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传统文化与民族文化的关系

传统文化与民族文化的关系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传统文化与民族文化的关系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传统文化与民族文化的关系

传统文化与民族文化的关系范文第1篇

摘要民族传统体育就是那些在历史的长河中所产生的具有本民族特色的体育物质形态和精神形态的总和。它既包括古老的已成为历史的体育,也包括尚在流行的体育形态。当一个外来事物传入的时候,必然会引起一场生存空间的战争,所以当1900年西方奥林匹克文化传入我国的时候,对于我国民族传统体育是一场前所未有的考验,由此带来的利与弊很值得我们探讨和分析。

关键词民族传统体育奥运文化体育

一、民族传统体育与奥林匹克文化的抗争

中国民族传统体育的理论基础是中国哲学中的阴阳五行学说,这种学说往往强调的是整体性和系统性,而忽视了局部性和细节性,这就导致了只有直观的经验,而缺乏实践的经验。在这种民族传统体育的理论模式下,所提倡的体育价值取向是重视性的修养,轻视命的修炼;重视人际间的和谐,轻视公平性的竞争。所有的这一切,在当时与奥林匹克文化大相迳庭,完全不相符合,因此,东西方体育在文化理念上的冲突是无法避免的。

由于西方文化是伴随着侵略者的炮舰而闯进中国社会的,因而具有爱国主义传统的中国人民,对西方文化从一开始就有着一直强烈的抵触情绪和逆反心理,这是能够被理解的。所以在“五四”运动前的中国体育界,便有人在“保存国粹”的口号下,主动扛起了维护、坚持民族传统体育的大旗;在迎合国人朴素的民族情感的条件下,悄悄地与刚刚进入国门的奥林匹克文化进行着抗争。

前后,中国民族传统体育除了在理念上与奥林匹克文化发生冲突外,在具体行为上也有很多抵制的措施。主要表现为:一方面是民间有关民族传统体育的机构和研究组织的不断涌现;一方面是政府对民族传统体育的大力支持和提倡。仅1911-1925年间,我国出现的著名武术机构和组织就有“天津中华武术会”、“北京体育研究社”、“中华尚武学社”等等,其中最著名的就是“精武体育会”,即霍元甲创办的精武会。我们虽然在精武体育会的宗旨里看到了“以提倡武术,研究体育,铸造强毅之国民为主旨”的一段说明,但事实上在1915年以前,他的活动仅限于推广武术。后来在的影响下,开始扩充学科,改良形式,并增加了兵操,文事,游艺。其别是游艺一科,引进有大量的近代西方体育项目,诸如足球,篮球,网球等等。这充分表现了当时社会先进力量与中国封建的旧思想,旧文化,旧礼教的势力在做抗争。

二、借奥林匹克模式改造自己

如果说“五四”前后,中国民族传统体育与奥林匹克文化之间,更多地是表现为一种抵制,一种抗争的话,那么大致从1927年开始,中国民族传统体育则在自我反省的基础上,走上了借助奥林匹克文化而进行自我改造的近代化进程。当然,一种观念的解放和革新,绝不是一朝一夕的事请,它应当表现为一个长期的渐进过程。在奥林匹克文化影响下的中国民族传统体育改造,同样反映了这一特征。尽管早在1927年起,人们就注意到了用奥林匹克模式改造民族传统体育,并且获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这不等于说,中国民族传统体育与奥林匹克文化之间就没有了冲突。也正是有了这种矛盾和冲突,才真正发展了中国民族传统体育,也发展了奥林匹克文化运动。

三、中国武术首次亮相奥运会

在奥林匹克运动史上,1936年的柏林奥运会,曾给人们留下了许多个重要的印象。例如:在科技运用方面,这届奥运会上首次采用电影这一形式对奥运会进行了完整的记录,这不仅给奥林匹克运动留下了宝贵的历史资料,而且也扩大了奥林匹克运动在全世界的影响。其实,柏林奥运会上还有一个重要的亮点,那就是中国代表团为大会所进行的武术表演。这是具有典型东方文化色彩的中华武术,首次在西方文化一统天下的现代奥林匹克运动会上首次亮相。 只要稍微考证一下从第1届-第11届的奥运会,我们就可以清楚地发现:她的举办地,是在清一色的西方土地上;她的比赛项目,也是清一色的西方体育内容。然而1936年的柏林奥运会,却让人们惊喜的看到了来自中国,具有浓厚东方文化色彩的,一种全新的体育项目表演――中华武术。这次的武术表演,向世界体坛充分展示了中国优秀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风采,她不仅带给西方人以体育场上的意外惊喜,而且也为世界奥运文化增添了一朵含苞欲放的奇葩。

中华民族传统体育承载了中国优秀的民族传统文化,具有教育、民族凝聚、休闲娱乐、观赏等功能和价值。舞狮、蹴鞠、太极拳等民族传统体育已被列为世界或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这证明它对人类文化传承、社会生活的重要性。奥林匹克文化已成为当今世界体育文化的主流,不可否认的是,现今的奥林匹克运动抹上了浓厚的西方文化色彩,东方传统体育正处于被拒置奥林匹克运动大门之外的尴尬境地。在实现世界文化多样性,保护人类的生存资源、知识存库的呼吁声中,代表东方民族特色的中华民族传统体育与奥林匹克运动的交融势必得到加强。

参考文献:

[1]罗时铭.中国近代体育变迁的文化解读[M].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7.

[2]谭华.体育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3]王家宏.文化视野下的奥林匹克[M].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7.

传统文化与民族文化的关系范文第2篇

关键词:科技;少数民族文化;传承;理论研究

文化是民族的重要特征,少数民族的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具有灿烂的文化、悠久的历史,中华民族文化几千年历久不衰,中华文化的链条没有间断。但是进入现代文明社会,各个少数民族在走向现代化的过程当中,世代相传的优秀的文化面临着消亡和被同化的困境。面临着两难的选择,一是如何弘扬、保留自己的传统文化,能使自己的传统文化在现代的社会发展过程当中不落伍或者不被抛弃;同时,又吸收其他先进民族的文化,甚至世界一切先进民族的文化,使自己的文化不断得到创新,使自己的民族文化不断的发展进步。少数民族文化与其它文化交流,受着外来文化的影响,对此,许多专家和学者开始关注科技在少数民族文化传承与发展的作用,开展研究,成果丰厚。

笔者对近年来的学术期刊和相关的著作进行了目录检索和查阅,通过对这些文献的分析,可以发现专家与学者们主要从民族文化的理论、学术活动、技术手段、传承和保护的模式、发展战略等方面进行研究,收集的材料也主要是从事文化研究的专家和专门研究少数民族文化学者的实际调查所得。研究的动态变化上,改革开放以前学者们对此的研究较少,进入20世纪八十年代后的研究成果较多,早期也主要是对民族文化的收集与整理,后期才逐渐将少数民族与汉文化,与国外文化进行比较研究,而且随着研究的深入,对此的研究也更加理性和全面。本文对近年来少数民族文化的研究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归纳和总结。

一、科技在少数民族文化传承中的作用理论的研究

专家与学者们主要从民族文化的传承和保护的模式、发展战略等方面进行研究,收集的材料也主要是从事文化研究的专家和专门研究少数民族文化学者的实际调查所得。龙秀雄认为科学技术的发展不仅改善了人们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加强了文化交流,促进了各民族文化的融合和人类文化的进步,同时也在深刻影响民族文化的外部环境、物质基础和深层结构等,对民族文化主体性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1]王舒宇认为科学技术是一种文化因素和文化力量,渗透于经济发展和社会生活多个领域,对民族文化建设起着重要的推动和支撑作用。[2]徐延花分析文化与科技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利用现代科学技术成果和方法,科学,合理地开发利用这一资源,为民族发展的现实服务。[3]李忠斌的观点,科技进步丰富了民族文化的内涵,推动着民族文化向更高层次演进。[4]专家学者们在科技进步的宏观内涵下对保护和传承民族文化的积极作用做出了正面的,客观的判断,在此研究的基础上,对民族文化和科技发展相互之间的规律,对研究前景进行了展望。

二、综合全面的分析科技在少数民族文化传承中的作用的理论研究

同时,部分学者也在关注着科技在发展民族文化产业的相互作用中,正反面等做了相关的研究,发表了很多独特的见解。从全面大局方面,梅其君认为“现代技术对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影响具有双重性:有利于和不利于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保护与发展的方面有共存现象”[5]。龙秀雄也分析了在全球化背景和受先进科技影响下,传统民族文化的发展所面临的严峻的考验[7]。从正面方面的观点分析,“要使民族地区的社会经济超常规的发展,必须发展民族文化;发展民族文化必须普及科技。可以说,科技能力普及直接影响着民族地区文化产业和经济的发展。[6]”从反面分析,吕乃基也分析出“21世纪科学技术所起的作用又有新的特点,在技术领域互联网对民族文化消融所起的影响,比以往的任何平台更大,……凡此种种,都从不同侧面,在不同程度上起到消融民族文化的作用[8]。”

科技与文化之间本来存在着互渗互促的关系,研究者已经认识到在民族文化建设过程中,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可能给民族文化造成的潜在威胁,以及最大限度地设法消除和避免这种负面影响,也看到科学技术特别是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为我国文化建设和发展所带来的巨大发展机遇,如何充分利用它们为我国当今正在进行的民族文化建设事业服务。

三、教育技术对少数民族文化传承的理论研究

现代民族文化的发展最终要体现和落实在传播载体上,也就是体现民族文化的传承和发展的方式,技术手段。民族文化的发展不仅反映着现代文化的实质内容和水平,而且也是现代文化得以现实存在和传承的根据。把现代民族文化的传承方式引入教育,使教育技术活动的条件、手段和方法与现代民族文化处于同等水平与同种构造,文化教育才可能真正成为培养现代文化人、传播现代民族文化的有力工具。对此,学者们也研究分析出通过教育技术可以使教育按着现代民族文化的生成条件和方式去配备相应的教育教学设备,选择和运用适应民族文化传播的教育教学手段、方式、运行机制和实施方法,从而根本上保证现代民族文化的有效传播,并使民族文化得到有效的发展。杨改学、张筱兰分析如何将现代科学技术、传播技术,媒体技术等运用于少数民族教育,提高少数民族文化素质 ,加速藏文化和其它外来文化的交流与融合。[9]李永铎在研究传承新疆维吾尔少数民族传统音乐时就分析,“充分开发和应用现代教育技术,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和多媒体技术与教学实践的紧密结合……努力探索新形势下的教育教学的新规律,提高民族音乐的教学水平,传承新疆维吾尔少数民族传统音乐,发展木卡姆音乐的教育,使之后继有人”[10]。也有专家和学者探讨民族文化与教育之间的关系,“必须以我国优秀的民族文化传统和教育传统为依托 深刻挖掘我们本民族自己的文化精髓,并在现代科技和现代社会的催化下……汲取百家之长 建立起我们自己的具有国际意识的民族特色的教育技术学”[11]。黄文(2011)认为跨越部门与行业的界限…… 实现遗产教育共享……加快人力资本积累和技术进步的基础。[12]

关于学校的教育和教育技术在少数民族文化传承的作用研究,此类学者大部分是在高校任教或者深造,对此的研究颇多。探讨的是学校如何能让少数民族文化更好的传承和发展,学校传承民族文化还有不少难题需要破解。比如师资缺乏,“民族文化的传承,关键在于教师。农村地区、偏远山区的民族学校师资力量本来就很薄弱,要想再解决民族文化课程的师资问题,对当地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来说都是一个巨大的考[13]”。另外如语言危机,研究指出,民族语言传承的危机,部分来自于民族成员对自己的语言、文化缺乏正确的认知,认为本民族的弱势地位是由文化造成的,产生了对民族耻于认同的心理,导致青少年对本民族语言不熟悉、不了解、不喜欢的不正常状况。民族语言的危机还源于社会经济的压力,有些少数民族认为自己的语言没有实用的价值,抛弃了自己的语言和文化,转而使用另外一种语言,民族学校的学生也大量流入汉族学校学习。“全球化、现代化的背景下,如何转变民族成员的观念,形成“文化自觉”,让民族语言得到更好的传承,是一个非常重大的命题[14]。”对此,如何去教育,如何使用教育去引导,更值得学者专家进行深入广泛的研究和探讨。学者也认为民族学校的发展非常艰难,得不到应有的重视。“文化传承的角度看,目前国家的政策倾斜性还不强,资金扶持的力度不够……在很多地方,民族文化的学校传承缺乏整体规划”[15]。民族文化传承困惑,在学校传承中,如何去梳理,如何界定传承的范围,那些文化可以注入时代元素使其走得更远,都是困扰民族地区学校的难题。在少数民族散杂居地区,如何发挥民族文化对学生的吸引力,解决生源问题,如何应对当前应试教育的影响,解决民族文化传承与提高升学率的矛盾,都是研究者关注的问题。对此,何波分析我国少数民族地区的传统民族文化在传承和发展中表现出具有强烈的民族性、地域性、历史性的自足系统,发现其科学精神缺乏的弊病。[16]

四、信息技术对少数民族文化传承的理论研究

信息技术作为现在最为重要的一种文化传播技术手段,在民族文化的传承和保护起着非常关键的作用。在中国的现代化潮流中,如何保持少数民族艺术的原生态学习与传承,不仅仅是少数民族地区面临的的问题,也是学者和专家一直在寻求解决的严峻课题。他们从各种不同的角度分析信息技术对民族文化传承发展的影响。路炜峰尝试从当代信息技术与少数民族艺术课程整合的角度对这一课题进行探索,“在中国教育体制中利用当代信息技术的保真性,大众性共享性和跨越时空等性质进行保持少数民族艺术文化独特性的学习与传承探索,对这一问题进行初步探讨。[17]赵生辉(2009)在《现代信息技术与民族文化融合的理念与途径》一文中从文化融合的理念出发,分析了现代信息技术与传统文化融合的理论基础和实践意义,并探讨了现阶段推进两者融合的若干实践途径[18]。“利用数字化技术可以对少数民族文字历史档案 (古籍、文书、石刻、金文、印章等)进行有效的保护和抢救,可以实现少数民族文字历史的数字化与信息化管理,……可以通过计算机网络传播并为社会利用[19]。王恒桓认为现代交通与通信技术的革命性变革已导致文化的交流特别是产生、创造机制上发生了重大变化,文化与人们的日常生活和工作学习的关系以及人们对待文化的态度、认识心理都与过去的文化有着本质的差别[20]。

一般而言,文化的变异度不但受制于本土文化的生态、心态环境和开放程度,而且主要直接受制于文化交流方式。同样的,现代技术照样对少数民族文化造成影响,处于弱势文化的民族,在传播处于不利地位,慢慢发生着改变。例如在建筑文化方面,一些发展较快的少数民族地区的传统民居(如 吊脚楼 )正被建造更方便的平房和钢筋水泥结构楼房所取代,有的少数民族地区虽然保持了传统的民居,但从建筑材料、样式到内部装饰都已十分考究并具有了相当的现代气息[21]。

评语

综上所述,可以发现近年来科技对少数民族文化传承的研究的理论、学术发展方向、技术手段、传承和保护的模式、发展战略以及民族文化产业的发展取向等方面取得了大量的成绩,但也存在不足之处。有的方面没有涉及或是研究的不够,今后有待加强,归纳如下:

第一,科技对少数民族文化的传承和保护方面具有的选择与整理的理论研究。科技民族对文化的传递必须经过一个文化良性选择的过程,没有文化良性选择的教育技术就不能成为教育技术,特别是对作为专门教育机构的学校来说更是如此,文化良性选择贯穿于教育技术的始终。通过教育技术的选择过程,使本民族文化的合理内核得以凸现,得到传承和发展,也使外来的优秀文化能进入教育技术这一文化融合和传承的最主要的通道。这是民族文化整合,最终得到发展的重要基础。第二,教育技术和信息技术对民族文化传播的功能研究存在不足。同一文化内知识、观念、价值规范的传承和不同文化的接触、文化输入输出之间的关联研究存在不能完善。教育技术和信息技术通过课程来促成文化的保存、积淀和增殖和教育技术与信息技术可以传播和扩散外来文化之间的关系研究。但相关的研究还是不多。

第三科技对民族文化的传承功能上来研究。在民族文化传承方面措施不力,在传承的模式上,如何突破现有的模式,使传承的载体从显性向隐性渗透,使民族文化的精髓真正融入到少数民族群体的血液中,这是一个难题。

第四,从收集到的文献可以看出,现在的科技在少数民族文化传承中的作用民族研究主要是从技术,理论的角度进行研究,而从更广的社会学、人类学、民族学、影视人类学角度进行研究的较少,所以这方面的研究可以加强。

少数民族文化的传承研究作为一种文化现象,研究得当,利用得法,则可造福于少数民族文化。我们对民族文化资源的传承和保护以及相关的研究要有紧迫感,紧跟科技进步的时代步伐,利用现代科学技术成果和方法,科学,合理地开发利用这一资源,为民族发展的现实服务,并展开更加深刻的研究。许多发展中的国家、民族在经历经济发展巨变的过程中,其民族传统文化都经历了从被忽视到重新回归的过程。我们应该吸取前车之鉴,在文化的保护与传承问题上做好充分的准备,及时破解传承中的难题,走出一条可持续发展之路。笔者相信,在今后的科技对少数民族文化传承的研究不但能够克服这些不足之处,而且能开拓新的领域,更上一层楼。

参考文献

[1]龙秀雄.论现代科技发展对民族文化主体性的影响[J] .民族丛刊2009年(5).

[2]王舒宇.论科技对创新民族文化及其产业发展的推动作用[J].思想战线,2008,34(1) .

[3]徐延花.论科技进步与民族文化资源开发 [J].青海经济,1997(3).

[4]李忠斌.论科技进步与民族文化资源开发(-以土家族为例) [J].民族研究(京)2002(03).

[5]吕 涛,赵德胜.民族地区科技普及能力与民族文化产业的关系研究[J].六盘水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1,23(3) .

[6]梅其君.现代技术对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影响初探[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2008(10).

[7]龙秀雄.论全球化背景下现代科技对民族文化主体性的影响[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2007(5).

[8]吕乃基.2 1世纪科学技术对文化的影响[J].东北大学学报,2001(3).

[9]杨改学,张筱兰.现代教育技术与藏族教育的改革和发展 [J].工作研究,200(5).

[10]李永铎.现代教育技术与刀郎木卡姆音乐[J].艺术教育 2006(9).

[11]安涛.文化传统对教育技术的影响[J].中小学电教,2002(7).

[12]黄文.民族文化遗产的教育传承机制探索[J].天府新论,2011(2).

[13]周宏,刘茜.民族文化传承: 民族地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使命[J]教育探索,2011(4)

[14]卢德生.民族成人高等教育与民族文化传承[J].成人教育,2004(S1).

[15]张大友.民族教育功能的失调与矫正[J].长江师范学院学报,2011 36(3) .

[16]何波.论科学技术教育及其在少数民族地区的实施[J].青海民族学院报,1998(1).[16]

[17]路炜峰.信息技术与少数民族艺术课程整合思路的研究[J].艺术教育,2007(3).

[18]赵生辉.现代信息技术与民族文化融合的理念与途径[J].黑龙江史志.2009(18).

[19]华宁.论少数民族文字历史档案的数字化技术保护 [ J] .档案学研究, 2006 ( 2 ).

[20]王恒桓.信息技术与文化发展[J].太原教育学院学报,2003(21).

[21]王希恩.论中国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现状及其走向 [ J] . 民族研究, 2000( 6 ).

传统文化与民族文化的关系范文第3篇

摘 要 我国民族传统体育萌芽于传统文化的肥沃土壤中,并受到传统文化的不断滋养。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工作的深入,新环境下的民族传统体育如何继续保持良好活力,不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通过不断吸收传统文化的精华,并在此基础上不断促进民族传统体育的发展创新,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就两者的相互影响进行了研究,以为实践提供参考。

关键词 传统文化 民族传统体育 相互影响

民族传统体育属于我国传统文化的不可或缺的构成部分之一,从传统文化中诞生,又良好的继承了传统文化的精髓。通过深入研究传统文化和民族传统体育两者的相互影响,能够为当下的民族传统体育教育事业乃至传统文化的传承发挥积极作用。

一、传统文化给民族传统体育带来的影响

我国的民族传统体育的诞生源头可以往前追溯到原始社会,具有较为有缘的历史。最早出现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是在人们日常生活及生产中产生的,包括了骑马、射猎等较为容易的项目。

我国传统文化具有较为显著的地域多样性,主要是我国地域辽阔,地理环境差异较大导致的。受到各类因素的影响,我国也出现了多种多样的民族传统体育。南方地区由于降雨充沛,地表河流较多,人口大多以部落或村寨式单位集中分布,故其民族传统体育中集体类活动占据了重要部分,常见的体育项目包括赛龙船、舞狮等等。与南方地区相比,北方地区因为长期处于寒冷干燥环境下,地域广阔,但人口较稀少,因而居民均较为剽悍勇猛,常见的体育项目则以骑马、摔跤和射箭等等。在南北文化差异下,形成了多种多样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而五十六个民族又有着具体的传统文化差异,使得民族传统体育内容更加丰富。以舞狮、踩高跷、赛龙舟、扭秧歌等为代表的民族传统体育就展示出了其丰厚的内涵。另外,民族传统体育又在儒、释、道等百家争鸣的思想中,有了新的发展内容,更为多样化。

以“天人合一”、阴阳五行为代表的一类系统化知识,在一定程度上引导了民族传统体育朝着修身养性的方向不断进步,出现了形意拳、五禽戏等多样化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部分体育项目还在儒家传统思想影响下,逐渐趋于娱乐表演性,注重礼仪性,而淡化了其原有的竞技性。而由于传统封建等级制等负面因素的约束,民族传统体育的发展又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阻碍。

二、民族传统体育给传统文化带来的影响

我国各民族的多样化发展,积累了多样化宝贵的文化财富。作为社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民族传统体育具有相对稳定性,是对民族独有风格与深刻内涵的有效反映。从某种角度上讲,民族传统体育的发展极大的带动了传统文化的进步。

民族传统体育在其发展过程中,受到丰富多样的传统文化影响,具备了各自的特色。而各个民族又在传统文化的不断熏陶下,对各自民族传统体育进行了全面优化改进,某种意义上,民族传统体育同样也属于民族文化的关键性组成之一,它是民族文化的深刻烙印。在传统文化的发展过程中,、历史发展因素、语言、价值观等多方面的不同,也使得民族内部的传统文化及传统体育趋于个性化、独特化。

以宗教为例,其属于社会意识形态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宗教的诞生,同样也能够追溯到早期人类社会的源头。传统民族文化与宗教相互刺激,共同发展。而传统民族文化同样会受到宗教文化的巨大影响,民族传统体育也是如此。我国的民族传统体育受到宗教文化影响程度较深,包含太极、五禽戏、武术等以养生为主的传统体育项目,就是受到了道教阴阳平衡、佛教修身养性等方面的影响。

我国传统民族文化在丰富多样的民族风俗习惯之中就有着具体表现,民族风俗习惯全面记录了该民族在以往历史发展中所逐渐养成的生产生活习惯及对应模式,这不仅仅体现于该民族的日常生活之中,其传统体育的发展一定程度上也受到了较深影响。国内大部分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均能够对应匹配到该民族的风俗习惯。

三、传统文化和民族传统体育相互促进,一同发展

虽然民族传统体育的民族特性较显著,但由于社会的进步,生产力的不断提升、发展,不同民族间的迁徙、搬迁及融合,甚至是不同民族间的战争,都使得民族文化的相互融合与影响更为深入,各类民族传统体育也因此获得了发展机遇。

早在我国原始社会末,以黄帝部落的干戚舞、蚩尤部落的角抵等为代表的早期民族传统体育就有着较为广泛的流传。自春秋战国开始,汉族与其他少数民族之间的通婚及文化交流,也为民族传统体育的发展奠定了文化基础。

民族的长期发展,需要良好的空间条件作为支撑,而其中最为重要的就是地域条件。受到地域条件的影响,民族传统体育的常见项目及活动均有了较大发展,极大一部分传统体育项目都是为了满足生产生活需要而产生的,常见的包括丛林地区的射弩竞赛、江南地区的争渡、北方草原地区的骑射与摔跤、长江中下游地区的游泳等民族传统体育项目,都极大的反映出地域条件下人们差异性的生产生活方式。而这部分体育项目,也逐渐随着各民族传统文化的不断发展,延续到了当下。

四、结束语

传统文化中,民族传统体育是必不可少的一部分。为了促进民族传统体育的可持续发展,反过来又为传统文化的长远进步奠定基础。一方面,需要完善民族传统体育的不足,并进行广泛推荐,从而实现对传统文化的深层把握;另一方面,又应该合理巧妙的利用传统文化巨大的发展空间,为民族传统体育的发展奠定基础。相信在我国改革开放这一有利环境中,我国的民族传统文化和传统体育均能够获得长期发展,

参考文献:

[1] 钱介庵.论中国传统文化与民族传统体育的关系[J].搏击・武术科学.2013(4).

传统文化与民族文化的关系范文第4篇

关键词:广告设计;传统文化;民族性;时代

中图分类号:J0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4115(2013)09-47-1

一、引言

世界的全球化带来了社会的现代化及信息化,广告已逐渐深入我们的日常生活,渐渐地影响着我们的生活国内国外错综复杂的思潮不断涌入。给广告设计带来契机的同时,也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冲击。当今,如何将民族传统文化与广告设计相融合,是对本土设计者的重大考验。通过浏览近代的广告设计作品可以发现,其中不少能称之为经典,就是基于这些作品在某种程度上结合了传统文化中的一些审美因素。这些经典作品不仅体现了广告设计的观点及潮流的变化,还反映出民族历史文化的审美倾向,彰显出传统文化和现代广告设计向融合的艺术魅力。

二、广告设计总的民族传统文化因素

民族传统文化就如营养成分一样,不断滋润并支撑着广告设计,而设计师们不断的从传统文化中吸取营养,获得知识,最大化地发挥他们的设计才能,从而更好的为商品服务。一个好的设计和创意,可以直接缩短设计师和顾客的距离。从文化入手,用文化来充实,深刻掌握民族的特征,让设计的作品充满深厚的文化底蕴并具有宽广的发展空间,广告设计中通常渗透一个“意”字,并体现出传统文化的魅力。只有巧妙完美地将传统文化与广告设计结合在一起,才能映射出中国文化独有的审美韵味及时代感。

三、广告设计与民族文化的关系

(一)广告设计对民族图案再生性的运用

在广告设计中,可以对一些图案和色彩的搭配进行再生,从而在继承民族文化的优点同时又创造出新的东西,这样就可以和时代实现完美接轨。广告设计的创新即是对民族文化特点的发展和传承,我国各个民族都有其自身的特征,诸如:藏族人的豪放、傣族人的温柔善良、哈尼族人的热情、独龙族的严谨沉稳等等,在广告设计中都可以利用这些特点进行广告创意。中国的传统文化源远流长,设计师们要想将民族文化象征符号在广告设计中进行延伸发展,就必须在理解的基础上对民族文化象征符号进行在创造。通过提炼民族艺术风格元素,将其巧妙合理的用在形式美的法则中,进而设计出既有民族风格又有时代感的作品。

(二)民族传统文化使得广告设计产品更受广大群众的青睐

由于国内外文化的相互渗透,不同思潮的不断出现,在某种程度上改变了人们的价值观念和思维模式。尽管广告设计受到了新思潮的冲击,但是人们并没有丢弃传统文化,我国五千年的文明文化仍然在影响着人们的思维。所以,彰显传统文化的广告设计相对可以更好的吸引观众的眼球,也在一定程度上更加符合人们的文化品位和风俗习惯。民族文化使得广告设计产品更加具有说服力、影响力及艺术魅力。所以,如何更好地把民族传统文化广泛的运用于广告设计中,这是我们设计师的最终目标和不懈的追求。在一方面,广告能够长期生存的关键在于其能否打动人心并得到广大群众的认可。这样就需要广告在构思上具有一定的文化底蕴,能够触动人们的心弦,进而使他们产生共鸣之处。广告设计采取各种行为来表达商品的内涵,且通过视觉引起居民的关注,最终实现其目的――购买。成设计产品能够成功的重要决定因素便是安排好民族文化在广告设计中的角色,并巧妙地凝练出文化的精华部分。在广告设计中融合民族文化,不仅能减少广告设计中的商业气息,而且还增加了其自身的品位,从而增强了广告作品的表现力和艺术魅力。

四、总结

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随着传统文化成为广告设计的生存基石,我们必须注重积淀传统文化的价值,发扬中国优良的传统文化。要想实现广告设计的完美精致,设计师必须有效吸收传统文化,并将历史的底蕴和悠久文化运用于广告设计中。这样不仅能映射出我国神秘的东方文化底蕴,而且还能与国际进行沟通和传播。因此,我们需要找到我们自己的新形象,走向世界,使得传统文化符号在广告中体现出民族性、时代性及世界性,进而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和发展。

参考文献:

[1]向敏.平面广告设计中的民族文化蕴涵[J].信息通信,2013,(01).

[2]王晓红.平面广告设计中的民族文化内涵[J].青春岁月,2013,(11).

[3]宋小静.广告设计的民族化意蕴[J].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1,(13).

传统文化与民族文化的关系范文第5篇

关键词:洪江古商城;空间再造;传统文化艺术

洪江古商城属于江南民居,古建筑历史悠久,堪称历史文化的活化石,洪江古商城坐落在沅水、巫水汇合处,是典型的江南民居古建筑,建筑基本上还延续了明末清初建筑的普遍特点。建筑多为斗拱造型,“井”字形排列,具有历史文化价值的石雕、牌匾等随处可见,建筑与自然环境有效融合,堪称建筑上的天人合一。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生命力的延伸,风俗习惯则是一个民族长期以来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生活习惯的积累,洪江古商城作为历史文化的活化石,在建筑艺术和设计方面注重本民族文化对提高建筑艺术独特性有着重要意义。

1 传统文化艺术在洪江古商城空间再造实施中的意义与价值

1.1 提高建筑设计创意,增添民族魅力

风俗习惯则是一个民族长期以来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生活习惯的积累,在地域文化的熏陶下,建筑艺术将会成为一种独具的特色,建筑装饰本土风俗文化的融合更是对民族传统文化的一种继承与弘扬。在全球多元化的体制下,当地传统文化就成为了一种特色,一种艺术上的创新,洪江古商城最大的特点就是其源远流长的传统文化。因此,在洪江商城空间再造上,重点审视传统文化艺术的内涵,将传统文化有效融入到洪江古商城建筑中,传统文化艺术在洪江古商城空间再造中的利用与融合,有效提高了建筑创意,增添了民族魅力,提高对传统文化艺术的重视,对洪江古商城空间再造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

1.2 提升精神文化空间

魍车暮榻古商城建筑秉承了因山就势、顺应水脉的建筑理念,充分做到了人与大自然的融合,传统的洪江古商城文化在礼节与习俗上都具有鲜明的特点。邻里和睦,人与人交际友善,可以说,传统文化影响了洪江古商城建筑艺术特点,也可以说洪江古商城传承和弘扬了民族文化精神,是精神空间的一种塑造。针对洪江古商城内在人员的信息与人际关系,传统优秀的精神文化品质与文化素养在这里得到了有效传承,因此,在洪江古商城空间再造上,必须具备鲜明的指导思想与设计理念,在满足建筑艺术与物质上需求的同时,更要注重其精神空间的构建,传统文化艺术在洪江古商城中的应用与重视是提升精神文化空间的重要举措。

2 基于传统文化艺术在洪江古商城空间再造中的启示

洪江古商城是我国江南建筑的经典,在全国上下都极为珍贵,洪江古商城具有“活的清明上河图”之称,同时,也是世界佛教的文化之窗。传统艺术文化在这里得到了充分体现,因此,在洪江古商城的空间再造上,重视传统艺术文化的融合,对提高精神文化空间,保护世界历史遗产都有着极为深刻的意义。

注重古建筑遗产的保护与再利用,洪江古商城在国内具有非常大的影响,注重传统文化艺术的融合,有效实现生活、社会文明与古建筑的协调一致。随着社会的发展,行为方式与价值观的改变,洪江古商城在空间再造上也面临着遗产保护问题,传统文化艺术是民族文化与民族精神的一种传承。洪江古商城传承和弘扬了民族文化精神,是精神空间的一种塑造。因此,面对洪江古商城空间再造遗产保护问题上,政府一定要做到保护规划的完善与有效实施,全面保护其文化、艺术、历史、文明等,在空间再造上注重洪江古商城整体面貌的保护,绝对不要改变古商城原有的文化艺术特色,将发展新区与保护旧区做到同步并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