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科技创新条例

科技创新条例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科技创新条例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科技创新条例

科技创新条例范文第1篇

关键词:科技馆; 创新; 发展动力

中图分类号:G26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2)06-166-001

科技馆创新势在必行,只有创新才会使科技馆具有新的生命力,只有创新才会使科技馆事业不断蓬勃发展。

一、创新的必要性

1.创新是科技馆发展的必然要求

科技馆是科普教育的主阵地,是以展览、培训、实验等为主要内容的综合实体,其中展览教育是最基本、最核心的内容。科技馆工作人员要强化创新意识,树立创新精神,充分利用科技馆这个科普教育的主阵地结合科技馆的特点与优势,完善已有的,并开拓新的教育形式。

2.教育形式创新对提高教育质量的意义

当代科学技术发展速度越来越快,更新周期也越来越短,为科技馆科普教育提供了新的教育内容和手段,使科技馆教育形式从单一展览教育发展为包括科普旅游教育、科普剧、科普影视教育等多元化教育形式。科技馆教育形式的创新可以改变已往的教育活动方式,使观众从被动的看、听转为主动的观察、思考、动手与探索,以达到其真正普及科学知识的作用,使观众真正了解和学到一些科学知识,提高观众科普教育的受益程度。

3.创新与继承的关系

创新就是抛开旧的,创造新的,而继承则是继续做前人留下来的事业,两者是延续和发展的关系。从某种意义上说,每一次创新都是对过去的摒弃和完善。

二、与时俱进,以人为本,创新符合时代要求的科普内容和形式

科技馆在从事科普活动中,要提高公众对科学的兴趣,吸引更多的观众走进科技馆接受科普教育,必须注重科普活动的交互性,在科普形式和内容上要有创新意识,善于抓住公众的心。

1.抓住重大科技事件的时机搞科普

例如:利用“神舟”5号载人火箭顺利发射成功这一事件,向公众介绍航天飞行的基本知识和人类载人航天事业的巨大成就。另外,结合国际性和国内节日,如“地球日”“环境日”“科普日”“国际科学与和平周”等,与社会各界合作,开展科普活动。通过这些科普活动,营造促进公众理解科学的良好的社会氛围。

2.利用名人效应搞科普

例如:江苏科学宫曾经组织的“大小院士见面会”活动,邀请几位著名的科学家与青少年畅谈,其意旨是让青少年与这些著名的科学家零距离接触,学习科学家的高尚品质,树立爱科学、崇尚科学的风气。

3.利用公众喜闻乐见的形式渗透于旅游休闲之中的一种创新的科普形式

科技馆作为旅游的景点之一,将科普融入休闲娱乐之中,既满足了旅游者修身养性,又使他们在休闲之中了解科学知识。这无疑充实了旅游的内涵。

4.与电视台、广播电台等大众媒体合作,宣传科技知识,扩大科普范围

如与江苏电视台少儿频道《聪明大发现》栏目合作开展科普宣传。

5.开展馆际交流,邀请国内外优秀科普展览在科技馆展出

如:江苏科技馆与浙江舟山海洋科技馆合作,引进该馆500多件海洋生物标本及相关图片资料,在我馆展出一个月,吸引了众多青少年朋友前来参观。

6.为科技爱好者提供一个科技动手园地,组织交流,讨论问题,开展科技小发明、小制作比赛

如:江苏科技馆《科学小玩家俱乐部》与省青少年科技活动中心联合举办的航模、船模比赛等活动,这样既不断丰富科技馆科普活动,又鼓励青少年对科学探索的热情,动手又动脑,才能有创造。

三、树立创新意识 提高科技馆科普队伍的整体素质和创新能力

科技馆人担负着科技传播的重任,树立创新意识、提高科技馆科普队伍整体素质和创新能力是促进科技馆事业发展的根本。

1.营造一个培育创新型科普人才的良好环境

由于历史和现实主观及客观方面的原因,在科技馆界,科普专业技术人员的知识素养和创新能力还普遍欠缺。首先是创新意识淡薄,不知道如何去创造性地开展科普工作,其次是知识结构不合理,受我国高等教育严格分科、分专业的影响,知识面相对狭窄。这样的科普队伍很难满足现代化科普工作的需要。因此,在加强科普队伍建设方面,科技馆一定要打破旧的科普运行机制,为创新人才的培养提供一个良好的环境。

1.1必须改变过去仅重视政治理论和思想修养,忽视科技知识和专业技术知识培养的状态。加大对科普技术人员的培训力度,举办各类短期研修班进行计算机、外语、经济、法律、教育心理学、科技知识等学科的专业培训,培养他们广博的科技知识水平和二次学习能力。

1.2建立完善高效的创新机制,引进竞争机制,创造一个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宽松环境。对创新的科普成果大力宣传,敢于表彰和奖励。鼓励、调动技术人员研制开发新展品和探索新的科普项目的积极性。

2.科技馆人应重视培养自身的创新意识

提高科技馆科普队伍的整体素质和创新能力,除具有合理的管理机制外,最根本的一条是每一个科技馆人都要有提高自身素质的自觉性。创新意识、创新思维离不开一定的科学知识和经验。具有丰富知识和经验的人,往往要比缺乏知识和经验的人更容易产生新的联想和独到的见解。因此,要全面提高自身的知识素养和创新能力就必须做到:

2.1加强学习,在努力提高自己的政治理论水平的同时,自觉地学习现代科技知识、专业技术知识,完善知识结构。

2.2留心观察,勤于思考,随时注意身边的事情和相关事物的发展变化,善于利用和开发身边事物与科学知识的联系,从中提取可能蕴含的信息。培养敏锐和严密的逻辑思维能力,理解和掌握科技馆科普工作的科学性、针对性和社会性。

科技创新条例范文第2篇

2015年12月29日,市十四届人大常委会第二十六次会议对《上海市推进国际航运中心建设条例(草案)》进行了审议。《条例(草案)》分六章,共四十六条,具体包含规划和基础设施建设、航运服务体系、航运科技创新和航运营商环境建设等内容,其中尤其体现了三个需要。

依托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实现航运政策突破的需要

海运业包括海上运输、港口、航道和航运服务等诸多方面。2013年,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的设立,改善了航运发展的综合配套环境和创新环境。为主动对接自贸试验区建设,加快推进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建设,交通运输部与市政府联合又了《关于落实加快推进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建设的实施意见》。自贸试验区总体方案以及上述实施意见中,都提出了加快推进国际航运中心建设的创新航运政策,《条例(草案)》予以了必要的吸纳:一是国际中转集拼政策,其是衡量国际航运枢纽港的重要指标,主要好处在于同一集装箱的货物在中转港通过拆箱分拣和包装,再运往不同目的港,从而有效地提高了运输效率。二是沿海捎带政策,即指国际航运船舶在沿海港口之间从事外贸集装箱的国内段运输。实施沿海捎带政策,可以有效提高船舶运输效率,有利于吸引国际航运船舶集聚上海港。三是国际船舶登记制度。国际航运船舶登记量是衡量国际航运中心的一项重要指标。2014年底,在上海登记的国际航行船舶数量为415艘,其案免税船舶25艘,“中国洋山港”籍船舶仅有5艘。目前,本市正在对国际船舶登记制度作进一步研究,并需要法治层面进一步推进。

适应加快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的需要

2015年5月,市委、市政府了《关于加快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的意见》,对科创中心建设作出了全面部署。科技创新是国际航运中心建设的有机组成部分,也是内生性需求。国际航运中心建设中诸多领域都需要科技创新予以推动。《条例(草案)》着力从支持骨干船舶制造企业建设国家级的船舶、海洋工程装备以及船用设备研发实验中心,扶持以创新型航运产品和服务为主营业务的企业发展,鼓励航运相关企业逐步推进信息化与生产、服务、管理各环节的融合,支持大飞机、航空发动机等研发和制造以及适航审定和航空器运行评审能力建设等方面推进航运创新科技发展。同时针对利用创新科技提高航运领域的环保水平,打造绿色航运,促进生态文明建设,《条例(草案)》规定了相应措施。

建成功能完善、辐射全球的大型国际航空枢纽的需要

国际航运中心,具体包括建设国际航运枢纽港、国际航空枢纽港。2012年,国务院了《关于促进民航业发展的若干意见》,提出要着力把上海等机场建成功能完善、辐射全球的大型国际航空枢纽。国际航空枢纽港建设的核心要素包括航线网络、货运物流、通用航空、空港服务和空域容量等方面。为进一步推进相关建设工作,《条例(草案)》分别作出了规范:在航线网络方面,鼓励本市基地航空公司积极拓展国内外航线,完善航线网络布局,提升航线网络的通达性、衔接性和枢纽航班密度。在货运物流方面,明确支持国内外航空公司以及综合物流服务商在上海机场建设航空物流转运中心,推广应用物联网技术,加快航空货运发展。在通用航空方面,要求加强公务机基地建设,满足公务机运营保障需求,以吸引更多的公务航空运营机构在本市开展业务。在空港服务方面,要求机场管理机构、航空公司等单位采取措施,提升机场安全运营效率和综合服务质量。同时,鼓励国内外航空公司和航空联盟来上海发展,共同建设品质领先的世界级国际航空枢纽。

科技创新条例范文第3篇

第一条推进科技中介服务业发展的主要目标:优化科技中介服务机构的组织制度、运行机制和发展环境,培育“组织网络化、功能社会化、运行规范化、服务产业化”的科技中介服务体系,造就具有较高职业素养和执业技能的科技中介服务队伍,充分满足各类科技创新创业活动的需求。

第二条推进科技中介服务业发展的基本原则:市场调节与政府推动相结合;鼓励发展与监督规范相结合;全面推进与分类指导相结合;专业化分工与网络化协作相结合。

第三条创新科技中介服务机构的组织体制。保留少数由政府资助的面向社会提供公共服务的非营利机构;支持单位和个人按照市场化机制兴办科技中介服务机构;鼓励省外各类机构来晋开展科技中介服务业务。

第四条引导专业技术力量开展科技中介服务。有条件的科研院所、高等学校要积极兴办各类科技中介服务机构;政府部门所属事业单位要面向社会开展科技中介服务业务;企业应积极与科研院所、高等学校联合兴办科技企业孵化器和技术转移中心。

第五条建设科技中介服务业共享平台。整合政府、科研院所、高等学校和企业的信息资源,依托现代信息网络技术,实现服务与需求的信息对接。

第六条加强科技中介组织的网络化建设。支持科技中介服务机构与科研院所、高等学校、科技企业等组织的联合;鼓励科技中介服务机构与法律、金融、会计、资产评估等服务机构的协作,为科技创新提供技术与管理的综合配套服务。

第七条加大对科技中介服务机构的政策扶持。对促进高新技术成果转化或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有重大贡献的科技中介服务机构,可申请认定为高新技术企业,享受相关优惠政策;对符合条件的科技企业孵化器、国家大学科技园自认定之日起,一定期限内免征营业税、所得税、房产税和城镇土地使用税。

第八条强化科技中介服务机构的科技成果转化功能。科技中介服务机构要将科技成果转化作为服务重点,在完成科技成果的承接、引进和应用后,可以按照国家和省市有关规定奖励为促进该项成果转化做出贡献的有关人员。

第九条充分发挥科技中介服务机构的决策咨询作用。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及其工作部门,可以将专业性、技术性较强的部分工作委托给科技中介服务机构,发挥其在重大事项决策、重大项目论证和重要工作部署中的决策咨询作用。

第十条大力扶持科技中介服务机构的发展。地方各级人民政府要采取多种方式促进科技中介服务业发展,对在科技中介服务过程中做出突出贡献的单位和个人给予奖励。

第十一条促进各类科技中介服务行业协会发展。积极推动行业协会建立行业操守自律制度和统计制度,鼓励建立行业联盟,扩大服务范围和影响,提高服务水平和质量。

第十二条加强对科技中介服务机构的信誉评价。强化各级政府对科技中介服务机构的监管,依托行业协会建立信誉评价信息制度,促进信誉监督管理的社会化。

科技创新条例范文第4篇

关键词:农机化;科技创新

“十二五”时期,甘肃省武威市农机部门认真贯彻实施科技进步法和甘肃省科技进步条例等法律法规,大力支持和引导农机企业、推广机构、各种生产经营组织及广大群众积极开展新机具研发、新技术推广应用等科技活动,使一批先进技术和机械装备投入农业生产,推动了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迈进,促进了农村经济持续快速发展。

1农机化科技创新情况

1.1深入开展科技创新宣传

武威市高度重视农机化科技创新工作,始终把农机化新机具研发和技术推广纳入农机化全局去部署和考核,不断提高和增强农机创新意识和能力。以《科技进步法》、《甘肃省科技进步条例》和《专利法》为重点宣传培训内容,在春耕、夏收和秋翻等重要农时季节,要求有关技术人员积极宣传,增强群众创新意识和积极性。同时,以农机企业为主体,大力开展技术创新,取得了较好的成效,提高了广大群众的认识度。

1.2开展协同创新,加快成果转化

鼓励市、县(区)农机推广机构加强与企业合作,共同开展本地共性技术研究与开发。围绕武威市“设施农牧业+特色林果业”农业主体模式,发挥科技人员与企业各自的优势,研发和推广了一批先进农机具,有力地促进了农机化发展。“十二五”期间,武威市推广机构与当地农机企业合作,开发了深松整地机、玉米(甜高粱)青贮机、玉米起垄覆膜机及马铃薯种植机(收获机)等新特机具,这些机具的推广应用,有效降低了农民劳动强度,提高了机械化水平。近5年来,仅武威市农机化服务中心与企业合作开发的新产品就有20余件,其中申报专利达13件。带动全市申报的专利近50余项。

1.3完善人才支持体系和工作机制

近年来,针对农机企业技术人才缺乏的状况,武威市农机系统不断探索和完善科技特派员工作机制,制订工作实施办法,提高服务质量,有力地推动了企业科技创新能力,增强了综合实力。武威市农机化服务中心与本市近15家企业建立了长期协作关系,围绕地方产业化发展的实际问题,研发新型机具。该中心抽调12名专业技术人员为企业开展技术服务,近5年来协助企业争取国家、省创新基金等科技项目10多项,获省农牧渔业丰收1等奖1项、市科技进步1等奖1项、省职工创新3等奖1项、市科技发明1等奖1项,取得了良好的社会经济效益。

2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十二五”时期,尽管武威市农机科技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与创新型社会建设的总体要求相比仍有差距,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

2.1思想认识不足

农机科技推广人员、农机企业及专业合作社等业内人员对科技创新驱动的意识不强,没有真正认识到技术创新的强大动力,缺乏经常性和自觉创新的实际行动。近年来,虽然申报了一些专利成果,很大程度上与市县专利申报的政策支持和项目争取有关,并没有真正认识到未来知识产权对行业发展,尤其是企业的发展有深远影响。这种思想认识上的不足,需要全社会和各行各业共同努力提高,树立“全民创业、万众创新”的意识。

2.2科技经费投入不足

由于地方经济基础薄弱,对农机创新和产业化发展的经费支持力度不大,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农机创新活动的开展,成果转化率偏低。近年来,武威市农机企业围绕地方产业化发展开发了许多新型机具,投入了较多的人力和财力,这些都是社会公益性共性技术,对促进全市农业发展具有战略性、基础性和前瞻性作用,但是经费来源基本由企业自负,项目支持和财政投入很少。2.3科研人才不足从农机化发展阶段看,武威市农机化已进入中级阶段,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正处在加快发展、改善结构、质量提高和领域拓宽的重要阶段。农机科技创新面临新挑战,农机企业是创新的主体,人才缺乏已经成为明显的制约瓶颈。许多企业都在开发新产品、新工艺,但缺乏专业技术人才,导致生产设备不能及时更新,成果不能及时转化,智能化、信息化技术得不到及时应用。许多农机企业缺乏计算机辅助设计人员,虽然购置了数控设备,但只能外聘技术人员操作。

2.4技术创新成果转化偏低

从近年来农机创新成果来看,实用新型专利成果较多、发明专利成果较少;局部结构创新多、整机创新少;产业化程度高的成果较少。这种特点与当前农机化发展的实际密切相关。一是农业结构变化很快,农业机械由种植业配套机具向设施农牧业、林果业及畜牧业等机械转换。二是现有动力机械即拖拉机种类有了很大变化,大中功率拖拉机拥有量大幅上升,导致配套农机具需求量上升。这些变化深刻地影响了农机装备结构的改善,也为农机创新创造了有利条件。

3意见与建议

3.1切实形成全社会重视科技进步的良好氛围要制订好武威市近期和中长期科技进步规划。要把科技进步工作纳入地方政府及其相关职能部门任期目标责任制,真正形成党委统一领导、政府统筹主导、部门负责实施和社会共同参与的工作格局。

3.2进一步加大科技投入

要按法律法规和政策要求,进一步加大财政对科技的引导性资金投入,并建立财政性投入稳定增长的机制。对有限的财政资金实行集中统一管理与使用,集中有限财力做科技创新的大项目、好项目,并加强跟踪服务与监管。要积极争取国家和本省的高科技项目和扶持资金,大力引进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和市场竞争力强的高新技术投资项目。

3.3完善人才支撑体系

科技创新条例范文第5篇

 

关键词:区域创新系统 政策措施 要素投入

区域创新系统对区域经济的发展方式、发展水平起着重要而深远的作用,山东省正在把创新作为山东省社会经济发展的基本战略,走创新强省的建设之路。区域创新系统建设,是决定山东省社会经济的前景与未来的核心问题。

    一、山东省区域创新系统现状

    1.创新投人方面。研发资金投人总量,“十五”以来,山东省全社会研发经费支出额以年均28.3%的速度增长,2005年达到195.14亿元,占GDP的比重从2000年的0.61%提高至2005年的1.05%。企业的R&D经费支出额年均增长30.2%,成为带动全省研发投人增长的主要力量。

    科技人力资源投人总量,2005年,科技活动人员总量达27.4万人,其中从事科技活动的科学家与工程师人数为17.7万人,R&D活动折合全时人员达9.1万人年;2005年两院院士达到33人,比2000年增加了10人,形成了一批在国内有影响的科研团队。

    2.创新能力方面。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的知识创新能力得到加强。“十五”期间,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主持承担了8项国家973计划项目及一大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863计划和重大科技攻关计划,取得了一系列重大成果。

    企业创新能力进一步提升。2005年,企业的R&D经费支出额为129.5亿元,占全省的比重达92%0 2005年,全省拥有省级以上企业技术中心274家,其中国家级44家;省级以上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21家,其中国家级4家;国家863产业化基地16家,省级高新技术企业2874家。

    自主创新能力明显提高。2001年一2005年,山东省规模以上企业对外技术依存度平均值为39%,低于全国50%的平均水平。全省国内专利累计申请量和授权量分别达到58 208件和32 817件,数量居全国前列,年均增长16.4%和8.7%0 2005年,全省拥有中国名牌119个,山东名牌941个,中国弛名商标149个。

    3.创新环境方面。科技创新的政策法规体系逐步建立和完善。“十五”期间,山东省先后制定或修订了《山东省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条例》、《山东省专利保护条例》、《山东省技术市场条例》、《山东省高新技术发展条例》等法规和政策文件。

4.创新对经济社会的作用方面。高新技术产业方面,2005年山东省规模以上高新技术产业实现产值1278.1亿元,年均增长27%,占规模以上工业产值比重达到21.9% ,连续3年保持年递增2个百分点以上。

    科技进步提高了经济运行质量和效益。2005年,全省规模以上工业中传统产业实现高新技术产品产值1 033.35亿元,其中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新技术产品产值占40%,达到410.20亿元。

    二、山东省区域创新系统的不足之处

    1.全社会科技投人特别是政府科技投人不足,多渠道科技投人机制有待于进一步建立和完善。全省科技风险投资、银行贷款和社会融资等多渠道的科技投人体系还没有建成。山东省科技投人与先进省市和全国平均水平相比均有很大差距。研究与开发经费(R&D)占GDP的比重,反映了知识创新投人水平,根据世界银行的数据,该指标目前中等收人国家为1.5%,高收人国家为2.2%,2004年全国平均为1.31 %,北京达6.3% ,陕西3.0%,上海、天津、广东达1.6%, 1.5%和1.1 %,而山东省只有0.95%。 2005年,全省R&D经费占GDP比重为1.05%,低于全国1.34%的平均水平,与山东省经济社会发展总体水平不相协调。

    2.科技人才特别是高层次科技人才缺乏。全省每万人中科技活动人员28人,列全国第9位,每万人中科学家工程师17.5人,居全国第28位。两院院士、博士生导师、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国家和省部级重点学科、重点实验室带头人不足1500人,占专业技术人员总数的0.06 %。

    3.高新技术及产业化步伐相对缓慢。高新技术产业总产值占全省工业总产值的比重、高技术产品出口额占工业制成品出口额比重低,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新技术储备严重不足。科技创新能力不强,全省每年取得众多的科技成果和专利中,真正有重大突破的不多,山东省的专利授权量中,最能体现创新能力的发明专利仅占2%。

    三、加强山东省区域创新系统建设的主要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