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高等教育的重要任务

高等教育的重要任务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高等教育的重要任务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高等教育的重要任务范文第1篇

[关键词] 高级专门人才 政策 共生与合作 长远利益 眼前利益

近年来,在社会经济的国际化推进过程中,日本政府把“建设充满活力的社会、强化国际竞争力”作为重要的战略目标。为此,迫切要求培养“能够适应复杂多变的社会需求的人才”,即培养“能够创办新兴产业的具有丰富的创造性的人才”,社会需要适应性强的、创造性强的高级专门职业人才。在这样的背景下,以文部科学省为代表的政府部门制定了一系列的政策,并采取了一系列具体的措施。作为培养高级人才的专门机构,国立、公立、私立大学等也开始了一系列具体的教学改革和实践。因此,近年来日本高等教育改革的重要使命之一就是探索培养高级专门人才的新模式。

本文将从日本政府的政策措施、大学等的具体实践诸方面进行探讨,目的是为了能够更客观地认识现在,即经过低迷不振阶段后日本经济开始恢复时期,其高等教育的最新动向,特别是在高级专门职业人才培养方面的最新趋势,期待对我国的高等教育改革和实践有一些参考价值。

一、日本政府的政策意向

2005年1月,日本中央教育审议会制定的《我国高等教育的将来形象》指出,为了建设能够保持精神文化和物质经济和谐统一的社会,要培养能够理解并尊重不同文化(历史、宗教、风俗习惯等)且具备与他人沟通能力的人才,这是今后教育的重要任务。这样的人才培养战略无论对于个人的人格形成,还是对发展和振兴社会、经济、文化,或者确保国际竞争力的国家战略,都是极其重要的。培养大批富有远见性、创造性、独创性的优秀人才,成为高等教育的重要任务之一。

2005年9月,中央教育审议会在其提出的《新时代的研究生院教育》中,明确了研究生院改革的方向,并将现阶段高等教育的重要任务确定在几个方面:第一,培养富有创造性的、具备优秀的研究和开发能力的研究人员;第二,培养具有高级专门知识和技能的高级专门职业人才;第三,培养具备突出的教学和科研能力的大学教师;第四,培养能够在各个领域支撑知识社会、具备高级知识素养的人才。各个大学的研究生院要围绕其中的一个或几个目标,确立各自的教育理念,安排教育课程。

在此背景下,2006年3月,文部科学省制定了《研究生院教育振兴措施纲要》,确定了今后5年的具体措施:落实研究生院的教育(有组织地强化教学课程的开发);提高国际适用性和信赖性(保证研究生院的教育质量);建设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卓越的教育研究基地。其中,关于落实研究生院的教育一项特别强调,在人才培养方面,将促进产业界与研究生院的合作,提高大学适应产业界等社会各方面需求的能力,强化研究生院与产业界联合培养人才的能力。本文件还规定,将对下列具体的项目进行支持:通过产学合作开发教育项目和各大学互认学分,在此前提下实施的长期的实习教育制度;能够适应情报通信技术不断变化的人才培养的相关项目等;在尖端的聚变研究领域,大学与产业界合作进行的研究项目以及人才培养基地的建设;在各个领域的专门职业学位课程(后述)的基础科目的教学内容及其方法等方面,各研究生院和相关机构、团体等合作开发的实践和制度建设等。

同时,2006年3月出台的《第三期科学技术基本计划》也明确指出,在知识的创造和运用方面,为了培养具有丰富创造性的、能够领导世界潮流的、视野广阔思路灵活的人才,必须进一步强化大学的育人功能。同时,各个研究生院要以重视培养开发课题能力的教育为基础,要开展以培养高度专业性和广阔视野为目标的研究生院教育。为了掌握高度的专门知识必须培养相关的基础素养,更要重视培养包括适应跨学科领域的能力在内的专业知识的应用能力。另外,培养适应社会需要的人才,必须更加广泛地开展产学合作,实施产学联合培养人才的项目。开展以大学为中心的产学合作项目,在产学合作中,在教师的指导下给研究生和博士后更多的机会,让其参与到实际的项目之中。通过这些形式的产学合作,产业界就能够更加自觉地把自己的需求与大学和研究生院的研究联系起来;大学、研究生院也能够更加自觉地根据企业的需求调整自己的教学计划和研究体系。

如上所述,日本政府通过一系列的政策文件,首先明确了当今日本社会所需要的人才模式,然后强调高等教育机构与产业界联合培养高级专门人才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从而确定了在产学合作中培养高级专门人才的方向。应该说,这是日本高等教育政策,特别是产学合作中的一个新的趋势,因为在以往的产学合作中,首先重视的是产业界和高等教育机构联合开展的研究,而现在则明确指出,高级专门人才的培养也是产学合作的重要任务之一。

二、文部科学省的措施

文部科学省在促进产学合作共同培养高级人才方面,除了政策性的指导外,还采取了一些实质性的具体措施。

首先,2005年开始实施《派遣型高级人才培养的合作计划》。其特点是,产学双方共同创造人才培养的环境,派遣优秀学生接受3个月以上的实习教育,并将该实习教育作为必修课程,而且围绕该实习教育,前后都安排人员负责相关的教育工作。目标是通过产学结合开展3个月以上的长期的实习制度,从而消除大学与企业之间难以沟通和协调的现象;大量培养能够适应社会需求和变化的人才;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能够创办一些新兴产业并以此来激活经济;在大学和企业之间构筑稳定的联合培养人才的结构体系。

其次,推进实践型的综合职业教育。近年来日本年轻一代的就业问题已经发展成为严重的社会问题,出现了就业难、不愿意确定固定的职业、就业后马上又辞职等现象。为此,文部科学省开展了相关的支援工程,通过一定的财政资助,协助高等教育机构开展相关的项目。通过系统的、有组织的职业教育,提高学生的职业意识,培养其职业能力。

再次,实施培养尖端领域的情报通信技术专家工程。为了培养在企业中能够发挥先导作用的、在软件开发领域具有相当实力的情报通信技术专业高级人才,2006年开始实施该工程。企业一线的技术人员和研究人员与大学合作,联合开展该工程的人才培养工作,文部科学省对该工程中人才培养基地的建设和发展给予财政方面的支持。目标是在国防安全、情报管理、强化和维持国际竞争力等方面实现突破。

最后,积极推动高等教育机构设置专门职业研究生院。其实,2003年日本就开始着手改革研究生院制度了,当时的重要举措是设置专门职业研究生院,开始专业职业学位的课程教育。专业职业学位的课程与一般的硕士课程是分离的,目的是“从广阔的视野传授精深的学识,培养各个专业领域所需求的研究能力,以及在此基础之上能够承担要求高度专业性职业的卓越能力”。最初设置的专门职业研究生院有法学(法科研究生院,日语原文是『法科大学院)、商业技术经营(Management of Technology,MOT)、会计、公共政策、公共卫生等。各个专门职业研究生院根据其专业领域的特殊需要,灵活地开展实践教育。规定专职教师的30%以上必须是某个领域的“实际事务的专家”(法科研究生院要求在20%以上),这是必须与实业界、产业界密切合作才能够完成的条件。所以,也可以说设置专门职业研究生院是产学联合培养高级人才的开始。

三、培养高级专门人才的实践

根据形势的发展,近年来日本很多高等教育机构积极开展与企业的合作,为培养高级专门人才,开展了一系列的活动,进行了许多尝试。

首先,开设以培养职业意识为目的的课程。在教学内容方面,开设那些有益于培养职业所必需的教养、专业知识和技能的课程。如半数以上的大学、短期大学、高等专门学校,为了培养职业意识和劳动观念,开设了人类和职业、工程师综合学习、商业实务综论等课程。

转贴于

其次,将实习教育纳入正规的课程。2005年,62.5%的大学、37.8%的短期大学、95.2%的高等专门学校与产业界合作实行了实习教育,并作为正规课程要求学生修满实习教育的学分。实行这一制度的高等教育机构以及参加实习教育的学生人数都有不断增加的倾向。实施实习教育的大学大多安排在第三学年(74.9%),短期大学大多安排在第一学年(80.8%),高等专门学校大多安排在第四学年(87.4%)。实习教育一般是在暑假开始的一周至两周的期间。

再次,设置专门职业研究生院。如前所述,以培养高级专门职业人才为目标的专门职业研究生院,在2003年开始制度化。开设的专业每年都在增加,2006年专门职业研究生院的专业总数是140个,其中法学领域的74个、商业技术经营28个、会计14个。

最后,完善高等专门学校的教育。5年一贯制的高等专门学校,以培养实践型的、创造型的技术人员为目标。其最重要的特色是,比较早地开始重视实践和体验的专业教育。2006年,高等专门学校的总数是64所,其中国立55所,公立6所,私立3所。

四、丰桥技术科学大学的实践

丰桥技术科学大学曾经是一所只有三十几年历史的国立大学,和日本的其他国立大学一样也从2004年开始实施了法人化。除了历史比较短以外,该大学还有一个比较明显的特点,就是将“依据科学论证技术、开发新技术的学问,教育和研究‘技术科学’”作为自己的使命,并且以培养实践型的、具有丰富创造性的高级专门技术人才为目标。

该大学实行本科教育和研究生教育一贯制,招收一般高中毕业生和工业高中的毕业生,从大学一年级教育开始;招收工业高等专门学校(主要开展实践型技术教育)的毕业生,作为大学三年级的学生入学,这是其最主要的生源。

课程设置的最大特点是,使基础教育和专业教育相互交融的“螺旋形”教育体系,即从技术到科学,再从科学返回到技术,在这个过程中使科学素养和技术素质相互交融不断提高。该校在建校初期就导入了日本高等教育体系中欠缺的实习教育,并将实习教育确定为四年级学生的必修课,为期两个月,目标是实现大学和企业的联合培养。另外,为了培养学生的国际视野,硕士阶段设置了海外实习的选修课。

该校实施的迅速适应社会环境变化的技术带头人的培养计划,就是要培养“能够根据社会环境、市场变幻、财务风险等条件迅速发现问题并果断作出决策的人才”。本计划以上述的本科教育阶段实施的实习教育为基础,增加了产学联合培养少数精锐人才的理念。为此,将具备高度专业基础知识的硕士、博士研究生派遣到企业,让他们参与到实际项目中去,通过实际体验以及在国内外企业的实际锻炼,实施技术带头人教育。通过开展产学合作,实现学校教育难以完成的素质教育和能力培训,实施技术带头人的人才培养计划。

该计划的第一阶段主要面向硕士生,是在该校的生产系统工学系和新东公司之间进行,主要是在开展材料加工、表面改质工学领域、系统控制工程等的合作研究中增加了人才培养的项目。大学方面承担的主要任务是新技术项目的科研开发,公司的主要任务是将技术成果投入实际应用并进行严格的检验。同时,大学和企业从把握社会需求、操作可能性、财务风险等实际需要出发,共同对新项目的投资操作、投资评价以及原材料的选择、生产管理、产品贩卖等一系列实际事项进行综合分析和处理,并尽最大的可能让学生参与。在这个过程中开展技术带头人教育,最终实现“能够迅速适应社会环境变化的高级技术人才”的培养计划。

该计划的第二阶段,将上述硕士阶段的人才培养计划继续推进到博士课程阶段以及其他研究领域,参加该计划的学生还可以到海外相关企业开展约3个月的实践学习。目的是通过海外实习提高开发高级科学技术的能力,更主要的是拓展国际战略视野。

与该大学一样,日本的不少高等教育机构都在产学合作中实施了各具特色的高级专门人才培养计划。之所以要实行这样的人才培养计划,是因为高度知识化、技术化的社会,要求高等教育机构培养实践型的、具有丰富创造能力的技术带头人。所以,学生在求学的过程中,不仅仅要接受高级专业教育、广泛地学习知识和技术,还要在实践中体验关于科学技术的真实应用。通过实际的体验,了解现实社会中研究人员和技术人员开展课题研究的真实状况,真正体验并感悟技术、科学与现实社会之间的关系。

五、小 结

20世纪90年代末期,特别是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知识社会化、社会国际化的不断推进,快速变化的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出现多样化特征的同时,也显现出高级化、进一步专业化的趋势。特别是新的产业领域,即知识产业不断涌现,因此,承担知识产业核心工作的高级专门职业人才的培养成了紧迫的任务。在此条件下,进行不断变化的科学技术研究的多种多样的高级专门人才的培养,以及开拓尖端科学技术领域的、具有丰富创造性的高级人才的培养,不仅仅是《第三期科学技术基本计划》确定的重要任务,同时也是日本产业界的迫切需求。正是在此背景下,从政府到大学,日本的很多领域都开始了新的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应该说,这是适应社会变化的必要举措,也是高等教育服务于社会的重要体现。

高等教育的重要任务范文第2篇

新建本科高校应用技术型大学转型

一、对新建本科院校转型发展的认识

《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当今世界正处在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科技进步日新月异,知识经济方兴未艾,加快人才发展是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赢得主动的重大战略选择”。高等教育承担着培养高级专门人才、发展科学技术文化、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大任务。因此,高等教育的发展和社会进步息息相关,高等教育通过人才培养影响和制约着国家经济社会的发展。

中国大学现按型分类可将大学分为研究型大学、研究教学型大学、教学研究型大学、教学型大学、应用型大学、高职高专院校等几类。应用型本科重在“应用”二字,要求以体现时代精神和社会发展要求的人才观、质量观和教育观为先导,以在新的高等教育形势下构建满足和适应经济与社会发展需要的新的学科方向、专业结构、课程体系,更新教学内容、教学环节、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全面提高教学水平,培养具有较强社会适应能力和竞争能力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要求各专业紧密结合地方特色,注重学生实践能力,培养应用型人才,从教学体系建设体现“应用”二字,其核心环节是实践教学。新建本科院校朝应用型大学方向转型发展,出现了两大阵营,一是应用技术大学,二是教学服务型大学。应用技术型大学,正是在国家全面深化改革大潮中应运而生,是与高等教育、职业教育、继续教育相融合,培养高素质、高层次、高规格、应用型技术技能人才的新型大学,是推进经济创新驱动发展,打造现代经济升级版的重要基础,是突破产业调整升级瓶颈,加快技术技能积累创新,推动实体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是实现学生充分就业和创业,提升产业大军层次的重大变革。应用型大学是指以应用型为办学定位,而不是以科研为办学定位的本科高等院校。应用型本科教育对于满足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对高层次应用型人才需要以及推进中国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发展初期,需要有良好的政策和外部环境支持,需要建立理论层面的支撑体系。通过对科学传播过程的细致梳理和视角切入,应用技术型大学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方面,能够实现推动国家创新体系建设、培育应用技能型创新人才,以及建构现代性社区建构、提升公民科学素养、实现社会公正和谐等重要意义。从而证实了应用技术型大学是大学发展到新的历史阶段的一项制度创新,且从功能性角度上来说是对传统大学功能的一种深化和发扬,也是科学界和教育界对科学传播及高等教育科学规律的认知达到一定阶段后的必然产物。

应用型大学是高等教育大众化的产物,它是在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发展的进程中相对于学术型研究型大学而出现的一种新的大学类型,它不仅包括应用技术大学,还包括教学服务型大学等。河南首批试点高校包括:郑州轻工业学院、黄淮学院、洛阳理工学院、许昌学院、黄河科技学院、安阳工学院、周口师范学院、平顶山学院、河南工程学院、河南牧业经济学院、信阳师范学院、安阳师范学院、商丘师范学院、南阳师范学院、南阳理工学院等。国务院总理2016年2月26日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在部署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明确将建立学分积累和转换制度,打通从中职、专科、本科到研究生的上升通道,引导一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技术型高校转型。

二、应用技术型大学的国别借鉴

各国科学技术和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在普及了基础教育的同时,不断推进高等教育的大众化进程,应用技术型大学成为高等教育的一支生力军。

20世纪60年代,英国政府逐渐意识到,综合型大学教育已经无法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对专业型人才的需求,英国教育与科学部1966年颁布了《关于科学技术学院及其他学院的计划》白皮书,通过挖掘高等教育存量潜力和结构调整,合并高等技术学院和独立学院,在全国建立了30所多科技术学院,形成了多所科技术大学、城市大学与牛津、剑桥等著名古典大学并存的高等教育体系。1992年,英国议会通过了《继续教育和高等教育法案》,授予应用技术学院在命名和集资项目方面与大学同等的地位,所有符合条件的应用技术学院全部升格为大学,建立统一的高等教育体制。

德国1968年通过了《联邦共和国各州高等学校协定》,应用技术大学在工程师学校和高级专业学校合并的基础上得以建立,将当时部分基础较好的工程师学校、高级专业学校合并,在保持其办学总体特色的前提下创建应用技术大学,通过培训和扩充师资、改革课程、更新实验设备,使之达到高等教育水平。联邦会议1976年颁布《高等教育总纲法》,正式确认了德国应用科技大学在德国高等教育中的法定地位,推动了德国应用科技大学走向健康发展的轨道,应用科技大学己从早期的以工程技术类为主,拓展到社会工作、商学等应用型社会科学专业领域,学校数从1993年的125所增加到247所,注册学生数70.3万人,约占德国高校在校生总数的33%。(国务院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讲到我国大学职业教育应达到50%)。经《德国高等教育法》得以确立应用技术大学在高等教育中的地位,经过半个世纪的发展,已占据德国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当前,德国高等教育体系为“双元”结构,高等学校总数为421所,包括108所综合性大学,210所应用技术大学。随着“博洛尼亚进程”的实施,德国高校引入了国际上通行的三级学位体制,应用技术大学拥有与综合性大学同等效力的学士和硕士学位授予权。

瑞士联邦政府1995年颁布了《应用科技大学联邦法》,将各地工程类、设计类、经济类、管理类、艺术类的50多所专业院校合并成7个州立应用科技大学,成为一种突出实践导向的新型大学。目前瑞士有7所公立和2所私立应用科技大学。

可见,上世纪中叶以来,世界许多国家和地区适应产业升级、科技进步和经济社会发展变化,在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进程中,大力发展应用技术型大学,推动高等教育分类改革,办学成效显著,战略意义深远。

三、新建本科院校转型发展的问题

应用型大学是相对于研究型大学而言的一种高等学校的类型。应用型大学一般是教学型大学,但也必须开展科研工作,其教学和科研都具有应用性特色。应用型大学的科学研究应以应用性研究为主攻方向。但是新建本科院校存在如下基本问题亟待解决:

(一)办学定位模糊

众多地方本科院校的发展规划可以看出,过多的在教学型、教学研究型、研究教学型、研究型这些名词上做文章,把自己定位于教学研究型或研究教学型甚至于研究型大学,定位趋同,发展错位;许多新建地方本科院也致力于向教学研究型或研究型大学目标靠拢,培养学术型拔尖创新人才,而学校自身又无坚实的办学基础和发展条件,发展困难重重,前景不明。

(二)无自身特色

原部委或行业学校转制地方后,以及行业背景很强的专科学校升本科后,特色不再明显。原有的专业结构与地方产业行业结构匹配度不高,受原有专业师资、办学基本条件等方面的限制,要实现向适应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应用技术型转向,需要的周期较长,改造困难较大。

(三)人才培养体系不完善

大一统的课程设置,不同类别、不同层次高校之间的课程体系差别很小;使用的教材大多是统一的“规划教材”;培养目标和规格的描述大同小异,追求“宽口径、厚基础”而缺少个性,专业没有地方特色,没有行业特色,没有学校特色。重理论轻实践,知行分离,使培养的学生从事理论研究功底不深,动手操作上又技能不足,导致就业时的高不成低不就。

(四)科学研究能力低

高等学校承担着国家科技创新和发展知识的重要任务,在知识信息化社会,知识资本成为决定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核心要素,因此,科研发展水平不仅是高等学校的重要任务,也是衡量一所学校水平的重要标志。然而,长期以来我国“重科学轻技术”的学术文化造成科学与技术发展的不平衡,出现科技发展的“短板效应”,并由此产生“搞科研的不管技术,搞技术的不管科研”的两分离现象,SCI数量之多与被引次数却并不对等,说明我国原创性的科研成果并没有被人认同和利用。

四、新建本科院校向应用技术大学转型的路径

高等教育的重要任务范文第3篇

关键词 高等教育 教学改革 人才培养 科研创新 团队建设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s.2016.02.002

当前,我国高等教育已逐步进入了以提高质量为核心的内涵式发展阶段,面对我国现代化建设的新形势、新任务,发展高等教育强国战略越发显得重要。近几年来,国家已充分明确:提升高等教育质量是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的重要方针,是当前高等学校教育改革发展中最核心、最紧迫的任务。高等教育战线必须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坚定不移地以提升育人质量、科研质量为目标,深化高等教育改革,推动高等教育的内涵式发展,在建设高等教育强国进程中迈出坚实的步伐。高等学校要相应地调整发展观,强化质量立校意识,推进高等教育从规模扩张为特征的外延式发展向质量提升为核心的内涵式发展转变,从关注硬指标的显性增长向致力于软实力的内在提升转变,走出一条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现代高等教育发展道路。在认同高等教育改革的重要性、紧迫性和发展导向的基础上,本文围绕新时代高等教育改革发展进程中遇到的几个关键问题展开分析和讨论,从教学改革、科研创新、团队建设、人才培养四个方面进行了初步的改革实践探讨,总结了具体的改革方向和策略,旨在加快高等教育改革发展进程,提升教育质量,推进科教兴国。

1教学改革

教学是学校的主心骨,教书育人也是高等教育的核心使命。高校教师尽管可能会担任多重岗位角色,但应当充分重视教书育人的核心职责,并通过选择专攻课程、优化教学方案、强化实践培养等手段不断提升教学质量和育人成效。

(1)选择专攻课程:教师结合自身的专业基础和科研领域协调选择一两门专业课程,进行深入的课程分析和教学设计,学校应当相对保证教师在教学课程选择上的延续性。在长期的教学实践和研究中,教师能够成为所选专攻课程的专家,对于知识的深层把握才能自如地驾驭教学方案和教学模式,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如果教师没有系统而深刻地把握知识内容和框架,就没法实施融会贯通、举一反三、化繁为简、独辟蹊径的讲授,没法抓住主动脉和关键点。所以,年轻教师选择专攻课程进行深入研究和教学实践,对教学质量的提高是非常关键的。

(2)优化教学方案:针对熟悉的课程,教师应当尝试实践教学方案和模式的优化改革,引入多媒体实验、交互式学习课堂、网络课程、双语教学等多种新颖形式,活跃课堂氛围,创新教学模式,优化教学方案,提升教学质量。新颖的教学模式不仅增强了教学的艺术性,还激发了学生在自主学习、主动思考和探究能力方面的进步。

(3)强化实践培养:实践教学在义务教育阶段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往往会被忽视,因此,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成为高校的重要任务,是提高育人质量至关重要的环节。高等学校应当特别重视并建立长效机制落实强化实践教学环节。比如:高校可以设立大学生实践创新类课题,大学生课程设计等实践环节,建立并维护好多种大学生实践教学平台,教师可以依托这些平台引领学生进入实验室、参与课题研究,激发学生的创造热情,培养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为学生今后的就业、科研等业务能力夯实基础。

2科研创新

创新能力是高校科研力量蓬勃发展的生命力,科研创新是高校质量发展的核心指标。教师和学生创新意识和能力的培养应当从认识“创新思维的源泉”开始。

(1)创新来源于基础:高校教师个人从事的科研或科技方向比较明确,涉及领域相关的专业范畴并不宽泛,扎实的专业基础、系统的知识框架、深刻的逻辑命脉为萌生创新思维塑造丰裕的空间。因此,高校的学生和教师都应当要不断加强专业基础课程的学习,结合课程教学、实验实践等环节将专业基础进一步深化,科技开发型的教师和学生还应当着重认识前端经典理论与后端应用前沿之间的关联细节,从前人的科技成果中寻求创造性思维模式。

(2)创新来源于前沿:高校从事科学研究教师和学生应当特别注重研读高层次研究报道,分析权威团队科研思路,准确把握、及时跟踪相关领域的核心问题及进展。这些对专业发展前沿的认识、分析和理解,是创新思维的又一大源泉。

(3)创新来源于一线:科研实践一线往往呈现出千奇百态的现象,尽管它们可能不在规划和期待的范围,但也必然有其存在的原因甚至价值,而事实上很多创新的科学和科技成果就起源于这些奇异的现象。因此,如果科研人员没有一线参与科研实践活动,很可能会错失这些创新的火花。

3团队建设

团队建设是高校科研力量长期有效发展的基础。高等学校应当高屋建瓴地规划几个以权威学术带头人为核心的学科群,特定的学科群又包含几个有交融、有支撑、有特色的团队,这些团队组成属于同一学科的网络,方便他们整合力量和成果,在某特定领域学术界形成一股攻坚力量。本文认为“专一、攻坚、传承、协作”等要素是建设和发展一个科研团队是否有效的标准。

(1)“专一”和“攻坚”是指科研方向:团队在建立初期和发展转型调整期,负责人应当在校、院科研发展规划的大背景下,结合团队成员的研究基础,讨论拟定一个符合发展需求,满足共同目标,具有发展潜力的研究方向非常重要。团队成员围绕明确而专一的研究方向,着力于其中几个核心难题开展工作,有利于聚焦一点获得更深层、更系统的认识,有利于团队科研成果效应的共振,有利于产生国内甚至国际效应,这也是高校着力建设科研团队的初衷。

(2)“传承”与“协作”是指团队精神:团队主要成员应当时刻关注并完善团队在传承和协作方面的效能,通过梯队建设、加强交流、新老对接、团队文化活动等手段不断推进团队精神的发展。现代高校的功能已拓展为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创新等多个方面,团队体现的“传承”与“协作”效能能够全方位推进这些战略任务。

4人才培养

人是团队的组成,人才是高校科研和教学发展的关键。人才培养是高等教育的本质要求和关键任务。衡量高等教育质量的第一标准就是人才培养水平, 高校应当牢固确立人才培养在高校工作中的中心地位,一切工作都要服从和服务于学生和教师的成长成才,着力提高人才的社会责任感、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善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真正培养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人才。本文认为可以通过实施岗位规划管理,让教师心无旁骛地安守自己合适的岗位,并取得平等发展机会;可以通过设立激励竞争机制和扶持项目等促进教师的交流与合作,激发教师自我进步的主动性和紧迫性;可以通过深化教师聘任制度改革,坚持培育和引进并举,优化教师队伍结构,构筑具有梯队、特色鲜明、优势互补的高层次人才队伍,充分发挥“以团队育人才”、“以典型带人才”的作用。设立扶持项目、改革考核政策来进一步提高人才培养的效果。

(1)调整培养观念:将合适的人放到合适的岗位上,让兴趣、特长和工作内容吻合,让工作成绩和岗位职称评定标准对应,实现人的发展与学院发展的交叠共振最大化,是构建和发展多元化人才队伍的需要。

(2)设立扶持项目:通过多种专项扶持计划有目标、有任务、有考核地促进青年教师扩大国际、国内的学术交流和合作,积极申报重大科研项目,参与企业合作科技开发,攻克一些重大课题,获得一些代表性成果。

(3)改革考核政策:随着人才引进力度的加大,配套的考核政策一定要升级完善,有“动态考核”的压力和“能上能下”的政策,才会推进有发展潜力的青年人不断努力。

提高质量是高等教育的生命线,是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确定的重要方针。全面提升高等教育质量,使命光荣、任务艰巨、时不我待。在以提高质量为核心的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进程中,教学改革、科研创新、团队建设、人才培养等成为关键任务,本文围绕这四个关键问题讨论了一些改革发展导向和策略的思考,具有建设性意义。

参考文献

[1] 张应强.高等教育全面深化改革需要对高等教育改革进行改革[J].中国高教研究,2014(10):16-20.

高等教育的重要任务范文第4篇

关键词:家风教育; 高等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3315(2014)04-131-001

家风是一种综合的教育力量,是思想、习惯、情感、态度、精神、情趣及其他心理因素等多种成分的综合体。家风教育是通过日常生活影响、塑造孩子,它是一种最基本、最直接、最经常的全方位教育。它与高等教育在目标追求上是一致的、在育人方式上相类似的、在价值观念上也是相通的。

一、培养健全人格是优秀家风与高等教育的共同目标追求

家庭教育是基础,学校教育是枢纽,两者是密不可分的,可以说高校教育很大程度上是在家风绘就的底子上开展的,良好的家风作为高等教育的有效延伸,其二者在教育目标的追求上、内在逻辑上是一致的。家风教育的根本目标是道德启蒙,为教育家庭成员在进入学校和社会之前建立健全人格打底立本。同样,高等教育也把培养学生健全人格、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作为根本任务。

中国历来有崇尚“书香门第”的传统和习俗,这也从侧面反映了家风建设对于下一代教育的巨大裨益。这就要求我们需调动一切积极的教育要素,在家风教育上强本固基,在高等教育中引导培育,使优良家风和高校育人工作一起形成强大的育人合力,助于学生自觉的抵制不良风气影响。但从现实情况看,一些家庭重视孩子的智育,却忽视了自身在子女道德教育、习惯培养、个性养成等方面的作用,舍弃了自己的主要任务和职能;而高校面对大学生这些方面的缺陷,不得不承担一些家风教育应该承担的责任,在高校教育中进行弥补。因此,家长应在重视子女学习的同时,更注重其思想品德的培养,实行全面的家庭教育。

二、言传身教是优秀家风和高等学校的共同育人方式

家风教育是一个连续的过程,它的每一个细节都带着家庭的影响,而家庭风气不是想出来的,是由家庭中每个成员的生活和自己的操行创造出来的。父母是孩子最好的榜样和老师,父母的一举一动,对孩子的各方面都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作用。同样,高等教育强调要以渊博的知识培养人、以科学的方法引导人、以完善的人格唤醒人、以优雅的气质影响人。言传身教、润物无声的共同育人方式表明,学生的第一老师:父母长辈和大学教师必须率身而行,担负起传道解惑的责任。

历史上许多伟人的成长都得益于优良的家风,孟母断杼、岳母刺字、朱子家训等优良家风,在家庭教育史上留下了脍炙人口的佳话。可以说,家风是一种无声的力量,但是却掷地有声,对于孩子的心灵都是一种极大的震撼和影响。现在的部分家长存在这样的误区,那就是想方设法为孩子选择最好的学校,为孩子提供最好的物质经济条件,弥补自己当初学习时候的物质匮乏的遗憾,而忽视了对孩子潜移默化的影响。好的家风离不开家长的言传身教,好的家风是孩子终身的财富。

三、弘扬大爱精神是优良家风与高等教育的共同价值观念

“家风”是一种十分抽象的东西,它偏向于形容几代人在生活中的文化沉淀。在中国传统的优良家风,强调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夫妇和顺,现在鲜有人讨论家风家规,但大家都知道“仁义礼智信”、明白怎样才是“真善美”,这些都是从家庭这个最坚固的文化堡垒开始的,这种始于家庭的风气也是家庭成员实现自我价值观的现实基础。梅贻琦先生曾说过:“大学之大,非只大楼之大谓,乃有大师、大爱之谓。”可以看出,高等教育的价值观念也正是对大爱精神的追求。

“家风是什么?”我们对其的内涵进行思考的同时,也赋予了高校思政工作者们更多的责任和义务,虽然时代在变化,每个学生的家风也不尽相同,如何润物无声的教化、改变和影响着学生,我们的任务任重道远。

参考文献:

[1]钟健雄.和谐互动: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途径[J]重庆工学院学报,2007(6)

[2]李焕明.思想政治教育的实现机制[J]山东师范大学学报,2003(1)

[3]杨顺清.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保障机制创新研究[J]云南行政学院学报,2009(6)

高等教育的重要任务范文第5篇

关键字:创业型大学;创业教育;创业意识

中图分类号:G647.38 文献标识码:A

当前我国大学生的就业形势是极为严峻的。2013年是高校毕业生人数最多的一年,全国大学毕业生达699万,被称为“史上最难就业季”,而2014年,大学毕业生达到了727万,加之2013年尚未就业的大学生,使得大学生目前的就业形势仍未见好转。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已成为我国当前和今后相当长时期内的一个难题。近年来,我国高等教育的大规模发展,让更多的适龄青年得到了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但另一方面,这使得大学就业形势更加严峻。从目前的高等教育模式改革现状来看,创业型大学逐渐成为新时期大学发展的新方向。因此,开展创业教育,提高大学生的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无疑成为了高等教育模式改革的一项重要任务。

一、创业型大学创业教育的内容

在知识经济社会,创业型大学作为研究型大学的变革趋势,在教育模式上就要不断的提出创新,因此,创业教育的内容就成为了实现创业型大学转变的一个重要保证。

1、创业意识的培养

受传统就业观念的束缚,高校毕业生中能积极选择自主创业的实例还很少。大多数毕业生认为,创业是迫不得已的就业选择,如果没有严峻的就业压力,很少有毕业生会主动的去选择创业。这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自主创业意识的发展,这也是大学生创业意识浅薄的一个重要原因。因此,创业教育的首要任务就是要培养大学生的独立自主、开拓创新、勇于竞争的创业意识。让大学生能懂得,自主创业是一种更高层次的就业。

2、创业能力的培养

创业要求创业者要具有多方面的综合能力,因此,培养大学生的创业能力是实现创业成功的有力保障。在对大学生日常的创业教育中,就要着重对大学生进行与创业能力相关的包括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等在内的多方面的培养。除此之外,组织能力、经营管理能力、适应并驾驭变化的能力等也是创业能力培养过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方面。

3、创业品质的培养

创业品质的培养旨在让大学生能以积极健康的心态步入社会,这对大学生在创业实践过程中心理和行为的调节起到了重要的杠杆作用。在整个创业实践过程中,大学生难免会遇到诸多的挑战与压力,这就需要通过创业品质的培养来引导大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和人生观,使大学生在创业实践的过程中能实现自主独立的理性思考。除此之外,创业品质的培养还包括培养大学生敢于冒险、勇于承担责任的心理品质,以及培养他们较强的团队意识和对挫折的忍耐力。

二、创业教育的实践探索――以齐齐哈尔工程学院为例

齐齐哈尔工程学院作为一所应用型本科院校,其所构建的创业教育体系为民办高等院校向创业型大学的转变提供了范本。

为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自2011年起,齐齐哈尔工程学院就组建了自己的创业教师队伍,并针对不同专业的学生开发特色的创业教育课程。任课教师以创业项目为载体,对学生进行分组式教学,以培养学生的创业精神。同时,为提高学生的创业能力,学校为学生打造了专属的创业场所,以保证创业技能和理论知识实现有效传递。在创业实践环节,教师带领学生参与工程任务,让学生在创业实践过程中积累实际的创业经验。此外,学院师生依托自建的校内创业团队或公司实体,承揽工程项目,做到实体化经营,使学生将在校所学的知识技能与社会需求相对接,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创业能力,同时也获得了可观的经济效益。

这种创业教育体系的实践探索证明了传统教育模式大学向创业型大学转型是必然的。创业型大学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将创业教育放在重要位置,这就为培养适应市场需求、符合企业需要的创业型人才提供了重要保障。

三、创业教育的重要意义

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都充满着竞争与挑战,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仍待解决,这就需要在探索过程中的创业型大学培养学生的创业行动能力。创业教育培养学生学会创造,学会生存。创业教育引导学生去积极主动地应对生活中的挑战,引导学生去开拓出全新的生存模式。

同时,创业教育培养并提高了当代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打破了传统高等教育灌输知识的教育模式,使大学生作为独立的个体能更多地发现和认识有意义的新知识、新思想、新方法,为成为创新型人才奠定了良好的素质基础。

大学生创业教育将成为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促进经济发展、缓解就业压力和推动教育改革的重要举措。

参考文献:

[1]李时春,常建坤,杨怡.大学生创业与高等院校创业教育[M].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2004.

[2]曾昭熏,陈岩.创业教育概论[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5.

[3]王雁,孔寒冰,王沛民. 创业型大学:研究型大学的挑战和机遇[J]. 高等教育研究,2003,03:52-56.

[4]钱强.当前高校创业教育的问题与对策探究[J].中国高教研究,200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