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科研创新能力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创新能力 创新实验班 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4)11-0023-01
各大学既是创新实验班培养模式构建的实施者又是其科学性、合理性的研究者。构建合理、科学的人才培养模式不仅有利于大学实现创新人才培养也有利于保证人才培养质量。通过归纳创新实验班人才培养的理论基础和现实背景,阐述各大学创新实验班人才培养现状,并由此开展分析与比较,归纳出不同类型实验班的特点与异同,针对问题提出对策性研究,力求对创新实验班培养模式构建起到借鉴作用,并为下一步全面实施精英教育提供经验。
一 理论依据
创新实验班人才培养的指导思想主要面向当代社会发展对人才全面素质及综合能力的要求,坚持“学生为本,基础宽厚、道德为先、能力为重”的理念,以培养创新型人才,塑造高尚人格、培养创新能力以及全面提高学生素质为宗旨,强化实践能力的培养,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创造激情,面向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创新人才的培养。同时,结合新时期本科人才培养新体系,实施精英教育、培养精英人才的总体目标,创新实验班贯彻“加强基础、淡化专业、因材施教、分流培养”的方针,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强化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强调学生的个性发展,使学生具有高尚的道德品质、宽厚的知识基础、突出的能力潜质、优秀的综合素质和开阔的国际视野,培养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精英型拔尖创新人才。
二 本科创新实验班培养构想
结合新时期本科人才培养新体系,面向技术类本科生科研创新能力的提升问题,总结其他高校在创新实验班人才培养方面的特点、现状、经验及问题,探索旨在提高技术类本科生科研创新能力的本科创新实验班培养机制、模式及对策,注重培养技术类本科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笔者认为:科研创新能力主要包括英文阅读及写作能力、计算机编程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等,这些能力都需要进行一系列系统的培训和训练。各个高校应该结合本校特色,综合考虑不同专业的相关需求,开设一系列本科创新实验班。
英文阅读及写作创新实验班主要瞄准英文文献的阅读、英文论文的撰写、英文报告的准备等工作开展。英文文献阅读主要瞄准本专业国外近年来的英文文献。英文论文撰写主要是培养本科生提出写作创意、论文素材准备、设计并完成实验、实验结果整理、论文的特色和完善等。英文报告准备主要培养本科生如何言简意赅地进行一次学术报告。通过以上专业化的培训和训练,相信本科生的英文阅读及写作能力将得到极大的提高。
计算机编程创新实验班主要包括程序设计思想、常用计算机语言的培训。各个学校可根据专业特点,进行有针对性的培训和训练。以国防科技大学管理科学与工程专业为例,在本科生的计算机编程创新实验班上,主要培训学生使用MATLAB、C、C++和C#的培训和训练。通过计算机编程创新实验班的培训和训练,相信本科生的计算机编程和实现能力能得到极大提高。
创新思维能力创新实验班主要瞄准本科生创新思维的培养,这个班可以通过典型案例、实际场景等一系列有针对性的训练。通过创新思维能力创新实验班的培训和训练,相信本科生的创新思维能力能得到极大的提高。
三 对策和建议
为了更加有效地探索本科创新实验班培养模式,建议从以下三个方面广泛开展研究工作:(1)创新实验班人才培养现状。总结其他高校在创新实验班人才培养方面的特点、现状、经验及问题,试图从文、理、工三大类实验班培养模式入手,比较并分析三大类培养模式的不同特点、共同特点与发展趋势。(2)创新实验班人才培养理论及方法。在归纳、总结大学创新实验班培养模式的相关理论与现实因素的基础上,结合新时期本科人才培养新体系,探索技术类本科生科研创新能力的评价指标、评价方法以及提升途径。(3)技术类本科生科研创新能力的创新实验班培养机制、模式及对策。根据创新实验班人才培养特点与目标,尝试构建创新实验班培养机制及模式,并提出人才培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针对现存问题提出创新实验班培养模式构建的相应对策。
四 结束语
本科创新实验班培养模式研究的创新之处:分析与比较不同创新实验班的培养现状,得出各类实验班人才培养的不同特点、共同特征与发展趋势;结合新时期本科人才培养新体系,探索技术类本科生科研创新能力的评价指标、评价方法以及提升途径;构建创新实验班培养机制及模式,提出创新实验班培养模式构建的相应对策。本科生创新能力培养任重道远,还需要众多教育者持续不懈地探索及研究。
参考文献
[1]龚克.建设创新型国家与大学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J]. 中国高教研究,2006(11):16~19
关键词:研究生教育;科研创新;综合素质
中图分类号:G643.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33-0120-02
我国教育的最高层次当属研究生教育,在全面实施的科教兴国与人才强国战略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1-3]。研究生教育问题,需要在分析国家的整体发展战略以及国家教育体系的基础上,把握研究生教育之关键,即重视培养研究生的创新能力[4,5]。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已成为研究生培养的重要教改实践活动和核心价值追求[6,7]。如何提高研究生的科研能力,挖掘他们的创新潜力呢?培养研究生的科研能力,需从培养研究生的求真务实尊重科学的精神入手,围绕科研创新的核心,以增强学生获取有用信息以及强化学生科研实践能力为主要方式,达到提高研究生综合素质的目的,从而使研究生能够适应科技飞速发展的新形势,使研究生不仅成长为合格的求职者,更能成为兼具科研创新能力与顺应时展需要的创业者,担负起实现国家振兴的重任。
一、注重培养研究生尊重科学的精神
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的关键所在是提高其科研创新能力,而严谨的治学态度以及尊重科学的精神是科研工作者必须具备的科研素养,因此,科学道德教育应当首先成为研究生教育的必修课。作为导师,应以身示教,通过科研道德教育培养研究生锲而不舍地追求真理的科研精神,让研究生真正认识到:科研活动必须在严谨求实的前提下,经过细致合理的实验设计、严格的实验操作和周密的理论分析,采用科学的方法去获得创新成果。
二、注重培养研究生获取信息的能力
科学研究需要掌握学科发展的最新动态,而科技文献资料是科研工作者了解国内外学科最新进展的重要途径。研究生利用获取信息的多种现代化科技手段,通过对本专业领域文献资料的广泛收集,获得大量丰富的与课题相关的文献资料,并通过仔细研读及开拓思路,及时了解同行的研究工作,把握研究课题的方向,以受到启迪,自觉遵循从研读文献过程中发现问题,提出新问题,以至于萌发新见解的科研创新之路。因此,要培养研究生会按照一定的主题词或相关线索收集资料,并能够对所获取的相关文献资料进行综述,从而把握研究领域的国内外现状,发展动态,发展趋势,尤其是尚待解决的关键科学问题,为进一步明确具体研究内容奠定基础。通过对文献资料的深化分析总结,来挖掘新问题,发现新关系或揭示新规律。
三、注重培养和提高研究生科研创新能力
作为高素质人才的重要标志——具有创新能力,也即研究生教育的核心内容,培养研究生的科研创新能力是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的关键所在。研究生科研创新能力的培养需要贯穿于研究生思想教育、开题设计、科研实践、论文总结等研究生教育的全过程。一个人能够有创新,首先必须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思维。只有创新思维,没有创新精神,不愿刻苦钻研,不愿付出劳动,不可能有创新成果。所以树立创新精神,是培养创新能力的前提。反过来只有创新精神,无创新思维,也是不可能有发明创造的。因此对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也需要从创新精神和创新思维两方面入手。在研究生课程学习阶段,把训练研究生的创新思维作为培养重点,并把这一重点贯穿于“教”与“学”的全过程。研究方向和论文题目的确定,需要考虑实现创新的可能性及其范围。对于研究方向狭窄或研究内容不够前沿,要想突破创新就较为困难。作开题报告时应该明确指出创新点在什么地方。因此,在制定培养计划和方案,确定培养方向和论文题目时,应该始终把提高研究生科研创新能力作为重要目标,同时鼓励研究生发挥其主观能动性,能提出不同的新观点。在开展科研项目和撰写研究论文阶段,关键是带领研究生走向科研创新之路,遵循科研探索的规律,即培养研究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导师需要不懈努力,以创新的教育观培养研究生,不仅将研究生培养成为合格的求职者,更能培养成为具有创新能力的创业者。
四、注重培养研究生的科研实践能力
在研究生培养过程中,研究生创新能力得到提高的同时,需进一步强化研究生的科研创新实践能力。其中,实验研究和学术活动是科研实践的主要方面。学生在进行实验研究过程中,难免会遇到一些新问题,这就促使学生主动去尝试新的实验手段或方法,需要学生调整实验方案,进行独立地设计,观察记录实验现象,通过对实验数据进行处理、分析、比较、得出结论等,从而提高独立从事科研活动的能力。研究生的学术实践主要包括在国内外进行学术交流、撰写学术论文、作学术报告及举办专题讨论等。撰写学术论文需要依靠第一手科研资料,通过对第一手数据及资料的整理提炼,有可能产生新知识,新知识被加以应用就有可能成为新的生产力。所有这些科研实践活动,使研究生在掌握知识、培养素质以及提高科研创新能力等多方面得到了训练。因此,要鼓励研究生尽可能多地参加科研项目研究,支持研究生在学习期间多参加学术交流、学术报告会、学术专题讨论会等。
五、注重学科交叉及扩大研究生的知识面
不同学科之间的交叉、融合、渗透和协调发展,是科学自身发展的要求。科学技术已逐渐向综合化、集成化发展。“经典的分门别类进行分析”的时代正在向“学科交叉与综合”的时代转变。这种转变,要求科研工作者具有相对宽广的知识结构。学科交叉对科技创新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现代科技日新月异,科技进步与发展已很难在一个独立的学科中产生,科学发展的综合性使得跨学科联合才能更有效地开展研究,各学科间通力合作,共同探索才能更好地解决问题。实现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也就需要在研究生的培养过程中进行多学科的交流、摩擦与碰撞,才能产生新思想的火花,才能提高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1]路甬祥.东西方教育差异及对我国研究生培养的启示[J].中国科学院院刊,2006,21(1):1.
[2]李静波,柴育玲.研究生教育创新模式研究[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0,30(5):10-11.
[3]王碧云,陈国平,邱均平.硕士研究生教育质量调查分析[J].教育与现代化,2010,94(1):78-83.
[4]陈新忠,李忠云,胡瑞.研究生创新能力评价的三个基本问题[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0,(1):58-60.
[5]张来斌.认清形势把握关键大力推进研究生教育改革创新[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0,(1):58-60.
[6]颜卫东.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思考[J].成功(教育),2009,(7):218-219.
[7]彭妙.论“以培养创新能力为重心”的研究生教育改革[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10,9(2):108-110.
创新能力是在前人发现或发明的基础上,通过自身的努力,创造性地提出新的发现、发明或改进革新方案的能力。实际上就是指获得新知识和扩充新知识并能发现新事物的能力。创新能力是一种心理现象,是一种心智能力,是创造新颖的、独创性的思想和事物的能力。创新能力包括思维创新、方法创新、应用创新等内容,具备敏锐性、批判性、开拓性、新颖性、独特性等特点,是突破思维障碍、发现创新点、提出创新思路、设计创新方案、转化创新成果的基本能力。
一当前我国医学生科研创新能力的主要问题
1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差,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严重不足
目前医学高等教育薄弱环节是缺乏对学生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的培养,创新能力是医学生最可贵的品格和素养。当代大学生,有许多人重理论而轻实践,因循守旧而不注重科技创新能力的培养。
应试教育目前仍在医学高等教育中占据主流,在教学中仍然用的是“死记硬背”的教学方法,培养出的人才有一部分是没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庸才。虽然我国的医学生基础理论很好,但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严重不足,缺乏独立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在这种教育体制下,很多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人才不能脱颖而生,人才的发展失去其个性特征,使医学高等教育失去了活力。
2科研实践参与度低,参与科技服务实践活动也明显不足
科研实践参与对大学生自身综合能力的提高起着重要的作用,在医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过程中,参与科研活动是提高大学生创新能力极为重要的途径。但是,调查显示,大学生在校期间曾参加科技普及性学术讲座的比例仅占28.6%,参加过科技节系列赛事的学生占21.8%,而有63.3%的学生表示没有参加过任何学术科技讲座和竞赛活动。从教育部直属高校医学生参与研究与发展课题的情况(自然科学)的统计数据分析,一是医学生参与“研究与发展”课题不够广泛,如2010年参加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实验发展的医学生有61361人,仅占医学生在校生总数的21.73%;二是医学生参与科技服务实践活动也明显不足,2010年参加研究与发展成果应用和其他科技服务的共计14444人,仅占医学生在校生总数的5.11%。科研创新往往与良好的专业基础、社会实践、实验技能密不可分,善于科研实践参与才会为科技创新的成功带来良好的机遇。
3研究与探索缺乏原创性,论文成果稀少,学术成果质量不高
从近几年我国入选的优秀论文来看,医学生在国际顶尖学术杂志上发表学术论文的只是极少数,论文的撰写内容上只是采用一定的实验证实已知的结论,揭示表面现象,没有深入研究事物发生、发展的内在联系。从2005~2010年,美国每篇论文的被引用次数为12.31,而我国只有2.95,远远低于国际9.15平均水平。
4大学生片面强调提高科研能力,忽视基本知识学习
在相关部门的调查对象中,有19%的大学生过分重视科研,淡化基本知识学习,而在美国大学生教育特别强调基础理论的学习,在本科的课程设置中,基础学科授课时数达到45%以上,专业学科只占25%~35%。虽然花很多的时间来进行医学科研,但是研究的力度和深度都不够,研究成果的价值也不高。面对医学科研,他们虽然有很大的激情,但是往往心有余而力不足,所以他们的科研能力大多数只能停留在基础水平状态。这样做不可能从根本上提高自身的科研能力。
二提高科研创新能力的对策
1大力推进科技创新,努力提高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创造能力和创业精神
对于一所医科院校来说,医学科学研究的核心就是创新,其科研创新程度又是衡量的综合实力、医疗技术水平和发展潜能的重要标志之一,因此要努力提高医学生研创新能力,把创新发展作为主导思想。医科院校在科研管理工作上要增强自身的创新能力,把科研管理活动做到系统化、制度化、科学化、规范化、细致化。科研管理工作要有所突破和创新,要根据医科院校自身的情况,在学科队伍培养、科研项目管理等方面建立公平、完善的制度和措施,营造一个宽松的学习环境和自由公正的科研氛围,使大学生能够充分发挥自身的潜力。
高校要通过开放现有实验室的办法,提高实验室使用效率,通过吸收学生参加教师课题研究,提高其科研能力,在遵循科研发展规律的前提下,多想办法,实施新举措,提高医学生科研创新能力。
2努力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激发大学生内在科研创新能力
提高科研创新能力的根本在于提高大学生的素质,大学生创新能力的提高是建立在扎实深厚的文化知识和专业理论知识基础之上的,医学生除了要不断更新自身所学的专业知识外,还应该具备现代外语、计算机、心理学、管理学、知识产权等基础知识,以专业学习为基础,以良好的专业理论、知识水平为保证,掌握各学科前沿的研究态势,积极收集各类医学科研信息,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深入医院、医疗科研机构第一线学习。科研实践是科研工作的基础,也是科学研究的基本手段,要培养和提高学生科研能力必须加强科研实验环节,让大学生将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紧密联系,学科交叉与融合的优势,不断强化知识传播和创新的功能。通过专门性的科研实践活动,有助于大学生理解、巩固理论知识,提高学生的知识运用能力和动手实践能力,激发大学生内在科研创新能力。
创造条件尽可能让医学生参加高层次的科研实践,凡列入人才培养计划的大学生尽可能到医院或医疗科研单位参加有关的研修活动,学习高新理论知识和科研成果,提高临床诊断水平。
3创造良好的科研环境,进一步加强大学自主创新的制度建设和文化建设
良好的科研环境无疑对大学生取得科研成果的形成产生巨大的作用和奠定坚实的基础。医科院校要创造有利于大学生科研发展的软环境,对大学生们以承担项目的种类、成果水平为主要考核内容,建立良好的科研支撑条件体系。想方设法筹措经费购置更加先进的、精良的仪器设备和技术手段,满足大学生们从事科研的需要,加强如电子图书馆、科研查新站等医学信息、医学实验动物和实验室三大支撑条件的建设,医科院校可定期组织学术论坛、专题研究、网上研讨等学术交流活动,还可以举办学生科技年会、科技活动月(周),在此期间举办科技作品评审会、论文交流会、新产品展览会,宣传发动学生参加国家(省、部)级科技竞赛活动,积极鼓励校内科研机构和科研人员建立紧密型的国际合作伙伴,开展全面深入实质性的国际学术交流与合作等,籍此来营造科研氛围,丰富学生第二课堂,不断增强大学生的科研意识与创新意识。促进科技创新体系的形成。
4建立和健全良好的科研创新平台和有效的激励机制,增加对医学科研创新的引导
政策和措施是促进提高医学生科研创新能力的重要保障,医科院校应当采取适当的倾斜政策,创造有利的成才环境,优先安排与科研活动相关的训练,保证科研资源配置和改善科研条件等,扶持医学生早日成才。
高校可以通过组织在校大学生科研进步奖评选,鼓励大学生参加全国、省(部)级优秀学位论文评选,并参照国家、省(部)级的奖励标准对获奖大学生及其导师予以奖励,每年组织院级优秀学位论文评选并给予相应奖励,把大学生在校期间发表的科研成果纳入全院优秀科研成果评选和科研精品评选表彰范围。
总之,创新已经成为一个国家和社会发展的关键因素,大力促进科技创新,推动社会科技进步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
提高医学生科研创新能力,必须要加强大学生的科研基本功,只有具备扎实的科研基本功,才能为科研的创新提供敦厚的基础。这将有利于大学生科研思维的拓展和开阔。
需要指出的是提高医学生科研创新能力,牵涉到学校的教学、教务、科研、资料服务、团委甚至于学校之外的医院、医疗机构等方方面面,需要各方面的协同努力,只有这样,才能激发医学生的科研创新热情。
参考文献
[1]石枫等.通过学生科研立项培养大学生多方面能力[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3).
[2]王广顺,陈晓雷.论大学生的科研能力及培养途径[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6(6).
[3]陈军,阮俊华.以科研活动为载体推进素质教育[J].教学研究,2004(3).
摘 要:培养大学生科研创新能力是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重要目标,是高等学校的历史使命。本文介绍了复旦大学生命学院本科生科研创新能力的培养机制,通过多种形式的平台建设和教学改革,建立了本科生科研创新能力培养的长效机制,取得了系列成果。希望我们的经验对于生命学科本科生科研创新能力的培养有所启示。
关键词:生命学科 本科生 科研创新能力 平台 长效机制
高等教育是科技进步和人才培养的结合点,高等学校是创新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和高层次人才集聚的战略高地。培养高素质的创新型人才是适应未来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战略,高等学校必须努力肩负起培养专门人才和拔尖创新人才的历史使命。培养大学生科研创新能力是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重要目标之一。
生命学科是实验的学科,培养学生科研创新能力尤其重要。经过多年的实践探索,复旦大学生命学院对于本科生科研创新能力的培养形成了较完善的机制、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一、学院高度重视,积极争取国家相关资源
学院高度重视学风建设和学生学习及科研创新能力的培养,把本科生的科研创新能力的培养贯穿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积极争取国家相关资源,为本科生科研创新能力的培养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并给予了充分的经费保障。近年来获得国家的相关资助如表所示。
这些经费主要用于实验室建设、教学实习、图书资料 、教学改革、骨干教师培训和本科生的人才培养。为本科生科研创新能力的培养提供了完备的硬件条件和充足的经费保障。
二、充分利用学校科技创新平台,鼓励学生参与科研实践
复旦大学具有良好的培养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氛围和平台:
1、莙政项目
为纪念李政道先生的夫人秦惠莙女士,李政道先生及其家属和朋友自1998年起由私人捐赠设立了“秦惠莙与李政道中国大学生见习进修基金(CURE)”。基金的宗旨是支持二、三年级优秀本科生,使他们通过科学研究或者社会实践,了解并获得基础研究领域研究工作的训练和经验。CURE鼓励学生能在某个研究方向独立提出课题,若是学生参加导师的课题组,则要求有一个相对独立的以该生为主完成的子课题。CURE实施9年来,已有310个课题310位优秀本科学生得到该基金资助后,在导师指导下开展研究工作。现据不完全统计,莙政学者现已发表的第一作者SCI论文达30余篇。每年暑假,前一年入选CURE的同学将有机会赴台湾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兰州大学和苏州大学进行暑期学术交流。
2、团委“科创行”项目
1999年由复旦大学团委组织立项的“科创行”项目,其宗旨是营造校园学术文化氛围,为广大学生提供更大创新空间,推广科技创新的理念。
3、望道项目
为了资助在校本科生开展学术研究活动,2003年5月,复旦大学开始实施名为“大学生学术研究资助计划”的本科生学术研究项目。2004年11月,该项目结题通过的学生获准被授予“望道学者”的荣誉称号。因此,我们将这个项目简称为“望道项目”。该项目的基本宗旨是充分利用复旦大学高水平研究性综合型大学的优势,通过课题研究培养学生的如下能力:收集文献资料、获取信息的能力;发现问题、独立思考的能力;运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设计和推导论证、分析与综合的能力;科学实表说的能力等。该项目的基本特色是采取教师公布与学生自主提出课题相接合的验、发明创造的能力;写作和课题征集形式,利用一个课题、一个学生和一个导师的方式,通过多层次的课题审核制度和相关的经费管理办法使学生在具体的学术研究过程中受益和成长。
4、创新性实验计划
根据“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总体安排,2006年起教育部在我校开展“国家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试点工作,旨在进一步推动教学改革,开展以学生为主的创新性研究,使学生在本科阶段得到科学研究的训练,提高大学生的创新能力。
“国家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 实行学校和院系两级管理,学校牵头院系开展该计划。院系管理委员会负责计划项目的申请、中期报告、结题的审核及相关工作。“国家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研究范围不限,可以由学生或教师提出,但必须由学生团队相对独立完成;必须有创新思想,研究过程符合学术规范,并能在一年内完成(特殊项目可申请延长);每个项目可有1—4位学生参加,优先鼓励团队合作的项目;每个项目必须有一位指导教师。
为配合学校科技创新平台的实施,学院制定了一系列相关的政策制度,以利于发挥教师的指导作用,鼓励本科生参与平台项目的申报;并提供便利条件,尽可能保证中标项目的顺利结题。表3为学院学生获批学校科技创新项目的汇总。
三、在全院营造科研创新的氛围,通过多种形式的平台建设和教学改革,建立本科生科研创新能力培养的长效机制,使科研创新成为师生的共同需求和自觉行为
1、加强实验室建设、图书资料建设、野外实习基地建设和网络建设,为学生的科学研究实践提供优良的条件
图书资料建设:图书资料12万册;生均图书240册;生均经费760元/年;面积500平米。
建立和完善天目山野外实习基地:完成天目山植物、昆虫、脊椎动物的名录编写;制作了1000号的昆虫标本;野外实习论文集5本;野外实习网页访问人数已达万余人次;三次被评为校产学合作先进集体。
2、大学生的科研活动同教学、专业学习紧密联系在一起
自1994年始,在生物化学的实验教学中试点“自选实验”:即学生自己确定实验题目和查阅文献资料,独立设计实验过程,然后通过师生交流确定自选实验内容和题目,在固定的时间内由学生独立完成实验过程。自选实验能够更好地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大大地提高了同学们对生物化学实验的兴趣,客观上增强了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动手能力,为他们今后从事生物化学乃至其他科研工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础。“自选实验”在生物化学试点成功后向各门实验课推广,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2006年始我们又尝试“研讨型课程”的建设,将科研活动与专业学习结合:即在专业课中抽出一个月,由学生自行组团,每团自己确定与专业课相关的题目,通过查阅科研文献资料,给出科学报告,进行答辩比试。“研讨型课程”目前在《细胞生物学》和《基因表达技术》中试点。
我们希望通过各种形式的教学改革,使教学和专业学习与科研活动紧密联系,切实提升学生的科研创新思维和能力。
3、创建生命学院学生科技创新中心,建立科技创新的长效机制
在学校相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在国家创新人才基金的支撑下,2007年学院创建了生命学院学生科技创新中心,资助学院学生的科技创新项目:鼓励学生能在某个研究方向独立提出课题,或有一个相对独立的以该生为主完成的子课题,项目必须有创新性和科学性,科技创新中心负责计划项目的申请、经费的管理、中期报告、结题的审核及相关工作。科技创新中心成立后对学院学生科研资助的范围、力度、项目数都有较大幅度的提高。
4、积极鼓励大学生在早期进入科学研究领域,使越来越多的低年级大学生开始参加科研活动
学校、学院活跃的氛围、优良的条件和完备的平台,丰富多彩的学术讲座和科研成果展,促动和鼓励了越来越多的低年级大学生开始参加科研活动,在科研实践中提高自己的能力,得到成长。
四、学院在大学生科研创新能力的培养方面进行了积极有效的工作,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1、学院获得了多项国家级荣誉。学院先后获得“优秀生物学基础科研与教学人才培养基地”、“优秀生物技术人才培养基地”、“优秀生物学基础科研与教学人才培养基地”和“国家级生物学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等称号。
2、学院学生在全国大学生“挑战杯”竞赛中获得多项奖励
3、学院本科生发表多篇科研学术论文。复旦大学生命学院本科生近三年发表学术论文50余篇,成为科研队伍中不可忽视的力量。
4、学院学生在全国、全校的其他学术活动中表现优异,频获荣誉和好评。
复旦大学生命学院在国家和学校的支持下,经过多年的建设,教学、科研条件有了很大的改变,在教学、科研、人才培养等方面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果。我们将继续加大改革力度, 总结有益经验, 弥补不足之处, 为培养高质量的创新人才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Xuanwei Zhou, Juan Lin, Yizhou Yin, Xiaofen Sun and Kexuan Tang. Participation in Research Program: a novel course in undergraduate education of life science. Biochemistry and Molecular Biology Education. 2007, 35(5):322-327.
2、王卫,胡震寰,丁金萍. 医学本科生科研能力培养的实践与探索. 中国高等医学教育. 2006, 11:1-2.
3、夏欧东,曾志荣,杨军,杜华,文民刚. 大学生课外科研训练的实践与思考. 西北医学教育. 2006, 5(14):493-494.
4、金莉萍,刘靖晶,孟鑫,汤红明,朱佩筠,曾红丽,邓磊. 构建学生科研平台 培养学生科技创新能力. 医学与哲学. 2006, 8(27):70-71.
从上世纪 90 年代中后期开始,我国逐渐开始重视高等职业教育,我国的高职高专教育经过二十多年的实践和探索,已取得了一系列成果,但同时也存在一些不容回避的问题,高职高专院校毕业生大多不能为企业的技术提升、产品开发提供有效服务,科研工作开展较好、成绩较为显著的高职高专院校并不多。作为新时代的大学生 ,高职学生也应该具有创新能力,坚持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是我国教育企业长期坚持的奋斗目标,只有全面的提升高校?W生的科研创新能力,才能发展我们的国家,兴旺我们的民族,提升我国在国际领域的市场竞争力。因此,培养学生的科研创新能力成为一项值得探讨的课题 ,培养高素质的、具有科研创新型人才也是当前高等学校教学改革的热点,虽然近些年来高校已经开展了相关的学生科研创新能力培养计划,然而受到我国传统的培养模式影响,科研创新所取得的效果并不令人满意。在此背景下,笔者依据多年教学科研实践 ,针对高职高专学生在科研创新过程中出现的一系列问题,探讨大学生在进行科研创新活动中的培养方案,并提出具体的培养建议,为今后学生进行科研实训及科研能力的提高提供参考 。
1高职院校学生创新能力的概念
创新是指人为了一定的目的,遵循事物发展的规律,对事物的整体或其中某些部分进行 变革,从而使其得以更新与发展的活动。而创新能力指人在顺利完成以原有知识经验为基础的创建新事物的活动中表现出来的潜在的心理品质。创新能力本身具有迁移性,把它引入到高职教育中来,使高职院校重视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实现了学生将来职业的可持续发展。
2高职院校学生科研创新能力培养的现状
2.1学生没有树立正确的心态
高职高专学生自信心不足,认为自己没有科研创新的能力,所以,在进入实 验室进行科 研活动时自控能力较差。部分同学趁老师不在,上网聊天和玩游戏 ,而在工作期间避开教师回宿舍睡觉。工作责任心也不强,不能按时到实验室开展工作,实验不能持之以恒,很多同学不能坚持下去。部分学生科研实习期间,科学态度不够严谨,态度不积极,不去主动交流学习,缺乏从事科研创新必备的心态。
2.2学生缺乏自身科研创新能力意识
传统的教育模式遏制了学生的思维,在学习的过程,学生处在一种被动接收知识的情境中,在学习方面缺乏必要的主动性。很多学生甚至认为科研创新能力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学习课本上的知识取得好成绩,还有些学生认为自己能力差,认为科研创新与自己很遥远,对科研创新一直抱有抵触心理,这些都导致我国大学生缺乏创新意识和欲望,科研创新能力差等不良后果。其实,相对于课本上的死知识而言,科研创新能力对于大学生后期的工作和发展有着更为重大的意义,而缺乏科研创新能力会给学生全面发展带来诸多的困扰。
2.3 教学内容缺乏时代感和创新性
在目前的高职高专教育中,教学与科研是分离的两条线。高校强调教师教学与科研的结合。然而在大部分教学时间内,他们只是被动地从教师那里接受现成的知识,严格的去遵守 教师定下的科研内容,没有自主,没有积极性,更谈不上有什么科研和创新。他们仅仅在做毕业论文的一段时间内才会被动地进入实验室,学生普遍缺乏前期科研训练。
2.4教学模式和制度制约了学生进行创新科研
高职高专教学模式封闭,不利于教育者引导学生进行创新科研,学生无法对科研创新进行正确的认识;学校提供的科研创新项目比较单一,难以激发学生积极参与的兴趣,最终导致科研创新教育落实受阻。此外,科研创新培养制度不完善也是影响学生科研创新培养质量的一个重要因素。由于我国的科研创新培养发展的时间比较短,缺乏必要的评价、奖惩机制不利于相关活动的有效落实,继而阻碍了学生的科研创新培养计划有效落实。
3高职院校学生科研创新能力培养途径的研究
3.1实施创新能力教育
创新能力教育是通过开设创新思维、创新实践指导等系列课程,通过课堂教学和课外活动 的途径,帮助学生树立创新能力意识 、发展创新能力性思维、培养刨新能力精神和掌握创新能力方法的教育。这首先就要从培养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不仅要释疑解惑,而且要创设情景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问题提出后,教师不能急着告诉他“是什么”“为什么”,让学生去探求“是什么”“为什么”。教师应给学生多说的权力和机会,激发学生创造性学习的动机,使学生自己提出疑难、设计假设、进行推断,让学生把动脑、动口和动手结合起来,使创造和创造能力得到充分发挥,进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
3.2科研创新思维能力培养
对学生科研创新思维能力培养,从大一开始贯穿于学生整个大学的学习生活之中。大一学生由于刚进人大学的新环境,对大学的一切都充满了好奇,可塑性较强,教育者可以充分利用学生的好奇心理对学生进行引导。首先,充分利用校内大型讲座和活动向学生普及科研创新培养对于学生个人能力和素质提高的作用,帮助学生逐步建立起培养科研创新能力的意识和欲望。其次,鼓励校内各组织社团对科研创新能力的培养进行宣传,全面改变校园内对科研创新“无用”的错误意识;在宣传的过程中构建学校与学生之间的有效联系,并就一些具备针对性的问题对学生进行调查,以调查结果作为依据,调整科研创新能力培养的相关工作和计划,全面的发展学生的科研创新能力,为学生今后的生活学习提供保障。
3.3加强创新 能力技法的学习和运用
俗话说“方法对头 ,事半功倍;方法不对,则事倍功半”。因此 ,开发创新能力的一个重要途径,是要主动学习并熟练运用各种创新能力技法 ,例如我们主要采用了 “头脑风暴法”、“设问检查法”、“奇妙组合法”、“逆向思维法”、“联想类 比法”“列举法”等方法 。
3.4培养创新能力的个性和素质
课堂教学活动是提升大学生创新思维和能力的主要途径,因此教育者需要有意识地在课堂的教学内容中添加科研创新的思路,对学生进行科学的引导,让学生熟悉规律,并且能够不断地朝着科研创新的方向发展。无论多么简单的问题,也都要鼓励学生去想,创新往往隐藏于平凡的事物当中。教师要善于从结合实际出发,巧妙地设置悬念性问题,将学生置于“问题解决”中去,就可以便学生产生好奇心,吸引学生,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使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知识的发现,这对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3]。学校不定期的邀请相关领域的一些优秀人才向学生宣传科学研究的相关方法和科学研究领域的发展动态,鼓励学生参与科研创新的相关活动,给予学生在科研创新活动中展示自己的机会,进而激发出学生无限的科学研究热情 。
3.5制定完善的科 研 创新培养制度
想要保证科研创新能力培养的计划顺利,科学合理的规章制度不能缺少。学校应该针对学生科研创新建立一套专门的评价和奖励机制,激发学生参与的热情,使之愿意为科研创新付出精力。设立科研基金对激励大学生开展科研创新活动,培养大学生科研创新能力也是必 要的。学校建立大学生科研基金制度,引导学生成立科学研究组织,选派专门教师指导大学生的科研工作。科研创新能力的培养基于学生的不断实践,高校还应制定学生实践的相关制度,给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让教育者指导学生实践,通过实践提升学生参加科技活动的兴趣,在增加学生基础专业知识的同时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拓展学生的综合素质。
3.6改变学生考核评价体系
针对高职院校的实际情况,打破了传统的“一张试卷定终身”的考试制度 ,从注学生的平时考查和动态管理开始,强调学生学习的过程,学生成绩以平时为主 ,期中期末为辅,增加科研创新活动的学分比例,与专业核心能力相近的科研创新活动可以折算该课程部分学分,将学生科研创新活动作为学生必修课程进行考核,建立全方面、多角度,定性与定量相结合多元化的教学评价体系,使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得到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