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科技创新与管理创新

科技创新与管理创新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科技创新与管理创新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科技创新与管理创新范文第1篇

关键词 科技项目;项目管理;创新

中图分类号G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13)90-0008-02

为了充分发挥云南藏区生物资源多样性优势,切实提高云南迪庆藏族自治州的核心竞争力,围绕国家科技发展目标及迪庆藏族自治州的实际情况组织科技项目,是推动当地社会经济发展的重大举措。不同于一般的研究开发,科技项目是在核心技术突破和资源集成的基础上,在一定时间内完成重大战略产品、关键共性技术或重大工程等攻关目标,以实现重大发展及突破的研究项目。总的来说,科技项目关系重大,所涉及到的因素也十分复杂,这些都对管理创新提出了新的要求。为了确保迪庆州科技项目目标的圆满完成,并在科技项目实施的实际过程中提升本地区的科技创新能力,政府部门、科研单位及有关责任人做出了积极的尝试与探索。

1 迪庆州创新科技项目管理的重大意义

科技项目是科学技术研究活动的基本单元,也是科研管理的重要对象。现代科技项目管理是一项系统工程,是包括市场调查、项目立项、中期评价、项目评价、成果推广等运作程序的动态过程。加强科技项目管理实效性,切实提高技术创新水平是扩大并巩固科技项目成果的重要措施。近年来,迪庆州科技局始终坚持“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理念,坚决贯彻科学发展观和新时期我国“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科技工作方针,突出“生态立州、文化兴州、产业强州”的发展思路和跨越发展的主题,积极围绕地方产业政策在农、林、牧、生物资源、生态环境保护等重点领域申报科技项目,有效推进科技项目管理创新,对于增加迪庆州产业发展技术储备,提高产业技术水平,优化产业结构、提升当地群众科技文化素质,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起到了明显的推动作用,实现了本地区的全面、科学化、可持续发展。

2 迪庆州创新科技项目管理的几个关键点

贯彻实施“科教兴州”的发展战略,推进迪庆州科技项目管理创新发展,是有效推进科技项目的组织、安排和落实,促使科研活动与实践、生产及市场相结合的重要前提。管理观念创新、管理手段创新、管理制度创新是科技项目管理的重要内容和关键点,也是真正实现管理创新的切入点。

2.1科技项目管理观念创新

观念创新是实现管理创新的重要前提。科技管理部门、科研机构及管理人员应当转变管理思维,确立全局发展观念,强化前瞻意识和创新意识,正确认识科技项目管理所面对的机遇与挑战,随时掌握科技项目发展的社会环境,制订和实施科技发展规划,引导广大的科技人员始终保持开放进取的状态,不断开创科技项目管理的新局面。

2.2科技项目管理手段创新

手段是实现科技项目管理的路径。一方面,要实现管理技术创新。要紧紧跟随时展,借助现代化信息手段,实现科技项目管理的信息化发展,提高科技项目管理效率;另一方面,要实现管理方法创新。要打破以往僵化、停滞的管理模式,通过公正、客观的评价手段,激发广大科技人员的工作热情。

2.3科技项目管理制度创新

制度是实现科技项目管理有序化发展的重要依据。迪庆地区应当建立起一整套系统、完整而适应时展的管理制度。首先,完善科研项目评价制度,从统筹发展、未来前景、社会效益等方面对科技项目进行综合全面的衡量与考察,提高科研项目管理效率;其次,完善科研项目管理机制,从科研成果的时代性、有效性对科研人员进行全面的衡量与考察,激发广大科研人员的工作热情。

3 迪庆州创新科技项目管理的相关策略

迪庆州在实施科技项目管理进程中,在实现观念创新、手段创新、制度创新的基础上,采取推进信息化进程、加强科研队伍建设、实现市场无缝对接等策略,为创新科技项目管理做出了积极的努力。

3.1以管理信息化作为创新科技项目管理的突破口

信息化技术是提高科技项目管理效率的重要手段。将科技项目中的相关资料、重要数据、有效信息录入微机,借助相关软件对这些资料、数据和信息进行全面整理和分析,并以一种极为直观的方式展示分析结论,充分提高了项目管理的效率,对于科技项目发展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3.2以科研队伍建设作为创新科技项目管理的支撑点

科研人员是科技项目管理的具体参与者与支持者,综合素质高、业务能力强的科技人员,将有力地推动科技项目的实施与管理。首先,要选聘、用好并留住优秀的科技人员,充实科技人员队伍,使他们为迪庆地区科技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其次,要为科技人员提供提升自己的学习培训机会,为他们搭建起实现自身价值的平台,使科技队伍发展具有可持续性;其次,要善于利用“外脑”,学会找“老师”,与科技密集型机构,如高校等,联手创新,“盘活”和优化科技存量。

3.3以与市场实现对接作为创新科技项目管理的落脚点

成果转化,即成果最终应用于社会生产实践,并创造出一定的社会价值和经济价值。科技项目与市场实现“无缝”对接,是科研成果迅速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真正发挥科技优势的有效路径,对于提升科技项目的实效性有积极作用,也是推进科技项目管理创新的最终目标。科技管理部门及科研单位要加快科技研究进程,同时也要避免将科技研究成果“高高挂起”,要促使科研成果与生产商及市场“零距离”接触,让成果惠及大众,这才是实现管理创新、开展科技项目的最终目标。

科技项目是迪庆州发展的重要抓手,创新科技项目管理是提高项目效率、促进迪庆地区发展的重要措施。政府部门和科研单位要结合本地区生物资源的实际情况,采用先进的科学方法和管理技术对科技项目的市场调研、立项、管理及成果推广等环节进行统筹规划和有效控制,为推动地区经济的全面发展做出新的更大贡献。

参考文献

[1]胡红亮,周萍,龚春红.中国科技计划项目管理现状与对策[J].科技管理研究,2006(8).

科技创新与管理创新范文第2篇

关键词 科技创新 创新型人才 实验室管理模式 开放实验室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College Students'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and Laboratory Management Mode

WANG Chuncheng

(Yulin University, Yulin, Shaanxi 719000)

Abstract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projects for college students is an important way to implement the Party's education policy, cultivating innovative talents purpose applications. This article is in my school in order to achieve this objective, the research carried out under the management of innovation premise, summed up some of the problems that exist in the current open experiments, analysis of the current status of the experimental teaching innovation project can not meet the technological reasons, students' scientific innovation and laboratory management model are discussed.

Key words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innovative talents; laboratory management mode; open laboratory

0 引言

培养创新型应用人才是我国高等教育(特别是地方性高校)的主要任务之一,开展大学生科技创新项目是培养创新型应用人才的重要途径,因此开展这一项目已经成为高校教育教学过程中的一项重要内容。

1 大学生科技创新对实验室管理模式的要求

1.1 完善的实验室建设机制是基础

面向大学生开展的科技创新的实验教学,需要专业的实验教学和实践操作的平台,包括实验室场地和设备、实验教学内容与方法、师资队伍以及督导机制。健全的机制和比较完善的实验平台,可以为大学生科技创新项目创造有利的条件,保证创新项目的各个环节能方便、高效地运行。

1.2 “双师型”教师队伍是实验的保障

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作用,决定不仅能够在思维上对学生开启灵感,激发他们对科技创新的浓厚兴趣,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更能够在实践技能上进行熟练指导和全面提升,帮助他们将所学知识从广度和深度上提高一个层次,减少他们对开展创新项目的盲目性和项目过程的随意性,提高他们的创新能力。因此,具有一支创新意识较强的高素质的“双师型”教师队伍是开展科技创新项目的基本保障。

1.3 科学合理的实验内容是关键

从实现大学生科技创新的思路出发,结合他们的专业特点和掌握的实验技能设计开放实验,设计的实验项目要体现内容的自选性、设计性、专业性、应用性及研究性,这样才有利于激发学习兴趣,开发创新意识,培养创新思维,锻炼自主学习能力,达到提高综合应用能力。

2 科技创新与实验室管理模式的探讨

2.1 目前开放性实验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

(1)应有的重视程度不够。不少些人认为开放性实验是正常教学任务之外的内容,由于需要额外的人力、物力等投入,却难以在短期内取得明显的效果。所以,一般对于开放性实验总是有计划无落实、有安排无检查、有实验无效果(至少效果不明显),没有体现开放性实验的意义。

(2)参与学生数量不多。开放性实验是配合高等教育培养目的,而针对大学生开展的创新实验项目,通过开放实验提高他们的综合应用能力。但由于种种原因,大学生们普遍对学校有开放性实验知道不多,对真正开放性实验的意义认识不够。加之不少学生对实验本身就不感兴趣,重理论轻实践,致使参与实验的人数并不多,严重影响培养目标的贯彻执行。

(3)实验条件和设施较差。由于学校办学经费缺少,实验条件和设施较差,教学计划内的实验勉强开设,而另外开出的开放性实验项目从哪一方面也无法满足教学要求。

(4)学生做的实验重复验证的多,创新性实验很少。学生做的开放性实验应是创新性的项目,开设的目的在于激发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的素质,提高他们的创新能力,但不少学校将开放性实验变成了弥补指导性实验的不足的补充。

(5)指导教师短缺,以及对开放性实验存在误解。开放性实验的指导教师应该是“双师型”教师,但“双师型”教师严重短缺,指导力量不足,另一方面一些人对开放实验也存在误解,甚至有抵触思想。其实大家应该知道,如果没有专职教师的指导,大学生做的开放性实验将具有很大的盲目性和随机性,因而也很难有所成效。

(6)开放实验制度和管理都不到位。对于开设了开放性实验项目的一些学校,但实验室管理制度不健全,既没有科学合理的教学计划,也没有完备的考核办法,所以对大学生做开放性实验就没有具体的要求,学生想怎么干就(下转第221页)(上接第210页)干什么,基本处于完全自由的“开放”状态,导致管理无序、器材和实验耗材浪费严重,最终开放实验的目的和效果也无法实现。

2.2 开放性实验的改革和管理模式的探索

(1)提高对开放性实验认识的重要性。积极宣传开放性实验的重要意义,营造重视实验教学、重视开放性实验项目的浓厚氛围,从根本上转变学生只重理论、轻视实验的现象,使学生真正从思想上转变认识,积极从行动上投入到开放实验中去,从而确立开放实验教学的特殊地位。

(2)健全管理制度,保障开放实验有序进行。修改不适合开放实验的有关制度,制定符合实际的管理制度,组织专人制定开放性实验项目管理方案,并在实验时间和场地等方面予以充分的保证,严格按照相关的规章制度执行,使开放实验教学过程有章可循、有规可依,保障开放性实验教学成果。

(3)培养足够数量的“双师型”教师。“双师型”教师是实验实践教学过程中的关键,教师的业务素质、操作技能和责任心决定大学生做开放性实验水平高低和成效的大小,每学期之初,结合专业特色和学生的要求,指导教师根据专业特点、社会需求和学生状况,列出一些创新实验项目,然后交由学生讨论,让学生自己选择项目,老师负责审查学生根据项目要求设计的实验方案是否合理、可行,帮助他们最终制定创新实验项目。对学生实验操作过程中的疑难问题进行讨论解决。学生每做完实验项目,根据实验情况撰写详实的创新性实验项目报告,由指导教师组织有关人员和实验学生在综合分析的情况下评议该项目,及时提出改进建议,以便提高实验效果、保证实验质量,达到实验目的。

(4)加强基础实验教学的管理。由于创新性实验项目是在学生一定的学习基础上开设的,所以在基础实验教学中,要加强对学生基本实验技能的培养与训练,引导学生养成注重观察实验现象、善于发现实验过程中的问题、勇于解决问题的良好习惯,为学生进行开放性实验奠定良好的基础。教师在积极探索教学方式的同时,要彻底转变观念,要坚持以学生为本,积极发挥他们的主体作用,调动他们的主观能动性,使开放性实验项目真正成为学生自己的学习、研究阵地,为实现自己美好的明天打好基础。

(5)开放实验教学和开放实验室。开放实验教学和开放实验室是学生开展创新性项目的基本平台,是当前高校实验教学改革的主要内容,也是有效的实验室管理模式。我校目前开展的实验教学改革(包括开放性实验室),应该在广泛调研的基础上,进行实验室管理形式、实验时间与空间的开放以及实验内容的开放等方面的工作,真正体现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在发挥学生的主观作用的同时,锻炼学生的组织能力、思维能力、动手能力、科研能力和自我管理能力,进而为大学生科技创新项目的全面开展开辟出一条行之有效的道路,进而实现培养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目的。

3 结束语

科技创新与管理创新范文第3篇

0 前言

电是人们生活中常用的一种能源,是人们日常生活的基本保障之一。电在人们的生活中应用的更加广泛,所以电力生产是社会生活的基础,对于电力生产的管理是保障人们生活的途径之一,同样也是维护电力企业生存发展的举措。为了满足社会的发展,人们生活的需要,需要电力公司加紧科技创新,以保障国民经济和社会大局的稳定,同时促进电力公司的发展。

1 电力企业的现状

随着电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人民、政府以及国家愈发认识到电在生活中的重要地位。为了满足日益发展的社会需求,响应国家的号召,近年来,电力企业不断加大对电力企业科技创新项目的投入,通过对电力企业科技项目的设计、对过程进行管控和疏导,来推动电力企业在技术领域取得一定的进展,通过技术革新来解决生产生活中产生的实际问题。

现阶段,我国政府鼓励电力企业进行创新,尤其是在科学领域的创新。通过一定的市场调查,宏观调控,注重对电力企业的利益引导,通过建立相关的鼓励机制来构建科技人才队伍,积极展示科研成果以及进行表彰活动,调动科研人员的积极性、创造性,发挥科技人员的最大价值,从人才角度解决科技创新的问题。

电力企业的科技创新着眼于为了促进社会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以及技术效益。虽然在社会大环境下电力企业科技创新呈蓬勃发展之势,但依旧存在许多问题[1]。

社会的发展,对于企业的要求越来越高,需要企业进行调整,进行科技创新。但是一些电力企业依旧存在一些问题,例如对科技创新的认识还不够彻底,对于企业而言,为了适应社会的需求,科技创新是企业发展的根本需求,科技兴企才是企业发展的根本宗旨。所以电力企业在进行科技创新体系的建设过程中,要优先发展技术,通过技术革新根据市场的变化趋势结合自身发展状况来制定相关的发展方针,来指导企业自身的发展。

2 电力企业的科技创新与管理方向

在认识了科技兴企的重要性后,要根据社会现实制定相应的企业发展规划。首先要重视科研队伍的作用,重视对科研人才的培养,提高对创新型人才的认知,以应对电力公司体制改革将会出现的问题[2]。电力公司应认识到技术及创新型人才对于企业发展的推动作用,所以应该培养出一批符合电力行业特点的有系统的创新型人才,从企业的核心能力出发,让创新型人才成为具备创新意识、创新能力与创新素质的能够地理自主地运用相关知识进行科研的人才,从根本上解决技术上的问题。

之外,要把科研成果及时转化到电力企业的生产中去,避免工作成果转化落后导致工作进程严重落后。实现科技成果与市场需求相配合的和谐场面,要把科研成果的转化要符合市场的需求,对于电力企业来说要保证企业产品是先进技术的集成,要认识到市场是业主也就是人民的需求,是专业技术的体现,是市场的需求。

还要制定科学、客观的企业规划,全面客观的对外界环境,自身的发展需要,进行合理、客观的分析与评价,找到自身的不足与差距,清楚明白地反思自己,从而确定自己发展的目标,找准方向确定要开展的工作[3]。规划工作时,要认清企业的现状,要从覆盖全企业的技术领域出发,敢于暴露缺点,发现缺点,才能改正不足,在方向上明确科学发展的目标,确定要开展的工作。要牢记住,科学技术的发展与生产是紧密结合的,电力企业的科技创新是为了电力企业的发展,反之电力企业的发展依托与科技的创新,所以决不能脱离电力企业的自身发展需要去单独搞科技创新。明确科技创新与生产的关系,认识到科技创新与生产应该是来源于生产发生转变到成为服务生产到最终的引领生产。

科技创新的首要目的在于保证生产,也要解决生产过程中要面临的技术问题。所以,科技创新要满足生产的需要,但是不能满足于这种现状,而是应该在满足生产的需求之后,仍要加以创新,要保证创新的成果要超越生产的需求,要有更多的额外价值,加强企业系统内部资源的优势,充分发挥科技创新的积极力量。

3 电力企业发展过程中面临的挑战与机遇

随着市场结构的变化,电力企业也面临着组织结构的变革、管理模式的变革,也对企业的发展提出了科技管理工作的新课题。时代的发展,使企业在发展前景上提出了一定的发展景愿,迫切地需要提升企业在社会中所处的地位。但是迫切的需要仍面临挑战,科技创新并没有全面的推广实施,科技力量仍然薄弱,并不能满足于发展需要。

企业的管理模式有待优化,创新资源也有待整合,创新型服务水平也有待提升,新形势下电力企业发展的制约因素依旧存在。

但是,新形势下电力企业的发展也存在发展的优势。随着技术水平的整体提升,新能源的应用、大?网的运行、电网的优化等方面研究持续开展,为电力企业的发展提供了一定的技术优势,为电力企业的法自主发展、自主创新打下了良好的基础。除此之外,电力企业的发展也具有资源优势,例如拥有优良的试验设备、各级工作室,相关专家队伍的形成,设备的安全,人才的投入,都为新形势下电力企业的发展提供保障。

科技创新与管理创新范文第4篇

1 电力企业

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电力由原来的计划经济模式转入市场经济,在市场转化过程中,电力系统理念发生了重大变革,展现了全新的活力与生机,成为市场经济建设中不可缺少的组成。电力企业发展好坏,关系到国民经济建设,影响着人们的工作与生活,只有全面做好企业管理与创新,才能符合市场,满足发展环境需求。电力企业在市场重组中,企业体制机制模式主要是由发电厂进行电能生产,然后再由输电线路传输到各个变电站,最后经由输电线路传输至配电站,通过配电线路传输至用电单位与家庭,保证人们用电需要。目前来看,针对电力设施修建、生产、收费、维护等组织单位,均为电力企业的一部分,形成综合性强的电力系统,企业系统称之为电力企业。

2 电力企业科技管理现状

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新能源不断出现,对电力市场形成冲击,导致了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特别是近年新能源、新材料、新设备的推广与应用速度加快,给电力企业带来了不小的压力,要想有效应对市场,则需要企业内部不断创新,积极应对形势,以更快的创新速度迎接挑战。电力企业改革不断深化过程中,对技术创新也时刻没有放松,当前,电力企业创新机制取得了一定成绩,推动了企业创新能力建设,获得了较大进步。电力企业作为技术型组织,对科技的关注度较高,所以说,科技项目才是电力企业科技管理与创新的实施点,是实现整个行业突破进展的关键,只有全面把握好技术核心要义,才能推进整体行业健康可持续发展。多年来,我国电力企业对科技项目不断研究和实践,获得了长足的发展,同时,也为电力企业后续发展奠定较好基础。

3 电力企业科技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3.1 电力企业科技管理结构问题

电力企业不断发展,但是随着形势的变化,原来的结构已经完全不适应现展建设,人员结构上分为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两大类。作为技术企业,技术人员占据了较多比重,而技术人员也分为工程技术人员和科研技术人员两大类,复杂的人员层次结构,使电力系统管理难度增加。管理人员与技术人员工作不协调,管理人员对技术人员实际工作不够了解,导致了外行管理内行的现象,使技术人员无法适应管理现状,形成了两层皮的问题,最终技术人员与管理人员矛盾重重,不利于电力企业科技管理与创新发展,阻碍了企业进步。

3.2 科技管理与创新制度冲突问题

电力企业也非常重视科技管理与创新,但是在发展过程中,没有经验,前期积累不多,一些制度不符合时代需求,不能有效形成管理效能,达不到管理效果。企业有关制度与现实问题产生冲突。这就直接造成了电力企业科技管理与创新发展整体效率低下,比如说,科技管理与创新实施中的项目审批,审批程序多,导致一些项目审批时间超过了项目预期,等审批下来后,项目已经过了最佳实施期,影响了电力企业科技管理与创新良性发展。

3.3 科技管理与创新项目发展单一

电力企业科技管理与创新项目不足,眼光不宽、发展单一的问题还影响企业创新发展。这种情况较为普遍,容易造成电力企业科技创新方面发展缓慢,没有良好的制度保证,后期推进无法进行,造成一些项目中断,项目单一性问题也导致了重复建设,出现的问题较多,技术研究单一性和片面性使项目深度挖掘不足,是电力企业项目发展中的大难题。

3.4 科技管理与创新人才发展计划较弱

人才是企业发展的关键要素,电力企业科技管理与创新,核心也是科技管理与创新人才,没有人才则谈不上创新发展,人才是技术创新的前提与动力。但是体制机制的影响和其他因素导致电力企业人才结构不稳定,出现了较多的断层。整体电力企业科技管理与创新人员年龄大的现象比较普遍,给电力创新带来危机与隐患。

4 电力企业科技管理与创新措施

4.1 优化电力企业科技管理结构

为了保证电力企业创新发展,则需要不断促进电力企业结构转变,通过对企业科技管理结构优化升级,对复杂工作简化处理,全面提高工作效能,对以往不适应新形势的部门进行合并,对人员做好精简分流,通过资源优化配置,达到结构设计合理科学的目标,节约能源,节省开支,确保电力企业快速发展,形成良好的科技管理与创新新机制。

4.2 加强电力企业内部资源利用

电力企业有着自身的良好优势,只有全面认识到企业优势,发挥企业长处,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赢得主动权。我国电力企业当前整体科技管理与创新发展形式较好,机遇较多,但是从外部环境看,不没有充分整合,如果通过对内部优势整合利用,吸引外部力量加入,则对电力企业创新发展是非常有利的。内部改善是根本出路,营造出良好的企业科技管理与创新氛围,不断推动电力企业对外竞争能力提升。

4.3 政府部门进行政策激励

要想推动电力企业发展,光靠内部创新动力不足,需要政府推动才能完成,如果单一由企业或个人推动,电力企业发展是非常缓慢的,在发展过程中,较多现实困难不能得到解决。政府部门需要发挥职能作用,有意识引导电力企业进行科技管理与创新,针对创新项目出台政策激励和支持,比如税收优惠、项目补贴、项目贷款等等,为电力企业科技管理与创新创造一个稳定的社会环境,促进电力企业科技管理与创新可持续发展。

4.4 加快研究成果落实

我国电力科技研究发展项目较多,成果丰富,一些项目已经取得了良好的实验成果。但是项目从实验室走向市场是需要过程的,影响因素较多,项目不能落地的问题严重阻碍了企业发展。我国电力企业需要不断提升自身竞争能力,加快对研究成果市场转化,积极进行研究成果实践与深度合作,不断积累实践研究经验,最终达到成果推进企业发展的根本目标。

4.5 设立电力企业科技项目研究平台

?力企业要想不断推动科技管理与创新,则需要加大投入,建立核心平台,针对项目问题不断完善,创新思路,对重点项目、行业负责人进行物质激励和奖励。对项目研究整体平台开放,不断推动项目发展,挖掘项目人才,建设成一个相互沟通协调发展的技术平台。

科技创新与管理创新范文第5篇

一、现阶段校本科研实践存在的问题

从科研管理角度看,在校本科研的管理实践中,不少学校未能避虚就实,远离浮躁,客观上存在着以下几点突出问题:

一是科研虚位的现象还是存在。部分学校领导嘴上说重视科研,行动上却脱节。即“说起来重要,干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的现象仍屡有出现。个别学校只关注市区科研项目评估的结果,但日常工作中,却把教科研放到一边,使教科研在学校中的地位虚化。

二是科研缺位的行为常常发生。一些学校在进行管理与实践中,眼界不够高,思路不够明,一些困扰学校的管理与教学难题一时难以破解,一个重要原因是不能摆正科研在学校工作中的正确定位,不能实现工作科研化、研究工作化。学校的办学局面很难打开,教师水平难以提高,教学效益难以提升,办学活力难以彰显。

三是科研定位的认识仍旧模糊。一些学校不能准确把握科研在学校办学中的定位,一些教师科研实践比较浮躁,对科研作用的认识模糊,体会不到科研给学校发展带来的甜头,认为“教科研是锦上添花,远水不解近渴”。在实践中,把科研工作放到了一边,使科研缺乏应有的立足之地。因此,学校要让科研真正为教育教学发展提供决策服务,为学校破解教学难题提供技术支撑,为锻造教师队伍提供专业引领。

四是科研错位的误区依然存在。不少学校科研上依旧存在唯功利的思想,为立项而立项,把做科研当成写论文,把搞课题看作是装门面,导致实践中的学校科研错位,追求形式化,使课题研究成为“塑料花”。因此,必须将困扰学校科研认识的问题“连根拔起”,使它彻底地暴露出来,还科研以真面目,为教学实践服务,为学校发展服务。

五是科研到位的意识显得薄弱。在科研的管理上,能“想到深处,站到高处,看到远处,做到实处”的学校还不够多。一些教师浮躁的情绪时有流露,在科研实施环节执行与落实不到位,因此学校科研管理的“到位”意识还有待加强。

二、着眼规范,提升校本科研管理实效性的基本策略

策略1,以视导为手段,规范课题实施的过程环节

进一步规范科研专项视导。为了推进学校科研工作,规范课题研究过程,加强课题研究的过程监控与指导,教科室可以制定“学校科研视导评估方案”,规范科研视导的程序,即“学校汇报,实地观摩,查看材料,对话交流,充实完善”。在视导的组织上,采取分层分类方式,将视导与检查结合,指导与对话并重,并适时邀请市、区教科所专家参与校级科研视导。这不仅有利于学校教科研管理工作常态化,同时为学校课题研究提供了诊断与服务。

进一步落实课题常规管理。学校教科室切实完善市、区、校三级教育科研网络有序运作,加强各类课题的过程管理。一是完成课题年审申报,严格执行对省、市级规划课题的年审制度。二是完成课题开题论证,督促和帮助教师完成了“十一五”省、市立项课题的开题论证工作。三是规范各类课题的计划管理,明确将课题研究计划纳入到学校科研常规管理工作当中,把其列为学校教科研先进个人和集体评选的条件之一。

策略2,以评比为杠杆,推进教师教科研的普及推广

扎实做好论文评比的组织。学校教科室重视发挥科研成果评估的激励与调控功能,认真组织好年度省、市级教学论文、教育案例及教育叙事评选的组织与推荐工作。

精心做好科研成果的评审。为了推动学校开展科研工作,鼓励教师总结教学经验,引导学校积极开展素质教育实践,组织“教育科研成果评选”活动,促进了学校对自身科研成果的梳理,也推动了教师对自身科研经验的总结。

积极参与省市校本课程评比。校本课程作为新课程实施的亮点,得到一线教师的重视。由于课程开发经验与资源条件的限制,校本课程建设又成为学校课程建设的一个难点。在教科室的直接指导下,学校诸多校本课程通过开发、研讨、修订、完善、评比等方式,加快了课程建设。

策略3,以能力为基点,加强区校教科室的内涵发展

苦练内功,以组织建设促进自身科研能力提升。贴近一线,不断创新科研管理机制。教科室科研管理人员深入备课组进行“科研实践周”活动,使教科室成员了解一线教师对教育科研的态度、教育科研知识掌握的程度、参与教育科研的情况以及对教育科研的困惑与期望等,为学校教科研管理积累第一手科研信息。

锻炼内功,不断提升科研管理品质。学校教科室科研员定期学习教育理论,了解最新科研动态。同时采取“以评促建,以评促改”的思路,加强了自身组织建设,着力提升学校教科室科研管理品质。

课题引领,不断提高科研实践水平。“打铁还需自身硬”。学校教科室将管理工作与科研工作有机结合,采取“工作研究化,研究工作化”策略,通过课题引领解决工作中的问题,同时在研究中提升自身科研水平。

深入一线,为教师提供跟进式服务。

从全校看,教科室主任在工作中,深入一线,服务教师,对教师研究课题采取跟进式服务,为教师收集科研资料,提供科研信息,还开展校本科研培训,做好科研示范指导,为教师专业发展提供支撑作用。

策略4,以重点为龙头,发挥品牌课题的示范效应

依托亮点,扎实推进“个人课题”。南京市教科所提出了“一主两翼”的科研发展策略,一主即以“个人课题”为主。学校坚持基于教师专业发展需要,把教师的“个人课题”作为普及学校教科研的亮点,重点推进,着重指导。学校根据“个人课题”的数量及研究质量,评出“个人课题”研究先进学校。目前,已经初步建构了市、区、校三级“个人课题”网络,积累了一些“个人课题”管理制度和初步经验,教师参与研究的热情高涨。

扶持重点,精心打造品牌课题。一是强化课题品牌意识。为了提升学校的教科研品质,教科室立足学校已有项目品牌进行科研扶持,使这些课题的影响力和品牌效应得到更充分的发挥,让课题逐渐在全市乃至全省产生影响,成为学校教科研的名片。二是构建市区科研基地网络。教科研基地学校是推进区域性科研工作的重要载体。目前,学校初步形成市区教科研基地两个层次。通过市区两级教科研基地学校的网络构建,以及点面结合的推进,让教育科研具有丰富的实践土壤,也有力地推进科研基地学校科研骨干的发展。三是不断追求科研的高品质。多年来,学校始终关注课题研究品质的提升,避免课题研究流于形式,提出了“钻得深,研得透,品质高”的要求,努力打造高水平的研究型团队。从实践效果看,扎实的科研工作不但推动了学校教师的专业发展,而且真正起到了科研辐射和引领作用,扩大了学校在外界的美誉度和学术影响力。

策略5,以队伍为根本,加强科研骨干的培训指导

抓好教科室主任队伍的科研能力培训。一是采取以会代训的模式,继续办好教师科研骨干培训班。我们将工作与培训结合,指导与培训并重,先后邀请了科研专家做学术讲座,为教师提供了及时的科研指导。二是聚焦科研活动主题,围绕“如何促进教研和科研的有效融合”主题,召开了科研主题研讨。三是以课例引领,实地观摩为手段,围绕“个人课题与学科教学融合”专题,组织各学科进行了专题研究展示与交流。

策略6,以研讨为手段,推进科研的交流分享

瞄准课堂,以研促教,积极推进科研与教研融合。一是适时组织“个人课题”研究经验分享会。举办市级“个人课题”交流会。交流会上,教师围绕“课题是什么”“为什么做课题”“如何做课题”进行阐述,将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严谨生动、充满智慧,为其他课题研究者提供借鉴。二是开展“个人课题”与学科教学融合研究。学校教科室将“个人课题”与学科教学进行整合,进行了“个人课题”与学科教学有效整合的研讨交流会。研讨中,以课堂教学为展示平台,进行了“个人课题与课堂教学整合”研究课展示,进行了深度交流。三是尝试相似课题的联动研讨。学校教科室策划、组织“个人课题”中相似课题的联动研讨,即如何从不同的角度对相似课题进行集中研讨。三位教师就相似的“个人课题”介绍了他们的研究心得,使教师进一步认识到“个人课题”只有和教师的课堂教学紧密联系,才能彰显生命的活力。因此,课题的联动研讨,要引导教师带着问题的意识进入课堂,采取研究的态度进行实践,努力让课堂焕发出研究活力。

放眼校外,合作分享,切实加强同行的经验交流。为了避免“只顾埋头干活,不管抬头看路”的尴尬,学校教科室增强学习意识,虚心向同行学习和取经,不断拓宽眼界。围绕“科研绩效评估”主题,与兄弟学校之间对流。通过互动研讨,既促进了城区之间的经验分享,也拓宽了学校教科研的管理思路。

策略7,以刊物为窗口,做好科研经验的交流宣传

扎扎实实办好属于教师自己的刊物。为了认真总结一线教师的教研与科研经验,充分宣传一线教师的科研成果,为更多的教师搭建展示的舞台,同时为了给一线教师提供快餐化、便捷式的科研信息,做好科研方法指导,学校教科室创办校内的科研期刊,为一线教师从事科研提供了一些便捷的科研资讯信息。

三、加快校本科研管理机制创新的基本设想

设想1,着力推进科研培训,提升教师科研素养。进一步发挥教科室作用,科学谋划,积极实践,依托区教育学会,整合各类资源,引进科研专家,为全校教师分层分类进行专题培训,推动教师的理论学习兴趣,唤醒教师的科研意识,提升教师科研的基本素养,推动群众性科研活动的普及与开展。

设想2,倾心研究,努力让教师成为研究者。积极开展教师的教科研普及,引导教师关注教学中的问题,依托“个人课题”,教育叙事研究、案例研究把教师的研究视角转向以自我问题为对象的行动研究,引导教师以课堂为现场,以教学为核心,以学生为中心,加强实践反思,开展“草根式”研究,切实解决自身工作中的实际问题,真正提升教学效益,走向研究、学习、工作的深度融合,从而实现教师生命质量新的跃迁。

设想3,科学管理,尝试建构符合校情的科研管理体系。从提高学校科研管理的品质入手,充分发挥学校的科研基地、市项目研究中心、研究所的科研引领作用,以效能为目标,以效益为根本、构建三级课题管理网络,进一步实践“科研金字塔”模型,制定“学校教科研手册”,推进科研管理的规范化、制度化与科学化。

设想4,锻造队伍,发挥科研骨干的示范引领作用。学校教科研工作应坚持以队伍建设为本,夯实群众性科研的实践基础,通过搭建平台,提供舞台,让更多的科研骨干发挥示范引领作用。通过科学评估,抓好科研的“落地”行动,促进学校科研从“天上落到地上”,引导学校以教师的教科研为根本,培养求真务实的科研态度,走好科研工作的每一步。

设想5,区域合作,建设高水平科研团队。充分发挥学校品牌课题的辐射作用,加强区域内学校合作与交流,依托品牌课题,通过建立科研联盟或研究项目团队,促进学校与同行之间的纵向交流,共享科研资源,精心打造科研骨干团队,从而促进学校自身教科研的均衡发展与内涵提升。

设想6,依托技术,尝试网络科研的思路创新。学校教科室应充分利用网络的资源优势,依托教育网和教育叙事平台,借助QQ等网络群组的功能,创新网络科研实践,通过网络平台的交互作用,进一步营造浓郁的学校教科研氛围,形成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科研学习共同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