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数控车精品课程教学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摘要:数控编程与加工是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的一门实践性很强的核心课程。结合数控编程与加工课程的性质和要求,对课程一体化教学进行迫切性改革以及教学改革的思路及项目教学课程一体化教学实施,以及高职学生和高职教育的特点对数控编程与加工课程进行的项目化教学改革探索。
关键词:数控编程与加工、教学改革、一体化教学
一、课程一体化教学改革的迫切性
近年来,我院面临这学院的评估年和教学改革,2011年是我校评估建设特色年,学院开始着手迎评促改工作,重点发展精品课程,而数控技术专业是我校重点建设专业之一,经数控技术专业指导委员会研究决定,将数控设计与编程课程作为本专业的精品课程,正准备申报校级级精品课程。在学院“院有重点专业、系有精品课程”的号召下,着力加强内涵建设,按照国家精品课程的要求,构建优秀的精品课程网站,推动学院的教学改革工作。
数控技术专业是我院的特色专业,而数控编程与加工是我系主要的课程,我系将如何才能进行教学改革,怎么进行教学改革使我们的教学改革和市场工作需求相适应,成为我们改革的重中之重。改课程建立在以工作任务为中心,以工作任务为导向,和社会需求紧密联系在一起,我系还和雷伯尔公司建立的长期的合作,即可以解决了学生本身的就业问题,又能使我们的教学理论练习实际,对我们的教学改革起了很大的帮助。
以前,我系的《数控编程与加工》课程教学中,基本都是老师在教室教授书本的理论知识,学生主要以听为主,而技能训练少之又少,学生自身很少动手,教学设备无法满足学生上课的需求,老师在教授实操课的时候最基本的知识往往只能在黑板上“对刀”和 “加工零件”;然后在完成理论教学后,讲完了理论课后再安排十几个课时的实训,无法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这样的教学严重与实际脱节,教学效果很低不能够满足社会对企业岗位的需求。我系为解决这一问题,要求这门课程进行课程改革,构建理论与实践教学一体化课程体系,使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能更好的进行融合,以适应学生的需求,理论和实践一体化教学由此走进了我们的课堂。
二、一体化教学改革的思路
如何来改变目前我系专业学生教学效果不理想,老师上课难,学生学习难的问题,根据这个问题我系制定了符合学生和社会需求的人才培养方案,通过对课程有效的进行课程改革,积极的采用了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体现了工学结合。课程主要是以学生为主体,老师为主导,来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课程改革时要注重数控编程与加工实际应用能力的培养,就是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教中学,学中做,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模式。实践就是以职业技能训练为核心,建立若干教学模块,将理论教学和技能训练有机结合的教学模式。
三、基于项目课程的一体化教学实施
1.一体化教学课程的定位
《数控编程与加工》课程是我院数控技术专业的主要核心课程,因此在教学改革时,必须要求学生能够熟练的掌握课程的基础知识外,还必须具备相应的数控车和数控铣床以及加工中心等实践操作能力,能够熟练的操作机床,完成一些零件的实际加工等程序。为学生能够顺利走上社会提供专业技能的保证。我院地处广东省惠州市,我院都会举行一次大规模的招聘会,我院也借此机会和一些企业建立了校企合作,为今后的学生就业提供了就业机会。目前我院有些系部还实施了订单式的培养,按照企业的要求,还对人才培养方案实施教学改革,来适应对企业的需求达到为企业培养专门人才,数控编程与加工这门课程也进行了课程整体改革,实现了教学一体化的教学模式,为企业培养数控性的高技能人才。通过一体化教学实施,摆脱“学科本位”的课程思想,以能力培养为主线,以能力训练为轴心。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将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渗透到一系列的项目教学和实训中。使学生牢固掌握职业技能,熟悉用人企业的工作过程和工作环境,为学生顶岗实习和就业打下坚实的基础,提高学生的工作能力。
2.一体化教学教材的编写
《数控编程与加工》这门课程以前所使用的教材符合在教室的学科式教学模式,课程主要偏向于理论知识,而在实践方面的针对性不强,不能适应对社会的需求。一体化教学采用的是项目化的教学方式,原来所使用的教材已经不适用了。按照一体化教学的特点,教材应以学生学习为中心,老师为主导,以社会需求为主线,以项目驱动教学对教学内容进行改革。我院数控专业教师根据本专业学生的知识层次,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定位,用人企业的具体要求和我院的实际情况,对教材内容进行必要的取舍和组合,对教材内容的深度和广度进行适当的调整,把职业资格标准融入教材中,创建适合我院数控专业教学、以解决实际问题为目标的教材内容体系。
3.一体化教学内容体系的建设
根据企业的实际需求,数控人才培养方案将《数控编程与加工》课程拆分为车、铣两大模块,每个项目模块都式以典型的常用零件的编程与加工为主线,以任务驱动的方式,将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渗透到一系列的项目教学和实训中,突出“教学做一体化”。
4.一体化教学的方法和技术
在进行《数控编程与加工》课程的一体化教学过程中,我们根据教学需要,学院使用仿真软件进行辅助教学。教师授课时使用学院购买的仿真软件直接在计算机上进行,学生人手一机,即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又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教学改革的过程中起到了良好的作用,在广泛受到了学生的欢迎。教学中采用项目教学法、案例教学法、多层次实训、现场体验式教学法、教学做一体化以及工学结合等特色鲜明的教学方法,努力培养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5.一体化教学对学生的考核与评定
在《数控编程与加工》课程一体化教学改革中,我们对学生的考核方式也进行了改革,更加注重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以及就业竞争能力。一方面,我们对课程成绩考核与成绩评定方法也进行了相应的改革,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学习过程学习过程考核的目的是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平时的学习过程。学习过程考核该项考核中,学生平时的到课情况和上课表现占20%,平时作业完成情况占20% 。平时作业能帮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加深对基本概念和知识的理解,引导学生学会应用知识、提高实验动手能力是学生学习的重中之重。实训能力考核中总评考核成绩的60%,该项考核中,学生需要完成绘图操作和上机练习,为进一步完成后续综合项目的训练以及分析、解决将来的工程实际问题打下基础,同职业技能的考核挂钩,如考车工证、铣工证、数控操作中级工、高级工、工艺员等。另一方面,我们注意融入职业技能考核,鼓励学生积极考证,将学生考取职业资格证书的情况纳入我们对学生的考核与评定体系中,同时在课程教学中全面覆盖职业技能鉴定标准的应知和应会,比学生提供更好的就业。
6.一体化教学教室的选用
由于一体化教学的特点,边讲边练,边练边讲,教学做一体化,教师的教学必然要在实训场地进行。原来《数控编程与加工》课程在常规教学时理论课都在多媒体教室上,实践课都在工业中心的实训车间,先在多媒体教室将理论课讲完,然后到实训车间做实训,造成理论和实践的脱节。在一体化教学的要求下,学院也为数控专业的实训车间配备了相应的设备,现在我们将理论教学的场地也搬入实训车间,满足集中讲解与分别训练相结合的教学要求。
四、结束语
我院数控专业《数控编程与加工》课程的一体化教学改革改变了该课程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分离的做法,强调了教学内容和方法的应用性,基本做到了“教学做”的一体化。一方面提高了教师教学水平,更重要的是,学生在教学中的中心地位得到体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们能够真正掌握所需的知识和技能。(作者单位:惠州经济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鲁方霞;邓朝晖;数控机床的发展趋势及国内发展现状《工具技术》,2006-03-20.
[2]刘英超;蔡萍;教与学的创新:数控加工编程与操作课程中的工作场学习《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0-10-11.
关键词:数控技术;创新能力;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13-0064-02
一、引言
近年来,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特别是《中国制造2025》的,给机械制造业提出了新的挑战,创新型国家建设目标对机械工程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与国外大学相比,我国大学对能力培养重视不够,学生发展的主动性、能动性不足,学生的创新能力不足。因此,积极探索教育教学的新思路新方法,具有重要的意义。《数控技术》是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的重要专业课,本项目就是在借鉴国内外数控技术教育改革优秀成果和继承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数控技术教学现有优势和特色的基础上,对现有数控技术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进行改革研究,针对我校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自身特点,研究数控技术课程必要的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从而形成理论教学体系、实践教学体系,以期为我校和我国数控技术教育的改革和发展做出有益的探索。
二、教学内容改革
(一)课程内容体系的重构
数控技术课程体系包括理论课、实验课和实践课。分专业背景因材施教,课程配置可参考表1:理论课教学内容及学时分配。理论课以数控加工信息流为主线进行教学,主要讲授:数控加工工艺、数控加工编程、数控机床机械结构、数控机床故障诊断及维护、数控插补和刀补原理、计算机数控装置、数控机床伺服系统、数控机床位置检测装置等。对机制、车辆工程、农业机械化工程等偏机械类专业侧重于前五项;对机电工程专业机械内容和电子内容同样重要,各占用20学时。实验课在所设6个项目中选做3项,加工中心综合加工实验和数控插补设计综合实验分别是综合性和设计性实验。实践课分专业设置,机制、车辆工程、农业机械化工程、机电工程各专业进行4周的工程基础训练,其中有数控加工技术的初步认识训练,包括XY数控平台的训练以及数控车的训练,数控雕刻机、线切割加工和数控加工中心的加工演示,让学生对数控加工有初步的认识;机制专业学生在三年级进行2周的现代设计与制造综合训练,是CAD/CAM/CNC的综合训练,主要实践各类零件的数控加工工艺设计、自动编程、各类机床的操作方法,其他专业的学生利用实践平台可进行创新项目的实施。
(二)教学内容组织方式
理论课以课堂教学与自学两种方式进行,编程指令以FAUNC系统为主进行,辅以介绍SIEMENS数控系统,对机制、车辆工程和农业机械化工程专业数控伺服系统等章节仅作原理性介绍,不局限某些教材作过多的硬件电路介绍。受学时所限,故障诊断及维护仅介绍基本理论与方法,详细内容以安排学生自学,然后集中答疑的形式进行。实验教学强化综合性、设计性、探索性实验,发挥学生主动性,提高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和启迪创新意识。现代设计与制造综合训练,让学生综合运用相关知识、灵活采用相关方法自主进行;对学生按任务性质分组,实行一人一题方式。教学过程中根据当代装备制造业的发展需要不断更新教学内容,重点讲述目前大中型企业普遍应用的现代数控技术,并使教学内容紧密联系工程实际。
三、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改革
(一)教学方法
课程组根据本科教育的特点和我校资源现况,探索出很多行之有效的教育教学方法,应用于不同的教学内容中。
1.讲练结合教学:将教、学、练融为一体,适于需要较强逻辑思维、而在传统教学中较难进行的课程内容。教师在讲清基本概念、基本理论与方法后,布置学生进行实践训练。如在讲解数控编程指令时,介绍完一类编程指令后,就给出相应图纸,由学生编制数控加工程序,由教师检验是否正确。这种即学即练的教学方式,提高了学习效率,增强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2.师生互动教学:教师授课中善于提出问题,学生可进行讨论或争论,提出解决方案,教师适时引导,使学生从中领会教师思路,提高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理念。如在讲解刀具补偿时,教师可让学生思考使刀位点沿工件轮廓正确运动的两种方式,并展开讨论,从而说明刀具补偿功能的作用。
3.案例剖析教学:数控加工的零件是千差万别的,通过介绍典型零件的加工方法,使学生能做到举一反三,重点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如介绍数控车床编程加工时,我们仅剖析一个典型的加工案例,学生便能做到对同类零件加工的触类旁通。
4.现场实物教学:数控技术的某些概念比较抽象,如数控机床坐标系、对刀、换刀等,可把教学地点选到数控实训中心,面对具体的数控机床进行讲解或操作。这样有利于把抽象概念具体化,降低学生学习难度。
(二)教学手段
1.多媒体教学辅以传统教学:为了提高课堂效率和学生的学习兴趣,将全新的教学内容制成多媒体教学课件。课程许多内容如数控机床机械结构、孔加工的数控编程等复杂抽象,采用了多媒体辅助教学,有利于增强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果。课程组开发制作出CAI课件、二维、三维模拟动画和数控加工操作视频。教师在讲授数控原理和基础知识的同时,就可播放视频,使课堂教学与工程实际更加结合紧密,这不仅使数控技术的教学强化了学生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而且使理论课堂教学丰富多彩,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2.软件仿真教学:学生编程操作的困难大多数由于工艺不清楚,我们利用斯沃、VUNC数控加工仿真教学软件,采用实验和课堂演示的方式,把复杂的加工过程仿真出来,让学生在实践中理解代码的涵义和数控工艺。
3.网络教学:利用学校精品课程网和本科网络教学平台实施网络教学。数控技术课程网上资源包括课程说明、教学大纲、教学日历、西门子和法拉克系统的各类技术手册等,已在我校教学中得到了应用,学生可自由下载学习。通过网上教学平台可及时回答学生学习中的问题,课程组与这些网络教学环境动态联系,及时更新教学内容,以保证教学内容的新颖。
四、加强实践教学的探索和实践
实践教学是培养高等应用型创新人才的重要途径和保证,良好的实验、实训基地,对高等应用型创新人才的培养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我校于2005年建成了具有先进制造装备的综合性工程训练中心,是本科生工程素质教育和技能教育的实践性教学基地,可进行分布式数控加工与实训教学。工程训练中心可以配合数控技术教学,为学生提供数控设备进行实践操作,让学生亲自动手编制加工程序和操作机床,使学生对数控机床的学习由抽象的理性认识上升为感性认识,再通过感性认识进一步加深理解和掌握数控技术。实践教学的实施是按照前面建立的实践教学体系分层次进行的。同时,我们积极组织学生参加全国和陕西省数字建模大赛、机械创新设计大赛、数控加工创意大赛等,组建科技创新小组,让学生对自己感兴趣的数字化设备、机器人等亲自设计、亲自动手制作,近年来10余项项目获得了国家和陕西省的奖励,这些实践环节都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五、结束语
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以数控技术和数控机床为核心的装备制造业正在发生日新月异的变化,其中发展高档数控机床和机器人是国家大力推动的关键领域。与工程实践紧密结合的数控技术教学应该紧跟时代的步伐,从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和实践环节等方面适应高等创新型人才培养目标,本课题进行了有意义的探索和实践,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参考文献:
【关键词】工作过程导向 轨道交通专业英语 改革理念 课程内容 设计
随着我国轨道交通行业逐渐接轨国际轨道交通先进水平,国内轨道装备制造企业与国际知名大公司的频繁合作,中国铁路已从“引进、消化、吸收”的起步阶段迈向了“输出”阶段。无论是进口轨道交通设备的运用、维护、维修,还是出口轨道交通设备的售后服务,以及进口生产设备的使用,专业英语能力已成为本专业毕业生从事未来岗位工作不可或缺的重要素养。为适应岗位需求,对接行业的发展,本文基于工作过程导学的教学理念,对《轨道交通专业英语》课程进行了系统化教学改革设计。
一、课程改革的理念
根据以往的教学经验,发现专业英语课程教学内容陈旧、脱离实际是导致学生厌学的主要原因,因此本次课程改革首先对课程的教学进行了重新定位,把课程从单一的语言学范畴拓展为“专业+语言”交融学习的课程,将英语的教学与专业知识结合起来。为此,本课程的设计理念概括为:“立足于专业,服务于专业”,即把专业英语课程培养目标与专业岗位需求相结合,课程内容立足于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让专业英语的学习促进专业知识的提升,服务于专业岗位的技术发展。
二、课程改革思路
基于上述课程设计理念,课程团队依据企业调研典型工作任务分析课程培养目标的确定课程内容的选取课程标准的开发教学实施设计教学资料的开发课程改革的实施教学反馈的流程进行课程开发。
课程团队按照课程开发流程,对教学内容、教学文件、教学资料、教学环境、教学组织、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进行全面系统的设计,编写完成全套工学结合教学资料,配套设计相应的教学环境,对每个学习情境进行具体的教学组织设计,并对教学组织各环节设计了相应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整体思考、整体开发、整体组织和整体实施。本文重点介绍教学内容的设计。
三、课程培养目标的确定
本课程主要为轨道交通类毕业生从事引进机车的驾驶、调试及检修等工作提供专业英语的识读基础乃至口语对话基础。通过本课程学习,一方面是帮助学生回顾已学专业知识,强化学生的知识综合应用能力,更重要的是帮助学生夯实专业英语基础,使毕业生能够通读专业英文资料,掌握相关的专业词汇,并详细了解技术信息,具备知识的自我更新能力,满足该专业学生与国外同行的技术交流需要,为接轨国际先进轨道交通装备奠定基础,使学生在技术合作日益频繁的工作岗位上能够始终作为先进技术的驾驭者。
四、教学内容的选取
根据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设计理念,我们以真实的工作任务:电力机车的驾驶与检修为蓝本,结合学生已具备的专业知识和专业能力,以真实的工作内容为载体,构建了4个学习情境构成课程的教学内容。
情境1:机车总体技术资料的翻译,通过翻译某机车的英文版总体技术资料这一任务,达到机车专业词汇和专业术语的识读能力、机车英文专业技术资料的阅读和翻译能力的培养目标,8课时。
情境2:机车用进口小电器产品样本的识读,通过阅读进口继电器/接触器产品样本和浏览英文产品网站这2个任务,达到继电器、接触器类专业词汇的识读能力和与外方产品销售人员进行技术交流的能力的培养目标,8课时。
情境3:机车英文调试界面的识读,通过在英文模拟调试界面下完成机车的试验调试工作这一任务,实现调试界面专业词汇和专业术语的识读能力、专业缩略词的识读能力的培养目标,8课时。
情境4:机车用高压电器原版技术资料的翻译,通过翻译受电弓/主断路器原版英文技术资料这一任务,达到进口零部件英文资料的阅读理解能力、进口零部件英文检修工艺文件的编译能力的培养目标,16课时。
上述4个学习情境是按照专业英语知识逐渐加深、专业英语能力逐渐加深的顺序进行安排,“专业+英语”的理念贯穿始终,且以“寓教于乐”为课程内容设计的最高原则。学生在本课程的学习实际上就是完成上述各项任务的过程,希望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主动学习所学的专业英语知识,利用所学知识帮助他们自己解决问题,在“做中学,学即用”的良性循环过程中自主学习,不断成长。
五、结束语
上述由这5个任务构成课程教学内容的设计是在大量课程实施后总结不足、不断改进后获得的较合理的、易于实施的方案。课程团队已经针对上述教学内容,完成了具体的教学实施过程的设计及教学资料的准备,这些内容将在后面的文章与大家共享。
作者已于2008年开始对《轨道交通专业英语》课程进行了教学改革初探,之后不断实践,不断探索,课程于2009年立项为学院精品课程,2013年立项为学院精品资源共享课程。在每年的课程教学中,作者都在进行着改革的实施与探索,课程已分别在司乘083班、城轨091班、司乘102班、司乘111班、检修121、122班,2013级兰州地铁订单班及司乘143班进行了全面的改革实施,取得非常好的效果,深受学生的好评。
关键词:高职院校;产学研合作;教学工厂
作者简介:俞位增(1967-),男,浙江奉化人,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研究员,研究方向为产学研结合;张鹏飞(1978-),男,河南洛阳人,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产学研合作研究;董彦(1970-),男,江苏宜兴人,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校企合作研究。
课题项目:本文系浙江省教育厅2010年高等教育教学改革项目立项课题“高职制造类专业依托‘教学工厂’开展合作教学的改革与实践”(项目编号:yb2010104)研究成果之一,课题主持人:俞位增。
中图分类号:G71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1-7518(2012)12-0018-03
中国大多数高职院校为了提高人才培养质量,都积极开展形式多样的产学研合作,但普遍面临着各种各样的困境,主要表现在合作形式单一,校企双方签定校企合作协议书,企业成为学校的校外实训基地,然而学校的热情很高,企业投入较少,双方合作难度很大,不能达到共赢的目的。因此,改革现行产学研合作模式势在必行。近年来,教学工厂成为创新职业教育产学研合作模式的热点研究,对于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一、国内外“教学工厂”的模式比较
目前,国内外广泛开展教学工厂模式的产学研合作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其主要有以下几种模式。
(一)德国的双元制模式
该模式是学生在企业接受实践技能培训和在校接受理论培养相结合的职业教育形式。它不同于学校制形式,可以称为部分学校制职业教育形式。接受双元制培训的学生,按照有关法律的规定同企业签订培训合同,得到一个培训位置,然后再到相关的职业学校登记取得理论学习资格。双元制职业教育模式下的学生具备双重身份:在学校是学生,在企业是学徒工;有两个学习受训地点:培训企业和职业学校。
(二)新加坡南洋理工学院的“教学工厂”模式
新加坡的 “教学工厂”模式是借鉴德国“双元制”而推出的新的教学模式,它的理念是将实际企业环境引入到教学环境之中,并将两者融合在一起,是一种企业实习、企业项目与学校教学有机结合,以学院为本位,在现有教学系统基础上全方位营造工厂实践环境的新的办学理念。这一教学模式的实施,缩短了现代企业人才需求与职业学校教学的距离,使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有机结合,达到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提高学生职业素质的目的[1]。
(三)欧美大学的学习工厂(Learning Factory)模式
美国以麻省理工学院为代表提出了CDIO(构思-设计-实施-运作)的教学模式改革,欧盟提出了“主题网络”教学改革,包括“欧洲高等工程教育 (H3E)”,“加强欧洲工程教育(E4)”等。而其中,学习工厂是得到广泛使用的一种教学形式,在学校的主导下,通过校内不同专业的合作,以及与业界的合作,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创新能力[2]。
(四)香港理工大学的工业工程中心(Industrial Centre,简称IC)模式
工业中心的定位是工厂,不是培训中心,是要给学生一个实实在在的工业环境。IC的教学策略是学生自发的体验而不是单向的灌输,整个教师队伍充分参与课程设计及创造过程,更好带领学生体验创作,强调学生在工业中心的自主学习与创新意识[3]。
(五)国内的主要模式
目前国内高职院校教学工厂更多的以实训中心、实训基地的形式出现,强调“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办学模式,近年来逐步加强了与企业界的合作。如山东胶南职业教育引企入校、办校进厂、产教一体模式,利用区域优势和韩国企业开展产学研合作。宁波职业技术学院与宁波海天塑机集团有限公司共建实训基地,由企业投资300多万元建立海天实训中心,开展“模具CAD/CAM”项目化教学。温州职业技术学院打破教室隔墙,与企业合作建立了制鞋等多条生产线。江苏苏州高新园区职业技术学院利用高新技术园区的区位优势,与德国BOSCH等公司建立理实一体化的教学工厂。
二、“教学工厂”的创新与实践:以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为例
(一)政校企合作共建“教学工厂”背景
1.学校人才培养的需求。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从2004 年起,就逐步开设了机电一体化、模具、数控等制造业专业,为了实现学校对企业和社会人才的培养的实际需求,缩短现代企业人才需求与高职院校教学的距离,2007年与宁海县人民政府合作共建宁海产学研基地,建立了模具、数控、机电一体化实训室16个,先后尝试“进厂建室”方式与宁海及周边地区知名模具企业建立校外实训基地18个,学生在宁海基地边做边学,学校派专业教师进驻实训基地,基本解决了课堂上“重理论,轻实践”的问题。但在推行校企合作教育的过程中,也出现了各种各样的困难和问题,如观念问题、政策问题、层次问题、利益问题和运作问题等成为阻力,导致产学研合作开展不够深入。
2.企业转型升级需要。宁波模具历史比较长,产业基础比较好,在国内都具有一定的影响力和竞争力,宁海(中国)模具城聚集了宁海地区上规模模具企业几百家,对周边有很强的辐射作用。但是,与国外模具发达国家和国内先进地区,如德国、日本,我国台湾、广东相比,宁波模具在模具的设计、制造水平上还有差距,尤其在模具的标准化、模具人才储备方面急需提升。
3.政府牵线搭桥。为了做大做强宁海的模具产业,加快企业的转型升级,地方政府的首要任务是发挥政策和资金支持为模具高技能人才培养和经济发展牵线搭桥。鉴于上述需求, 2010年由宁海县政府牵头,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与宁波市华宝塑胶模具有限公司等厂家、宁海县模具协会合作共建华宝教学工厂,工厂位于学院宁海产学研基地内,共三幢厂房,建筑面积8000平方米,总投资约2000万元。
(二)教学工厂的运行模式
该模式是依托宁波块状经济集聚区宁海(中国)模具之乡,通过政校企三方合作引厂入校建立教学工厂,企业根据模具精密制造的生产环节和技术要求,建设集成CAD/CAM/CAE数字化设计与制造技术的工厂环境,按照生产工艺流程建立标准化生产制造车间,开展标准化精密模具制造,在此平台上实施以项目课程为主要形式的实践教学,学校在教学工厂内建立模具数控专业教学用生产线,开展实践教学和生产性实训。这种模式主要特点体现在:
1.政府资源、企业资源和学校资源有机融合。政府提供政策和资金支持,学校出厂房、教学人员和研发人员,企业出生产线和标准模式,既能满足学校教学改革和专业建设的需要,又能满足政府提升行业竞争力和企业转型升级的需要。该模式使合作各方各取所需,通过产学研合作发挥各自优势,做到优势互补,合作多赢。
2.学校教师与企业员工的相互融合。部分教师成为华宝模具教学工厂的员工,如模具数控基地主任担任华宝模具教学工厂副总经理,有的教师担任编程设计、制模等岗位的主管或副主管。学校教师与企业现有员工竞聘上岗、相互融合,教学工厂制订了管理与考核制度,对企业员工与学校教师进行生产绩效与教学绩效双重考核,一方面提高了企业员工的指导学生能力,进一步提高了员工的素质,另一方面提升了教师的技术水平。
3.教学计划与生产计划相互融合。该模式是一种将先进的教学设备、真实的企业环境引入学校并与学校教学有效融合,形成学校、实训中心、企业“三位一体”的综合性教学模式。教学工厂计划调度科成员由企业计划员与学校专业教师共同组成,工厂中的计划调度不仅指企业生产计划与生产调度,同时也包括了教学计划与人员(学生、教师)调度。使学校的教学计划和企业的生产计划有机融合。
(三)“教学工厂”的实施成效
1.调动了校企合作的积极性。由于采用合作方式,合作各方优势互补、利益共享,各有所需,使各自的利益方面得到满足,“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合作机制使产学研变成各方的自觉行为,政府和企业由以前的被动参与变成主动合作,产学研合作的积极性得到了极大的提高。
2.实现了产学研合作项目多样化。以教学工厂为平台广泛开展多种形式的产学研合作,与宁波模具协会、中国模具城合作共建宁波模具检测中心和宁波国际模具产业开发中心等公共服务平台,与浙江工业大学之江学院开展合作成立宁波模具产学研创新中心。与行业、企业共建经济社会服务中心,成立了模具研发中心、产品设计中心和企业策划中心,立足宁海,面向宁波模具企业提供模具研发、设计和推广服务,有力地促进了区域经济社会发展。
3.教学改革成绩显著。首先,在教学工厂平台上实施以项目课程为主要形式的实践教学,课程开发和课程改革力度大大加强,目前模具专业已形成了以“模具制造综合实践”三阶段课程为主线,理论与实践衔接、校内外资源相贯通的专业课程体系。主要包括基本技能类(包括数控车、数控铣、电加工单项训练),项目课程类(基于模具制造流程塑料模具制造项目课程教学),岗位强化培训类(对学生分岗位进行岗前强化训练)。学校取得了中央财政支持的职业教育实训基地1个,省示范性实训基地1个,省级教学团队1个,省级精品课程2门,浙江省教学成果奖二等奖。其次,通过把先进的生产设备、真实的企业环境引入学校,让学生在教学工厂内根据企业提供的工作岗位和工作要求,完成真实的生产任务,真正实现了专业教学与职业岗位的“零距离”对接,有效培养学生实践技能,提高学生职业素质,增强学生就业竞争力。近三年来,学生参加各类竞赛成绩斐然,在全国大学生机械创新设计大赛中获得一等奖1项,电子设计大赛中获二等奖3项,并成功承办2011年全国高职院校模具设计大赛,得到教育部领导和专家的一致好评。由于毕业生的素质高、技能强,受到了宁波相关行业和企业的高度评价,在2011年进行的一次毕业生跟踪调查表明,毕业生一毕业就可以独立完成企业模具制造,专业对口率为85%,有一半以上在工作半年后成为企业模具组长,用人单位满意率高达92%。
4.提升了企业标准化技术水平和管理水平。宁波华宝塑料模具有限公司自参与共建教学工厂以来,根据教学工厂的建设要求,校企双方共同对企业现有的设计、制造标准进行了重新审订,对企业员工进行了技术培训与管理培训,企业在技术水平、管理水平、员工素质方面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提升,向模具样板工厂迈进。另一方面,企业又可以共享学校的模具研发人才和设备资源,依靠教学工厂搭建科研攻关平台,为企业提供技术攻关,提升技术创新能力,提升企业的竞争力,引领区域模具行业转型升级。
三、结语
通过政校企三方合作共建“教学工厂”,政府提供政策扶持,学校提供厂房和教学生产线,企业提供标准化的生产线和管理理念,学校和企业共同管理使教学过程和生产、科研、经营过程融合在一起,让学生在真实的工厂环境中学习,加深了对生产的认识和理解,也提高了教师的专业技能技术水平。企业依托教学工厂提升了技术人员的整体素质,同时把先进技术和理念,推广到整个行业,促进整个区域行业整体水平的提升,最终形成以产助学、以研促产,为高职产学研合作探索出一条成功之路。该模式得到了厦门大学潘懋元先生的高度评价,他认为:“该校教学工厂的产学研合作模式的运作机制、特色服务平台的作用等在全国层面均已具有引领和示范作用,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陈海滨.NYP教学工厂理念及其启示[J].职教通讯,200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