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家乡历史文化调查报告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语文教学研究素质培养教学方案
现说有效实施农村语文教学的途径进行分析,以此增加文章理论的附着力与应用效果。
一、明确农村语文教学范畴,立足于农村教学实际。
农村语文是广泛的一个概念名词,对于农村初中的学生特点,搞好农村语文研究有利于增强家乡成就的认同感,培养健康积极的思想情操。
多年来,民乐镇是北流市亮点多多的乡镇,该镇有全国农业旅游点罗政村、广西历史文化名村萝村、投资2.5亿元的中国青春大世界旅游项目、国家级大容山森林公园等得天独厚的旅游资源。课题研究的材料比较充分,可挖掘的历史名人、语文素村很全面,利于课题组开展研究工作。
课题一开始就制定了操作性比较可行的计划,组织好学生学习家乡、热爱家乡,说出一二个家乡的名人与故事;家乡中有哪些先进优秀人物,农村中蕴藏有什么历史文化。通过两个学期材料准备,通过材料带动了学生的写作,特别是萝村的国学大师陈柱勤奋好学的事迹感动了许多学生,学生们在平时作文中的记叙文,除了对家庭成员有所温情表达之外,难以形成妙笔生花,空洞无物。经过农村语文的教学实践,原来家乡是如此多的精彩文化,学生在作文中可写的题材就多了,有了活水,学生的写作源泉就多了。
据统计,2010年春季期九年级语文段考成绩比上一学期提高了平均10.2%,而且优秀作文出现了上升的趋势。这充分体现了农村语文实践中的成功之处。
二、科学探究农村语文途径,提升研究成果的推广价值。
农村语文研究不能够简单等同于印发历史资料、学生抄写事迹的初级手段,而是从研究中提升语文文化的涵养能力,来实现语文教学的可持续发展。
1、材料收集与研究应用同步。在学习罗政村钟耀荣支书先进事迹中,课题组就成功地将生态家园文明的理念引入了“低碳教学”理念。既然农村是进行了生态优美的建设,那么在学校中也应该实现生态化的教学,也就是“低碳教学”理念的形成。要知道,农村初中管理成本因各种原因是比较高,老师费力不讨好,表面上看似是老师能力的问题,但更深层次的是学校管理与教师育人方式转变的问题。农村初中学生由于视野狭窄、可接触的现实社会有限,直接影响了发散性思维的扩展,就造成了学生在校不知道如何学习,更加谈不上进步了。
所以,课题组针对上述问题,有效地引入农村语文“低碳教学”的理念,让语文教学回复简单清新的面貌,让人文思想回归自然,自然就会引起教师观念的转变,将“低碳教学”发挥得自如有加。
2、拓展课题宣传力度,提升课题的影响力。自一至终的课题研究,凝结了课题组成员的心血,只有通过有效的宣传,才能体现研究劳动的价值所在。2010年6月7日《玉林日报》和玉林教育信息网均对该课题研究进行了充分报道,吸引了周边学校的注意,而且了课题组顾员林秀兰老师的《罗政村旅游资源调查》的综合实践教学设计获得了玉林市教育学会评比一等奖。
3、优化课题研究的途径,建立科学评价模式。只有建立了科学的评价体系,课题研究当中的价值才能体现出来。课题组按照表格化、质量化、应用化的“三化”模式构建了评价规格体系,每一个课题成员都能够从细节中强化农村语文自觉行为,然后通过课题中期研究会,不断优化研究成果,使得研究有章可遁。
根据研究计划,可通过相关书籍、网络、电视报道、报刊杂志等各种途径收集所需资料。要求学生学会向村民或村支书、主任及镇政府人员进行采访,弄清尚未开发的旅游资源或已有的旅游资源开发现状及前景等。各调查小组在调查结束后应将收集的资料,所做记录及相关设想等,进行分类、统计、分析,写成调查报告。
一、课程素材――向学生广泛征集
学习的内容是学生感兴趣的,学生自然会自觉去学,主动去学。所以,在开发实践中笔者主要采用以下方法搜集素材:一是向学生征集对家乡研究感兴趣的话题,如“过春节有哪些风俗习惯”“家乡有哪些古民居”“家乡有哪些土特产”“家乡有哪些自然风光” “家乡有哪些书画家”等,并对这些问题加以整理、归纳、筛选,选出一些有价值的问题;二是通过举办主题为“美丽缙云”的摄影比赛向学生征集照片,如“国家级4A级风景名胜区――仙都”“浙江省历史文化保护区――河阳村”“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张山寨庙会”“丽水市首批最美丽的乡村――壶真岩下村”“缙云麻鸭”“缙云烧饼”等。除了组织评奖展览外,还在校园网站上建立了“美丽缙云”资源库,做到资源共享,为以后的研究提供素材。
二、课程目标――根据课程标准确定
乡土资源很丰富,学生感兴趣的话题也很多,但我们不能求大、贪多,不能泛泛而谈,应以学生的需求为出发点,以围绕学生与自然、他人、社会以及自我关系的均衡发展为线索,以《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2011年版)》为纲要,以发展学生美术素养为目标,搭建校本课程的框架。笔者经过筛选整理出四个活动主题:“家乡的植物花卉”“家乡的名胜古迹”“家乡的传统节日”“家乡的土特产”,并制订了学习目标(见表1)。
这些主题活动初步搭建了乡土校本课程的框架,而活动的具体内容、具体方式,则需要学生在开展美术小课题研究时自主选择。
三、课程内容――由学生活动生成
学生进行小课题研究生成课程内容。小课题研究,是指在师生的共同策划下,从感兴趣的问题出发,通过自由组队的合作形式,用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选择并确定小型美术课题进行研究,主动地探究知识、获取知识、应用知识和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通过学生小课题研究生成校本课程内容,可以培养他们的主体意识,同时也让构建的课程内容更受学生的欢迎,更适合他们的发展。小课题研究生成课程内容的主要步骤如下。
1.讨论形成主题
上好活动开题课。教师要引导学生从美术学科的特点出发,围绕主题提出他们感兴趣的问题,并组织全班学生对提出的问题进行合并、整理,对没有条件研究、研究意义不大的问题进行删减,再把问题转换成选题。如“家乡的古民居”之一“河阳古民居”的开题课上,关于河阳古民居(被列为浙江省历史文化保护区),学生就提出了很多感兴趣的问题:河阳古民居村庄的布局是什么样的?最具代表的院落是什么样的?有哪些建筑装饰?有哪些历史典故和风土人情……通过整理筛选,最终形成小选题:考察――建筑特点,写生――民居特色,画画――历史典故,学学――民间艺术,倡议――合理开发。
2.制订活动方案
学生按自愿组合的原则,组成合作小组,选择感兴趣的选题,并制订出具体的活动方案。教师要做好对活动步骤安排的指导工作,及时组织学生讨论是否合理可行,对不合理的安排教师要逐组指导修改。活动方案可以是文字型的,也可以是表格型的,如考察河阳古民居小组制订的活动方案(见表2)。
3.开展实践活动
在学生走向社会进行实践探究之前,教师还要进行“过程与方法”的指导,着重围绕如何进行调查、访谈,如何利用网络开展活动,如何处理资料、撰写活动总结或报告,如何表达与交流等。
学生开展探究活动时,教师要指导学生根据自己的活动方案进行有重点的研究。如指导“民居特色写生小组”时,笔者进行了以问题为导向的指导:(1)哪些角度你最感兴趣?是气势恢弘的建筑群,还是四合院,抑或是建筑的局部?(2)观察和分析翘檐、斗拱、廊柱有什么特点?飞檐是怎样翘起的?重檐是怎样建的?斗拱是怎样结构的?……(3)观察范画,你最喜欢哪些作品,为什么?引导学生进行欣赏,理解范画的取景构图、表现方法、主次虚实处理等。通过线描写生,加深了学生对河阳古民居特色的理解,也更进一步训练了他们的造型能力。优秀的学生作品(见图1、图2)我们都把它录入“美丽缙云”资源库里。
4.评议活动成果
学生自主探究活动结束后,要开展成果汇报活动。各个小组上台汇报活动的经过,展示活动的成果。研究成果可以通过调查报告、图表、画册、网页、电脑小报,甚至小品表演等多种形式展示。同时小组成员认真听取同学们的建议,并进行改进完善。各班的小课题研究成果经过修改调整后发表在校园网“美丽缙云”栏目,学生们浏览到自己的创作成果倍感自豪。
四、课程编写――师生共完成
在师生一起编写教材的过程中,首先让学生依据自己活动的经历从已构建的校本资源库中选择自己最喜欢的主题和最喜欢的活动形式(见表3)。
编写时,以学生喜欢的方式进行编写,激发他们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的意识。由教师编写样章,引导学生探讨、交流,制订出更为合理的编写计划、构成要素和呈现方式等,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并保证编写的校本教材形式统一。教材里的图片、文字介绍、佳作欣赏、技法展示,甚至学习建议都基于学生活动生成。例如在探究活动中,笔者发现许多学生特别喜欢用硬笔线描的形式画仙都的山石,所以在“仙都风光”一课,精选了学生拍摄的7张照片,编入了硬笔淡彩画山石这一技法,效果很好(见图3)。每一主题还设计了辑封和单元拓展(见图4)。
基于学生的乡土美术校本课程开发,其价值并不仅仅在于课程资源开发本身,而是学生与自然的对话、与历史的对话、与社会的对话,加深他们对周围世界的认识与理解,丰富他们的内心世界。基于学生的乡土美术校本课程开发,不仅有利于校本课程建设,凸显校园文化,提升办学特色,更有利于提高教师开发课程资源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校本教材《美丽缙云》已由浙江工商大学出版社正式出版。实践也证明,基于学生的乡土美术校本课程很受学生的欢迎,请听孩子们的声音――
我很喜欢上“美丽缙云”校本课程,从活动中我了解到了我平时从书上学不到的知识。(毛科颖)
我的美术水平提高很快,创作的《我爱吃烧饼》获浙江省第十四届电脑绘画一等奖。(李文颖)
每当在学校网站上看到自己的作品,就感到无比的自豪。(丁奕宇)
我最喜欢做的事是:约上几个好朋友去写生,一边享受着大自然的美,一边在画纸上随心所欲地涂抹。(丁榕)
改进。
一、农村自然资源的优选、重构与利用
“山水是无字之文章。”农村语文课程应挖掘农村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的优势,让学生走出课堂,走向田野,走向生活。
农村的自然资源相当丰富,或名川大山、湖泊森林,或草地沙漠、岩石奇观,或冬雪皑皑,或四季花香。?Z文课程应让学生保持对自然世界的好奇,让他们在了解和认识自然世界的过程中感到兴奋和满足,从而领略大自然的美妙。全国各地的农村学校所处的地域位置不同,其自然资源也不同,这就需要农村教师就地取材,同时对资源进行优选、重构和利用。
例如,在教学《雨林的毁灭――世界性的灾难》一文后, 可让学生去更多地了解一下我们的家乡曾有多少主要的树种,调查一下近50年来减少了多少树种,现在还有哪些主要树种,它们的生长状况如何。要求学生进行社会实践调查、参观访问并认真作好记录,写出翔实的调查报告,最后发出倡议书。这样既发挥了农村自然资源的优势,又培养了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同时还拓宽了农村中学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学生通过课堂教学与课外实践交叉渗透,让课堂教学资源与课外教学资源充分整合,开阔了学生视野,激发了学生学习语文课程的兴趣,更多的是让学生获得了自主学习语文的实践能力。
二、农村人文资源的开发、优选与利用
人文精神的培养是语文课程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重要内容,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语文课程资源中没有了人文色彩,语文教育将失去文化传承的重任,无法呈现思想碰撞的火花,会缺乏人性的魅力,褪去生命的光彩。特别是弘扬民俗文化是当今时代的强烈呼唤,也是语文教学的迫切需要。
农村的人文资源是语文教学中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课程资源,人文资源包罗万象,如民间的建筑艺术、曲艺、民间舞蹈,婚丧嫁娶及传统节日的民俗风情,民间传说,以及现代文明与传统文化的碰撞在农村的展现等等。随着新农村建设的推进,农村越来越多的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被开发出来,农村语文教师应充分发掘和利用自身区域厚重的历史文化、民俗风情,将它们打造成为优质的语文课程资源。要通过农村人文资源的优选和重构,让学生深刻领会家乡人文资源的丰富内涵和独特魅力,让学生品味一道道精美的营养美餐。
如《文学采风》的综合性学习,农村语文教师完全可以让学生搜集本地方的民间艺术和民间文化,以及这些文化艺术样式、生存状况、发展前景等等,并要求学生写出调查报告和倡议,这既弘扬了民族文化,又提高了学生的语文素养,使学生的语文学习既不脱离语文教材,又不是为生硬地学习课本知识而学习课本知识。
三、农村学校资源的开发、优选和利用
学校资源是学生学习语文最感性、最直观的材料,而学校文化是学校资源中最为重要的组成部分。学校文化是一所学校的灵魂,是一所学校外在的精神形象,也是学校可持续发展的内在
动力。
此项调查报告以成都的藏族大学生为主要调查对象,采用以问卷调查为主同时结合访谈法、文献调查等其他调查方法进行调查,运用excel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着重研究了藏族大学生学习汉语的环境、方式、态度以及实践等方面,并且针对得出的结论提出了一些建议和看法。希望广大读者以及关心藏族大学生以及藏族文化的人们能够通过这份调查报告增进对藏族大学生这一群体的了解。
关键词:藏族大学生;汉语学习;民族团结;文化环境
藏族主要活动在青藏高原地域,同时分布广泛,遍及四川、云南、甘肃和青海等多个省份,因处于较高寒的地域,使得藏民族有着很强的生存适应能力。藏族是我国历史文化积淀最久远的少数民族之一,其独特的文化一直吸引着包括国人在内的世界各国人民。随着越来越多的藏族大学生离开藏区去到祖国其他地方学习和生活,他们也越来越成为藏族文化传播的使者,为了更加深入的了解这一群体,我们针对成都的藏族大学生(其中大部分来自西南民族大学)做了一个问卷调查,调查包含其学习、生活的方方面面。通过对问卷数据的分析,我们得出了一些结论。
1、普通话的学习
大部分藏族大学生都可以熟练的运用普通话与人交流,其普通话的学习主要来自于课堂,可见现行教育制度极大的促进了藏族大学生汉语水平的提高。另一方面,藏族大学生他们内部交流时最常用的的还是藏语,其实这也很正常,老乡遇老乡,说几句家乡话会让人倍感亲切。与此同时,现代传媒也对其普通话的学习起到了很重要的推动作用,虽然藏区经济整体来说不如东部沿海地区发达,但在国家改革开放特别是西部大开发的推动下,藏区经济发展水平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藏族人民整体生活水平得到了长足的改善和提高,这就为影视、电台、网络等传媒的普及提供了物资基础,可以肯定的是,这些传媒将在藏族同胞的学习生活和甚至以后的工作中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值得一提的是,在报考大学时有65%的同学没有考虑过语言差异的影响,整体来说他们对快速的融入新的环境是很自信的,当然这也可能是为了获得更加好的学习和发展机会,所以把语言作为了次要因素来考虑.
2、对爱情与家庭的看法
随着藏区经济的不断发展和文化的的不断开放,藏族同胞在爱情方面对非本民族人的接受度也越来越高,这在藏族大学生这一群体中表现尤为突出。有55%的藏族大学生人选择可以接受不会说本民族语言的男朋友或者女朋友。在子女教育问题上,58%的藏族大学生愿意让子女从小就学习汉语。
3、日常生活与个人心理
尽管大部分藏族大学生都可以熟练的运用普通话与人交流,但毕竟汉语不是母语,在加上文化上的差异,使得藏族大学生觉得自己在人际交往、日常生活、课堂等方面存在过语言交流问题的高达75%(共计181人),其中尤以在人际交往方面可能遇到交流问题的人最多,交流上出现的问题也给藏族大学生心理方面造成一些负面的影响。
曾有研究表明,藏族大学生在成都就读与在拉萨就读在学习压力、健康适应因子及总应激量上达到显著水平。在此项调查中,曾经因为语言差异而感到自卑、沮丧、难融入圈子或产生其他负面情绪的有118人(50%),其中这种负面情绪有很多的有17人,有一些的有101人。这是非常值得大家所注意的一点。
4、学习方言
中国是一个方言极为丰富的国家,方言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一直扮演者重要角色,对于任何一个外来着来说,如果要想深入的融入当地的文化环境,方言是一个不可不提的因素。我们的调查对象是在成都学习的藏族大学生,他们毕业后会有相当一部分选择留在成都或者四川的其他地方工作,所以,四川话也就成为藏族大学生生必须了解和学习的部分。而四川话和普通话相比是有较大差别的的,在此项调查中有59%(137人)的同学认为四川话是“来成都后遇到的最大的语言障碍”,毕竟藏族大学生中的绝大部分在成都学习和生活的时间不长,所以这个结果也在情理之中吧,相信随着时间的推移,他们会越来越适应天府之国的文化和生活环境。
随着经济与文化交流的日益频繁,我们对藏族文化的了解会越来越多越来越深入,而藏族大学生也必将成为文化交流的重要桥梁之一。(作者单位:西南民族大学)
本文为西南民族大学校级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
关键词:濒危剧种四平调保护发展
河南作为中华文明的发祥地之一,在数千年的中国历史文化发展历程中,孕育了辉煌的传统文化。艺坛上独领近千年的中国传统戏曲(剧)艺术,在这里也有其深厚的积淀和文化渊源。历史上曾有几十个剧种在这里产生流行过,但随着人们生产生活方式的改变,加之各种外来文化的冲击和影响,有很多剧种现在已经濒临灭绝。主要有清代康熙、乾隆年间兴起的“罗戏”“卷戏”“大弦戏”“怀梆”“怀调”“宛梆”;道光咸丰年间的“北调子”“二夹弦”“落腔”“道情”“花鼓戏”“咳子戏”;同治、光绪年间的“四股弦”“羊羔戏”;20世纪40年代形成的“四平调”等。这些剧种在河南都有过兴盛的历史,代表着不同地域的文化特色,具有较高的历史文化价值。因此,研究这些剧种的保护与发展就显得十分必要和迫切。下面以“四平调”为例谈一下河南濒危剧种的保护与发展。
一、四平调剧种发展概况
四平调是流行于豫、鲁、苏、皖四省广大接壤地区的一个地方剧种,由苏北花鼓演变而成,形成于20世纪40年代。建国后,在党的“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指引下,四平调获得了很好的发展。1956年商丘市四平调剧团排演的《陈三两爬堂》在河南省首届戏曲会演中获表演一等奖,极大地增加了该剧种在豫、鲁、苏、皖的影响,短时期内四平调从一个剧团,发展成立了三十多个专业和业余的四平调剧团,该剧种的发展达到一个。“”时期四平调的发展落入低谷。以后,四平调发展进入一个新时期,商丘四平调剧团也被恢复,该剧团所演的《小包公》一剧,唱响了全国各地。1980年12月,由商丘市文化局倡导,在商丘市召开了首次“四平调唱腔音乐座谈会”。这个年轻的剧种的发展达到。
上世纪80年代中后期,随着社会的进步和人们生产生活方式的改变,流行音乐和电视剧成为人们娱乐的新宠。包括四平调在内的很多戏曲剧种由于诸多原因而越来越淡出人们的视野,成为濒危剧种。
二、四平调的保护与发展策略
四平调之所以成为了濒危剧种,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原来观众群的流失。在四平调辉煌的年代,其流传地区的百姓文化生活可选择性较小,没有电视、网络等现代娱乐工具,没有歌厅、迪厅等娱乐场所,有的就是农闲时节村头的大戏,听戏就成了他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在人们的文化生活有了多种选择的今天,要想使濒危的四平调剧种得到好的保护与发展,首要的就是培养听众群,这比任何保护都有意义,因为保护仅仅是使它不消失,而一旦培养起了持续的听众,四平调就有了广阔的前景。
笔者认为,培养听众群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首先,由四平调主要流传地的商丘地方政府牵头,协调文化、宣传等部门,组织四平调剧团的演员排练优秀经典剧目,对全市人民进行义务演出,并到商丘所辖的各地包括每个乡镇进行巡回义演。充分利用商丘本地的媒体资源,对四平调进行全方位的报道,在商丘全地区造就一个四平调戏曲的热潮。在此基础上,对四平调的经典剧目进行录制,并在商丘电视台、河南电视台播放,争取把一些原来的戏曲听众吸引到戏曲节目上来。其次,商丘四平调剧团还应组织创作班底加强新剧目的创作。因为原来的听众多为中老年听众,对老剧目较为熟悉,用经典的老剧目就可能把他们吸引回来,但对于中青年听众,尤其是1980年后出生的听众,他们对戏曲普遍不感兴趣,要把他们吸引到戏曲上来需要下大力气。比较有可能的就是四平调剧团创作人员要大胆创新,搞出一批有时代气息的、适合年轻人口味的新剧目,把他们从网络、电影、电视剧中拉到戏剧舞台前。再次,培养听众群要从娃娃抓起,在商丘的幼儿园、小学掀起听、唱四平调戏曲的热潮。可以把四平调的经典剧目的故事做成卡通影片,让小朋友从小就熟悉家乡的剧目。在小学的音乐课上加进以四平调为主的乡土音乐教学,让同学们了解和掌握四平调的知识,进而喜爱四平调戏曲。这样,才能使四平调的听众群越来越多。
保护和发展四平调,除了培养听众以外还必须加强四平调的改革创新。就像没有改革就没有中国现在的现代化一样,很多的剧种就是在外部环境已经发生根本性改变的情况之下,其自身改革跟不上时代步伐而濒临灭绝。四平调主要流传地的豫、鲁、苏、皖四省接壤处,在改革开放以后发生了很大改变。以商丘市为例,商丘原来只是个以农业为主的县级市,现在商丘市发展成辖两区的以工业为主的新型地级市。城市面貌、生活方式和80年代有了根本性改变,而四平调的改革和创新却没有跟上时代的步伐。因此,加大四平调的改革和创新势在必行。在剧目创新上,可以选择一些有时代气息的,反映现代商丘城市、农村生活的体裁进行创作。在唱法、唱腔创新上可以像当年创立四平调一样,更多地吸收其他剧种、其他唱法的经验,甚至可以借鉴一下美声唱法的气息和发声方法。
保护和发展作为传统文化的戏曲艺术,不能忽视高校的作用。因为高校的一个重要作用就是传承文化。作为传统音乐文化一部分的四平调的发展同样应该重视高校的作用。在这方面商丘师范学院应该承担起传承四平调的重任,商丘师范学院是商丘地区唯一一所有音乐本科专业的高校,而且商丘师范学院培养的师范类学生主要满足商丘地区的中小学师资需求。可以在商丘师范学院音乐系成立四平调戏曲专业,同时对所有音乐教育专业的音乐系学生进行四平调戏曲的教学,让四平调戏曲课成为其必修课。这样,会使商丘师范学院的乡土音乐教学更加完善,同时使四平调有了更好的高校传承。
结语
河南濒危剧种虽有不完全相同的濒危原因,但保护和发展的措施很多是可以相互借鉴的。民族工业没有自主创新就没有未来,传统戏剧没有创新和发展可能也没有未来。因此,加大濒危剧种的改革创新,培养戏剧听众,让濒危剧种进入高校,这些方式或许能使濒危剧种有一个更好的明天。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