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科技创新载体建设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设计学专业广泛存在于科技、社会和环境等众多领域中,它具有跨学科、综合化、科技化的特征。设计学的核心特征不仅是带来美的艺术享受,更是人们创新思维劳动的成果体现。随着职业教育的开展,设计学科在很多职业院校中也广泛开展。体验式教学因具有情感和认知的双重活动,在设计学专业创新人才培养中发挥了独特的作用。本文从设计学专业的角度出发,重点探讨了体验式教学在设计学科教育中的表现形式及应用方法。
一、体验式教学内涵
体验式教学最早是美国凯斯西储大学组织行为学教授David Kolb在上个世纪80年代提出的。体验式教学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和规律,通过创造实际的或重复经历的情境和机会,呈现或再现、还原教学内容,使学生在亲历的过程中理解并建构知识、发展能力、产生情感、生成有意义的教学观和教学形式。David Kolb认为学习不是内容的获得与传递,而是通过经验的转换从而创造知识的过程。他将知识学习的过程化解为4个步骤即体验、反思、归纳、运用。在体验式教学的理论研究过程中,我国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所长朱小曼教授认为“体验式教学既有认识论的意义,即用体验的方式达到认知理解;又有本体论和价值论的意义,即体验是人的生存方式,也是人追求生命意义的方式。”体验式教学以人的生命发展为依归。
它所关心的不仅是人可以经由教学而获得多少知识,还在于人的生命意义可以经由教学而获得彰显和扩展。体验式教学中的体验是知、情、意、行的亲历与验证。它具有亲历性、过程性、不可传授性。我国古代就有体验式教学思想的渗透。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孔子为培养“君子“的目标就主张“学”“思”“行”的学习过程,并将学习思考心得用于日常实践行为中。在战国教育学著作《大学》中,所提到的“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就是一种对体验学习的强调。素质教育的今天,体验式教学有着重要的意义和作用。
二、体验式教学在设计学科中的表现形式
目前,高校设计艺术教育的教学计划中主要分为3类课程,即基础课、专业课和实习实训课。
(一)基础课程融入体验元素
在设计基础课程中,主要训练内容为造型基本训练(素描、色彩)和构成基本训练。传统的造型基础训练是静物式的机械临摹。对主动性缺乏的学生来说会因坐不住而使学习过程枯燥难耐。适当融入体验元素可摆脱基础课程的枯燥。如静物素描练习,教师可通过一系列的经典故事或自设一些易感染情绪的场景。学生可将静物从情感的角度进行升华,而非单纯的临摹。再如平面构成课程可采取视听等多角度的方法。如重复这一技法知识点讲授,可通过听音乐,让学生用平构方法表达音乐情感。再如对肌理的认识,不仅是让学生了解材料,更是让学生通过肌理效果体悟相应的情感。
(二)专业课程重视体验需求
专业课教育需增强专业特色,加强创新能力培养。目前设计学专业课程教学多采取任务教学法。学生有较多自主权。体验式教学各类方法都可在这一阶段中实践。如实物展示与操作、情景设置等。目前这些教学方式的运用存在缺乏深度,对学生体验需求把握不准的现象。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在于加强学生对体验需求诉求点的认知。即,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弱主要是因生活、设计经验及内心敏感度等多方面原因造成。教师可通过详尽的教学设计来针对性地解决学生这一问题。如电话机的设计,教师可根据教学目标,事先整理安排特定的场景,通过角色人物出演电话的使用场景与方式,以达到有目的地让学生考察电话设计的契机。再如某酒类的包装,教师应尽可能详尽地把使用人群、酒的特点、历史、成本控制等告知学生。这可使学生充分把握本品牌酒包装的定位与特点。教师将教学安排得越周到,越能在短暂的课堂教学中达到教学目的,即特定知识和能力的培养。
(三)实习课程中加强体验效果
设计学的实习课程主要有基础课采风及高年级的生产实习、毕业实习。实习课程本身就是一种体验形式。目前学校的这类实习往往因学生数量及教学费用等问题不能深入展开。为加强教学效果,教师可在出发前对学生进行实习前辅导,例如基地的基本设计流程考察、生产设施状况、行业状况。这有利于学生更好地认知实习内容。
三、体验式教学在设计学科教学中的应用方法
(一)特定情景法
特定情景法是指根据教学目标以特定的设施环境或故事渲染、案例为载体引导学生自主探究的教学方法。生活现情景、实物情景、音乐情景、语言描绘情景是常用的手法。其教学特点是形象逼真。情景显现使学生获得真实感;情景意象为学生开创想象空间,能促进学生深刻理解教学内容,激发创造力。如上文提到的电话机的产品设计课程。教师可先将电话按年代、风格、功能特征将其历史、风格流派等做文化分析。再通过实物演示对产品壳体构造、零部件配置安装等特点进行认知。再次,可通过视频(有条件的可以到企业一线)认知电话的生产流程。最后通过生活情景法来设定电话的使用环境、方式、人群。至此教师将教学任务解析透彻,接下来就是学生自主的进行设计创作。
(二)角色任务驱动法
角色任务驱动法是将学习知识隐含在“角色”“任务”中,学生通过自身角色对任务进行分解,明确角色任务和项目任务,执行任务,并最终完成项目任务的一种方法。学生由被动地接受知识变为主动地寻求知识。它可增强学生的应变能力、沟通能力和创新能力。此方法适合分组完成。学生可分别扮演总项目管理者、市场调研管理者以及具体设计管理者。随着设计流程开展,各角色将在任务发展中各尽其责。如调研环节中,市场调研管理者充当临时主角。设计展开时,设计管理者充当主角,对设计进行分工。总项目管理者负责对项目的总体把握。教师扮演客户来对整个流程进行互动指导。角色任务驱动可调动团队中每个人的积极性,并且可让学生更清晰地认识设计环境。它在培养学生专业能力的同时也塑造了管理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及创业能力等综合能力。
(三)情感推动法
所谓情感推动法是指教师通过语言、态度、行为等情感因素来激发、调动学生对认知的需求,以促进教学过程的优化、教学效果的增强和教学目标的完善。师生间和谐融洽是此方法运用的良好基础。充分发挥学生主体能动性是增强教学效果的关键。情感推动法较适合对创新人才性格的塑造,如独立、自信等。它符合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其方式特别适用设计学专业创新人才的德育培养。
四、教师在体验式教学中的作用
有学者论述了学校课程领导者可能扮演的八项角色:理念的追寻及实践者、系统的建置及营运者、知能的建构及散布者、成员的领航及合作者、创意的推动及支持者、资源的整合及经营者、人际的沟通及协调者和成效的回馈及监督者。体验式教学的目标包含了对知识技能和人格塑造的双重任务。教师需在其中发挥重要作用。在知识技能教学中,教师是总体的设计者,建构了教学的体验环节、体验方式及体验的规则。教师在教学中要注重通过引导的方式让学生体验知识内容。在人格塑造方面,教师要加强自身修养,以正能量的形象熏陶和感染学生,并能善于倾听学生内心感受,鼓励学生自信、勇敢、独立,引导学生自主体悟真善美。当然无论用何种方式,一颗热爱学生和教学的心是必不可少的。
Abstract: Counties are the main power of constructing innovative city. The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novation evaluation on counties have important significance on further implementing the innovation drive strategy and speeding up the construction of regional innovation system. Based on the current region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novation evaluation system of Ji'nan, this article borrows methods from other leading cities, such as Wuhan, Nanjing, Ningbo and other cities, then constructs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novation index system to evaluate counties of Ji'nan. Based on this, this article applies AHP method to calculate the weight of indicators, selects data from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novation progress circular of counties and high-tech zones in Ji'nan, 2013" for analysis, and then gives the comprehensive evaluation to counties in Ji'nan.
关键词: 县区;科技创新评价;指标体系;实证研究
Key words: counties;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novation evaluation;index system;empirical research
中图分类号:F29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4)29-0012-02
1 济南市县区科技创新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1.1 构建县区科技创新评价指标体系的依据
为扎实推进创新型城市建设,2006年,济南市成立了创新型城市建设推进委员会,随后出台了《济南市创新型城市建设规划》、《济南市创新型城市建设综合评价指标体系(试行)》和《济南市创新型城市建设县(市)区、高新区考核办法(暂行)》等文件。济南市创新型城市建设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由三级指标构成,一级指标3个(创新主体、创新环境、创新绩效),二级指标9个,三级指标44个;《济南市创新型城市建设县(市)区、高新区评价指标体系(暂行)》由19个指标组成。2013年,济南市启动了县(市)区、高新区科技创新进展情况通报,采用季报、年报两套指标体系。其中,季报指标体系由3个一级指标、20个二级指标构成;年报体系由4个一级指标、35个二级指标构成,较为完整地反映了创新载体、创新投入、创新产出、创新环境等方面。
1.2 构建县区科技创新评价指标体系的原则
县区科技创新评价指标体系应具备科学性、系统性、代表性、数据可得性等特点。具体地,县区科技创新评价指标体系必须符合创新型城市建设的规律,采用科学的方法和手段,确定的指标必须是能够真实、客观、全面、动态地反映县区科技创新能力;确定指标体系时要坚持全局意识、整体观念,指标体系要综合反映系统中各子系统、各要素相互作用的方式、强度和方向;县区科技创新能力是多层次、多因素综合影响和作用的结果,因此评价体系也应具有层次性,能从不同层面反映创新型县区建设的实际情况;由于影响创新型城市建设的各因素都是随机、非线性变化的,因此要求评价指标体系能够适时反映这种动态性变化;另外,确定的评价指标必须便于数据收集,完整的指标数据是实证分析和验证模型优劣的基础。
1.3 济南市县区科技创新评价指标体系
本文以济南市现行的县(市)区、高新区考核指标为基础,借鉴武汉、南京、宁波等地在创新型城市建设中对县区的考核办法,考虑指标数据的可得性,构建了济南市县区科技创新评价指标体系。该指标体系由3个一级指标,14个二级指标构成。一级指标分别为创新载体、创新投入、创新产出,二级指标全部为定量指标。
2 数据收集和处理
2.1 数据收集
考虑数据分析的时效性,本文选用2013年度的数据进行实证分析,数据全部来源于济南市科技局组织开展的“2013年度县(市)区、高新区科技创新进展情况通报”。
2.2 数据标准化处理
将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的目的有两个:一是消除各指标由于量纲不同带来的不可公度性;二是更加方便计算和进行结果比较。本文采用均值法对原始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以第j县区第i项指标计为aij,建立原始数据矩阵A,即A=(aij)14*11,另以bij=(aij/)*100建立矩阵B,则矩阵B为无量纲化标准矩阵,见表1。
3 确定指标权重
3.1 一级指标权重的确定
本文采用层次分析法确定指标权重。请专家对3个一级指标两两打分,用excel表进行层次分析法计算,得到W=(0.25,0.375,0.375)T,符合一致性检验。W即为各项一级指标的权重。
3.2 二级指标权重的确定
请专家对各一级指标所属的二级指标两两打分,应用层次分析法计算得到:创新载体所属4个二级指标的权重为W1=(0.27,0.36,0.18,0.18)T;创新投入所属的3个二级指标的权重为W2=(0.33,0.44,0.22)T;创新产出所属的7个二级指标的权重为W3=(0.28,0.20,0.12,0.08,0.08,0.08,
0.16)T。
3.3 各二级指标综合权重
将各二级指标权重与所属的一级指标权重相乘,得到各二级指标的综合权重,见表2。
4 济南市县区科技创新评价实证研究
4.1 县区科技创新综合评价
根据表1和表2,加权计算得到各县区科技创新综合评价值排名,见表3。
由表3可以看出,济南市县区科技创新能力分为4个梯队,其中高新区为第一梯队,综合评价值为32.77,远远超出其他县区;第二梯队包括历下、历城、章丘、市中,综合评价值在7.5~12之间;第三梯队包括天桥、长清、槐荫,综合评价值在5.5~6之间;第四梯队包括平阴、济阳、商河,综合评价值在4.5以下。
4.2 县区科技创新一级指标评价
根据表1和表2,计算得到各县区一级指标的评价值,见表4。
由表4可以看出,创新载体建设最为突出的是高新区,其次是历下、历城、章丘、长清;创新投入力度最大的也是高新区,其它10个县(市)区差异不明显;创新产出仍是高新区最占优势,其次是历下、章丘、历城、市中,济阳、商河明显居于劣势。
4.3 各县区科技创新发展的优劣势分析
高新区在全市科技创新发展中独占鳌头,这与高新区“区域研发中心和高新技术产业高地”以及“首位经济”的定位是分不开的。历下区在全市科技创新发展中的地位仅次于高新区,其发明专利授权量居全市首位,技术合同交易额等也居全市前列。历城区科技创新发展能力居全市上游,其科技金融风险补偿金贷款、发明专利授权量等指标优势突出。章丘市最为突出的优势是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其高企平均规模较大,且在高新技术的研发及产业化方面走在全市前列。历下、历城、章丘同时都存在科技创新发展的短板,如历下区在科技金融风险补偿金贷款、高新技术产业产值方面居劣势;历城区技术先进型服务业拥有量为0;章丘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R&D投入占比居全市最末。市中区在科技创新载体、创新投入、创新产出方面较为均衡,优势和劣势都不明显。天桥、长清、槐荫的综合评价值相差不大,在全市科技创新发展中处于中游偏下位置,没有明显的优势指标。平阴、济阳、商河的科技创新发展能力较弱,这是由县域经济发展水平较低决定的,其创新载体、创新投入、创新产出都有待加强,应予以充分重视和尽快提高。
参考文献:
[1]尤丹君.区域科技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合作经济与科技,2013,1(上):15-16.
一、坚持分类指导,明确科技型企业培育目标
通过科技人才的引进和自主创新能力的提高,培育一批在国内外有影响的国家级和省级科技型示范企业;通过对共性关键技术的攻关和广泛的产学研合作,培育一批具有良好发展前景的科技型中小企业;通过加快科技企业孵化器建设,培育一批具有高成长性的科技型苗子企业。力争经过三至五年的培育发展,全市科技型企业达到1000家以上,占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比例达到三分之一,其中国家级、省级高新技术企业超过250家,省级科技型中小企业、省级农业科技型企业超过150家,市级高新技术企业超过500家。
二、创新工作载体,实施科技型企业培育工程
以科技型示范企业抓提升,科技型中小企业抓培育,科技型苗子企业抓孵化,科技型中介机构抓服务为载体,全面实施科技型企业培育工程,逐步形成多层次的富有区域特色的科技型企业群。
在省级及以上高新技术企业和年销售额1亿元以上的科技型企业中每年评选50家左右“*市科技型示范企业”,在年销售额500万-1亿元中小企业中每年评选100家左右“*市优秀科技型中小企业”,在入驻科技企业孵化器的企业中每年评选50家左右“*市优秀科技型苗子企业”,在为企业提供科技服务的中介机构中每年评选15家左右“*市优秀科技中介服务机构”,由市政府予以表彰奖励。
三、发挥企业主体作用,提高科技型企业创新水平
1、鼓励和引导企业加大科技投入。激励和引导企业建立符合市场经济发展规律的企业内部技术创新运行机制,用足用好企业技术开发费按实扣除和符合规定条件允许加计税前扣除的企业所得税优惠政策。科技型企业每年的研究开发经费应当不低于年销售额的3%,其中省级及以上高新技术企业不低于5%。
2、加强技术改造和制造业信息化工作。企业要瞄准国际和国内最新技术,持续进行技术改造,注重引进外部资金和先进的技术、装备,特别是有利于进一步提高资源利用效率的先进技术和设备。加大制造业信息化关键共性技术攻关力度,在生产流程、市场营销、企业管理等环节积极推广流程自动化、电子商务、办公自动化,提高企业技术水平和劳动生产率。
3、增强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鼓励企业不断开发满足消费者需求和市场认可的新产品,特别是高新技术产品,提高产品的科技含量;积极创建品牌产品,扩大品牌的市场知名度,提高产品附加值。鼓励企业与高校院所共建研发中心,扩大产学研合作,不断增强企业研发能力。科技型企业要普遍建立自己的研发机构,鼓励自主创新,重视专利申请、保护,努力拥有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先进技术。
4、加快企业科技人才队伍建设。科技型企业要积极引进和培养一批高素质的管理人才、科技人才和专业技术人才,健全科技人才的支撑体系。加快人才培养,完善职工岗位培训制度,鼓励企业选派职工进高校学习、进修和培训,普遍提高职工技术水平。加强人才引进,支持企业招聘高素质的科技人才,鼓励企业采取柔性流动、项目合作等方式聘用省外、国外高级科技人才。发挥人才作用,引导、鼓励更多的专业技术人员投身于科技创新,在专业技术职称评定、科研成果评价、技术收益分配等方面把科研工作实绩放到突出位置。
四、加强组织领导,营造培育科技型企业的良好环境
1、加强对科技型企业培育工作的领导。各级科技工作领导小组要积极推进实施科技型企业培育工程,要把科技型企业培育作为科技进步“八个一批”年度目标责任制和党政领导科技进步目标责任制的重点内容,明确责任,加强考核。要加强产业引导,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推进循环经济发展。
2、加大财政对科技的投入。进一步增加财政对科技的投入,确保财政对科技的投入增长幅度高于经常性财政收入的增长幅度。对列入国家级和省级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基(资)金项目、重大科技攻关项目、公共科技创新服务平台建设项目等给予专项资金配套支持。进一步落实国家、省、市有关鼓励科技进步、扶持科技型企业发展和促进科技人才队伍建设的政策措施。
3、优化科技资源配置。加大科技攻关项目主动设计和对关键共性技术重大科技攻关的支持力度,围绕纺织等支柱产业积极组织实施国家、省重大科技攻关项目。注重项目实施与企业整体科技创新能力提升相结合,探索对成长型科技型企业实行目标激励、系统支持的扶持模式。着力构建区域科技创新服务平台,加大对公共科技创新服务平台建设的扶持力度。推进制造业信息化工程建设,在*市企业信息化建设项目专项扶持资金中,加大对以集成制造系统、过程控制、流程再造及管理等为重点的制造业信息化技术的支持。
4、大力推进科技企业孵化器建设。要把孵化器建设作为培育科技型苗子企业的主渠道和工作载体,尽快建成一批科技企业孵化器。加大科技企业孵化器专项资金支持力度,加强对入孵企业种子项目的扶持和对入驻企业获得国家、省级科技型企业孵化器建设资金科技项目经费的配套,加快科技型苗子企业的孵化。
5、建立推进产学研工作机制。共建产学研合作平台,整合网络资源,利用招标、对接、网上技术市场,促使产学研合作经常化、制度化。加大*市科技合作专项资金支持力度,专项用于大院名校成果转化、共建创新载体、以及产学研项目的支持和产学研活动的组织。
6、发展科技中介组织。加强科技评估咨询、情报信息、技术转移以及科技创新服务中心等中介服务机构建设,完善服务机制,强化服务功能,提高服务水平,推动科技中介服务向专业化、市场化、社会化方向发展。积极探索技术产权交易市场机制,提高信息资源利用率和科技服务的支撑能力。
关键词:创新团队 团队建设 创新能力 质量工程
随着社会对创新人才的需求,迫切要求高校改变过去那种传道、授业、解惑的传统教育模式,要把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放在首位。此外,随着全球科技的迅猛发展,以及学科之间相互交叉和渗透日益增强的背景下,科研活动已经由传统的“单兵作战”向“团队协同作战”转变。因此,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阵地,必须切实加强大学生科技创新团队的建设,提升创新能力培养水平,为建设创新型国家输送更多的创新型人才。
1、大学生科技创新团队建设现状
20世纪90年代后,国内许多高校对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模式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和实践。例如,设立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科研基金,建立创新实验班,开展各种课外科技作品竞赛活动,实施大学生科技创新人才培养与资助计划等,为我国科技创新人才的培养模式提供了一些可以借鉴的成功经验。
但也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如创新能力的培养模式不够完善,有效运行机制不够成熟,评价和奖励机制不够科学,对创新机制和创新文化精神的培育不足,广大师生的主动参与不够等。以上问题的存在,使得这些创新活动基本上是少数尖子生参与,绝大多数大学生无缘于此,参与面越来越窄,不利于在大学生中实现创新活动的普及深入,形成不了创新人才培养的规模和氛围,从而使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总体水平大打折扣。
为进一步推动创新人才培养工作,2007年教育部启动了质量工程,明确要“加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为了适应社会对创新型高素质人才旺盛的需求,不断推进质量工程建设,高校在创新人才培养方面,还需要进一步探索创新机制和方法,提供更多的学生创新培养平台,不断完善创新人才激励和评价机制,进一步做好学生创新团队的全面普及与重点扶持工作等。
2、加强大学生科技创新团队建设的举措
通过加强大学生创新实验室、校内创新实践教学基地、开放实验室建设,为学生搭建创新实践平台,并通过以项目为导向的创新科技活动、竞赛活动等方式组建学生创新团队,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团队精神。在创新人才的培养过程中,充分调动广大教师及教学管理人员的积极性,并将在相应教学活动中制定相应的管理措施、激励措施、评价机制,逐步建立一套完善的创新人才的团队式培养模式。
2.1加强大学生科技创新团队的实践平台建设
提供丰富的创新实践资源,寻找合适的载体,为学生创新能力培养创造有利条件。
(1)加强大学生创新实验室建设。
创新实验室是学生创新团队以及本科生开展科技项目实验研究的平台。专门设立指导本科生创新实验的指导老师和强大的技术支持小组,帮助本科生进行本专业的科学和教学研究,同时鼓励他们在交叉学科、跨专业等领域进行自主创新,提高综合创新实践能力。
安排专人负责实验室和实验仪器的开放与管理工作,并建立配套的实验室管理措施。由教研较为丰富的老师结合自己的研究领域提出研究课题或由学生自己提出可行的课题,将课题题目公布,然后由学生自由选择,查阅文献、组织讨论和整理材料,提交解决方案并进行实验,整个过程以学生为主体。
(2)加强大学生开放实验室创新平台建设。
开放实验室充分利用了实验室的设备、资源,延长了实验室的利用时间,方便学生自主灵活参与实验,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提高实验教学的效果。实验内容的多样化、方法的灵活性增强了学生的参与意识,激发了求知欲、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加强开放实验室建设是提高创新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途径。
开放实验室要做到时间开放、实验项目开放、实验资源开放、指导教师开放、实验对象开放等全方位开放,使其成为创新人才培养的重要平台。
(3)建立新型教研工厂,开展多层次的创新科研活动。
新型教研工厂实际上就是一个完整的生产线,学生可以近距离地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际应用。更重要的是,学生利用这样一个平台,可以将基础研究平台开发出的产品或技术应用到中试生产线上来,解决放大过程中遇到的实际问题。
教师可以利用教研工厂开展科研项目的研究,利用设平台可以更好地使科研项目与企业对接。教师也可以把科研项目和企业要解决的实际问题作为实验项目向学生开设,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有效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教师能通过该平台进行科学研究,学生能通过该平台开展科技创新、工艺改造与设计、设计竞赛等,培养创新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2.2加强大学生科技创新团队的创新实践载体建设
通过加强创新平台建设,学生科技创新团队有了更好的实践创新能力的平台。有了好的创新平台,还必须有好的更多的创新载体,给学生提供更多的创新实践机会,不断加强创新能力。除了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进行科技创新外,有必要充分发挥教师的指导和带动作用,以教师的创新带动学生创新能力的增强。
(1)以教师科研创新团队带动学生创新人才的培养。
学校为了提升教师的科技创新能力,应组建一引起教师科研创新团队成员一般为具有硕士、博士学位或高级职称的教师。教师科研创新团队可以作为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平台,根据团队研究方向和学生兴趣,组成不同的学生创新小组,通过参与教师科研创新团队的科研项目的研究,带动学生科技创新团队的建设和发展培养具有高素质创新人才。
(2)以教师重点科研项目为载体培育创新人才。
教师承担的基金项目或横向科研项目,可以吸纳本科生参与,在项目内部成立学生创新团队。学生创新成员不要限于打杂,做一些边角工作,要切实参与到项目的主体活动中来:参与项目研究方案的制订、修改;实验方法的讨论;项目进行过程中遇到的技术问题的解决;定期的项目组内研究进展报告;项目的结题验收或产业化对接等等,多方面、全方位得到锻炼。
除此以外,学校还可以发动具有博士学位或副高以上职称的教师,每年至少提供1项创新研究项目,为学生科技创新不断提供新的创新实践机会,有利于广大学生参与到创新活动中来。
2.3加强大学生创新团队的激励与运行管理
(1)制定有效的组织与管理办法,保障创新团队的活动。
“创新团队”是一个群体的模式,因此需要把一大批学生都吸引到我们所设计的创新团队活动中来。组建创新团队时按“宽进严训的原则,制定宽松的创新团队准入条件,成立完善的团队组织机构,建立卓有实效的管理制度,保障通过创新团队的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2)组建学生科技创新教师指导小组,为学生参加实践活动提供技术支持。
为了给学生创新团队参加实践活动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持,要成立以实践教学经验丰富、科研创新能力强的教师为主的学生科技创新指导小组,加强与学生创新团队的沟通和交流,及时指导,做好技术保障工作。
(3)建立长效激励机制,保障创新团队稳定发展。
鼓励和组织学生参与创新和科研工作,引导学生将参与创新实践的成果写成研究论文或申请专利技术,根据成果的类型和层次,给予相应的物质奖励、学分奖励或精神奖励。
(4)要确立长期的创新团队任务。
创新团队的任务决不能停留在一个活动、某个阶段的层面,要设立近期、中期、远期的系统目标,做好跟踪调查,完成长期研究,实现团队和学生的可持续发展。
(5)不断凝练先进的团队理念。
通过对学生创新团队的深入研究,要形成先进的创新团队理念,深刻挖掘其理论价值、实践意义,总结摸索学生创新团队的组织原则、发展原则、形成规律、与教学科研以及各部门的关系等。
3、结语
高校要以推进质量工程为契机,落实科学发展观,着眼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协作精神和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着眼于提高学生的工程实践素质以及针对实际问题进行科学研究的能力;着眼于吸引、鼓励广大青年学生踊跃参加科技创新活动,为优秀人才的脱颖而出创造条件。通过加强大学生科技创新团队建设,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进一步提高学生培养质量和提升创新能力培养水平,顺应时代对创新人才的呼唤,为创建创新型国家培养更多的人才。
参考文献
[1] 杨玥,张祎.以创新和实践构建开放性实验室[J]. 黑龙江:科技促进发展. 2010(3):279.
[2]段远源,张文雪.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着力培养创新人才[J].中国高等教育,2009(1):21-23
一、明确目标,定位要准
加强科技人才载体建设的根本目的,就是要在日益激烈的人才竞争中,加快科技人才的引进、培养步伐,充分发挥科技人才在科技创新、科研成果转化和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促进和推动作用。科技人才载体的定位,一般应把握三个标准:一是聚集吸引科技人才的“磁铁”。就是载体所在的部门或企事业的决策层要高度重视人才工作,有较强的经济技术实力支撑,科研资金有保证,能够为科技人才提供较好的科研条件和必要的生活条件,有较强的吸引力和凝聚力。二是培养造就科技人才的“摇篮”。就是载体的用人机制要活,既要有一定数量较高水平的管理、决策人员,也有一定比例的学科、技术带头人,形成传帮带格局,努力营造尊重个人特点、鼓励大胆创新、充分理解信任、氛围宽松和谐的良好环境。这样,载体才能既出科技成果,又能快出人才、多出人才。三是科技人才施展才华的“舞台”。就是载体应有明确的具有前瞻性、可发展性的科研项目。这样,科技人才攻关才有目标,在技术创新、转化科技成果等方面才能有所作为,从而更进一步地促进产学研联合,推动科技进步。版权所有
二、强化管理,机制要活
科技人才载体建设应按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建立有利于科技人才聚集,有利于科技人才发挥作用的新型的人才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为此,要实现四个转变:一是科技人才使用从“封闭式”向“开放式”转变。要积极同大专高校、科研院所、国际高新技术企业加强合作交流,做好引智工作,达到不求所有、但求所用、人才共享的目的。要敢于引进这些的科技人才,建立和完善开放吸纳、来去自由的科技人才吸引机制。二是科技人才培养方式从“静态”向“动态”转变。科技人才载体是一个“静态”的概念,但是科技人才培养应采用“动态”的方式。要用市场运行机制来加强科技人才培养环节,建立和完善竞争择优、优胜劣汰、滚动发展的科技人才培养机制,进一步促进优秀青年科技人才的涌现。三是科技人才环境建设从“注重硬环境”向“硬、软环境并举”转变。要建立和完善技术先进、软硬并举、协调配套、解除后忧的科技人才激励保障机制。如,对做出突出贡献、创造巨大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科技人才实行重奖,根据经济发展状况和人才比较价格合理确定科技人才的工资收入水平等。四是科技人才载体人文建设从“单一文化”向“多元文化”转变。既要创造适合本地科技人才创新立业的人文条件,也要营造适合外地科技人才成长的文化氛围,还要积极拓展适合海外科技人才归国创业的空间,尊重每个人才的文化习惯和生活方式,建立和完善公开平等、拴心留人的科技人才服务机制。
三、大力扶植,服务要优
加强科技人才载体建设,离不开各级党政部门、载体主体及社会各界的关心支持和优质服务。首先,要营造良好的舆论环境。要充分借助报刊、广播电台、互联网等媒介,广泛宣传关于加强科技人才载体建设的各项政策和有关规定,大力报道科技人才在促进科技创新和科研成果转化、推动产学研联合过程中的先进事迹,着力营造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良好氛围,营造宽松的用人环境。其次,要提供全方位服务。政府部门应切实转变职能,积极主动地为科技人才载体的设立创建提供政策咨询、业务指导、协助申报工作;对载体创建后的人才招聘引进、引智、促进产学研联合、推动科研成果转化等方面积极提供优质服务;对各类科技人才,应在培训进修、攻读学位、合作研究、查阅资料、使用科研仪器设备,以及科研经费等方面创造条件,提供保证;应在科技人才安家落户、配偶随迁就业、子女入托入学等方面提供便利,在工资福利、医疗社会保险、收益分配等方面逐步提高,充分保障;在职称评聘、成果评奖等方面优先办理。
四、健康发展,成效要实
当前,要保证科技人才载体建设健康发展,并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效,必须注意防止和克服三种倾向:一是防止和克服“重设立、轻建设”的倾向。加快创建科技人才载体,已成为许多企业决策层的共识,然而,载体的设立、挂牌,仅仅是“万里走完了第一步”,应当迅速把工作重心转向建设,抓紧制定载体建设的标准、管理细则、考评制度,加大科技人才引进、引智和培养管理力度,逐步扩大载体规模,充分发挥载体作用。二是防止和克服“重使用、轻培养”倾向。要按照中央、省、市关于人才建设的意见要求,加强对科技人才的继续教育培训,通过开办讲座、组织研讨、考察交流,以补充知识、开阔视野、提高层次、增强创新为目标,把各类载体建成科技人才强化培训、继续教育的基地。三是防止和克服“重眼前、轻长远”的倾向。在载体建设的规划目标上,既要破解当前机关、企事业发展的热点、难题问题,又要着眼于长远发展和科技人才的总体需求;在载体建设的投入上,不仅要注重对科研项目设备的投入,更要注重对科技人才的吸引、培养的投入,牢固树立人才资源开发投入是收益最大最长远的投入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