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青年传承传统文化的重要性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 国学基础类课程 高师院校 教育价值
国学是传统文化之根本,是中华文明延续几千年的精华之所在。自清末西学东渐以来,国学地位不断饱受挑战和打击,以至于有一蹶不振之象。然自上个世纪末以来,一股对于国学重视和研究的潮流却悄悄兴起,彰显了传统文化的强势回归。在这种国学热的影响下,各地有关国学的各类教学机构和研究院所如雨后春笋般出现。但需要注意的是,传统文化的弘扬绝不是以社会上有意识或者无意识的热情便能完成的。文化的传播和传承不仅需要整个社会的参与,还需要通过教育的手段来完成。正如张之洞在《劝学篇》中所说:“世运之明晦,人才之盛衰,其表在政,其里在学。”①只有在教育中加强传统文化的熏陶和渗透,才能让国民不忘传统,才能让民族文化得到继承和发展。因为高等师范类院校有着为国家教育培养后备人才的重要作用,所以在高师院校中开设国学基础类课程,其必要性和重要性显得尤为突出。
一、有利于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弘扬
一个强大的国家,必然要有与之相匹配的伟大的民族文化。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的核心,是中华民族的根基所在,它不仅是维系民族团结的向心力,更是民族屹立于世界数千年而依然不倒的精神源泉。正如袁行霈先生所说:“不管愿不愿承认,也不管是不是喜欢,我们每天都生活在自己国家的文化传统之中,并以自己的言谈行为显示着这个传统的或优或劣的特色。而国学作为固有文化传统深层的部分,已经渗进民众的心灵,直接或间接地参与现代生活。”②
传统文化的精华包含在国学当中,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弘扬更需要通过国学的教育和传承来实现。高师院校在传统文化的教育和传承体系中有着承上启下的枢纽作用。“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大学是一国青年教育之根本,是国民素质养成的摇篮,高校既是培养人才、研究学问的主要场所,更是传承文化、影响社会风气的重要阵地,在高校推进国学基础类课程的教学改革和教学实验,能够最直接地影响整个社会,让传统文化的观念深入人心。高师学生是当今高校学生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将国学教育推行至高校在校学生可以让传统文化能以更快的方式传播,也能以更深远的方式进行传承。国学课程的开设,并不仅仅是某部国学经典的学习,而是要通过国学课程的开设和传授引起学生对于传统文化的热爱,从而让传统文化理念通过大学校园传播到整个社会。
另外,高师学生将来是中小学教育乃至大学教育的主要师资力量,只有在他们的身上实现传统文化的熏陶和积累,将传统文化传至整个社会的目标才能顺利实现。我国高校师范生的就业去向主要是面向将来的中小学教师,高等师范院校的教育目的便是为将来培养合格的中小学或大学教师。从这个方面来说,高师学生的身上背负着为国家教育下一代乃至下数代的神圣使命,如果连他们都没有很好地接触传统文化、传承传统文化,甚至缺乏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将来整个国家教育的前途堪忧。所以,只有从教师后备力量的培训基地——高师院校开始,增设国学基础类课程,让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优良品德、审美情趣首先通过高师学生来传承,再通过他们继续传承到中小学学生中去,这样才能从教育的根源上重视中国传统文化、传承中国传统文化、弘扬中国传统文化。
二、有利于高师学生专业能力的提高
对于高师院校中文专业的学生而言,获取国学中古代文学及文化类相关的知识是他们提高专业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了提高他们的专业水平及从教能力,国学基础类课程的开设显得尤为必要。
1.国学是中文专业学生学习和提高的基础。中文专业的学生如果没有深入接触过经典的原典作品,只靠从教材上获取知识是远远不够的。如今在研究生以上层次的教育和教学中,原典的精读是必不可少的环节,不仅中文专业,其他文科类专业的导师也都非常重视研究生对于原典的深入理解和剖析。但在本科阶段,目前高校中文学科课程设置中课程越设越多,导致专业越分越窄;各类概论、通论设置过多,导致学生只会用教材上面的观点应付考试,而很少读甚至不读经典作品,以致空疏学风日盛,踏实作风渐衰。
正是由于高师院校中大部分中文专业的学生对传统国学原典接触过少,导致基本专业知识不够牢固,知识面既不深厚,更不宽广。笔者通过对数所师范院校文学院的问卷调查,发现许多学生甚至连四大名著都没有通读过,更遑论对其他经典原著的阅读。而且即便有部分学生对于四大名著有所了解,对于其中的基本梗概和重要细节也没有印象,透露出当今中文专业学生对于原典的精读、细读远远不够的现实状况。
反观我国近现代优秀的学者、文学家,他们无不具有良好的国学功底,如鲁迅著有《中国小说史略》、《汉文学史纲要》,郭沫若著有《中国古代社会研究》、《十批判书》,朱自清著有《经典常谈》,闻一多著有《古典新义》等优秀的传统文化研究著作,其他如巴金、老舍、冰心、茅盾等人,也都具有深厚的传统国学功底。国学经典作品以其深厚的文化内涵,精练含蓄的语言表达,细致传神的描段而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要载体,数千年的文化积累和精神沉淀造就了国学经典作品的浑然天成,使其既覃思深致,又简约易懂。加强国学基础类课程的开设,让中文专业的学生从整体上对传统文化有更好的了解和把握,从而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2.作为将来的中小学生语文教师,如果缺乏国学根底,缺乏对于传统文化的深层理解,不仅无法提高自身的学术素养,而且无法满足日常教学。在当今的中小学语文课程教学中,国学基础的教育和启蒙是必不可少的一环。国家《“十一五”文化发展规划纲要》曾经明确提出:“在中学语文课程中适当增加传统经典范文、诗词的比重;中小学各学科课程都要结合学科特点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高等学校面向全体大学生开设中国语文课。”从小学教材中的识字启蒙诗《一去二三里》,到高中教材中《左传》、《论语》的选篇,人教版、高教版等主流中小学语文教材中,国学经典作品在中小学教材中所占的比重随年级的增长而逐渐递增,包括古典诗词、古典散文、杂剧戏曲、明清小说在内的国学经典作品几乎占到部分年级课时的百分之五十。如果教师对于这些国学经典没有透彻的认识和了解,深厚自身的国学底蕴,就无法适应当前的教育需求。因此,面对当前中小学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相关课程比例增大的实际问题,在高师院校中文专业中增设国学基础类课程,是提高高师院校中文专业学生专业能力的有效途径。
三、有利于高师学生的师德养成
师德是教师教育的灵魂,良好的师德是一个优秀教师的必备条件。这就意味着,要想将高师学生培养成为合格的教师,单纯教会他们高深的专业知识是远远不够的,学校必须加强对他们的师德培养,让他们在真正走上工作岗位之前就具备良好的师德。对于高师院校学生而言,在大学过程中形成高尚的师德,是他们在大学学习过程中必须解决的问题。师德教育可以让高师学生树立高尚的职业道德,明确教师的职业职责,加深对于教育和教师职业的理解。
当前的高校师德教育主要通过开设专门的师德课程如《教师职业道德》、《师德修养》等对学生进行师德方面的教育,然而这种仅仅希望通过一两门课程的道德学习便让学生形成良好的职业道德的想法不仅是不可取的,而且是相当不负责任和危险的。因为教育,特别是道德教育是需要通过多种形式的教育实现的,单一途径的教育很有可能变成纯粹的道德说教和道德灌输,这样不但难以实现既定的教学目标,还很有可能引起学生的漠视乃至反感。所以,高师院校一定要通过多个渠道,运用多种方式,对学生进行师德方面的教育。
国学基础类课程的开设,除了让学生具备较高的文学素养,使其在传承传统文化的同时通过国学课程的学习了解前人的智慧外,还能够在很大程度上缓解当前师德教育的压力。因为中国古代教育实际上是一种人文主义的教育,它是“以做人为教育的唯一目的,注重教人以德行与智慧,而不只是单纯的知识”。③比如,《论语·述而》曰:“子以四教:文、行、忠、信。”在孔子的教育中,作为知识的“文”只是其中的一个方面,而对于德行的教育则占了三个方面。《论语·述而》中也将德行列为孔门四科之首。
另外,在国学基础类课程的学习当中,不仅可以学到孔子、荀子、朱熹等古圣先哲教育的方法和教育的理念,而且可以学到很多中国古代教育家的优秀品德,从而对学生良好职业道德的树立产生积极而潜移默化的影响。如《论语》中孔子以“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及“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论语·子路》)强调以身作则的重要性及教育中“身教”的重要意义。又如通过《礼记·学记》的学习,从中领会教学相长的思想:“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另外,古代师生之间交往的佳话如孔子对学生的接济、对生病学生的探望,以及朱熹带病教学等典故也都可以在专门的师德课程之外引入,让学生潜移默化地接受师德教育。
注释:
①张之洞.劝学篇.中州古籍出版社,1998:42.
②袁行霈.国学研究(第一卷).北京大学出版社,1993.
关键词:民间美术;艺术设计;现代艺术教育
近20年来,中国的艺术设计教育有了长足化、快速化的发展,在早期,艺术设计教育主要是针对西方的一系列模仿学习,没有较为符合自身特点的创新。而目前看来,部分高等学校的艺术设计教育正抛弃原有的发展模式与观念,不断深入探索适合我国国情的教育,以往盲目跟从西方的局面开始改变,逐渐扎根于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艺术,从中汲取营养,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发展富有中国特色的艺术设计教育。民间美术和现代艺术教育之间存在着很大的关联,我们从现代艺术设计与传统民间美术相结合的角度来考察,从而加强对民间美术的传承,探索出行之有效的方法和措施。
一、民间美术的现状展现和特性分析
1)现状分析①民间美术越来越难以生存。由于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的生活方式发生了重大变化,逐渐追求个性化、新颖化,人们的思想意识也发生变化,不再拘泥于过去的传统,对于传统美术的发扬也存在着误区,不仅如此,各类传统非物质文化都受到冲击,传统民间美术的生存变得举步维艰,越来越难以生存下去。②民间美术的教育严重匮乏。如今的学校美术教育上,对于民间美术的教育严重缺失,从小学到高中到大学,几乎很少有学校开设专业民间美术课程,更多的是对西方油画和素描的教育。这样的教育缺乏给传统民间美术的保护和传承造成很大的消极影响。③法律文件及国家政策越来越侧重于民间美术的保护。我国近年来逐渐意识到传统文化艺术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特殊意义和重要性,对于传统民间艺术的保护程度有所加大,这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我国传统民间美术的保护,耶维奇指明了前进的方向。
2)民间美术的特性分析。我国民间美术具有三个显著的特点,一是传承性、二是民俗性、三是多元性。正因为这三个独特的特性,中国民间美术得以延续发展而又富有生机和活力,现在传统民间美术以一副比较成熟完善的面貌呈现在人们的眼前。民间美术有着五千年来中华传统文化的印记和深厚积淀,因此体现了它的传承性。各地的民间美术都有着自身的特点,和当地的民俗风情,例如河南的剪纸艺术就体现了当地浓厚的风土色彩,受到当地群众的喜爱与接受。民间美术并不是单一的,而是具有丰富多样的内涵,并融合了不同的元素,每一种民间艺术都是很多种民间艺术的杂糅和融合,因此才具有很强的包容性和生存力,体现了民间美术的多元性。
二、加强民间艺术传承的具体措施和有效方法
1)加强民间美术师资队伍的建设。教育是传承传统文化的主要途径之一,而教育的开展是依据广大的人民教师队伍开展的,因此要传承民间美术,必须要加强专业师资队伍建设,确保能够培养出专业的民间美术传承和创新人才。目前我国政府也很重视对民间艺术传承人才的保护,并加大投资力度,通过改善民间美术的市场环境,硬件措施,提高传承人员的社会福利和待遇来鼓励民间美术的传承和延续。但是仅仅依靠这些还是远远不够的,传承人必须要把他所掌握的技艺传授给他人,传承给更多的对民间美术感兴趣的人,依靠人民群众的力量将传统民间美术发扬光大。高校教育是我国教育的重点,也是文化传承的主要力量之一,因此高校在师资队伍建设方面应该花费更大的力量,多邀请一些具有很高的民间艺术水平的人到高校进行宣传教育,让民间美术真正走进大学课堂,通过一些大师级别的人物对民间艺术的讲授和自身的经历,来感化学校师生,让他们真正投入到民间美术的传承中来,并为之不懈努力。高校还应开展多方面的民间美术交流方式,不断创新,进行学术研讨,办专业培训班,进行国际交流等,将传承方式搞活。不仅如此,还要号召广大青年教师和学生多参加实践活动,到真正富有民间美术气息的当地进行学习,与老一辈的艺术家进行交流和学习,弥补课堂上书本教育的不足。只有多方面全方位地进行探索,进行师资队伍建设,才能够真正做到对民间美术的保护、传承和利用。近几年来,很多学者对于传统民间美术的研究取得了重要的成果,值得推崇和发扬。
2)开设民间美术课程。学校教育是对于民间艺术改变目前艰难状况的一个很重要的过程,通过学校教育才能够使民间美术真正地富有活力。在高校的艺术设计专业中,将传统艺术教育与现代艺术设计相结合,探索出新的不同方式,例如组织民间艺术家和专业教师之间进行探讨交流,将民间美术和现代传承方式相结合,实现民间美术的再次诚创新。不仅丰富了民间美术的内容,使其焕发新的时代的色彩,而且为民间艺术发展提供了新的发展方式,一举两得,产生了新的生命力。理论和技法研究是民间美术课程的两个重要的方面,在理论方面,专业教师讲授传统民间美术的历史渊源,发展历程及传承特点,并广泛介绍民间美术的丰富内容,以激发学生对民间美术的兴趣,培养学生真正爱上民间美术并未民间美术的传承和创新贡献出自己的微薄之力。在民间美术技法方面,多传授学生一些民间美术的作画方法和技艺,在日常教学过程中注重对学生的民间美术制作能力的培养,不能只是夸夸其谈、纸上谈兵,将制作技法为学生所熟练掌握。
3)丰富民间美术传承的多种形式。民间美术传承的方法和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因此需要积极去探索,开展不同的形式去推动民间美术的发展。可以通过开办民间美术专题讲座的形式,倡导高校教师和民间艺术家多走进大众,在人民大众之间开展专题讲座,并通过现场表演的形式让群众感受到民间美术的独特魅力。民间美术的传承不能脱离当地的本土文化土壤,否则就会失去其独有的特色,因此可以将民间美术引进高校教育的同时,要加入民间美术的本土色彩,通过专题讲座、现场表演的形式让学生多民间美术增加了解,对民间美术有更加生动的认识和深刻的理解。除此之外,还应当在高校校园内经常举办各种形式的民间美术文化展,让整个高校校园充满着民进艺术气息,以此带动学生对民间美术的兴趣。既能够改变民间美术的尴尬境地,又能够使学生对其有一个主观认识和了解,还能提升大学生的自身文化素养。当今,我国传统民间美术对于现代艺术的发展影响是深刻而又广泛的,不仅为其提供了丰富多样的内容和表现形式,而且为现代艺术注入了深刻的内涵。反过来,现代艺术设计教育也为传统美术发展提供了新的更为广泛的平台,使得传统民间美术焕发时代气息和新的生命力,两者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促进,不断推动着民族艺术向前发展。
作者:巩固 单位:郑州轻工业学院易斯顿美术学院视传系
参考文献:
[1]康乐.对当前我国民族美术教育的思考[J].美与时代(中).2012(12)
武术的拜师收徒都有严格的规矩,苗族武术也不例外,拜师者通常要经历三个阶段,即先立誓,再经过师傅的审核和受戒。立誓就是拜师者需要先向师傅表达自己想要习武的愿望和目的,并向师傅立下誓言。师傅一般不会立刻答应学生的请求,需要对学生进行一段时间的考核,看其是否具备一个习武者的基本素质。最后,师傅选定一个吉日良辰进行拜师敬祖,这就是受戒,同时,师傅还会教授徒弟基本的门规戒律。拜师的物品也比较简单,通常是一个猪头、一升大米、一罐酒和适量的香纸,有的人也会给师傅一个红包,这通常根据各家情况而定。以前,苗族村落中识字的人很少,他们传授武术的方法主要是口述和心记,因此现在许多苗族武术已经失传。
二、影响苗族村落武术发展的因素
随着社会的发展,苗族武术的参与者越来越少,这是影响苗族武术发展的重要原因。其次,苗族武术的发展还受到经济发展和人们文化水平的制约[1]。此外,传统的生产方式及二元社会结构的出现,也影响制约了苗族武术的发展。
(一)学习苗族武术的人越来越少
社会在进步,人们的生活水平也在提高,但是传统的文化却在渐渐地流失,苗族武术也渐渐地失传。现在大多数的年轻人为了摆脱贫困,开始走出农村外出务工。只有很少的一部分人愿意学习苗族武术,继承传统文化,至于精通武术的人就更少了。以前,人们空闲的时间都用来练习武术,而现在的人们宁愿把大量的时间浪费在喝酒、上网聊天和打游戏上,也不愿意投入更多的时间去练习武术。
(二)受经济发展的影响
经济是一个地区发展的基础,但同时也影响了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过去,人们过着一种自给自足的生活,虽然生活不富裕,但他们在劳动之余经常聚集在一起,相互交流和切磋,使苗族武术得以发展。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提高了,价值取向也发生了变化,这种变化一定程度上影响到苗族武术的继承和发扬。
(三)受社会结构的制约
伴随城乡二元社会结构的出现,苗族村落的经济体制也具有严格的划分。[2]人们只有在满足了基本生活需求之后,才会投入部分精力到苗族武术的传承上。城乡之间的差距越来越大,这不是短时间能够解决的问题,改善落后农村的生活水平还需要付出很大的努力。因此,在一些苗族村落,年轻人基本外出打工,只在过年过节才回家。留守村里的都是年纪较大的老人或者年龄较小的孩子,他们没有进行武术锻炼的意识,致使苗族武术无法得到继承和发扬。
三、苗族武术文化的传承措施
为更好地发扬和传承苗族武术文化,我们首先必须重视民族文化的发展;其次将苗族武术发展和民族经济发展相结合,两者相互促进,和谐发展。再次,加大民族文化保护的宣传工作,让人们意识到弘扬苗族武术的重要性;更重要的是改变传统的生产方式和社会结构,促进农村经济发展,为苗族武术发展奠定物质基础。
(一)重视苗族武术文化的发展
在经济快速发展的今天,我们必须注重民族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任何民族文化的传承都需要在原有的文化基础上,结合时展的需求,为民族文化注入新的活力。[3]因此,我们不仅要继承苗族武术,还要不断地创新和规范,使其不仅能够用于实战,而且能用于表演。
(二)适应经济发展的需求
文化应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因此,更好地继承和发扬优秀的苗族传统文化,就不能将苗族文化局限在农村,而需开拓武术市场。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旅游业也在蓬勃发展,我们可以将苗族武术和旅游业有效地结合,培养一批武术表演者。这样不仅能弘扬民族文化,还能带动当地旅游业的发展。
(三)加大苗族武术文化保护的宣传工作
优秀的传统民族文化是一个国家的灵魂,文化水平是制约民族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我们必须重视偏远地区的教育问题,以缩小城乡之间差距,同时,应通过社会媒介,例如电视、广播等进行宣传,提升人们对苗族武术的认识和锻炼意识,使民族文化得到弘扬和发展。
(四)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
民族文化的发展需要一定的物质基础。[4]在偏远的农村,落后的生产方式不能满足人们的生活需求,更无法谈及民族文化的弘扬。因此,我们应该引进先进的技术改变苗族村落落后的生产方式,使苗族武术成为人们闲暇时的娱乐方式。这样既可丰富人们的生活,又能使苗族武术得以传承和发展。
(五)改变苗族村落的社会结构
在落后的农村,年轻力壮的青年都走进城市务工,留守在家的大都是老弱病残的人。我们应采取有效的措施改变这种社会结构。例如,加大农村经济建设的投入,使得他们在自己的家乡就能满足生活的需求。人们只有在富足的生活条件下,才能把更多的精力投入到苗族武术的传承上。
四、苗族村落武术文化传承的意义
关键词:历史教学;国学传播;促进;作用
国学指的是以儒学为代表的中华传统学术文化。可以说,国学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精华,是千年以来我国祖先思维、动作、生活习性的高度凝练。面对目前很多青年人崇洋,却对我国传统文化弃之不理,追根究底在于目前社会节奏的加快,使得人们逐渐变得功利起来,忘却了国学的精神及历史的传承。那么,作为教育者,就应该在教学期间帮助学生们认识到国学的重要性,推广并发展国学。以下简要针对历史教学与国学传播的相关内容进行分析,供参考。
一、国学和历史教学的关系
(一)教学目的相同
利用国学教育能够培养学生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及世界观,这与历史教学的目的相同,也是致力于帮助学生完善自身成长,养成爱国情怀。其实,目前研讨的“国学”内容是经过筛选的,包含的是以儒家思想为主体的传统文化,将这些经典当做载体,让人们学习、继承、借鉴,然后升华为一种精神。这样来看,国学与历史教学在内容方面也大致一样,都需要表现我国的民族精神。
(二)两者相互促进
我国的文明是借助国学来表现的,同时让后人得以传承,真可说是博大精深。同样,现代的历史教学也反映出该特点。所以,国学传播能够良好的与历史教学融合在一起。例如:教师在讲解“百家争鸣”课程时,儒家学术提倡的“仁”、“民本”等思想,道家学术倡导的“人与自然”等思想,法家学术提倡的“法治”思想等,都能够表现出我国古代思想家的智慧。从也可以发现,国学的内容能够推动历史教学。另外,历史教学内容较为广泛,其也为国学提供了宽广的发展空间。想要传播国学,就需要同教育密切相连。教育与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未来都有联系,决定民族与国家所有人民的素养,所以应受到重视。借助历史教育来传播国学,继承传统文化,弘扬民族精神,树立更好的形象是未来发展的趋势。所以,历史教学与国学传播二者存在互相促进的联系。
二、如何促进国学传播――基于历史教学视角
(一)转变对国学的观念
想要更好的推动国学的传播,首要任务就是转变对国学的认识。当前,民众对国学的态度褒贬不一,一些人认为国学思想过于封建、保守,应予以否定,但是,目前我国社会正处在急速发展的阶段,面临着重大的变革,各种价值换互相碰撞,冲突。人们的欲望、对物质的需求、对财富的渴望等都在同步增长,民众在追求财务的过程中,经常以往了自身的价值及生活,不同的利益及价值观使得人与人之间存在的纠纷、隔阂,严重的甚至使人们的道德沦丧,淡化的人生的理想。而在传统文化中,最为关注的内容重视道德、重视人际关系、重视社会和谐、重视自律等内容变成了社会最为需求的内容。人们渴望借助儒家的思想,传统文化的内涵、国学的重视等活动警醒人们、呼唤良知、让人们重新回到真善美的本性。那么,就需要借助传播及发扬我国传统文化来提升全民族民众的道德素养,重新展示我国礼仪之邦的高尚品德。所以,将“国学”视为现代化的对立面是一种错误的观念。伴随着我国不断的发展,国学也能够作为传统文化实现回归,其是基于现代生产形势前提的复兴,同时也是现代民众追求思想开放、不卑不亢的心态,并不是对传统古老文化的固守。想要建设现代化的社会,就需要不断由传统文化中汲取养分,从而确保思想的科学性及先进性。唯有如此,才可以推动我国的发展,使我国行走在历史的前沿。同样,作为教学工作者,就更需要行走在改革的前沿,在进行历史教学期间,融合国学思想,增强学生们的民族气节,让学生们在学习传统文化的同时了解人生的真谛,为学生们以后的发展夯实基础。
(二)利用课堂教学传播国学
对于课堂来讲,其是教学的重要基地,同时也是为教师与学生提供交流、互动的平台。所以,教职人员需要结合现代化的教学方法及设备开展历史教学活动,帮助学生们体会历史的内涵,从而增强学生们的国学素养。例如:教师在讲解“秦统一”相关内容时,就可以先让学生们讨论变法图强、重用人才、政策稳定等内容表现了那些国学内容?历史与国学间的关联需要建立在教职人员本身拥有丰富的历史积累前提下,在教学过程中能够熟练运用各种教学技巧,为学生们创建良好的学习环境。启发学生们的古典智慧、弘扬爱国情感等方法能够将教学转变成一个体会时代兴衰、感悟人生的平台,将历史课程教学紧密的与国学教育联系在一起,提高学生们的学习积极性,帮助学生完善自身发展。
(三)利用多种形式教学传播国学
历史课程教学尽管十分关键,然而其空间毕竟存在局限;而历史课程体系性较强,时空交错较大,作为教职人员,就需要借助这一特点,组织学生进行多种教学活动来弘扬国学内容。例如: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一些《认识孔子》、《细说论语》等讲座活动,让学生们更加深入的认识国学,丰富国学知识,调动学生们的学习积极性,同时还可以组织学生开展一些国学竞赛等活动,或者改变一些国学内容,例如:《改变现代三字经》等。教职人员需要给予学生正确的引导,让学生们体会国学内容中的精华,形成民族自豪感。另外,还可以组建国学兴趣团队,创建国学网站等,增强学生们的动手能力及创新能力,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养成良好的国学素养。
总结:
总而言之,对于文化来讲,其发展并不是独立、单一的,而是由多种条件决定。历史教学存在自身特有的优势,对传播国学精神有良好的益处。所以,作为教职人员,需要深入研究国学与历史教学间的联系,通过多种方法开展教学活动,激发学生们的学习积极性,提高教学质量,同时培养学生们高尚的民族品德。
参考文献:
[1]窦步云.课堂,永远为学生而选择[A].国家教师科研基金十一五阶段性成果集(江苏卷)[C],2010.
【关键词】成教学生;传统文化;教育
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和现代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各种外来文化以迅猛的态势涌进我国,这既为我们吸收国外的先进文明成果创造了便利条件,同时也使我国思想领域出现了多元化趋势,特别是对思想活跃,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尚不成熟,是非分辨能力有待提高的青年学生影响尤其巨大。因此,在探索成人教育教学改革的同时,不能忽视对成教学生进行传统文化教育。
一、成人教育学生的特点分析
(一)生源差异
成人教育的对象大致为两部分,一部分对象是已经基本上具备了一定的认识能力和社会经历,已经走向社会并且拥有工作岗位的夜大、函授学生,其思想状况与全日制学生相比就更为复杂。另一部分学生是高考落榜生,他们身上仅有的一点传统文化知识绝大多数是通过中学的语文课和历史课,更多地担负了传承传统文化和历史知识的功能。在中学历史课程教学中,对传统文化和历史知识的讲解仅仅停留于书本和教材。从以上生源来源看来,不同的层次、不同的地域分布、从事的不同行业,既有传统行业,也有新兴行业。同时,在职职工中有高层管理者又有中层和一般职员,而且更多的是想自己再充电提高的一般职员。学员之间年龄悬殊很大,造成了学员思想认识的不同。年龄大的学员思想相对成熟,有自己的主见和看法。年龄小的学员思想活跃,容易接受新的思想、新的事物,然而,单纯、幼稚、好冲动,对事物的看法有时片面、偏激。
(二)文化程度参差不齐
成人学员虽都经全国成人高考正式录取,但因成人高考门槛较低,各人的文化底子不同,社会经历不同,所处环境条件和所受教育不同,形成不同的人生观、世界观及认识能力,造成对事物的评判有深浅之异。这就需要我们根据不同学员的特点,进行相应的思想教育。了解他们的思想动态,倾听他们的意见要求,及时为他们排忧解难,最终达到全体学员思想道德素质和文化素质的共同提高。
(三)工学和家庭的矛盾突出
成教学生角色复杂,每一种角色都赋予他们一定的义务和权利,并在生活中逐渐养成相应的心理态度和行为习惯。他们从不同的角色转换成学生,要坐下来专注于学习,必须排除各种干扰,正确处理好工作、学习和家庭的矛盾。
(四)学习的功利性较强
由于成教生与全日制学生相比,来源广杂,有的是为了升职、升级必须解决文凭来上学的,有的是因高考落榜而为了找工作、找饭碗来花钱读书的,还有的是为了学专业技术、学真本领,以满足工作对专业技术的需要来上学的。即使是存在着不同的学习心理,但他们在学习内容的追求上是几乎一致的,就是务实、急需、有用,希望能了解和掌握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
二、加强成教学生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意义
中华民族优秀的道德思想和文化传统.以其厚重的底蕴和深邃的哲理,给人以深刻的思想和道德的启迪。具有陶冶情操、修养道德、摆脱庸俗、提高境界的功效。
(一)爱国主义的光荣传统,有利于培养成教学生的爱国主义思想
成教学生在对古代典籍特别是古代诗文的阅读和理解中,会潜移默化地接受先哲们的爱国主义思想,接受千百年积淀下来的中华民族得以绵延昌盛的宝贵精神财富。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思想,对于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都会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通过爱国主义思想的培养,能够增强成教学生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使其树立崇高的人生理想,承担起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重任。
(二)自强不息的人生态度.有利于培养成教学生的积极进取精神
在对待自身境遇上,顺境不骄,逆境不馁。传统文化中这种刚健自强的奋发进取精神,是中华民族的生命力之所在,在国家强盛时期和国家危难之际,它都曾激发过民族斗志,培育了中国人民自立自强的精神境界。对成教学生而言这必须具有的一种开拓进取精神,是现代社会对成教学生的一种要求。正是因为成教学生自身的特征,要勇于面对困难,善于创造,积极创新。
(三)仁人志士的崇高精神,有利于培养成教学生的健康人格
中国传统文化强调道德、道义对人生的重要性,把道德、道义作为人生的基础。仁人志士的理想人格在塑造中华民族的国民性、锻铸中华儿女的民族魂、使中华民族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竞争机制下,一些成教学生单纯重视自己知识和技能的提高,过分强调功利,而忽视人格的养成。因此高校应大力加强传统文化中的人格教育。
(四)和谐统一的兼容品德,有利于培养成教学生的团结协作精神
在历史发展过程中,中国传统文化中所倡导的和谐统一,对于协调和改善人际关系,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但是伴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成教学生的个体意识日趋增强,群体意识、团结协作精神逐步削弱,人际关系趋于冷漠。必须大力弘扬传统文化中处理人际关系的准则,让他们懂得人人需要他人的帮助,引导学生关心他人,珍惜友谊,团结互助,共同进步,共同成长。
三、加强成人教育学生传统文化教育的探索
(一)传统文化教学内容和形式的改革
在成人教育教学中增加中国传统文化选修课。目前,成人教育学生的政治理论课只有马哲和邓论、法律基础三门课程, 不能引起学生的兴趣和重视,不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如果能够增设一定学时的中国传统文化课程, 让学生在哲学思考、文学欣赏和道德审美中,养成崇高的人格和健康的人生态度。教师也可以开设传统文化教育讲座,从文化精神入手讲授中国传统文化课程。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教师可以设计出一个个专题讲授,每个专题可以参照百家讲坛,要讲得生动形象,高屋建瓴,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与自学兴趣,为他们的思想创造提供广阔的空间,起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作用。
改革考试的内容和形式以适应传统文化知识的学习,考试是对整个教学过程和效果的总结和检验。中国传统文化课程可以采取以学生写读书报告和专题论文的形式实行开卷考试。要求学生在读原著的基础上,撰写论文,要求有充实的资料、独到的见解。这就促使学生自己去广泛搜集材料,研读经典著作。通过形式多样的多媒体教学来展现传统文化的魅力。在讲述中国传统文化课程过程中,应重视传统文化与现代教育手段的完美结合。利用现代化的一切手段,通过实物形象、图片、声音、动画等制作成多媒体课件,以增加学生对传统文化知识的兴趣,还可以借助电影、电视剧、辩论赛、演讲比赛等动感画面,来诠释传统文化的深刻内涵。
(二)营造良好的校园环境
传统文化的传承教育问题,不是一件机械性、工具性、程序性的事务,它是一个漫长的浸润过程,要有效地对成教学生进行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与教育,需要全体成教工作者的共同努力。成人教育者可以利用黑板报、校园文化专栏等展示中国传统文化,可以通过互联网、专题讲座、参观古迹、博物馆、纪念馆、多媒体等形式多方面多角度地向学生介绍中国传统文化; 还可以突出学生社团和学生会的作用,搞一些相关活动,比如中国传统典籍的欣赏及朗诵活动;组织学生过中国传统节日,尽量发掘中国的传统民风民俗;针对学生所学的专业,介绍中国相关传统行业的规矩和习尚,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潜移默化中对他们加以传统文化的影响。还可以利用传统文化资源,将传统文化融入学生喜欢参与的团队活动、课外活动、社会实践活动中,如优秀古诗朗诵比赛、历史事件演讲等等,在活动中学习传统文化,利用传统文化提升学生的文化素养。
(三)优化弘扬传统文化的社会大环境
当今世界,经济飞速发展.科技不断进步。但是在有着悠久灿烂文化的中国,对传统文化的教育依然没有被摆在重要的位置。这不能不让我们痛心和反思,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离不开对传统文化的批判继承。加强中国传统文化和历史知识的大众化教育势在必行。要养成全社会重视传统文化的普遍风气,必须要加强相关的理论宣传。在社会公共舆论的领域内.要鼓励电视、电影、报纸等传媒严肃地、有责任感地担负起推进传统文化教育、提高民族文化素质的责任。
参考文献:
[1] 冯秀珍.中国文化传统纲要.中国法制出版社[M].2003年出版.出版社.2003年出版.
[2] 罗英侠.浅谈成人高教中的传统文化教育[J].中国成人教育,2007(8).
[3] 孙普阳.浅析在成教学生中进行传统文化教育的必要性[J].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学报(社科版),200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