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思想教育的心得

思想教育的心得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思想教育的心得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思想教育的心得

思想教育的心得范文第1篇

  学习陶行知思想教育心得1

  还记得陶行知先生说过”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利用课后时间拜读了陶行知先生的教育理论后,发现真的是受益非浅。

  在书中陶行知先生说教育能改良个人之天性。也就是说人生下来性情有善恶之分,但是后期的教育却能使恶者变善,使善者益善。过去我只知道“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而通过阅读了他的文集后,我更感受到他的伟大,他对教育问题的卓识远见着实让人佩服,其中他的“生活即教育”理论值得我们思考。

  生活教育强调的是教育要以生活为中心,反对传统教育以书本为中心,认为不以生活为中心的教育是死的教育。“生活教育是以生活为中心之教育。生活无时不在变化,即生活无时不含有教育的意义。教育与生活原是一家,教育自教育,生活自生活,这是办不好事情的。而生活是“生生不已”的,教育因此也必须随生活而变化,教育决不是一成不变的。

  首先我们要重视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的统一。家庭的生活环境、家庭的教育方式及内容对学生有直接、重要甚至是决定性的影响。作为一名教师,应该转换角色,延伸学校教育的外延,善于挖掘和协调各种教育资源。传统教育意义上的教师倾向于把自己的班级看作是一个单元,并把它与外界隔绝开来,管理班级自已一人包干,管理范围只局限于学生在班在校的时候。结果往往导致“狭隘的集体本位主义”。我们应该清楚地意识到,现代学校教育是一座没有围墙的开放的学校,学生的成长离不开家庭教育的有效配合,离不开社会教育的广泛支持。我们对学生的了解不应只停留在“学校的人”,更应扩展到“家庭的人”、“社会的人”。有些学生在学校和家庭往往表现为双重性格。这种双重人格不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他助长了学生的投机心理,养成虚伪的性格。老师应及时与家长取得联系,通过家访,家长会等形式与家长沟通。所以教师要主动了解研究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及时了解学生家庭情况,与家长相互沟通交流,多做些社会调查,把学校教育延伸和结合到各个生活领域,让学生在生活中学习做人,帮助学生在生活中构筑起一道全面的、完整的、坚强的“人格长城”。

  其次陶行知先生认为,“我们的实际生活就是我们的全部课程,我们的课程就是我们的实际生活;主张人生需要什么,我们就学什么。人生需要面包,我们就得受面包教育;人生需要恋爱,我们就得受恋爱教育。”因此,在课程设置等方面要根据学生的需要,特别是职业学校,在各专业的课程设置上,要结合学生的心理特点、生活需求以及专业特点,积极整合各课程,开展第二课堂,引导学生参加社会实践,让学生到用人单位去锻炼。

  最后我认为更好的教育是教育要回归生活,不能死读书,读死书。我们要积极运用陶行知的“生活即教育”理论,要活读书,把教育与生活紧密的联系起来,把学校和家庭联系起来。让生活教育成为家校共育的核心,在促进学生健康成长的共同目标下,保持一致的教育理念,相互理解和信任。家校双方在目标一致的前提下互相补充,重视生活教育,才能相得益彰。

  学习陶行知思想教育心得2

  教师没有爱就不能教育学生。对学生爱是教师高尚职业道德的自我体现。

  热爱学生,喜欢学生,以温存慈祥的态度、和蔼的语言对待他们,使他们与自己越来越贴近,在两颗心逐渐融化为一的过程中,教师按真人的规范导之以行,或示范,或帮助,或催化,或促进,每一施教又无不浸透着期望和成功的喜悦。没有对学生的爱,即使教学也没有激情。没有课堂上师生间心的相通、情的交融,也就不可能产生教学所需的智慧和吸引学生的技巧。

  只爱一部分学生,意味着对另一部分学生冷漠,那是偏爱,偏爱是一种非理智的情感。陶行知特别反对“纯以面貌美丑为取舍”的选拔法,他办育才学校施爱于所有难童,包括有生理缺陷或有病的难童,他做到了如谚语所说的那样:“漂亮的孩子人人都喜欢,只有爱难看的孩子才是真正的爱。”教师有“不偏爱学生的义务”由此我想到,教师对学生的爱应是一种理智的诚实的公正的稳定的师爱,它是高尚情感和科学的严格要求相结合的产物。师爱是包含教育目的的爱,而且通过这爱以受到教育效果。陶行知称学生为“爱人”,说明他的教育思想,是把爱和教育视作天生的结缘。教师爱学生,就有教育,学生爱教师,于是教育产生效果。“在我的教育里,小孩和青年是最大,比什么伟人还大。”陶行知先生这样尊重学生。

  作为教师,对学生的爱首先要尊重学生,尊重学生的人格和个性。师生在人格上是平等的,教师不能凭个人好恶而好恶之而褒贬之,绝不能伤害学生的自尊心,把“差生”视为“朽木”。有的教师口诛之余,施以体罚,更是辱人之举。任何一种体罚都是使学生肉体痛苦,它不仅于事无补,反教学生精神倍受刺激,以致他们会摔破罐,撑破船。陶行知最最反对体罚,他准确地说明了体罚的危害:“体罚是权威制度的残余,在时代的意义上说它已成为死去的东西,它非但不足以使儿童改善行为,相反地,它是将儿童挤下黑暗的深渊。”罚非爱,害也。作为现代学校的教师,我们要记住陶行知的话:“我们奋斗的工具是爱力不是武力。”动武,意味着教师自身的失职。

  其次,陶行知先生对学生的爱还应表现在对学生学习、思想、生活上全面关心爱护。即父母想到的,教师想到了,父母未想到了,教师也想到了。由此我想我们现代教师做学生“亲人、朋友和导师”三个角色,这是陶行知教育思想的实践,我们必须认真加以贯彻。

  学习陶行知思想教育心得3

  陶先生的“平民教育”、“生活教育”等思想,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教育工作者,在今天看来,仍然熠熠生辉。我尤其赞同的是陶先生关于“关爱学生”的教育思想。

  每一位老师都想做一名充满爱心的好老师,我也不例外。在平时的工作中,我也在努力践行着教育家们有关爱的教育的理念。但有时,面对着这群状况百出的孩子,不得不感叹一句:“孩子们,想说爱你真的很不容易”

  上课铃响了,教室里仍然闹哄哄的一片。瞧瞧,这边几个男孩子的弹球还没有决出胜负,还在商量着下一堂课再战;那边还有几个头靠着头,研究着手里的卡,谁更厉害;还有几个爱美的女孩子,正在比划着头上的发卡。

  在学生作业本上,醒目地出现了你强调了不知道多少遍不能写错的字,不能做错的题。

  刚刚讲过要保护环境卫生,一会儿功夫,教室里就出现了网乱扔的废纸。

  每天,只要你出现在教室里,不停有学生来向你告状。鸡毛蒜皮的小事都要跑过来说一说,让你帮他评评理。

  一天的工作下来,有时会觉得很累,很烦。受自己的心情的.影响,想给孩子一个笑脸,想温柔地对孩子说上几句,有时都觉得很难。

  这一切,是不是说明了我的爱心缺失了呢?我不敢想象,假如我没有了爱孩子的心情,还怎样去完成我的教育工作。

  在一次的政治学习时,沙校长说的一席话,让我有所感悟,他说:“我们有的老师,总是将自己放到与学生相同的高度,喜欢与学生较劲。学生犯了一点错误,总喜欢揪住不放,搞得学生不自在,自己也痛苦,那不是自己在惩罚自己吗?”

  其实,更准确地说,是我将学生提高到与我一样的高度,一切以大人的标准来衡量孩子的行为。

  爱玩是孩子的天性,下课的十分钟哪能满足孩子的玩耍的欲望,打了上课铃再说上几句又算得了什么呢?每一次开会、学习,校长不也得提醒了几次,会议室里才能安静下来,自己都做不到的事情,学生又怎能做好呢?

  学生的年龄特点,决定了他就是在不断犯错,不断改正错误。不出现一点错误的孩子是不存在的,明白了这一点,还需要对孩子的错误大惊小怪吗?

  学生不断来向你告状,那说明他信任你,想跟你来交流他的想法,其实,你不需要给他多明确的答复,只要能跟他说说话,孩子就觉得很满足了。

思想教育的心得范文第2篇

【关键词】教育的核心 生命的意义 心灵的成长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3)32-0200-02

在一个孩子由幼年到成年的成长过程中,周围的很多人都想对其实施教育,以使其更能适应这个社会,其中包括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等。针对各式各样的教育方法、教育理念、教育观点的讨论不计其数,甚至让有些家长觉得眼花缭乱、无所适从。

一 明确教育核心思想的必要性

在孩子的教育中,很多家长、老师以自己的言行让孩子们知道:他们今天好好学习是为了有一个好的成绩、考一所好的学校、找一份好的工作、过上优裕的物质生活。这样的教育思想貌似合情合理,但结果常常不好,原因是这样的教育理念是一种典型的“猪式教育”。猪就是为了生存而简单重复着一种生活模式,那就是饿了就吃、吃了就睡,猪除了表达“饿”以外基本没有什么问题了。孩子们想到今天如此努力学习的目标竟是过上猪式的生活,当然不愿意付诸努力!人与猪不同,人不仅要生存,而且还有一种与生俱来的天赋,那就是会问:为什么活着?就是天生想感知活着的意义和价值。人首先应解决的是活下来的问题,如学习必要的科学技术知识,作为一己之长来为社会劳动,从而获取相应的劳动报酬。但如果人生的内容仅仅如此,那么不过就是一个动物而已。然而,很多大人就是以这种动物式的生活方式存活一生的,终生仅仅是为了生存。人的智慧、潜力要想很好地发挥,必须摆脱这样的生存理念,树立坚定而乐观的人生观、价值观,不断地去探究“活着为什么”,对这一问题探究的深浅不同,人生的结局也会随之不同。教育的真正价值就在于帮助人们确立人生观、价值观,所以教育首先关心的应是孩子要成为什么样的人,而不是孩子怎样活着!

教育包含了知识的传授、技能的获得、思维能力的提高、灵魂的塑造,以及对于教育过程的享受。其中对灵魂的塑造是教育最高的追求,教育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因而,教育的核心就是对人的灵魂的塑造,是寻找人生的激情与力量,也是寻找人生的智慧与乐趣,是寻找生命的价值与意义,也是让生命变得神圣、崇高、有意义。

二 言传身教,培养孩子们的人品和道德

要想塑造孩子们的灵魂,作为教育者,首先要把培养孩子们的人品和道德放在学习成绩之上。学习成绩只是孩子学习的一个方面,教育不仅仅是孩子的考试成绩,更应该包含使孩子成为一个与周围世界和谐相处的人,一个对周围的人有价值和意义的人。可以设想一下,我们是想做一个备受欢迎的人,还是一个处处被防范的人?好多家长无形中都在教孩子占小便宜,教孩子怎么想办法超过别人,把别人踩在脚下。最后的结果是,孩子不明白在这个世界上怎么生存。你给孩子什么样的思想,孩子未来就是什么样的人。孩子分数的一时好坏,从孩子一辈子的角度去看,没有任何的本质区别。真正能把孩子一生的距离拉大的,还是他的为人处世的品质问题。在这方面,父母的榜样作用尤为重要,如父母如果勤奋好学,乐观勇敢,孩子将来也会如此,反之亦然。作为教师,都会传授知识,但如果只是传授知识,这是最低层次的教师。更高层次的教师在传授知识之外,会让孩子享受这个学习的过程,激发孩子对学习的兴趣,而且能启迪孩子的思维,使孩子学会观察、分析、思考和总结,真正在思维能力上帮助孩子提高。但最高层次的教师还是那些能言传身教地帮助孩子建立积极健康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从而让孩子发自内心地找到学习的动力和乐趣,从根本上帮到孩子的人。这样的教师才是讲的“总开关”,这也应是每位教师自身努力的目标。而对于社会风气建设的要求,希望少一些功利、多一些梦想。

三 教育应让孩子们学会吃苦、敢于吃苦

如果把生命、财富、地位等全部都交给孩子,他们也不一定会幸福,只有教会孩子如何做一个成功的人,教会孩子树立正确的奋斗目标并以合理的方式、方法去追求自己的目标,以及享受达到目标后的幸福感和满足感,孩子们才会获得真正的幸福。孩子的很多表象,如懒惰、不爱学习、遇到困难就退缩等,实际上就是不愿吃苦的表现。不愿吃苦的人不想改变,总想沉浸于他已习惯了的舒适氛围里。教育者要鼓励孩子去勇于突破自己,让他承担起自己应尽的责任,不是告诉他要去追求成功、优秀、卓越,而是要把成功、优秀、卓越深深地烙在孩子的心灵深处,让它们与孩子的生命融为一体。先让孩子享受到适量的成功、优秀与卓越,他才会渴望更多的成功、优秀与卓越。让孩子明白,生命的真正精彩,源于不断的努力,把艰辛的劳作看作生命的必然,即使没有收获的希望,也可以心平气和地继续。我们要锻炼自己的能力,掌握更多的知识、技能和社会礼仪,鼓起勇气,运用智慧,去和一切艰难困苦作斗争,才能获得更加幸福的人生,而沉溺于安逸懒惰中才是真正苦难的开始。

四 进行心情教育

教育的核心是孩子心灵的成长,除了培育孩子的人品道德和吃苦精神,还需培养孩子对生命的热爱——进行心情教育。作为教育者,应永远探寻一种本领:在任何情况下,既能促进孩子的进步,又能保持孩子的自尊不受伤害,让孩子感到活在世上很美好。这就离不开教育者的鼓励和信任,以及优秀的人类文明的熏陶。今天的学校教育基本上是知识教育,这种教育对于孩子们的幸福、快乐和成就感来说是严重不足的,是跛脚的,需要其他方面的教育来补充。所有的教育者都应让孩子们感知到:人生有着神圣而崇高的意义与价值,不同的人类文化传递着同样的真理——每一个生命都是伟大的,这是父母最应传递给孩子的。教育就是帮助孩子们成长,让他们去创造幸福、快乐、有成就感的生活,成为一个对自己、对家庭、对社会有用的人,而不只是一个考名校、上名校的人。

总之,教育就是让孩子从动物到人,包括三个方面:求知——激发好奇心和探索欲;求善——学会与人相处、实现共赢;求美——学会创造。简之,教育的精神目标就是《易经》里讲的:天行健,君子当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就是让孩子们有理想、有抱负、有追求,处事勤奋、努力学习、刻苦工作,就是与人和睦相处,勇于承担责任,懂得感恩,懂得爱,能包容与接纳等。教育实际上不仅仅是对于孩子的,教育是每个人一生的事情,是人的不断学习与追求。

思想教育的心得范文第3篇

关键词:新时期;思想品德课;渗透;德育教育

中图分类号:G63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5)10-0074-01

德育是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教育的首要任务,思想品德课是实施德育教育的重要途径,思想品德课在初中德育工作中的作用是其它途径所不能代替的。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曾明确提出:"教学如果没有进行道德教育,只是一种没有目的的手段,道德教育没有教学就是一种失去手段的目的。"初中学生是祖国的未来,他们的思想道德状况如何直接关系到中华民族的整体素质,关系到国家的前途和民族的命运。加强对青少年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是我们每一位教育工作者所肩负的历史使命。思想品德课是学校德育工作的主渠道,是培养学生良好思想道德品质的重要途径之一。那么,如何在初中思想品德课中渗透德育教育呢?笔者结合教学实践,主要从以下方面进行探讨。

1.用教学内容渗透德育教育

在现阶段,课堂教学依然是初中思想品德教学的主要形式,利用初中思想品德课的教学内容进行德育渗透,是充分发挥德育功能的重要途径。比如对初中一年级学生,主要对他们进行良好心理品质、高尚道德情操和正确思想方法的教育,使他们懂得磨练意志 优化性格、自尊自信、陶冶情操、严格自律对个人成长的意义;引导他们正确对待社会,培养健全人格;使他们具有面对挫折的承受能力和对待成功的正确态度,以适应现代社会的需要。对初二的学生进行法律常识的教育,是他们了解法律在治理国家中的重要作用,知道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培养学生的护法能力,帮助学生初步形成适应现代生活所必须的法律意识,自觉遵守宪法和法律,依法规范自己的行为。对初三学生进行社会发展常识和基本国情教育,帮助学生树立崇高的社会理想,增强社会责任感,立志做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这些内容都是德育教育的重要内容。教学实践证明,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写学习心得、政治小论文、社会调查,能及时的进行思想反馈,增强德育教育效果。

2.用丰富多彩的活动渗透德育教育

传统的思想品德课基本上是一节课灌输一个道德观点或观念,世界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道德准则,只有当它们被学生自己追求,获得和亲身体验的时候,只有当它们变成学生独立的个人信念的时候,才能真正成为学生的精神财富。"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积极创造条件,开展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让学生走出课堂,走进生活,走向社会,亲身体验,用心感悟,提升自己的道德修养。例如:我在上《做诚信的人》这一课内容时,针对学生中普遍存在的撒谎、作弊、违纪等不守诚信的现象,开展了一次《诚信伴我成长》的主题班会活动。在班会活动中,学生们对身边各种不守诚信的现象进行分析,就如何做一个诚实守信的人踊跃发言,通过这样的活动,学生们更真实、更深刻地体会到诚信是立身之本,做人之道,从而增强了诚信意识。又如,为了更好地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我结合学校每周一升旗仪式,组织学生开展"国旗下的讲话"活动,面对庄严的国旗,把自己心里想对祖国说的话,热情洋溢地说出来,从而在学生心里逐渐树立起对国旗对国家的神圣感、自豪感和责任感,升华了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再比如:结合学校"献爱心学雷锋小组"成立周年庆的实际情况,组织学生开展了"爱心一小步,道德成长一大步"的专题活动。在活动过程中,学生们热情高涨,纷纷表示以后要把每月的一些零花钱省下来捐给"献爱心学雷锋小组",帮助那些生活困难的同学,还有更多的学生通过捐书,收废品(将废书、废纸、饮料瓶积攒起来)等不同方式表达自己的一份爱心。参与这样有意义的活动,对培养学生关爱他人,助人为乐等良好道德品质起到了促进作用。总的来说,思想道德教育的本质是体验,只有在实践中体验,不断获得自身感受,并进行自我教育,才能更好地促进学生正确思想观念和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和发展。

3.利用实际生活渗透德育教育

新课程下的思想品德教学中,联系生活实际就是要面向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开发和利用生活中的课程资源,选取学生关注的话题,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结合学生在生活实际中存在的问题,引导和帮助学生获得对生活意义的领悟,获得对生活、对世界、对人生的反思和感受,获得对现实生活中人性的丰富性和复杂性的认识,开拓学生丰富而独特的精神世界,从而使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理论知识源于生活的需要,是从实践经验中抽象出来的,是人们生活经验的积累和总结。初中生虽然涉世不深,但对生活已有自己的经验积累。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重理论的指导作用,强化理论灌输的同时,更要通过联系实际,以学生的直接经验,以学生对生活实际的了解、认识和感受作为认识理论知识的基础。特别是用发生在同龄人身上的一些事例去教育学生,极具亲和力和说服力,很容易和他们产生共鸣。比如在教学"如何拒绝诱惑"时,我发现很多同学都有自己的一套方法,就先让他们发表自己的见解,然后因势利导,把好的想法推广给全班同学。这样既摆脱了课本上条条框框的束缚,也使学生真正理解和接受了拒绝诱惑的方法。在日常教学中我常常采用"身边的事教育身边的人"这种方法,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培养学生良好道德品质意义重大,作为德育一支中坚力量的思想品德课,要充分发挥和强化它的德育功能,增强道德教育的实效,提升青少年整体道德水平,为国家建设发展培养高素质的人才。

4.利用第二课堂渗透德育教育

思想教育涉及大量的实际问题,单靠课堂教学不可能完全解决,而开展第二课活动不但有助于学生解决问题,而且还能培养学生多方面的能力。因此,我们要求政治教师积极开展思想政治课的第二课堂活动。例如:针对学生浪费严重的问题,某校举办"反浪费展览";针对学生经常上网,开展"中学生上网利弊"的辩论会等等"请进来,走出去",是用社会力量来启发、教育学生。又如:为了加强安全教育,我们邀请县交通局的有关领导作报告;为了宣传禁毒知识,不少学校邀请公安部门、戒毒所有关人员作专题讲座。通过这些活动,产生了课堂教学所达不到的效果。再如:学习"我国的人口、资源、环境等状况"的内容时,活动教学中要求"调查本地区存在的环境问题并向有关部门提出合理化建议。"我们可以组织学生通过走访、参观、实地考察了解学校周边在水污染、噪声污染、大气污染、动物保护、植物生长等方面的状况。在合作中分享交流,在探究中感悟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和谐的可贵,并通过如"绿化设计我们的校园""关于学校周边环境的调查报告及建议"等可操作性活动践行来加以内化,增强学生的责任意识和义务感。

总之,在初中思想品德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是一项长期艰巨的任务,必须端正教学指导思想,确立德育观念;思想品德教师在教学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主体性意识;以情感人,情理交融,努力提高教学质量;拓宽教学渠道,把课堂教学延伸到学生的第二课堂活动之中。这样,才能提高思想品德课的教学实效,充分发挥思想品德课的德育功能,培养时代所需要的人才。

参考文献:

思想教育的心得范文第4篇

一、课程开发的立足点

(一)学校的文化渊源

绍兴鲁迅中学以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鲁迅先生的名字命名。鲁迅先生一生从事教育,对教育有诸多自己的论述,其中比较著名的是对“立人”思想的阐述:“是故将生存两间,角逐列国是务,其首在立人,人立而后凡事举,若其道术,乃必尊个性而张精神”,“掊物质而张灵敏,任个性而排众数”,只有这样,才能让中国“屹然独立于天下”。这种思想的文化基础是“外之既不后于世界之思潮,内之仍弗失固有之血脉,取今复古,别立新宗”。学校以 “立人”作为立校之本,可谓对学校发展的意义重大且深远。

(二)本地的生活习俗

每个人都离不开时代的影响,鲁迅也不例外。先生的作品,有太多的绍兴印记:从主人公名字的命名到孩子的游戏,从所说的话语到渗透人心的思想、生活习惯等,都有体现。我们要让学生读懂鲁迅,必须先让他们了解鲁迅作品中体现出来的绍兴传统文化。先生的思想,有太多的绍兴人思维;先生的灵魂里,有太多的绍兴人烙印。鲁迅中学的学子,有必要对先生有相对全面的了解,以更好地承继“立人”文化。因此,我们引导教师特别是语文教师开发与“鲁迅文化”相关的校本课程,以便对学生系统地进行“立人”教育。

二、课程的框架

我们首先构建了以鲁迅“立人”教育思想引领的学校特色文化框架(如图1),并以此为基础,构建了以“立人”教育思想为核心的学校课程体系框架(如图2)。这两个框架是学校校本课程群得以顺利开发并彰显鲁迅文化特色的哲学基点和强有力的依据。

三、课程的实施

在课程的实施过程中,我们追求课程开发精品化、课程教学条理化、教学管理系统化和教学评价多元化。

(一)课程研发精品化

做精做细做实一直是学校追求的目标,为使研发的课程有特色、成精品,我们首先确立了特色校本课程的建设思路。①坚持以鲁迅“立人”教育思想引领课程多元化发展的办学思路,为具有不同智力潜能的学生多元发展构筑人人成才的立交桥,为学生的多元发展和多元成才铺设多元化通道。②贯彻“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立人”核心思想,夯实高中生文化底蕴,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自主选择、自主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的能力,给学生更多获取知识、提高技能、提升能力、展示自我、实现发展的机会。③加强对课程的整合研究,借助城区学校丰富的社会教育资源,开辟学习和实践基地,优化师资队伍结构,从高校、职校、社区、家长中聘请兼职教师,还聘请外籍教师,为课程改革注入活力;构建满足学生发展需要的、注重学生特长发展和能力培养的多样化校本课程,使不同的学生通过学校课程的学习能够学以致用、学技相通,多元发展;充分挖掘每个学生的潜能,关注学生差异,满足不同学生充分发展的需要,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定基础。④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教师更新教育思想和变更教育教学方式和方法,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由单纯的管理者、教育者转变为既是管理者、教育者又是服务者;思想教育由单向的教育转变为双向的沟通,课堂教学由单向的传授变为双向的互动。

其次从三个维度入手,进行研发实践。①思想上宣传。先在全校层面进行整体发动,校长着重提出学校在新一阶段的行动方向,指出新一轮课改的思路,以使全体教师在心里有个底。②理论上引导。通过“请进来”和“走出去”的方式,对全校教师开展分层分批的校本选修课程开发培训,从理论上引导教师们认识校本课程,了解课程开发的含义、要求和操作方式。③行动上实践。校本课程的研发实施分三个步骤:教师申报—评委初审—学校复审。符合相关条件的申报教师填写《鲁迅中学选修课程开发申报表》,由学校分学科课程评审小组根据标准审核申报表。初审通过后,教师撰写500字以内的课程简介和教材说明提交复审。复审通过后,将该课程移交学生选课指导中心,正式作为学生的选修课程,并将教师写好的课程简介(含上课教师的基本信息)传入内网,让学生按既定程序进行自主选择。对于语文教师的校本课程开发,我们特别强调必须与鲁迅有关,做出特色。我校专门开发的“鲁迅文化课程群”,内含16门与鲁迅先生相关的课程,其中有4门被评为省精品课程。

(二)课程教学条理化

我们遵循“网络准备—年级发动—学生选课—适度调整”的程序,尽量做到选课有序。

第一步,为配合学生顺利选课,信息技术组教师加班加点,自主研发出相应的网络选课平台(现已经加入省平台)。学校将分好类的课程挂在内网上。高一各班级上报并核实每位学生的基本信息,如身份证号码、姓名中有无错别字等,年级统一后由信息技术教师传到内网上,并设置好每位学生的用户名及密码,以便他们自行选课。

第二步,年级组召开班主任会议,落实浙江省课程改革方案的精神,明确学生选课的具体操作要领。

第三步,利用下午和晚上的自修时间,高一学生分批进机房,在机房里,每位学生用自己的用户名和密码进入内网,先看课程介绍,再选适合自己兴趣和口味的课。学校规定每门课的选课人数在10~40人之间(小于10人不开班),且不得由他人代选。

第四步,各班选完后,信息技术教师整理选课情况,查出未选课或选课不成功的学生名单,报年级组,由年级组通知班主任,班主任再告知学生重选。

我们尽量做到教学安排合理。在时间上,每周二和周四两个下午,另加周三第7节的修身课,共计8课时。在课表编排上,因为上课的并非全是高一年级的教师,在教学时间上可能会有冲突,所以课务由教学处统一协调,努力做到“四落实”——上课教师落实、教学时间落实(一旦确实,不再变更)、上课地点落实(除原行政班外,另外再根据需要开辟上课教室)、上课对象落实(每 位上课教师做好点名及课堂管理工作,学生处则负责对逃课学生的处理)。在走班上课方面,我们采用选修课教学打破原行政班上课的形式,由学生走到设定的教室去上课。经过不断完善,目前运作一切正常。

(三)课程管理系统化

1.教师管理

教师管理的相关规定如下:

(1)各开课教师应做好各项开课常规(计划、教案等),做好学生出勤记录(如有学生缺席应及时报学生处)工作。

(2)教师在开课过程中应及时听取课程改革领导小组和学生的意见,并根据实际情况修改教学计划,经教学处同意后执行。

(3)教师应做好每个学生在课程学习中的过程记录和结果评价等工作,在课程结束后到教学处做好归档工作,主要包括教案和课程资料、学生评价等。

(4)学校在各类评职评优中适当优先考虑开设选修课程的教师,课程管理委员会可以通过学生调查、家长调查等多种形式对开课教师实行考核,考核结果将与课程津贴的发放及奖励直接挂钩。

(5)鼓励教师通过进修、培训、自学等方式拓展自己的选修课程教学经验,凡课程被确定为拟开设课程,开课教师可在考核中得到适当加分。

2.学生管理

学生管理的相关规定如下:

(1)学生根据自身发展需要在学校公布的学校课程拟开设目录中选择课程,所选课程经确认后不予更改。若学生所选课程因学校因素未能开课,学校将通知学生重新选择。允许学生到高校、中等职业学校、社会机构修习选修课程。学生学完一个模块,经考核或认定合格(必须向学校提供相关证明材料),即可获得相应学分。

(2)学生应按照学校安排在指定时间到指定教室上课,认真参加选修课程的学习,不得随意缺课,必须完成必修课程的三分之二以上(含三分之二),否则不能取得该选修课程的学分。若学生中途需要退出该选修课程而选修其他课程,必须以书面形式向学校提出申请,经同意后可以改选课程(只能得到改选课程的学分)。

(3)学生应做好选修课程学习记录,积极参与课程的建设,有权向任课教师提出合理化建议和要求。在达到出勤率的要求并参加该课程的考核后可获得该课程的学分,成绩按优、良、合格、不合格记录归档。

(4)学生拥有课程的评价权,每学期学校将安排学生进行课程评价。课程管理委员会根据评价结果做好调查与分析,计入开设该课程教师的考核中。

3.学校管理

学校管理的相关规定如下:

(1)课程规划处在学期末做好下学期的课程计划,在新学期开学前2周确定开课课程和选课名单,学期初正式上课。

(2)各类课程教学的常规工作按鲁迅中学原教学常规要求实施。

(3)定期做好各类教学常规检查,开展相关的教研活动。

(4)做好课程资料收集、归档等工作。

(5)课程的资源和经费保障:学校通过多种途径和渠道对教师进行相关培训,根据教师特点和教师意愿相结合的原则,开设选修课程;学校保证课程开发资金、上课津贴、精品课奖励津贴以及与选修课教学相关的设施设备完善资金。

(四)课程评价多元化

1.课程评价的立足点

课程评价立足于学生的自评和教师的考评两点。

(1)以学生自评为基础。第一,校本课程不采用书面考试的唯一方式,除平时必须做好的考勤评价记录外,还在课程结束时,对学生进行一次考查,考查形式可以是调研小报告、心得体会等。第二,教师根据每个学生参加学习的态度进行评价,可分为“优秀”“良好”“及格”“不及格”记录,并以此作为“优秀学生”的考核条件。第三,学生成果通过实践操作、作品鉴定、竞赛、评比、汇报演出等形式展示,将成绩优异者的成果记入其学籍档案。

(2)以教师考评为依据。第一,教师教学必须有计划、有进度、有教案、有考勤评价记录。第二,教师应按学校整体教学计划的要求,达到规定课时与教学目标。第三,教师应保存学生作品及在活动、竞赛中取得成绩的资料。第四,教学处通过听课、查阅资料、访问等形式,每学期对教师进行考核,并将考核结果记入该教师的业务档案。第五,教学处检查、记录平时的教学情况(含学生出勤情况、教师教学状况)。

2.课程评价的特点

课程评价呈现评价主体多元化、评价内容全面化、评价方法多样化、评价过程程序化、学分认定多元化等特点。

(1)评价主体多元化。我们尝试让教师、学生、学校管理者以及学生家长共同参与校本选修课程的评价,试图以校内校外两个维度、四个层面的评价,作为对学生的最终评定。这比由教师的单一评价反映的结果更客观、更全面。

(2)评价内容全面化。这主要针对学生而言。学校和教师在新课程目标的指导下,在学生评价的标准和内容方面,体现全面发展的精神。除学生的成绩外,还重视学生其他潜能和特质的发展,尤其是探究和创新能力、合作能力、实践能力等方面的发展。我们不仅评价学生对知识与技能的掌握情况,还对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课程目标的落实情况进行评价。

(3)评价方法多样化。我们把量化评价和质性评价结合起来,较常用的方法有:作业——除书面作业外,还有实验操作作业、综合实践作业、口头交流作业等;测验——以随堂测验或专题小测验为主,重在诊断教师的教学情况和学生的学习结果;观察——课堂上针对学生的行为进行观察,并通过成长记录、小调查、情景测验等方式了解每一个学生的优点和潜能、不足以及发展需要。

思想教育的心得范文第5篇

论文关键词:小语种;专业思想教育;职业生涯规划 

 

目前我国部分学生在填报高考志愿时缺乏有效指导,学生选择专业时具有盲目性,从而陷入专业困惑。专业思想教育的目的是帮助新生了解所读专业的基本情况,使他们进一步稳定专业思想,树立专业学习信心,以积极的心态投入专业学习。 

一、小语种新生专业思想不稳定的原因 

随着中国经济的迅猛发展,我国在外交、贸易、经济和文化领域对外交流不断扩大,一些欧美之外的非英语国家也在与我国建立合作关系。来自西班牙、法国、意大利等国的在华投资企业不断增多,加之国内不少企业正在开拓南美洲、非洲市场,从而带动了人才市场对小语种毕业生的需求。然而,由于种种原因,笼罩在美丽光环之下的小语种新生也不时显露出专业思想不稳定的迹象。 

(一)缺乏入学心理准备 

小语种提前考录及被调剂的学生,入学前没有做好充分的心理准备,进校后专业思想不稳定,专业学习兴趣不足,学习动机不明确,严重影响学习积极性。正因为在专业学习的过程中缺乏坚定的信念和足够的动力,导致学习效果不理想,有的甚至产生厌学心理,出现逃课、考试不及格和考试作弊等情况,严重的在第一学期未结束就提出了转专业的申请。 

(二)语言只是一种工具 

“语言,更多的时候只能作为一种交流的工具和载体”,所以越来越多的小语种学生意识到仅仅掌握一门外语已远远满足不了社会的多元发展需求,并把努力发展自身、最终成为高素质的复合型外语应用型人才作为自己的目标与追求。然而在实践中,某些学生过于注重功利,忽视小语种专业的基础学习,一味追求多专业的复合。毕业后因专业知识不过硬、专业技能训练不足而导致难以从事高水平工作的实例比比皆是。这一切与满足社会需求的初衷相背离,应当引起我们的注意。 

(三)学习压力较大 

各类小语种的专业学习难度较大。四年内掌握一门外语本身具有较高的难度,加之对于“学习零起点”的学生而言,还需要参加其他各类通选课及英语课程的学习,使他们的学时量大大增加。少数同学在面对学习困难时甚至决定放弃对小语种的学习。 

(四)就业形势不明朗 

1、英语冲击。小语种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越来越受到英语的冲击,许多学生都被迫接受现实——英语在实际应用中有着不可忽视的巨大优势,其使用概率远远高于学生自身学习的小语种。 

外语教育在我国逐渐普及,人们学外语的意识逐步提高。同时,学习外语的条件也不断改善,现在很多外语培训机构都纷纷开设了小语种培训班。而目前在高校内第二外语课程的开设,更是使许多英语类专业的学生有机会接触小语种的学习。非专业学生小语种水平的不断提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小语种毕业生的就业市场,毕业生因此面临的就业压力不断增大。 

2、就业空间冲击。语言对象国文化的吸引力及良好的就业形势是当初学生报考小语种最主要的因素,但必须认识到,小语种就业的绝对空间远小于通用语言,而且各地对小语种种类的需求也不一样,小语种就业形势参差不齐,所以就绝对机会而言,小语种的就业空间要更小一些。 

(1)期望值居高不下。一方面,就业意向与现实需求的矛盾。目前小语种优秀毕业生偏向到高校或国家政府机关工作,如外交部、中联部、国家安全部等中央部委和各省市的外事机构等。尤其是女孩子,他们更希望在教育业、外事部门等领域发展而不是在外贸行业。但是据这几年的就业情况来看,小语种毕业生近半数从事外贸工作,这主要是因为珠三角地区除了国有外贸公司、外商外资企业外,同时还涌现出了大量为拓展海外市场而纷纷设立对外联络部门的民营私营外贸企业,这些企业为小语种毕业生提供了大量的就业岗位。所以某些同学存在“学习小语种就业范围狭窄”的想法,从而产生心理障碍。另一方面,前途设想与现实结果的矛盾。受金融危机影响,各行业普遍薪酬降低,这与部分家长及学生的心理预期差距较大。一是家庭在教育投入上的增大,客观上提高了家长对子女的期望值。二是部分小语种毕业生对工作地点、行业、工资福利待遇、环境条件等的期望值居高不下,单位好、福利好、工作稳定、专业对口还是毕业生选择就业单位的首要因素。过高的就业期望值,往往限制了小语种学生的就业。 

(2)小语种女生就业处于劣势。在小语种学生总人数中,女生所占比例大大超过男生,而“重男轻女”的思想更是影响了女大学生的就业,有些单位(尤其是外派的岗位)明确表明男生优先录取,而不考虑其他因素。 

二、以活动为载体,加强小语种新生专业思想教育 

新生专业思想教育是高校入学适应教育的重要内容,这关系到新生能否以最短的时间、最佳的状态来适应大学四年的学习,进而又影响到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以及学校良好学风、校风的建立等一系列问题。因此,广东外语外贸大学西方语言文化学院把新生专业思想教育摆在重要位置,将新生专业思想教育通过校园文化活动固化为一系列教育具体内容。 

(一)早读制度 

专业学习入门,对新生适应大学生活至关重要。仅有单纯的学习目标和信心不足以使新生尽快适应新的学习生活,掌握大学的学习方法在此便显得尤为重要。为了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全面夯实专业基础,进一步促进院风学风建设,我们根据语言学习的规律,在新生中实行早读制度,并在每学期结束后评选早读积极分子,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二)新老生学习经验交流会 

为了在西语新生中营造一种积极钻研本专业的学习气氛和优良的学习环境,我们还举办新老生学习经验交流会。西语学院涵盖了浪漫的法语、严谨的德语、务实的俄语、优美的西班牙语、动听的意大利语以及最近加入西语大家庭的葡萄牙语共六种专业。这些欧洲语言与我们所掌握的母语,甚至是英文都有很多的不同之处。交流会上,高年级学生代表将自己的学习方法和小秘籍毫无保留地传授给新生,让新生更了解自己学习的语言,激发同学们的学习热情,从而找寻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 

(三)知识竞赛 

为帮助新生了解欧洲多国知识文化,使他们进一步稳定专业思想,树立专业学习信心,以积极的心态投入专业学习,由西语团委策划主办的,主题涉及欧洲六国历史、政治、地理、文化风俗等内容的六国知识竞赛,通过生动有趣的形式,培养了新生的学习兴趣,强化了新生的学习意识,让新生在深入了解自己专业的同时,更加热爱专业语言的学习。与此同时,加强了学院六种语言间的优势互补,强调文化交流,打破同学们只限于对本专业国家文化了解的情况,更增进不同专业同学之间的情感。 

(四)语音语调大赛 

为提高新生的口语水平,我们举办了新生语音语调大赛。比赛形式多种多样,跌宕起伏。通过竞赛的形式,达到提高新生专业学习的主动性的目的,对新生适应大学的学习状态有着极好的正面引导作用,同时为良好的院风和班风建设创造了条件,促使他们健康成长。 

(五)欧洲名城推介活动 

通过现场讲介、播放幻灯片、歌舞表演、乐器演奏、品尝甜点和咖啡等生动多样的形式,向新生介绍了包括法国、德国、奥地利、俄罗斯、西班牙、意大利六个国家共10座有代表性的城市,新生仿佛搭乘了一趟“欧洲旅游专列”徜徉于欧洲经典名城之间。此项活动不但加深同学们对专业对象国文化的了解,树立“爱我专业”的思想,而且充分调动广大同学主动了解专业对象国的历史、地理和风土人情的积极性,在全院营造出浓厚的学习气氛,从而促使他们更加积极的投入到学习当中。 

(六)欧罗巴文化节 

欧罗巴文化节是西语学院结合自身的专业特点举办的与欧洲语言及文化息息相关的特色品牌活动。其主要的活动形式有:欧罗巴嘉年华、欧罗巴名家论坛系列讲座、欧罗巴小语种歌唱比赛、多国电影展、欧罗巴影视配音大赛、欧罗巴音乐之夜、欧罗巴风情图片展、欧罗巴戏剧节等,内容包罗万象,精彩纷呈。欧罗巴文化节的成功举办,不仅展现了西语学院的专业特色,同时也激发起新生对欧洲文化的兴趣,加强对其文化底蕴的切实领悟。 

三、加强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是关键 

对小语种新生进行大学生涯规划教育,可以增添他们学习的动力并有效地引导他们结合所学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和自己的职业兴趣、职业理想、特长爱好等,规划具有个性化特点的学业生涯,确定自己的奋斗目标,并不时根据自身的发展情况不断地对自己的学业生涯规划作出调整,使自己朝着拟定的目标前进最终成才。 

(一)引导学生正确定位 

1、自我认识之重。刚入学的新生普遍缺乏自我认识,他们对自己的职业兴趣、职业能力和职业定位缺乏了解,在追求自我发展时方向性不强。大学学习的过程是新生认识自我、认识社会,并主动调整自我,适应社会的过程。面对各自专业的严峻形势,小语种学生要学会与时俱进,制定合理的职业生涯规划,不断更新学习观念,给自己一个正确的社会定位。 

2、期望值之痛。小语种毕业生历来重视工作品质和生活质量,一心向往大城市、好单位的他们,盲目追求高收入、专业对口的就业岗位,对于薪金的要求过于理想化,却对自己是否有足够的能力去适应或者实现自己想要的目标缺乏考虑。对大多数小语种毕业生来说,要找到一份工作并不难,问题在于过高的心理期望值脱离了社会的需要和现实的可能。高校应引导小语种毕业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和就业形势调整就业期望值。 

(二)引导学生重视英语学习 

面对如今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世界各国各领域的交流更加频繁。英语作为目前世界最通用的语种,使用范围广,日益成为高校毕业生步入社会后、特别是迈入外贸行业后必不可少的语言工具。因此,高校应进一步修订教学计划,加大英语作为第二外语的教学投入,增加小语种学生的英语教学时数。对学生而言,也要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资源加强英语学习,注重英语能力的培养。 

(三)引导学生合理“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