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艺术课程培养的核心素养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43-0248-03
公共艺术课程是高职院校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公共艺术课程的开设对学生的生活、情感、文化素养和科学认知等会产生直接或间接的影响,使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不断提高学生文化艺术素养,不断提高学生感受美、表现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促进了学生全面发展。学院是以食品冠名的国内唯一高职院校,我们一直致力于建设以“诚信+良心”为核心内容的食品文化艺术教育体系,大力传承和弘扬中国优秀食品文化艺术,将“成才”教育与“成人”教育相结合,形成了“技艺与素质并行,知识与能力并重,教学与体验共举”的素质教育思想。通过创新建设思路、优化课程结构、开发特色课程、实施教学改革、开展艺术体验等建设措施,构建了食品特色的公共艺术教育课程群,培养学生审美观念和人文理念,提升学生文化艺术素养,激发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促进了学生全面发展,促进了公共艺术课程教学质量的提高。
一、提炼食品资源,开发特色课程
教育部颁布的《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12〕4号)中指出:“发挥文化育人作用,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全过程,建设体现社会主义特点、时代特征和学校特色的大学文化。”我们学院作为以大食品类专业为主体的工科高职院校,无论是人才培养模式,还是课程体系构建,在努力建设食品类优质专业核心课程体系的同时,从学生需求出发,也重视学生的职业素质教育,注重开发具有食品特色的公共艺术选修课程。
1.创新思路,优化结构。公共艺术课程本身就是由多种艺术学科交叉、多种艺术门类相互渗透的综合性课程,因此,既要面向全体学生开设人文素质教育方面的必修课,同时也要针对不同专业学生的不同需求,有目的地开设内容广泛、知识性、思想性和趣味性较强的选修课程。近年来,我们优化课程体系结构,在各专业课程体系原有五大课程模块的基础上,增加了“素质拓展课程”模块,开发了覆盖《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公共艺术课程指导方案》类的公共艺术课程120余门。如“酒店管理专业”开设了茶艺、普通话、形体、音乐欣赏、插花艺术等艺术类课程;“文秘”专业开设了音乐鉴赏、美术鉴赏、形体训练、职业装束与化妆、美学概论、书法等课程。各专业开设的艺术类课程,与公共艺术选修课相得益彰,优化了专业课程结构,完善了课程体系课程模块的构建,使大学生的人文素养知识结构更为合理,思想觉悟、道德水平和人文素质得到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社会适应性、合作意识、知识应用能力和人文艺术素养等综合素养得到提升,共同支撑起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半壁江山。
2.提炼食品资源,开发特色课程。学校开设的公共艺术选修课,是专业教学的必要补充,是优化学生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提高学生艺术修养和文化品味,是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和综合职业能力,增强其就业能力,使学生更好地适应社会需求的重要环节。学院作为以“食品”冠名的全国唯一的高职院校,食品大类专业占全校专业总数60%,食品大类专业在校生占全校学生总数67.9%,食品大类专业教师占全校教师总数58.6%,形成了食品特色专业群人才培养优势。我们利用学院的“食品”教学资源,设计开发了食品制作工艺、食品养生与保健、饮食文化、食品艺术、淮安当地食品饮食习俗研究等五个课程群,设置了整套课程建设流程。依靠具有食品特色的公共艺术课程群的建立,学生选择性地学习,使非“食品”专业学生分享食品特色课程,使食品大类专业的学生互享食品特色课程。
二、构建公共艺术课程群,彰显食品特色
通过几年的建设,食品特色公共艺术课程开设每年呈递增趋势,由2011年的12门次增至2013年的41门次;全院选课人次平均每学年达2000以上人,占全校公共选修课程选课人数的三分之一(见图1)。
五类食品特色课程建设分属不同的二级学院,在建设中也各有交叉,已呈显著成效,已建有食品加工制作工艺类的5门课程(面塑欣赏与制作、日本饮食文化、葡萄酒品尝与鉴赏等),食品营养与保健的8门课程(中华传统养生等),食品安全的7门课程(食品安全检测技术讲座等),饮食文化与习俗的12门课程(饮食文学欣赏、茶文化赏析、酒与酒文化、中外饮食文化趣谈、旅游美食、西洋酒知识等)和淮安当地食品饮食2门课程(淮安名人与美食、淮扬菜鉴赏)。每学期,公共选修课程安排表中开设包括食品技术、食品安全、食品营养、食品艺术、食品赏鉴、食品文化、餐饮文化、茶文化、酒文化、饮食文学等“食品特色群类课程”,深受学生们的喜爱,学生选课踊跃。食品类公共艺术选修课程群建设,是开展教育教学改革,深化内涵建设,促进校企合作多元化模式的开发,培养学生具有食品行业所需的综合职业素质的需要。通过食品特色公共艺术选修课程建设,丰富了公共选修课程的类别,凸显了我院食品特色,实现了全院学生共享食品教学资源,每位毕业生都打上了“食品”的烙印。
关键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高职公共艺术教育路径策略
实施素质教育是我国教育发展的主题。近年来,我国大力发展高职教育,虽然在不断探索与实践的过程中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总体而言,还存在着不少问题。教师应该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创新教育教学模式,将理论和实践联系在一起,为学生创造一个丰富的文化环境,这样才能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公共艺术教育中。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高职公共艺术教育的必要性
高职院校教育教学的目的是为了培养更多高素质的适用型人才,这个年龄阶段的高职生正处于价值观成熟与发展的关键阶段,他们的价值观念需要教师合理的引导。公共艺术教育是高职美育教学的主要内容,作为艺术实践的一种形式,是最能体现知行合一的一种方式。将价值观念和艺术实践联系在一起,可以增强高职生的综合素养,完成从心灵到人格的转变,从而推动高职人才培养的实践。如今,高职院校十分重视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要加快教育改革的步伐,就需要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公共艺术教育中,强化课程之间的管理,加强各学科之间的深层联系。因此,高职教育者在提高自身素养的同时,也要加强教育上的引导,探讨价值观和艺术教育相结合的有效途径,达到教育的本质目的。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高职公共艺术教育的研究现状
(一)缺乏理性的认知,情感认同较弱
教师在公共艺术课堂教育中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首先应该让学生对这种观念的时代特点和发展意义有一个确切的了解。但是,不少学生对于价值观的意义和内容都不是很清楚。相对于理性的认知,高职生更需要在感性的基础上了解、掌握与核心价值观相关的内容。但是在实际的教学中,公共艺术课程内容较为广泛,学生无法把握住真正的核心内容,对于核心价值的学习更是无从谈起。
(二)没有坚定的信念,学生的重视程度不够
高职院校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更好地融入社会主义建设中,在自身的学习、生活和未来的工作中都能具备坚定的意志和能力。但是在实际调查中发现,学生认为学习数理化知识比公共艺术知识更有用,这也从侧面反映了学生仅仅是为了成绩才选择公共艺术类课程,而并没有把这门课程放在一个非常重要的位置上。这导致高职生在艺术鉴赏能力上有一定的欠缺,再加上基础知识比较薄弱,久而久之,也对公共艺术类学习产生厌烦心理。
(三)理论与现实相脱节,教师自身对价值观的理解不足
高职院校在实施价值观教学的时候,应该让这种理论思想融入学生的实践活动中,促使他们的观念意识化,这样才能形成良好的教育效果。但通过调查发现,高职院校部分学生还存在以自身利益为重的现象,完全没有将核心价值观落到实处。教师的思想认识不够,践行能力不足,公共艺术课堂教学缺乏核心价值观的引导,使教学模式过于单一,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也不够高。
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高职公共艺术教育的路径和策略
(一)教师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高职院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践行和完善,首要任务就是教师应该提高自身修养,然后才能做到教书育人,在工作中引导学生不要过分追求物质生活,应该以严谨的态度、刻苦的精神和广博的人文艺术学识来培养内在气质,塑造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例如在合唱艺术教育的过程中,教师要摆正自身的位置,明确自己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在艺术领域起到带头作用。可以利用优秀的合唱作品来反映时代,通过对歌词内容的理解来诠释艺术本身,这样才能在潜移默化中增强学生的信念。以《黄河大合唱》为例,黄河是一个整体的背景,以歌颂不屈的人民和悠久的历史为主,谴责侵略者的残忍,同情人们所受到的苦难。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就要营造出庞大的气势和壮丽的场景,然后在歌声中表达中国人民热爱自由的精神和不屈的品格。這种方式实际上就是向学生传递一种爱国精神,让他们在学习艺术的过程中感受到中华民族的伟大之处,意识到和谐社会的重要性,认识到这一代人所要肩负的责任,为践行价值观奠定坚实的基础。因此,教师必须明确自身的教育责任,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起到榜样带头作用,为高职师资水平的整体提升做出贡献。
(二)创新公共艺术教育模式
教育是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最有效的一种方式,传统的教育教学方式无法适应现代化的教学需求。尤其是对于高职生而言,他们的想象能力和思维能力极强,因此,教师需要适当创新公共艺术教学模式,根据高职生的个性特点和学习规律,关注他们在个性和个人能力上的差异,建立符合高职学生需求的教育模式。在教学中,运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让这种观念潜移默化地在学生中得到认同。在创新方式上,首先注重教育的开放性。艺术教育实际上被认为是特殊教育的一种形式,具有培养人的道德、智慧和鉴赏能力等多方面的特性。高职艺术教育应该与核心价值观联系在一起,而不是单独存在的。所以教师在选修课程中,不能使用传统的灌输式教授模式,而应该让学生参与实际的课程中,利用多媒体播放一些经典节目或者是影片,让学生分析其中潜在的民族精神。例如在公共艺术课程选修课影视鉴赏中,教师可播放电视剧《人民的名义》,对其中的文化和意识形态进行分析。作为一部反腐题材电视剧,以当今社会要点问题为主,同时也把握好了主流意识和世俗生活的结合点。社会意识和社会存在是相互影响的,如今,更应该坚定理想和信念,将人民群众的利益放置在首要的位置上。《人民的名义》就以鲜活的故事阐述了强化党风廉政的重要性,要加强政治理论和业务知识的学习,严格履行法律程序和相关的法律规定。在当代影视评论课程中,基于现代化发展的现状和问题,让学生学习到依法治国的执政理念,这样就能达到很好的教育效果。
(三)将理论与实践联系在一起
实践是所有理论知识的来源,不仅包括对事物本身的检验,同时也是对价值观念的一种检验。在培养高职生核心价值观念时,应将理论与实践联系在一起,在学校开展多元化的实践活动,从理念的认识提升到行动上,以此来丰富他们的个人体验。相关调查表明,实践活动一直以来都是高职生比较喜欢的一项活动,通过校园活动或者社会实践能极大地提高他们的动手能力,对其自身成长具有重要意义。例如汉中职业技术学院就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重视艺术教育的理念为主,教师认真做好公共艺术教育工作,培养高职生的综合素养。在课堂教学的基础上,也重视教育实践活动,主要是为了让学生感受美、表现美。通过每月一次的周末文化广场、校园才艺大赛等方式的文化艺术活动,让学生进行书法展示、文艺会演或者舞蹈、合唱比赛等。同时也注重学生社团在公共艺术教育实践中的积极作用,先后成立了艺术团和话剧社等二十多個艺术社团,这些也成了高职生艺术实践的基地。学院的学生还参加了中央电视台的节目,并在节目中体现了该校学生较高的艺术修养。
(四)为高职生提供一个丰富多元的文化环境
文化一直是整个历史发展过程中非常重要的精神财富。在高职教育环境下,应该创造一个健康、和谐的文化环境,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改善公共艺术教育的教学环境,引导学生开展有益的活动,以此来提高学生的参与度。以丰富学生的课外艺术实践活动为主,参加活动需要以课程的形式,给予一定的学分制。将各类实践课程的学分和教育教学模式结合在一起,让学生的艺术兴趣与学习时间可以形成一个有效的融合,从而将参加艺术表演看作一种主动的意识和行为。随着我国高职院校艺术教育的不断发展,核心价值观就显得愈加重要,应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更好地融入公共艺术教育中,为社会培养更多有用的人才。例如在向阳铁路职业院校公共艺术教育模式中,教师结合学生实际,为高职生提供了一个丰富多元的文化环境。将学生人格的塑造和品行培养结合在一起,不断挖掘艺术教育中的人文价值,让学生在艺术教育的过程中感受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校区举办了各种类型的展演活动,扩大了学生的参与面,同时也丰富了文化艺术生活。每月一主题的板报活动,以《感恩孝顺》《我的梦,中国梦》等一系列黑板报为题,这样不仅能够提高社会的关注度,也能更好地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艺术教育中。
四、结语
从能力到素养,从道德信念到理想,都是高职公共艺术课程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之间的潜在联系。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公共艺术课堂,需要每一个教育工作者不断努力,应充分利用学校这一平台,将教育、文化和实践充分联系在一起,让这些美好信念融入学生的内心深处,从而达到素质教育的目的。
参考文献:
[1]杨春华.合唱艺术教育对高职艺术设计人才的美育价值及其实现途径[J].中国轻工教育,2015(06).
[2]温小佳.浅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语境下艺术教育德育功能的发挥[J].中国培训,2015(20).
[3]许晶,王晓宁.综合类公共艺术课程研究——兼谈美育类舞蹈课程的启示[J].北京舞蹈学院学报,2016(01).
[4]王刚.“心体重构”:艺术教育的审美内涵与价值取向[J].延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39).
[5]吴明.高校艺术电影鉴赏中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导向[J].中国高等教育,2012(Z1).
国家教育行政部门规定的艺术课程内容主要体现在《学校艺术教育工作规程》中,它明确规定各级各类学校应当加强艺术类课程教学,艺术课程应当按照国家教育行政部门颁布的艺术课程标准进行教学。《指导方案》从受教育者认识规律及现实操作角度出发,将艺术教育丰富的内涵与外延划分为若干操作层面,固定核心教学内容,融合艺术学科内部以及艺术与非艺术学科,构建了一门开放的艺术课程体系。③《指导方案》规定普通高校艺术限定性选修课程为八门,主要侧重于从艺术与美学的视角引导学生观察、感受与思考,其中《艺术导论》课程旨在向学生灌输基础性艺术理论知识。其他七门鉴赏性课程分别为音乐、美术、影视、戏剧、舞蹈、书法和戏曲,相对于中小学艺术教育课程内容来说更具有开创性、探索性和先导性意义。《指导方案》并没有具体从艺术与生活,艺术与文化、艺术与情感、艺术与科学这四个方面对课程内容作详尽的规定,其课程的设立主要从审美体验的角度,使学生通过感受、体验、渗透、反思鉴赏艺术,削弱艺术技能技巧的训练,更强调综合艺术能力的形成,以提高学生的听觉能力、视觉能力、肢体动作能力、言语表达能力。任意选修课则分为作品赏析、艺术史论、艺术批评、艺术实践四大层面,其内容是以上或更多艺术门类的多向纵深难度的体现。无论在艺术技能技巧的训练还是在艺术感知与体验、反思与评价、创造与表现等多种综合艺术能力培养方面都与教学目标相一致,学生艺术素养和人文素养全面得到提高。《指导方案》所规定课程学内容由三大版块组成:限定性选修课、任意性选修课、系列讲座。限定性选修课的课程类别有艺术导论、音乐、美术、影视、戏剧、舞蹈、书法、戏曲八门;任意性选修课有四大模块:艺术史论、作品赏析、艺术批评、艺术实践;系列讲座有综合艺术包括富有地方特色的教学内容。《指导方案》的课程内容制定结合了我国高等艺术教育的实际情况,在世界各国艺术改革与发展总体趋势的引导下,贯彻了国家制定的素质教育精神。《指导方案》在中小学艺术课程的基础上丰富了教学内容,拓展了课程所涵盖的知识面,优化了课程结构,把多种艺术门类的课程进行交叉融合,结合我国高等教育的培养方案规定,以限定性、任意性课程两种形式进行双向辐射,切实要求改变长期以来高校公共艺术教育课程“因人设课”甚至“无人无课”的现象。以下是《指导方案》所规定课程内容结构图:
二、高校公共艺术教育课程设置及其优化
目前,由于《指导方案》对高校公共艺术教育教学内容没有作出规定,加之九年义务教育中所规定的教学内容因为应试教育的影响绝大部分未能实现,因此,高校公共艺术教育课程的设置应从基础部分开始搭建,同时还要从课程内容的基础性、综合性、阶段性等来优化。
(一)课程内容设置的基础性优化
第一,艺术基础类课程设置及其优化。内容包括基础知识、基本素养等,主要解决学生掌握艺术审美所必需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感受能力,为学生形成综合艺术审美能力打下基础。如开设音乐基本乐理、音乐素养(简谱视唱)、基本音乐听觉训练等。第二,艺术实践类课程的设置及其优化。此类课程主要指歌唱、演奏、绘画、各类艺术创作等实践教学活动。艺术实践是艺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虽然高校公共艺术课程不是以艺术技能训练为目的,但要想达到一定的艺术审美能力必须以此为前提,一个音准极差、五音不全的人能够欣赏美妙的歌声,但不能鉴别出声音的美妙之处,更不能深入地品味其艺术作品的内涵;一个对色彩判断较差的人是无法体验美丽画卷的生动情趣的。因此,艺术实践课程的开设是为了让学生通过一定的实际操作在艺术体验中感悟艺术的魅力,在操作过程中磨练意志、开拓思维,尤其在群体的艺术排练创作中学会与人与社会和谐相处的能力,达到一种其他学科不能完全代替的教育功能。第三,基础艺术史论课程设置及其优化。这类课程是指艺术史、艺术导论、美学和艺术评论等理论性内容,通过艺术文化类课程的学习,学生可以把艺术与人类社会快速发展有机地联系起来,把握和领悟艺术教育的深刻内涵。
(二)课程内容设置的综合性优化
纵观国内外高校公共艺术课程教学的发展趋势,公共艺术课程的综合性设置势在必行。艺术课程的综合是将几门相互联系的课程有机地连接在一起,即艺术课程综合不同门类的艺术学科,这种综合性课程可以减少专业技术难度,增大文化含量和知识信息量。第一,综合课程与单科课程的有机渗透。高校公共艺术课程改革之一就是要实现综合课程与单科课程的有机渗透,是一种行之有效的公共艺术教育模式。这种模式不是强调综合取消或削弱单科课程,而是为了弥补传统的单一课程的弊端和不足,通过让学生接触多种不同类型的艺术形式,丰富其艺术视野,提高其艺术修养和审美能力。第二,综合课程设置应满足不同学生层次的需求。高校公共艺术综合课程主要面对非艺术专业的学生,来自不同地区不同艺术素养的学生对艺术知识学习的需求程度也各不尽相同,在新开设艺术课程之前,应在调查了解的基础上充分把握不同类型学生的特点,为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多元化的艺术需求有目的地开设不同类型的综合课程。
(三)课程内容设置的阶段性优化
[关键词]艺术课程标准;艺术教育;理论依据;结构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艺术课程标准(修订版)》(以下简称《标准》)于2011年再次出现在大众面前。本次修订是对实验版的一次改进,是我国教育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教育改革,引起了教育界的极大关注。面对新时期的教育发展,我们有必要对其教育价值进行审视和深入探讨。
一、《标准》是艺术教育发展的应然需求
艺术课程在我国义务教育课程体系里一直处于弱势,俗称“小三门”,往往仅凭一些零星的实践来强化学生对艺术课程的感性认识。随着第八次课程改革的推进,艺术教育成为中小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艺术课程建设日益走进广大教育工作者的视野,受到关注。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发展,各类艺术形式走进了我们的教育视野。经过十余年的教育实践,各艺术门类的研究积累丰厚,研究队伍不断壮大,成果丰硕,一定程度上促进我国基础教育中的艺术教育的发展。“京剧走进课堂”、“微视频教学”、“心理剧”、“课本剧”等各种艺术表现形式被我们所熟悉,艺术教育在中小学课程体系里有了重要的板块。作为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载体,不仅在制度上得以充分的保证,对艺术教育思想的发展和进化提供了更多的新生力量,对传统的艺术得以弘扬与继承是一次突破,这为艺术教育奠定了文化基础。
随着我国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艺术教育正在成为国家课程体系中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艺术课程与民族传统文化执守和现代艺术的拓展,与国民素质教育和青少年一代的精神塑造,与全球化步步逼近的背景下的种种文化研究和创造的课题,更加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备受社会的关注。艺术院校的发展和体制的完善,培养了一大批艺术专业人才充实了我国中小学艺术教育的师资队伍,促进了艺术课程的推广,这为我国中小学实施艺术教育奠定了人力基础。
艺术课程的性质推动了标准的建设。《标准》明确了艺术课程是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的必修课程,这主要是由艺术教育课程的工具性和基础性决定的,艺术课程不仅有丰富的综合的审美价值,而且具有较高的人文价值,它不仅能使学生获得艺术审美体验,而且能使学生接纳古今中外经典的文化遗产,培养高尚的艺术品味。同时,艺术课程对学生个性的发展也是非常有益的,赋予学生表达自我和发挥想象力的空间,促进学生的艺术创新,为艺术教育奠定了制度基础。
传统艺术教育的弊端日显,必须对艺术教育进行合理的教育定位。一方面,我国的艺术教育发展水平相对滞后,使得我国的中小学艺术课程开设率相当低,甚至有的学校为了提高学生的文化课应试水平,艺术课程只是形式化,即安排音乐、美术课到课表上,而实际的课程改成了文化补习课,形同虚设;另一方面,由于艺术学院学生素质的缺失,一种迥然不同于一般大学知识传授方式的教育模式,随着大众文化和传媒时代的潮流风尚,艺术教育似乎成了一种“另类教育”的旗帜,越来越吸引着一大批崇尚个性发展的青年,艺术院校在文化课成绩上降格以求的现象,使得艺术学院那些在中学教育中遭遇某种“困境”而又具备了某种潜质的学生们那里,被引为他们的“精神家园”。这种教育状况与现代化的教育不相适应。在新的教育改革机遇下,制定艺术教育标准的呼声与日俱增,这为艺术教育奠定了实践基础。
众多理论阐述为《标准》建设提供了丰富的营养。艺术课程作为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的必修课程,对学生的人格成长以及艺术技能和艺术审美能力的提高具有重要的价值,在新课程里确立艺术课程的重要地位,有其发展的理论基础。首先是艺术思想研究理论。经典著作中的文艺论述是丰富的思想资源,同时,对国际上的新文艺理论的分析、批判和借鉴,也有助于我们弄清各种国际文艺思潮的情况,吸收新的学术营养。其次是艺术原理研究理论。各艺术门类的基本原理、艺术学原理或艺术概论,是基础研究的根本性课题,是哲学层面解答艺术根本性问题的基础工作。艺术原理的发展是持续的,随着艺术实践的发展而不断深入。刚刚起步的艺术教育迫切需要最新的权威性、综合性、指导性的艺术原理教材,这也是新世纪对艺术基础研究提出的要求。最后是心理学原理。美国当代著名的心理学家、教育家加德纳指出:“人们很可能把艺术思维误解为科学思维的同一语,各门艺术的语言不能用非艺术的形式来解释,没有人告诉我们贝多芬的交响乐是怎么回事,我们必须通过音乐本身来理解。”这为艺术教育奠定了理论基础。
二、《标准》的结构分析
《标准》分为前言、课程目标、内容标准、实施建议四大板块。前言是后三部分的一个概括,起到提纲挈领的作用,包含课程的性质和价值、在艺术课程实施过程中必须确立的教育理念,以及艺术课程实施的基本设想。
前言部分不是简单的文本介绍,而是从课程的性质、课程理念、课程设计思路三个维度进行了总体的设计和规划,将“艺术能力与人文素养的综合发展”作为艺术课程最根本的指导思想,并对课程进行有机的分类,使得课程落实到具体的科目中去,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益和艺术素质。对艺术的人文因素、艺术能力进行了重新设计和规划,克服实验版标准的刻板性建构,将生活、文化、情感、科技四个人文目标进行了科学梳理和联结,形成了较为系统的目标体系,大大提高了艺术教育整体教育功能的开发;在艺术能力设计中,克服了传统的学科界限,将音乐、美术、戏剧、舞蹈、影视等五门学科连环相套,构成了综合艺术的总体,打通了学科之间的鸿沟,提升学科之间的链接,对学生综合素养的提升是非常有益的;对不同年龄学生认知能力差异,制定了不同的教育要求。按照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与特点,分成1-2年级、3-6年级、7-9年级三个学段,能据不同学龄儿童的具体教育标准制定相应的教育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实施建议,帮助广大的教师根据学生的实际年龄特征而采用不同的教学组织形式。
目标部分构建了一个纵横相连的立体目标体系,横向从艺术与生活、艺术与情感、艺术与文化、艺术与科技四个维度,纵向基于感知与体验、创造与表现、反思与评价三个维度对学生的艺术素养、艺术能力进行立体的建构,使课程标准更为细致、合理。横向尽量规避了内容的交叉,纵向上由浅入深、由难到易,层次清晰,符合不同学段的学生在不同的年龄段可以达成的教育目标,与素质教育目标趋于一致。
在内容部分,尊重学生心理和生理发展的实际需要,进行有效的教育资源整合,以提高学生的艺术能力和艺术素养,在文本的最后提供相应的活动建议。其文本的基本特点有两个。
第一,课程内容遵循了学生学段认知能力的差异性。在1-2年级阶段,创造有利的艺术教育环境,使得学生在学习生活中注重对自然和社会生活的观察,注意发现身边的艺术,能分辨出其中的社会生活情景和自然景象,认识艺术的要素和组织原理,感受艺术创造所带来的自信心,尝试用艺术的方式美化身边的生活环境,学习尝试运用不同的艺术形式表达、交流自己的情感和思想,初步识别简单艺术作品和艺术表达的情感与情绪呈现方式并做出反应。3-6年级阶段,在艺术活动中加深对生活的理解,丰富生活经历,体验生活乐趣,学会在生活中探寻艺术、发现艺术,加强艺术与生活的有机联系,并能逐步学会艺术要素之间的有机组合。学生通过自己的艺术实践,体验生活的乐趣,并根据实际学习能力进行实践,确保初步掌握基本的艺术表现形式,能够分辨和感受不同艺术作品所表现出来的情感并能进行个性化的比较分析,使自己的情感得到自我梳理;提升艺术的欣赏品位,了解各种艺术形式所蕴含的文化信息,进一步了解我国多民族艺术特色,学会识别和欣赏其中常见的艺术形式,并能结合自己的学习资源进行有机地创新学习,尝试艺术手段和科学手段的简单结合,对所学知识的科学内容进行创造性的表演。7-9年级阶段,学生在生活和艺术经验的相互作用与转换过程中获得用艺术的方式表现和创造生活的能力,认识艺术对不同生活和自然情景的表现,加深对生活的理解,随着年龄的增加,强化对自我与他人思想和情感的深入体验,能实事求是地掌握艺术的真谛,并采用适当的艺术形式进行创造性表现,提高审美情趣,在实际的艺术实践过程中,开始学会比较、了解不同艺术作品的基本风格,探索其历史文化渊源,能利用现代技术改进艺术表达方式,丰富艺术的内涵。
第二,第三部分“内容标准”从艺术与生活、艺术与情感、艺术与文化、艺术与科学几个纬度对几个学龄段进行阐述,使得艺术教育的标准能直观地表述每一个年龄段每一层面应达到的教育水准,同时,其中的“活动建议”意在使教师更准确和更迅速地领会标准,启发教师的创造性思维,并使其能因地制宜、个性化地进行教学设计,提升《课标》的实用性和针对性。这样形成了理论与实践地相得益彰,确保了《标准》的可行性。
实施建议部分从教学、评价、文本、资源四个方面进行系统的梳理。文本突出了评价部分,通过评价,可以验证艺术课程的教育价值及其可行性。对教师的教育工作和学生的学习效果有了一定的评价标准,并积极鼓励学校、教师、家长、学生本人和社区进行积极的教育合作,提高艺术教育的实际效益,提高学校艺术课程建设的质量,促进学生艺术素养的不断发展。
三、《标准》中亟待解决的几个问题
《标准》理念新颖,内容也丰富,非本文所能详尽。这里,笔者对艺术教育课程中亟待解决的几个问题予以澄清。
第一,过分强调艺术化的表现形式。对于“艺术”概念的界定,《现代汉语词典》中明文指出:“用形象来反映现实但比现实有典型性的社会意识形态,包括文学、绘画、雕塑、建筑、音乐、舞蹈、戏剧、电影、曲艺等。”而《标准》中明确指出:“艺术课程综合了音乐、美术、戏剧、舞蹈以及影视、书法、篆刻等艺术形式和表现手段,对学生的生活、情感、文化素养和科学知识等产生直接与间接的影响。”这里忽略了文学艺术,这对学生的艺术素养的提高是极度不利的。综合学生的艺术教育实际,无论是音乐、美术,还是舞蹈、书法等都离不开文学素养。一旦缺少了文学素养,其他的艺术形式则成了无源之水,缺少了应有的内核,往往导致学生对其他艺术形式的理解肤浅,不能解读作品内涵,在学习过程中不能深入学习的现象,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对艺术教育导向会产生错误的指向。同时,《标准》用比较大的篇幅介绍音乐、美术、戏剧和舞蹈,而课本剧是一种最佳的综合艺术表现形式,不仅是音乐、美术的揉合,更是一个多元的集合体,有表演、文学、服装、造型等必须的艺术素质,是一种较为完善的艺术教育表现形式,更符合学生的认知需求和学习需要。通过种种简单、可行而不乏艺术感染力的教育方式推动学校的艺术教育应当是切实可行的。
第二,重视学生兴趣情感的培养,忽视对知识技能的要求。不少艺术课程实施过程中,过于看重培养学生的艺术情感,教师在组织实施过程中使出浑身解数吸引学生,引发学生的关切。可是一堂课下来,学生玩了、乐了,却发现没留下什么。艺术知识技能是艺术教育中不可缺少的内容,是以合乎学生的学习心理特点、学习规律为前提的。因此,在艺术课程实施过程中,关注知识技能的学习应与综合艺术能力培养有机融合,构建完整艺术能力的知识技能,提升学生对艺术的整体感知能力和实践能力;关注艺术教育中的知识技能学习与课堂教学活动需要的关联,注重知识体系的综合性和整体性,根据学生的认知能力和学习兴趣科学编制,关注学生的重参度和表演质量,强化学生对艺术表演形式的理解和展示;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与情感体验,利用学生的兴趣、爱好与探究意识,通过有效的教学设计和活动展开,将知识技能有机地融入到教学活动,帮助学生在快乐过程中学到知识技能,提升艺术能力。
第三,课程综合化程度要求不高。加德纳认为,如果不是从总体上去对艺术问题加以理解和把握,而是将问题单独地提出来对待,是很难恰当解决问题的,即便是表面上解决问题也是无意义的。《标准》中指出:“艺术课程是一门综合性的课程。”“是一门在课程目标、课程结构、课程内容上探求综合性改革的新型课程。”对如何进行有效的艺术门类综合,以及综合后的课程形态是什么模式没有作出任何说明,致使相当一部分学校在实施艺术教育的过程中,只是简单地将音乐和美术课程资源进行交叉传授(甚至师范院校艺术系的教育也只是从音乐、美术两门课程进行整合),名称上成为艺术课,实质上还是原来的音乐和美术课,这对艺术课程的建设和发展是不利的。同时,艺术课程与非艺术课程的结合程度、艺术课程内的艺术理论课、艺术史与艺术实践课的融合程度不高,这对学生的综合素质的提高以及艺术素养的发展很不利。
第四,在评价环节中忽视了对教师艺术专业素质的评价。在艺术课程中,对教师的评价主要是针对教师的事业心、对学生的爱心、教学态度等,对教师艺术专业素养未能作出明确的界定。教师的艺术专业素养是一名艺术教师从事艺术教育的根基,不是人们观念上所认为的“音乐+美术=艺术”的初级认识。对于教师的艺术专业素养的评价必须从教师的具体的艺术技能出发,涵盖其综合水平和实际的表现能力、创造能力。淡化对教师专业素质的要求,会导致对从事中小学艺术教育的未来师资的培养产生负面影响,而作为一名艺术教师缺乏统一的标准和应具备的基本素质,对中小学生的素质发展是不利的。
第五,艺术能力建构的随意化倾向。本次课标在修订过程中,对艺术能力从三个维度进行了建构,即感知与体验、创造与表现、反思与评价,还指出这三大能力是艺术课程必经的三大步骤。从能力的维度来剖析,概念表达有从属矛盾,如其中的体验与表现:体验是学生从事任何艺术课程学习的必然方式,表现只是一种体验方式而已。另外,把这三个维度作为三大步骤就必然要有一定的顺序,而就目前这三者的顺序进行排列,显然是违背基本教育教学规律的。反思是一种学习的方法,目的是展望未来,最终实现一种创造。因此,从步骤的视角来解读,也是不科学的。
【关键词】公安院校;公共艺术课;教学观念;教学方法;素质
公共艺术是反映地区思想的一种形式,是体现时代文化的一种形态,公共艺术作为一门课程而存在于教育体系之中,是对学生内在思想、素质、思维等因素的强化培养,是学生全面发展过程中不可缺少的重要支撑,是发展素质教育的核心之所在。公共艺术课,不仅是对校园文化的传承与传播,还是对素质教育理念的实际落实,更是对我国五育并举教育方针的响应。公安院校中的公共艺术课,是对特殊岗位人员综合素质的一种强化培养,是对在校学生素质行为、艺术行为等内在行为的一种深化塑造。作为新课程改革中的重要课程,作为学生未来发展的基础支撑,我们必须正视公共艺术课在公安院校发展中的支撑作用,必须重视公共艺术课在学生整体发展中的辅助作用,必须以系统全面的观点去审视公安院校公共艺术课中显现的诸多弊端,并借助可行的、科学的、有效的方法对其进行优化完善,以此实现公安院校公共艺术课程效益的综合提升。下面笔者就针对公安院校开展公共艺术课的意义、主要弊端及如何在公安院校公共艺术课程中进行优化创新策略展开阐述,希望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一、公安院校开办公共艺术课的实际意义
1.传递技能,提升综合能力
身为公安院校的学生,只有具备多种技能才能适应未来的岗位,才能满足特殊岗位的额外需求。在公安院校中开办公共艺术课,以学校教育为平台对学生进行艺术方面的培养和训练,以艺术课程为媒介对学生的才能进行挖掘和培育,借助音、美、舞等多种艺术提升学生在艺术方面的涵养,丰富学生的文化内涵,扩展学生的文化事业,让学生在音乐艺术的训练中获得灵魂的洗涤,让学生在美术艺术的训练中获得精神的愉悦,让学生在舞蹈的训练中获得肢体的放松等等。通过公共艺术课程的训练与培养,可以让公安院校学生的综合能力得到发展,让学生的发展能够更加协调、更加全面。
2.修身养性,塑造健康人格
艺术,包括才艺与技术,是对生活中各种优质思想进行精炼提纯,是各种思想境界的美化,是社会形态中各种美的演变。通过公共艺术课程的学习,不但可以让学生将我国的传统美德发扬光大,还可以让学生的品德、个性等等得到塑造,让学生的人格秉性在艺术的熏陶下得以逐渐完善。
3.活跃思维,提升创造能力
艺术,不能仅仅局限于天分,也要归结于自主创造。通过公共艺术课程的外在培养,可以让学生的内在思维和意识得到激发,让学生主体的协调力、鉴赏力、表现力等等获得整体提升,让学生的自主创造力在多种艺术的奠基下实现突破性的发展。
二、公安院校公共艺术课中存在的主要弊端
1.认知不足,投入较少
公安院校的教学体系虽然设置了公共艺术课程,但是其本身的地位却被忽视,校方往往以专业课程作为主导科目进行教育培养,而忽略公共艺术课程在学生发展中的重要性。鉴于公安院校认知的不足和重视的不够,其在公共艺术课的资金上是投入甚微的,艺术课程的教学设备提供甚少,根本无法保证教学的正常进行;在师资力量上更是十分欠缺,专业的课程占据着大部分专业的教师,导致艺术课程专业教师的欠缺,教师发展停滞不前。
2.内容保守,安排不当
由于公安院校自身专业化的局限,公共艺术课程的内容相对保守,大多是以正义性、革命性、红色的音乐作品、影视作品、戏曲作品等作为教学内容,这些内容虽然说与公安院校的专业相挂钩,但是却与社会发展的主潮流相背离,与学生主体的内在兴趣相背驰,导致学生主动探究的欲望越来越低。公共艺术课程的教学安排很不合理。课程的安排常常是间隔时间过长、课节过少,课程的结构常常是过于疏松、过于宽泛,课程的形式过于复杂混乱,无法真正满足学生在艺术发展上的需要,无法体现艺术课程在教育教学中的真正魅力。
3.观念落后,手段单一
在传统公安院校公共艺术课程的教学中,教学的观念过于保守、落后,应试教育理念与以师为主的观念主导着教学的整体,令学生主体的艺术发展受到限制,令艺术课程的教学质量无所发展。落后的教学观念支配着教师的思想,令教师的教学手段相对单一,循环往复的教学形式无法将艺术课堂的氛围活跃起来,也无法调动学生探究的积极性。
三、公安院校公共艺术课程优化创新的整体策略
伴随着新课程的深化变革,教育教学的形式在不断发生变化,以应试观念为首的传统教学形式逐渐落败并被取缔,以素质教育为首的新型教学形式逐渐成为了教学发展的根本。在素质理念的引导下,在新型教学手段的支撑下,公安院校公共艺术课程的种种弊端必须及时改正、优化、与时俱进,以保证学生素质、能力等多方面的综合性发展。
1.提高课程认识,加大资金投入
公安院校是为社会输出保障性人才的摇篮,更需要意识到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对于社会、国家及学生个人发展的重要性。公安院校应当认真审视公共艺术课程在基础课程教育中的深化作用,应当提高对艺术课程地位的认识,应当重视公共艺术课程的整体发展,并系统分析、合理安排、科学规划,以此保证课程体系发展的稳妥性、全面性与有效性。在资金投入方面,公安院校应当放开限制,着眼于艺术课程上的发展,在设备上增加投入,置办先进的、基本的教学设备,保证艺术课程实施的可行性;在师资人员的引入方面,吸纳优秀的、专业化的教师,创建高专化教育团队,保证教学质量的实际提升。
2.及时转变观念,整改教学设置
在新课程改革的深化影响中,传统应试理念已经无法适存,以教师的言语定教的落后观念已经无法满足学生全面发展的需求。作为公安院校公共艺术课程的任课教师,应当及时打破传统应试观念的桎梏,在教学中树立符合教学形式与学生发展的生本观念、发展观念,将课堂教学的主体地位归还于学生,在学生主体的需求上进行艺术课程教学结构、内容、形式等的优化设置,合理安排课程时间、丰富课堂内容、调整课堂结构、完善课程体系,以课程机构的优化为学生搭建探求艺术知识的平台,让学生的艺术发展得到坚实的后备支撑;以课程内容的丰富充实学生的文化内涵,让学生主体的内在文化素养与艺术涵养能够在课程的优化中得到全面提升。
3.改进教学方法,创新教学手段
新课程的改革,向我们推荐了众多科学有效的教学方法。作为现代公共艺术课程的任课教师,应当顺应新课程改革的号召,将新课程改革中所倡导的科学方法进行归纳总结并适宜性地引入艺术课程的教学之中,以教学方法的创新优化实现艺术课程教学的整体发展。
(1)创设生活情境。
艺术源于生活,并最终服务于生活,艺术的教学也必定离不开生活。作为艺术课程的教师,可以在教学中适当地引入生活素材,以生活中的真情实景激发学生参与的积极性,激荡学生的思维,让艺术的教学能够因此而富有生活韵味。例如,在美术课程的教学中,教师就可以将生活中的具体事物、具体情景描述或展现给学生,让学生在实际的观看和想象中实现美术能力的发展。
(2)开展小组合作。
以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艺术课程的教学,是对学生主体地位的实际落实。在公安院校艺术课程的教学中,教师可以按照学生的类别进行小组的划分,让学生以小组的形式进行合作交流,引导学生在合作中相互探讨、相互促进,使学生的艺术品位、艺术能力等等在互帮互助中得到综合提升。例如,在音乐艺术课程的教学中,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以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音乐欣赏后的讨论,让学生在小组之中进行自我独特观点的阐述,让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能够因此而得到提升。
(3)引入信息技术。
信息技术是丰富课堂教学的最佳工具,是激发学生主动探究的最优形式。将信息技术引入艺术课程之中,以技术的形式展现艺术的独特魅力,以技术的形式突显艺术知识的重点,让艺术知识的学习更加直观、形象、具体。例如,在美术课程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借助信息技术中的视频形式进行美术作品的具体展示,让学生在亲临其境中感受美术作品的内在活力。
四、结语
总之,对公安院校公共艺术课进行实践分析和探索创新,需要教师立足于当前的教学形式,立足于学生的主体,立足于新课程的改革,在全面的系统分析中探索出适宜公共艺术课教学的有效策略,以此为基础实现教学与学生的双重发展。
参考文献:
[1]陈元玉.高职公共艺术教育教学实施策略[J].职教通讯,2012(9):31-32.
[2]高红.农林高职院校公共艺术课的教学可行性研究[J].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15,(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