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科技创新新趋势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Abstract: This article analyses the advantages and disadvantages of the innovation station construction. The station construction and the new modes of region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service are discussed; some countermeasures and suggestions are presented.
关键词: 江苏创新驿站;区域科技;创新模式
Key words: Jiangsu innovation station;region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innovation mode
中图分类号:G32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3)26-0277-02
0 引言
创新驿站是以企业需求为导向,以信息技术为支撑,集成利用科技资源,形成跨区域、网络化的技术转移系统,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的中介服务组织。创新驿站最早起源于欧盟。它作为一种知识集散中心,创新驿站解决了技术提供方与需求方信息不对称的问题,提高了知识流动的速度和效率,减少了交易成本,是技术转移的新模式。伴随着江苏科技服务业的高速发展,作为探索区域科技创新服务的新模式——江苏创新驿站的建设已刻不容缓。
1 江苏创新驿站的建设背景
江苏科技服务业基于欧盟创新驿站的发展模式(如图1所示),结合本国创新驿站建设特点,经过多年的探索和发展,已基本建立起省、市、县逐级分布、种类齐全的科技服务业机构,科技服务网络覆盖全省,服务手段、服务领域、服务数量和质量都有所提高,对全省的科技创新、产业技术进步以及经济社会持续发展做出了较好的贡献。
2 江苏创新驿站建设的优势与劣势分析
2.1 江苏创新驿站建设的优势 ①科技资源丰富。江苏地处东部沿海地区,经济发达,科技资源丰富,高等院校100多所,科研机构众多,科研人才数量多、人员素质高。高校、人才、科研实力、经济实力的良好基础为江苏创新驿站的建设提供了必要条件。②成功申报国家科技部火炬计划重大项目。由省科技厅成果处组织牵头,江苏省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中心、南京市科技成果转化服务中心、江苏矽太信息科技有限公司、南通高新技术创业中心有限公司等6家单位共同申报《江苏创新驿站区域服务体系建设》重大课题已被国家科技部火炬中心成功立项。2012年8月,江苏省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中心被批准成为中国创新驿站江苏省区域站点,南京市科技成果转化服务中心、江苏矽太信息科技有限公司和南通高新技术创业中心被批准成为基层站点。③完成了三批技术经纪人培训工作。2012年和2013年,江苏创新驿站共举办了三期江苏省技术经纪人培训班,全省地市科技局、科技成果转化中心、大学技术转移中心等40多家单位、200余名从业人员参加了本次技术经纪人培训。培训重点围绕解读中国创新驿站建设的总体构架、服务流程及工作体系、技术经纪实务及相关政策法规、国家税收改革新动向、技术合同实务与案例分析等。
2.2 江苏创新驿站建设的劣势 ①起步晚,政策体系不完善;②区域发展不平衡;③对政府的依赖性大,社会化能力较弱。
3 江苏创新驿站的建设思路与创新模式
3.1 江苏创新驿站的建设思路 ①实施“服务业科技行动计划”,培育一批专业、规范、高效的科技服务机构。江苏创新驿站以建立和完善现代科技服务体系为目标,坚持政府引导与市场主导相结合,重点加强基层科技服务网络建设、科技服务机构培育和科技服务示范区建设,加大对科技服务机构建设的投入力度,创新体制机制,强化绩效评价,优化发展环境,着力提升全省科技服务水平,推动科技服务业实现跨越发展。②完善技术经纪人队伍培训、管理及签约制度。创新驿站不同于一般的中介行业,需要专业的人才队伍为支撑。我们应该借鉴上海技术交易所的成功经验,建立一套适合激励江苏区域创新驿站运作的良好机制,同时协助科技部制定好中国创新驿站签约技术经纪人管理办法,建立起江苏创新驿站框架体系下的签约技术经纪人队伍。③建立省技术产权交易和科技服务机构,增强服务创新能力。依托江苏省技术市场现有的技术交易平台、技术产权与股权交易平台,积极发展技术市场常设机构与多元化的技术产权交易所,鼓励各级社会资本投资建立具备技术咨询评估、成果推介、融资担保等多种功能的技术产权交易所或其他技术转移服务机构。鼓励各级有条件的地方,发展包括创业投资、创业辅导、市场开拓等多种业务的综合性技术产权交易所,巩固和加强我省区域创新能力在全国的领先地位。
3.2 江苏创新驿站建设的创新模式 ①推广“创业导师+创业投资+专业孵化器”模式。创业导师是指对有志于科技企业的创业者,提供创业指导和有关法律、法规等方面的援助,提高创业本领,规避创业风险,增强创业实效。孵化器主要为科技创业人员创办科技企业提供行政服务。着眼于全省孵化器内在企业创业成长需求,江苏将启动创业导师行动计划,推动创业导师标准化建设,整合创新创业资源,强化孵化器驱动资本的能力,推进孵化服务专业化,不断满足孵化企业对产品、技术、人才等需求对接,为创业企业提供全流程、全方位服务,促进企业的加速成长。②启用“孵化器+加速器+产业园”的科技创业模式。孵化器服务于企业的初创阶段、加速器服务于企业的成长阶段、科技产业园服务于企业的成熟阶段,彼此接力,形成梯形结构,促进企业快速成长和稳步发展。江苏将积极推广“孵化器+加速器+产业园”的接力式孵化服务于企业的不同发展阶段,解决企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转变,让高新技术企业及其成果能够在这个体系的服务下,得到茁壮成长,带动和辐射区域内的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③考虑三级结构的创新驿站网络架构模式。江苏的高新区、科技园区众多,集聚了大量优质的科技型创业企业,是培育科技型企业成长的摇篮、吸引高科技人才创业的首选场所、集聚创新资源的有效载体。为建设具有江苏特色的创新园区建设与发展模式,我们认为江苏创新驿站可以考虑三级结构模式(如表1所示)。
4 对策与建议
4.1 需要政府大力组织协调、财政的大力资助与倾斜
安徽省、上海市、深圳市政府对创新驿站的建设尤为重视,政府做了大量组织协调工作、财政也大力支持与倾斜。江苏省也可考虑成立专门区域创新办公室。省财政可设立重大专项资金用于区域创新驿站建设,每年另设工作经费用于分批资助服务站点的业务建设,引导服务站点贴近企业、贴近市场,专注专业化服务。
4.2 需要出台相关规范性制度及措施 ①出台相关规范或制度,适实地调研和监督检查各服务机构;②出台签约技术经纪人队伍管理办法;③基层站点工作服务手册;④制定创新服务站点绩效考核与奖励措施,对技术经纪机构促成的技术转让和技术开发合同交易额予以资助。
4.3 拓展国际化合作的视野 地方政府应该积极响应国家关于“走出去”的战略规划,鼓励科技中介服务机构走出国门,积极参与国际竞争,学习国外先进的技术经验。
5 结束语
江苏创新驿站的建立可以进一步促进江苏科技型中小企业的发展,也是实施区域技术转移促进行动的重要手段之一,高效率创新驿站平台体系的建立对江苏省经济的发展和经济实力的增强有着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何科方,钟书华.中国创新驿站建设的背景、现状与趋势[J].情报杂志,2011,4(30):55-59.
针对上述人才培养目标,在电气自动化专业教学体系设置和教学模式上应充分体现其特点。为此,我们通过多门基础、专业课程建设,对电气专业课程体系、课程设置,特别是课程教学改革、实践与创新教学的改革进行了探究和实践,形成了以专业课程群为教学背景,基于“项目导向,任务驱动”的教学组织形式,结合专业技能竞赛的教学新模式,体现了电气专业创新性和实践性人才培养的特点。
1 构建具有创新性的专业课程群体系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是一个工程性很强的专业,其专业范围主要包括电工基础理论、电气装备制造和应用、电力系统运行和控制3个部分。因此专业课涵盖的范围比较广,涉及学科较多。在我院,该专业课程体系按照综合教育模块—学科教育模块—专业教育模块—专业实践实训模块的体系设置。其中,综合教育模块和学科教育模块是公共基础课,进行通识性教育;专业教育模块包括专业基础课、专业方向选修课和专业相关选修课,是培养电气专业本科人才的核心课程教育模块;专业实践实训模块包括课程综合实验和专业实践实训两部分,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重要部分。专业教育课程设置见表1。
表1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课程体系
以往各门课程的讲授都是各位教师孤立授课,授课内容、案例、实验都是各自为政,学生学习结束后无法建立整体观,理论知识无法融会贯通和灵活应用。为了克服这一现象,并适应社会对电气专业人才的需求,培养具有电气专业素养、实践能力强和富于创新的电气人才,需要对专业课程体系结构功能进行进一步的改革和调整。我们根据课程性质以及课程间的联系,将专业课程划分为3个课程群:
(1)电气传动类课程群:由电力系统基础、电机与拖动基础、运动控制系统、电气控制及PLC技术、传感器与现代检测技术和单片机原理及接口技术6门课程组成,是电气自动化的主干课程群,主要教学目的是利用计算机技术和电子技术实现对电力电子电路的控制和电机参数的检测,从而实现交直流电机的调速和控制[1]。
(2)控制类课程群:由自动控制原理、现代控制理论、计算机控制技术、现场总线技术、控制系统仿真5门课程组成。其主要教学目的是培养学生对控制系统中控制理论与方法的掌握。
(3)信号处理类课程群:由信号分析与处理、DSP原理与应用、嵌入式系统3门课程组成。其主要教学目的是培养学生对信息处理和分析方法与实践应用的掌握。
综上可见,每个课程群由多门基于教学内容相互贯通、相互融合的课程构成。课程群中各门课程的理论知识具有较强的衔接性和连贯性,并存在知识点覆盖、重复的现象。因此在进行课程教学过程中,对课程内容的设计应充分考虑课程群教学内容的优化与整合,在教学内容、形式、实践、考核等方面需要体现课程群内部课程的相关性和综合性,充分利用课程内容上的关联性相互支撑和强化,培养学生以工程项目为驱动的学习模式。我们基于电气传动类课程群进行教学新模式探讨。
2 电气传动类课程群教学新模式
2.1 调整并优化课程内容
电气传动类课程群是专业课程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6门课程覆盖二、三年级,既有专业基础课,也有专业方向选修课和专业相关选修课。其中,电机与拖动技术是专业基础课程,主要讲授电机的基础知识和原理,着重分析三相异步电动机和直流电动机的结构及基础知识,如启动、制动、调速性能及相关的计算;电力电子技术主要讲授电力电子器件制造技术和变流技术,如整流、逆变、斩波、变频、变相等;运动控制系统主要讲授直流调速、交流调速和随动系统;电气控制及PLC技术涉及电气基本控制方法及系统设计、可编程控制器原理及应用等知识,培养学生电气控制分析与设计的能力;单片机技术主要讲授基于微处理器的数据采集、显示、驱动等内容;传感器与现代检测技术主要是对传感器和常见检测手段的介绍。
可见,基于课程群的教学必须具有整体观和统一性,课程教学内容的设计,需要综合考虑各课程内容之间的联系,避免相同内容重复讲授;同时需要注重基础知识与专业知识之间的相互衔接,在教案、案例设计上统一规划,强调知识体系的完整性与系统性。
在课程群课程教学过程中,可以将同一实际项目贯穿于整个课程群教学中,例如围绕交流电机或直流电机的速度控制系统的设计与实现进行举例,不同的课程对应系统实现的不同部分进行知识点讲解:电机与拖动技术、运动控制系统主要围绕电机结构、性能和调速方法设计教学内容;电力电子技术则可着眼于电器原件的选型、主电路的设计、参数的计算等进行讲解;传感器与现代检测技术阐述了速度检测的方法选择、检测电路和具体实现方法;电气控制及PLC技术、单片机技术则解释监控系统可以用两种形式来实现。通过一个实际项目贯穿于多门课程,即实现了从理论分析到具体实现的整个过程。当完成该课程群教学后,学生将建立起一个完整而生动的知识结构,具有较好的教学效果。
2.2 三层次实践教学
课程群的实践教学分成3个层次:基础实验教学、综合实践教学和竞赛创新教学。
2.2.1 基础实验教学
该层次的实践教学主要是对理论教学内容进行验证,让学生加深对课堂教学内容的理解。基础性实验教学除了在实验室中进行外,还根据课程教学内容,在理论课程中引入多种仿真软件,如Simulink,Protus,Multisim对相应控制系统和电路系统进行仿真。让学生 深刻理解理论知识,并适当让学生设计实验,通过实际操作获得实验结果。
2.2.2 综合实践教学
为了体现课程群实践教学的开放性、研究性和创新性[2]。我们在验证性和设计性实验的基础上,针对课程体系特点开发了综合性实验。如在完成检测技术和单片机两门课程的学习后,需要完成大论文的实践训练和基于单片机环境监控系统设计的开放性论题。鼓励学生利用所学知识,完成对某一环境参数的监控设计。
2.2.3 竞赛创新教学
结合课程,鼓励不同年级的学生参加各类学科竞赛,形成课程学习—教学实践—创新竞赛相结合的教学模式,激发学生学习动力。例如:在完成电子技术、电子设计创新(1)学习后,组织学生参加全国电子设计与开发大赛;学习完单片机原理及接口技术、传感器与现代检测技术、电子设计创新(2)后,组织学生参加全国单片机设计与开发大赛;在完成电子设计创新(3)和专业综合实践后,组织学生参加物联网全国创新类大赛。近几年已有多名学生参加了竞赛并获得了佳绩。这一与竞赛相结合的创新实践教学模式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并加强了学生对本专业的认识,增强了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2.3 与技能认证相结合
在教学过程中,结合电气工程师类认证考试设置教学知识点和重点,鼓励学生参加各类电工电气类工程师认证,加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并且为学生的就业提供保障。
3 结束语
基于课程群的教学模式,可以让学生通过学习将各门专业课程有机地联系起来,增强学生对课程的整体把握、完整理解和综合应用;多层次的实践教学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并锻炼了实际动手能力;教学与技能认证的培养方式提高了学生就业竞争力。我们已经按照该方案在某些课程上进行了改革探索,并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是在具体实施过程中仍存在较多的困难,如课件整体规划存在难度,不同课程教师的配合度以及学生的接受能力和考核方式的具有局限。我们将在后续的课程建设中继续努力,找到一条真正适合的教学之路。
参考文献
[1] 梁永春,刘建业.电气传动课程群开放式课程设计体系研究[J].中国电力教育,2011,21:167-168.
关键词:协同;科技协同创新;趋势;特征
20世纪末以来,科技创新实践和研究都经历了巨大的变革。在这样的背景下,科技创新出现系统化、区域化(区域集聚)、开放化(跨区域)、网络化等很多新的趋势,尤其是面对现在和未来科技高度发达、每个研究领域内的研究深化,以及信息沟通和合作的便捷,单一主体独自完成重大科技创新几乎是不可能的,科技创新早已跨越区域的界限,在全球范围内整合资源,这不仅是可能性,而是早已成为现实,科技创新的跨区域协同能力已经成为21世纪最重要战略竞争力。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跨区域科技协同创新越来越成为科技创新活动的鲜明特征。
一、科技创新趋势
从全球来看,技术发展的跨学科特征越来越明显,创新过程也变得越来越复杂,研发成本不断增加,技术生命周期缩短,使原来的封闭式创新模式面临严峻的挑战。因此,没有一个创新企业或组织能在资源和相关技术领域取得完全优势,它们必须把识别、获取和利用外部知识及资源作为其创新的过程。这就促使科技创新从传统的封闭模式转化为开放模式,而开放模式的本质就是内外部创新资源的整合。与此同时,创新组织间的合作越来越平常,通常会结成一种共享和交换资源、共同开发创新的网络关系。合作性网络成为创新的一种重要组织方式,而创新被认为是诸多创新主体集体作用的结果。
实践表明,由于特定区域具有自身的独特优势,如相关技能、技术和基础设施,吸引那些追求成功的企业等创新组织在区域集群中进行合作。这种区域集群合作能够导致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从而降低创新组织的研发成本和风险。因此,便形成了不同的区域创新系统,系统内含有创新主体间进行知识交换、相互合作的网络以及其相互联系的制度体系,区域创新系统也成为科技合作和竞争的主体。特别是21世纪以来,科技创新活动不断突破地域、组织、技术的界限,演化为创新体系的竞争,区域成为参与国际分工、资源配置以及竞争的重要主体和经济单元,区域创新能力、潜力和区域创新系统的发展已成为区域获取竞争优势的决定因素。
二、协同学理论
德国斯图加特大学教授赫尔曼・哈肯(Haken)从物理学和化学领域等物生命物质领域的研究出发,将协同学的基本理论扩展到自然界以及更为复杂的社会科学界。如同许多科学术语一样,“协同学”(Synergetics)源于希腊文,意为“协调合作之意”。协同学主要研究一个开放系统通过内部子系统之间的协同合作形成宏观有序结构的激励和规律[1]。协同学的目标是在千差万别的各学科领域中确定系统自组织赖以进行的自然规律[2]。
协同学的核心概念主要有“序参量”、“支配”、“相变”、“自组织”等。“序参量”和“支配”是贯穿于协同学的核心概念。哈肯认为,系统中能够导向新结构的产生,反映新结果的有序程度的关键因素就是“序参量”。“序参量”就像一只无形的手,促成各子系统自行安排、有条不紊的组织起来。“序参量”则“支配”各个子系统,而“支配”表达了一种因果关系,即序参量决定了系统从无序到有序以及新的系统结构的形成。
协同学的理论核心是自组织理论,哈肯甚至曾经指出,协同学可以说是一门关于自组织的理论。“自组织”是指在一定外部条件下,系统内部自发组织起来,进而形成新的有序。首先,系统内部诸要素或系统间的竞争是永存的,尽管依条件和阶段不同可大可小,或强或弱,但由于系统各要素间的差异是永恒的,便会存在事物内部各子系统的或事物间的竞争,事物发展的不平衡性是竞争存在的基础[3]。从开放系统的演化角度看,这种竞争为系统原理平衡态的自组织演化创造了条件,推动了系统从无序向有序的演化。
其次,在非均衡相变中,诸多影响因素可以划分为控制参量(即外因)和序参量(内因),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内因是产生相变的一句。只有当控制参量达到临界值时系统中才有可能出现自组织过程,控制参量对系统中是否能够发生相变的“控制”是起决定性作用的,没有达到临界值,系统就根本没有出现相变的可能性。控制参量达到临界值时系统中才有可能出现相变,而相变的过程是靠由边界条件所却低估的无阻尼模的放大过程,也就是序参量支配下的自组织过程。
三、跨区域科技协同创新系统的自组织过程
根据协同学理论,协同过程是在外控变量作用下,以序参量为核心,实现对其他要素的支配。序参量对外控变量的变化能够最为积极的响应,最适宜的耦合匹配,形成共振,指挥其他要素统一步调[4]。由于外界环境的变化,造成原有的系统远离平衡状态,以创新主体为核心的各种创新要素在系统内协同合作,相互作用,通过涨落效应支配和引导系统从平衡和非平衡状态之间转变,并最终使系统从无序走向有序,实现协同目标。
由于协同学主要是研究一个系统中各子系统之间的非线性相互作用产生的协同效应,导致系统结构有序演化的自组织问题。因此,跨区域科技协同创新系统的研究可以借鉴协同学的研究方法,结合跨区域科技协同创新系统的特性,通过研究跨区域科技协同创新要素自组织过程的研究来揭示跨区域科技协同创新的作用机理,通过系统协同中的序参量支配作用、控制参量的催化作用以及系统自组织过程的分析,来分析跨区域科技协同创新的作用机制。
文献平台地市服务站是文献平台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提高省科技文献资源共享服务平台的科技文献资源利用率,加强对平台文献资源的保障能力,进一步深化科技文献资源共享,对科技文献共享平台的服务模式进行创新,服务区域科技创新发展。目前,部分省市的信息服务机构已经基于省科技文献服务平台,设立了地市或县的平台服务站点。山东省科技文献共享服务平台通过对申报服务站单位的基本情况、软硬件及网络环境、文献资源建设及服务情况、服务站发展规划及预期成效等方面进行审查,首批成立了烟台、济南、淄博、泰安等6个服务站;广西科技文献共享与服务平台按照“统一标识、一站式服务”的服务要求,在桂林、河池、北海等14个市和3个高新技术开发区建立了服务站[2];湖北省科技信息共享服务平台建立了武汉、黄石、十堰等17个服务站;云南省科技文献信息综合集成应用平台成立了保山、昭通、丽江等15个服务站点;甘肃科技文献共享平台建立了白银、定西、天水等12个地市服务站;江苏省工程技术文献信息中心建立了12个分中心站点和9个服务站点来助推区域创新。山西省构建以省科技文献共享平台为中心节点,各个地市的服务站点为分节点的覆盖全省的科技文献资源保障和服务体系,将发挥平台在创新主体中的重要作用,使平台更好地服务全省的科技创新,取得较好的社会效益。
2地市服务站的建设情况
山西省科技情报机构根据平台跨领域、跨地区的建设要求,在大同、临汾、运城、晋城、长治、吕梁等11个地市和太原重工轨道交通设备有限公司、晋煤集团煤化工研究院、山西北方机械制造有限公司等10家省内企业建立了服务节点。建立了一个面向山西省科研机构和企业的科技文献资源共建共享保障体系以及科技文献服务体系。
2.1地市服务站的目标定位
平台地市服务站作为省文献平台服务体系联盟的成员,根据各个地市发展战略定位和发展规划的要求,借助文献平台丰富的各类科技文献资源、服务理念、服务方式和平台网络化优势提升服务站的信息服务能力,增强科技文献资源对本地市科技创新的重要支撑作用,进而为地方科技管理和领导决策提供重要参考。
2.2地市服务站的框架体系
平台地市服务站是依托地市信息服务机构建立的,省科技文献共享平台为中心节点,11个地市服务站为分节点,构建平台省市二级服务体系。地市服务站的框架体系如图1所示。
2.3地市服务站的主要服务内容及形式
目前,文献平台已依托各地市情报服务机构,签订了服务站协议书,并对11个地市服务站进行挂牌。地市文献服务机构可以利用平台地市服务站通过宣传培训面向基层科研单位、企业科研部门和科研人员开展原文推送、创新报告、参考咨询、专题订阅等一系列增值服务;主要负责服务站的应用推广,给用户直接提供技术指导,定期向文献平台总站反馈用户问题和需求。2.3.1建设地方特色数据库为用户提供全方位的资源服务地市服务站是依托省科技文献共享平台的资源而建设的,平台的资源基于元数据的采集、加工、著录和标引等标准规范,通过对万方、维普、CNKI、同方、超星等各个数据库厂商的资源元数据进行收割、采集、转换、清洗、排重、自动分类标引,以学科、主题、人物、机构、基金等知识获取五要素进行元数据标引,构建中外文元数据仓储数据库,为用户提供更高层次的知识挖掘和分析服务。用户能进行学术搜索的资源主要包括科技期刊、学位论文、会议论文、专利、标准、政策法规、科技成果资源等。地市文献服务机构向用户提供原文获取、科技查新、专题服务、创新报告等服务,减少了地市情报机构购置纸质、电子刊物、图书等的资金,使资源最大限度地实现共建共享。各个服务站除了提供公共的资源服务外,根据本区域的发展规划及发展特点,建设地方特色数据库和专题数据库,满足本地域企业、科研机构等的需要。长治服务站建设的特色数据资源有长治市科技专利数据库、长治市特色农业产品数据库、企业科技创新专题文献数据库、新农村建设专题文献数据库等;晋城服务站建设了晋城市科技人才、科技成果、科技项目等符合区域科技进步的特色数据库。2.3.2加强服务站的宣传培训在大数据时代,科技文献的服务模式和方法都有了很大的改变,用户需要的文献服务已从文献获取转变为信息挖掘、关联、重组形成新的内容,企业、高校、科研院所等创新主体对科研的需求也越来越高。新的用户需求需要地市服务站人员既有文献服务的基本技能,还要有对大量相关文献进行情报分析总结的能力,改变服务理念,成为情报服务的复合型专业人才。地市服务站应加大对站点的宣传力度,对不同需求用户进行有针对性的培训,通过对服务站的宣传,发展各类科研用户,提高文献资源的利用率。文献服务人员要改变原有的坐等用户走进来的被动服务模式,采用深入本地市大型企业、高新技术企业、工程技术中心、产业技术中心等创新主体的“走出去”主动服务模式。利用到企业和开发区服务、科普活动等,对用户在文献收集利用中存在的问题进行面对面的操作和答疑,收集科研人员信息服务的需求和具体技术难点,对平台功能及服务进行相应的完善和修改,进而扩大服务站的影响力。2.3.3提交服务情况各地市服务站定期对用户的访问、服务、需求等情况进行统计,并上报省科技文献共享平台总站,形成地市服务站服务报表,用于了解用户需求和服务站服务情况。地市服务站点应建立激励机制调动服务人员的积极性,建立评价服务站运行情况、服务能力、企业反馈等的评价机制,通过不断满足用户的需求,建立完善的管理、技术支撑、服务等机制,提升平台服务水平。
3结语
发展回顾
经济总量保持平稳增长,地位进一步提升。受国内外需求不旺和宏观经济调控等因素的影响,2013年1-9月,六市的地区生产总值增速整体放缓,但均保持8%以上的增长速度,高于全国7.7%的增速水平,亦高于北京、上海、广州等国家中心城市的表现。2013年1-9月,六个城市的地区生产总值之和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较上年提高近0.1个百分点,与国家中心城市的差距进一步缩小,在国内的经济地位进一步提高,核心引领作用更加突出。
投资水平仍处于高位,增速出现回落。2013年1-9月,六个城市的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额平均为3964亿元。从投资额占GDP的比重看,只有深圳低于20%,其他五市均在60%以上。可见2013年投资仍是上述城市经济发展的主要拉动力。从区域投资增长态势看,在振兴中西部地区的大战略下,投资基本延续了“西快东慢”的格局。国内流动性偏紧、项目审批愈加严格、国家抑制产能过剩等一系列因素使六个城市的投资均受到一定影响,增速较2012年同期整体出现回落。其中,成都、沈阳的投资增速回落尤其明显,主要由于经历多年投资高速增长,为确保投资的质量和效益,沈阳和成都在2013年主动降低了固定资产投资增速目标,并加快了投资结构的调整。
消费市场稳定增长,消费动力略有不足。2013年1-9月,六个城市消费品市场增长较为平稳,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速平均达到12.7%,低于2012年同期的15.3%。消费市场增长的放缓表明六个城市的社会消费意愿和动力仍有不足。究其原因,除人口结构、消费水平等长期影响因素外,汽车、家电等领域的刺激消费政策的退出也是导致2013年消费增速回落的影响因素。从数量上看,处于第二位的武汉与第一位的深圳的差距正逐步缩小,而紧随其后的成都、南京也正快速地赶上来。六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占GDP的比重整体呈增长态势,表明其投资-消费结构正趋于优化。
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金融、商贸、物流等服务业成为发展热点。当前,六个国家区域中心城市已进入工业化中后期阶段,第三产业的比重不断上升,产业正由以制造业为主向以服务业为主的结构演进。2013年,多个城市纷纷采取措施促进现代服务业发展,但发展重点各有差异,深圳、武汉强调发展金融、信息服务、电子商务等,西安、成都在科研技术服务、物流、商务等生产业领域发展较快,南京、沈阳则侧重发展商品贸易、娱乐等领域。
对外开放程度日益加深,“东部走出去,中西部引进来”特征明显。 2013年,深圳、南京、武汉“走出去”的步子迈得较大,对外承包工程营业额同比增长均超过15%。其中,深圳市已将“走出去”作为城市发展的重大战略, 1-10月,深圳对外投资大项目数量不断增多,累计实现非金融类直接投资18.7亿美元,同比增长20.12%。随着西部大开发向纵深发展,成都、西安在利用外资和对外贸易方面有着不俗表现。2013年,成都实际利用外资额在国内领先,并再次入选世界范围内的最佳外商投资城市,目前已吸引233家世界500强企业落户。同年1-9月,西安实际利用外资增速超过50%,为六个城市之首。
区域影响力通过多渠道获得提升。2013年,成都、南京、深圳、武汉加强了与周边城市在产业配套协作、资源能源共享、要素市场一体化、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的合作。其中,成都在区域资源能源共享等合作的基础上,于2013年与德阳签署了《成都德阳同城化发展框架协议》和《关于共建工业集中发展区的协议》,并在规划、工业经济、政府采购、交通、教育、金融等8个方面开展深度合作,显著提升了对川东北地区的直接影响力。同年,南京加强了与区域周边城市在基础设施建设和产业配套领域的协作,包括加快宁镇扬同城化建设以及与苏北、鲁南相连的城际轨道交通网线的建设,使得南京对苏北、鲁南、豫南地区的辐射也更加强劲。
对未来的展望
随着新一轮经济改革的启动和经济结构不断优化,六大国家区域中心城市的经济核心地位将进一步增强,带动力和影响力也将进一步提升。 2013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和城镇化工作会议确定了2014年经济发展总基调,并在区域协调发展、创新驱动发展、城镇化质量提高等方面提出了更高要求。展望2014年六个城市的经济发展趋势,以下几个方面将值得关注:
其一,GDP增速会进一步向合理区间回归,经济结构调整将成为年度主旋律。2014年全球经济将逐步回稳,中国宏观经济也将继续保持平稳增长态势,虽然国家区域中心城市面临产业向外转移和投资-消费结构调整的考验,但GDP增长率仍将保持与2013年相近的水平,其中,3个中西部地区城市的GDP增速会略高于3个东部地区城市。
其二,将在新一轮改革中承担更多责任,并在制度创新领域发挥引领作用。 作为区域的经济核心和引擎,国家区域中心城市将率先落实一系列经济改革举措,同时也将在区域经济体制创新方面充当改革先锋。
其三,将进一步加强与周边地区的合作。2013年中国宣布将在原有10个城市群的基础上再打造10个城市群,新增的城市群绝大多数地处中西部和东北地区,这将为相关区域引入更多竞争。随着新增城市群内部加快抱团发展,
国家区域中心城市也需要进一步加强与周边地区在产业配套、资源要素配置、交通网建设等领域的合作,发挥城市群的协同效应,进而保持并扩大自身竞争力和影响力。
其四,将更加注重科技创新、文化等软实力的培育。随着产业结构不断向高级化发展,国家区域中心城市传统的劳动力、资本、土地、能源等要素优势已不再突出,科技实力、文化凝聚力、政治影响力等软实力是未来提升城市竞争力的核心动力。2014年,国家区域中心城市间对科技、人才资源的争夺将更加激烈,对软实力提升的重视程度也将进一步加深。
2013年国家区域中心城市服务业发展的重点和行动
主要发展领域 2013年主要行动
政策规划
深圳 金融、互联网、地产、商贸 1.《深圳市支持金融业发展若干规定实施细则补充规定》
2. 《深圳市产业结构调整优化和产业导向目录》
南京 商贸、金融、旅游 1.《2012年南京市服务业发展目标及服务业重大项目计划》
2.《关于加快南京旅游产业转型升级的意见》
成都 软件、物流、外贸 1.《2013成都市现代物流业发展白皮书》
2.《成都市建设区域性国际贸易中心城市行动方案(2013―
2017年)》
西安 软件、旅游、商贸、物流、 1.《西安市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快发展旅游业的若意见》
2. 《西安市旅游发展总体规划(修编)》(2013―2020)
武汉 信息服务、金融、电子商务 为打造中部地区的金融中心,了《武汉金融改革创新总体
方案》和《武汉区域金融中心建设总体规划(2013-202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