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文艺演出活动文案

文艺演出活动文案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文艺演出活动文案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文艺演出活动文案

文艺演出活动文案范文第1篇

热爱祖国 感恩自强 重建家园 青年当先

二、主办单位:共青团xx市委

三、活动时间、地点

(一)时间:2012年5月4日上午9∶30—11∶30

(二)地点:xx市利州广场(预备方案:如全天下雨,调至xx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大礼堂,时间为下午3∶00)

四、活动流程

现场布置:整个活动现场正前方为舞台、背景,台前两侧为四支表演方队,每支队伍100人,由青年志愿者(广师)、青年团员学生(信息学院)、武警支队、工人卫生(国资委50人、卫生局50人)四支队伍组成,舞台正前方为嘉宾席。

(一)青春颂歌。青年代表方阵歌曲联唱(以年代为主线的经典青春歌曲联唱,让与会代表回忆青春岁月,营造青年节氛围)

合唱完毕,男女主持人上场…… (三)主题歌舞。

1、大型群舞《传递》(承演单位:绵广高速团委,责任人:高义超)

2、歌伴舞《在那桃花盛开的地方》(承演单位:广元中学,责任人:王天阵)

3、配乐诗朗诵《感恩靠行动 青年图自强》(承演单位:广师,责任人:徐晓燕)

4、舞蹈《火红的广旺 欢腾的矿山 》(承演单位:广旺集团团委,责任人:何智)

5、少儿歌舞表演《描绘未来》(承演单位:星星河舞蹈培训中,责任人:郭永杰)

6、爱国主义歌曲联唱(承演单位:市直机关团工委,责任人:佘燕)

7、大型歌舞 《激情青春》(承演单位:利州区团委 责任人:谭芳)

8、歌曲《举杯吧朋友》(承演单位:刘晓民 xx人民艺术剧院国家二级演员、电影512汶川不相信眼泪王参谋长扮演者、省青联委员)

9、《遇上你是我的缘》(承燕单位:邓映梅 正营级青年演员省青联委员)

10、大型群舞 《火热青春》(承演单位:广元师范团委 责任人:徐晓燕)

11、现场全体团员青年起立,合唱《共产主义青年团团歌》,40名舞蹈演员身着艳丽服饰翩翩起舞,从而把演出推向高潮(舞蹈由外国语学校承担 责任人:刘晓娜)

五、邀请领导

市四大班子领导、市人大、市政府、市政协秘书长和相关副秘书长、军分区、武警支队、8743部队、消防支队以及活动成员单位、参演单位领导出席。

六、现场观众组织

利州区:600人 拉歌曲目《团结就是力量》(责任人:谭芳)

高级职业中学:600人 拉歌曲目《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责任人:何坤)

广元师范学校:600人 拉歌曲目《歌唱祖国》(责任人:徐晓燕)

xx信息职业技术学院:600人 拉歌曲目《青春舞曲》(责任人:李怡)

广元中学:600人 拉歌曲目《年轻的朋友来相会》(责任人:王天阵)

七、组织机构

根据工作需要,成立纪念91周年暨“感恩自强”大型文艺演出活动协调机构。

组 长:黄正富 市委常委、市委秘书长

副组长:谢 安 市委办公室副主任

杨祖斌 团市委书记

成 员:市委宣传部、市直机关工委、市建设局、市教育局、市公安局、市文化局、市卫生局、市林业局、市电业局、市国资委、利州区、武警支队。

成员单位责任分工:

市委宣传部:负责安排电视台、报社、新闻网、新华网对整个活动宣传报道(省、市)和整台节目的录制、转播。

市直机关工委:负责组织机关单位青年团员参加活动。

市建设局:负责领导嘉宾席和前方400名方队座椅。

市教育局:负责安排学校组织学生并自带座椅参加活动;负责参加活动学生的纪律与安全。

市文化局:负责参与演出活动的策划;负责对演出节目的指导、编排、审定。

市公安局:负责整个活动的安保工作。

市卫生局:负责组织现场应急医疗小分队;组织方队参加活动。

市林业局:负责落实场地使用及现场用电;负责舞台盆景摆放。

市电业局:负责配备备用电源,保障演出活动用电。

市国资委、武警支队:负责组织方队参加演出。

利州区:负责团员青年参加活动;负责参演节目。

同时,成立文艺汇演工作组:

总顾问:黄正富

总监制:杨祖斌、罗凌云

总导演:杨 谦、王 洲

总撰稿:李 瑾、安 莉

舞台总监:张勤琴

策划、艺术总监:杨谦、仲彬、王安秋、张勤琴、郭永杰、安莉、杨萱艺、蔡健

主持人: 黄旭东 蔡 红

活动工作协调组下设会务文秘宣传、现场策划演出、安全保卫维稳三个工作小组:

(一)、会务文秘宣传小组

职 责:

1、负责活动会务、材料准备;

2、负责整个活动宣传报道;

3、负责整台演出的录制、播出;

4、负责外来演职人员晚餐、交通工具;

5、负责邀请嘉宾请柬填写、发送;现场领导座牌。

组 长:白 燕

成 员:徐 通、胡云涛、胡晓慧、李正强、广播电视局负责科长1名

(二)、现场策划演出小组

职 责:

1、负责演出活动的筹划;

2、负责演出节目的审定、指导、彩排;

3、负责慰问演出活动场地布置、舞美、节目演出;

4、负责演出活动的串词撰写。

组 长:王安秋

成 员:张勤琴 蔡 健 仲 斌 杨 谦 蔡 红黄旭东 李 瑾 安 莉 郭永杰 杨萱艺

文艺演出活动文案范文第2篇

一、 指导思想 隆重庆祝建党八十九周年,全面推进我市的“保持先进性质、争做先锋模范”主题教育活动,唱响共产党好、社会主义好、改革开放好的时代主旋律,充分展示新时期我党加强自身建设、拒腐防变的坚定决心,充分展示广大共产党员努力实现“两率先、两步走”奋斗目标,投身我市三个文明建设的昂扬向上、奋发有为的精神风貌。

二、主题词:清风正气

三、主办单位:中共××市纪律检查委员会 承办单位:××市文化馆 四、地点:××)*市体育馆

文艺演出活动文案范文第3篇

关键词:艺术;档案;作用

中图分类号:J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3)14-0261-01

从历史作用来看,我国民族艺术的发展过程源远流长,我国各民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创造并留下了大量的文化艺术遗产。现如今,民族艺术之所以有这么高的成就。是因为几千年民族艺术的不间断传承与发展的结果。如果缺少了过去历史艺术的传承启后,那么如今艺术发展必将不会如此繁荣。我们要想把如今的民族文化艺术成就变成以后的历史艺术遗产就要不断推陈出新,同时不断积累完整、系统的艺术档案。每个文化艺术单位,每个艺术家的艺术档案都是国家的珍贵艺术财富,拥有多少艺术档案就拥有多少艺术财富,就意味着有多少历史艺术遗产留给后人。只有这样,我国的社会主义的民族文化艺术事业才能千秋万代永远繁荣发展下去。

文艺档案的现实作用,主要表现在一下几个方面:

(一)艺术档案是艺术管理工作的依据

艺术管理工作范围很广,它包括艺术生产管理、艺术科研管理、艺术教育管理、社会文化管理等等。这里既有国家、区域、专业系统的宏观管理,又有各个艺术表演单位、艺术研究院、艺术教育单位和社会文化单位等基层单位的微观管理。在不同层级的艺术管理工作中,艺术档案起着依据、凭借和借鉴作用。

比如,组织举办一次大型的文艺调演活动,组织者为了实现正确的组织、指挥,有效地进行监督和控制,需要各种条件,其中重要的条件之一,就是有完整、系统的文艺档案。完整、系统的艺术档案,有助于组织者对整个活动过程进行分析、判断,作出正确的决策,从而实现高水平、高质量的一次文艺调演。又如,在艺术生产管理中,艺术档案可以提供正确的数据和大量有关资料,是其正确决策的重要依据。

(二)艺术档案是艺术生产活动的凭据

连续性与继承性是一切艺术生产活动所共同具有的特征。前一阶段产生的艺术档案,通常是后一阶段艺术生产活动的凭证和基础;而现阶段艺术生产活动中产生的艺术档案,又常常是以后艺术生活活动的凭证和依据。

第一,艺术档案是艺术创作、修改、整理剧目的重要凭据和材料的来源;

第二,艺术档案是重排、复排保留剧目的必要依据;

第三,艺术档案是绘画、摄影工作者创作和设计作品时的参考材料。

艺术档案在艺术生活活动中的凭证作用是多方面的。这种凭证作用一旦发挥出来,它可以节约人力、物力、财力,避免重复工作,降低成本,节约资金,提高一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三)艺术档案是艺术科学研究的必要条件

一切科学研究活动都具有一定的继承性,都需要吸取和借鉴已有的科研成果。艺术科学研究也不例外。继承和借鉴前人的成果,是艺术科学研究的基础和条件。因此,很好地进行艺术科学研究,必须占有大量的、可靠的艺术档案,这是进行艺术科学研究不可缺少的条件。实践证明,在艺术科学研究中利用已有的艺术档案,可以启发思路,开阔眼界,少走弯路,减少不必要的重复劳动,提高艺术科学研究工作的效率和水平。如,在一项课题研究中,艺术科学研究人员在接受一个新课题后,从指定课题计划、拟定研究大纲,到编写调查方案;从编写阶段小结,到撰写成果报告,都要时常调阅有关艺术档案。可以说,查找利用艺术档案几乎贯穿于一项课题研究的始终。

(四)艺术档案是进行艺术教育中教材的重要来源

艺术院校在艺术教学中,可充分利用艺术档案编写教材、教案、大纲,对学生进行艺术辅导,还可以利用艺术档案中的声像材料进行观摩学习,进行示范教学。

(五)艺术档案是进行文化艺术交流的必要工具

开展文化艺术交流,是促进文化艺术发展和提高文化艺术水平、活跃群众文化生活的一种重要手段。文化艺术交流,有艺术家个人之间的交流,单位之间的交流。交流的形式有举办文艺演出,如艺术节、汇演、调演等,举办各种文化艺术展览,如摄影展览、书法展览、美术展览、文物展览等,举办各种文化艺术研讨会、座谈会。在进行这些文化艺术交流活动中,艺术档案是其必不可少的必要手段和工具,如由文艺档案提供的各种数据、图表、实物、照片、录音、录像材料等艺术档案,丰富了文化艺术交流活动中的内容,提高了文化艺术交流的质量。

文艺演出活动文案范文第4篇

【关键词】旅游展演艺术;研究现状;艺术人类学

【作 者】魏美仙,云南艺术学院艺术文化学院副教授,博士。昆明,650101

【中图分类号】F59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54X(2009)01-0192-005

Research on the Art of Tourism Performance

Wei Meixian

Abstract:Born in the tourism industry,the art of tourism performance is the token of cultural transition in every type of local cultural tourism. Now academe mainly explains it with the view of the Tourism Anthropology and Ethnic Culture. Whether the art of tourism performance is viewed as the traditional culture and tradition of the invention,or is expressed in ideology and local self-identity,authenticity and mutual negotiation couldn’t show the difference from other cultural phenomena and the specific association with the local cultural life. It’s no doubt that the mental method of Behavior Study and double unscrambling of Art or Culture on Back to Life of Art Anthropology has provided study view with great explanation for the Art of Tourism Performance.

Key words:Art of tourism performance;Actuality of study;Art Anthropology

在各种地方性旅游中,旅游展演艺术被作为旅游地文化展演的主要类别而呈现,主要行使“文化”展示而不是“艺术”表演的功能,因此,很多研究常常不分彼此地统称为文化展演。旅游文化展演是民族文化发展进程中一种新生的文化现象,学界对其关注主要在两个视阈中――以民族文化为焦点的文化变迁视野和立足于两种文化关系的旅游人类学视野,前者以文化传统和创新关系为主要论题,后者在旅游与民族文化变迁关系视角中展开研究,论题和取向多样化。

在民族文化变迁视野中,在切入角度、关注点、研究取向、研究方法等方面的不同呈现中学者对文化展演进行了或集中或分散、或明确或暗含的讨论,主要呈现为两种类型。

一是文化作为实体的传统文化取向。此类研究以全球背景下传统文化变迁为语境,集中关注展演文化的传统性。对民族文化“传承”、“保护”、“开发”、“利用”、“发展”等问题进行不同向度的探讨,以“传统”作为基本支点关注在全球化背景下,民族文化或“原汁原味”地保留“传统”,或对展演中文化成为“伪文化”、“伪民俗”的警惕与批判,或“合理”开发利用,或“创造性”地发展等等,都是以民族文化旅游开发作为现代文化的代表,以旅游冲击下的民族“传统文化”为审视中心的解读方式,是对“传统”“能否变化”以及“怎样变化”这个焦点的不同折射。研究或认为展演中的文化与传统文化相差甚远,不再是“传统”,或认为展演中的文化就是“开发利用”中新价值的创造,文化展演活动就是文化传承保护的有利手段等。此类研究大多是全球化冲击下社会文化转型时期民族文化的实际生存境遇激发起的感性认识和理解,大多是对民族平等团结、文化多样、民族发展等现实需要的回应,对不同地域不同民族文化相似的现实生存状况进行重复性描述,理论阐释的深度还有待于开掘。其中无论对个案描述还是理论阐释,大多并未把艺术展演作为专门的考察对象,只是在研究视角和阐述的脉络中隐约包含着对民族文化成为一种表演性存在的关注。

另一种是文化建构取向。此类研究在全球化和地方化矛盾中对民族文化展演在二者互动中的建构进行阐释,超越了第一种对文化事象静态罗列的表述方式,从文化主体的角度出发理解文化展演对地方人群的意义,对文化展演的研究不再局限于以文化事象为主的传统、保护、传承等话题,而转向民族文化传统“复兴”、“重构”,在传统复兴与重构现象中,文化艺术展演的生成性成为主要关注点,并以此为基础进行了延伸性探讨,对传统“复兴”与特定时期族群身份认同、文化保护传承、文化再生产等一系列文化发展中不同侧面的问题进行了讨论,其中关注市场、政治权力、民间文化等多种力量的互动,使“开发”与“产业化”成为民族文化发展中最具吸引力的话语。

旅游展演生存于旅游场域,旅游人类学在其对旅游与文化变迁的关系探讨中对文化商品化、文化商品的真实性、文化商品的族群认同等问题进行了研究,如格雷本使用“第四世界”的概念描述传统地方性社会,讨论了旅游影响下民族地区艺术品的变化,文化的经济化以及当地艺术传统的复兴问题。①国内研究集中于国外理论的引介和运用相关理论对国内旅游文化表演进行个案研究。旅游人类学对文化艺术展演的研究,主要在几个方面展开。

一是文化展演的“真实性”问题。对旅游地文化艺术展演的真实性探讨从客源地大众与旅游地人群的关系视角出发,关涉到本地文化在展演中的真实再现和游客他者的感受两方面,内含了文化展演与地方“传统”的关系,集中体现在“舞台真实”概念的提出。②对旅游展演“真实性”的认识是不断深化的,学者在游客与旅游地关系互动中对“真实”的不同层面进行了区分,指出“真实”的感受不仅与旅游地文化的再现和游客的建构有关,而且游客也非同质化的,不同的个体对旅游展演“真实”的感受和理解有差异。对此问题探讨的成果主要以论文形式表述,同时,在彭兆荣的《旅游人类学》(北京:民族出版社,2004年)、刘晖的《旅游民族学》(北京:民族出版社,2006年)和张晓萍主编的《民族旅游的人类学透视》(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2005年)三本著作中相对集中地对文化展演的真实性问题进行了讨论。

二是文化展演中的地方性认同。学者大多认为旅游中的文化展演远远超出了单纯的经济目的而被作为地方性文化的表述方式,交织着地方人群的文化认同。“东道主通过文化表演的形式,表达了其对于民族国家的观念以及地方关于自我认同的理解。”“当个人去思考表演中暗含着的、为国家所强调的文化多样性的时候,就会体现出对认同和民族主义的多种建构。”③弗里德曼在谈到日本阿依努人的文化运动时,认为认同策略不是简单的文化差异呈现而是全球位置的问题,旅游业的生产和展示已经变成了阿依努人认同的有意识重构中的核心过程,其整个旅游节目是文化认同的更大构成过程借助商品形式的一种展示。④玛格丽特・萨克西安围绕着马来西亚旅游业的发展,对由国家主办的旅游文化表演中表现出来的民族主义问题进行了研究。⑤本迪克丝的《旅游和文化表演――发明传统为了谁?》以瑞士旅游胜地的个案为例说明传统发明与展演为当地人身份认同提供了手段。苏珊・露丝也以菲律宾个案为例说明村寨旅游展演对强化民族身份认同具有重要意义。⑥相对来说,国内对旅游展演中文化认同的研究无论是个案还是理论阐释都显得较为薄弱。

三是文化展演的意识形态性。旅游文化展演是不同文化相遇时的文化呈现,其中充满了不同文化权力关系的互动,与文化认同密切相连的是其意识形态性。霍尔等西方研究者认为,在西方都市博物馆和展览会上的土著文化展示中,展示的分类就是一种文化殖民的体现,⑦民族志博物馆的功效之一就是将“高级”艺术形式和“低级”艺术形式之间的差异永久化。⑧金光亿认为,不同形式的生产和消费的民族艺术与意识形态紧密相连,艺术特征也是政治和经济发展的反映。⑨学者通过个案研究呈现了后殖民国家的旅游展演呈现出强烈的殖民主义色彩,组织者参与其中是对国家多元文化的工作,旅游景点超越了地方空间而成为国家的战场,意义被争论,认同被协商。⑩在国内,文化展演的意识形态性得到了学者不同程度的关注。他们认为,少数民族旅游文化展演某种意义上是主流文化霸权的一种体现。史丹利、萧竞聪在《再现中国文化――深圳中国民俗文化村述评》中认为深圳民俗文化村的旅游表现了民族主义的意识形态。[11]刘晓春认为少数民族的展演是一种权力关系不平等中的被动被看,具有内部殖民色彩,民俗旅游服务于民族――国家现代化诉求,是现代性话语对民间、边缘文化的政治暴力的一种表述。[12]在“被看”的命运中,强势文化对少数民族文化进行了适合主流世界的修改,从而使本地原有文化遭到破坏和异化。

四是文化展演的互动协商性。以文化建构论为出发点,很多学者把旅游场域各种关系互动作为旅游展演生成和存在的关系网络,关注其互动协商中的建构。旅游文化表演作为一种交流行为,参与其中的游客和本地人之间进行着积极的互动协商,在协商中本地人的自我、认同、身份等得以建构。[13]其中有政府力量、民间组织团体、学者、旅游机构、当地人等各种主体力量的参与互动。社会学家科恩对东南亚各国发展“民族旅游”的两难和此过程中少数族群、旅游机构以及各级政府之间的协商互动的复杂关系进行了探索,[14]周星通过对贵州黔东南的民族风情村寨旅游个案研究对旅游中民族文化展示作为文化再生产、文化商品化、民族认同等问题进行了探讨并关注了建构中主客双方的互动。[15]马炜从多种文化互动视角阐述村寨文化展演的建构,揭示文化展演生成和地方文化之间的某种紧张关系。[16]

对旅游展演在文化互动中建构进行阐述时,学者关注到了产业化和文化再生产,如对旅游产品和商品的开发模式、措施手段等问题的研究。李蕾蕾等人以个案为基础考察了文化表演的产业化运作模式;[17]宗晓莲对旅游中文化变迁作为再生产的研究;[18]方李莉以个案资料分析了西部民族文化当代构成与生产状况,指出西部民族艺术通过“文化”“重构文化”的再生产图景,其中具体阐述了以地方性文化为再生产的原料,以国家、市场、学界、民间的各种“力”为动力的生产过程,并分析了各种“力”作用的具体方式。[19]以此为基点,学者对旅游展演的特征进行了分析和描述。格雷本对艺术品涵化的研究涉及到了旅游展演中艺术品的发展变迁即艺术品涵化的生产过程与传统生产不同,他指出,加拿大的印第安人,阿拉斯加的爱斯基摩人,肯尼亚的康巴人,都在旅游市场中进行着不同于传统的工艺品生产。同时,他还对艺术品生产的特点、功能、前景等进行了论述。[20]戴琦就旅游对美国西南部印第安人艺术和工艺品的影响进行了调查研究,指出旅游不仅未对旅游地艺术和工艺品制造产生破坏,反而促进了古老的传统得以复兴。[21]李蕾蕾等人在对旅游表演的生产机制进行个案考察的基础上,指出旅游演艺是商业和艺术的混合,对艺术性表演与旅游演艺作了十九项差异划分,其中旅游艺术展演体现了几个明显的特征:表演内容的“混杂的文化主题、将文化碎片拼贴”,演员的“不强调核心演员,关注集体表演的场面效果”,“室外半室外场地”,道具的“人工制作与自然实物”,观众座位的开放、不设座位并多与景区融合,观众参与体验多以视觉和感官的身体体验为主而不是精神和意识体验。[22]徐赣丽以个案考察了旅游歌舞表演的建构手法和原则,认为表演歌舞不属于一种文化复制,而是主要按市场规则和商业化原则进行的文化再生产,其中很多传统文化要素发生了功能性转变,[23]同时她对表演的内涵、形式特征、影响等作了初步论述。[24]

以上立足于研究主旨与取向从问题探寻的不同视角和维度对旅游文化展演研究现状进行简略梳理,从中可以发现,对旅游展演的研究不论是民族文化还是旅游人类学视野都是聚焦于当代全球文化背景下地方性文化的变迁及其中各种复杂互动关系的分析,国外已进行了个案考察与理论阐释相结合的综合研究,形成了对旅游展演文化的不同理论关注点。国内旅游业发展较晚,旅游文化展演存现时间较短,学者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对其作为民族文化变迁的描述和对国外相关理论的介绍并初步运用于解释国内旅游文化展演实践。在目前研究基础上,对旅游文化展演的研究还有待于在以下几方面进一步拓展。

首先是个案研究中人类学整体观的落实。人类学的文化研究奠基于文化整体观的基础上,艺术是一种文化,其实践、功能、结构、意义都与其所处的文化密不可分,应该作为文化的整合部分被研究。旅游文化展演的生成和存在与地方性文化密切相联,只有践行人类学研究的文化整体观,回到地方性文化生活中才能理解它。当代社会中的任何一个地方及其文化都不可避免地具有一定开放度,参与到全球化进程中,旅游文化展演连接着大众消费和地方性文化,是两种文化边界中的关系性生成和存在,在此背景下,文化研究的整体观不仅是地方性文化生活的整体,而且是包含了卷入其中的当代各种权力关系的整体。人类学的个案研究是文化书写的基础,在旅游文化展演研究中,虽然有学者对广西南宁民歌节的研究这样突出的个案研究成果,在旅游人类学理论的引入及其运用于个案研究方面学者已做了大量工作,但目前对旅游展演的研究大多仍停留在个案的浅层描述上,很多研究虽然关注个案,或称为个案研究,但仍限于对地方特色“材料”的运用以表述自己的主题,在理论和田野之间进行着一种倒转性研究,即个案不是研究的基础和事实,而成为论述或说明自己观点的材料,未把展演放在地方具体人群生活中,只是把它分割为研究所需的文化事象,从而影响了对各种地方性文化展演差异的整体性把握及其不同运作逻辑的揭示。因此,对旅游文化展演的研究需要整体观中的个案研究,在扎实的个案支撑中构建相应的理论阐释,整体观的贯通与落实成为实实在在地面向现实生活、回到具体人群鲜活生活流的研究。

其次要明确具体研究对象。在当代民族文化研究中,明确地以旅游地文化艺术展演作为研究对象的不多,大多被包含在林林总总、大而化之的“民族文化”研究中,成为其中的一个层面或要素,而在对旅游文化展演的专门研究中,不论是集中论述还是略有涉及,又大多集中在共同的文化展演上,很少对其中的展演主体部分――艺术展演――单独进行考察,展演艺术总是被作为文化展演的局部进行研究。部分展演研究对艺术展演的关注已成呼之欲出之势,但总是被放置于笼而统之的文化展演中,而对问题探讨的实际向度又内在地以艺术为对象和参照,艺术展演成为文化展演研究中一根始终不断的暗藏主线,却总是掩盖在“文化”中。在人类学语境中,不论是文化还是艺术展演都包含了两个层面内容并呈现两种生存形态――文本以及文本展演,必须对文本符号与其实践方式即作为“文本”的艺术与作为行为“过程”的艺术双重解读,方能揭示展演艺术作为一种文化实践的意义。

艺术展演作为明确研究对象的缺乏或含糊源自对艺术本体自身与一般文化符号不同特性的忽略,这种忽略又决定于研究者理论视野的局限,没有把研究对象作为“艺术”来对待,艺术生存的两个层面上的统一性完整性被人为地割离开来,对作为“文化”实践过程的展演艺术的关注遮蔽了对作为“文本”的艺术的关注,如对工艺品的研究没有充分注意到其自身所具有的符号特性。而很多对旅游开发中民族艺术的研究又专注于艺术本体,完全忽略了它是一种文化实践。单纯作为艺术的文本式的研究和作为文化的行为过程的研究都在艺术本体和文化解读之间顾此失彼。解决上述问题除了研究者应该具备相应的理论知识储备外,笔者认为更重要的在于理论视野的转换,注重对艺术展演的“文化”功能及其“艺术”特性的完整性阐述,如此,倡导“回到生活”和“行为研究”以及“艺术”“文化”双重解读的艺术人类学无疑为旅游展演艺术的研究提供了新的学科视野。[25]

最后还要关注展演艺术的建构生成性。在地方性旅游文化中催生的展演艺术,是在旅游场域中建构生成的,其中充满了各种力量的复杂互动,正是这种互动性决定了其建构过程的地方性运作,也生成了展演艺术自身的特性。做为一种特殊场域生成的文化,对艺术展演的相关特性的把握不在于其已然存在的结果中,对其探寻的逻辑起点应该是其生成过程,这样才能对其建构与发展变迁作出符合事实和逻辑的阐述,学界目前对旅游展演进行的身份认同、意识形态化、保护传承、文化互动生产、文化产业等诸多问题的探讨都必须放在该文化自身生成的文化和实践逻辑中。目前研究中的“过程、再生产、建构、表演理论、当代构成、阐释、变迁”等关键词的提出表明学者已注意到了旅游展演艺术作为一个文化过程的动态研究,但总体上仍以展演艺术作为既定的文化事实存在为研究起点展开对其特点、功能、意义等探究,研究者往往从客位观点出发对已然呈现的研究对象进行考察,所作的描述大都建立在对对象静止考察的基础上,只把它看成固定的文本,忽略了展演艺术是一个行为实践过程,所作阐述与旅游艺术展演自身生存实际有着相当的疏离,从而导致理论判断的片面或是武断。

在艺术人类学视野中,对展演艺术生成逻辑的考察就是把其作为一个过程来研究,从具体层面看,展演一方面指“艺术的行为(Artistic action)”一方面指艺术的情景(Artistic situation)。[26]在此过程中,最为重要的要素就是展演艺术的主体,它关联着艺术行为和艺术情景。旅游展演与地方人群生活密切相关,是地方社区“现实的”、“活”的文化,对艺术展演主体及其生活的关注成为解读的一个重要视角,事实上,旅游人类学关注游客对文化展演的感受和理解,在文化变迁中对当地人与表演的关系进行研究,都涉及到了“过程”研究。但总体上学者对展演生成过程关注不多,更多的研究是把文化展演当成静态的客体性存在,而不是作为文化主体的文化实践活动过程,因此,它与地方人群的关系也未得到充分阐述,使展演对具体人群的有关价值、意义、感受等全都消失了,只停留在见物不见人的描述上。有学者认为,乡民艺术在当代逐渐从民族国家意识导引下的抽象化、符号化、工具化的政治价值开掘中走向乡民生活语境,其中最主要的就是彰显被遮蔽的乡民自身主体意识。[27]主体意识是理解文化艺术实践活动的关键,对艺术展演与地方性文化生活的关系思考无疑成为人类学回到“主位”视角的一种最有效的途径。对展演艺术生存的生活语境的关注就是以地方人群及其生活作为理解的基础,把展演艺术当作生活过程放入地方人群生活流中去描述,在与地方文化互动生成的关系阐述中揭示当下地方性文化运作逻辑,得出趋近对象的解释。

有学者认为,现代旅游中越来越多地包含着对“艺术品”的审美需求,甚至“艺术之旅”已成为现代旅游中的一种类型。[28]民族旅游中对异文化的向往“实质上是立足于旅游者对自身的文化背景对‘异文化’的审美意象。”[29]而审美意象最典型而集中地体现在艺术产品中,很多旅游地的文化展演主要以艺术展演为中心,“在许多少数民族社区中,人们用具象化的形式,着意恢复和重新创造富有特点的民族文化,阐释文化遗产,并进而以此作为谋求更重要社会地位的象征性手段,艺术正在作为表达政治意愿、展现族群性的手段,被越来越多的族群更娴熟地加以运用。”[30]因此,在民族文化学和旅游人类学研究的基础上,对旅游展演艺术的研究转换到艺术人类学的视野,把它当作一个实践过程,关注它在地方文化中的运作逻辑,既是人类学研究整体观的践行,也能兼顾到它不同于一般文化的“艺术”特性,从而做出切合其生存实际的解释。

文艺演出活动文案范文第5篇

【关键词】文化馆;群众文化艺术;档案管理;利用

一、群众文化艺术档案的特征

群众文化艺术档案(以下简称群文档案)是文化(艺术)馆在实际工作中产生的对国家、对社会、对群众文化事业发展具有保存价值的各种文字、照片、声像、实物等材料。档案是人们在各项活动中的原始记录,不是事后另行编写和随意收集来的,所以它具有历史性、真实性和考查性。文化馆艺术档案,不同于文书档案,又不同于科技等其他档案。它与专业艺术团体相比,有舞台演出、精品创作等相同之处,但更多的组织、策划、辅导、培训、收集整理优秀民族民间文化等工作是文化馆独有的工作性质,这决定了群文艺术档案的收集、整理、保管和利用都有其自身的特点。

首先,文化馆群文艺术档案具有多类性。从内容上来讲,它包括:文学、美术、摄影创作与音乐、舞蹈、曲艺、戏剧表演等。各类艺术表演形式,都存在于社会和群众之中,文化馆责无旁贷地有组织、辅导、培训职能,并需提供展演舞台。其次,文化馆群文艺术档案具有多样性。文化馆群文艺术档案从其管理内容的性质分可以分三类:第一类是事业管理方面档案,包括文化馆工作计划和总结、工资晋升、大事记等文字材料。第二类是文化活动档案,包括培训、理论研讨、各类演出和展览等材料。第三类是群文工作者的个人艺术资料档案,包括其简历,创作、研究的作品和成果,获奖证书等材料。最后,文化馆群文艺术档案的多型体。群文艺术档案有剧本创作、群文信息等文字型;有舞蹈、书法、美术、摄影等形象型;有光盘、磁带等声像型;有奖状、奖杯、奖牌等实物型。

二、群文艺术档案的整理

群众文化艺术档案是文化艺术单位和艺术工作者在艺术创作、艺术演出、艺术教育、艺术研究、社会文化等工作和活动中形成的具有保存价值的各种文字、图表、声像、实物等不同形式的历史记录,是宝贵的文化信息资源。它是从事群众文化艺术档案是从事群众文化艺术工作辛勤劳动的结晶,是一个地方群众文化活动的真是记录。

在档案管理过程中要求我们从下面三个方面严格要求:1、艺术档案材料内容要准确详实。档案材料是历史的见证,它的每一个细节问题都必须做到准确无误,不能有半点疏漏。档案人员要明确艺术档案的归档范围,对在各种活动中形成的艺术材料原件及手稿,每张图片、照片(底片)必须做到完整保存,都要尽全力搜集整理,使其经得起考证。2、艺术档案材料整理、分类、填写要规范化。艺术档案材料在整理过程中,要按不同的内容和种类进行组卷,对录音、录像、照片等特殊载体也应单独编号保管。3、艺术档案借阅、保管要符合标准。要认真履行艺术档案借阅登记制度,在接收、移交档案时必须认真清点、核对。

三、群文艺术档案管理的重要意义

经济全球化日益发展的趋势,也要求我们必须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才能更好地坚持先进文化发展方向。当前,国际国内形势发生了深刻而复杂的变化,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发展既有机遇,又有挑战。科学技术日新月异,信息传播更加迅速,文化交流更加广泛。同时,随着高科技和信息网络化的迅猛发展,各种思想文化的相互激荡更加剧烈。在经济全球化趋势日益发展的形势下,各个国家、各个民族在文化领域的竞争,不仅表现在文化产品的市场覆盖上,更表现在文化价值观的渗透上。而后者的影响往往更加深远。世界各民族发展的历史告诉我们,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灵魂,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历史上每个民族文化的发展,在广收博采、熔铸万物的同时,又必须保持其鲜明的个性和独立的品格。群众文化艺术是民族文化的一朵奇葩,贯穿于民族文化发展的始终,如绘画、诗歌、民俗等,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层面反映劳动人民的生活情趣和追求向往,不仅是民间艺术的经典,更是牵系民族文化渊源流长的一根红线,我们必须毫不动摇地大力弘扬优秀文化传统,积极发展中华民族文化,推进群众文化艺术事业不断地向前发展,使其以深厚的东方文化底蕴,鲜明的民族风格,绚丽多彩的中国气派,展现在世界舞台,屹立于世界民族文化之林。同时,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要大胆吸收借鉴其他国家和其他民族的优秀文化成果。只有深深植根于民族土壤,继承优秀传统文化,才能保持中国特色;只有借鉴外来优秀文化成果,才能更好地面向世界,保持先进文化发展的旺盛活力。

四、群文艺术档案材料的利用

文化艺术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在长期的生产实践、社会实践中创造和发展起来的具有显著民族特征的文化结晶,是一个民族历史形成的人文精神、民族风俗和文化心理。十六大报告指出:“发展各类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都要贯彻发展先进文化的要求,始终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这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弘扬、发展、繁荣群众文化艺术的基本原则和根本保证。牢牢把握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对于推进群众文化艺术事业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群众艺术馆是面向广大人民群众进行宣传教育、组织辅导群众文化活动而设立的综合性群众文化事业机构,是当地群众文化艺术活动的中心场所。长期以来,由于受社会诸多因素影响,以致不能充分发挥其社会职能作用。艺术档案管理工作是文化艺术事业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文化艺术事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性工作,具有一定的实践意义。用科学的原则和方法管理文化艺术档案,其最终目的就是为文化艺术工作提供利用。文化艺术档案工作在有效管理本单位文化艺术档案的基础上,通过管理服务,可以充分发挥文化艺术档案的作用。艺术档案的利用是整个档案工作的核心,档案材料只有得到了利用,才能体现其存在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