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科技创新思维

科技创新思维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科技创新思维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科技创新思维

科技创新思维范文第1篇

一、 发掘好奇心,激发求知欲。

发掘好奇心,激发求知欲,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仅使学生掌握知识,熟练技能技巧,还要促进学生的智力、意志、情感的发展。要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自觉性和创造性,注意发掘和保护学生的好奇心,激发他们的求知欲。

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是激发他们创造活动的诱发剂和进行创造性活动的原动力。例如:在有关"磁铁"的教学中学生对磁铁能吸铁感到很新奇,特别对隔着木板都能把铁吸住很感兴趣。于是就让学生去想:这个特性 可以应用到那些方面 ?经过引导和辅导,学生就发明了加装在玻璃黑板上方便挂图的"黑板挂图磁块导轨"。参加了佛山市青少年创新大赛。

二、继承前人知识,鼓励学生质疑。

真理的相对性,知识的局限性是不可避免的,是客观存在的。前人思维的结果会因为当时历史环境的束缚而不适应现代的今天。让学生以审察的态度去认识前人总结的知识,依据自己已有的知识去发现不足,去大胆质疑,这是成功地实施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教学基础。但是这种质疑不是对前人的思维结果简单的粗暴的否认,而是引导学生用辩证的科学方法,现代的眼光,更深更广地认识前人发现的真理,前人总结的知识。能做到这一点的学生就能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就有进一步探索真理和发现真理的需求。就能塑造出敢于探索真理、勇于献身真理的品格。就容易开拓自己的创新思维,发挥自己的创新性行动。就能进而达到发挥自己创新能力的结果。

例如:自然教材中《叶的光合作用》这课书里学生知道了绿色植物在阳光的照射下进行光合作用能放出氧气,课后曾指导学生通过收集水底植物苦草在阳光照射下能放出氧气的实验。实验后就有学生对鱼塘管理中,一方面把水里的苦草割掉,另一方面又不断开增氧机给鱼塘增加氧气的做法表示怀疑。于是老师就引导学生用有苦草的鱼塘和没有苦草的鱼塘进行对照,在不同的天气条件下测试水中溶解氧的含量进行对比。通过反复的观测,得出了鱼塘里留下适当的苦草对提高鱼塘水中的溶解氧,提高塘鱼的产量有帮助的结论。后来把反复对照两类鱼塘在不同天气条件下的水质的观测记录,塘鱼产量的对比进行整理。写出了《苦草净化鳗鱼塘水质的试验》的小论文。论文不仅对当地生产起了一定的指导作用,改变了鱼塘中的苦草全部清除的传统习惯。还参加了第七届全国青少年发明创造比赛和科学讨论会,获得了全国一等奖。

三、结合实际,发散思维,大胆创新。

结合学生的社会生活实际,结合周围的生产实际,引导学生凭借他们的好奇心和直觉,发现生活中、生产中的不够合理的部分,通过扩散思维和集中思维的训练,从多层次、多角度思考,借助学得的知识和技能,运用各种发明创造的技法,提出合理的建议、创造出创新的作品。

学生的积极思维常常是从遇到问题而引起的,要结合实际,还需要老师根据学生的活动范围和学生的实际,创设问题情境,不断提出难易适度、环环相扣的问题,引导学生积极思考。老师创设的问题不应局限在教材内容,而应通过开展多种多样的校内和校外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动脑、动口、动手,充分发挥学生的兴趣、特长。启发学生的创新性思维,创造 性地运用所学到的知识,发挥学生的创新能力。例如:有一位女同学,经常帮助家里做针线活,通过对自己周围的生活用品找缺点的思维活动中,她用魔术贴结合常用的方形蚊帐发明了不用夹子夹蚊帐口,不用配蚊帐钩来钩蚊帐的"方便蚊帐"

四、创设和谐气氛,师生共同协作。

创设和谐气氛,就是要求老师抛弃师道尊严,客观地认识学生,了解学生,尊重学生,把学生看作是活动的主体。创设民主、和谐的活动氛围,使学生愿意思考,乐于参与,积极动手。师生共同协作就是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活动中,老师在充分发挥主导作用的同时,还要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使学生在创新活动中起主体作用。 让学生在老师创设的问题里,通过积极、自觉的思维去接受、理解、消化和运用。

学生的知识和能力毕竟有限,老师则要根据学生的活动情况进行启发诱导和适当的帮助,但决不能包办代替,把学生置于被动的地位,否则就容易扼杀学生的智慧和创新才能。

老师和学生只有在民主和谐的活动氛围中协作,才能使学生主动地活泼地参与,才能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质疑态度和批判精神,有利于学生探索、创新、创造。例如:有一位学生的家长是经营鱼苗场的,他经常到鱼苗场参加劳动,对水产养殖有一定的了解。他就曾经提出根据薄膜育秧的道理给要冬眠的鳖保温,缩短鳖的冬眠时间使鳖的生长期缩短的建议。对于水产养殖了解很少的我,没有扼杀这个建议,反过来向他了解这个建议的可行性,提出在学校的生物园里进行这项试验,并由他来主持。老师只做适当的引导和帮助。后来在老师的辅导下把这次试验的做法和结果写成论文,参加了第八届全国青少年发明创造比赛和科学讨论会,获得了全国二等奖。

五、精心设计,激发学生兴趣。

兴趣是鼓舞人获取知识和技能的力量,是启发学生认知积极性的一种积极心理,是发挥学生创新潜能、激发创新欲望的动力。

要激发学生的兴趣,首先教师要精心设计,使讲授的教学内容不断地更新;采用的教学形式的不断地变化,对教材的处理更要表现出灵活性、艺术性、创新性。 在这种教学氛围中,引发学生的求知欲和探索欲,思维不断求异、创新。 培养他们勇于探索 大胆创新的精神。

要激发学生的兴趣,还要求教师重视发挥成功的激励作用,造就学生的进取心、成就感、荣誉感和快乐感。因此教师要特别地重视学生所付出的努力,哪怕是很小的成功和进步。让学生从中体验到自身的价值。 最大限度地激发他们的进取心,激发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

要激发学生的兴趣,还可以利用各种媒体辅助教学。

标本、模型,给学生直接的视觉感受,容易直接引起学生的兴趣;幻灯、挂图,可以扩大学生的视野;运用CAI软件可以变静为动,超越时空,化抽象为具体,以形象、生动、直观的图像,激发浓厚的兴趣,引起学生的探索欲,使学生通过思索引发创新的思维过程。

六、根据个性特点,因材施教。

每个学生的兴趣、爱好、知识基础各有不同,每个学生的生活环境,在自己的环境中受到的熏陶不同。因此每个人都会逐渐形成自己独特的个性,包括感知、思维、想象、情感、气质等方面独特品质和风格,形成自己的特长。老师就要根据学生的个性特点、爱好特长因材施教,使每一个学生都有机会展现自己某一方面的创新才能。

因材施教,首先要求老师要充分了解学生,掌握学生的兴趣、爱好, 和个性特点,要注意到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如何,思维的流畅性、灵活性、独创性如何。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科技创新思维范文第2篇

创新是人类社会尤其是现代社会延续发展的前提。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进步靠科技创新,科技创新必须依靠教育的创新。在知识经济飞速发展的时代,教育的核心就是培养人的创新素质。小学劳动技术课程是一门基础学科,要求学生既动脑又动手,手脑并用,协调配合。这种教学实践活动,为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发挥学生创造力提供了量佳机会,教育部教基[2001]3号文件(2001年1月31日)也明确指出“开设综合实践活动包括劳动与技术教育课旨在让学生联系社会实践,通过亲身体验进行学习、积累和丰富直接经验,培养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终身学习的能力。”作为一名专职劳技课教师,培养学生创新思维是我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现就我在劳技课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谈谈自己浅显的看法。

1 营造宽松氛围,诱发创新意识

心理学认为,小学生的好奇心、自尊心与创造性有着密切的联系。专制式的教学最容易挫伤学生的自尊心,不利于个性心理的健康发展,久而久之,就会产生惰性,缺乏自信心,思维迟钝、僵化,这是对学生思维创造性的最大障碍。教师一定要民主平等的对待学生,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使学生敢想,敢问,敢说,从而诱发创新意识。如,当学生发言时,一定要认真听取,决不随意打断其思路。无论回答的正确与否,一律表示肯定,必要时展开讨论,以肯定、鼓励为主,努力营造一种宽松氛围,使学生敢于提出想法,帮助学生树立创造的勇气与信心,鼓励他们进行大胆尝试,充分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与创造性,打开智慧的心灵之窗。

2 挖掘教材创造因素,培养创新思维

新课导入时,特别是出示新项目之际,学生兴趣浓郁,动手愿望强烈,是引导学生开展整体方案、方法的好时机。教师应挖掘教材潜力,在教学内容上做文章,在动手动脑上给学生以空间和时间,给学生“异想天开”的机会,如在教学《花猫游戏》这节课时,当学生看到屏幕上通电后的花猫不停的戏弄蝴蝶时,便产生了强烈的认识愿望和不可遏制的好奇心,从而为其后创造性的活动环节打下了良好基础。再如,教学《磁控转盘》时,当同学们正为自己成功制作了永不停止的转盘而欣喜万分时,我提出了一个问题,假如我现在想让它停止,该怎么做呢?同学们七嘴八舌的议论开了,有的说要拿掉电池,有的认为要安上一个开关就可以了,众说纷纭。在这个时候,作为教师,应该积极引导学生对教学的内容展开讨论,引发对其的想象思维,抓住一闪而过的思想灵光,创造出更新的东西来,使学生对授课内容印象更深刻,思维更主动,想象更积极,从而达到激发潜力,创新思维的目的。

3 扩大实践空间,激发创新思维

创新不是凭空臆想,它是建立在知识的传播、转化和应用基础上的。劳技课是一门操作、实践性很强的学科。传统的教学模式是在课堂上讲授一些劳动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让学生课后或回家实践。课堂教学俨然成了脱离实践的纸上谈兵,更谈不上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作为教育者,首要问题要努力给学生提供实践的场所。在实践操作中,培养劳动技能,让学生在劳动实践中培养创新能力,如小学四年级下学期中有“喷水枪、小方桌、相框”等这些内容,在材料准备上很难齐全,为了解决这些矛盾,一方面我利用清明回乡的机会,尽可能多的准备竹筒、竹片等材料,一方面将学生分成不同的制作组,让同学们自己想办法解决,使同学有了更广阔的思维和动手空间,更容易激发学生创新的思想火花。结果,在课堂上,我发现有许多组做出的小水枪、小方桌,并不和教材上一个模样,而是用其他可行性材料制作出了美观、功能齐全的作品,充分体现了学生的聪明才智,培养了团结协作精神,创造性的学习了知识,发展了才能。因此,在劳技课的实践活动,多给学生提供一些场所、一定的时间或空间,是促进学生创新能力发展的有力保障。

4 丰富想象空间,发展创新思维

想象是创造力的基础,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有效途径,亚里土多德指出“想象力是发现发明等一切创造活动的源泉”。劳技课中有部分是手工制作,深受孩子们喜爱。如,在教学时,可以选择一些适宜训练学生想象力的制作,让他们展开联想,编故事,比如在教学《华容道》一课时,图片上的位置和顺序就可以让学生自己贴,并根据每一个不同的图片摆放方法,如“齐头并进”、“兵分三路”,让学生讲一讲他所设想的故事情节。学生在想、拼、编、讲故事中培养了自身的创造思维,教师经常有意识的加以引导与鼓励,有助于创新能力的发展。

5 优化评价方式,强化创新能力

科技创新思维范文第3篇

关键词:逻辑思维 非逻辑思维 科技创新

一、逻辑思维与非逻辑思维

逻辑思维方法作为人类思维的基本的方法之一,是思维在逻辑结构上的活动程序和格式,具有一定的严谨性,周密性,步骤性。逻辑思维人们对概念的判断和推理的思维方法,人们可以借助逻辑思维间接的获取新知的一种途径。非逻辑思维的方式则不同于逻辑思维方式,它既遵循逻辑思维又不完全遵循逻辑思维的一种思维方法,是思维方式的逻辑没能被形式化、规范化的一种思维方法。

创造性思维过程的逻辑性,是指其过程中包括演绎、类比推理、归纳等等。在逻辑思维方面,类比推理在科学发现与创造方面的作用很大。类比常常是科学技术研究从已知跨越到未知的桥梁。创造性的非逻辑的思维形式主要有:联想、想象、隐喻、灵感、直觉与顿悟等等。在非逻辑思维方面,想象对于科学发现和技术发明的作用很大。下面这个经典的例子就是创造性思维的应用。

相传鲁班有一次进入深山砍树的时候,一不小心,脚下滑了一下,手被一种野草的叶子划破了,于是他摘下一片叶子,仔细观察,发现正是这些密密的小齿在手上划破了口子。他还看到了一棵野草上有两条大蝗虫,两个大板牙上也排列着许多小齿,能够很快的磨碎叶片。于是,鲁班在这两个实例上得到了启示,因此发明了锯子,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鲁班发明锯子就是运用了创造性的非逻辑的思维方式的顿悟得到的。

二、科技创新产生的源泉

创新是指在前人或他人已经发现或发明成果的基础上,能够有新的发现,提出新的见解。创新按其实质,大致可分为发现式创新和发明式创新两种。

当今社会科技创新的源泉主要是人的思维的创造性。创造性的思维主要包括逻辑性的思维和非逻辑的思维,这两种思维方式对人的科技创新起到互补的作用,就像一辆车的两个轮子一样,缺一不可。各有各的优点和不足,在不同的方面起到不同的作用。从创造性思维发展的纵向(发展的三个阶段)来看,第一个阶段是准备阶段。第二个阶段是“酝酿和顿悟”的阶段。第三个阶段是“审查和验证”的阶段。

前人在发明创造某个新事物的时候,同样也遵循这个思维发展的三阶段。例如:牛顿发明了万有引力。他坐在一棵树下,发现一个苹果从树上落下来,他首先在脑中进行逻辑性思考,思考苹果落下的原因,发现已有的知识不能解决这个问题;然后他就进入了第二个阶段,“酝酿和顿悟”阶段,提出新的问题,苹果为什么从上往下落,而不能往上掉呢?现在开始发散性的思考,研究,最终得出万有引力定律;证明出来之后还要进入第三个阶段――“审核与验证”,只有自己的发明经得起实践的验证才能被大家接受,进而得出大家都认可的最佳的推论。这就是牛顿万有引力发明过程的思维发展的几个阶段。

三、逻辑思维与非逻辑思维对科技创新的互补作用

(一)创新思维既不排斥逻辑思维又不满足于逻辑思维

在思维的实际过程中,一旦逻辑思维中断,非逻辑思维变回出来为你连接到思想,让原来的思维继续下去。逻辑思维给我们指明了方向,等无方向可走时,非逻辑思维方法就显得尤为重要。非逻辑思维是逻辑思维的有益补充。

(二)想象过程是逻辑思维与非逻辑思维的对立统一

就想象本身而言,它既有逻辑性又有非逻辑性,是逻辑性和非逻辑性的对立统一。想象是创造一个你好新形象的过程,在一个特定的性质、法律、状态和结构形式的形成过程中,创造一个新形象的过程。这是一个真正的因素在科学和艺术的研究中克服人类的认知障碍,实现整个世界的自由和超越所有现实世界的自由。他们丰富的想象力和敏捷的才思,得以充分的发挥自己的创造力,创造一个又一个奇迹。

想象的过程中也渗透着逻辑思维和非逻辑思维。例如,计算器的发明,首先人们想象是否有一个东西可以代替人脑的计算帮助人们计算大的数据,这个东西肯定要会加减乘除基本方法,其次速度要快,于是再经过非逻辑的想象,有没有一种机器可以做这样的事情,进而计算器得以发明。由此可以说明,想象过程也是逻辑思维和非逻辑思维的辩证统一。

四、结语

逻辑思维方法是我们生活中经常用到的思维方式,现代科学技术主要借助它而形成发展起来,但是逻辑思维方法也是一把人类征服自然的双刃剑。合理的利用会给我们带来无穷无尽的财富,而不恰当的使用则会将我们推向万丈深渊。但是,在我们的生活中,仅有逻辑思维方法是远远不够的,人们还应有意识的加强非逻辑思维方法的研究和应用,在科技创新中,逻辑思维和非逻辑思维起着互补的作用。

参考文献:

[1]胡满场.创新思维是逻辑思维与非逻辑思维的辩证统一[J].信阳师范学院学报,2000,(01).

[2]傅世b,罗玲玲.科学创造方法论[M].中国经济出版社,2000.

科技创新思维范文第4篇

1.营造民主的教学过程,提供自主参与的创新教育的“土壤”。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发扬民主,让学生独立思考问题,由学生本人把要学的东西去发现创造出来。教师的任务是引导和帮助学生去进行这种再创造的工作,而不是把现成的知识灌输给学生;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到知识形成的过程中允许学生尝试、出差错,然后自行解决错误,从而努力营造一种民主、和谐、宽松的课堂环境。

例如:教学长方形的周长时,我只出示如下数据:

长:30厘米宽:22厘米

让学生充分讨论、自主探索出四种方法:

(1)30+30+22+22=104(厘米)

(2)30×2+22×2=104(厘米)

(3)(30+22)×2=104(厘米)

(4)22×4+8×2=104(厘米)

在这个过程中,我始终没有发表自己的意见,放手让学生展开讨论、尝试,最终自己发现规律。仔细分析学生的这些解题思路真让人高兴:每一种解法都闪耀着孩子们智慧的光芒。特别是第四种解法很新颖,利用“拆数”的方法把30拆成22和8,令人欣慰和惊讶。

四种不同的解题方法,从成年人的角度看,是有一种最简单的甚至可以说是最科学的方法,但对于某一个孩子来说,由于他的智力背景、生活经历的不同,适合他的方法才是最好的方法,正是这样一些他自己感悟到的独特的方法,支持着他兴致勃勃的数学学习生活。如果因为教师的一个总结,把方法分成三、六、九等,大部分学生的方法必然被归为另类,他们必然会面对着自己失败的思维成果而伤心。这样的总结,是不利于课程目标落实的,尤其使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得不到落实。

2.营造融洽的师生关系,促成敢想、敢问、敢说的创新教育的“气候”。

要培养创新人才,教师首先必须尊重每一个学生,关爱每一个学生,让学生在爱的沐浴中感受快乐;其次,与学生交朋友,与学生一起观察、一起操作、一起讨论,打成一片、融为一体。教师真正成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指导者、合作者,与学生平等交流,让学生在自信中享受快乐,从而为每个学生提供自由思维的空间,让学生大胆想象甚至异想天开。

二、整合教材,发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创造性

1.教师在教学中要整合教材,充分挖掘创新因素,补充创新内容。

例如:小学数学第十册的《真分数和假分数》的教学,教材是通过第98页两个例子来实现的:例①是3个真分数的例子,书上先让学生想,这些分数比1大,还是比1小?为什么?然后归纳真分数的概念,例②是3个假分数的例子,用同样的方法归纳出假分数的概念。若按教材照本宣科,枯燥乏味,不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我是这样设计的,将例①和例②整合,交替出示一些表示真分数和假分数的阴影图形。首先,让学生说出每个图形所表示的分数及意义,仔细观察:这些分数的分子与分母的大小关系和数值变化范围,然后分组讨论:根据分数的分子与分母的大小关系,你认为应该把分数分为哪几类?接着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给每类分数命名。通过观察、讨论、命名等教学活动,学生的思维激活了,灵感产生了,真正完成了主动探索、发现规律的过程。这时我再让学生自学教材,看书上是怎样对分数进行分类的,从而达到了释疑的目的。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每位教师都应该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整合教材、用活教材,精心设计个性化的教案,从而在教学中张扬自己的个性。

2.以学生的生活实践为基础,选取和设计鲜活的教学内容。

在小学三年级平均数的教学时,我根据本校刚刚给学生体检过的生活实例,让两组学生分别汇报自己的身高,然后分组讨论:想出好的办法比较这两组同学的身高,哪一组高?最后全班交流。由于选取了鲜活的生活实例,学生们兴趣盎然,才思敏捷,不断迸发出创新的火花。在这个数学活动过程中,学生们不仅深刻地领悟到什么是平均数,而且知道了“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指导生活”。

三、开放教学空间,发挥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动性

站在学生的角度上看,获取知识的途径,可以从课堂、书本、网上、媒体、经验、实践等取得;学习的方式,有主动学习和被动接受;获取知识的目的,最终是为了应用。一个学生如果学了数学知识,而不会应用,将很难适应社会。因此,教师要搭建课堂与社会的桥梁,开放教学空间,不仅要鼓励学生通过各种途径获取知识,更重要的是要结合生活实例来培养学生用数学的意识和能力,使学生能主动用数学的知识和思想方法寻求解决问题的途径。

四、修改认识过程,发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灵活性

教材是教师实施教学的蓝本,也是规范教师教学行为的标准。教学过程和教学效果因教师和学生的知识背景等实际状况而异。但发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创造性是硬道理,它能降低学生认识难度,使学习事半功倍,使学生乐学、教师乐教。

例如:小学数学第九册,小数和乘法计算法则的推导,教材是利用整数乘法法则这样推导的:一个因素扩大多少倍,原来的积就缩小多少倍。基础较差的学生对一个因素与原来的积成相反方向变化的算理不理解。我认为学生站在哪个角度对问题容易理解,教师就应该站在哪个角度设计教学过程。于是,我设计了这样的小数乘法推导过程:把小数乘法与整数乘法比较,得出一个因数缩小多少倍,它的积就缩小多少倍,或一个因素扩大多少倍,它的积扩大多少倍。学生对一个因素与它的积成相同方向变化的道理很容易理解,就是基础差的学生也不再糊涂了。学生都认为数学学习轻松、快乐了。

科技创新思维范文第5篇

关键词:机械设计;创新思维

【中图分类号】G712

《机械设计》课程主要是根据使用要求对机械的工作原理、结构、运动方式、力和能量的传递方式、各个零件的材料和形状尺寸、方法等进行构思、分析和计算并将其转化为具体的描述以作为制造依据的工作过程,所以课程学习中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激发其创造性尤为关键。

一、创新思维的概念

创新思维是人们在学习、生活、工作或问题解决过程所表现出来的能够产生新颖独创性产品与观念的一种思维方式。提高创新能力的根本是提高创新思维,是进行创新思维的培养和训练。创新思维不是逻辑推理的结果,而是非逻辑的。创新思维通常是通过类比、联想,从看起来毫不相关的事物中得到启示,跳跃式的想象出来的。

二、创新教学观念

教师应从传统的应试教育的圈子跳出来,具备明晰而深刻的创新教学理念。传统的教育观的基本特点是以知识的传授为中心,过分强调了老师的作用,而新的教育要在教学过程中要体现“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训线为主线,思维为核心”的教学思想,尊重学生的人格及创造精神,把教学的重心和立足点转移到引导学生主动积极的“学”上来,引导学生想学、会学、善学。具体地说,要实现两方面教学观念的转变。

1、从注重学生外在变化转向注重学生内在变化。传统教学追求的目标知识的掌握,也就是使学生从不知到知,从知之较少到知之较多。因此,教学的注意点放在学生外在的活动与变化上,主要是注意的集中,记忆的牢固,答题的准确。

2、从强调学习的结果转向强调学习的过程。现代信息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已从知识型转向能力型。为适应这种情况,教学相应发生了重大转变,这个转变涉及到如何看待知识。因为学习的最终目标是应用,应用,更多的是在新的情况和条件下去寻求未知的东西,这就需要思维能力。

三、创新教学方式

职业学校的学生,底子薄、基础差,抽象思维能力相对较差。在机械设计课程教学中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充分运用直观教学引起他们的兴趣,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学生的学习欲望或兴趣,总是在一定的情境中产生的。因此,在运用直观教学的同时,教师要给学生创造能激起求知欲望的环境,配合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无论是讲解、提问还是答疑,教师都要善于挖掘。例如,教师可到实训室现场讲解或拿一些机械零件到教室进行讲解。教师要善于抓住学生对机械零件感兴趣的契机,给学生讲解学好机械设计的重要性,并讲解零件加工的方法。这样,学生在测绘零件想画视图的同时,不但能培养形象思维和动手能力,而且能激发学习专业知识的浓厚兴趣,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又如,教师在运用多媒体展示三维零件加工和装配的教学中,可以借助学生对动画感兴趣的有利条件,充分展示零部件的各个形面,让学生在头脑中形成每个零件的视图,从而培养学生见到视图就想到实物的能力。另外,教师还要结合学生对现代机器人感兴趣的情况,引导学生在课余大量阅读机械加工与装配方面的书籍,广泛学习机械知识,逐步培养他们学习的自觉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四、创新教学方法

教师应把灌输方式变为主动探索式,变学生的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努力创设有利于学生创造性思维发展的教学氛围,运用有利学生创新意识培养的教学方法,为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创造条件。

传统的教学,以教师传授,学生接受知识为特征,势必导致教师中心论,强调教师的权威作用,忽视学生的学习能动性和师生之间的共同协作。其教学方法是单纯教师教的方法,讲授几乎占据全部课堂教学时间,教学过程中信息是按照师--生的形式单向传递,学生处于被动接受地位,所以为改变这种状况,陶行之提出“教学合一”,并在教育实践中具体实施,得到教育界所接受,并成为现代教育的一个重要原则。把传统的认为教学法只是教师教的方法转变为师生共同活动的方法,就是要使教学成为合作的过程,这是适应素质教育的教育要求的。因为教育要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学生智力和技能的培养,需要亲自参与,才能得到提高与发展。

五、创新教学组织

在基础理论知识教学过程中把重点放在理论联系实际方面的讲授,结合机械创新设计案例、机械创新设计新思维、新方法和新成就等多种方式将理论知识与应用技术结合起来,在吸引学生兴趣的同时也加深了学生对基础知识及其应用的理解,并积极引导他们在此基础上进行再思考再创新,为下一步机械创新设计打好坚实的基础。另一方面,开设文献查阅课程,培养学生文献综述能力,通过查阅专业书籍、学术期刊、专利、企业产品手册和网络查询等多种方式,了解国内外对相关技术的研究进展和市场需求。扎实掌握基础理论知识、充分了解和借鉴国内外同行业的相关技术有利于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在具备了基础理论知识和基本的设计技能的基础上,吸引部分优秀学生参与到教师主持的相关科研项目,从基础设计工作做起,逐步了解和熟悉项目的论证、设计和运行过程,以提高学生的综合创新能力。在此基础上再指导学生组成团队申请校级、市级或者自治区级的中职生创新设计项目,从项目的可行性分析、立项、方案设计到具体的技术创新设计和产品设计都由学生亲自参与。这样学生既可以得到项目的锻炼又可以得到经费支持,可以有条件实现理论与实践结合,有利于创新能力的进一步提高。

经过参与项目锻炼后,学生对整个设计流程有了切身体会,同时对所学的基础理论知识也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具备了进行创新设计的基本能力和基本素质。在此基础上,教师应积极联系相关企事业单位为学生安排实习机会,进行校企联合培养,让学生到工厂一线去了解企业和社会对创新设计知识和能力的实际需求,并进一步了解企业创新设计流程。这样有利于引导学生在日常学习中将理论与实际结合,也使得高校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与社会需求接轨,有利于培养真正符合社会需求的具有创新能力的机械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