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民族服饰文化研究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摘要:湘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支脉,服饰是展示文化的有效形式之一。因此,研究如何将湖湘民族服饰元素引入动漫艺术人物造型设计对角色创新与本土文化的承传与发扬具有双重意义。本论文不仅是对民族服饰文化视觉符号的内容、表现形式以及动画角色造型设计的有关资料的整理,更重要的是研究了湖湘民族服饰元素与动漫角色设计的对接点的课题。同时,还对如何更好地运用民族服饰文化的视觉符号创作出具有中国民族特色的动画角色形象进行了探索。
关键词:湖湘视觉文化;民族服饰;动漫人物造型
动漫人物造型设计是用形象的视觉语言对动画,漫画中人物角色的具体造型设计。其中,动漫角色的服饰设计作为动漫人物造型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推动故事情节发展,突出动漫人物角色性格,展示角色魅力等人物形象塑造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其关键是通过造型手段赋予动漫人物独特的艺术魅力和生命力。来自不同国家、民族、地域的人,在动漫作品观赏中,由于文化背景的不同,各自的审美取向也不同。本课题不仅提出了动漫角色服饰设计应结合湖湘民族服饰元素,更在民族文化艺术的承传和现代动漫角色服饰设计的发展与多元化两方面具有创新性的启示意义。
1湖湘民族服饰元素的特点与形式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湖南独特的地理条件、社会环境、文化观念造就了具有比较明显地域特点的湖湘民族服饰。将湖南地区服饰特色与动漫人物造型设计有机融合,不仅对于表现和保护我们的民族区域文化起到了一定作用。
(1)湘绣是湖湘特色民族服饰文化之一。湖南地区手工业相当发达,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刺绣艺人把中国画的许多优良基因移植到绣品上,创造性地将我国传统的绘画、诗词、书法等各种艺术与刺绣融为一体,从而形成了湘绣以中国画为基础,精细入微地刻画物象外形内质的特点。绣品形象生动逼真,色彩鲜明,形神兼备,曾有“绣花花生香,绣鸟能听声,绣虎能奔跑,绣人能传神”的殊荣。
(2)服装配饰也是服饰文化中举足轻重的一部分。它可以从另一个角度展现人物情感个性,职业爱好等。湖湘地区流行银制配件,常见的有头饰、耳饰、颈饰、服装挂件和手饰。近年来,银匠从刺绣作品和建筑中寻找灵感,取其精华,发展了相当一部分“跨界”的臻美艺术品。
2湖湘民族服饰元素在动漫人物造型中的运用
2.1湖湘民族服饰元素引入动漫人物造型的可行性分析
毋庸置疑,服饰是文化的皮肤。在动画服饰设计中这种精神功能更加突出,所以服饰设计是解析动画角色最直接的方式。湖湘民族服饰元素造型美观,有着鲜明的地域文化特色,是湖湘文化的最直观最集中体现。正是基于这两点,将湖湘民族服饰元素引入动漫人物造型不仅可以丰富动画角色的视觉美感、辅助塑造角色性格,更能向全世界展现湖湘子弟精神世界。
2.2如何在动漫人物造型中运用湖湘民族服饰
1)服饰设计需承传“图必有意,意必吉祥”的民族文化思维。湖湘传统民族服饰元素中很多运用了寓意与象征的手法,通过刺绣的手法将服饰元素设计为吉祥符号,表达了人们对生命的敬仰与对美好生活的憧憬。刺绣主要用于服饰、鞋帽、枕头、帐帘、香包等日常用品。刺绣的图案内容有各种人物、动物及花卉等吉祥图案。工艺精细且色彩鲜亮,富有喜庆气氛。又如,湖湘习俗中“莲花生莲子”寓意着生命的绵绵不断和出淤泥而不染,动画片《哪吒闹海》中的“哪吒”在莲花中诞生,云肩做成粉色莲花的形式,下裳由鲜绿色荷叶围成,脚踝带着金色的莲花座脚环如此便表达了他活力十足,是伸张正义、为民除害,是正义和智慧的化身。
2)服饰设计应复合剧本要求。应时应景设计适合的服饰。服饰设计在动画片中有辅助交代故事情节发展、生活背景转化等作用。因此,动画中的服饰需根据剧本对事情的刻画而进行设计。例如《花木兰》这部动画影片,它讲述了木兰从军前和参军时的二个阶段发生的故事。动画设计师为每个阶段木兰的着装都进行了区分设计:参军前和普通姑娘一样身穿色彩鲜艳的襦裙、扎着腰带,对镜贴花黄,摇曳生风;“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貉,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入伍后木兰身披泛着寒光的铠甲英姿飒爽。这对剧情的时空交替与情节的发展起到了对动作用。因此,作为 一名角色设计师,首先应该仔细研读剧本,理解整部动画追求的风格,进行符合故事情节与场景的服饰。这样才不至于角色缺乏生命力。
服饰设计辅助突出角色性格。写实与写意,我国普遍更注重后者。中国动画形象设计更着重塑造人物的性格,以此表意。动画设计师不仅要对人物进行个性化设计,而且要通过一系列服饰细节刻画人物性格。服饰作为一种标志可以体现人物的性别身份、文化素养、个性情感等。因此在动、漫画中角色形象的服饰设计就显现的尤为重要。例如,中国经典传统动画片《大闹天宫》中,我们除了可以从将军的服饰看到我国传统民族服饰特征外,从人物的服饰上我们也能看出人物性格。孙悟空的古灵精怪,不喜欢被束缚;太上老的君圆滑世故;玉皇大帝的阴森狡猾与心胸狭隘。同时,人物服饰色彩的对比也比较强烈,恰到好处的凸显了人物性格。
2.3服饰设计应在尊重传统的同时融入现代美感
提出继承湖湘民族服饰元素其目的在于更好的发展现代的动画产业。从民族服饰元素中借鉴动画语言不是简单的拿来主义,而是紧密结合时代背景、地域特色,将民族传统服饰元素与现代简约设计风格相融合,化繁为简,提炼出创新性的湖湘民族服饰元素。
动画片《花木兰》的服饰设计十分简约。花木兰的衣裳只保留了南北朝服饰的基本制式:襦裙、腰带、饰边等均采用几何构成方式,没有复杂艳丽的图案纹样,仅有简洁明了的几何色块,十分具有现代感。在相对正式的相亲礼服中,也将原来深衣下摆的装饰略掉,领的缘边、袖口的贴袖也都删繁就简。配饰设计上亦是如此。见媒婆时,木兰的唯一配饰是头上的梳子,这个设计来源于唐朝女子配饰中的栉。古时金属质地的栉雕镂丰满的图案,十分华丽,而木兰头上的梳子只有一朵木兰花饰。它不仅是木兰留给家人的信物,还是一个象征符号。这件配饰成为连接剧情的道具而非单纯的服饰点缀,寓意鲜明的设计既统一于角色的整体造型又完成叙事使命,这正是服饰设计所要追求的目的。[1]
3结语
如今在全球文化艺术日趋国际化的情形下,各国的动画艺术家也逐渐意识到动画是一种继承发扬区域性文化的利器,开始将工作的重心转入如何实现动画创作与本民族优良传统文化对接上。将湖湘民族服饰文化与动画角色设计完美融合,在使大众乐于接受和喜爱动画作品的同时彰显了湖湘民族独特的神韵和风格魅力。
参考文献:
关键词:服饰文化 时代性 民族性
服饰文化,作为文化的一个分支,在全球经济、思想观念、生活方式等日趋一体化的背景下,其现状和发展必然凸显全球的共性,反映时代特色;但是,服饰是产生在某时某地,为此时此地的人服务,因而必然具有个性,这种个性从大的方面来说即民族性,也正是这民族性,才给予民族自身的特性和存在的价值。所以,当今我国服饰的发展方向应该包含着两个方面:一是朝趋同方向发展;二是在大同发展的背景中寻求民族性和个性。正如《文化学概论》一书所说:“文化的时代性和民族性,是文化存在和文化创造的两大支柱。”当今服饰文化的存在和创造同样依托于服饰文化的时代性和民族性。因为,服饰文化的时代性反映了服饰文化体现的人类需求程度,而服饰文化的民族性则决定了服饰文化所具有的个性或特色。
纵观当今我国服饰文化的状况,西方服饰文化在我国占据主导,而民族服饰文化则长期囿于传统,所以一定程度上凸显我国服饰文化的存在性和时代的特色,而不多体现其文化的创造性、民族性。要使服饰真正地有所创造、发展,不能单单着眼于服饰文化的时代性,而应是在这基础上发扬民族服饰文化传统,使我国服饰真正能得以创造性的发展,所以,民族服饰文化的研究也就具有相当重要性和必要性。同理,注重服饰的民族性同样不能忽视了服饰文化的时代性,不能脱离了人们的具体需求,而去谈服饰的创造与发展。
要处理好服饰文化的时代性与民族性的关系,笔者认为应在服饰文化的继承、交流、冲突、整合上协调发展,
一、服饰文化的继承
纵观人类的发展历程,清晰地表明人类的创造与发展皆是在对历史的继承上进行的,人类的每一步发展都离不开历史的累积。正如《文化学概论》一书所述:“文化的继承使人类可以通过文化继承而达到累积的目的,从而使人类文化无比丰富多彩,并为文化创造提供充足的营养,使人类文化一步一步走向辉煌。”就是说文化的发展,是在对文化继承的基础上进行的,没有继承,也就谈不上发展。当然,文化有继承,就有淘汰,文化的继承与淘汰都取决于时代的需要和不需要,即文化的时代性。
中国民族服饰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对民族服饰文化的继承、累积,对于服饰的发展和创新来说尤其重要。首先,它能从根本上形成本民族服饰文化的特色,以保证民族服饰文化能稳定地并且适应于自己的需要发展;其次,能最大程度利用自己的优势去发展和创新服饰文化的内容和形态;第三,也能真正地以自身的特色和实力去与其他服饰文化进行交流与碰撞,而不再是被动的接受和盲从。
但是,由于历史背景、文化发展等原因,中国的民族服饰长期囿于传统,偌大的传统民族服饰文化没有真正得到利用和开发。要真正地对民族传统服饰进行继承和吸收,只有对其进行全面、深刻、细致的理解和研究,才能真正地对其解构、继承,并最终创造性地发挥传统。
二、服饰文化的交流
服饰文化之间的交流不但能为自身的文化提供一种参照,能更加清晰地看待自身服饰文化,而且文化之间的交流也给文化带来碰撞的机会,使她们之间能取长补短,丰富和完善自身的文化,从而为民族服饰文化新的发展提供动力和生机。
但是,所谓的交流,并不是一味地盲从或者说全盘的西化,而是应建立在满足时代需要的同时,去寻求真正适合本民族服饰发展的新的文化形态或形式。正如莱维・斯特劳斯所说:“每一个文化都是与其他文化交流以自养,但它应当在交流中加以某种抵抗。如果没有这种抵抗,那么很快它就不再有任何属于它自己的东西去交流。”即交流应是在继承的基础上进行的,没有继承,就没有属于自己的东西,和别的文化也就谈不上交流。
要真正地与他者进行对话与交流,需要有自身的特色和完整的体系的,这样才能平等、主动地去和其他服饰文化进行交流、碰撞,在交流中去学习、弥补自身的不足、丰富自身的体系,同时,也在交流中彰显自我特色,为其他的服饰文化提供属于自己特色的东西,这样才真正地称之为交流。从我国服饰文化历史中曾经辉煌的丝绸之路也可以看出,服饰业发展需要交流,需要吸收他人的长处和奉献自己的成果,在吸纳和付出这样互动交汇中才能相互促进,形成服饰文化兴兴向荣的局面。
三、服饰文化的冲突
翻开人类的历史,人类文化的发展过程跌宕起伏,充满了斗争与冲突,也正是这文化冲突造就了当今丰富多姿、高速发展的人类社会。“从本质上来看,人类的文化历史,就是一部文化冲突的历史,既有内部的冲突,也有外部的冲突;既有因冲突而使人类文化获得更大发展,也有导致文化衰落的现象,这构成了人类文化发展的主旋律”。文化的传播、变迁和冲突从总体上来看,就成了人类文化向前发展的最重要的因素。同样,没有服饰文化传播、文化变迁和文化冲突,服饰文化也不可能发展到今天的程度。
服饰文化的冲突一方面包括文化内部自身的新旧体系的更迭,即是旧文化与新文化的冲突;一方面包括文化的传播、交流带来的外来文化与自身文化的冲突、摩擦。文化冲突,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并不一定是坏事,因它在事实上改变着文化的结构,改善着文化的形态和内容,推动着文化向前发展。
外来服饰文化与自身服饰文化的冲突从一定程度上促进了自身服饰的发展,虽然目前这一过程中的民族传统服饰文化步入了低谷,西方的服饰文化占据了主导地位,但应坚信,我们具有强大的吸纳和消化能里,通过这冲突和激荡,必将会给我国服饰文化的发展带来新的契机。
四、服饰文化的整合
服饰文化的冲突并不是目的,而是在冲突的过程中对冲突的各方进行某种形式的整合,“所谓文化的整合是指不同体系的文化因素和文化内容的相互吸收、融化和调合,并使之趋于一体化的过程”。所以说,服饰文化的整合从一定程度上结束了文化之间的冲突,并通过整合,最终导致文化新形态的出现,促进了文化的淘汰和文化的进步发展。
从本质意义上说,服饰文化的发展壮大,其实就是文化整合的过程。“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它的文化体系愈是整合了不同的文化特质,那么,其文化体系就愈丰富,愈有生命力,而一个文化体系愈丰富,愈有生命力,它的整合能力就愈强”。同样,服饰文化的整合,实际上就是文化的重新组合。它全然不是简单的继承传统,更不是统统全盘西化,也不是对它们进行简单的组合和拼凑,而是在协调和吸收的基础上进行融合,形成新的服饰文化体系或内容。
五、结语
综上,当今我国服饰文化的重要要务之一,便是如何把源于西方,现今在我国占据主导的西方服饰文化体系与中国民族服饰文化相融合,真正走出一条发展、创新的必由之路。固守传统固然不行,全盘西化也未必可通,这方面迫切需要的必然是新形式的创造。寻找新形式的过程充满着激荡与碰撞,在这个文化互相碰撞的时代,想拒绝冲击是不现实的,想放弃根脉也是愚蠢的,应该坚信,我们深厚的民族传统服饰文化是经得起碰撞的,她反而会因为与她者的交流与较量,更显其存在的价值。
论文摘要:本文从服饰的继承和发展两个方面论述了满族服饰在现代服装中所体现出的文化特征。满族服饰在现代服装中继承的文化特征主要包括中国服饰元素的象征、礼仪性表现、标志性特点、流行的体现等四个方面;满族服饰其发展的文化特征主要有阶级等级的消除、中西结合的创新等方面。
服饰是人类物质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也是人类精神世界的物化形式 ,它以一种符号反映了一个民族在一定历史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 、宗教信仰 ,同时也折射出一定历史时期民族之问的涵化、融合 ,民族服饰自身的传承、发展和创新。每一个民族都有 自己独特的服饰文化,每个民族的生产方式 、风俗习惯、宗教礼仪、地理环境、气候条件、艺术传统等等,无不折射到他们的衣冠服饰上。服饰不仅能展现出人类文明的全部,也是一种意蕴深厚的文化形态。
我国有 56个民族 ,有多种多样的民族服饰 ,作为 中国民族文化的组成部分之一的服饰文化,满族及其先世的民族服饰文化元素影响着整个 中华民族服饰文化 ,其中众所周知的旗袍、坎肩、马褂等已被近、现代中国人接受并认可 ,并成为中华民族服饰 的典型代表。满族和汉族的服饰在文化、礼仪等方面互相影响、互相吸收,呈现出民族服饰文化融合的特点。满族服饰元素已成为中国服饰乃至世界服饰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体现了丰富的文化特征和时代特征。
一、满族服饰在现代服装 中继承的文化特征
满族的民族服饰文化是文化变迁和绚丽多彩的中华民族服饰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满族服饰不但继承了汉族在历史上衣着的长处,而且还把自己民族经历过检验、实践,证明既适合于生活需要、又有民族特色的东西保留了下来,它把继承、借用、创新,有机地融为一体,它是当代中国民族团结、民族融合、民族借鉴的重要内容之一。满族服饰的形成 、发展和变迁 ,促进了满族的不断进步也为中国民族服饰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作用提供了实际的例证。满族服饰发展和变迁的轨迹对研究中国民族服饰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推进中国民族服饰文化的共同繁荣、对现代服装设计中传统民族服饰文化与流行时尚的结合等方面都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经过长期的积累与沉淀,满族服装样式演变发展成为现今的旗袍,在现代生活中被广泛穿着,已成为现代中国女性的国服,成为中华民族女性服饰的象征,在现代服装中表现着丰富的文化特征。
(一)中国服饰元素的象征
满族服饰沿袭至今主要以立领、盘扣、开衩、龙凤等题材团花图案、立体圆扣等服饰元素体现在服饰中,这些服饰元素包括镶、嵌、滚、绣等变化丰富的装饰技法,已经成为“中国元素”的象征,应用这些元素的服装被界定为 “中式服装”。
(二)礼仪性表现
开放政策使我国各行业对外交流活动El益频繁,出席各种外事活动时为了表明我们的身份,礼仪性服装则需要穿着中国特色的民族服饰,中式服装自然最为恰当,尤其是女性的旗袍;在百姓生活礼俗中,婚礼等场合穿着旗袍也成为一种习俗,尤其是新娘的礼服,大多是大红色龙凤团花镶金织锦的旗袍,象征富贵祥和、日子过得红红火火。
(三)标志性特点
国际问文化 的传播带动文化产业与产品呈现标志性特点,医学、酒店、餐饮等都有中式和西式差别,相应 的服务人员所着服饰也有着中式和西式风格区别。中式服装基本都以满族服饰元素体现其中式特点。
(四)流行的体现
因为政治 、经济、文化等方面发生了大的变革或事件,从而会导致某种服饰流行。皮尔卡丹等世界级大师的中国风时装设计和世界首脑APIC中国区上海会议的中式服装都使中国元素服饰火热流行。
二、满族服饰在现代服装 中发展的文化特征
随着社会的发展 、人类的进步和文化的交流 ,服饰 式样 、着装方式与服饰观念在发生着不断的变化,这种变化不是对 旧的服饰文化的彻底否定 ,而是对 旧式样 的更新 ,对 旧观念 的进一步完善与充实,满族服饰的发展体现了旧文化的变革与新文化的融合。
(一)阶级等级的消除
清王朝的一般官员上朝时要穿补服 (即官员的朝服),体现了文官武将的等级差别,①补服就是在前后心处补一块有多处纹式 的外褂 ,补子又分为 圆补和方补,在补子上饰 以各种鸟兽 图案作为品级的徽识 ,清朝 《会典》规定补服图案文武官员官阶不同。现代服饰中补子则没有了阶级意义,演变成补花 图案 ,成为现代 中式服装元素。
“龙、凤”图案表现了帝、王、后、妃至高无上的尊荣,在清朝时期,只有帝王与帝后的衣服上方可以绣上龙凤图案。随着社会的变革和发展,“龙、凤”图案已没有了阶级等级的限制,现代人认为龙凤是富贵权利的象征,所以现代中式服装中的团花图案题材很多还沿用龙凤图案,寄托了人们向往美好生活的希望。
(二 )中西结合
现代西方服饰文化深刻地影响着中国人的着装观念和方式,中西合璧成为后现代主义的服饰文化特征,不是单纯地再现,主要是对沿袭的满族服饰的分解并与现代西方服饰元素重新组合,总体风貌建立在现代主义设计的构造基础之上,将传统的代表中国的满族服饰元素巧妙地和现代西式服装造型相结合,体现适体 、简洁、轻松、 自由的风格。
所谓现代中式服装设计主要从造型、面料、款式、色彩、装饰工艺等方面进行改良。国内设计的比较成功的有 “木真了”、“玄色衣裳”、“阁兰绣”等品牌,既有时尚性又能展示浓郁的中国特色,具有很大的市场占有率。国外的皮尔·卡丹、伊夫·圣洛朗等设计师也曾运用这种设计手法设计了很多成功的作品;Tom Ford在 2004年为YSL Rive Gauche所做的设计中,大量运用了龙的图案和中国旗袍的造型,并巧妙融入时尚气息,创造出典雅而前卫的新旗袍样式;John Galliano的设计,则运用立领 、扣袢系结等,结合时尚元素设计的服装华贵、自由、洒脱而前卫。
目前,中式服装不但在中国流行,而且在世界上受到各国、各民族妇女们的欢迎,这是满族人民对中华民族和世界服饰文化的一大贡献。设计师要在文化精神的层面上把握东方文化的精神理念防止符号化、表面化②地组合中国满族服饰元素,比较东西方差异,提高知识修养和对文化历史的了解能力,使中国元素与现代流行和国际风格完美结合。
总之,满族服饰与现代中式服饰一脉相承,如果说满族服饰是工笔画,那么现代中式服装就是写意画。满族服饰对于中国服饰文化传承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我们要努力搜集和弘扬满族的服饰文化,把中国的民族服饰文化发扬光大。21世纪,中国文化必将成为整个东方文化的主流,随着我国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人们对服装的需求将呈多元化趋势。如何在全球化的进程中,既保持本民族的主体文化特色,又能与世界其他国家和平融洽的相处,真正做到 “文化自觉”,如何将传统和现代以及世界 的服饰元素结合在一起,创造出具有民族特色的服饰,是我们这代人义不容辞的责任。
参考文献
作者为探寻丝绸之路服饰文化发展的轨迹,曾沿丝绸古道作实地考察,足迹踏遍天山南北,收集了大量珍贵的服饰文物资料,并依据收集到的实物,对丝绸之路历代各民族服饰的特点、款式、图案、色彩作了详细的比较分析,将分析结果在大量中外学术著作中寻求研究结论。
近几十年来,随着丝绸之路历史文化研究的深入,服饰文化研究也逐渐引起了学者们的极大关注,研究成果在各学术期刊均有刊载,但却鲜有服饰方面的专著,再次出版的《丝绸之路服饰研究》一书即填补了国内在该研究领域的空白。该书在出版14年后,又再次成为“中国书库”的所列选题以及“丝绸之路研究”丛书之一,其研究价值可见一斑。
一、以史为线,勾勒基本脉络
作者将该书划分为先秦时期西域服饰、汉代西域服饰、魏晋南北朝西域服饰、隋唐西域服饰、五代宋元明清西域服饰、近代以后新疆民族服饰六个阶段,对丝绸之路服饰的文化模式、与物质文明的关系、服饰变化与文化变迁的关系、服饰在各民族民俗中的地位、服饰与思想观念及审美情趣之间的关系等逐一作了详尽叙述。涉及的民族有匈奴、塞种、乌孙、月氏、羌、突厥、回鹘等,涉及的服饰包括少年、贵族、百姓、武士、宗教人士、民间艺人、劳动妇女等社会各阶层。收集了众多来自全国各地有关服饰的岩画、石雕、壁画及出土文物等资料。作者力图从考古学、民俗学、宗教学、历史学、社会学等多学科的角度全方位的向读者介绍丝绸之路各民族服饰三四千年来产生、发展的文化变迁脉络。
此外,该书还大量引用了参考文献中关于服饰的著述,从刘禹锡的“胡服何葳蕤”到岑参的“回裾转袖若飞雪”;从《急就篇》“褶为重衣之最,在上者也。”到《释名·释衣服》中“履,礼也,饰足所以为礼也。”《大唐西域记》、《唐书·舆服志》、《事物纪原》、《事林广记》、《竹书纪年》以及中外出版的各种文献资料的引用更是不胜枚举,翔实的资料增加了该书的厚重感。
二、图文并茂,详解民族服饰
顺应“读图时代”的风潮,该书选取了近六百幅各个时期、各个民族与服饰相关的精美图片、摹绘、绘画等。例如,鞋履、发式、帽冠、腰带、丝绸、染缬等,起到了直观、形象的效果,这种效果使读者在阅读的同时有助于拓展思维空间和想象力,图片资料之丰富在众多同类著作中也是不多见的。
三、以物为证,增强研究信度
对照过去的学术研究著作,往往多出现从此文献到彼文献的现象,文献间相互引用使得学术研究著作缺乏一定的深度和广度。该书作者李肖冰在《丝绸之路服饰研究》中大量使用图片,并将文物名称、出土时间、出土地点、文物收藏地等信息逐一标出,所选图片从内容到数量都是适当的,因此向读者勾勒出了一个清晰的丝绸之路民族服饰发展演变的轮廓。读者在获得直观感受的同时也产生了强烈的信服感。改变了以往学术研究著作单一、枯燥、“似曾相识”的状况。
关键词:壮族服饰 保护 发展研究 文化特色 开发利用
前言:
壮族服饰是一个壮族的象征,是国家乃至世界文化的瑰宝。它的历史悠久、款式独特、工艺精致,是世代相传的民族特色。但是在全球一体化的进程中,壮族文化和其他少数民族文化的融合,使得壮族服饰文化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所以保护壮族服饰有很重要的意义。
一、保护壮族服饰的意义
1.保护壮族服饰就是保护历史。
中国人的汉字是象形文字,而多数的民族没有自己的文字,所以他们就借助针、线在服饰上描绘民族图案,讲述本民族的故事,让子孙了解本民族的文化历史,传承民族精神。例如壮族服饰中,存在的大量动物纹样就折射出了壮族人民对自然的崇拜。而服装中的腰围、背带等元素的加入是南方的稻文化的象征。历史的足迹在壮族服饰上停留、记录,保护壮族服饰就是保护历史。[1]
2.保护壮族服饰就是保护民族符号。
民族服饰具有象征性,是一个民族的符号。在我国的地域范围内,各民族之间人民的样貌差异不是很大,多数人辨别民族的时候往往是通过衣着打扮。特别是壮族的服饰,走到哪里都完全可以“以衣认人”。而在壮族内部,也有很多特色,如广西那坡县的“黑衣壮族”,他们就是身穿黑色衣服,极具分辨性。也许“地球村”的形成利于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但是作为民族符号的服饰却应该得到应有的保护。
3.保护壮族服饰就是保护信仰。
民族的信仰是一个民族人民的精神支柱,和民族服饰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在壮族的服饰中,有龙和凤的图案,这是他们把龙、凤看做是吉祥和神威的象征,是他们对美好事物的一种期盼。当然民族信仰不仅仅是服饰上的装饰,还衍生出了很多的故事和传说。保护了民族服饰就是保护了这些传说,就是对中国历史文化和文学的一大丰富。[2]
壮族人民只有在族内的重大节日时才会身穿民族服饰,平时为了劳动方便,换上的是便装。所以壮族服饰也是他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祝愿。
4.保护壮族服饰有利于民族的统一。
其实不仅仅是壮族服饰,所有的民族服饰都有这个重要的意义。民族的统一不代表消除民族的差异性,而是让民族保持自己的特色,能够互帮互助,在共同的一片天地下生活。一个民族的文化和历史,在服饰上得以体现和传承,自然他们就成为了人们来接民族文化,维系民族感情的纽带。只有各民族人民勇敢地保护自己的民族文化,让民族服饰得以流传,才能在经济繁荣的今天保持自己的民族特色,让自己的民族文化同中国的命运一样,源远流长。[3]
二、保护壮族服饰的具体措施。
1.做好收集、记录和整理工作,完善壮族服饰文化的数据库。
想要保护一件东西,我们需要将其放在我们的眼前,了解它的全部,缺一不可。相关科研单位和学术研究单位组织人员深入壮族人民所在地,贵州、广西等省份展开大规模的民族服饰文化调查,将其服饰样式、意义、历史发展、材料等等都要详细记录在案。特别是针对一些稀有的服饰更要通过科技的手段将其保护起来,由博物馆收入,可举办研讨会、展览进一步完善。尤其是对壮族服饰的文化特征和象征意义要有一个总体的把握,将壮族文化传统进行弘扬,成为一种社会精神。
2.传承民族服饰的民间工艺。
民间艺人是民族文化的源头,是他们通过自己的双手来将民族文化传承到了服饰之上。所以抢救民族文化资源就是抢救这门手艺,就是保护民间艺人。民族文化是一种历史的积淀,而掌握这门技艺的人也呈现了老龄化的缺失。所以保护他们,给他们和民族服饰文化生存的空间非常重要。而这项任务需要一个系统的工程,首先要对壮族地区的民族技艺和艺人要进行一个普查,建立档案,制定相应的保护计划。设置民间艺人保护基金,鼓励他们招收徒弟,传承自己的手艺。再者还可以带他们站到世界的舞台上,提高他们的文化素质,让世界看到壮族服饰文化,为壮族服饰文化提供更大的发展空间,使得这门手艺能够给自己和壮族人民带来更多的效益。
除此之外,就是对孩子的教育。要让孩子从小就有弘扬壮族服饰文化的心愿,将刺绣、布艺、剪纸等民间艺术作为选修课让孩子们选择,这样不仅仅能够陶冶自己的情操,还能够促进民族文化的传承。
3.改变壮族服饰的生产方式和经营理念。
目前壮族服饰的生产还只是局限在小家庭式生产,而面向的对象也只是壮族人民,或是一些游客。这样缩小了壮族服饰的市场,带来的经济效益并不客观。当地政府应当积极扶持壮族服饰的生产,开拓外来市场,将壮族服饰带入世界。壮族服饰的生产应该采用一体化的模式,这样能够创造更多的经济利润和就业,带动当地的经济发展。而且原材料从当地采取有利于当地农业和畜牧业的发展,也能够保证服饰的质量和特色性。
4.对壮族服饰有所改革,不断完善。
对于民族文化的传承并不代表一成不变,所以我们在保护壮族服饰的同时,还要有计划、有目的的对壮族服饰进行改革。不假思索的套用壮族服饰只会让服饰因为不适合而消失得更快。所以要对壮族服饰进行全面的分析和整理归纳,扬长避短,找到壮族服饰和时代的结合点。使得壮族的现代服饰既能够感受到时代的气息,又能够把握到历史的脉搏。民族化和时代感并不一定就是相互排斥的,重要的就是把握其平衡,相辅相成。当然首先要对时代感做出一个正确的理解,它不是西方服饰特色的机械化应用,它所代表的必须是这个民族的时代感,是历史成长的足迹,是当地人民的精神风貌。设计时,要广泛听取当地人民的意见,在保持基本的壮族服饰的特色的基础上设计出更加简单、大方、适合现代生活的新的壮族服饰。[4]
毋庸置疑,壮族服饰的保护影响意义深远,壮族服饰的传承与发展迫在眉睫,壮族服饰的完善意义更加重大,我们在这条道路上还需要不断发展,不断总结。
参考文献:
[1]谢绳武.2001 -2002年中国文化产业蓝皮书[M].北京: 社会科学文鼓出版杜,2002.
[2] 国家民委文化宣传司.少数民族文化发展面临的机遇、挑战及对策[J].中国民族,201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