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培养学生的反思能力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一、在解题过程中,帮助学生学会反思
在学习新课时,学生会带着自己预习的成果、经验来到课堂,并会通过日常生活经验来解决问题,例如,在阳光下,身高为168厘米的小明在地面上的影长为2米,在同一时刻,测得旗杆在地面上的影长为18米,求旗杆的高度。这时学生会根据生活中的经验:小明身高与影长的比与旗杆高度与其影长的比相等,而得出结果。在教学中教师可以这样问学生:“你还有其他解法吗?”、“你的想法与别人有什么不同吗?”像这样的提问,有助于诱发学生进行反思,在经过一段时间反思后,师生可以共同去解决这个问题。通过作图,可以让学生感悟到这个问题是可以用相似三角形的性质来解决的。这样的反思对学生学习中心投影也有一定的帮助。
再如,对于一道文字较多的数学题,要要求学生不能急于把这道题解答出来,而是要培养学生“慢审题,快做题”的习惯,而不能出现对文字题有“零阅读”的现象,要求学生要仔细看清题目条件是什么,考察什么样的知识点,用什么知识、什么数学思维方法来解决。在解答完题以后,让学生反思一下整个解题过程,检查有没有不完整、不严密的地方。所以说,在教学中,教师要找准学生学习的起点,抓住机会,给学生适当启发,组织学生进行有效反思,让学生学习反思。
二、在题目做错后,学会反思
由于学生对课本上的概念和定理掌握不是很扎实,运用上常常会有一些错误,而且学生一旦形成某个错误观念就很难改正。例如,在三角形ABC中,AB=6,AC=8,D是AB上的点,AD=3,E是AC上一点,当AE=?时,三角形ABC与三角形ADE相似。学生在解题是经常给的是一个答案:4。而学生给的答案是不完整的,这时教师就应该引导学生进行反思,错误的原因到底在哪里。先让做错题的学生说出自己的解法,就是AB对应边是AD,AC对应边是AE。班级里还有做对的学生,再让做对的学生说出他的解法,对比两种方法,让做错的学生说出自己错误的地方,这时学生会发现还有一种情况是:AB对应边是AE,AC对应边是AD,结合两种情况给出的答案才是完整的。经过这样的错题反思可以让学生在“两边对应成比例且夹角相等”这个三角形相似的条件上得到更深刻的认识,也培养了学生在解题发生错误时要有反思的习惯。
三、引导学生学会章节反思
在一章节的内容学习完以后,要让学生的知识连成串,知识形成系统,这时就需要引导学生反思一下:这一章你都学到了什么知识?与前面的知识有什么联系?遇到新题型是用什么方法解决的?
举个例子,在对判定三角形相似的条件和相似三角形性质的探索、研究中,突出了类比思想,具体表现在以下方面:与全等的情况进行类比,运用类比的方法获得新的结论,使学生感悟到探索问题时要寻求探索方面的一些方法和思路;与相等的情况进行类比,说明线段和角相等,往往是说明它们分别与第三个量相等,通过“等量代换”获得所需结论。只有这样,举一反三,前挂后连,才能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反思问题的习惯。
四、引导学生对数学思想方法的反思
学生在知识学习时,不能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知识没有系统化、整体化。所以需要引导学生对知识、思维方法进行反思。而初中数学思想方法主要有函数与方程、数形结合、分类讨论、转化和划归,对于初中学生来说,用得最多的是方程、数形结合、分类讨论的思想,这几种思想方法,在平时教学中要渗透给学生。
关键词: 英语教学 自我评价 反思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应确定某一阶段具体的学习目标。当这一阶段结束时,通过考试或外在的考查,评判自己的这一目标是否已经实现。如果实现了,学生就可以进行成功经验的反思,并把成功的经验内化为自己的学习习惯;否则,就应在老师的帮助下反思失败的原因,制定下一步的学习目标。
学习内容的反思,可分为课前反思、课后反思、阶段反思。课前反思是指学生在上每一节课之前,对前一节课所学内容的反思与回忆。课后反思是指学生在每堂课后,对该堂课所学内容的回忆与反思。它可以促进上节课所学内容在头脑中的巩固,有利于头脑中知识结构的完善。阶段反思是指学生在一阶段学习结束时,对该阶段所学重点词汇和句型、语法、主题等进行系统化、网络化,提高对基础知识的综合、迁移及灵活运用的能力。
不同的学习材料有不同的学习策略,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学习方法和策略。教师可以让学生尝试各种策略,然后反思其有效性,进而选取适合自己的最佳学习策略。当个体对反思的作用有正确的认识,并能在学习中自觉地运用反思以增强学习效果时,我们就认为他具有反思意识。反思不仅能使学生及时诊断活动过程的状态,检视和改正错误,优化已有认识,提高各方面合理性水平,而且能培养习惯化的反思行为。
在英语教学过程中加强学生自我评价,应该是增强学生反思智慧的一个很好的切入点。教师可引导学生对学习过程中的心理和情感等进行反思,对学习水平和外显行为进行自我认识、自我判断。教师可引导学生自问以下问题:我掌握了哪些内容?达到预期目标了吗?学到了哪些方法?哪些方法还需进一步改进?在学习困难前面是否坚持不懈?是否保持了乐观积极的态度?该怎样将自己的学习情绪调整到最佳状态?
探究过程中的反思,实际是探究学习的信息反馈调控阶段,它有利于学生知识的深层次建构。首先,教师不能停留于反思所得出的结论上,要引导学生反思解题思路,进行多角度观察、联想,从而找到更多的思维通道。在讲评单项选择题时,对其进行分析、改造,通过不断变换语境练习,让学生体会答案的变化。或者,指定其中的某一干扰项为正确答案,要求学生合理变换题干。在词汇教学时,让学生根据上下文准确把握一词多义,或从不同角度造句。在书面表达教学时,鼓励学生就一种意思给出多种表达。在对话教学时,提供不同情境,让学生根据情境自编对话。其次,可引导学生反思有联系的一些篇目,找准彼此的相同点,促使学生反思规律,做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最后,还需引导学生对答案进行检验或提出疑问:结果是否合理?过程有没有漏洞?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错误?这样的反思不仅能巩固知识、减少错误,而且能发展思维,培养探索能力,引发再创造。
单元学习结束时,教师可引导学生对单元的知识进行反思性总结,如:自己对这一单元中知识的认识是否达到所要求的程度?对这些知识是否有了新的认识?原有的认识有什么欠缺之处,这种欠缺是如何造成的,如何进行补救?通过反思,学生可以加强新旧知识的联系,挖掘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促进知识的同化和迁移,从而建构新的良好的认知结构。
反思毅力使学生在持续周密地进行反思、表现与解释自己学习的不足之处。反思在一定程度上是自我“揭短”和诱发“痛苦”的行为。学生要在反思中淋漓尽致地剖析自己的不足和错误,不能有丝毫的原谅和迁就。如缺乏毅力,即使反思技能很强,反思也难以顺利进行。反思的毅力不仅体现在学生反思的“持续性”、战胜困难、忍受痛苦等方面的“韧劲”上,而且表现在“督促”自己始终关注自身学习的不合理性并敢于向别人“解释”自己的不合理性上。教学中,教师不妨有意设置反思障碍,让学生多处逆境,引起多方面的反思,把自己的活动作为思考的对象,置身于“反思他们的活动”的活动之中,而不是局限于忙碌的“活动”之中,让学生在所创设的情境中暴露思维过程,多次尝试,增强反思毅力。
反思不仅仅是为了回顾过去,用于主体性自我识错纠偏,还能提升认识与行为的层次,升华主体合理性水平,更重要的是能产生一种可以指明未来活动和行为的洞见。且经常得到他人的良好评价,他的自我定位就会比较高,就有可能以良好的心态进行学习。但如果不对这种评价的合理性进行反思,就很容易导致骄傲自满的情绪,反而会影响学习。相反,如果一个学生经常遭受学业上的失败,且很少得到老师的良好评价,或者平时是成功的,但突然学业上受挫,就可能产生自卑心理,失去学习信心。因此,引导学生对自我评价进行反思至关重要。
一、引导学生在猜想新知时反思
知识是相通的,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数学各知识点的逻辑联系更是紧密,这就为猜想新知创造了良机。
例:制一个长6.5分米,宽4.2分米,高2.6分米的长方体油箱,至少需要铁皮多少平方分米?如果每升汽油重0.73千克,这个油箱最多能装油多少千克?(得数保留整千克数)我先让学生独立计算,然后让一名学生板演第一个答案、四个不同解法的学生板演第二个答案。第一个问题答案明确:(6.5×4.2+4.2×2.6+2.6×6.5)×2=110.24 (平方分米);第二个问题有四种意见:(1)6.5×4.2×2.6×0.73 =51.8154(千克)≈51(千克)(2)6.5×4.2×2.6×0.73 =51.8154(千克)≈52(千克)(3)110.24×0.73=80.4752(千克)≈80(千克)(4)110.24×0.73=80.4752(千克)≈81(千克)
师:这里第一步求这个长方体的表面积都做对了;第二个问题有四种结果,请同学们猜猜哪一种是对的?
生1:“油箱装油”是求容积不是求表面积。
生1一语道破“天机”,表面积与容积的区别引发全班同学进入反思。
生2:应该求容积,后两种都是先求表面积,是错误的。
生2的话得到了大部分同学的赞同。
师:前两种到底哪一种是对的?
同学们再度深入反思。
生3举手发言:第二种是对的,因为得数保留整千克数,就应该用四舍五入法。
生4站起来说:第一种是对的,因为这题只能用去尾法,如果用进一法,油箱里的油都会溢出来。”
同学们听了都不由自主鼓起掌来。在这个环节中,教师引导学生在猜想时反思,从而快速学习新知,让学生体会到反思对学习的帮助。
二、引导学生在深入比较时反思
教师教学生学习数学知识时,要优化对比,深入反思,让其透过抽象的数学知识理解到本质的概念。教学:某工人运56个花瓶,损坏一个要倒赔6元,完整地送货到家每个可得15元,最后他共得了630元,问他损坏了几个花瓶?
生1:(56×15-630 )÷(15-6)
生2:(56×15-630)÷(15+6)
我及时抓住重点,用电脑展示15-6与15+6,到底要除以哪一个?此时学生进入反思。过了一会儿,有人举手:“我知道了。”有人激动地站起来说:“生1是对的。”另一个也不甘示弱地站起来道:“生2是对的,56×15-630表示工人没有得到的钱,因为坏了一个花瓶,货主不但不给钱,工人还要赔6元,坏一个花瓶工人损失了15+6=21(元),所以应该(56×15-630)÷(15+6)”。话音刚落,掌声就响起。这样让学生在对比优化处真正品尝到正确解题的幸福感,学生的反思能力也得到了提高。
三、引导学生在巧妙留白处反思
在数学教学中,如果恰当而巧妙地“留白”,可以培养学生数学学习的反思能力。教学:客车和货车同时从甲地开往乙地,客车每小时行30千米,货车每小时行25千米,经过5小时,两车相距多少千米?刚读完题目,几个学生胸有成竹地举起小手:30×5+25×5。
生1迫不急待地站起来回答道:“(30+25)×5。
师:同意这两种解法的请举手。
全班同学齐刷刷地举起了小手。我微笑着,不说话。此时教室里鸦雀无声,学生好象意识到什么,快速进入反思。过了一会儿,有同学发言:“不对,应该是30×5-25×5。”有的同学紧锁眉头,半信半疑。生2兴奋地站起来,拉着生3来到讲台上,根据题意进行了模拟表演,让全班同学形象地感受到应该用减法计算。这种艺术性的“留白”是教师的一种教学智慧,也是一种教学境界,能够为学生创设反思的良机。
四、引导学生在数学方法形成时反思
数学是一门很抽象的学科,但一旦掌握了方法之后,厚厚的数学课本仅剩下薄薄的公式或方法,而且在解决数学问题时,会在脑海中快速显现。在这个过程中,反思起了重要作用。例如,在教学《分数的简单计算》+ =?时,我让学生拿出事先准备好的两张同样大小的圆形纸片,分别把它们平均分成8份,第一张用红笔涂2份,第2张涂1份,2份表示2个 ,1份表示1 个 ,2个 加1个 ,是3个 ,就是,所以 + = ,再练习类似的同分母分数加法的计算题,并配合以动手操作,启发学生再度反思,归纳出同分母分数加法的计算法则,使学生学到了“归纳法”的数学思想方法,同时也提高了他们的反思能力。
五、引导学生在讨论、评价时反思
[关键词] 反思;学习目的;内在联系;严谨性;开阔性;拓展性
高效课堂需要反思教学,反思教学需要教师的反思教,更离不开学生的反思学。然而长期以来,我们的焦点往往过多地关注教师的反思教,忽略了学生的反思学,致使学生没有反思意识,缺乏反思能力,反思教学成了教师的独角戏,课堂上学生的主体性和主动性得不到应有的体现和发挥,课堂效率难以提高,此种现象在高三地理复习课中显得尤为突出。为此,高三教学一线的教师必须改变目前反思教学实践中“只见教师,不见学生”的局面。
一、反思学习的目的
提升学生的反思能力,教师首先要引导学生反思学习的目的是什么,即学习的动力问题首先要解决。现在的学生尤其是高三学生整天忙于复习应考,普遍缺乏对未来的反思,学习的目的性、方向性不明确,甚至模糊,故学习动力不足,学习的持续性不强。针对这一现状,教师要利用各种机会、多种途径引导学生反思自己的人生设计,反思自己的生命价值、理想信念、家庭责任和社会融合度等,从而解决学生学习的原动力和可持续性问题,更重要的是提高高三学生原本枯燥生活的质量和激情。
二、反思知识间的内在联系
地理学习过程的实质是知识的同化和迁移的过程,而反思则是同化和迁移的核心步骤。
[案例1]在复习高中地理(鲁教版)必修三《认识区域》这一内容时,在学生充分理解区域的整体性、差异性和开放性三大特征后,笔者引导学生反思两个问题:区域的三大特征之间有何联系?区域的整体性、差异性与必修一所学的“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地理环境的差异性”有何关联?经过教师的引导、启发和学生的探究反思,最终师生达成如下共识:(1)区域的整体性是相对的,差异性是绝对的。不仅区域之间普遍存在着差异性,就是区域内部也存在着差异性,这种差异性是区域进一步划分的基础,也是开放性形成的条件。(2)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它们特指组成地理环境各自然要素之间的关联性和地域分异规律,而区域的整体性和差异性则不仅表现为自然环境具有整体性和差异性,还表现为人文环境的整体一致性和差异性,因为自然环境对人类生活与生产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同时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也是深远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也是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3)与区域相近的概念有“地区”“地域”“空间”“环境”等,它们的实质是一致的,仅是“区域”是泛指,而“地区”是特指,如西北地区。“区域”范围有大有小,而“地域”一般范围较大,且更强调地方性和景观性;“空间”的含义更抽象、更笼统,而“环境”则强调以某一事物为中心的周围空间和地理事物。
反思知识间的内在联系,使学生进一步理解知识的内涵和地理规律的本质,为今后阅读文本、转换题意开辟了新的思路,从而提高了学生答题的速度和质量。
三、反思答题过程的严谨性
提高学生的反思能力,应在答题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反思习惯。积累错题集和经典题集是解决学生答题马虎、培养学生思维严谨性的有效手段。
[案例2]图1所示区域的沿海地区年降水量约50毫米,东部山地雪线高度在4480~5000米之间。自20世纪90年代起,该地区开始种植芦笋(生长期耗水量较大),并发展成为世界上最大的芦笋出口区。
(1)简析图示沿海地区水资源短缺的原因。
(2)推断图示沿海地区芦笋种植用水的来源。
(3)图示沿海地区是否应该大力发展芦笋种植,请说明理由。
对于第(1)题,大部分学生的答案要点是:处于东南信风的山地背风坡,不利于降水;沿岸寒流的降温减湿作用。此时笔者启发学生反思:一个地区水资源的丰歉程度主要取决于什么?(仅从自然的角度)大部分学生马上想到一个地区是否缺水取决于该地区水分的收入和支出,而水分的收入除了降水,还包括冰雪融水和地下水,水分的支出则包括蒸发和径流。通过图示信息可以发现,该地由于山地靠近海岸,所以河流短小,不易储水。至此,本题还未结束,教师仍需启发学生进一步反思:分析一个地区的水资源状况除了要看本地区水资源的“供给”状况,还要看这里人类的“需求”状况。这样,本题的答案就可概括为:位于热带,全年高温,蒸发旺盛;处于东南信风山地的背风坡,降水少;沿岸寒流的降温减湿作用,降水少;河流较为短小,不易储水;当地大面积种植芦笋,用水量大。通过这样的反思,不仅培养了学生思维的严谨性,还提高了答题的质量。
第(2)题参考答案(解析略):地下水;冰雪融水(河水)。
第(3)题参考答案(解析略):观点一,应大力发展芦笋种植。理由:扩大就业,增加收入,促进经济发展;观点二,不应大力发展芦笋种植。理由:芦笋生长耗水量大,当地本来水资源缺乏,大力发展芦笋种植会使当地水资源更加缺乏。
“错误是正确的先导。”学生在答题时,常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错误,教师应针对这些问题,时常引导学生反思,寻找“错”的良方,在知错中纠错、在纠错中防错,做好错题集和典型题集,以校正学生逻辑思维的不足,进而提高答题的准确性和思维的严密性。
四、反思答题思路的开阔性
由于学生的知识基础、思维方式等方面存在较大的差异,因而他们的解题思路和角度往往呈现出明显的多样性,教师可通过师生间、生生间的合作探究和成果展示相互取长补短,弥补思路不畅和解题受阻的问题,培养学生思维的开阔性。
[案例3]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京津冀地区是我国北方最大的综合性工业地域,也是我国水资源环境严重超载地区之一。“南水北调”东线、中线工程通水后,显著提升了该地区的供水保证率,促进社会、经济、生态的可持续发展。
材料二:图2为河北省境内主要水库、“南水北调”线路分布示意图,图3为首钢曹妃甸厂区海水淡化循环利用图。
(1)河北省水库多建在______部和______部山区,分析其主要原因。
(2)简要分析曹妃甸海水淡化厂的区位优势。
(3)为缓解京津冀地区水资源短缺问题,在“节流”方面还可以采取哪些措施?
第(1)题,根据图中信息学生容易看出水库多建在北部和西部山区,其形成原因经过教师的启发和学生间的合作探究,学生易得出如下答题要点:①山区地势起伏大,适合修建水库;②山区地势高,易于自流输水;③距京津冀等严重缺水地区近,便于就近供水。师生达成以上共识后,我并没有立刻进入下一题,而是及时引导学生作如下解题后反思:①为何要修建水库?(目的性);②修建水库的地形条件是什么?(条件);③怎样才能更高效地实现建水库的目的?(时效性)
第(2)题,我采用“静思――小组合作――成果展示――师生点评”的模式。
学生1:钢铁厂需水量大,市场需求量大。
学生2:靠近渤海,海水资源丰富;利用钢铁厂余热,生产成本低。
学生3:京津冀地区经济发达,技术先进。
笔者首先对3位学生代表的发言给予了充分肯定,但同时又引导全体同学继续反思下列问题:①分析工业(农业)区位优势的一般思路是什么?(自然条件、社会经济条件和技术条件);②你是按照这一思路分析的吗?你忽略了哪一个环节?③分析本题时,你研读了本题所给的材料和图形了吗?④你还有其他答案吗?
鼓励学生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展示分享不同的答题思路和方法,可以培养学生思维的开阔性和完整性,对于学生不全面甚至错误的答题,教师要及时引导学生反思:答题时遇到了什么困难?答题思路从哪里来的?什么原因导致思维的偏差或错误?以后学习中应如何回避?……教师时常引导学生做以上反思,不仅可以培养学生勤思考、爱学习的习惯,更重要的是学生的答题能力和自学水平也会得到很大的提高。
五、反思问题结论的拓展性
地理问题一般是由条件和结论两部分组成,条件发生变化,结论也就随之发生相应的变化,从个案到一般,从低维到高维,改变某些条件,演绎新的结果,考虑反问题、反思问题的连续性等,均可看作是原命题的引申和推广。
案例3中的第(3)题,条件是缺水问题,结论是解决问题的“节流”措施。由于答题范围被限制在“节流”方面,故学生还是比较容易答出如下答案要点的:合理灌溉,发展节水农业;提高水资源循环利用率;提高公众的节水意识;优化产业结构等。在学生对本题答案无异议后,我继续引导学生反思如下问题。
(1)为缓解京津冀地区水资源短缺问题,你认为可采取哪些措施?
(2)为缓解我国目前能源紧张状况,你认为可采取哪些措施?
解析:第(1)题的答案除了上述第(3)题“节流”的全部措施外,在教师的启发和学生的合作探究下,不难得出如下答案要点:修建水库;跨区流域调水;海水淡化;提高植被覆盖率;(特定条件下)人工降雨;治理水污染,实现水资源的再利用等。关键是要启发学生让其知晓以上措施均属于“开源”的范畴。有了以上的“预备”知识,第(2)题的答题思路学生就很清晰了,即从“开源”和“节流”两方面去整理答题要点(略)。
通过对问题结论的连续“追问”,可以使学生对问题的认识更深化,真正达到“做一题、知一类、会一片”,提升了学生的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归纳问题和发现规律的素养,从而启迪学生的智慧,培养学生的科学研究能力和创新品质。
总之,在高三地理复习的实践中,无论是对文本的解读还是对试题的分析,教师都应不失时机地引导学生多角度、多层次、全方位地进行反思,使之掌握知识的层次更具有广度和深度,思维更深刻、更严谨,把学生的地理思维提高到一个由例及类的档次,这样,当学生面对复杂多变的地理问题时便能快速地做出选择,简化思维过程,缩短思维路径,从而建构新的合理的认识体系。
[参 考 文 献]
【关键词】 小学数学 教学 反思能力 培养
由于数学自身抽象难懂的特点,使得小学生不能一次性地掌握数学,而是需要反复地反思,才能把握数学活动的本质。对小学生而言,反思对活跃思维、巩固知识点是很有帮助的。所以,在教学过程中,老师就需要正确引导,加强学生的反思能力。结合本人的一些实际经验以及对该问题的思考,总结出培养学生的反思能力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着手:
一、引导学生反思过程
我认为,目前的数学教学注重的已不再是结论,而是学生探索发现的过程。为此,教师应积极创造和寻找可供学生反思的机会,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的热情,引导学生学习新知前反思。在学习新知前,引导学生回顾旧知,在记忆中搜索学习的方法、技巧,引发思考。经过课前反思的教学设计的调整,能够预知到学生在学习中所碰到的困难,教学内容和方法更适合学生,更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心理特点,从而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如我在教学了“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推导”后,学生掌握了剪、拼、割、补等方法,体验了“转化”的思想,在后面学习“三角形面积的计算”和“梯形面积的计算”中,我只是简单地引导学生反思上节课的探索过程,让学生自己进行类比、猜想,非常轻松地就完成了教学任务。在学习新知识过程中,我的做法是,引导学生自我检查、自我矫正、自我强化,而这一过程又是通过“问题――尝试――反思――新问题――调整――反思”得以展开和实现。例如:计算这道题要注意些什么?这一问不仅是要学生反思计算法则,而且还要他们说出在计算中容易出错值得注意的问题。在学生做的过程中教师再去纠错、点拨。在概念课教学中,我常引导学生反思这样几个问题:⑴自己怎样叙述概念?⑵我能举例吗?⑶这个概念和以前学过的概念有什么关系?通过自我反思,达到巩固和提高的目的。
二、引导学生在对比中反思
毋庸置疑,学生个体之间由于各种因素而存在着差异,在解决问题时也有各自的策略。每当这时,作为教师的我都不急于评判,而是引导学生反思自己的思考过程,对他人的解法发表自己的见解,进行反思:“这些解法跟我的解法比较怎样?”“这种解法我为什么没有想到呢?”“这些解法各自的依据是什么?它们之间有什么联系?”好的提出表扬,差的进行引导。如在教学“9加几”时,教师创设情境,引出一共有多少盒饮料这一问题,让学生通过自己探讨得出结论。交流时学生共探讨出五种方法:⑴1,2,3,……13一盒一盒地数出13盒;⑵接着箱子里的9盒往下数9,10,11,12,13盒;⑶接着箱子外面的4盒往下数4,5,6,7……13盒;⑷把箱子外边的一盒饮料放进箱子里凑成10盒,再加上3盒,一共是13盒;⑸知道10+3=13,推出9+4=13。在学生交流反馈的过程中,我注意到学生在自己解决问题的同时,对其他同学的解决策略也表现出了强烈好奇心。这种好奇心正是创新的萌芽,是创新的潜在能力。提倡鼓励算法多样化就会一次次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学生在一次次的探索中,就会想方设法去思考,体验不同的算法,感悟各种算法的优点,并找出其中一些方法的不足,从而在头脑中建构起自己理解的、可以接受的、喜欢的算法,优化了策略。
三、在实践操作中反思
实践操作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儿童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儿童的思维具有直观动作形象性的特点,操作中学生要观察、分析、比较所操作的对象的相同点、不同点,才能进行抽象、概括,从中发展思维。因此在实践操作中教师不但要指导学生观察、分折、比较,还要进行抽象,概括,并且对实践操作的全过程进行反思,从中提高自己的反思能力,发展思维。
四、在自我评价中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