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乡村旅游建设

乡村旅游建设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乡村旅游建设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乡村旅游建设

乡村旅游建设范文第1篇

摘要:绿道是乡村旅游体系中独特的生态走廊,具有多重功效。从国内外绿道建设的现状分析,还存在相应的提升空间,需要结合乡村旅游的发展加以变革,促进生态环境优化。

关键词:绿道系统;乡村旅游;探索实践

在日益发展的乡村旅游产业中,以生态休闲为特色的绿道系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亲睐,这也是近郊都市休闲产业与旅游规划设计中重要的元素之一。

一、绿道的发展溯源

(一)绿道的内涵

所谓“绿道”,最早的文献记载出现在1959年,并被威廉﹒怀特所引用。于1987年,美国户外游憩委员会的官方首次认可绿道的概念。从词源上讲,绿道(greenway)来源于greenbelt和parkway两个词汇。绿道(greenway)的概念也可分为两部分,自然存在的境物是“green”的意思,如河岸,湖泊,野生动植物等自然环境要素;“way”的意思是通道,包括自行车道,廊道,游步道等。合起来的是一种自然景观走廊,并与人为开发的景观相交叉,是用来连接人与自然的各种线型开敞空间的总称。

一般而言,绿道通常都具有双重功能:一是为人类进入自然,进行休闲游憩活动提供开敞空间,二是促进自然和文化遗产的保护。

(二)关于绿道的国际研究成果

《美国的绿道》(GreenwaysforAmerica)中查理斯.莱托认为:绿道是与高密度聚居区之间的开敞空间纽带;如:自然保护地、历史古迹、连接公园、名胜区等,它可能沿着溪谷、河滨等风景道路、自然走廊等的人工走廊。

法伯斯是著名的美国麻省大学景观设计与区域规划系的教授,他认为具有历史文化价值的通道以及有生态意义的廊道才是绿道的定义。

杰克·埃亨是美国马塞诸塞州立大学景观建筑学系教授,他认为:绿道具有文化、生态、娱乐、审美等多种功能,是经过规划、管理、设计的线状网络用地系统,是一种可持续性的土地利用方式。

在2000年,关于绿道欧洲绿道联合会作了以下界定:①专门用于轻型非机动车的运输线路;②已被开发成为了承担必要的日常往返需要(上班、上学、购物等)或以游憩为目的交通线路;③曾经作为交通线路,但被改造成适合于非机动交通的使用者,如骑自行车、徒步、滑雪、轮滑、骑马以及被限速或特指类型的机动车等。

汤姆特纳作为英国伦敦格林尼治大学建筑与工程学院的教授,他则认为绿道具有环境意义,在环境角度,绿道就是一种好的道路。

(三)中国的实践基础

《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推进全国绿色通道建设的通知(国发[2000]31号)》文件中提出:在绿道建设总体上,应以城镇、村庄绿化为依托,以重点林业生态工程为骨架,以沿线绿化为网络,如河渠、铁路、公路、堤坝等,发展有效的国土绿化战略。为了达到改善沿线生态环境的目的,必须实施绿色通道工程,保护河渠、铁路、公路、堤坝等,一方面,能够促进沿线地区的农业结构调整,加强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另一方面,能够全面推进全国城乡绿化美化向纵深发展,改善和优化沿线地区社会经济环境,国内各级政府以及部门应该对绿色通道建设和促进社会可持续发展有深刻的认识,了解实现祖国山川秀美的重要意义。

二、绿道的多元化功能

(一)生态维护功能

绿道系统最突出的功能就是生态功能,主要表现在:能够涵养水源,清洁水源、净化空气的作用,维护了生态的平衡;绿道保护了动植物的栖息地,有利于生物的发展;绿道减轻了景观的破碎化程度,保护了自然景观;绿道为动物运动提供了通道,有利于保护物种的多样性。现代旅游强调的是生态旅游,而绿道系统强调的是低碳、环保,可持续发展,绿道系统的完善将更好的促进生态的保护,促进生态旅游的发展。

(二)健康休闲度假功能

绿道给人们提供了亲近自然的条件,使更多的游客可以进入绿道进行休闲娱乐观光,特别是参加绿道体育运动,如:散步、慢跑、自行车等,为游客提供轻松自在,放松心情的空间,缓解压力,提供轻松舒适的环境,让游客保持健康的身体。

(三)促进社会经济发展功能

绿道范围涵盖城市和乡村,能够大幅度提高城乡统筹的进度,具有广泛的社会经济功能。从世界范围看,中国在绿道系统建设处于领先的国家,绿道能促进城市和乡村发展,尤其是落后乡村的经济发展,使得更多的游客进入乡村旅游,增加农民的收入。

(四)社会教育功能

绿道的发展促进了游客数量的扩大,也为游客提供了一个交流学习的平台。人们对于绿道的认识以及生态环境的感悟开始提升,丰富了广大市民的精神生活。农民也学会保护公共服务设施,提高了农民的环保意识,提高了农村的精神文明程度。绿道建设将城市文明带入乡村,农民的服务意识、开放意识将会大幅度提升,能够营造一个良好的旅游环境,促进乡村旅游的发展。

三、绿道未来发展的思考

尽管绿道为生态环境维护、乡村旅游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但仍然存在继续提升的空间。未来我国绿道建设需要在原有的多元功能基础之上,重点突出“产业融合与联接”的作用。以成都绿道为例,整合都市周边乡村鲜花,田园、果园菜园等农业产业基地,串连了农家乐餐馆、驿站,小卖店等服务企业。通过环境和设施的改造,绿道建设提升了乡村居民居住的适宜性,促进周边区域新型人居社区的形成和房地产业的发展。通过绿道建设引客上门,实现乡村产业资源与城市市场的有效对接。

总之,绿道将沿岸田园风光、山林风光和农家风光等分散的旅游资源融入其中,并连接成网。通过整合这些分散的资源元素,全方位提升乡村旅游业的吸引力。

参考文献:

[1]刘滨谊,徐文辉.生态浙江绿道建设的战略设想[J].中国城市林业,2004(6).

乡村旅游建设范文第2篇

一、新农村建设与乡村生态旅游的互动发展

(一)新农村建设与乡村生态旅游的关系

1、新农村建设为乡村的生态旅游提供了发展的平台和机会。

新农村的建设从2005年的十六届四中全会开始提出这个概念,到2012年十对新农村建设的深化,说明新农村的建设一直深受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因此我国对新农村的建设的支持力度也在不断地增大,在新农村的建设过程中,政府一直给予资金和政策上的扶持,对于新农村建设中的紧张局面得到了有效地缓解作用。新农村建设的不断深入,乡村的基础设施的完善为幸存的生态旅游提供了有利的环境条件。新农村建设的不断地深入为乡村的生态旅游提供了有力地科学技术和制度上的保障,在乡村的旅游走上可持续发展的道路有重要的推动作用。

2、乡村生态旅游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作用。

乡村发展生态旅游可以有效地增加农民的收入,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生态旅游的发展直接受益的是当地农民,在发展生态旅游中农民可以通过推销生态农产品,加盟生态旅游项目等方式增加收入。在发展生态旅游的过程中,可有提高农民的整体素质和文化水平。乡村的生态旅游建设可以把生态文明的先进理念传递给农民,提高农民对生态旅游的认知能力,从而提高农民的整体素养。乡村的生态旅游产业的发展可以有效的改变农民以土地为生的传统理念,促使农民产业的变革,增加农业经济的增长方式,也可以在农民中形成生态文明的良好风尚。

3、新农村建设与乡村生态旅游融合发展。

我国广泛的群众基础条件为新农村和乡村生态旅游的发展提供有力的基础条件。乡村的生态旅游的发展成为了我国未来旅游业的发展方向,它为三农问题的有效解决提供了宝贵的经验,有利于促进农村的经济建设。农村的旅游资源将丰富,为旅游业的发展提供了宝贵的资源支持,也有效地调整了农村的产业结构,有效地减缓了农村劳动力就业的问题,为农民致富增加了新的途径和发展的契机。

4、乡村生态旅游开发推进农村精神文明建设。

旅游业的本质是服务产业,是文化产业的分支。乡村旅游业的发展需要文化基础的有力的支撑,农村文化的开发有利于推动乡村文化的发展,为新农村建设提供文化建设方面的支撑,而且也有利于农村形成新的文明风尚。发展生态旅游也可以有效地促进农民的经济意识和服务意识,进而成为文明卫生的公民。乡村的生态旅游的建设可以有效地促进农村生存环境的改善以及村容村貌的改变。旅游对于环境卫生的要求有利于改变乡村的风貌,建设文明的新农村形象,推动卫生条件的改善以及整个村庄的建设和发展。所以发展乡村的生态旅游业、改变了新农村建设中千村一面的传统面貌。

(二)新农村建设与乡村生态旅游融合发展的理论基础

1、系统理论。

在新农村建设和乡村生态旅游的发展过程中,有着系统的指导理论,它们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第一个方面是系统理论将新农村建设和乡村生态旅游的发展融为一体,强调两者的平衡与协调,注重两者之间的整体发展。第二个方面是把握两者而发展之间的切合点,强调新农村建设与乡村生态旅游建设中相互之间相互调节。第三个方面是新农村建设与乡村生态旅游建都是一个动态的发展过程,因此必须注意两者发展过程中的变化,要根据不同的环境和发展的条件进行因地制宜的改变。

2、城乡一体化理论。

该理论要求从整体上看待新农村建设和乡村生态旅游的建设,并从整体上把握两者之间的关系以及发展的结果。在发展的过程总,逐渐的缩小城乡之间的差异,努力改善农民的生存环境以及居住条件,加快城乡一体化的发展进程,推进农村在基础设施建设、社会保障等方面向城市一体化进程方面发展的进度,实现农村的城市化进程。

3、乘数效应理论。

该理论在新农村建设与乡村生态旅游建设中出现了乘数效应。乡村生态旅游的乘数效应的出现使得产业之间的结构合理化发展,并且能够在新农村建设和乡村生态旅游的发展过程中,增加新的产业的发展,这种带动作用让新农村建设中的产业出现了多元化的发展趋势。

二、新农村建设与乡村生态旅游融合发展模式分析

(一)构建理念

新农村建设与乡村生态旅游的发展都以可持续发展观为基础理念。乡村生态旅游建设将可持续发展的发展观融入其中,充分利用农村的生态环境,开发农村的生态资源的建设。开发生态的体验和教育的功能,保证游客的各种生态需求。乡村的生态旅游的发展推动了新农村的建设,把可持续发展的观念贯彻在新农村的建设当中,为新农村的乡村的生态旅游的发展占到了一个有力的切合点。

(二)新农村建设与乡村生态旅游融合发展的方法

1、生态旅游建设要惠及所在社区的农民。

发展生态旅游和新农村建设最重要的是要惠及当地的农民,以农民的利益为出发点,使得农民得到最大的利益。在这一过程中,要将农民作为建设的主体,作为服务的主体以及开发的主体,最后发展为利益的主体,享受发展的成果。在发展乡村旅游的同时要兼顾农村的现实条件:农村的生产结构单一,剩余劳动力多等方面的问题,推动旅游业的发展让广大农民通过参与乡村旅游业的建设过程中,实现有效的就业。要保证农民参与旅游发展的报酬的保障,直接增加农民的收入,让农民充分参与到生态旅游的建设当中,让农民可以利用生活资料来通过旅游经济来转化为生产资本,进而促进农民增加收入。在旅游业和新农村的建设过程中,不断地加强农民的思想的引导,丰富农民的精神生活。提升农民的精神境界,利用本土的风俗文化为生态旅游和新农村的建设注入新的观念和良好的风尚。

2、乡村生态旅游发展突出地方的特色。

乡村的生态旅游可以满足人们的文化活动和精神审美活动,提高农民的文化品位。我国农村的旅游资源丰富,规模宏大,而且品种多样。因此在发展生态旅游的过程中应当突出乡村的自然风光的优势和特点,开发具有当地特色的生态旅游业,从而满足旅客的审美需求。以生态旅游为发展的中心,结合乡村的生态旅游资源,达到两者之间的充分的整合,以旅游业的发展引领当地的新农村建设。充分发挥乡村生态旅游中环境的重要作用,构建具有当地特色的乡村生态旅游发展模式,建设乡村的旅游品牌,发展品牌效应,从而提高生态旅游的知名度。

(三)新农村建设与乡村生态旅游融合发展的模式

在乡村生态旅游发展的过程中,往往出现乡村的旅游资源单一,开发力度不够导致地区相对贫困的状态,因此要改变这种现状,必须把发展乡村生态旅游与新农村建设结合起来,发挥政府的引导作用,带动企业的发展,让村民参与其中,建立起新农村建与乡村生态旅游融合发展的模式。

三、新农村建设与乡村生态旅游建设融合发展的保障

(一)加强政府的主导作用

在新农村建设和乡村生态旅游的融合发展过程中,政府起着重要的决策作用。政府在发展的过程中为新农村建设和生态旅游的发展提供相应的配套政策,为旅游业的发展提供规范化的市场和规范化的制度管理。政府要协调好新农村建设与乡村生态旅游两者之间的关系,引导旅游业向精品化、规范化的方向发展,也要保障新农村的建设稳步前进。

(二)做好科学的规划

乡村生态旅游的发展要遵循一定的环境规律,在开发农民村旅游资源的过程中应当做好合理的规划和设,处理好两者发展之间的规划,同时也要满足农民的发展需要。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作出合理的发展规划,发挥当地的特色,推动农村的建设在合理化的轨道上向前迈进。在对旅游资源的开发过程中,要尊重地区的差异以及发展的规律,对产业进行民缺德定位,对当地的旅游资源进行设计开发的同行,应当尊重当地的民风民俗,结合市场的需求以及市场的发展趋势,增强开发的合理性和科学性,使得乡村的生态旅游朝着健康的方向发展。

(三)做好环境建设

乡村旅游建设范文第3篇

关键词:乡村旅游;新农村建设;缙云县

中图分类号:F592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1005-569X(2009)08-0066-02

1引言

“十五”以来,随着国民经济发展和对外开放不断扩大,浙江省把旅游经济放到更加突出的位置,使旅游经济呈现出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良好态势。浙江省缙云县随着“大旅游、大产业、大发展”发展战略的实施和旅游业发展“十一五”规划的推进,旅游经济处于重要发展和转型阶段,旅游业面临消费结构升温的良好发展机遇。自2006年开展中国“乡村旅游年”以来,乡村旅游伴随着新农村建设成为旅游业的又一亮点乡村旅游作为旅游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显示了良好的发展前景,已经成为促进旅游迅速发展的重要力量。对于推动农村经济文化的发展,带动农民脱贫致富奔小康,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都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2缙云县旅游资源概况

浙江省缙云县是位于浙西南的一个欠发达县, 素有“八山一水一分田”之称, 旅游资源丰富,在2003年的全国旅游资源普查中,确定的旅游资源单体共386个,其中5A级资源单体5个,四级6个,三级55个,占全部旅游资源的17.7%,分别位于全县的八乡八镇中,成为浙江旅游资源较丰富的县市之一。

缙云县仙都风景名胜区是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国家4A级旅游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缙云县又是作为中国南方黄帝文化的发祥地,流传着丰富的文化遗产和古老的民风民俗,县域内不少乡镇乡村仍保持着较为原始的山水田园风貌,多元而又质朴的旅游资源为这一地域的乡村旅游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环境。

3发展乡村旅游的机遇

“十一五”期间,国家财政支农力度将进一步加大,浙江省实施的“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成效显著,极大地改善了农村村容村貌及生活、生产环境,完善了基础设施的建设。浙江省千万农村劳动力培训工程大大提高了农民素质。国家积极鼓励农民发展农家乐休闲旅游业,而乡村旅游资源是发展旅游业的优势资源,用足用好惠农政策将为乡村旅游发展、新农村建设带来飞跃性的发展。

4 发展乡村旅游促进农村经济发展

(1)吸纳农村多余劳动力,增加农民收入。乡村旅游以“离土不离乡”的形式为农民提供了新的就业门路,为闲散的劳动力开辟了广阔的就业机会。旅游业是劳动密集型行业,能够创造大量的就业机会,当地居民围绕着游客吃、住、游、购、娱的需要,兴办各类企业,围绕旅游点而发展起来的餐饮业、运输业、住宿业等比比皆是。人们通过开展各种为旅游者服务的活动,找到就业机会,促进了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地转移,减轻了各级政府解决劳动就业问题的压力。位于仙都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内的笋川村,2006年还被评为浙江省级特色村。自近几年开展乡村旅游以来,当地农民的人均年收入逐年不断提高。

乡村旅游,使祖祖辈辈靠老天吃饭的农民,也享受了经济社会的成果,走上了致富之路。发展乡村旅游的直接效益是创造就业机会,增加农民收入,是带动农村经济,促进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缙云县根据“农家乐”休闲旅游发展的工作目标,到“十一五”期末,将有200户农户直接参与“农家乐”经营,3000多农民从农家乐旅游中获得明显的经济效益。

(2)促进农村文化发展。乡村旅游在城乡之间架起了文化传播的桥梁,城市居民在乡村旅游活动中感受到了农村生活的风貌,同时传播了城市文明。农民群众在旅游服务实践中开阔了视野,学习了先进的经营理念和生活方式。

(3)带动相关产业发展。旅游活动包括吃、住、行、游、购、娱六大主要要素,这使得以农业为主的农村经济结构得到优化和补充,带动了相关产业的发展。

5 发展乡村旅游应突出重点、亮点

观赏田园风光、领略乡村文化、体验农村生活、进行休闲度假是发展乡村旅游的主题;依托大中城市、主要旅游景区和乡村自然文化特色吸引城市居民和旅游者,是发展乡村旅游的首要条件;良好的生态环境,便捷的交通条件,整洁的村容村貌,是发展乡村旅游的重要保障;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地采取不同的发展模式和经营方式,积极引导和吸引农民参与乡村旅游开发建设和接待服务,是发展乡村旅游的关键因素。乡村旅游在同一个地区不能一哄而上,忌以数量增长代替质量增长,导致乡村旅游迅速泛化、产品同质化。当前首要的是制定当地乡村旅游发展规划,筛选出当地的重点、亮点和示范点,通过规划整合,有层次、有步骤地开展乡村旅游工作。重视发展个性化乡村旅游产品,满足市场竞争及游客个性化的发展需求。

同时为了适应旅游业的发展,获取更多的经济利益,村民会自觉改善人居环境,保证村庄整洁,村容村貌进一步加强,农民的综合素质得到提高,有利的推动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乡村旅游建设范文第4篇

区2/3的村地处城郊或国道、省道办缘,有36个村在城市规划区内。近来,在新农村建设中培育出沣东北槐、马泉、双照大魏、古渡石斗筹12个试点示范村、全区农村生活呈现出“雨天泥不沾”、“做饭不冒烟”、“吃水不用担”、“夜晚如白天”、“村容大改观”等喜人景象。

随着城市的增容和西咸一体化的发展,在喧嚣都市里的人们越来越渴望拥有一片蔚蓝的天空,拥有一片幽静的绿荫。广阔的乡村正在成为继住所、工作单位之后的第三空间。乡村旅游,无疑将在第三空间里成为主角,现已成为一种潮流,为现代都市人提供休闲游憩场所的精神功能和提供优美环境的景观功能。发展集民俗文化、旅游休闲、农家小吃、农家产品欣赏于一体的农家乐型乡村旅游,迎合了游客品尝农家饭菜、体验农家生活。满足了游客回归自然、返朴归真、寻找反差的心理需求。同时,乡村旅游的发展也极大丰富了旅游产业的供给体系,将成为辖区旅游产业的主要支撑之一。

一、项目建设内容及方案

区农家乐乡村旅游建设项目为北槐民俗、农家乐园等二个类型,总体计划拟投资金额180.5万元。

(一)、“北槐民俗”农家乐乡村旅游建设项目

区沣东办北槐村位于市区世纪大道、西咸交界处,全村人口1600人,370户。古时曾是前秦上林苑沣渭盛堡,是一个名人辈出之地,清光绪年间有武举人董振锡、近代有书法家郭仲平、现有书法家钟明善及多贤士,北槐村现成为一个名副其实的文化底蕴深厚、民俗乡气极浓的民俗村。城市森林公园、大秦上林苑、沣东苑等休闲景观环绕该村,是辖区新农村建设的示范村。建设“北槐民俗”农家乐乡村旅游,就是依托该村的民俗文化底蕴,彰显秦风秦韵特色,形成“环境、人文、秦韵”的交融。项目主要功能有农家小吃、住宿、娱乐、垂钓、观光等。具体建设内容:

1、村容村貌治理。修建仿古村门牌楼(含雕塑);修建村五条街水泥路面5600米。拟投资约35万元。

2、村美化、亮化、绿化工程,刷写文化墙(廊)700米,宣传牌8块,灯箱20个,路灯38盏,植树种草,拟投资约8万元。

3、家庭卫生改厕、改厨工程。预改厕、改厨20户,拟投资3万元。

4、建设大型垂钓休闲园约占地20亩,拟投资35万元。

5、农家餐饮设备配套。拟投资5万元。

6、人员培训20户(40人),拟投资1.5万元。

7、宣传促销,拟投资6万元。

计划总投资金额为93.5万元。

(二)、“农家乐园”农家乐乡村旅游建设项目

区马泉办村,位于312国道与陇海铁路线交汇处,珠泉路西段。属城市近郊型农村。全村193户,830人。紧邻西汉茂陵。乡村文化浓厚,是辖区新农村建设示范村,发展集餐饮、度假、娱乐兼备的农家乐园条件优越。具体建设内容:

1、村容村貌治理。修建村门牌楼(2座),修建四条街水泥路面3600米,拟投资30万元。

2、村美化、亮化、绿化工程。刷写文化墙(廊)1200米,宣传牌10块,灯箱3个,路灯46盏,植村种草,拟投资12万元。

3、家庭卫生改厕、改厨工程。预改厕30个,拟投资7万元。

4、购置健身器械3万元。

5、建设垂钓园占地10亩,拟投资8万元。

6、农家餐钦设备配套。拟投资10万元。

7、人员培训(3户60人。)拟投资2万元

8、宣传促销。拟投资6万元。

计划总拟投资金额为78万元。

二、项目资金来源

上述两类项目总体投资金额为180.5万元人民币资金来源为财政扶持,农户自筹相结合的办法,区级财政扶持80万元,申请上级部门补助80万元,其余农户自筹。.

三、项目建设管理

为了切实加强对该项目建设的组织领导和管理工作,保证项目建设的顺利实施,成立区乡村旅游建设项目领导小组,有序指导农家乐旅游产业项目的建设。区委副书记、区长任组长、区委常委、副区长,副区长为副组长,农工部、发展计划局、财政局、旅游文物局、建设局、农林局、文体局为成员,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区旅游文物局,办公室主任由区旅游文物局局长担任,具体负责所有项目的协调、建设、管理等工作。

乡村旅游建设范文第5篇

关键词:乡村文化旅游住宿品牌化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旅游不仅成为了人们精神生活消费的一种形式,也成为各地区经济增长的支柱产业。乡村旅游作为一种新时代的产物,以乡村文化风俗体验为主体,在传统的农村休闲游的基础上,拓展其项目,打造成自然、文化、建筑为一体的新型旅游模式。贵州省要充分利用本省丰富的旅游资源,不断开发旅游住宿项目,以旅游和住宿的相互促进共同提升贵州的旅游市场形象。

一、乡村文化旅游住宿品牌化的现状

1.1 缺少品牌经营管理,与地方环境不协调

当今时代,同质化现象已成为一个普遍的问题,而品牌经营、特色服务营销已经越来越成为获得竞争优势的有效手段。乡村住宿业在特色服务营销方面理念保守,缺乏立足地区优势做大做强特色住宿服务业的长远眼光。地区分散经营,没有形成建设地方特色住宿产业、共同打造乡村文化旅游住宿品牌的长期、合理规划,只是地区性的分散管理和各自建设,难以树立统一的具有广泛影响力的旅游住宿品牌。贵州住宿业在的品牌建设和特色服务营销上需要加大投入,努力建设自身行业品牌,以良好的特色形象促进住宿、旅游的协调发展。此外,开展生态旅游对旅游区周边环境的要求很高,而其中良好的旅游住宿环境有助于让游客体会到原始、自然的美丽风光,获得原生态自然环境带来的身心满足。

1.2缺乏地方发展重点,难以区别地区特点

在众多旅游景区中无论是旅馆的建筑外形还是内部的管理系统,内容服务同质化现象严重,无法给游客留下深刻的印象,贵州旅游区的旅游住宿没有形成个性与层次差异,难以满足生态旅游游客高品位、多样化的需求。除了部分村寨还保留久远而古老的特色建筑外,有些旅游景区建筑更出现了抄袭或模仿现象,文化同化现象严重,例如镇远古镇,虽有一定的地方特色,如山地间的四合院,但同时也出现了与徽派建筑相似的建筑群落,而国外成功的生态旅馆都是各有特点:如洪都拉斯首都伯利兹城的黑石旅馆、斯里兰卡的泥屋、澳大利亚生态spa村、印度水上船屋以及莫桑比克的沙滩旅馆等等,这些都切合了生态的观念,构建不同主题的旅馆,使游客能够在于自然和环境的融合中得到释放和满足。与其相比,贵州的旅游住宿缺乏地区特色的有效利用,没有形成地区特点。

1.3缺乏特色服务内容,没有地方风情

国外成功的生态旅馆,大都是极力突出自身特色来吸引游客。例如西奈半岛的天窗小屋、中美洲岛屿打造的茅草屋等等,都是紧密结合当地自然生态特点,打造具有地方特色的主题旅馆,让游客在浓郁的地方风情中获得身心的放松。贵州在发展乡村旅游地方住宿时,没有有效利用当地的民俗文化、本土资源,形成地方特色的规范推广。贵州乡村旅游区的旅游住宿几乎看不到任何个性与层次,无论是旅馆的外形特征、装潢设计还是内部的服务设施,都向现代城市的宾馆住宿看起。没有充分利用贵州深厚的民族文化资源,住宿服务的形式和内容也与邻近的云南省相比基本雷同,缺少地方差异,体现不出地方特色内容,因此也无法给客人留下深刻印象。

二、乡村文化旅游住宿的品牌化构建

2.1 增强品牌经营理念,避免服务同质化

当今时代,同质化现象已成为一个普遍的问题,而品牌经营、特色服务营销已经越来越成为获得竞争优势的有效手段。乡村住宿业在特色服务营销方面理念保守,缺乏立足地区优势做大做强特色住宿服务业的长远眼光。地区分散经营,没有形成建设地方特色住宿产业、共同打造乡村文化旅游住宿品牌的长期、合理规划,只是地区性的分散管理和各自建设,难以树立统一的具有广泛影响力的旅游住宿品牌。贵州住宿业在的品牌建设和特色服务营销上需要加大投入,努力建设自身行业品牌,以良好的特色形象促进住宿、旅游的协调发展。

2.2合理规划住宿,构建原生态特色

统一规

的行业品牌建设和管理,一方面可以协调住宿旅馆的建造运营,形成具有地方特色的建筑、服务风格,从而建立地区生态住宿品牌,另一方面可以有效制止民居住宿的混乱搭建,保护原生态的自然环境和地区民俗特点,例如,黎平县的地扪村,作为一个拥有700多年历史的古村落,至今保持着侗族原生态风貌,无论是老木屋的建筑形态,还是侗族人民的风俗文化,都一直被延续下来,这也使之成为当之不愧的国际侗族生态博物馆,来这里游玩的游客,都居住在当地居民家中,体验不一样的民族乡村风情;再如,中国最后一支部落——岜沙苗寨,这里的旅游住宿都以苗族特有的木板房居多,分布在村头区域,房屋里的床单坐垫展现了苗族人民精湛的刺绣工艺,墙壁上挂满了枪支,不仅保存了千年来岜沙的原生态面貌,还体现了这里所特有的地域性特色。只有对旅游住宿行业进行规范化的地区品牌经营,才能将分散经营的居民旅馆集中起来,树立统一协调的地区民俗风格。对外可以形成良好的地区住宿品牌形象,对内有利于进行行业的集中整治和规范管理。

三、乡村文化旅游住宿的品牌化传播

3.1保持乡土风情,彰显地方特色

欧洲乡村旅游注重以展会、节庆、体育赛事为载体,开展联合促销,扩大旅游消费。欧洲节日众多,乡村旅游正是充分利用各种节日、事件来组织开展,利用当地资源制造节庆来吸引旅游者。例如,在西班牙巴伦西亚地区的布尼奥尔小镇,每年八月最后一个星期三举行传统的西红柿节,吸引了大量的旅游者。节庆事件的品牌效应使越来越多的地区重视利用节庆事件等开展乡村旅游,促进乡村旅游的发展。法国乡村旅游注重保证乡村旅游的本土化和原真性,给游客提供的餐饮原料都由农庄自己生产、加工、制作,以保证庄园产品各具特色; 为了体现本土原生态特点,游客在庄园品尝葡萄美酒的同时,还可以参观整个葡萄酒的酿制过程,由乡村旅馆的主人亲自介绍农庄的历史发展等知识,让游客体验不一样的绿色农业旅游。这类活动有助于让旅游者获得独特的旅游体验和亲切的归宿感,促进了乡村旅游回头客的增长。

然而国内游客出游不断增多,游客追求个性化服务和独特体验的意识也不断增强。越来越多的内地游客更趋向于选择另一种旅游方式,他们逐渐远离都市,深入乡村,感受当地居民的文化生活和风俗习惯,因此,民居住宿旅馆应富有乡土特色和地方风情,不仅可体现出主人的情趣,而且给游客带来不同的身心体验。例如:贵州省少数民族众多,不同民族的节日、宗教、装饰等都各具风情,而且同一民族不同地区的风格也存在差别。善于刺绣的居民可将床单、被罩都绣上民俗图案;精于蜡染的农家则可在居室展示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