重的心理问题时,及时报告学校领导和老师,或转介该学生到学校心理咨询中心寻求帮助;配合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职能部门,预防和干预学生心理危机事件。

4.构建校园危机预警系统,形成安全工作与心理健康教育结合的长效机制。心理危机是指当事人突然遭受严重突发事件或经历重大生活事件时产生的心理状态的解体和混乱。心理危机事件发生时,当事人认为该突发事件或境遇是个人的资源和应对机制所无法解决的困难,此时需要及时进行心理干预。心理危机干预是指运用心理辅导和心理治疗的手段,帮助当事人有效应对危机,恢复心理平衡,安全度过危机,重新适应生活。学校成立心理危机干预领导小组,积极预防和快速有效应对可能发生的校园危机事件,使危机损害降低到最低,构建起校园危机预警系统,建立校园危机的评估与干预制度。2010年6月24―26日,由厦门市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委员会、厦门市教育科学研究院举办的“海峡两岸心理辅导工作坊”在我校举行,进一步发挥我市作为海峡西岸重要中心城市和对台工作前沿的作用, 推进海峡两岸心理辅导工作的交流和合作,提升了我校校园危机预防与干预的能力。

安全及心理健康教育范文第2篇

一、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

在压力越来越大的今天,我国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不容乐观。2009年11月,我们对河源市3所中学不同年级的900名在校学生采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问卷进行了问卷调查,结果显示有82.08%的学生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轻度心理问题的学生有499名,占56.96%;中度心理障碍的学生有184人,占21%;重度已形成心理疾病的学生有36名,占4.11%,综合分析有25%左右的学生急需心理疏导。[2]虽然我国的中小学也积极建设了一批心理健康教育资源,但仍难以满足学生急切的需求,资源建设依旧存在许多问题。

1.稀少的优质教育资源难以满足需求

各学校对心理健康教育虽有所认识,但对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仍不够。最突出的问题是优质资源较少,多数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软硬件难以满足需求。目前优质的心理健康教育资源主要分布在少数学校,他们有先进的心理健康教育硬件(设备、场所、机构),也有优秀的软件(专家、专职教师),而多数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组织机构不健全、从业人员素质低的问题尤为突出,许多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资源甚至还是空白。

2.已有的资源基本不能互联互通

虽然近些年各地中小学开发了一定的心理健康教育资源,但大家都是各自为战,互不相关。由于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资源在地理上分布较广,各种资源在底层数据格式、实现方法、运行环境等方面存在不同程度的差异,再加上各部门之间存在协调、管理、以及版权保护等问题,使得各学校之间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资源共享有很大的困难。[3]另外,各教育机构的系统开发软硬件不统一,产品兼容性差,资源分类和对资源数据的处理不规范,资源的管理模式不科学,致使资源检索困难。不同的资源服务机构之间也存在“资源孤岛”现象,各教育机构的资源不能互联互通,无法实现共建与共享,导致资源低水平重复开发现象严重。

3.合格的师资配备不足

师资力量难以满足学生的需求,特别是优秀的心理健康师资即使在全国都是凤毛麟角。从河源市各中学来看,专业及专职心理健康教师严重缺乏,师资配备严重不足,部分中学虽配备了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但90%的成员为兼职,基本上是其他学科教师持经市统一组织培训、考核后发给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合格证兼职从事此项工作。[2]现行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多是一对一的门诊咨询,一名咨询老师一天最多只能接待2至3个来访学生,一个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只能在课堂中互动式教授几十名学生,远远满足不了学生日益增长的心理健康需要。

4.有效的资源共享机制和渠道尚未形成

在我国各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资源建设过程中,真正有效的资源共享机制尚未形成,降低了各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资源共建与共享的意愿。资源开发和利用基本上是各自为战,目前还没有一个统一的、有效的共建共享管理运行机制来协调各部门和学校之间的利益和职责,缺乏规范的制度来保障各方的利益不受侵害。在资源共享渠道上,还没有充分利用最新的共享网络技术,依靠传统的资源共享渠道(师资交流、网页互访等)难以形成真正的资源共享,多数情况下由于各校之间的距离远、网速慢和登录难等原因导致心理健康教育资源共享流于形式。

二、 云计算在心理健康教育资源共建与共享中的优势

云计算是最新的网络应用技术,它是网格计算、分布式计算、并行计算、效用计算、网络存储、虚拟化、负载均衡等传统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融合的产物,它通过网络把多个相对较低成本的计算实体整合成一个集成的超级计算与资源环境,将大量用网络连接的计算资源进行统一管理和调度,构成一个计算资源池,并借助基础设施服务(IaaS)、平台服务(PaaS)、软件服务(SaaS)等先进的服务模式按需向用户提供服务,实现全国甚至全球范围的各种资源全面共建共享。[4]

1.云计算能轻松实现广域范围内的信息共建共享

云计算能把因特网上不同地方的用户计算机整合在一起,在逻辑上就像一台超级计算机,把所有资源和信息孤岛联为一体,并且支持在大范围内完成动态异构资源的互访,它为教育资源共建与共享提供了新的网络手段。科学家们这样来形容云计算的带宽:“如果把因特网和今天的道路相比,那么网格的带宽就相当于N条车道的高速公路”。[5]云计算网络系统里的计算机越多,计算速度、数据处理速度和存储能力就越强大。我国云计算涉及的各个方面已经逐步形成了相应的规范和协议,为广域范围内实现信息共建共享提供了条件。

2.云计算能轻松实现自主式或合作式学习

云计算的一个重要特性就是能轻松实现协同工作或合作学习,云计算系统内的虚拟组织之间可以通过协作共同解决某一问题。云计算系统不是一个简单的计算机联网,而是一个经整合的计算机资源云海,用户可以在任何时间和地点,以自己喜欢的习惯与形式访问或使用各种“云”中资源。用户不管其何时接入以及在哪里接入,只要接入了“云”中,就能够使用相同的工作环境。云计算的这些特点使得它可以调度不同位置的众多计算机、应用程序、信息资源等,能够实现自主式或合作式学习,开展广泛的协作学习。[6]

3.云计算能轻松实现不同平台间数据的正常通信

互联网信息资源的主要威胁正在由电脑病毒转向恶意程序及木马,云计算通过采用数据隔离、访问控制、加密传输、安全存储、剩余信息保护等技术手段,为用户提供端对端的信息安全与隐私保护,从而保障用户信息的可用性、保密性和完整性。云安全技术识别和查杀病毒不再仅仅依靠本地硬盘中的病毒库,整个互联网就是一个巨大的“杀毒软件”,网络使用者越多,每个使用者就越安全,因为用户群越庞大,网络覆盖面就越大,只要某个新病毒在网络一出现,就会立刻被截获并查杀。云计算提供的通信和验证协议还可以帮助你放心地与你指定的人共享数据,保证不同平台间的数据通信正常进行。

4.云计算能轻松实现服务的应需性

云计算服务的应需性体现在它以服务用户为中心,能根据用户的需求自动地生成新的教育资源,获取自己需要的学习内容,从而实现按需学习。云计算将大量资源存储于“云”海之中,“云”中的资源是可以无限扩展的,并且可以随时获取,按需使用,随时扩展,按使用付费,像水电一样使用IT基础设施。[5]云计算可以通过互联、组合、协同解决用户的各种复杂问题,从而产生出具有附加值的新服务、新数据和新信息等资源来满足用户的新需求。

三、 云计算如何实现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资源共建共享

1.云计算能把各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资源整合成“云”

云计算最大的优势在于资源的整合,可以促成异构教育资源的共存,并且无需过多改动现有数据运行平台就可以最大限度地整合资源。利用云计算把全国中小学的心理健康教育优质资源整合成“云”,各中小学可以相互共建共享对方的优质资源,实现各取所长。心理健康教育资源“云”是全国各中小学优质资源的有机会集,它由两部分组成:一是基础课堂“云”,开设在线必修课堂,学生可以选择授课教师和学习进度,通过与心理教师互动教学,掌握心理健康基本知识和理论;二是专题讲座“云”,学生根据需要来选择急需的心理健康专门知识和理论,深度掌握某个方面的心理调适技能。老师可以根据学生的信息向学生推荐学习内容。这些资源“云”,无论是对学校还是对师生来说,使用设备要求也最低,只要拥有可以上网的终端设备,用户就可以在任何时间和地点,以自己习惯的形式访问和使用资源“云”。

2.云计算能大大提高心理健康教育资源的访问安全与速度

过去各学校在资源共享时经常因为网络病毒攻击和网络拥塞而造成网上资源无法访问。云计算通过采用数据隔离、访问控制、加密传输、安全存储、剩余信息保护等技术手段,为云计算用户提供端对端的信息安全与隐私保护,从而保障用户信息的可用性、保密性和完整性。在心理健康教育资源共享过程中,用户心理健康方面的隐私保密要求较高,云计算的通信协议可以帮助你放心地与你指定的人共享数据,保证不同平台间的数据通信正常进行,为资源的日常访问和使用提供保障。云计算通过监控资源的负载情况和复制策略,按照一定的优化目标对资源进行合理分配,很好地解决多个资源工作时出现的预约、协同以及调度的问题,极大提高数据访问的速度和效率。[7]

3.云计算能有效优化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资源

在心理健康教育资源建设当中,中小学各自为战、互不相关,导致资源的重复、雷同建设,并且良莠不齐,多数心理健康教育资源使用率低,造成极大资源浪费。利用云计算来优化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资源,可以提高优质资源利用率。云计算通过标准化协议,对心理健康教育资源的各种使用者和提供者的行为进行记录,实现计费和支付功能,也可以防止优质资源被长期恶性占有。通过“云”计算的计费和支付系统,教育主管部门可以对广为利用的优质资源提供者实行补偿或奖励,促进心理健康教育资源的深度开发和资源的知识产权保护。根据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和一线心理健康教育专家的特点和优势,组建不同方向的心理健康教育资源开发团队,对他们进行明确分工,资助到位,有利于资源建设队伍专业化程度的提高。

4.云计算能实现各中小学心理健康测量系统的共用

利用云计算的强大计算能力、超容量带宽和视频3D技术建立在线心理测量系统,并设计自动反馈体系,使得教师能够及时通过计算机的统计获得学生心理健康方面的数据统计,以此来实时评价和及时干预学生。在线心理测量系统主要有两部分子系统组成:一是普查心理测量系统,主要是每个学生必测的普查心理健康量表库(如SCL90、16PF等),这些量表用于每年或每学期学生心理问题的普查和筛选;二是特殊心理测量系统,主要是特殊心理测量量表库(如焦虑量表等),这些量表用于筛选出有某方面心理问题的学生进一步的测量,确定心理问题的严重程度。心理测量的量表来自心理健康教育资源“云”系统里的心理测量资源库,它们是现存于各学校或相关机构联网计算机系统的心理测量量表,测量的结果或数据可以保存在心理健康教育资源用户的档案里,作为诊断或干预的重要资料供用户随时随地调用。

5.云计算能实现“现场感”的心理健康教育互动

云计算可以为学生提供具有“沉浸感”的可视化、可交互、协同式网络互动平台,它支持跨地域、大规模、实时性、多媒体式的交互与协作。心理健康教育互动平台可以有两种,一种是文字互动平台,可以指定留言回复,还可以建设成“微博”式论坛;另一种是“现场感”的视频互动平台,是利用云计算的超容量带宽和视频3D技术建设成的视频互动平台,师生在线互动时具有“现场感”,就像沉浸在教学实景中,能实现跨时空的情感和体验的交流。[7]心理健康教育互动平台有三部分组成:一是心理急诊室,学生可以即时登录心理急诊室与心理咨询师进行视频咨询或干预;二是专家门诊,学生可以在专家门诊里预约自己喜欢的心理咨询师进行线上或当面咨询干预;三是大众讨论区,这是网上的朋辈咨询,学生之间交流与讨论可以调动起学生自身的教育资源,实现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他助—互助—自助”立体教育模式。

6.云计算能实现中小学心理健康的个性化移动教育

云计算可以构建3类教学环境[学校教学环境(SLE)、群体学习环境(CLE)、学生个人自主学习环境(PLE)]和3类教学系统(教学信息自动传递系统、教师指导调控系统、学生自主学习系统)。[8]利用云计算多元化教学环境和系统,可以轻松搭建个性化移动教育“自助餐”系统。这种心理健康教育“自助餐”由三部分组成:一是心理书屋,提供相关著作给学生,由其自主选择心理健康理论书籍来学习;二是心理影院,提供相关影视剧给学生自主选择观赏;三是心理游戏场,提供自主参与心理健康教育的互动游戏。在云计算条件下,师生随时随地可以打开手机、PDA或者笔记本电脑在线实现互动视频教学,实现个性化移动教学。学生可以随时选择学习内容和学习方式,教师也可以随时随地开展教学,真正实现因材施教。

基于云计算的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资源共建共享,可以为全部中小学提供一个量大、质优的心理健康教育资源服务系统,可以消除“资源孤岛”和避免重复建设,促进心理健康教育合作和专业化建设,可以为师生提供一个开放的个性化服务平台,有利于心理健康教育的可持续发展和和谐社会的建设。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2002.

[2] 曾文雄.中学生“四级联动”心理危机干预系统初探.教学与管理,2011(6).

[3] 曹卫真.地方高校网络教育资源整合的探讨.电化教育研究,2007(8).

[4] 聂倩.网格技术及其教育应用.中国教育信息化,2009(21).

[5] 孙来福,王朋娇.基于网格的分布式教育资源管理.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05(5).

[6] 要海斌,杨威.基于网格的远程教育资源管理.山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3).

安全及心理健康教育范文第3篇

【中图分类号】 G61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7)

05―0025―01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如今的幼儿心理健康教育问题已经越来越受到社会各个阶层的关注,幼儿心理健康教育对于幼儿未来的成长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及时对幼儿心理问题进行矫正、帮助,能够提高幼儿的自信和心理素质,同样也是每一个幼儿教师的工作目标。本文重点以幼儿心理健康教育问题为出发点,探究如何实现有效的幼儿心理健康教育。

一、幼儿心理健康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1. 家庭教育、幼儿园教育方式有问题。受我国传统家庭教育观念影响,很多家长认为孩子能够吃好、穿好、身体健康就是对孩子最好的呵护,家长往往对孩子的投资主要侧重在衣食健康中而忽略了孩子的心理健康教育,使得现代家庭教育轻视了幼儿的行为习惯培养、情感需求。在幼儿园教育中,往往由于多种因素使得心理健康教育流于形式,例如在幼儿园体育活动中,教师往往过多重视活动特点而忽略了幼儿的身心特点;过多重视自体功能而忽略了幼儿的德美教育;过多重视动作熟练度而忽略了幼儿的个体差异。这一系列的错误教学方式,不仅错过了在关键时期幼儿的意志力以及心理承受能力的培养,而且还导致幼儿对体育活动失去兴趣。

2. 缺乏健康的人际关系教育。幼儿的心理健康教育离不开在幼儿园所接触的人或事,而在幼儿园中,幼儿的人际关系教育主要是在教师与幼儿之间、幼儿与幼儿之间。第一,师幼之间的关系不和谐。很多幼儿由于年龄较小,对外界的人或事比较陌生,缺乏家庭中的安全感,非常渴望外界人能够对自己理解、尊重。然而很多教师在处理师幼之间的关系时,往往是自上而下的处理方式,大多数情况下都是以主观的兴趣、目标出发,幼儿往往都是被动接受,使得幼儿很容易产生敌对情绪、不安全感、无信任感,从而表现出焦虑、退缩、不安等情绪,对陌生的环境感到不知所措。第二,幼儿之间关系不和谐。幼儿从家庭走到幼儿园,从家庭生活转变成集体生活,由于年纪小、交往能力差、个体差异等因素,使得很多内向的幼儿往往在幼儿园被漠视,这让幼儿感觉到孤立无援,如果得不到及r的开导、帮助,很容易造成心理障碍。

二、幼儿心理健康教育问题的解决对策

1. 加强幼儿教师的心理健康辅导水平。作为幼儿教师,应该学习心理学论,将心理健康教育水平作为任职幼儿教师的重要因素,并且幼儿园有义务培养教师的心理辅导水平。通过加强幼儿教师的辅导水平,能够有效建立起师幼之间的和谐关系,教师只有通过不断实践与研究,才能够真正了解幼儿的心理状况,这也为幼儿心理健康教育奠定了基础。同时,不同地区可以成立幼儿心理咨询机构,定期邀请专业的心理专家进行心理教育培训工作,并且定期开展有关于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文化活动,从而实现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普及工作。

2. 加强家长的心理教育培训工作,加强家长和教师之间的沟通。幼儿最初的成长环境是家庭,并且通过幼儿的心理状况能够体现出家庭状况。一个良好、温馨的家庭能够给幼儿提供积极、稳定的心理状态。家长作为家庭的主导者,对幼儿健康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同样也是影响幼儿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所以,幼儿园应积极展开家长心理健康培训工作,让家长能够更多地了解幼儿的心理特点,从而在日常生活中尊重幼儿的心理想法,保证能够与幼儿保持良好的沟通。同时,家长与幼儿园要保持畅通的沟通渠道,加强二者之间的亲密合作,共同帮助幼儿建立一个良好的心理健康环境。

安全及心理健康教育范文第4篇

摘要:当前,我国高校学生存在明显的心理问题,其主要造成因素与学校的教育、教学、文化价值等息息相关,高校应加强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问题的重视。本文对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进行分析,并针对性地提出解决的对策。

关键词: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现状;对策

前言:

健康是人类的第一大财富,没有健康,就没有后续的人生。高校大学生作为当今时代的重要人才,拥有一个健康的心理是促进其学业有成、事业辉煌、生活丰富的基础。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社会竞争越来越激烈,人际关系越来越复杂,对即将步入社会的高校大学生来说,存在一定的心理压力和冲突,如对学校环境与专业的不适、人际关系的处理、恋爱矛盾、对未来职业的选择等。这些问题,给大学生带来一定的心理影响,以健康、积极的心态去面对是大学生适应社会的重要保障,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成为各高校关注的重点问题。

一、高校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分析

学习与学习环境问题是高校学生常见问题之所在,与中学相比,大学生活更加自主、灵活,在学习方面主要靠学生个人的自主能力。许多大学生进入大学后由于环境的改变而出现困惑的心理,如理想与现实产生的落差,不知如何适应大学的学习与生活。人际关系问题也是一个重点问题,大学生人际关系问题主要表现在个人的人际交往经验不足,部分学生因性格、爱好等个人原因无法很好的处理与同学、朋友、老师等人之间的关系,在交往过程中显得被动。恋爱问题,大学生恋爱属于热门话题,进入自由、开放的大学校园,对异性的追求的欲望加强,但由于缺乏经验,在恋爱关系中往往容易出现矛盾,无法正确认清爱情的责任。

二、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

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普及情况较差,大部分高校学生知道学校设有心理健康教育中心,但参与其中的为数不多,主要原因是学校重视程度不够。许多高校没有把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落到实处,没有很好的发挥心理辅导中心的作用,没有具体的实质内容与措施,使其流于形式。再者,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从业人员数量不足,且专业性不强。据统计,我国健康教育师资力量薄弱,缺少专业教师引导学生。一般高校近设有两个专职心理教师,且大多无实际操作技术,学生出现心理健康问题,心理老师无法针对性地进行教育、引导。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形式单一,只是简单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讲座或建立心理健康咨询室。简单的讲座不能对全部学生与所有的心理问题进行全面覆盖,如讲座场地的限制,不能让所有同学参加,且每个学生的家庭环境、经历等各有迥异,心理问题表现不一,教育课程缺乏针对性,效果不理想。

三、加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对策

针对我国大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与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不足,提出以下对策:

(一)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机构师资队伍建设

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机构的师资力量。设置专业人员,主要包括心理学专业人士、精神医学人士,负责帮助解决心理疾病和人格障碍等心理问题较为严重的学生;设置心理课老师,安排每个班级至少每半个月进行一次心理辅导课,保证每位学生得以参加;设置辅导员,其主要责任是及时发现存在心理问题的学生;有针对性地增加心理健康教育辅导内容,根据学生心理困扰程度与心理问题类型进行辅导。

(二)增加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形式

可适当开设大学生心理健康辅导课程;定期举办心理健康教育座谈会;开展大型心理健康宣传活动,促使学生积极投入心理健康宣传中去;每个月组织学生观看心理电影、宣传片等;为学生订发心理健康书籍、报刊、杂志等;适当开展心理健康趣味活动,如答辩有奖、同学互动等。增加高校心理咨询形式,如个别面对面进行心理咨询、校园电话热线咨询、来信咨询、团体辅导等,可加强发展网络咨询的方式,同时保证学生的隐私安全,降低心理辅导成本,实现资源共享。

(三)建立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评价体系

高校在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践过程中,建立一套评价学生受辅导情况与学校心理健康机构的工作水平的评价体系。一方面,能够从学生的评价中全面反映学生的心理特征、心理健康状况,发现学生问题的所在,并及时进行心理辅导,解决学生在教育环境中的心理问题;另一方面,在大学生的评价中改善高校心理教育机构的不足,加强教育水平。

(四)搭建家长、学校、学生之间的交流平台

高校学生远离父母,交流变少,高校应充分利用校内媒体,建设网络互动平台,发挥家长的资源作用,优化整合家庭教育资源,使家庭、学校、学生三体之间形成多维度、多层面的信息交流,让父母及其他亲人分享经验于学生。高校安排专门的心理健康教育老师开发多种渠道的沟通平台,如微信、腾讯QQ等社交软件,通过此类渠道共享心理健康经验。

四、总结语

综上所述,高校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是高校进行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密切关注与加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是国家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重要内容和必要条件。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已不只是教育问题,更是一个社会问题,做好高校健康教育工作,不仅能促进大学生的健康成长与全面发展,还有助于提高高校的教育水平,促进国家教育事业顺利发展。相信通过建立健全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体系,从而提高高校学生自身的知识与素质,定会为国家输送专业知识扎实、身心健康的人才。

参考文献:

[1]刘雪娇.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现状及对策研究[J].兰州教育学院学报,2015(01):143-145.

[2]余秋梅.当代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问题及对策[J].教育与职业,2012,(03):180-181.

[3]林强.高校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现状及对策[J].重庆与世界(学术版),2014(10):84+92.

安全及心理健康教育范文第5篇

〔论文关键词〕心理健康教育;网络;模式;机制

近年,许多学子们正当青春年华,却因为各种理由,轻易放弃生命。当人们为年轻的生命痛心时,教育者更应进行反思。其实,这几年许多学校基本上都开展了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但是一些地区或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仍只流于形式,表现为:只有少许应付,没有形成常规;只有单打独斗,没有全员参与;只有事后救火,没有提前预防。笔者认为:当前学校亟待解决的问题是如何建立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和机制。

一、构建“网络式”心理健康教育模式

(一)构建全员参与的工作者网络

应建立健全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者的网络体系,使其成为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力量。该网络体系的主体包括领导、教师、班主任、教辅人员和学生等。这些人员根据不同的分工要求建立起一种群众性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队伍,形成信息畅通的网络,从而对学生的心理问题做到及时发现、及时解决。

1.建立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领导小组,明确领导小组的管理责任。一般做法是成立由学校主管领导负责的工作领导小组,建立以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班主任、思想政治教育教师和科任教师为主体的工作机制。

2.设立学生心理健康辅导中心,确立心理健康辅导中心工作人员的主要责任。心理健康辅导中心应该配备若干名的心理健康教育专职教师和兼职教师,并且应建设一支以专职教师为骨干、专兼结合、专业互补、相对稳定、素质较高的学生心理健康和心理咨询工作队伍,定期选送一部分专兼职教师到权威培训机构去培训、深造,做到人人有证上岗。

3.加强班主任队伍的心理健康教育的职能。班主任是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力量,更是发现、跟踪有心理问题学生的最直接的一支队伍,所以,班主任心理健康教育知识的普及程度对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开展至关重要。应有计划、分期分批地对班主任进行系统的心理学知识培训,使他们掌握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理论和操作技能,并能有针对性地开展深入细致的谈心活动及心理辅导活动。

4.要求其他学科专任教师、教辅人员和学生干部都参与一定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他们也是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成员。要求这些人员在与学生或同学接触时,发现问题及时报告或帮助解决。

(二)构建心理健康教育的机构网络

应建立健全心理健康教育的机构网络体系,使其成为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施机构。

1.建立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各级机构,形成校级心理健康指导中心、系部心理健康辅导站和班级心理健康宣传小组(建议每个宿舍定一名成员)三级心理健康教育机构网络。要支持学生成立心理社团组织,发挥学生互助和自助的作用。并且心理社团组织与上面三级心理健康教育机构可形成四位一体的心理健康教育机构网络体系。

随着学生数量的日益增加,心理健康指导中心并不能满足学生的需求。所以,建议建立各级心理健康辅导站,设立班级心理宣传小组,形成校级、年级、班级三级心理健康教育机构网络。年级心理健康辅导站要由一位经过系统培训的班主任负责,负责系部学生心理健康宣传和教育计划的制订、实施,及时发现并推荐学生到学校心理咨询中心,协助心理健康指导中心对本年级需要干预的学生进行跟踪和辅导。班级心理宣传小组主要是协助心理健康指导中心和年级心理健康辅导站进行心理健康宣传,及时发现并向年级心理健康辅导站报告本班级有心理问题苗头的学生。心理社团组织是由关注心理健康和热心于普及心理卫生知识的学生自愿组成、学生自主管理的学生社团组织,是一个协助学生个人成长、促进其潜能发挥的健康乐园。

2.建立心理健康教育机构与学校其他教育机构的紧密联系,充分发挥学校其他教育机构的心理健康教育的作用。充分利用学校的广播、电视、校刊、校报、橱窗、板报以及校园网络的功能,大力宣传普及心理健康知识。特别是新形势下学生把互联网作为沟通与了解信息的主要渠道,并且网上身份隐蔽,学生愿意说真心话。所以心理健康教育可利用互联网如校园BBS这一平台,在网上掌握实情,根据学生反映出来的思想动态,有针对性地开展工作,尽可能地把问题解决在萌芽状态。同时,可利用网络来改变传统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自主意识,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心理健康教育的各个环节中。

(三)构建心理健康教育的课程网络

应建立健全心理健康教育的课程网络体系,使其成为心理健康教育的有力保证。

1.应重视显性课程的建设,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应由心理健康指导中心的教师开设全校性心理健康辅导课,开办网上心理健康栏目,举办心理健康讲座,并将心理健康教育辅导课纳入学校教学计划中给予落实。普及心理学基础知识,从学生入学即开设课程和有针对性的讲座,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够更好地学习到心理知识,掌握自我心理调节的技能,正确对待困难、挫折,形成良好的人生观、价值观。

2.应充分发挥隐性课程的作用,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包括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和活动文化的建设。学校的物质文化建设主要是校园环境的建设,校园环境是整个校园文化的主要载体,赏心悦目的校园环境可使学生乐观进取、身心愉悦。美丽的校园建筑,先进的教学设备,丰富的报刊杂志,经常性的广播、电影、电视导向能为校园文化向高层次的发展提供良好的德育背景和育人环境,能使学生在理性层面上受到启发,在感性层面上产生共鸣,从而达到调节学生行为、美化人格、净化心灵的作用。

3.应该加强人文思想教育,促进科学教育和人文教育的融合,实现高情感与高科技的结合以及人文气质与科学精神的合璧,改善学生人格品质和健康心理培养中的薄弱环节。人文思想教育除了发挥课堂教学主渠道的作用外,应有计划地聘请一些著名科学家、艺术家、社会学家等担任学校的兼职教师,为学生开设系列讲座和报告,深化科学知识和人文精神的学习,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的发展。

4.学校的制度文化建设是心理健康教育的保证。学校内的各种行为规范、文明公约和校规校纪对建立和谐的校园能起到保证的作用,对学生的文明行为能起到规范的作用。例如学生宿舍的制度文化的建设,应该改革过去的宿舍管理体制,充分调动学生自我完善、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积极性,将宿舍建设成为具有生活、娱乐、教育等多功能的文化小区。这样一方面可以营造轻松、民主、和谐的氛围,使学生保持良好的心态;另一方面可以使学生增强归属感,使他们关心同学、热爱班级、热爱学校,心理上有所依靠。

5.学校的活动文化建设是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补充。应要充分发挥学校心理健康宣传日或宣传周、心理剧场、心理沙龙、心理知识竞赛等活动的作用,通过这些活动营造积极、健康、高雅的育人氛围,提高学生的学习、生活质量,提高学生们人际交往能力及社会适应性,使学生在健康活泼的校园文化中健康成长。

二、 建立有效的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机制

(一)建立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预警机制

心理健康教育预警机制是通过家庭、学校、社会各方形成合力来预防学生心理危机的发生,其作用是及时发现和识别潜在的和现实的危机,以便采取措施,减少危机的突发性和意外性。

1.建立心理健康档案及信息跟踪监控制度。主要包括心理健康状况普查资料,咨询档案的汇总、分析、评估。新生入校后必须统一参加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中心组织的心理测试,中心应给每一位参加心理测试的学生建立心理档案,并根据指标统计得分,划分为心理疾病、有待观察、心理健康三种类型。根据评估结果,对问题突出的学生采取个别引导和帮助,对带有共性的问题开展有计划的专项宣传和引导活动,并建议学校相关部门采取必要的防范措施。

2.加强专业教师的咨询和指导。心理咨询专业教师在值班、咨询、上课、宣传、讲座、答疑过程中发现问题学生时,应当热情、耐心地进行引导和帮助。如发现学生存在明显的幻觉、妄想及严重的行为障碍等精神疾病症状时,应当及时与学生管理部门联系,陪同患者到相关医院进行诊治。

3.把心理健康教育融入到学生管理工作之中。学生工作处、年级等学生管理部门及班主任,应当把心理健康教育融入到日常管理之中,开展深入细致的活动,帮助学生解疑释惑,缓解其经济、学习和生活方面的压力。在班级设立心理健康宣传员,他们每周向班主任汇报,发现问题及时上报,做到有问题早发现。学生管理部门发现学生出现严重心理问题时,应及时引导和介绍学生前往心理咨询机构寻求帮助。

教辅服务部门的人员直接接触和管理学生的日常生活,当发现学生出现行为、心理异常时,应及时向学生管理部门和学生心理咨询机构反馈,以积极引导和防范,避免不良事件的发生。

(二)建立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干预机制

心理健康教育干预机制是通过家庭、学校、社会各方形成合力来辅导、矫治有心理问题的学生,其作用是及时辅导和矫治现实的心理问题,采取措施,减少心理危机的发生。

1.建立学生三级危机干预系统,对有心理疾病及需要进行危机干预的学生实行动态管理。三级危机干预系统根据心理问题的严重程度,把干预对象分为心理危机高危对象(一级)、心理危机重点对象(二级)和心理危机日常关注对象(三级)进行干预。一级干预主要针对心理危机高危对象,通过个别咨询、转介、追踪等措施达到使学生心理康复,提高其对环境的再适应的目的。二级干预主要针对心理危机重点对象,通过个别咨询、小团体辅导等措施来提供危机调适。三级干预主要针对心理危机日常关注对象,提供讯息或适当的环境来预防心理危机的发生,以增进个人健康。主要的工作是:建立有益学生学习与成长的学校环境;举办全校性身心保健活动(健康课、团体辅导、文艺活动等);对教师、教辅人员提供咨询与协助。上述提供干预的主体包括专业咨询人员、相关教师、教辅人员和家长等。

2.建立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报告制度和心理咨询中心学生心理危机干预分级报告制度,建立心理危机治疗体系、阻控体系、监护体系和救助体系,做到心理问题早发现、及时预防和有效干预。

(三)建立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保障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