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旅游资源开发策划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扬州境内大运河北起淮安,南至瓜洲镇人口,纵贯扬州南北,是京杭大运河最早的一段。生生不息的运河水将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融为一体,孕育着扬州的成长。运河是扬州的母亲河、发祥地,有丰富的旅游资源和深厚的历史文化遗存。古运河扬州段在整个运河最为古老,现今扬州境内运河与吴王夫差开凿的古邗沟故道大体吻合,与隋炀帝开凿的大运河完全契合,这一段运河历史最悠久,散落着大量古代遗迹和人文景观。其中包括著名文化景观:国家文化旅游示范区瘦西湖景区、唐代鉴真东渡日本时启航地文峰塔;汇为大观的宗教名胜:南朝佛教建筑大明寺、伊斯兰教著名四大清真寺之一仙鹤寺、西汉道教道场琼花观、隋代佛教名刹高寺、宋代伊斯兰教古墓普哈丁园以及清代天主教堂;反映扬州古港、水利和城池建筑的遗址水斗门、龙首关、东关古渡和古湾头闸;古代帝王巡视扬州遗迹:天宁寺、重宁寺、瓜洲古渡锦春园、高寺行宫;盐商住宅聚落:个园、何园、小盘谷、汪氏小苑、岭南会馆、汪鲁门盐商住宅、贾颂平盐商住宅、卢绍绪盐商住宅等;在古运河沿线还留下了历代文人骚客大量名篇:“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李白);“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无赖是扬州”(徐凝);“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王安石)……等。这些名句反映了古代扬州曾拥有过的富丽繁华,而这均与运河一脉相承。扬州古运河还哺育了不少名镇,如高邮、宝应、邵伯、湾头以及瓜州镇,它们成为今天古运河游览线上重要节点。长久的历史积淀造就了古运河的文化特质,河道本身的文物价值外加之众多文化古迹滋养了扬州古运河这条“文化之河”。扬州作为“运河之城”,这些文物名胜与古运河一起闪烁着历史文化的灿烂光辉。古运河极高的历史文化价值使其在当代旅游业中具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充分认识扬州运河旅游资源和非物质遗产对发展扬州旅游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扬州运河旅游资源丰厚,旅游产业不断增强,旅游效应迅速提升,各方须抓住历史性机遇,充分挖掘运河旅游资源,开创扬州运河旅游的新局面。
一、扬州运河旅游文化旅游SWOT分析
(一)开发的优势
1.扬州关于运河文化相关的旅游资源种类众多、历史积淀深厚、运河文化内涵丰富、开发条件较好。古老的大运河有丰厚的历史文化遗存,作为发端之地的扬州运河的文化价值和历史遗迹更高、更多。有里运河河道,古城门遗址、古刹名寺、官仓衙署、桥梁堤坝、船闸水关、码头驿站、名人墓园、盐商宅邸、古镇民俗、古街商铺、古建筑群等大运河遗产。[4]如今扬州将运河遗产与名城文化有机结合,在保护、融合与开发中传承文明。扬州人还利用古运河,把世界众多运河城市连接起来,连续五年的运河名城博览会让世界多种文化交流沟通,更加丰富了运河文化资源。
2.扬州要建设世界名城,致力打造能够充分彰显深厚文化底蕴、丰富文化内涵、独特文化价值的城市,在弘扬运河文化方面政策优势明显。扬州作为首批历史文化名城.拥有2500年的建城史。早在西汉初年,吴王刘濞“即山铸钱.煮海为盐”.大力发展盐运通商.使吴国国力饶足.抗衡中央。唐代“广陵大镇.富甲天下”.谚称“扬一益二”。清代繁华更胜往昔,尤其在盐商推动下,扬州的商业、文化并驾齐驱。[5]繁荣的商业经济孕育了扬州丰富多彩的艺术文化扬州“八怪”、扬州漆器、扬州玉雕、扬州剪纸、扬州盆景享有盛名。扬州清曲、扬州评话、扬州弹词人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扬州木偶、扬剧也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这些都可以成为扬州发展运河文化旅游的“金名片”。
(二)开发的劣势
1.扬州运河文化底蕴挖掘不够深厚,对运河文化旅游开发需要深入。大运河是扬州的母亲河,有着丰富的旅游资源和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运河文化异彩纷呈,涵盖了集“南秀北雄”于一体的扬州园林,有南北皆宜之特色的淮扬菜系,独树画派一帜的扬州八怪,熔经学、校勘学于一炉的扬州学派等。自古就有“烟花三月下扬州”的说法,而目前扬州每年举办的“烟花三月国际经贸旅游节”有一定的成果.但其主要成果还是体现在经贸方面,在旅游方面的知名度、拉动作用还不强。其次扬州的盐商文化丰富,但盐商品牌并未打响。扬州园林素负盛名,“杭州以湖山胜,苏州以市肆胜,扬州以园亭胜”。曾经甲天下的是扬州园林而不是苏州园林。但历史变迁,扬州园林现在难以与苏州园林比肩。对此,扬州园林应另辟蹊径,突出苏州园林没有的东西。而盐商文化,正是一个重要的突破口,是一个能将扬州园林打响的亮点和卖点。
2.区域合作欠缺,开发分散,宣传力度不到位。扬州至今都没有以运河为主题的宣传策略。扬州城郊及下辖县市的文化旅游资源十分丰富,但尚未完全开发利用,应以扬州市区为点联动周边,形成扬州旅游的大景观链。另外古运河游览线逐步成熟,完全可以与长江风情旅游线串联起来,形成水上看扬州,并逐步与南京、镇江旅游联动、融合,形成润扬旅游区和宁镇扬旅游圈。扬州的主要客源地局限在长江三角洲地区,旅游知名度和吸引力较低。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不会推销自己,缺乏一种强烈的市场开拓意识和国际视野。在目前以政府为主导的旅游规划和开发中,政府投资的多少和效果的好坏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旅游业的强弱。虽然近几年扬州也进行了一定的宣传促销活动,但效果仍不够理想。近几年来,杭州、无锡、淮安、临清、德州以及北京的通州都在做运河的文章。扬州应根据自身特色,宣传古邗沟,形成古的特色;宣传历史上与扬州有关的名人(隋炀帝、康熙、乾隆、法国总统希拉克等等以及所有与扬州有关的历代中外名人),形成名人效应;宣传南水北调,形成古代文化与现代文明结合的新意。在宣传上切实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新,人新我奇,使广大游客形成“运河游,到扬州”的思维定势。
3.扬州地区部分运河段水资源污染,限制了运河旅游资源开发与长远发展。一条河流反映一个城市的文明程度、生态环境和管理水平。扬州也没有逃脱现代工业的污染给城市水系带来的厄运。多年来,由于未能得到有效的整治,古运河扬州城区段生态环境日趋恶化,沿岸棚户密集,工厂众多,严重侵占河道,各类污水和垃圾直接排入古运河,加之该河段弯道多,水流速度慢,自我净化能力差,导致水质严重污染,河床普遍淤浅,断面严重缩狭,河道通航与防洪能力全面衰减。近几年来,在整治古运河方面,由于下大力气,建设了污水处理场,古运河的水质有了明显的改观,甚至有鱼可钓。但古运河水被污染的情况不时见于报端。此外航行于古运河上,船民的生活习惯也影响着水的质量。失去了清洁,古运河就失去了生气、失去了灵气、失去了亲和力,因此,一定要下大的决心,对沿河附近的排污企业严格管理,严格监督,还古运河的玉带般的晶莹透澈,要增加河道的卫生清洁人员,要像环卫工人一样,每天对河道进行清理,及时打捞河面上各种飘浮物,检查涵洞和排污闸,及时收集航行船舶上的生活垃圾,对过往船民宜在过闸时即进行卫生知识教育和安全教育,提高他们文明程度。同时对古运河沿线要开展“清洁河道、清洁村庄、清洁家园”为主要内容的农村环境卫生运动。
(三)机遇
1.“大运河申遗”工作将对扬州古运河旅游发展起到推动作用。古城扬州是一座因运河而生,因运河而兴的历史城市,又是大运河联合申遗的牵头城市,责任和意义尤为重大。扬州城的形态演变与运河河道变迁联系在一起。作为独特文化遗产的大运河见证了扬州城市的生命历程,是运河城市最为宝贵、最为独特的文化优势。随着“申遗”工作的推进,扬州古运河的保护工作日益得到重视,规划开发日渐成熟,也为扬州古运河旅游的健康发展起到了有力地推动作用。而如果将来古运河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则必将进一步提升扬州古运河的形象地位和在海内外的知名度,古运河旅游也将迎来新的黄金期。
2.扬州即将迎来建城2500年。公元前486年,吴王夫差灭邗国,在今扬州西北蜀冈之上筑邗城,这是见诸史籍最早的扬州城。如今扬州是人文荟萃的文化城,地以人名,文因地著,文地交辉,使“人天美景不胜收”。秉承“把扬州建设成为古代文化与现代文明交相辉映的名城”指导思想,扬州不断推进基础设施建设,交通得到明显改善加强城市的功能性基础设施,建成了扬州双博馆、国际会展中心、工艺美术馆、科普中心、扬州市规划展览馆及市民中心等。继2006年获得“联合国人居奖”之后.2011年扬州又荣膺国家生态最高奖――“国家森林城市”.目前。正着力建设“创新扬州、精致扬州、幸福扬州”,这都给发展扬州运河文化旅游带来难得的机遇。
(四)威胁
1.瘦西湖风景区的形象遮蔽效应。目前瘦西湖风景区仍是扬州旅游产业的战略重点和核心区域,开发度高,发展成熟。外地游客来扬州游玩,多是慕瘦西湖之名而来.而对古运河则不甚了解,瘦西湖风景区以其高品质的旅游资源和较高的知名度对扬州古运河旅游造成了明显的形象遮蔽。
2.城市的经济发展、开发将会与运河原生态的遗产产生冲突。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古运河沿线的一些古建筑也必将要进行现代化的改造。为了迎接运河申遗,不少运河城市对运河进行了大规模的改建,极大地将会影响运河遗产本身的价值。
3.与京杭大运河沿线其他城市的运河旅游开发形成同源竞争。目前京杭大运河沿线中有不少城市例如无锡、苏州也在推动运河旅游开发。虽然各地风貌民俗大相径庭,且地理距离相对遥远,相互影响大。但因为各地运河旅游开发均是基于京杭大运河及运河文化,因此各地的运河旅游开发在运河资源尤其是文化资源的利用上难免会和扬州古运河旅游形成同源竞争。
二、扬州运河文化旅游开发对策
(一)完善基础设施建设
古运河游的交通工具主要是船,对游船的设计应该是外表古典,内部现代,配置优质的柴油机,控制噪音的污染;船型可大可小,避免一律,可有龙形船、凤形船、官船以及水上巴士,船名除特定的旅游标识外,可冠以历代与扬州有关的名人名。船员应着统一的有特色的服装,沿途景点的解说词和沿途音乐的播放也应及早规范统一,以增加运河游的文化内涵。要按照古运河游的总体规划,在沿途下站处建设好规范的码头,制定完善水上交通秩序,规范进入古运河的船舶,确保水上安全。同时对扬州郊外的二湾、三湾要及早规划,对部分沿河两岸的乱搭乱建和脏乱差现象进行彻底的整治。要加大绿化力度,广植杨柳、桃树,并坚持长效管理。运河东岸也要注重广场与绿化带建设。对沿途景区旅游商品采购也要及早规划到位。
(二)“原生境”展示式旅游开发
“原生境”原指未经人类活动扰动的生物物种繁衍、演化的自然环境。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原生境”展示式旅游开发方式,就是指把运河非物质文化遗产置于其孕育和演化的环境之中,游客仅作为外来的“旁观者”或“参与者”对其进行研究和欣赏。运河风情游就是这样一种旅游产品。适合采用“原生境”展示式旅游开发方式的运河非物质文化遗产,其生存、演化的环境应该保存完好或基本完好。[7]例如,运河两岸仍在举行的庙会、仍然流传的运河民间习俗等。以宿迁皂河龙王庙会为例,每年正月初九,周边百姓都集聚皂河龙王庙,祭拜龙王神,文化展示和祭祀活动同步进行,花船、花车、舞龙、舞狮,人山人海,盛况空前,被列为苏北地区36处香火盛会之首,数百年来从未间断,可称得上中国民俗史上的一大奇观。这种运河非物质文化遗产要采用原地保护、原地展示的方式进行旅游开发,游客作为“客人”和参与者,感受运河民俗文化的魅力。此外,扬州运河船上游的游船上可增加一些扬州传统文艺形式:扬州评话,扬剧等演出,既给游客带来优美的试听感受,又能弘扬扬州运河非物质文化遗产。
(三)舞台表演式旅游开发
适合舞台表演式旅游开发方式的运河非物质文化遗产包括传统音乐、传统戏剧、民间舞蹈、传统技艺等,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较强的舞台表现力,对游客具有很强的吸引力。而目前扬州旅游在娱乐和演艺方面还显欠缺,因此可以以大运河和扬州城历史为文化主线,融合扬州运河非物质文化遗产中丰富的戏曲、清曲、弹词、舞蹈、木偶戏等艺术形式,运用现代高科技手段,打造系列主题演艺节目。[8]还可策划国际烟花大会、国际龙舟大赛、国际运河美食节、国际运河音乐节、国际运河婚礼等主题活动,进一步提升扬州旅游知名度。
另外,旅游不仅是观光,还可以依托运河平台,引入参与式、体验式项目。利用多种途径开展系列别具特色的演出和活动,尤其是加大旅游淡季的宣传,活动中同时展出扬州特色风味小吃、名肴佳点、地道土特产、精致手工艺品等,使游客参与其中、体验多姿文化的同时又享受到游乐之幸。这样一来,既丰富了运河文化旅游的内容和内涵,扬州运河文化特色品牌也会随之逐渐地形成并广泛传播。
(四)博物馆式的旅游开发
对于已经失去生存环境和条件,同时又适宜采用博物馆展示方式保存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应该采用博物馆式旅游开发方式。建议在运河沿线选择合适地点建设大运河非物质文化遗产博物馆,集中展示大运河非物质遗产的全貌,同时建设各种非物质文化遗产专项博物馆,如大运河文学博物馆,收集并集中展示和运河有关的古诗词、民间文学等文学作品;大运河传统技艺博物馆,展示大运河相关传统技艺的制作工具、制作过程、工艺产品:大运河民俗博物馆,展示大运河沿线相关民俗的起源、发展与演变;大运河饮食博物馆,介绍并吸引游客体验大运河沿线具有鲜明地域特色的运河饮食;大运河传统音乐博物馆,用现代化的技术手段,诸如录音、录像、数码化存储等方式保留运河传统音乐等。扬州古运河游览线的重点之一是盐商文化群景区。扬州盐商,不仅在绵延千里的古运河沿线,甚至在中国历史上都是一个特有的现象。它的特殊性,使得我们在谈起扬州时就不能不谈到盐商;而只要谈到盐商,又不能离开扬州去谈盐商。扬州哺育了盐商,而盐商也为扬州留下了一份极为丰厚的历史文化遗产。大运河非物质文化遗产系列博物馆的建设,可以动员各方面的力量,做好运河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调查、研究、评估、认定工作,保存大运河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历史信息,为大运河申遗创造条件。
(五)打造高水平外语导游队伍,弘扬运河文化
导游员是传播文化的使者,导游队伍的素质对于加大城市宣传、提升城市形象起着关键作用。扬州世界旅游名城的创建对导游员提出了更高要求,随着旅游国际化程度的加深,扬州海外游客逐渐增加,运河文化旅游要吸引更多国际游客,其旅游接待水平需要进一步提高。而目前扬州外语导游人才非常短缺,因此培养一支高素质的外语导游队伍,向游客更好地讲解扬州源远流长的运河文化非常急需而必要。因此,旅游部门一方面应加强与高校合作,培养符合市场实际需求的外语导游人才;另一方面应加强对现有导游队伍的培训,导游员除必须具备过硬的文化功底外,语言能力尤其是外语口语表达能力的提高也势在必行。
此外,改善投资机制,进行多元化投资,吸引民间资本,通过市场化运作发展扬州运河文化旅游,推广运河文化特色品牌。同时要注重运河文化旅游形象塑造、加大旅游产品宣传,力争把扬州运河文化旅游打造成高知名度的世界级旅游产品。
三、结语
二十一世纪,世界文化经济大时代悄然而至,全球化大浪潮席卷而来。扬州将以更加从容、更加开放的心态,满怀希望地迎接这一大时代的悄悄到来。总之,运河文化旅游是以历史文化积淀为依托,现有遗存为切人点,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如能加强保护。使其成为集文化教育、观光度假、休闲娱乐、美食购物于一体的综合性文化旅游区,必将成为扬州市又一知名旅游品牌。历史的机遇将再一次让大运河重现旧日繁华。作为中华地域文化百花园中最富魅力的城市文化之一,扬州文化应当重振雄风,继往开来,再创世纪之辉煌。
文化旅游既不是一种产品,又与旅游文化大不相同。所谓文化旅游,关键在文化,旅游只是形式。文化旅游之“文化”应解释为对旅游之效用及旅游之目的所作的定性。简言之,文化旅游即通过旅游实现感知、了解、体察人类文化具体内容之目的的行为过程。泛指以鉴赏异国异地传统文化、追寻文化名人遗踪或参加当地举办的各种文化活动为目的的旅游。寻求文化享受已成为当前旅游者的一种风尚。
二、宁古塔SWOT分析
1.优势
(1)朴实的原生性。宁古塔是中国清代统治东北边疆地区的重镇,有新旧两城,旧城位于今海林旧街。宁古塔旧城很小,当年人们称之为石城,当年筑城时,墙底垒石为基,由黄土分层夯筑,每个间层还横垫小圆木棍。这个城是正方形的,每个边长为171米,城内面积2.9万平方米,尚不足当今农民的三垧地。该遗址作为黑龙江地区历史的见证具有重要意义。1981年经黑龙江省人民政府批准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013年5月,被国务院核定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宁古塔旧城的历史文化亮点。宁古塔是个历史的概念,在不同的时期有不同的含义。宁古塔文化的内涵既独特又丰富,它主要是由满族文化、山林文化、戍边文化和流人文化等成分所构成,受诸多文化的覆盖和影响,形成了宁古塔文化的范围,其中心地域为牡丹江流域。由于宁古塔地处东北边陲,远离文化发达的中原地区,受周边地区文化的影响相对较晚。保持着满族文化古朴、原始的特点和内涵,是研究满族文化的重要基地,清朝初期,满族文化在这里得到了比较完整的传承,可以说,宁古塔文化是黑土文化的“根”文化。
2.劣势
(1)政策资金和资源整合不到位。缺乏系统配套的历史文化资源保护、开发和利用的规范性文件和机制。部分宁古塔文化遗产抢救措施缺乏科学依据。资金筹集渠道单一,重点项目资金严重不足,一些传统艺术、民间技艺因资金缺乏而得不到传承,濒临消亡。
(2)人才挖掘和宣传推介不到位。牡丹江市从事地域历史文化的专家型人才寥寥无几,缺乏历史文化资源的开发型人才,没有形成人才梯队,专业队伍的整体素质不高。没有一套系统的、持续性的宣传推介方案;没有形成立体宣传推介工作模式,宣传推介层次比较低,辐射力和影响力不强。
3.机遇
宁古塔旅游景区与国家5A级旅游景区镜泊湖距离较近。镜泊湖以其自然风光远近闻名,以渤海文化、少数民族文化以及乡村文化为特色的渤海国景区作为镜泊湖景区的有益补充,一方面极大地丰富了游客体验的内容,提高了产品的质量;另一方面,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镜泊湖景区高峰期期间的接待压力,为当地旅游业的持续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4.挑战
开发宁古塔特色旅游产品。结合宁古塔旧城及其周边区域的物产特点,挖掘宁古塔蕴涵的旅游文化。利用当地木材资源进行农产品加工,木制工艺品加工、手工制作满族服饰等等。因此,加强宁古塔特色旅游产品面临着极大的考验和挑战。
三、开发策略
1.加大宣传力度,提高知名度
宁古塔旅游资源丰富,宁古塔文化都有自己的特色。针对宁古塔的不同特色,制作一部系统反映牡丹江地域文化的影视资料,打造一条涵盖牡丹江全域的精品旅游线路。重点是宣传、发掘、整理和利用宁古塔流人文化资源,最大限度地将流人文化、满族文化等资源的潜质展现出来,最终实现文化资源的产业化转化,以扩大牡丹江的文化影响力。
2.实施文化遗产保护工程
关键词:多元文化;凉山;体育旅游;对策;研究
中图分类号:F59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4428(2016)08-48 -03
21世纪是休闲体育的时代,人们不仅仅只满足传统的旅游、休闲方式,慢慢地从“走马观花”式的旅游方式向文化旅游和生态旅游方式转变,更加注重自我参与、自我感受、自我超越的方式发展,这种方式也就是人们常说的体育旅游。经济基础决定着上层建筑,一定时期的经济基础决定着人们的生活方式。有些未来学家对未来的预言认为,娱乐和旅游业将成为人类新的发展浪潮。凉山州位于四川省西南部,是最大的彝族聚居区。凉山州有丰富的生态旅游资源、人文旅游资源和众多的特色体育旅游项目。开发凉山体育旅游资源对带动凉山州旅游业的发展具有关键意义,开发凉山体育旅游资源为游客实现自主参与原生态、人文特色、提高旅游档次具有重要的作用。从多元文化视角合理利用及开发凉山地区体育旅游资源对提高凉山地区的经济发展、人民生活水平起着重要作用。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
(一)研究对象
运用多元文化视角对凉山地区生态旅游资源、人文旅游资源、旅游景点、少数民族风情、传统体育旅游项目进行研究。
(二)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
立足本课题的研究需要,先后在阿坝师范学院图书馆,通过CNKI、万方数据库检索相关的文献资料,对搜索到的文献资料进行分类、筛选、整理,找出对本研究有用的素材以及前人研究的不足,其中,主要参考文献有孙德朝写的《凉山旅游资源开发及对策研究》、周晓梅写的《体育旅游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等大概三十余篇。另外,还搜索了百度,搜狗等关于凉山体育旅游的资料。这些资料为本课题的研究提供了翔实的理论参考。
2.专家访谈法
本研究立足四川凉山地区,在体育旅游研究方面,西昌学院、阿坝师范学院很多老师是这方面的专家,因为这些高校地处民族地区,经常与凉山州的学生交流,对凉山州及凉山体育旅游资源非常了解。另外,成都体育学院柳伯力教授也是这方面的专家,他主编了两本关于体育旅游的专著《体育旅游导论》和《中国西部体育旅游开发――理论探讨与对策研究》,通过走访这些专家,获得研究需要的第一手资料。
3.田野调查
针对本课题研究的对象,特采用田野调查法,本人亲自去凉山体育旅游景点体验、感悟,如亲自体验彝族火把节的盛大、彝族摔跤、射箭、安宁河漂流等活动。在这期间,通过日常观察与交流,了解体育旅游的开展利用状况,取得研究需要的第一手资料。
4.逻辑分析法
运用多元文化视角,采用人类学、历史学、哲学的学科理论,运用归纳、总结、类比等逻辑方法。
二、调查结果与分析
(一)四川凉山体育旅游资源特点
四川凉山体育旅游资源丰富,特点显著,归结起来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1.民族性特点鲜明
凉山彝族自治州是四川的“三州”之一,幅员辽阔,辖17个县市,人口众多,其中彝族182万人,是全国最大的彝族聚居区,境内少数民族众多,有彝族、回族、藏族、蒙古族、纳西族等十几个少数民族。各个民族的生活习惯、生活环境、皆有不同,形成了很多传统民族体育项目。我们在开发凉山体育旅游资源的同时,一定要关注其民族特点,做到区别对待,做到独一无二,打造出富有凉山体育旅游特色的旅游品牌,突出民族特色,如彝族火把节、彝族年、藏族新年等活动来吸引游客。
2.地域性特点显著
凉山地区地域辽阔,自然环境多样,地势落差大,为喀斯特地貌,民族种类多,风土民情差别大,素有“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的差异。不同民族有各自不同的民族体育运动项目,再加上要和当地旅游资源相结合,地域差异性很显著。我们在开发凉山体育旅游资源的同时,要立足本地资源特色,突出地方特点!
3.功能性齐全
凉山地区体育旅游资源丰富,并且体育旅游资源功能齐全,一方面它把体育健身与娱乐相结合,让人们在欣赏大自然美景的同时,既参与了健身也获得了愉悦。另一方面,很多民族体育旅游项目简单易学,更加吸引游客。
(二)四川凉山地区体育旅游资源概况
1.凉山体育旅游气候条件
气候指的是一个地区长期的天气状况,气候的好坏直接影响到体育旅游的效益,大部分的体育旅游都要在一定的气候条件下进行。另外,气候通过降雨、土壤等因素,形成一定的自然地貌景观。适宜的气候使旅游者心情舒爽,愿意去尝试、去消费,反之,游客则不愿意参与消费。凉山冬暖夏凉,全州每年平均气温16℃,最热的7月份,日平均气温为23℃,最冷的1月份平均气温为9.3℃,凉山州府西昌,气候条件素有“万紫千红花不落,冬暖夏凉四时春”之美誉,另外,西昌风清月高,被誉为“月亮之城”。凉山具备四川少见的旅游气候条件,对调节四川旅游淡旺季具有重要的意义。
2.凉山自然生态旅游景观
凉山具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其中包括:山川、河流、森林等,这些自然资源都为体育旅游提供了良好的条件。凉山地区主要的自然生态景观:盐源高山峡谷风光、盐源宝清森林公园岩洞、盐源公母山、冕宁白玉林、喜德小山、金沙金河谷、西昌邛海湿地公园、龙眼井、木里菩萨洞、越西金马山、树河天生桥、德昌群英沟峡谷、冕宁麻哈渡出水洞、美姑大风顶自然保护区、螺髻山自然保护区、安宁河谷的阳光、沪沽湖的日出、金沙夜月等。
3.凉山地区人文旅游资源
人文资源一般指的是人们创造的文明古迹、风俗习惯。凉山西昌有卫星发射基地、彝族风土民情、甘洛藏族苯教文化、盐源泸沽湖摩梭人母系氏族文化以及各地的古城、古文化遗址。
4.凉山地区特色体育旅游项目
凉山地区特色体育旅游项目很多,譬如彝族传统体育项目,包括:斗牛、赛马、彝族摔跤、射箭、斗鸡、斗羊、水枪、秋千、投掷石头等,另外还有邛海水上运动项目、安宁河激情漂流项目。
(三)凉山地区体育旅游资源开发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经济基础薄弱,发展滞后
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经济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但中西部地区,特别是西部地区发展相对滞后。虽然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相对于全国其他省份,四川省GDP的增长相对较慢,人均收入偏低,更不用说凉山等贫困地区了。体育产业的发展需要丰富的物质资源作为基础,而相对落后的经济严重阻碍了体育旅游产业的发展。凉山州财政收入较低,在财政支出中对体育旅游的支出比重不大,致使一些开展体育旅游的基本设施缺乏,并且很多器材已陈旧老化,基本无法使用,这样导致体育竞赛很难在凉山地区开展。
2.思想观念落后
要想使体育旅游得到长远的发展,必须要创新观念。目前凉山地区的体育旅游还是照搬其他地方旅游业“同构化”道路模式,没有很好地挖掘凉山特色,走出一条新路子。目前,西昌彝族“火把节”,安宁河漂流,取得了很好的效益,带动了凉山旅游业的发展,但对于整个凉山地区来说,其丰富的体育旅游资源与发展体育旅游业对经济的贡献上还是不相匹配。下一步我们要将体育与旅游、文化相融合,以促进凉山体育旅游的发展。
3.体育旅游专业人才匮乏
体育旅游资源开发的关键是人才,人才的能力、思维方式、工作方法直接影响到体育产业的规划、开发、决策。当前凉山地区最缺乏的是既懂得体育旅游市场开发和研究、又熟悉体育产业和旅游经营的复合型人才。目前高校开设游泳课的普遍比较多,但对于新兴的体育旅游项目譬如:登山、攀岩、漂流、滑雪等项目开设课程的高校比较少。据走访调查,凉山地区还没有一所高校开设培养体育旅游复合型人才的专业。据相关资料统计,凉山地区体育旅游管理者85%是业余的,只有15%是受过高校体育或者旅游专业培训的大学生。人才匮乏严重制约了凉山地区体育旅游业的发展。
4.体育旅游硬件设施差
旅游产业发展的物质基础是旅游基础设施,旅游景观要想吸引游客,必须要有良好的基础设施。近年来,凉山州政府加大了对旅游业的投入,特别是投入了大量资金用于基础设施建设,但与体育旅游业的蓬勃发展还是不太相配。由于凉山地区体育硬件设施较差,制约了体育旅游业的发展。
5.宣传力度不够
体育旅游归属于旅游业。体育旅游产品是旅游者参与某项体育活动的旅游活动,其好坏直接能够影响游客的多少。体育旅游产品是无形的,不可转移的。这就注定了必须依靠宣传来增加知名度。体育旅游不仅仅要通过图片文字宣传,更要通过生动形象的讲解来宣传。
6.民族体育项目尚未充分开发
对于民族传统体育我们要继承和保护。凉山是一个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传统体育项目丰富,而且很多都充满趣味性、竞技性。这些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很多都是体育旅游资源,完全可以对其开发利用。由于受到各种因素的限制,凉山民族传统体育只是在盛大的节庆才会举行,比如“火把节”上的摔跤、斗牛、斗鸡比赛。另外这些民族传统体育项目还缺乏与外界的交流。
7.管理体制需要进一步完善
近年来,凉山体育旅游业发展较快。但由于体育旅游在四川省起步较晚、其计划经济形成的管理体制已经严重制约了体育旅游的发展。目前,凉山体育旅游缺乏统一的管理和规划,政府的主导作用没有充分发挥,区域间的合作开发意识淡薄。
(四)对凉山地区体育旅游发展的建议
1.提高认识、创新发展思路
体育旅游已成为当今一种时尚。凉山地区的体育旅游虽然起步较晚,但其发展前景非常好,另外加上体育旅游人数的增多,体育旅游在体育产业中扮演着愈来愈重要的(下转第16页)(上接第49页)角色。体育旅游在体育产业中的重要地位务必要引起各级领导及管理人员的高度重视。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体育旅游产业存在很大的发展空间。凉山地区体育旅游种类繁多,并且具有民族特点。我们要根据凉山体育旅游的特点,立足自身特色资源优势,开发符合自身特点的体育旅游产品。更新发展思路,全面统筹体育旅游资源,不断提高全州体育旅游档次、效益。
2.加强政府宏观调控,促进凉山体育旅游协调发展
体育旅游涉及到很多部门的工作,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各部门要高度重视、相互配合、相互协调,加快凉山体育旅游的发展。政府部门要出台相关的体育旅游政策法规,加大体育旅游部门的执法力度,提高体育旅游管理的法治化水平,积极发挥行业协会的作用。改进政府部门的服务方式,使其更加人性化、提高办事效率、创新服务方式。加强对交通的建设,为体育旅游产业提供完善的基础设施。政府部门应加大对体育旅游产业的资金投入。树立凉山旅游品牌,加大宣传力度。
3.努力培育和提升体育旅游产业的市场竞争力
随着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为凉山地区体育旅游产业发展提供了更多的机遇。我们要建立健全凉山体育旅游企业制度,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实施精品工程,调整产业结构,不断完善产业链。根据市场需求,大力发展如探险、滑雪、漂流等体育旅游项目,不断完善体育旅游产品体系。
参考文献:
[1]曾秀端.贵州体育旅游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2007.
[2]孙德朝. 唐山市高校开展民族传统体育教学的现状调查与研究[D].四川:四川大学,2005.
[3]胡良玉.凉山民族地区户外运动休闲旅游开发策略研究[J].才智,2013.
[4]邹勇,张会.凉山州开发体育旅游的可行性分析[J].西昌学院学报,2009,(09).
[5]秦容.基于循环经济理论的旅游发展研究――以四川凉山彝族自治州为例[J].中国商贸,2010,(07).
【关键词】河南省;体育旅游;资源开发;模式
Study on Developing Pattern of Sports Tourism Resources in Henan Province
WANG Feng-jie
(Physical Education College of SIAS International University, XinZheng 451150, Henan)
【Abstract】The sports tourism is a new economic growth point of the sports industry. Through analysis of strength and weakness, opportunity and threat in the development of sports tourism resources in Henan Province, we find the factors which affect the development of sports tourism and the advantages and disadvantages of it in Henan Province. In view of these, through theoretical and practical analysis, this article proposes the new development patterns of the sports tourism resources, namely, the industrial development pattern and the resource development pattern. We hope to offer some theoretical guidance and reference for the development of sports tourism resources.
【Keywords】Henan Province; Sports Tourism; Resource development; pattern
河南省地处中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发源地,孕育了世世代代的炎黄子孙。河南省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资源丰富,体育旅游资源也相对较多,体育旅游资源的开发,是拉动体育产业经济新的增长点,它能在丰富人们体育文化生活的同时,也能促进社会的进步与经济的发展。通过对河南省体育旅游若干产品的优势、劣势、机遇、威胁的分析,明晰这些体育旅游产品在开发和发展中的有利因素和不利因素以及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再通过理论结合本地实践的分析,构建出河南省体育旅游资源开发的新模式。
1河南省体育旅游资源开发分析
我们运用SWOT方法对河南省体育旅游资源的开发进行分析。SWOT分析是在进行区域旅游规划和制定区域旅游发展战略时了解区域旅游发展各项影响因素的一种切实可行的研究方法。具体的说就是对区域旅游发展的优势(Strength)、劣势(Weakness)、机遇(Opportunity)和威胁(Threat)进行分析,对于某一特定地区来讲,由于诸多条件的限制,不可能开发出所有种类的旅游产品,而是需要对当地的资源、市场和竞争态势进行分析,提出最适合本地体育旅游资源开展的若干种优势产品,构成产品组合。为了更好地研究并确定河南省体育旅游资源的开发方向,笔者对河南省的体育旅游资源开发进行了SWOT分析,以便为科学合理地开发提供理论指导。分析情况如表1〔1〕所示。
2河南省体育旅游资源开发模式构建
2.1构建体育旅游资源开发模式的意义
体育旅游资源开发模式是指开发主体实施的体育旅游资源转化为体育旅游产业的一般过程和基本方式的总和。它是体育旅游资源开发活动在时间过程和实现方式上最一般特点及其规律的高度概括和总结〔2〕。体育旅游资源开发模式来源于众多的体育旅游资源开发实践,又反过来指导体育旅游资源开发活动。不同的开发模式,有其不同的特点与规律,对体育旅游资源开发所产生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环境效益有不同的作用与影响。因此,研究体育旅游资源开发模式的意义,就是通过探索体育旅游资源开发活动的最基本方式与规律,为体育旅游目的地及其开发活动选择最适合、最优化的开发方式,以利于促进体育旅游可持续发展。
2.2构建体育旅游资源开发模式的依据
2.2.1依据不同体育旅游者的需求
体育旅游资源开发模式的构建,要“以人为本”,以满足不同群体的体育旅游需求为出发点。因为,随着旅游业的不断发展,旅游需求的不断变化,旅游客源市场中涌现出一批新型旅游者,这些新型旅游者具有更丰富的旅游经历,持有新的价值观、生活方式,对旅游消费持更灵活、独立的态度,他们更喜爱个性化的产品和服务,希望从旅游中伸展自己的个性。因此,开发模式的构建,首先要考虑是为了满足寻求极限探险、猎奇等的体育旅游者的需求,还是为了满足大众化健身、娱乐、休闲体育旅游者的需求,而且还要考虑每一次精彩的体验能否促成下一次参加体育旅游活动的新的动机〔3〕。
2.2.2依据丰富的体育旅游资源
体育旅游资源开发模式的构建,还要以丰富的旅游资源为依托,否则,开发就无从下手。河南堪称是中国功夫的故乡,嵩山少林寺是博大精深的少林武术的发源地,温县陈家沟是中华太极拳之根――陈氏太极拳的故乡。除了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还有得天独厚的自然景观。以这些资源为依托已开发的“少林功夫游”、“黄河漂流”等体育旅游产品正吸引着大批国内外游客。除此之外,还有许多潜在的体育旅游资源如射鹿台、龙湖等有待于开发。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绚丽多彩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为体育旅游的发展提供了充足的资源。
2.2.3依据体育旅游业的发展条件
在现代体育旅游中,完成体育旅游活动的要素除体育旅游者和体育旅游资源以外,还包括体育旅游业这一中介产业。因为,体育旅游业是旅游活动发展的产物,同时也是体育旅游活动发展的推动者。虽然使用体育旅游业提供的旅游服务并非体育旅游者的旅游目的,但体育旅游业在客源地与目的地之间以及在旅游动机与旅游目的实现之间架起了一座便利的桥梁。在已经具备了需求条件的前提下,体育旅游者不必再为旅游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各种困难担心,他们的旅行以及在旅游目的地停留期间的生活和活动,都可由有关的体育旅游企业为他们安排。因此,在构建体育旅游资源开发模式时还需要依据体育旅游业发展的规模和提供的服务质量,使开发更有效,从而更好地促进体育旅游的快速发展〔4〕。
2.3河南省体育旅游资源开发模式构建
笔者认为,根据产业发展、资源条件和市场需求情况,结合河南省资源状况,已开发资源运营情况,以及潜在资源的开发价值等,对河南省体育旅游资源应采取多层次、多角度全面开发。其开发模式如图1所示。
2.3.1产业类开发模式
2.3.1.1“旅游+体育”模式
“旅游+体育”模式是指以旅游资源为依托开发体育旅游产品。就是充分利用资源条件,寻找开发体育旅游的切入点,增加旅游活动的内容,提高旅游产品的吸引力,实现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旅游过程中的各种体育现象可以概括为:旅游者的各种身体娱乐、身体锻炼、体育竞赛、体育探险、体育购物、体育观赏、体育考古、体育会议、体育保健及康复等内容。目前,河南省以旅游为依托开发的体育旅游产品有伏牛山的滑雪、鹳河等河流漂流、洛阳牡丹花会、3万人太极拳表演等。“旅游+体育”模式的开发,能使游客充分感受到旅游中的体育。由于它又有别于单纯的体育运动,因此旅游中的体育又可称之为“旅游性体育”。
2.3.1.2“体育+旅游”模式
“体育+旅游”模式是指以体育资源为依托开发体育旅游产品。即充分利用体育竞赛、表演或节庆活动,扩大宣传,提高组织规格,吸引更多的观摩者,以提高举办地的对外影响和增加经济收入。同时在以体育资源为依托开发旅游产品的过程中,还要加强城市管理和规划,尤其是该举办地旅游景点的规划与建设。通过对体育赛事的形象背景、文化氛围、体验性体育旅游活动的策划等,能让观众亲身参加体验性体育活动,并融入到欢乐、刺激的氛围中,给旅游者带来视觉、听觉、触觉的全方位冲击,使游客充分感受体育观摩中有旅游活动。由于这种旅游形式有别于传统的旅游,因此,还可以把这种体育中的旅游称之为体育性旅游。
产业类开发模式其开发主导思想、主要措施及主要方式如表2所示。
结合河南的旅游资源特点,对产业类开发模式的选择应以“旅游+体育”模式为主实施对体育旅游资源的开发,因为,这样可以更好地利用现有旅游资源,充分挖掘各地资源的多功能性,同时可以做到体育与各种旅游资源的交会与融合发展,实现现有旅游资源的再生性开发,提高现实资源的吸引力,从而促进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各种资源为主题的旅游形式与体育的联姻,真正能做到优势互补,协同发展。体育与旅游活动的结合,将会吸引大批的游客和体育爱好者,在参与旅游活动的同时参与体育活动,使旅游者寓健身于游乐之中,在旅游中强健体魄,在健身中陶冶情操。
2.3.2资源类开发模式
2.3.2.1专项型体育旅游资源开发模式
所谓专项型体育旅游资源开发是指以某一种体育旅游产品为开发目标,将体育旅游资源开发成唯一的旅游吸引物,旅游者的旅游目的也是单纯地奔着这一吸引物而来。依托河南自然资源开发黄河漂流、云台山攀岩、南湾湖游泳、伏牛山滑雪、重渡沟滑草、白河划船等体育旅游产品;依托人文资源开发少林武术比赛、太极拳表演、新郑“炎黄文化旅游节”举行拜祖大典、开封宋都文化节斗鸡比赛、宋都竞走赏等体育旅游产品。
2.3.2.2组合型体育旅游资源开发模式
所谓组合型体育旅游资源开发是指将体育与其他旅游资源相互配合,在整合资源开发过程中,体育资源不具有独占地位,而是和其他产品相互融合〔5〕。以这种形式进行开发,主要是针对那些体育资源(包括民族传统体育资源)较为丰富,同时又具有优美自然风景和深厚历史文化底蕴的地区,在开发过程中,体育资源占有一定分量。对于旅游者而言前往某地观光游览的目的不仅仅是参与当地民族体育活动,而且需要游览当地优美的自然景观,体会当地浓厚的人文氛围。如焦作,不但民族传统体育具有独特的优势,而且风光秀美,气候宜人,拥有国家级自然风景区云台山,还拥有全国青少年乒乓球训练基地。开发工作应着眼于整合资源优势,规划“生态――体育旅游”专线,做到体育与旅游产业的捆绑互动,协调发展。
2.3.2.3附带型体育旅游资源开发模式
所谓附带型体育旅游资源开发模式是指在一般旅游活动中附带介绍体育知识,旅游过程中或结束时观看体育表演,或参加体育娱乐等活动。附带型体育旅游资源开发模式与组合型有些类似,只是体育在与其他旅游产品的组合中所占的分量较小,起附带性作用。比如,导游在讲解的过程中,渗透民族传统体育活动的知识,或渗透对某些文化遗址所拥有的体育文化内涵的讲解,或者是组织游客参与民族传统体育或民间体育活动的表演,或组织观看体育图片展览等。如在游览少林寺时可以在少林寺演艺厅领略到一场精彩的少林武术表演;在许昌花木博览园进行花木交易和生态游的同时可以观赏到东北民间艺术高跷表演等活动。
资源类开发模式其开发主导思想、主要措施及主要方式如表3所示。
3结语
河南省地处中原,文化丰富,待开发的体育旅游资源众多。但如何开发,怎样开发,什么类型的开发模式才能让众多的体育旅游资源最优化,让开发后的旅游产品产生最佳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环境效益,这一直是我们探求的课题。众所周知,体育旅游资源的开发模式来源于众多的体育旅游资源开发实践,又反过来指导体育旅游资源开发活动,不同的开发模式,有其不同的特点与规律。本文所提出的产业类开发模式与资源类开发模式是不是能够产生最佳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环境效益,是不是有助于及在多大程度上有助于河南省体育旅游业的发展和资源的健康合理开发,还有待于进一步地观察。
参考文献
〔1〕刘长生.河南省体育旅游资源开发SWOT分析〔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08,24(4):46-49.
〔2〕柳伯力,陶宇平.体育旅游导论〔M〕.人民体育出版社,2003.
〔3〕于素梅.小康社会的体育旅游资源开发研究〔J〕.体育科学,2007,2(5):23-35.
〔4〕姜付高.浅议体育旅游生态化建设〔J〕.曲阜师范大学学报,2002,2(4):114-116.
甘肃旅游文化竞争力的提升对于促进甘肃旅游业的发展,转变甘肃经济发展方式,提高甘肃经济发展能力具有重要的战略和和现实意义。本课题的研究目的在于从宏观上把握当前甘肃省发展旅游业所面临的状况,在分析制约甘肃旅游资源开发因素的基础上提出进一步开发甘肃旅游资源的对策,并提出开发的重点。
一、甘肃旅游资源的现状分析
总得来看甘肃的旅游资源开发状况主要表现为:
(一)旅游资源开发初步展开。甘肃旅游资源开发的空间布局,已经在全省地域范围内初步展开,基本形成了旅游产品和线路开发的雏形。甘肃是多民族聚居区,甘南族风情、河州回族风情、东乡风情、肃南裕固族风情等吸引着全世界的游客,拉卜楞寺、桑科草原、莲花山花儿会、马蹄寺等已成为甘肃旅游的名牌项目。更值得全世界游人及专家学者关注的是以敦煌莫高窟为代表的上古文明遗址及秦安大地湾、临洮马家窑等早期人类文明遗迹,它们为甘肃旅游增添了无穷的神秘色彩和文化内涵。
(二)旅游资源开发严重不足。尽管改革开放以来,甘肃旅游资源的开发所取得成绩是显著的,但毋庸讳言,从甘肃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水平来看,仍处于较低的初级阶段。据甘肃省旅游局的有关调查表明,全省已知旅游资源总量约为1000处,而目前进入国际、国内旅游市场经营利用者大约只有150处,初步进入开发状态或实施规划行为者大约200 处,说明目前仍未引起注意还处于未开发或未实施规划状态的资源区(点)数量大约为650 处左右。三种状态所占甘肃已知旅游资源总量的比例分别约为15 %、20 %与65 %。显然,甘肃作为一个旅游资源的大省,其资源优势远未得以充分发挥,也就不可能形成相应的旅游经济优势。
二、进一步开发甘肃旅游资源的对策分析
(一)转变思想观念,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
可持续发展观是既能满足当今的需要,而又不以牺牲今后世世代代自身需要为代价的发展观。因此,我们主张保护与发展并举,同时强调“寓保护于发展,以发展求保护”,其中保护是核心,是基础,因为要以保护历史文化的真实遗存为前提,把抢救、维修濒危遗产放在第一位,在此基础上借助于文化遗产发展经济。以著名的丝绸之路旅游线路为例,丝绸之路全长7000多公里,在甘肃境内有1600多公里,甘肃占到了将近四分之一的长度。甘肃的丝绸之路是丝绸之路必经之地,在其他地方都有一些叉,在张掖这个地方,是唯一的通道。这条线路,如果从东往西走,就连接了甘肃的天水、平凉、兰州、武威、张掖、酒泉、嘉峪关、敦煌,一共8个中国优秀旅游城市。我们大家可以看到,东方雕塑馆麦积山、华夏民族人文始祖伏羲庙,还有万里新起点嘉峪关的关城,世界文化遗产莫高窟和鸣沙山、月牙泉等一批世界级的旅游景点,也可以欣赏到森林、草原、大漠、戈壁、冰川、雪峰等独特的风光,特别是河西走廊,南边是八百多公里长的祁连山,北边是大沙漠,中间是戈壁和良田,层次非常清晰。在甘肃的旅游文化发展中,如果充分借助这些优秀的历史文化资源开发甘肃省的特色旅游,必然会提升旅游的竞争力,促进旅游的发展。
(二)加大政策和资金的投入力度
甘肃的旅游业要在未来有大的发展,真正成为本省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还必须为加速旅游资源开发和促进旅游经济发展,多方采取以下有效措施:一,通过科学的策划宣传,重塑甘肃旅游在国际、国内市场的形象;同时还应加快国际化进程,高标准建设旅游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全面提升服务水平,推动敦煌旅游产业和城市功能的升级换代;打造与中亚、西亚地区直至欧洲各国“政策、道路、贸易、货币、民心”五通的丝绸之路国际知名旅游目的地。二,加大对旅游的投入和政策倾斜(最好设立政府专项旅游发展基金) ,抓住国家经济发展向中西部转移和全省产业结构必须重大调整的两大契机,建设具有较强竞争力的旅游上市公司和龙头企业,打造一批旅游与文化等其他产业融合发展的优势产业集群,整合提升旅游产品体系和购物消费体系,为本身的旅游发展搭建旅游产业发展合作平台;三,依靠市场融资,包括招商引资(通过出台甘肃旅游资源开发优惠政策,吸引国外资金、国内企业和个人资金,投资开发甘肃旅游资源)和发行股票或债券(通过成立有关开发投资公司,发行股票、债券解决旅游资源开发资金)。
(三)整合现有的旅游资源,开辟精品旅游线路
在甘肃15 万km2 的土地上,各地市都有比较丰富的旅游资源。目前在开发上存在着各地市各自为政、随意开发、低档次开发、重复开发、甚至滥开发的现象。要彻底改变这一现状,在甘肃旅游资源的开发中,一定要全省一盘棋,整合资源,开发出若干条精品旅游线路。以这样不仅可以提高旅游资源的利用效率,而且还可以形成规模集群效应,降低开发成本。例如: 甘肃山河雄奇,历史悠久,文化灿烂,是华夏民族古文明的发祥地之一。由于甘肃地形狭长,横跨多个湿度带,因而自然景观极为独特,既有长河落日、大漠孤烟,又有高山密林、冰川雪原,也有水乡风光及万里草原。由于古丝绸之路和黄河在境内蜿蜓曲折,悠久的历史孕育出了灿烂的丝路文化和优美的黄河风情,伏羲庙、麦积山、崆峒山、莲花山等均因为优美的自然风光和深厚的文化积淀而成为全国知名的风景点。
(四)加强宣传力度,提高知名度。众所周知,一个地区旅游业的发展,一靠资源,二靠宣传。而目前,甘肃省大部分地区对旅游资源宣传工作做的不好或投入不足,这很大程度上制约了甘肃旅游业的发展。因此,提升旅游的竞争力,必须要加大宣传力度,以甘肃的民族风俗为例,以兰州往南走,到临夏回族自治州和甘南藏族自治州,可以看到亚洲最美的玛曲草原风光,还有浓郁的回族、藏族的民俗风情,还有我们世界上最大的藏传佛教学府拉卜楞寺。只要加大宣传力度,让人们充分了解到民族风情之美,就可以提高人们对甘肃民族文化的认知度,进而提升其发展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