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农业旅游发展规划

农业旅游发展规划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农业旅游发展规划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农业旅游发展规划

农业旅游发展规划范文第1篇

一、亮点纷呈

1.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的主题活动已经成为该市旅游市场的节庆品牌。如赣南国际脐橙节、会昌米粉节、赣县的客家文化节等旅游节庆活动,既推动了优势产业发展,又促进了地方经济繁荣,充分展现了赣州休闲农业的品牌特色。

2.星级示范的创建已成为该市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发展的典范。2013年以来,全市涌现了一批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星级和示范企业,不断丰富和拓展了休闲农业功能和文化内涵。2013年,该市石城县成功创建为全国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示范县,赣县成功创建为全省休闲农业示范县,江西省红土娃现代农业示范园、赣县寨九坳风景区等6个企业成功创建为全省休闲农业示范点。截至2013年底,该市成功创建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1个,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点1个,全省休闲农业示范县2个,全省休闲农业示范点18个。同时,定南县九曲明峻度假村获得2013年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五星级企业;石城县的荷花、崇义县的上堡梯田、信丰县的脐橙3个公众喜爱的农事景观,被国家农业部认定为2013年中国最美的田园。

二、举措得力

1.强化规范管理。为了进一步深化该市休闲农业规范管理,2013年初,市农粮局出台下发了《赣州市2013年休闲农业工作意见》,为各县(市、区)理清发展思路、明确工作重点起到了很强的指导作用。各县(市、区)把握《意见》精神,结合本地实际,进一步理清工作思路,突出重点,打造产业特点,涌现了赣县桃花岛、嘉汇现代农业科技园、宁都东龙古村等一大批休闲农业先进典型。同时石城、大余、赣县等县以县政府名义出台了推动休闲农业发展意见,初步形成了“政府支持、多方协作、上下努力、共同推进”的工作格局。

2.强化规划编制。组织专门力量在对全市休闲农业发展情况进行调研摸底的基础上,完成了《赣州市2013-2020年休闲农业发展规划》的编制工作,目前该规划已通过批准执行;研究制定了休闲农业统计指标体系。各县(市、区)也相继编制了休闲农业发展规划。

3.强化部门合作。市农粮局、市旅游局等部门不断加强沟通和协作,形成了共同推动全市休闲农业发展的合力。为落实国务院振兴苏区发展意见,市农粮局积极配合市旅游局编制《赣州市百里脐橙观光带发展规划》。

4.强化业务培训。2013年,该市举办休闲农业从业人员培训班2期,培训从业人员500余人。通过培训,全市休闲农业从业人员的管理服务水平有了很大提高。

5.强化宣传推介。充分利用各类媒体,加强了对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的宣传推介。在江西农业信息网开设的休闲农业专栏中,全市展示了12多家规模企业的风采,起到了较好的效果。

三、方向明确

1.进一步总结提升,重点开发八类休闲农业。依托赣州农村和农业良好的生态、生活和生产等“三生”资源,重点发展以下类型的休闲农业:①以田园花果为资源,发展体验型的田园游;②以江河湖泊为资源,发展垂钓型的垂乐游;③以农耕文化为资源,发展体验型的科普游;④以古村古树古宅为资源,发展观光型的农家游;⑤以民族民风民情为资源,发展观赏型的欢乐游;⑥以名胜景区景观为资源,发展度假型的观光游;⑦以都市周边环境为资源,发展休闲型的购物游;⑧以农业生产基地为资源,发展品尝型的采摘游。

2.加紧实施发展规划。以《赣州市2013-2020年休闲农业发展规划》为主线,并与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农业发规划、环境保护规划和旅游产业规划有机结合,实施全市休闲农业发展规划。到2020年,全市重点培育5个省级休闲农业示范县,40个省级休闲农业示范点。

3.建立与大旅游相配合的休闲农业发展机制。市农粮局已成立专门办事机构与省农业厅衔接,建立休闲农业投入机制;争取政府与部门加大对休闲农业基础设施和配套项目建设的投入;研究制定休闲农业企业经营管理规范与标准;加强行业管理、行业自律和服务组织建设。今年该市打算在休闲农业发展较好的地方,继续予以产业项目倾斜。

4.强化创业就业人才培训。各级农业部门要依托“阳光工程”,将休闲农业人才培养工作纳入本部门工作计划,重点开展对休闲农业发展带头人、经营户和专业技术人员的培训。2014年,该市将在“阳光工程”技能培训计划中培训休闲农业服务人员1000人次。

5.完善市场营销与推介。创新营销方式,广泛利用新闻媒体和大型会展,有计划、有重点地进行宣传推介。今年将继续筹划各类农业旅游与农事节庆、节会活动,特别是进一步配合相关部门办好赣州国际脐橙节。

农业旅游发展规划范文第2篇

关键词 :广西北海白龙村 白龙珍珠城 旅游发展规划

1.白龙村概况

白龙村是南珠历史七大古珠池之一,也是“国宝”南珠的发源地。白龙村位于北海市营盘镇的西侧,距离镇区约15公里、福成机场18公里、北海市主城区22.5公里。白龙村建于明朝初期,距今已有五百多年的历史,村内历史遗迹较多,建筑遗产丰富,建筑类型众多,保存情况较好,具有较高的历史、文化、艺术价值和保护价值。目前,村庄建设和发展仍以传统农业为主,没有将特有的历史文化特色和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发展的动力。

2. 白龙村旅游资源构成及评价

2.1 旅游资源构成

白龙村地处亚热带气候区,村落拥有良好的海湾和红树林资源,村内拥有丰富的遗址遗迹和浓厚的南珠文化及家文化。按照《旅游资源分类调查与评价》(GB/T18972-2003),白龙村的旅游资源由地文景观、水域风光、生物景观、天象与气候景观、建筑与设施、旅游商品和人文活动7个主类,11个亚类,17个资源单体构成,资源单体的评价得分如表2.1。其中,五级资源2个(90-100分)、四级3个(75-89分)、三级6个(60-74分)、二级4个(45-59分)、一级2个(30-44分)。村内旅游资源数目较多,总体质量优良,特别是南珠原产地、白龙珍珠城遗址、七大珠池、白龙湾、白龙海滩等资源,特色比较明显、突出,具有较高的旅游开发价值。

3.白龙村旅游发展规划

3.1 发展定位

在《北海市旅游发展总体规划(2012―2020)》中确定北海旅游发展格局为“一带两级三区四组团”,白龙珍珠城位于白龙珍珠文化旅游区,是白龙珍珠文化旅游的核心区。《北海市铁山港区营盘镇总体规划(2011-2030)》将白龙村定位为白龙珍珠城旅游度假区范围内的白龙珍珠古城特色景点和重要组成部分。

3.2 总体规划

依托资源和区位优势,以“南珠、古城、海湾、沙滩”四大吸引力要素,深入挖掘中国南珠发源地和南珠文化内涵,充分利用村内优美的自然生态景观资源,把白龙村建成旅游整体形象鲜明、服务设施齐全、综合效益较高的旅游型特色历史文化名村(如图3.1),[1-4]建成北部湾特色历史文化旅游的先导示范区。

3.3 功能区划分

规划将白龙村分为核心保护区、建设控制保护区和生态环境保护协调区3大区域和5个功能区(如图3.2)。①古城与古村特色街区,为核心保护区。该区对原有的珍珠巷和解放前的建筑进行保护与修缮,并根据文献的记载,对珍珠古城进行复原。②自然村落区,主要为较分散的民居区域,为建设控制区。该区不仅要保护原有的居民点,而且还要保护村民的传统生活方式及设施等,一方面为保障村民正常生活和提高生活质量,另一方面可作为旅游景点,游客体验地道的家生活。③旅游文化展示与游客集散区,主要包括规划的游客接待中心、教育广场、实景演出广场等,为建设控制区。该区主要向游客展示南珠文化,为游客表演大型的家文化和南珠文化节目。④珍珠加工和批发区,为了繁荣该村的珍珠产业和展示昔日的珍珠交易和加工场景,设置了珍珠加工作坊和珍珠批发市场。⑤珍珠主题公园区,该区为生态环境保护和协调区,包括有红树林观光、珍珠美容观光会所、海上游等旅游项目。

3.4 旅游线路规划

根据总体布局,为了满足不同游客的需求,[5]规划以下几条主要线路。①南珠文化休闲旅游线路:游客服务中心――珍珠产品展示销售一条街――珍珠公馆――西海寺――珍珠加工作坊――珍珠批发市场――宁海寺――古城门――太监庙――实景演出场馆――珍珠公园――七大珠池寻游。②古城遗址文化休闲旅游线路:游客服务中心――南珠名村教育广场――太监庙――古城门――残贝遗址――宁海寺――西海寺――珍珠公馆――珍珠产品展示销售一条街――牌坊。③家文化体验旅游线路:游客接待中心――牌坊――家文化生活体验区――庙会和节庆――南珠文化教育广场――实景演出广场――海上挖螺、捕鱼――农家果蔬园――家特色餐饮。④生态养生文化旅游线路:游客接待中心――珍珠美容养身会所――南珠公园――红树林――家果蔬园――家特色餐饮。

4.结束语

以白龙村的特色资源,通过旅游开发促进村庄产业结构的优化和升级,改变原有的以传统农业为主的发展模式,走一条保护与发展相结合的发展道路。不仅可保护和延续历史文化遗产,还可促进村落风貌整治、人居环境构建和文化环境营造,取得良好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

参考文献:

[1]张德祥.曲溪景区基础条件及旅游发展规划[J].城乡规划,2014(7):33-35.

[2]潘宜,程望杰.基于乡村旅游发展的村庄有机更新规划[J].乡村规划,2010(26):253-256.

[3]翁瑾.互补性、结构锁定与旅游发展规划[J].旅游学刊,2013(10):5-7.

农业旅游发展规划范文第3篇

关键词:伊通县;休闲旅游农业;经验;做法

中图分类号: F32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0432(2013)-08-05-1

1 伊通县发展休闲农业的主要经验

伊通县在发展休闲农业上,采取政府主导、市场化运作、社会广泛参与等措施,使休闲农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逐步发展起来。伊通县发展休闲农业的主要经验,主要有以下五个方面。

1.1 高度重视休闲农业工作

伊通县委政府都特别重视休闲农业发展,把其摆在了县域发展重中之重的位置,提出了“旅游强县”战略,即使主要领导工作变动,但发展战略不改,几任班子坚定不移地抓下去。制定了很多优惠政策,出台了促进旅游业发展的决定、办法和措施,鼓励支持客商、企业和个人发展旅游业。出台了加强行业管理的办法、条例,规范旅游业发展。乡镇和部门按照县委政府的要求,把旅游工作作为重要工作,各尽其职,各负其责,密切配合,形成了强大发展合力。

1.2 坚持规划先行

伊通县树立科学发展理念,坚持规划先行,先规划好,再发展,而且规划的起点高,标准高,品位高,几十年不落后。既制定了全县旅游总体发展规划,又制定了乡镇和景区发展规划;既有远景规划,又有中期和近期发展规划。在旅游规划上做到了大气魄、大手笔、大力度,促进了休闲农业大发展。

1.3 加大旅游投入

没有投放就难有发展。几年来,伊通县在旅游业上投入了大笔资金,用于旅游项目建设、基础设施建设、宣传推介、人员培训等,累计投入达到3亿元,均用于景区景点建设。在资金筹集上,坚持多条脚走路,多渠道投资,多元化发展,做到国家投资、政府投资、企业投资、个人投资、招商引资相结合。通过整合资金,盘活资产,推进了休闲农业的快速发展。

1.4 加强宣传推介

伊通县把宣传推介作为提升人气、扩大影响、拓展客源、招商引资、推动发展的重要举措,通过多种形式进行大力宣传推介。通过媒体宣传。进行全方位、多角度、立体式宣传报道。通过图册宣传。制作画册、图片、导游图等出版物,印制图册、宣传页,进行广泛推介。通过节庆活动进行宣传,如牧情谷景区经常举办萨满风情旅游节等。通过促销活动宣传,组织新闻单位、旅行社到县内采访观光,组织开展旅游风光摄影大赛等系列活动,提升旅游业整体形象。

1.5 强化旅游管理

伊通县出台了旅游管理条例和旅游管理办法,加强对旅游行业规范和管理。注重对旅游从业人员进行培训,建设一支高素质的旅游人才队伍。充分发挥职教中心作用,有计划地培训旅游从业人员,提高从业人员素质。不论是在景区景点,还是乘车、购物、住宿,都做到热情、周到、满意服务。可以说,随着休闲农业的不断发展,伊通县的文明程度和群众的文明素质都有了很大提高。

2 伊通县发展休闲农业的主要做法

2.1科学定位,明确伊通县休闲农业发展的基本方向

首先,伊通县把加快发展休闲农业做为推动民族文化名县建设的先导性战略,县委、县政府提出了建设生态、文明、富裕的民族文化名县的战略目标,并把发展休闲农业做为实现这个目标的一项重要措施。其次,立足资源、文化区位等优势,面向长春市,力争把自身打造成民族文化特色突出的长春市“后花园”。

2.2 突出特色,构建伊通县休闲农业发展的总体框架

伊通县对休闲农业资源进行优化整合,勾划出脉络清晰的休闲农业发展主线,建设一个特色突出、布局合理、内容丰富、优势互补的休闲农业发展体系。着力发展地域文化休闲农业。开展以展现东北各民族衣、食、住、行特点为内容的东北民俗活动,打造伊通县东北地域文化休闲农业。着力发展以农耕休闲度假为内容的绿色生态休闲农业。在开发建设了一批休闲度假村、餐饮娱乐等场所的同时,开发开展玩嘎拉哈、吃满族火锅和豆包、栽种绿色农副产品、满族狩猎、篝火晚会等活动,进一步丰富绿色生态旅游的内容,增加农耕休闲度假活动的吸引力。

2.3 加强运营,加快推进我县休闲农业的深度开发

伊通县加强了满族民俗休闲农业的深度开发。开发生产以体现满族特色的服饰产品、餐饮用品、小工艺品等。加强了农副土特产品的深度开发和包装。着重开发生产了一批具有伊通特色、富有满族特色的农副土特产品,精心包装和打造,创出了品牌。如伊通县生产的满族服饰,在上海世博会进行了展示,产品已经销往国外。还重点解决了“游”“娱”“吃”“住”“行”的问题,不断加强休闲农业发展的基础设施建设。

2.4 统筹协调,建立休闲农业与其他产业联动机制

农业旅游发展规划范文第4篇

一、新乡市休闲农业发展现状

新乡市坐落在河南省北部,南临黄河,北依太行山,地理位置优越。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驰名的农业及名优特农产品、充足的劳动力,造就了新乡美丽而丰富的休闲农业资源。

近年来,休闲农业在新乡市得到迅速发展,休闲农业模式也不断丰富,经营水平和经济效益不断提高。目前,比较成功的模式主要有四种:一是田园农业休闲模式。以农村田园景观、农业生产活动和特色农产品为休闲吸引物,开发农业游、林果游、花卉游、渔业游、牧业游等不同特色的主题休闲活动,满足游客体验农业、回归自然的心理需求。成功例子主要有卫辉市唐庄的万亩桃园、封丘县的万亩金银花、新乡县龙泉的千亩黄金梨园等田园农业游,获嘉县花卉、长垣县仪隆观赏林苗圃等园林观光游,牧野区的家庭菜园开心农场的务农体验游等。二是农家乐休闲模式。农民利用自家庭院、自己生产的农产品及周围的田园风光、自然景点,吸引游客前来吃、住、玩、游等休闲活动。主要分布在太行山区和城市郊区。主要有农业观光农家乐、民俗文化农家乐、民居型农家乐、休闲娱乐农家乐、食宿接待农家乐、农事参与农家乐。三是科普教育模式。利用农业观光园、农业标准化基地、农业产品和农史展览馆,为游客提供了解农业历史、学习农业技术、增长农业知识的旅游活动。成功例子主要有新乡县龙泉村的龙泉苑农业科技教育基地、观光休闲教育农业园、少儿教育农业基地、封丘县的美日康树莓博览园的农业博览园等。四是回归自然休闲模式。利用农村优美的自然景观、北太行的山水、绿色森林、黄河湿地的湖水,发展观山、赏景、登山、森林浴、滑雪、滑水等旅游活动,让游客感悟大自然、回归大自然。成功例子主要有森林公园、湿地公园、水上乐园、露宿营地、自然保护区。

目前,新乡市已建成以休闲度假、观赏观光、农事参与、农耕文化、高效农业、民俗风情为主的休闲农业点187个,从业人员3227人,年接待游客99.2万人,实现营业收入1.9亿元、利润9530万元,从业农民年均纯收入9750元,较新乡市农民平均纯收入高2000余元。

二、新乡市发展休闲农业的有利条件

(一)市场条件

休闲农业是紧扣时代脉搏的休闲方式,它能满足人们回归自然、放松身心、享受乡村风情、体验异质文化、购买生态产品的时尚需求,因此发展休闲农业有着广阔的市场前景。自2004年以来,通过“政府主导、市场化运作”的方式,利用各种渠道,采取多种形式宣传推介,新乡市域外游客比重由2004年的38%增加到目前的65%。随着新乡太行风采和国际水平攀岩基地为基础的旅游大发展,新乡市大力开拓国际市场,开发国际游专线,入境游将呈现爆发式增长。

(二)资源条件

新乡市自然环境优美、人文资源独特、农业资源得天独厚,对市场有强烈的吸引力。其资源优势包括:①丰富的原生态自然资源。②广阔而独特的产业体系。新乡市产业体系涵盖农业、渔业、种植业、养殖业等多种行业,并呈现出许多亮点。③独特的民俗文化和历史文化。新乡市民俗文化和历史文化内容丰富,原生性强,具有不可替代性和垄断性。

(三)社会条件

新乡市休闲农业的发展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认可与大力支持。其支持主要来自:①政府的支持。政府通过发展休闲农业来促进传统农业的转型升级和辅助解决三农问题,以促进农村经济社会的健康、快速发展。②金融体系和投资企业的支持。在政府的积极倡导和优惠政策引导下,为了迎合休闲农业迅猛发展的时代契机,金融机构和投资公司通过投资休闲农业的方式来达到资本增值的目的。③农村居民的支持。发展休闲农业可以让农民脱贫致富,因此农民对休闲农业的支持不言而喻。

三、新乡市休闲农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一)产业地位不突出

目前,传统农业在新乡农业经济体系中占主导地位,休闲农业处于自发状态。虽然近年来新乡积极推进高效农业和旅游业的发展,但对休闲农业的发展关注不够,并没有从政府层面确定休闲农业的产业地位,导致休闲农业成为农业和旅游业的“副产品”。

(二)缺乏科学的规划

政府和经营者对休闲农业的开发缺乏市场研究和科学规划,导致休闲农业产品类型单一、产品项目雷同。近年来,新乡开发的休闲农业园区大多为采摘园、观光园和农家乐等有限而雷同的产品形式,创新不足,特色不够,精品极少。

(三)休闲农业保障体系的缺失

休闲农业是一个融农业、旅游业、服务业等多种产业于一体的新兴产业,其经营管理涉及农业、旅游、环境、工商、质检、建设、国土、公安等政府部门,但是这些政府部门并没有一个针对休闲农业管理的统一标准和尺度,经常出现政出多门、多头管理和尺度不一的现象。新乡市的休闲农业经营管理人员绝大多数是农民。从整体上看素质偏低,服务意识缺乏,文化水平较低,也缺乏管理休闲农业相应的知识、技能和经验。

四、新乡市发展休闲农业的对策

(一)做好科学编制发展规划

组织编制新乡市休闲农业发展整体规划,并做好与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农业发展规划、生态功能区规划、城镇建设规划和旅游业发展规划的衔接,提高规划的整体性、前瞻性和延续性。结合农村沼气、乡村道路、人畜饮水、乡村清洁工程等支农项目,将“农家乐”“休闲度假农庄”等休闲农业建设纳入新农村建设统一规划,协调发展。

(二)着力培育多元化经营主体

鼓励各类经营主体通过对废弃园地、林地、荒地、荒山等进行开发整理,盘活集体存量土地,发展休闲农业。鼓励和支持各类资本以协作、参股、合作、独资、土地入股等多种形式参与休闲农业的发展。

(三)加强行业规范管理

结合本地实际,着手制定休闲农业相关行业标准和运行规则,重点在经营规模、从业资格、经营服务设施、环境保护、服务质量、经营项目等方面提出具体的标准和要求。

(四)加大财政金融政策扶持力度

要逐步建立“政府扶持、业主为主、社会参与”的休闲农业发展机制。安排休闲农业发展专项资金,重点扶持市级(包括市级)以上的休闲农业示范单位建设。加强金融信贷支持,鼓励金融机构为休闲农业发展提供信贷支持,简化审批手续,适当扩大担保物范围,满足休闲农业发展过程中的融资需求。

(五)加大宣传推介,扩大知名度

农业旅游发展规划范文第5篇

云雾镇地处贵定县最南端,交通便利,素有贵定“南大门”的美誉,天然具有发展现代农业和文化旅游融合发展的有利条件。云雾镇自然山水秀美奇俊、农业种植初具规模、所产“贡茶”历史悠久,将为云雾镇打造高效、优质,集“旅、农、茶”三位一体的现代农业产业园奠定坚实基础。云雾镇民族文化底蕴深厚,人文风情浓厚,主要居住有汉、苗和布依族等民族,各民族和谐相处,构成了云雾镇美丽的民族文化景观。云雾镇具有发展现代农业和文化旅游业的有利条件,云雾镇镇区周边土地面积有一定的规模,土地耕作条件好,经过多年发展,以茶叶为重点的山地农业发展布局已初具规模。夏榕高速公路的开通为未来园区物质流通创造了良好的物流环境。国家提倡大力发展家庭农场,和省委省政府作出在全省建立100个高效农业园区的发展规划,为发展现代农业提供了良好的政策环境。随着城镇化发展加快,农村人口流向城市越来越多,农村闲置土地逐渐增多,这为集约化经营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同时,云雾镇民族文化和历史文化资源厚重,以鸟王高原台地、云雾大坝田园风光、江比滨水等为代表的自然景观具有独特的个性和魅力。云雾镇地处黔中地区,具有良好的交通优势。苗族文化和布依文化已形成贵州最重要的旅游文化资源。云雾镇地处贵州古苗疆文化旅游走廊中心地带,紧邻贵州省省会城市贵阳,具有良好的旅游区位优势。

由于历史发展的原因,云雾镇存在着现代农业和文化旅游业发展的不利因素,民族文化和旅游业的发展及农业的发展现状不容乐观。云雾镇的农业、茶产业发展各行其道,没有充分结合旅游、观光的发展进行产业融合建设,虽然农业、茶产业有所发展,但和旅游产业发展互不搭界,产业融合水平低,制约了云雾镇产旅一体化的发展。考虑到旅游和农业、茶产业、民族文化有极强的关联性,应积极加强农业、茶产业、民族文化和旅游的协作和互动,使各个产业能够紧密成为一个整体,形成融合发展的良好态势。

二、基于资源的云雾镇乡村旅游模式选择

云雾镇是多民族聚居区,民族文化资源比较丰富,茶文化、现代农业发展的基础较好,但是缺乏附加值高的文化旅游产品,文化资源在塑造旅游文化品牌和促进产业融合方面发挥的作用较小,产业连接松散,缺乏统一的发展规划和适合的发展模式,因此探索农业、文化旅游融合发展的模式和路径,用以作为开发的参考是极为必要的。只有在产业的融合发展上形成紧密结合、互动发展的新型发展模式,才能加快实现由单一产业向产业融合发展优势的转变。在开发的模式上,有以下几种模式可以提供借鉴。

1.民族风情型发展模式云雾镇可以发展民族风情型发展模式,此地具有独特而完整的少数民族文化,各种传统民俗活动也很丰富。以云雾镇民俗风情为载体而开展旅游活动,以当地民间的日常生活方式及文化吸引外来旅游者。这些风俗风物作为旅游项目的基本内容,进行整合包装,推出品位较高、游客参与性强的旅游活动项目等。这种模式,既展示了乡村不同阶段的整体人文系统状况,也满足了游客认知和体验的愿望。

2.农场庄园型发展模式以农业资源为依托的乡村旅游,适用于具有特色农业生产活动的地区,并且要求当地的经济发展达到一定的高度。因为农场庄园强调生产性、科学性、知识性、艺术性和商业性的融合,寓农业生产于休闲旅游之中,提供田园之乐,比较受都市旅游者的欢迎。云雾镇农业基础较好,离中心城市近,具有发展观光农业的良好优势。

3.景区依托型发展模式景区依托型发展模式,适用于有良好的自然风景旅游资源或位于旅游风景区周围,与风景区之间有较为便捷的交通联结的地区,主要是在地势较为平坦、道路较为通达的风景区周边发展,利用农业资源和自然风景资源互补的组合优势开发乡村旅游产品。云雾山自然风光优美秀丽,利用风景区资源优势发展乡村旅游,游客在欣赏风景区内的自然风景之余,派生欣赏乡村景观。

三、云雾镇现代农业、民族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新思路

云雾镇依托良好的自然风光、民族文化、贡茶文化、现代农业等资源,积极推进现代农业与文化旅游的产业融合,创新开发农业、民族文化旅游资源,丰富了旅游产品体系,促进了农业与旅游业及民族文化的共同发展。在推动现代农业、文化旅游深度融合方面,在以下几个方面要积极探索、努力创新。

1.深入挖掘文化内涵,促进发展理念创新云雾镇的旅游开发一定要树立文化是旅游之“魂”、旅游是文化之“体”的思想。民族文化不是作为旅游的附属产物,只有真正具有文化内涵的旅游产品才能在市场上具有旺盛的生命力。云雾镇的布依族、苗族和汉族,构成了民族文化景观,其风俗、语言、节日独具特色。所以,在推进旅游开发的过程中,一方面要尊重各民族文化所固有的特性,另一方面要通过市场的渠道,深入挖掘提升民族文化内涵,增强文化底蕴并贯穿到旅游景区的全过程当中,突出其地方民族文化元素特色,借此激发旅游的动力和活力,使旅游产品在更深的层次上、更高的品质上得到差异化的体验,从而也更好地保护了民族文化。

2.打破行业与部门壁垒,促进融合和协同创新云雾镇整体性发展的关键之处在于要打破部门、行业壁垒,推进文化旅游与工业、农业以及科技、传媒等相关产业、行业跨界融合,推动各类优强企业进入文化旅游领域,推动科研、教育、民间组织等力量共同参与文化旅游发展,加强区域协作和资源、产品、市场整合,形成文化旅游创新发展的合力。整合利用各行业、各渠道的项目资金,在改善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特色打造、景观优化等方面施游与相关产业的融合发展。

3.找准起点,开阔视野,规划创新建立省内外乃至国外规划力量共同参与文化旅游规划的机制,既发挥本土专家作用,又引入省外先进观念和技术,做到本土知识与国际视野的结合。云雾镇是极具地方特色的旅游观光地,一定要突出市场导向,提品需求,既要依托资源优势开发产品,更要整合资源创新产品,通过深度创意策划,促进有形文化旅游资源与文化风情、概念性地域文化等无形文化资源并重,规划一批有核心竞争力的项目和活动,改变就资源谈资源的规划方式。遵循文化旅游的规律编制规划,以文化、景区、文化休闲区等结合为模式,规划建设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同时推动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融合发展。

四、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