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影像科见习工作总结

影像科见习工作总结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影像科见习工作总结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影像科见习工作总结

影像科见习工作总结范文第1篇

规范化的骨科临床教学

骨科体格检查的特殊性骨科的体格检查包括望、触、动、量四个主要部分,与5诊断学6学习的望、触、叩、听四部检查方法有许多不同,学生们往往对体格检查方法的特殊性感到困惑。带教老师详细说明望、触、动、量体格检查在骨科临床工作中的重要性和特殊性。骨科疾病多对机体结构和功能影响,通过望、触、动、量体格检查可以初步诊断疾病、评估疾病对机体功能的影响。因此骨科体格检查是学习骨科必须掌握的基本技能。规范化骨科体格检查训练首先要规范骨科体格检查的方法,需要老师正确示范,耐心引导、反复示教、重复训练,使学生正确的掌握望、触、动、量检查方法。在检查时注意以下几点:(1)按照从上到下,从躯干到四肢体格检查顺序,进行望、触、动、量、反射、特殊试验的检查。(2)注意左右肢体对比,上下对比。(3)检查动作要轻柔、准确,减少病人痛苦或避免二次组织损伤。(4)病人主动运动与被动运动相结合,评估肢体功能。(5)掌握各种体格检查特殊试验原理、操作方法和临床意义。(6)对于一些对于诊断帮助较大的体征,反复多次的检查。对于特殊的试验检查,根据疾病诊断需要,正确选择相应的骨科特殊的试验检查。老师根据其原理,反复示范和训练检查手法,解释对于诊断疾病的临床意义,方便同学们掌握和临床应用。病历的重要性良好的病历源于及时、细致的采集病史、正确的体格检查,结合相关辅助检查资料书写。病历能准确、及时反映疾病发生、发展的规律,对疾病发展的不同阶段正确判断和处理过程进行记录。病历的书写质量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整个医院的医疗水平,更反映了临床医师的对疾病的诊断和治疗的水平。对于每一个临床医师要做好临床医疗工作,书写好病历是必须要做的基本功。加强病历书写的训练病历的书写是临床工作中不可缺少的训练内容[3]。实习生在骨科实习期间,均按照要求书写2~3份完整病历。带教老师及时对病历进行修改和点评。充分利用床边教学途径验证实习同学书写的病历不恰当或错误之处。根据疾病的特殊症状和体征,结合学生掌握的疾病病理生理知识,分析疾病的发生发展规律,基础理论知识同实际病例结合起来,加深对疾病的认识,提高学习兴趣和积极性。通过书写病历,进一步锻炼了实习生采集病史。通过床边教学老师引导学生应用病史询问、体格检查和相关的辅助检查等临床资料,进行临床分析和判断,将自己积累的工作经验、临床思维方式传授给学生。

骨科影像学教学

合理选择影像学检查影像学在骨科疾病的诊断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有些影像学检查对于诊断疾病甚至决定性作用。X线片是骨科疾病必须要做的常规检查,CT、MR检查在骨科疾病上检查也越来越常态化。如何正确地应用影像学检查帮助临床诊断疾病,首先了解各种影像学检查的成像原理、特点和适应症。根据骨科疾病诊断和治疗的需要,选择合理、有效X线、CT或MR检查等影像学检查,节约医疗资源和减轻病人负担。加强阅读影像学资料培训正确地阅读影像学检查成为每一位骨科医师的基本技能。在骨科实习中,骨科疾病需要许多影像学检查,为疾病诊断的定性定位提供重要帮助。因此通过阅读影像学资料培训,加强阅读影像学资料教学尤为重要。首先科室要收集常见骨科疾病典型的影像学资料,建立影像学资料库。在见习带教中,应将每种疾病的相应的影像资料从影像学资料库中提取出来,针对疾病的影像学资料特点,与其相关的疾病的影像学特点,进行比较分析。例如:阅读一名脊柱骨折病人的X线片,需要鉴别引起脊柱骨折的原因不同,如暴力或骨质疏松病因引起脊柱骨折影像学特点不同。脊柱骨折或松质骨骨折往往是骨的形态变化与长骨干骨折或皮质骨骨折进行对比,具有完全不同的特征。通过影像学的教学,强化学生对骨折的理解和掌握。在影像学资料教学中,将片库中的资料制成多媒体课件,使见习既紧张又有趣[4],并且更加直观、易于理解和记忆。

影像科见习工作总结范文第2篇

经过对调查结果分析报告的研讨,医学影像技术专业毕业生主要存在两方面的问题:

(1)由于近年来教材与影像设备的更新速度不同步,课程是以理论讲授为主,虽有一年实习时间,但平时见习及实验课时比重偏少,因此对于最新技术以及很多实践技能不能够系统的掌握。

(2)多采用传统授课方式,不利于启发学生科研创新思维,培养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不能满足当代医院医、教、研并重的实际需求。因此,本次研究针对医学影像技术专业的教学模式以及培养体系进行了改革。

(1)改革教学方法,采用案例式教学法授课案例式教学(caseteachingmethod,CTM)是采用以问题为基础,是学生通过对特殊事例的分析,掌握一般分析原理,并借助这一原理独立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方法。随着医学影像技术的迅猛发展,对学生的实践技能以及思维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从而对教师的教学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课堂教学中,尤其是影像设备、影像技术及相关的见习课和实验课中摒弃传统的灌输式或老师做、学生看的走马观花的参观式教法,改用案例式教学方法。课堂所取案例完全取自临床真实案例,组织学生对提出的问题进行多方位的探讨和辩论,在授课的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独立思考,主动研究和解决问题。案例式教学法是促进学生独立学习影像设备操作以及图像和数据处理要点和思路的最佳方式。为检测改革效果,我院对2007级部分班级进行试点,并通过督导组随堂听课等多种评价测试,动态观察教学效果。结果显示:案例式教学法在调动学生学习热情,培养学生创造力,提高学生综合能力等方面明显优于传统教学。

(2)增加专业主干课程见习课及实验课比重目前,影像设备更新十分迅速,由于教材更新稍显滞后,制约了学生的对影像新技术的掌握,使学生的专业知识停滞在原有设备的基础上。在传统课程设置中,多数专业课以理论课为主导,见习课及实验课授课时间不能及时对应相关的理论课,并且课时较少,学生很难对现今医院的最新设备有一个完整的系统认知学习。经过研讨,修订了教学大纲,总体上扩大专业课中见习课和实验课的比重,协调医学类课程和理工类课程以及临床实践课程的分配,同时增设专业英语课程,从而优化教学与实践技能培训体系。课时主要调整部分见表2。

(3)定期举办学科交叉性的科研活动课堂教学之余,多举办科研实践活动。该类活动主旨为让学生结合所学专业,根据自己实际能力,选择相应的课题,在指导教师的有效引导下尝试制定出合理的研究技术路线和可行的研究方案,并利用软硬件设备等多种手段独立完成创新作品的制作、论文或研究报告。这类课外活动不仅可以培养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鼓励广大学生在课堂学习之余锻炼初步的学术科研能力,在院系中创造一个良好的学术氛围,还可以增强学生的社会竞争力。

影像科见习工作总结范文第3篇

[关键词] 医学影像学;教学模式;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

[中图分类号] R197.3[文献标识码] B[文章编号] 1673-9701(2012)08-0117-02

住院医师规范化临床培训是完成从学生到医生转变的重要阶段,临床专业学生在影像科的时间短、内容多,在带教中存在着教学重点不明确、方法简单和放任自流等问题。我们采用在教学中重基础、多综合、大影像、小书本的带教理念,采用基础知识与临床实践相结合、与学科发展方向相结合、精选课程的综合教学带教方法,有助于学生工作能力的培养。

1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来我院住院医师规范化临床培训的受训医生,共120人。

1.2研究方法

收集2005年以前简单教学方法带教的60名受训医生影像科出科考试成绩,作为对照组。2007~2011年采用综合教学方法带教的60名受训医生作为综合教学组,将其出科考试成绩与对照组比较。

1.3 带教方法

1.3.1 综合教学组带教方法①设立专用教学PACS系统,专用教室。现代医学影像学发展迅速,已经从单纯的X线诊断发展为包括X线诊断、CT、核医学、MRI、超声诊断和介入放射学的综合学科。医学影像学有别于其他学科的最大特点是始终面对大量的影像资料,PACS系统能够同时显示多种影像设备的结果,做到互相印证,有助于疾病的“大影像”概念掌握,有助于对各类疾病的影像、病理、临床综合的学习。随着设备的进步,临床医生能够与影像科医生同时看到检查的图像,影像学已经不是放射科医生的独门绝技了,每个临床医师在工作中必须具备一定的读片能力,过去那种只读报告的方式已经不适合工作需要了。②影像征象教学片200份,每个征象用记号笔标出。受训医生自行读片,教师进行答疑,加深学生印象。影像征象是患者的病理改变在影像上的反映,掌握影像征象(简称认征)是学习影像诊断的基础,也是分析影像征象形成机制与临床应用的基础。③典型案例和警示性病例200份,先由学生自由讨论,最后带教老师总结,使学生学会思维、诊断的方法,触类旁通,建立整体概念。事故的原因是什么?学生讨论中给出鉴定组专家意见,最后给出问题分析。打下坚实的基本功,从中汲取经验和智慧,将来用于新技术中。④专题讲座课件150学时,专题讲座录像150学时,根据学生情况选用。录像以自学为主,教师课后答疑。可以1人,也可以多人,时间灵活。⑤Mini-CEX,每一项皆采取9级评量计分。1~3级为未符合要求,4~6级为达到要求,7~9级为优秀,4级以下虽未符合要求,只要经再矫正将可达标。临床教师立即给予建设性回馈。指出优秀之处和需改进之处,并提供后续自我学习的方向,并将简要的记录写于教师评语栏位上。⑥问卷调查,考核结束后分别向实验组和对照组学生发放一份调查问卷,问卷统一发放,当场收回,回收率100%。问卷内容每一项都分为3个等级让学生选择:明显提高计2分,提高计1分,无变化计0分,分析两组问卷评分情况。⑦制定培训手册和专用教材,手册时间和教材分节以日为单位,包含培训内容、培训目标、培训方式、作业题、作业题成绩、教师和学生签名等。带教老师将手册和教材发给受训医生,详细说明使用方法,到期收回手册,给作业题判分。

1.3.2对照组带教方法受训医生跟随带教老师工作,按时上下班。遇到什么病例就看什么,受训医生如不提问,老师也不主动讲解,每个带教老师的讲解重点和观点也不同。带教老师也不固定。

1.4统计学处理

计量资料以(x±s)表示,两组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问卷调查评分情况进行独立样本的Mann-Whitney检验,P <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综合教学组成绩为81.55±0.88,对照组成绩为77.64±1.24,综合教学组的成绩明显高于对照组(t=19.19,P < 0.01)。

通过Mini-CEX结构式表格项目进行评分,综合教学组的成绩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对在我科系统轮转的住院医师采用Mini-CEX考评普遍认为优于传统的临床技能考试,有利于反映受试者的综合能力,特别是实时反馈,这一环节对于认识自身问题,提高临床能力有较大的帮助,能够做到以考促学;同时,考官也认为Mini-CEX实施简便,无需特殊场地、时间,可与临床工作同时进行,在给予受试者评分和回馈时,也能对照评分项目进行自我评价,间接促成了教学相长。而且住院医师经不同的主治医师测评,其信度、效度皆较优良,值得在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中推广。

问卷调查结果等级评分统计结果表明,在学习兴趣、读片能力、分析和总结问题能力、信息处理能力、自主学习能力以及综合应用能力等方面,综合教学组与对照组学生的自我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

培训手册作业题评分,综合教学组与对照组学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

3讨论

3.1新教学模式的探索

医学影像学是以影像诊断为主的临床前期课,充分反映现代医学与信息学等多学科结合的最新成就,知识面广,信息量大,并与时俱进,因此从教学思想、方式、内容等方面的教学改革势在必行[1]。

迷你临床演练评估(Mini Clinical Evaluation Exercise,Mini-CEX)是1995年由美国内科医学会(American Board of Internal Medicine,ABIM)Norcini等在传统的CEX基础上发明用来评估住院医师临床技能的一套兼具教学与评量的工具[2]。迷你型的多次重点式评估,在门诊、急诊或住院工作中,由一位主治医师直接观察住院医师对患者例行的医疗行为,并于结束观察后询问学员有关患者的诊断与治疗计划,再通过结构式表格项目进行评分,并及时给予反馈。其特点是与临床例行工作同步进行,仅需费时20~30 min,不增加额外负担,可行性高。包括观察和评价住院医师的知识、技能、态度和主治医师的适时反馈。能增强评估的科学性,并能促进学习和培训。目前国内对于Mini-CEX的相关研究和实践还十分有限,我们将其引入影像学教学。

3.2带教理念

受训医生在影像科学习期间,我们贯彻重基础、多综合、大影像、小书本的带教理念。

重基础有两方面的含义,一是把教学重点放在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基本原理上。二是影像科设备每两年就有新的突破,学生感到永远跟不上,临床培训在影像科的时间短、学习内容多,在教学中采用抓重点的办法,把带教重点放在基础教育上就会举一反三,掌握新技术也不感到困难了。

多综合就是利用实际病例,先从临床症状入手,结合临床、病理、生理、解剖、设备特性和检查技术特点,让学生放开思路分析,带教老师最后总结。临床培训的主要任务是帮助学生将理论知识应用于临床实践,全面提升对自身所学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3],为以后的工作打下基础。偏科违背了培训的本质目的,一些学生认为临床培训以实践为主不用学习理论。我们教育学生养成看到一病复习一病的良好习惯,加深对疾病的总体掌握。临床培训是从理论到实践,也要从实践到理论,从而达到培训的目的。

与以问题为中心教学法(PBL)相比,案例教学法(CM)更易于被学生接受,有较好的教学质量监控性,适合我国目前的医学教育资源状况,适用性好。教学材料的真实性能让学生抓住问题的核心和关键,以准医生的角色模拟诊断治疗,提高责任心,加强理论与实际结合的学习,提高学习效果[4]。

小书本――折扇式教学。受训医生在影像科见习时间短,需要学习的内容广泛,无从下手,学生普遍反映有身入宝山空手而归的感觉。小书本把教科书内容归纳为形象生动、易记易懂的几句话,解决了学习内容多、记忆难度大的问题。

3.3教师观念的转变

教学工作中教师是主导,有些教师注重于临床工作,对带教责任心不强,把带教看成一项简单的任务,对教学方法研究较少,缺乏计划性。造成受训医生认为到影像科轮科是“度假”的懒散错误思想,培训效果欠佳,有悖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初衷。对于未来的临床医生来说,照本宣科的教学模式满足不了日新月异的发展需要,也关系到学生们日后能否选用最有效的疾病检查方法。我们用派出进修、参加学习班、科室讲课等方法提高教师素质。引进激励机制把带教工作与绩效考核挂钩。

3.4考勤、考务等工作

由护士长负责,加强题库建设,教考分离,管理严格,也可以避免带教老师的人情分。题型及分数构成比,基础知识记忆题10%,基本理论解释题10%,认征题10%,疾病问题解决题20%,临床病例分析题35%,影像设备特点题10%,影像医学新进展题5%,合计100分。教学评价是教学管理的重要手段,是教学质量监控的关键。构建起以教师课堂教学质量和学生学习质量为核心的评价系统。使评价结果趋于量化而更直接真实的反映出住院医师培训取得的成绩。

住院医师培训是临床医师必经的基础训练阶段,也是医学院校学生毕业后继续医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临床医疗技术骨干的主要途径,对提高住院医师素质、医疗质量和医学水平具有重要意义[5]。

总之,树立正确的理念,选择适合的教学方法,使用先进的教学设备,提高教师的责任心,充分利用时间,与课堂教学相结合,与未来工作相结合,让受训医生获得具有传承性与科学性的知识和方法,建构医学工作的专业能力和积极探索的创新精神。

[参考文献]

[1]关丽明,李雪丹,张立娜,等. PBL教学模式在医学影像学实习教学中的应用[J]. 山西医科大学学报,2011,13(2):881-882.

[2]陈伟德. 迷你临床演练评量(mini-CEX)[J]. 医疗品质杂志,2007,1(4):77-81.

[3]王学政,宋晓瑞,秦斌,等. 医学影像学专业实习与就业相结合管理模式的探讨[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9,22(2):57-59.

[4]王宏志,姚永祥. 医学生见习期教育目标的把握[J]. 浙江医学教育,2003,2(2):39-40.

影像科见习工作总结范文第4篇

本文作者:彭晓琼刘丽萍蒲大容工作单位: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超声科

精选教学内容

全科医生转岗培训属于医学继续教育范畴,其培训对象大多为基层医疗卫生单位的医生,基础理论知识不扎实,接受新知识、新理论、新观念、新技术的机会相对较少;因此,依据全科医生“宽、浅”的原则[1],作者对教学内容进行如下改革。重视超声医学基础理论知识的传授超声诊断基础虽不是教学大纲的重点,但却是教学的难点,该部分内容在整个课程讲解中起到承前启后的作用。在授课过程中应重视和加强超声医学基础理论的讲授,适当增加介绍与成像有关的知识,让有一定临床工作经验的基层医生在较短的时间内对超声成像原理有初步认识,并在讲解中将原理见之于超声图像,并结合临床,引导学生总结出超声检查临床应用范围及其局限性,有助于他们在以后的临床工作中选择有效的检查技术,提高临床诊断水平,如讲解B型超声成像原理,其是由多束超声波传播过程所遇到的各界面的回声构成,每一界面回声对应一个光点,光点的明暗程度表示回声的多少。如没有反射就没有回声,B型超声图像上就没有光点,呈黑色,称无回声型,如清澈的胆汁、尿液以及病理性的胸腹水等。这样一讲,学生就很容易理解,为什么人体囊性组织多呈无回声,实性组织多呈低回声或中等回声,而气体、骨骼等组织与其他组织所形成界面时会呈全反射型,这样不仅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根据全反射原理,学生们也容易推导出超声检查的局限性,肺部及骨骼系统病变的超声诊断效果就不如X射线检查。气体是影响超声诊断的最主要因素,所以胃肠道气体的干扰会影响腹部脏器的超声诊断。相反,除肺部、骨骼及含气空腔脏器如胃肠道外,全身其他囊实性脏器或组织都适合应用超声检查[2]。常见病、多发病的超声诊断是教学的重点从专业上讲,全科医生主要提供一般常见病、多发病和明确诊断的慢性疾病的医疗服务[3],而不是疑难少见病的诊治。因此,对全科医生的要求比较广博,而不是精专,所以,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讲解常见病和多发病的超声表现以及检查前的准备工作,如为减少气体干扰,上腹部脏器检查前要禁食、禁水8~12h;检查盆腔脏器,如膀胱、前列腺和子宫附件等需要适度充盈膀胱。全科医生掌握这些基本知识,不仅能够更好地指导患者做好相应的检查准备工作,同时还能提高对超声报告内容的解读能力,而不仅局限于看报告结论。适当介绍超声新技术全科医生转岗培训的学生大多来自基层卫生医疗单位,接受新知识、新理论、新观念、新技术的机会相对较少。而当今科技日新月异,超声技术不断更新。目前,主要有内镜超声、介入超声、术中超声、血管内超声及三维立体超声、超声造影成像等新技术和新方法。这些新技术大大促进了临床诊断及治疗水平[4]。如内镜超声可较好地显示胃肠肿瘤病变的所在部位和范围,还可克服肠腔气体及相邻骨骼干扰的缺点,提高对胰腺头部病变的诊断[5]。超声定位下穿刺活检较方便、准确,并可在超声引导下插管、引流等,减少手术创伤。因此,在超声医学教学过程中适当讲授新知识、新技术,进一步提高全科医生对超声应用的认识,对其以后的临床工作具有重要意义[6-8]。

改革教学手段及方法

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保证全科医生转岗培训质量。多媒体教学教育心理学家研究指出,多种感官并用学习效率最高,视、听并用的理解记忆率远远大于单看和单听的记忆率[9]。多媒体教学具有趣味性、娱乐性、科学性和声文图像并茂等特点,能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多媒体课件能够较好地模拟动态过程,有助于学生对抽象概念的理解和掌握,能较好地解决教学中的难点问题。同时,其图像质量高、片源选择余地大,使用方便,减少了教师板书书写时间,是目前教学的主要模式[10-12]。对于课堂上受到限制无法展开授课的内容和技术,如超声的新技术和新进展,如三维及四维超声、声学造影,超声引导下肝、肾、肺穿刺,静脉导管植入等用录像片和多媒体教学作介绍,既形象直观,又可反复播放,丰富和扩大了教学的知识层面,加深了学生对相关知识的理解和记忆,为今后多媒体教学的临床应用打下基础。比较影像学(comparingimaging,CI)的教学CI是指对疾病的影像学诊断采用最有效、最能获取准确诊断价值的、优先的影像学诊断方法[13]。其是以掌握多种影像检查为基础,每种影像检查手段都有各自的优势与不足。这就要求超声学带教教师在原有超声医学教学内容基础上适当介绍该疾病的其他影像表现和相关影像检查间的异同点,让学生进一步了解什么情况下最适宜做超声检查,什么情况下不适合,熟识各种检查手段的优缺点,并学会灵活应用,如在常规条件下肺脏不适宜做超声检查,但一些边缘性病灶超声是可以探及的,而且对于引导穿刺有着重要意义。因此,只有掌握了比较影像学,才能实现优化选择、降低患者就诊费用和不必要的检查带来的损害,同时提高病变检出及诊断的效率[14]。重视机旁见习,充分利用图像存档与传输系统资源超声医学是一门比较特殊的形态学科,具有多切面、实时动态显像的特点,B型超声的断面解剖和CT不同,CT都是横断面,而B型超声探头就像一把解剖刀,可以显示人体的任意切面,单靠短时间的课堂理论教学,培训学生对超声图像的理解是很有难度的。因此,必须重视机旁见习,通过在机旁实时观察和思考,加深理解超声图像的形成过程;观察人体内液体、实性软组织、骨骼或结石和气体4种介质的声像图表现;明白B型超声切面图像与人体断层解剖的关系、诊断疾病的原理、适应证和不同检查部位相应的准备工作;懂得超声检查申请单的正确书写和注意事项等,同时也加深对超声诊断报告的解读能力。由于全科医生转岗培训见习学时短,内容覆盖面广,单靠传统的机旁见习,所见的临床病种有限。而充分利用图像存档与传输系统资源(picturesarchivingandcommunicationssystem,PACS),可以极大地提高B型超声见习课的效率[15-16]。目前,大多数医院都有PACS,在超声见习教学过程中可直接从PACS调出很多常见病和多发病的典型超声图像,以丰富教学内容,加深学生对各种疾病声像图的认识。总之,从教学经历中,作者认为授课教师必须明确全科医生转岗培训的目的和要求,了解学生特点,以需求为导向,精心设计教学内容,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在有限课时内最大限度地提高学生对超声医学的认识,从而达到有效提高培训质量的目的。

影像科见习工作总结范文第5篇

与临床科室实习不同,影像诊断实习工作一般不与患者直接接触,通常涉及全身各系统疾病,同病异影,同影异病现象常见,涉及生词、术语较多,学生普遍感到不如临床实习更有兴趣,容易产生厌烦心理。对此,我们通常采用比较影像教学方法,即先列举临床病例,进而选择影像检查的方式,采用循序渐进的进行检查技术选择、征象分析、病例特点总结。也就是对不同设备所成的影像,病程发展的不同时期影像特点、病理特点及临床治疗过程进行比较,结合正常解剖及“同病异影,异病同影”的原则,找出病变不同时期之间及病变与正常组织之间的异同,让学生从疾病发生、发展和转归的规律和特征中理解影像表现。例如,开展专题讲座使学生理解比较影像学的概念和基本方法;通过多组完整典型临床病例回顾性讲授具体方法[4]。此外,随着计算机软硬件的快速发展,各种软、硬件新技术的应用,使各种影像方法所呈的影像,不论图像质量还是检查范围,都得到了极大的提高。通常,这些三维图像可以更直观、更立体的显示解剖结构和病变情况,将其广泛应用于教学中,可以改变既往二维图像的枯燥性,给学生带来更直观的视觉冲击,有利于对解剖结构和疾患的认识,提升对学习的兴趣,也应该属于比较影像学教学的部分内容。

2应用比较影像学掌握不同检查技术的特点

医学影像学的教学内容主要是就某一单一成像技术原理、各组织系统的正常影像及异常影像表现,授课过程中示教典型的影像资料。实际工作中发现,这种教学模式不利于学生对疾病的整体认识。对不同影像方法诊断疾病的优缺点没有整体认识。对于医学生,尤其是临床专业的医学生,这会影响到他们未来在面对患者时,能否正确选择并应用诊断疾病最有效的影像方法。因此,在授课过程中,适当纳入疾病的多种影像表现,并进行各种图像间的比较,这对提高医学影像学的教学效果,进而提高学生的临床技能很有帮助[5]。例如骨关节外伤及病变首选X线平片检查,必要时再做CT检查,如需明确韧带或软组织损伤情况则进一步选择MR检查;急性头颅外伤、早期脑中风患者首先选择CT检查;急腹症首选超声和X线平片检查,进一步进行CT平扫和增强检查以明确病变部位、性质。此外,各种影像检查性价比各异,要结合各最新提出的诊治指南,由低到高排列,X线,超声,CT,磁共振,核素等检查。还要根据目的不同,分类选择不同的检查项目。如肥厚型心肌病患者,如需确诊选择心脏超声检查即可,但如果要明确心肌纤维化情况,评价治疗效果,则选择心脏MR检查。

3应用比较影像学提高学生的临床和科研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