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1.实践教学尚未得到学校的高度重视
实践教学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一项长期的教学任务,各高校领导和相应职能部门以及所有的相关教师,都应予高度重视,并将之纳入到学校教育工作的长远规划中。然而,许多高校目前的教育教学规划中关于实践教学的内容很少,对实践教学没有提出明确的要求,从而使实践教学得不到系统安排和有序开展。而且,在许多高校中,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教学通常仅停留表层,还没有深入细化到可操作的层面,比如,学生应完成的实践学时、达到的实践学分、实践成绩的评定等具体层面上,尚未发现有系统的规划和具体的要求。此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教学,也常常忽视与学生专业的有机结合,教学方式方法也较为单一,如通常局限于社会调查、勤工助学等,既没有突出学生的专业特色,也无法开拓学生的视野。
2.学生参与实践教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不高
实践教学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必要教学环节,面向的是所有的全体学生,要求所有学生积极参与,但据调查,许多高校学生参与的积极性普遍不高。究其原因可能有两个方面:其一,实践教学方法不够灵活多样。教学方法单调呆板,手段单一,无法满足学生的个性需要和多样性需求,从而无法充分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其二,实践教学涉及的领域不够宽。由于领导重视不够,使实践教学的资金投入不足,教师主动、积极进行教改的动力不足,社会也缺乏热情,从而大大限制了实践教学领域的拓展。
3.实践教学内容空泛陈旧,针对性明显不足
首先,实践教学内容与学生专业脱节,从而无法发挥不同学科学生的不同专业特长,使学生在实践教学中难以实现学用结合。其次,实践教学内容脱离社会实际。内容脱离社会实际使实践教学仅成为一种形式,不能真正达到为社会发展作贡献,为群众办实事的目的。第三,实践教学形式单调。实践教学形式单一,改革和创新相当欠缺。比如,往往局限于社会调查、政策宣传、参观访问、文艺演出、生产劳动等形式。第四,形式主义严重。实践教学本意是使学生在参与社会实践中获得教育和启示。但现实是,实践教学往往只重视宣传鼓动,忽视动手操作,重视响应号召,忽视长期坚持和经常主动,从而导致实践教学往往是雷声大,雨点小,形式主义严重。此外,系统培训和辅导的缺乏,也往往导致实践教学主题确定的随意性,方式选择的盲目性,以及实践报告撰写的混乱无序性等。同时,对于学生在实践遇到的问题,不少指导教师既不能做到及时地帮助学生辨析和答疑,也不能及时、正确地疏浚与引导,从而极大地限制了学生通过实践教学而向纵深发展。
4.实践教学的考核评价缺乏系统性和科学性
目前,在绝大多数高校中还没有专门的办法和标准用于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教学的有效评价。对任课教师实践教学的考评,往往只看教学大纲是否安排有课时,有无教学计划,对于如何有效实施,如何实现教育目的,则没有考评细则,从而导致教师的实践教学无规可循,随意性很大。实践教学中学生成绩的评定,实践情况登记表、记录表,或调查报告、实践论文成为主要依据,从而常常使弄虚作假、糊弄教师的行为在学生中不断出现。比如,托人拉关系找单位盖章签署意见,抄袭剽窃调查报告、实践论文等现象,不仅直接影响实践教学的成效性,而且严重偏离了教育教学的目标。5.实践教学基地建设稳定性不足具有稳定的实践教学基地,是实践教学常态化、经常化的重要前提。但目前,一些高校忽视了校外实践教学基地的稳定性建设,从而无法及时地推广开展一些具有重要意义的活动和项目。校地联系十分松散和随意,比如,有些学校和基地在某些活动和项目开始时保持一定的合作,但项目一旦完成、活动一旦结束,校地彼此之间联系减少了甚至中断。
二、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教学成效的对策建议
1.重视实践教学,制定实践教学规划,使实践教学能够有序开展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教学要进一步提高其成效,首先,要求高校领导、教师转变观念,高度认识到实践教学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只有认识到实践教学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才能将实践教学纳入到学校总体规划和各项工作中,才能合理地安排学时、规定学分、制订操作细则,也才能够有序地将它实施和贯穿于教育教学的全过程,也才能够在专业设置、课程安排、目标考核等各个环节中实际体现它的要求。其次,应当设置专门机构负责对内的组织和对外的联络,负责实践教学的统筹和安排,采取多种措施增强这些专门机构的组织、协调和指导作用。同时,还应当建立、完善实践教学的相关规章制度,提出实践教学的有关要求、实施策略、保障措施、评估方法等。此外,还应当建立相应的保障系统,提供经费支撑,积极主动地与社会各方面联系,努力争取社会各方面的支持和理解,从而促使实践教学活动正常有序开展。
2.拓展教学领域,更新教学内容,丰富教学方法,增强实践教学的针对性、趣味性、实效性和多样性
涉及不同的的教学领域、丰富多彩的实践教学内容、活泼多样的实践教学形式,不仅可以使学生从枯燥的理论说教中解脱出来,同时还可以使学生自觉地接受理论并转化为行动。实践表明,实践教学的不同教育内容和不同教学形式,其教育成效是有所不同的。比如,为丰富学生对国情、对社会的感性认识,增强社会责任感,既可以通过社会调查、社会考察的方式,也可以凭借挂职锻炼等方式。生产劳动、勤工俭学等不同活动,同样可使学生树立劳动观念,培养艰苦奋斗和自强自立精神,等等。因此,实践教学的内容、形式应当从学生的专业知识学习,从学生的就业指导和勤工俭学等多方面予以考虑,以满足学生的学习、就业和生活的需要。同时,实践教学还不能忽视高等教育教学的规律,不能急于求成、拔苗助长,而应当有计划有步骤地分阶段、分层次实施。比如,低年级学生宜采取军事训练、生产劳动、社会调查、志愿服务、公益活动等实践教学形式;而高年级学生的实践教学,宜采取以他们的专业知识为基础的教学形式,比如,专业实习、挂职锻炼、助研助管、科技发明、创业实践等,使他们能够充分发挥专业技能优势为社会发展提供服务。
3.完善考评体系,提高实践教学考核的科学性和规范性
实践教学考评体系和考评机制的完善,必须考虑教师考评和学生考评两个层面。首先,教师实践教学考评考核机制必须完善。主要策略包括:将实践教学提高到教师教学、科研活动同等重要的地位,将实践教学纳入到任课教师教育教学工作的考评指标中,并将之与教师的竞聘上岗、职称评定、评先评优挂钩,借以提高任课教师开展实践教学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其次,完善学生实践学习考评机制。学生实践学习成绩的考评,不能仅凭实践学习“经历表”或“登记表”而评判其成绩,而应当综合采用定性与定量结合的方法。具体包括,将课堂学习和实践学习结合起来,将实践学习提高到与教学实习、毕业实习同等重要的位置,实践学习成绩不仅要记入学生档案,而且应该将它纳入各种评定的指标体系中。此外,还应该设置多种奖项以提高学生主动地参与实践教学积极性。
4.建设长期稳定的教学基地,保障实践教学常态化和长期性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教学有效性保障条件之一就是建设长期而稳定的实践教育基地。选择和建立实践教育基地,既要遵循社会与高校共同建设、共同管理的原则,又要本着服务社会和服务高校的原则。使高校、基地、社会三方都能受益。同时,整合社会资源,建立多样的、功能齐全的实践教育基地群,强化社会实践活动,使学生在不同的教育基地中得到不同的教育。比如,在有纪念意义的革命圣地,学生既受到自力更生、艰苦奋斗、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教育,又受到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在民营企业、个体私营企业等,学生不仅可以检验自己的所学知识,增强和提高实践能力,同时,还可以凭借专业知识和特长,为企业提供适当的技术帮助。在典型意义的乡(镇)、村,学生不仅可以深切感受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伟大成就,又可以开展科技支持、文化普及、卫生服务、知识宣讲、文艺演出等对口支援活动。体系式的实践教育基地群,既能保证学生了解社会、全面健康发展,又能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满足群众的需要,实现群众的愿望。
三、小结
关键词:寝室文化;思想政治教育;大学生
随着经济和教育事业的迅猛发展, 高校师资力量不断扩大,学生人员日俞剧增。而大学生生活、学习和思想和人际交流的重要场所―――寝室的建设也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寝室文化是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大学生的思想、学习、心理和生活方式,从而也间接得表现出各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功效。大学生作为国之栋梁、未来指支柱,寝室文化对大学生的影响不容小视。因此,构建良好的寝室文化环境已经成为各高校、甚至是社会各界人士共同的关注点。为此,我们迫切地感受到大学生寝室文化建设已经成为一项紧迫而具有实际意义的任务。
一、思想政治教育视野下寝室文化的作用
寝室作为大学生重要的活动场所,同时也是思想政治教育对象即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微观环境。环境造就人,同时也会影响人的行为习惯。那么,寝室文化这个在特定环境中产生的群体文化,对于大学生的生活、学习、心理、人际交往等方面也具有影响。
(一)积极的寝室文化对大学生的生活方面的思想政治教育作用
寝室文化是寝室成员每天都会接触的文化。虽然它看不见、摸不着,我们却每天生活其中,并在每天的生活、学习中被它潜移默化的影响着。一方面,积极向上的寝室文化对于大学生的生活态度都有良好的促进作用;尤其是对世界观、人生观正在形成中的大学生而言,良好的寝室文化亦师亦友,给他们指明正确的前进道路,帮助他们更好的判断是非,从而使得他们在前进的路上顺利前进。另一方,积极向上的寝室,其成员之间必定也会是互帮互助的。室友间会为彼此互相鼓励学习;悲伤、焦虑时,室友也会想尽办法帮忙排忧解难。因此,积极向上的寝室文化利于大学生的生活方面都得到良好的调节。
(二) 积极的寝室文化对于大学生学习和社会实践具有思想政治教育作用
学习是大学生的第一任务。爱学习、勤思考、乐助人的寝室氛围, 会对生活在其中的每个成员产生积极影响。积极向上的寝室环境往往是寝室整洁、有序;成员具有良好的作息习惯和良好的兴趣爱好。成员间相互鼓励、相互追赶,一起学习、一起加油。积极向上的寝室文化氛围使得大部分成员学习优秀,表现良好。在这样氛围的寝室中,成员间的影响也会很大。寝室爱学习、爱思考、乐助人的氛围使得彼此间相互学习,这对于寝室成员间相互学习专业知识甚至是社会实践都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三)积极的寝室文化对于大学生心理健康具有思想政治教育作用
人是生活在群体中的动物,大学生生活也需要生活在一定的群体中,这个群体就是与寝室成员相处。积极的寝室文化使得寝室氛围融洽、寝室成员间和睦相处、寝室成员如同家人一般。这样融洽的环境对于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是有利的。融洽、和谐的环境易使得人放轻松。积极的寝室文化就具有这样的作用。积极的寝室文化使得我们焦虑不安、进展的心理得到放松;和谐的寝室文化中的成员间也会是相互体贴的,这无论对大学生的心理问题的解决还是对大学生心理的健康发展都是有益的。
二、思想政治教育视野下寝室文化的特征
寝室文化作为一种群体文化也具有自己的特点,其中包含差异性和融合性。
(一)差异性
寝室是一个群体组织,那么寝室文化必定也是多种文化相互碰撞形成的群体文化。在寝室文化中,各种相互碰撞的文化来自不同的文化背景,而寝室成员自身所具有的特质也会大相径庭。这必定使得寝室文化具有差异性。
再者,不同的寝室也会有不同的寝室文化。因为每一个群体都有自己显著的特征,这就是寝室区别于其他寝室的核心标志。
(二)融合性
寝室文化的形成是寝室全体成员共同作用的结果。寝室文化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经济背景、政治背景等的成员。虽然,寝室成员各有个性,且来自不同的文化、教育背景。但是在长期的相处、生活、学习、交往的过程中,一方面,也会被其他成员所具有的文化气息所潜移默化的感染,在这个过程中,促使不同文化间相互融合并使得寝室文化逐渐形成。另一方面,寝室成员自身多具有的文化气息也会潜移默化的影响其他寝室成员。使得寝室成员在文化气息、行为习惯、兴趣爱好等方面趋同。这就是寝室文化的融合性。
三、寝室文化的现状分析及问题
(一)学习氛围日益下降
寝室是大学生除了教室、图书馆的学习场地。但是随着经济条件和网络生活的普及,寝室的学习氛围日益下降。经济的发展使得现代化的寝室环境越来越安逸,各种基础设施日益齐全,但这并没有为学习打下良好的物质基础,反而使得部分同学赖在宿舍,尤其是网络生活的普及,在寝室上网成为大学生的生活方式之一,并在生活中占据很大一部分时间。尤其是男生寝室,游戏成风,更有甚者,全体寝室成员一起打游戏,这大大降低了寝室的学习氛围。
(二)卫生环境日益堪忧
寝室是寝室成员公共生活的场地,但是,由于寝室成员来自不同的家庭、有着不同的爱好习惯。寝室卫生环境也成为寝室问题之一。虽然有些高校寝室管理中会有卫生纪律,但是大学生都认为寝室是个人生活的隐私方面,学校无权干涉。更有甚者,寝室脏乱不堪,衣袜堆积,垃圾满地等问题日益突出。这也使得寝室卫生成为令人头疼的问题。
(三)和谐问题日益突出
寝室本来就是一个多成员的组织,对于中国大部分高校来说,寝室都会有至少是三个成员。而且寝室成员可能来自不同的经济、政治、文化等背景。所哟,寝室的和谐问题也就表现出来了。近些年来,由于寝室成员间不和频频发生事故,这使得寝室和谐问题再次被推上风口浪尖。
四、面对寝室文化问题的对策
(一)举办寝室学习活动日,提高大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寝室文化应以学生为主体,培养学生积极学习的精神。大学生是寝室的主人,理所应当承担参与寝室管理活动的职责。寝室文化建设首先要发挥大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通过“教师指导、学生参与”的原则,发挥学生的自主作用,使大学生将寝室学习氛围的建设作为一项自觉任务。大学生应该充分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去营造更加优美温馨的寝室学习环境。
(二)进行寝室卫生评比活动,促进大学生积极参与卫生问题
首先,健全和完善学生宿舍卫生制度体系,强化值日职能和效果;其二,健全和完善学生宿舍卫生建设标准,用制度促进和保障学生宿舍卫生建设活动的形式常态化,继而保证寝室卫生的质量。并对寝室的卫生进行评比,将评比结果公示,奖励优秀,鼓励中等,督促差评。
(三)设立专门寝室问题心理辅导机构,促进寝室和谐
细化对心理健康寝室文化建设的指导, 重视思想政治工作的渗透作用。寝室文化建设, 涉及学生生活的方方面面, 在心理辅导中要充分体现学生个性,并根据学生自身的特点进行辅导。由于寝室文化建设多是学生的自发行为, 教育管理者应认真研究健康寝室文化的内容, 细化对寝室文化建设的指导, 通过细则的渗透, 达到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原雪辉.大学生宿舍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焦作大学学报,2004(3):86-87.
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涉及的范围比较广,教育的内容比较丰富,而且形式多样,但在思想政治教育研究领域问题很多。思想政治教育领域的研究要根据教育工作者的研究特长与研究方向相结合进行研究。在研究中要明确研究的重点和难点,以满足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需要。当前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重点是思想理念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和实际生活中的思想政治教育。思想政治教育最高目标是引导学生为实现理想的社会价值而努力奋斗,现实目标是帮助学生解决在现实生活和学习中遇到的思想问题,提高学生的生活质量。思想政治教育的最高目标和现实目标是相互促进和相互依赖的,在解决现实问题的基础上,引导学生为实现更高的目标奋斗。
二、思想政治教育研究重点的深化
(1)社会层面的主导性和多样性的矛盾状态。我国是在中华民族文化主导下的多元文化的发展,社会主义的意识形态成为多种意识形态中的主导形态。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体系成为社会的主导价值体系。在现实社会中,主导意识形态与多元的意识形态长期并存而且相互影响,影响着学生的思想品德和道德风范。思想政治教育要运用中国化理论与相关学科理论,研究社会客观因素对学生思想、行为的具体影响,更要研究这些因素对学生思想、行为的综合影响。也要研究国家在改革开放中的政治主导、民族文化主导、人本主导和社会核心价值主导等,这就是新的历史条件下所要研究的主导性思想政治教育形态。(2)个体层面的个性化与社会化的矛盾状态。在市场体制条件下拥有自主权和民主发展条件下拥有自由性,能够独立、自主和创造性地发展自己主体性与个性特点的同时,必须融入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与道德生活,接受社会政治、法制与道德规范。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化的实质就是以思想政治和社会道德的目标、规范实现学生的社会化。在学生社会化中,学生在不断的追求进步和实现理想而不是依赖于社会的生活条件。学生具有独立性、创造性和自主性。
三、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化难题探讨
[关键词]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导辅协同;范式建构
研究生教育事关国家创新体系构建,是适应我国迈向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征程发展要求,培养有灵魂的卓越人才的重要保障。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事关高校研究生培养成效,直接影响研究生教育的质量。然而,从其发展现状来看,却仍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薄弱环节。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要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必须着眼于研究生群体特点、把握研究生思政教育的独特规律,从新实践中探索新理论、建立新制度、形成新模式。其中,重要的问题在于:在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中,能否遵循“导辅协同”的基本思路、能否形成“导辅协同”的工作范式。
一、新时代背景下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导辅协同的概念拓展
立德树人应当是也必然是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中心环节和根本遵循。导辅协同逻辑起源于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对象——研究生群体本身的特殊性。从词义上看,“导”即启发、引导、主导;“辅”即帮助、佐助。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辅”与“导”作为矛盾的两方面,其中居于支配地位的一方对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性质与质量起决定性作用。此外,唯物辩证法认为,构成事物的成分在结构和排列顺序上发生变化也能引起质变。研究生群体知识水平高、政治参与意识突出、有较强的自我管理和自控能力,总体上思想政治素质高,思想观念更趋成熟,多数已基本形成相对稳定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无论是在参与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抑或是在自身成才发展过程中,其主动性、自主性都极强。因此,与本科生“辅”重于“导”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不同,在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导”应当是矛盾的主要方面,“辅”为次要方面。对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导”“辅”内涵的理解与拓展、作用的辨析是做好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理论和逻辑基础。所谓导辅协同,一般地说,是指基于研究生的群体特征和研究生思政教育特有规律,贯穿研究生思想政治工作全程的基本线索和总体思路,是构筑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和实践范式的基本遵循。具体地说,可从狭义和广义两方面进行理解。从狭义上讲,导辅协同主要指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主体论中导师和辅导员双主体作用的协同发挥。从广义上讲,导辅协同不仅体现在研究生思政教育主体论中,还包括研究生思政教育功能、价值上的导辅协同,研究生思政教育方式上的导辅协同等。构建新时代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范式,加强和改进新时代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必须从广义的意义上理解导辅协同,不断拓展导辅协同的外延,挖掘导辅协同的深义,统筹设计、构建体系。
二、构建新时代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范式重要且必要
美国著名科学哲学家托马斯•库恩(ThomasKuhn,1922-1996年)在其1962年出版的著作《科学革命的结构》中提出了范式的概念和理论,他以范式及其发展变化为基点系统阐述了科学发展的基本模式。结合库恩有关范式的研究成果以及国内外学者的观点,中国学者对范式的内涵基本达成共识:是同一学科或专业领域内普遍认同的基本理论、观点和研究方法。这成为该学科或专业思考和解决问题的共同的理论基础与框架,规定并指明了该学科发展的方向。本文所指的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范式,即在现有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学术共识、持用话语、既定模式的基础上,总结本学科或专业领域内普遍认同的价值理念,汲取研究生思政工作实践中形成的有益发展模式,探求能为人们所认同并施行的教育主体、教育内容、教育方法新结构、新形态,即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个学科或专业领域,应具有的共同的思维方式和实践形式。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范式并非先存在,它孕育、形成、确立于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实践及其科学研究的发展进程中,逐步走向科学化、系统性。其标志有多种,如确立了着眼于研究生群体特性及研究生思政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以不断充实和完善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和学科架构为核心,进而探析特殊规律的学术旨趣;在研究和教育实践中形成了以研究生思政教育主体、客体、过程、内容、方法为主的概念体系,确立了着眼于运用此概念体系观察、反思和从事研究生思政工作的基本框架与行动模式,这于推动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发展、理论研究和现实工作意义非凡。但是,面对当今世界所处之前所未有之大变局,面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所处之战略机遇期,面对中国改革发展所面临之风险与挑战,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既有范式也面临挑战,体现在:我们在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实践中运用既定范式思考和回应经济社会新发展所提出的新的理论与实践问题时,时常发现理论关照和回应现实的不足与无力。(一)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建设在高校思政工作队伍建设中式微政工作队伍建设中式微,导师和辅导员在处理“导”和““辅”的关系中存在“顾此失彼”误区队伍建设是提升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质量的依靠力量,是决定其工作成效最主要的方面。然而,在当前高校思政工作队伍建设中却存在“重本轻研”的现象。究其原因,一方面,从大学生总体结构上看,在当前高校中研究生规模普遍小于本科生规模,此外,与本科生群体的整体思想状况相比,研究生群体的心理素质和思想状况相对成熟,在学习活动组织和生活自我管理方面自觉性更强。这使得各高校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重心聚焦于本科生,在制定相关思政工作制度时将优势资源和利好政策向本科生倾斜,这在某种程度上不利于研究生思政工作有关主体积极性的发挥,同时也极大影响了研究生思政教育工作队伍的充实和完善。另一方面,从客观外部环境来看,我国经济结构虽逐步优化、经济发展前景向好,但由大国竞争加剧、西方“中国威胁”思维惯性导致的意识形态矛盾和斗争,加之西方对华意识形态输出方式和策略的转变,隐蔽性成为其主要特点,这将成为今后很长一段时间内研究生思政工作的大背景和重点攻坚领域。如果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对意识形态领域斗争的长期性、紧迫性、艰巨性、复杂性预判不足,就会在某种程度上消解主体自觉开展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动性。此外,导师和辅导员是研究生思政教育工作的重要主体,直接决定研究生思政工作成效,其中,导师负首要责任。当前,绝大多数导师能着眼于思政工作的重要性,基本能够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研究生学习指导、科研实践中,较好地完成科研育人的职责。然而,部分研究生导师在研究生培养的过程中体现出重科研指导而轻学术道德规范教育,重学业专业指引而轻人格品行养成教育、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等问题,即“导”而不“辅”。研究生辅导员是研究生思想政治队伍的要素,是骨干力量,也是主攻手。当前,研究生辅导员在做学生的人生导师和健康成长的知心朋友方面总体上是好的。然而,受研究生培养模式影响,很大一部分研究生辅导员存在重日常事务管理而轻思想政治教育、重具体工作实践而轻系统工作统筹等问题,也即“辅”而不“导”。因而,研究生导师和辅导员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导”“辅”功能发挥的不平衡、不协调极大影响了研究生思政工作实效。(二)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两重功能的关系有待调整升级整升级,在实践中偏向重“非意识形态功能”而轻“意识形态功能形态功能”从价值论维度出发,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均具有“意识形态性、非意识形态性”双重属性。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意识形态性”,即向教育客体传导意识形态、使客体形成教育主体期待的思想道德素质和观念体系,以此引导和规范教育客体行为方式的效能、属性。其首要目的是实现统治阶级对意识形态领域的掌控。所谓非意识形态功能,是除了意识形态功能以外的其他社会功能,体现了思想政治教育非阶级性和人类社会发展的普遍性要求。在任何国家和社会,“意识形态性”和“非意识形态性”虽然均是思想政治教育功能这一问题的两个侧面,然而,在看待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两重特性的地位问题时,仍然要有所侧重、不能偏废。这根本上是由思想政治教育阶级性的本质特征所决定的。思想政治教育本质上是要为统治阶级服务的,在发挥其功能时,意识形态性居于主导地位,体现并代表思政教育的性质和发展方向,其功能的“非意识形态性”之于意识形态学必须也只能是从属关系,不能独立存在。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是高校思政工作的重要方面,其主旨是将广大研究生培养为我国意识形态战线的有力维护者,其根本目标是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培养政治素质过硬、专业水平拔尖的顶尖人才。然而,由于进行意识形态教育投入大、见效慢、难度高,且教育效果难以评价和衡量,而对研究生进行非意识形态的思想政治教育则相对难度低、可操作性强、效果容易凸显,这与教育主体的教育理念方法更新不足、主体间分工配合不力、教育内容结构不够优化等负面效应叠加,就导致教育主体主动进行意识形态教育的积极性不高,在很大程度上弱化了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意识形态功能的发挥。(三)思想政治理论课在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中主渠道的作用尚未有效发挥渠道的作用尚未有效发挥,社会实践、校园学术文化等教育载体未有效运用教育载体未有效运用,传统教育方式与新媒体新技术相融合的教育潜能有待进一步挖掘思想政治理论课是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是引导研究生构建科学“三观”的主要路径之一。长期以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广泛、有效开设已成为开展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但由于部分教师的授课方式未能着眼于研究生的思想特点,更多地采取灌输方式,对研究生关注的时下热点问题涉及较少;再加上研究生课业、学术任务重,不少研究生只能把主要精力投入专业能力的提升中去,很大一部分甚至只是为了凑学分才勉强选择上思想政治理论课。以上种种,导致研究生思想政治理论课在研究生课程体系中被“边缘化”,导致课堂教学效果不明显,主渠道作用未能有效发挥。社会实践始终是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载体和途径,对于帮助研究生深入社会、认知国情、锻炼本领、锤品铸魂的作用无可替代。校园学术文化是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载体和应有之义,其内涵的育人资源、素材所具有的育人价值不可小觑。当前,大多数高校已经把研究生社会实践教育和学术道德教育纳入研究生培养体系和培养方案中,以期促进研究生结合所学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达成研究生专业素质提升和思想政治水平提高双轨并行。然而,由于各级各类高校所掌握的社会资源的不平衡性,研究生培养方案制订和落实的差异性、不均衡性,使得研究生社会实践教育和学术文化教育缺乏必要的长效机制和保障体系,再加上研究生培养模式所限以及研究生繁重的科研任务,导致部分高校培养方案中规定的研究生社会实践教育和学术文化教育流于形式,限制了其作为教育载体的功能的发挥。此外,互联网是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弘扬主旋律的重要手段,是传统教育方式和载体的必要补充。近年来,校园网建设以及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成为各高校开展思政工作的重点,多数高校都能够主动占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新阵地,利用校园网和公众号为研究生学习、生活提供服务,达成教育、引领研究生思想和风尚的目标。然而,鉴于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方式、渠道的不可替代性,再加上维护和运用网络新媒体、新技术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所需的人力、物力、财力成本相较于传统教育方式和载体要高出许多,且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成效评估难度相对较大,这使诸多高校在网络育人资源开发和育人平台维护方面望而却步,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线上线下开展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育人合力的形成与发挥。
三、导辅协同视角下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范式构建
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特点及其独特规律决定了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范式的构筑方式,应遵循导辅协同的基本思路,全面系统地从其主体、功能、内容、方式等方面着手。(一)存在于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内的导辅协同同:着眼于构建研究生导师和辅导员“德育共同体”实现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增质提效,队伍建设是根本,实现对研究生意识形态的掌控,有赖于一支政治强、业务精、纪律严、作风正的队伍,这是我党长期开展思想政治工作的基本经验。从教育主体维度看,“导”即导师在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中所处的主导地位,“辅”即辅导员是研究生思政工作的关键主体、相较于导师的首要负责人定位,起辅助作用。当前,突出导师和辅导员的双主体作用,当从三方面着手。一是优化顶层设计,提升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在高校思政工作中的地位,使之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整体规划中的重点,专门安排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经费,实现优势资源和政策有效倾斜;着眼研究生群体特征和教育规律,以队伍建设和制度建设为抓手,高度重视运用制度手段推进工作。二是研究建立健全研究生导师和辅导员德育素质培训体系和机制,着力提升两支育人队伍的综合素质和参与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素养、专业水平,增强育人合力。三是研究生导师和辅导员应苦练内功,在开展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树立德育共同体观念,立足岗位职责做到既导又辅,增强教育实效性。研究生培养模式决定了导师是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首要责任人,其两大基本职责就是教书和育人。因此,导师若想扮演好思想引路人和学业指导者的双重角色,不仅要具备深厚的学术造诣,提升教学和科研水平,还须以高尚的道德情操和优良教风引导、影响学生,重点从工作岗位的特殊性出发,真正理解和践行导师工作的“导”“辅”二重性,做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主导者和研究生成长成才的主心骨,做党委工作的辅佐者和研究生成长的引路人,在保证日常教学和科研工作的同时,着重培养研究生的民族责任感,重视研究生理论水平的提升。研究生辅导员是开展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其作用不仅体现在思想政治教育和日常事务管理方面,更重要的是要把育人作为自身岗位的根本。这就要求研究生辅导员要坚持终身学习,具备思想政治教育相关专业知识结构和宽口径的知识储备,加强科学研究,从工作作用和工作方法的角度全面认识研究生辅导员工作的“辅”“导”二重性,即从辅导员岗位的特殊性出发,做好党委工作的助手、导师教学和科研的助手、学生成才发展的助手的同时,注意运用科学的工作方法,将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同日常事务管理相结合,将系统工作统筹同具体工作实践相结合,加强研究生政治思想引导、情感疏导、行为教导和就业指导。据此,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双主体作用的协同发挥,必然要求在开展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导师和辅导员不断转变观念、精诚合作,由传统的各行其是向形成协同攻坚的德育共同体发展。(二)彰显于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功能上的导辅协同同:着眼于意识形态和非意识形态双重功能的优化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意识形态性”和“非意识形态性”的协同发挥同样须遵循导辅协同的基本思路,即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非意识形态功能必须补充、辅助于意识形态功能。目前,研究生思想政治素质发展趋势虽整体向好,但是个别人还存在理想信念模糊、学术规范、学术道德意识淡薄、知行合一不足等问题,反射出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两重特性的发挥亟待优化。因此,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双重功能的有效发挥,特别是突出其功能的“意识形态性”,应着力于四个方面。一是加大针对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培训力度,提升其对我国当前意识形态领域斗争的长期性、艰巨性、复杂性和紧迫性的认识,增强其投身意识形态教育的使命感、自觉性和综合能力。二是立足研究生群体特点,科学构建教育内容体系,优化内容结构,科学设置“意识形态性”和“非意识形态性”内容的比重,形成以理想信念教育和社会责任感教育为核心与主导,兼顾学习观教育、学术规范和道德教育、婚恋观教育、择业观教育的内容体系。三是探索并引入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评价机制,为意识形态教育功能的发挥提供坚实保障。鉴于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识形态功能发挥的效果较难进行量化评价,有关部门应根据实际情况,从科研、管理和活动等不同维度设计工作评价体系和绩效考核办法,其中,尤其要突出和增加意识形态教育所占权重,坚持以科学引导为方向和以客体效果反馈为中心相结合,更加注重教育主体对客体开展意识形态教育的实际效果,以期达到表彰和激励意识形态教育的目的。四是在调研并分析现有主体在意识形态教育中的优势和不足的基础上,建立健全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管理制度,明确并协调好不同主体间的分工与职责,引导、激励各方着力构建德育共同体,研究并建立思政教育与专业教育协调机制,实现全程育人。(三)承接于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方式上的导辅协同同:着眼于传统教育方式同新兴教育方式相结合教育方式的适配性、丰富性、多样性直接影响教育效果,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方式方法的选取、运用必须因时而新。其中,所谓“导”,即继续坚持和充分发挥课堂教学在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主导地位。然而,从研究生培养的角度看,我国现有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培养模式与研究生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无法很好地适配,既定的教学理念、方式受到互联网、新媒体的冲击。因此,在研究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过程中,不仅要重视教学内容的科学重置,既充分体现理论学科发展的规律性、专业性,还要重视教材建设的实效性,即教材的编写在结合研究生的思想特点及其关注的热点问题的同时,还应及时反映国内外最新理论特点。此外,更要重视灵活选择和运用教学方式,以研究型教学为导向,在课堂上重视翻转式、讨论式、个性化教学方法的运用,并从时展和社会进步的高度引导研究生感知和探究创新型国家建设的战略意义,从而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所谓“辅”,即注意发挥校园学术文化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等教育途径的补充作用,结合研究生培养特点,在研究生学术活动中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强化实践环节,实现理论教学与实践教育的交叉,在推进研究生专业素质和思想道德素质同步提高的同时,引导研究生在社会实践过程中受教育、长才干、做贡献。同时,还须重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新阵地,自觉运用新媒体新技术,充分运用校园网、公众号、手机APP等新媒介、新载体,推动研究生思政工作传统优势与新技术相融合,为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发展寻找新的生长点、开创新空间。
四、结语
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是“我国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的重要基石”。在新时代,推动研究生思政工作提质增效,需要立足研究生群体的特点,构建导辅协同的新范式,通过优化教育主体的教育方式,促进教育功能的最大限度发挥。
[参考文献]
[1].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2]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N].人民日报,2016-12-09(1).
[3]刘放桐,等.现代西方哲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0.
[4]任少波,许占鲁.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范式建构初探[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8(12):46-52.
[5]沈壮海.论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研究的新范式与新形态[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7(2):40-46.
[6]石书臣.论思想政治教育中意识形态性与非意识形态性的统一[J].探索,2003(3):81-83.
[7]吴春梅,陈一恒.意识形态导向下的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功能研究[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1(4):22-26.
[8]冯刚.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与加强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思考[J].思想教育研究,2009(10):9-14.
[9]任敏.论高校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特殊性[J].中国多媒体与网络教学学报,2017(6):332-333.
关键词 思想政治教育 微观环境 作用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思想政治教育的对象是人,每个人的的生活实践范围是不同的,是在一个特定的范围里,故而受到的教育环境的影响也不相同。家庭环境、学校环境、社会组织环境就是思想政治教育对象的实践范围,也就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微观环境。思想政治教育对象的思想观念以及对社会的情感态度都是在具体而现实的社会关系中形成而后慢慢发展起来的,思想政治教育对象受到不同的微观环境作用影响。
1家庭环境的特点和作用
家庭环境影响具有普遍性、长久性、渗透性、针对性、影响主体具有血缘理论的亲和性和权威性等特点。每个人生活在一定的家庭中,受到家庭环境的影响,这是普遍性的体现。与此同时,每个人从来到这个世界开始到最终都是伴随着家庭,整个生命过程中绝大多数时间实在家庭中度过的,因而家庭环境影响具有长久性。这就要求我们要尽可能的使得家庭环境影响符合社会的思想政治教育的要求。
家庭环境的影响体现在家庭教育中更体现在日常生活中,这就使得家庭生活的方方面面的因素对思想政治教育对象有着无形的渗透作用。如家庭的生活习惯、成员之间的和睦关系、生活氛围等,都会通过家庭成员间的传播渗透到其他人思想中。在家庭中父母和子女长期生活在一起,对自己的儿女最为了解,包括他们的学习工作情况、兴趣爱好、性格特点。因而父母可以根据他们的特点有针对性地对他们进行德育教育。作为一家之长,在家庭生活中家长是在主导的位置,更是家庭教育的主体,这就使得他们成为家庭影响的主体。子女在成长阶段无论是在经济物质上还是在精神上都是要以父母为依靠,这种依靠决定了父母对青少年影响的权威性,这是其他一般教育者无法达到的。家庭的长期影响和教育,在一定程度上将决定一个人的品格。总体来说,和睦温馨的家庭环境有利于青少年的成长。反之,则会给她们成长带来障碍。
2学校环境的特点和作用
学校环境主要是通过教学活动、教师榜样、课外活动、校风等方面对学生思想品德产生作用,主要有全面性、阶级性、渗透性和向导性等特点。学校是一种特殊的社会组织,是一种以培养符合特定社会发展要求的公民的特殊机构。学校活动是更有计划、更有目的的活动,对于人们的思想品德形成更有指导意义。
生活在一个群体中,必须要使得个人学会与他人相互尊重和和睦共处;学校根据学校的规章章程、校规校级办事,这就培养了他们遵守相关纪律的好习惯,使他们在学校这个社会窗口中感受到社会化、行为规范和人际关系。因而,不仅要将知识和技能的传授作为任务,还要帮助学生走向社会、明确自身价值和社会价值,最终超越自我作为目标。不管从时间上还是空间上,学校环境全方位地影响青少年的道德发展。学校是培养本阶级需要的人才的。在阶级社会里任何阶级都会通过学校教育来巩固自身的政治、经济制度进而稳固本阶级的统治,故此学校开展教育是根据一定社会的需求来对教育对象进行价值观、世界观、人生观的教育,阶级性就这样凸显出来。教学活动、课外活动、教风、学风、校风、人际关系以及校园文化等构成了学校氛围,具有一定的渗透性。思想政治教育对象在这种氛围中受到影响,人格得到塑造、意志得到锻炼、情操也得到了陶冶。这就要求我们要协调各种因素,构建好的学习环境氛围。学生时期还处于世界观和人生观未定型的阶段,所以要根据教育对象的实际情况、特点,用正确的教育方法对他们进行针对性的指导教育。学校环境对学生的影响具有相当明显的向导性,有助于他们的品德正向发展,减少这个过程的曲折性。学校环境对人们的思想影响是复杂的。积极和消极并存,会给学生思想品德的形成发展有不同的影响,我们要发挥积极作用避开消极影响。
3社会工作环境的特点和作用
每个人都离不开各式各样的社会组织,这也是人类的一种社会属性表现方式,然而每一个组织都有着思想政治教育的使命,如果没有这种使命,它就推卸掉了组织应该承担的社会责任。如果一个组织没有思想政治教育的维系,这个组织是不健全的,生存不会长久。组织为了自身的发展也会肩负起思想政治教育的使命,也决定了组织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环境因素,职工的思想品德的形成和发展受到其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