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会计风险防控措施

会计风险防控措施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会计风险防控措施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会计风险防控措施

会计风险防控措施范文第1篇

一、我国商业银行会计内部控制工作存在的主要风险

有效的会计内部控制对于防范商业银行发生金融风险具有重要作用。目前,我国商业银行的会计内控工作还存在一定的问题,具体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商业银行会计的内控条件有待完善

商业银行会计内控工作的质量是银行会计管理水平的重要体现。良好的会计内控工作对于商业银行的组织文化、管理工作、经营效果、人事管理都有良好的制约作用。目前,商业银行的会计内控条件还不够完善,具体表现为以下几点。商业银行会计职位设置的合理性有待提高,例如有的银行为了对成本进行更好的控制,没有经过调查就盲目的缩减人员编制,造成员工的工作强度加大,从而增大了会计风险发生的几率。另外科学合理的岗位设置也能起到互相制约的作用,从而减少银行资金隐患。会计人员的业务操作规范程度还有待提高。标准的业务操作规范是保证商业银行各项工作顺利展开的前提。目前,有的银行对业务操作规范没有引起足够重视,甚至经常出现违规操作情况,这给商业银行的发展埋下了安全隐患。

(二)商业银行会计内控制度的执行力有待提高

在商业银行的经营活动中,良好的会计内控制度的执行力是保证内控工作全面落实的根本,而当前在商业银行中,内控工作的执行力度不够,而一旦执行力不足将很可能导致会计风险的发生。具体来说有以下表现。对于会计内控制度的重视程度不够。例如,有的商业银行管理层只是在相关领导部门进行检查时,才开始加大对会计内控的重视,而在平时的工作中,对会计内控工作比较忽视。另外,对于会计内控工作的不重视,也造成了会计内控制度的更新不及时,导致内控工作出现混乱。银行的业务操作平台对于商业银行业务的控制力度不够。随着信息化技术的发展,目前电子技术在商业银行的发展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但由于网络技术革新较快,有的商业银行的信息化支持力度不够,导致业务操作平台的有效性受到影响,对于银行的全部会计业务没有形成有力的控制,从而造成会计内控风险的出现。

(三)商业银行会计内控的监督评价机制不够健全

目前,商业银行会计内控工作的监督机制不够健全也造成会计内控风险的主要原因。例如,有的商业银行对于短期利益非常重视,没有从会计内控工作的整体角度去把握,忽略了银行的长远发展。同时在会计工作的监督和检查方面更多的只对具体问题进行关注,造成一定的制度缺失现象。另外,有的商业银行对于会计内控工作的制约机制还不够完善,导致对金融风险的发现能力减弱,从而造成重大的经济损失。

二、我国商业银行会计内控风险产生的原因

我国商业银行的会计内控质量对于保证银行各项工作的全面进行具有重要作用。针对上文论述的商业银行产生的会计内控风险进行分析,发现造成上述风险产生的原因主要有三点。由于会计内控工作不能带来直接的经济效益,因此有的商业银行管理层缺乏对会计内控工作的重视,造成重效益轻管理的局面。在会计内控工作中,更注重事后处理和检查工作,而忽略了事前、事中的控制和监管。会计内控人员的综合素质有待提高,伴随科技的发展,会计电算化的程度日益加深,同时金融创新的力度也不断加强,这给银行会计人员的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果没有及时的做好知识更新工作,会导致员工不能很好的适应银行的业务要求,从而造成会计内控风险。

三、商业银行针对会计内控风险进行的防范措施

(一)完善商业银行的会计内控体系

在商业银行的经营管理活动中,完善会计内控体系对于防范会计风险具有非常关键的意义。具体来说,商业银行可以从以下方面加强会计内控体系的工作。在决策、执行和监督方面形成良好的制约体系,建立具有层次性的内部监管系统,确保事前、事中和事后控制之间形成良好的互补机制。严格按照以风险为导向的内控原则对商业银行的会计管理制度进行梳理,要确保相关规定的科学性和层次性,同时对于国家出台的新制度要进行关注,并根据商业银行的实际情况进行更新。在商业银行全体职工中牢固树立制度至上的观念,在平时的会计活动中,严格按照制度进行业务操作,从而有效防止会计内控风险的发生。

(二)加强对会计内控风险的控制力度

商业银行要建立有效的风险管理责任制度,并在此基础上加大对会计内控风险的控制力度。

1、建立风险管理责任制度风险管理责任制度指的是通过明确的责任追究链条,对发生的会计内控风险进行责任的认定和追究工作。商业银行要确保将员工的利益和会计风险防范工作之间建立有效的联系,从而保证问责制度的实现。

2、对商业银行现有的会计风险管理工作进行梳理由于商业银行的金融业务更新力度较快,因此会计内控管理工作要保证与时俱进,要对具体的金融业务进行风险考量,做好对风险重点的防控工作。另外可以对商业银行不同的业务进行等级的划分,并根据等级采取对应的授权模式,从而提高对会计风险的防范能力。

3、建立有效监管机制通过视频和系统监控相结合的方式保证会计内控工作的质量。例如,在对银行网点进行内控监管时,可以在系统在线监测方面寻求突破,通过科学的技术手段,提高非现场监控能力,同时提高柜台的视频监控力度,进而提高会计内控工作的质量。

(三)加强会计内控工作人员的综合素质

商业银行要建立以人为本的工作理念,在会计内控工作中通过有效的手段加强会计内控工作人员的综合素质,从而提高会计内控工作质量。首先,商业银行要牢固树立会计人员的内控管理理念,提高对会计内控工作的重视程度。其次,要建立有效的培训制度,针对管理中出现的问题,业务操作上出现的新方法进行有目的性的培训工作,确保会计人员的业务操作规范化,减少业务操作方面的疏漏。最后,要对会计内控工作方面出现的问题进行分析,针对人为因素造成的问题进行重点整改,对出现的重大疏漏要进行追责,最终确保会计内控质量的实现。

(四)健全会计内控工作的考核评价机制

对商业银行的员工进行公平公正的考核评价工作,对于提高会计内控工作的质量具有很好的帮助作用。在对银行工作人员进行考核时,可以根据银行的实际情况采取分级奖惩制度来进行。但同时要注意,对于不同工作性质的员工进行考核时,要根据工作情况制定对应的考核标准,例如对于财务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的考核分别要根据工作的完成情况进行。另外,商业银行可以将会计风险管理工作的有效性纳入到整体考核评价中来,从而提高各级财务会计人员对于会计内控风险的重视程度。

四、结束语

良好的会计内控工作对于商业银行防范金融风险,提高工作效率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在实际工作中,银行管理人员要对会计内控工作引起重视,从完善商业银行的会计内控体系,加强对会计内控风险的控制力度,健全考核评价机制,提升人员的综合素质等方面入手,切实提高会计内控工作质量,为银行业更好的发展提供保障。

参考文献:

[1]张琪.论商业银行会计内控风险防范与对策[J].企业导报,2014

会计风险防控措施范文第2篇

关键词:基层农发行;三位一体;防控风险;对策思考

文章编号:1003-4625(2010)12-0103-02 中图分类号:F832.3 文献标识码:A

操作风险一般是指因操作流程不完善、不规范或制度不健全、系统故障、人为过失以及外来因素造成的银行经济损失。会计操作风险是直接表现在银行会计结算业务上的操作风险。接连不断发生的金融案件,绝大多数出现在操作风险上,更多的直接发生在基层行上。分析其原因主要是制度执行不到位、财会人员违规操作,内控、管理、防范措施不到位,有章不循、执行不力、监控手段不完善,监控和执行不到位,系统监控建设上还很滞后等等。防范会计操作风险、建立防控会计操作风险的长效机制,在当前显得尤为重要和迫切。

农发行河南省分行针对综合业务系统上线运行后给财会工作带来的操作、管理和核算方式方法的转变,逐步建立了系统运行管理前台监督、突击现场检查和远程视频监控的会计安全监督体系,简称“三位一体”。这对于防控会计操作风险起到了重要作用。那么,如何更好地在基层行运用该体系,充分发挥其作用,从而进一步达到提升防控会计操作风险的能力,笔者结合实际,提出以“三位一体”为核心,采取“三级联防”、“三化建设”、“构建防控会计操作风险文化”等防控措施,建立和加强防控会计操作风险的长效机制。

一、以“三位一体”为核心,实施三级联防,筑起防范会计操作风险的“防火墙”

主要是以“三位一体”为核心,建立县级支行主管行长、会计主管、防风险监督员三级联动监管机制,实施立体式、双联式、联动式防控措施。

一是三级联动。在现有的管理机制基础上,充分发挥县级支行主管行长、会计主管的作用,在会计出纳部确定一名会计出纳人员(可以是会计坐班主任)为防控风险监督员,主管行长向行长负责,定期检查会计工作;会计主管对主管行长负责,具体组织和管理各项会计工作,监督各项规章制度的落实,处理重要会计事项,定期抽要会计业务,发现问题及时解决,定期向主管行长汇报工作,但不参与具体事项;防控风险监督员对会计主管负责,执行各项会计制度和操作规程,履行所承担职责。形成由低到高层面的防控机制,这样能更加有效防控操作风险。

二是双联式防控。在“三位一体”的体系下,实施三级联动,形成纵横交错的立体式防控网络,实施双重监控。上级行随时可以监控到基层行的行为,基层行可以随时监控自身行为,使管理行的监督责任和操作行的监管责任捆在了一起,实现了上下互动。这样不仅可以有效防范和控制操作风险,而且可以促进内部管理质量和经营效益的提升。

二、应以“三位一体”为核心,大力推进“三化”管理,夯实防范会计操作风险的“根基”

对会计操作风险及业务流程的各个层面、各个环节进行全面风险分析,查找风险点,并针对各个层面、各个环节的风险点整章建制、行为立法,完善涉及资金汇划、重要凭证使用管理、业务核算、票据业务、企业贷款、档案管理等各个环节操作风险防范会计制度、规范和标准,完善会计操作、会计结算管理、风险防范的行内立制。这些“立制”包括健全各岗位、各级人员的岗位责任制、权限范围、操作程序和管理程序,形成一个完备的、到位的、全面的会计操作风险管理的制度体系。通过制定和实施一系列规范会计机构、会计人员和会计核算与管理的程序和方法,对全部会计操作风险进行事前防范、事中控制和事后监督与纠正的连续动态监管。

一是要进一步加强制度建设。要严格按照会计基本制度,在全面综合考虑各项会计业务的特点的基础上建立具有较强的规范性、实用性、针对性和可操作性强的风险控制制度。对新业务、新产品的开发,服务新方式的出台应及时组织建立与其业务相配套的切实可行的制度和操作规程,并要在业务发展的过程中发现薄弱环节,对其进行不断的补充和完善,确保每项业务都有章可循。同时还要提高每个会计人员遵章守纪的自律意识和风险防范意识,以确保各项制度落实到位。对业务流程的不同环节,应由不同人员完成,通过流程使不相容岗位职务分离,达到各岗位之间相互牵制的目的。坚决杜绝任何个人独揽业务全过程现象的发生。

二是合理配置会计岗位人员。建立一套风险评价与监控体系,随时预警,努力把风险控制到最小限度。由于会计业务流程是所有业务的最基础的平台,会计操作风险必定对其他业务产生影响,所以应建立财务会计、风险管理、审计以及其他相关部门共同参与的对会计操作风险管理的机制,共同把关,综合防控。

三、以“三位一体”为核心,积极构建防控风险文化,营造防范会计操作风险的良好氛围 建设防控会计操作风险文化,就是要通过各种形式形成各类人员直至全行对制度、管理、风险防范的认同感和共同价值观念。

一是抓思想防控。会计操作风险的防范有赖于一支政治素质好、业务素质硬的会计队伍,熟悉业务、职业道德标准高的会计人员在一定程度上能弥补内部控制机制存在的缺陷。为此,要提高一线会计工作人员的思想道德觉悟,从源头上防范经营风险。要通过业务学习、业务培训、案例分析、座谈讨论等多种形式的学习、教育,对会计人员加强政治思想教育和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教育,加强道德建设、法制建设、制度建设教育,增强全员的合规意识、制度意识、自律意识和自我约束意识、风险意识。深入持久地开展职业道德教育,积极倡导爱岗、敬业、奉献精神,使会计人员提高自我修养,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从思想上筑起防范道德风险的钢铁长城;对会计人员加强法制教育,要结合一些发生在金融系统的实际案例教育会计人员提高风险防范意识,做到警钟长鸣,增强其执行规章制度的自觉性;通过严格贯彻和执行制度、严格规范考评机制,营造人人守纪守规的氛围;通过反思正反两方的典型等多方面有效教育,营造良好的合规守规氛围。

会计风险防控措施范文第3篇

(一)风险防控措施变化,弱化事后监督效能发挥

会计核算系统通过再造业务处理流程,优化核算岗位设置,建立自动控制及校验机制等,进一步提升会计核算风险防控手段。一是加强系统用户管理。会计核算系统用户设置实行双签制,由上一级用户双人设置及审批;用户登录采用密码加电子认证证书双重模式对身份进行验证,用户操作权限遵循分级管理、向下覆盖的原则,有效杜绝违规兼岗。二是强化业务过程控制。从加强内部控制的角度分析防控重点,将风险管理规则嵌入核算流程。业务参数实行分级管理、两级审批原则,并将重要业务参数设置及维护权限上收至总行。业务流程实施进程干预,如授权控制,业务处理过程中,向用户提示符合条件的授权信息,授权通过后业务流程才能进入下一环节。又如ACS影像审核,须换人对凭证影像信息的真实性及合法性审核通过后才能发送总行业务处理中心;国库会计数据集中系统对外划转资金(支出、退库等)实行第三人审核制,对接收行行号、收款人账号、金额等重要要素严格控制,风险防范能力得以加强。会计核算风险关口的前移,对事后监督提出了新的要求,但现行事后监督模式仍是传统意义上“事后”的复审和检验,监督对象是会计核算结果而非过程。且由于目前除营业会计核算配置了监督子系统外,国库、货币发行会计核算系统均未对事后监督留有接口,风险监督难以深入,事后监督的作用无法有效发挥。

(二)会计核算质量的提升,促使事后监督重心转移

近年来,人民银行通过强化制度、执行、监督并重的核算管理,实施安全、效率、效益的核算改革,会计核算风险防控能力不断增强,会计核算质量稳步提高。一是会计核算差错明显减少。以人民银行福州中心支行(下称“福州中支”)为例,辖内会计核算业务差错数量和差错率始终保持在极低水平,并整体呈逐年下降的趋势。2009~2013年,辖内会计核算差错数量分别为20笔、17笔、14笔、10笔和6笔,差错率分别为万分之0.28、0.27、0.24、0.23和0.21。二是会计核算差错程度较轻。福州中支辖内近年会计核算差错均属规范性问题和账务处理差错,未发生资金损失或性质严重的核算事故。如会计凭证填制不规范、会计资料要素不完整、记账串户或重复记账等,此类差错都可通过纠偏或账务调整整改,对会计核算资金安全影响程度低。会计核算质量的不断提高,促使事后监督重心转移,不能局限于单一的合规性监督,停留在单纯的查错纠偏上,事后监督重心应转移到防控核算风险、防止资金损失上,应加强对日常监督结果的分析应用,通过开展会计核算风险评估和预警,针对监督中发现的问题和内部控制存在的薄弱环节,提出完善会计核算管理的意见和建议,深化事后监督工作内涵,提升监督工作层次。

二、事后监督转型实践

事后监督转型是顺应会计核算快速发展的内在要求,也是进一步提升事后监督效能的必要途径。近年来,福州中支坚持以风险控制为导向,以绩效提升为根本,在事后监督转型方面进行了有益的尝试。

(一)探索监督工作机制

针对事后监督部门未实行条线管理、业务指导分散于不同部门的现状,建立福建省人民银行系统事后监督联席会议制度,明确联席会议是加强协作、交流经验、共享信息的议事组织。确定联席会议学习培训、风险防范和发展规划等十个方面的议题,充分发挥省会中心支行事后监督业务指导和协调作用。定期召开事后监督联席会议,组织省内各事后监督部门交流工作经验,探讨履职中遇到的问题,提出进一步推进全省事后监督工作的建议及措施。开展全省事后监督业务竞赛,将把好核算质量关、加强资金风险防范作为竞赛目标,以监督水平提升为根本,鼓励事后监督管理及手段创新,通过竞赛推动全省监督水平的整体提升。不定期举办事后监督专题业务培训,邀请支付结算、国库等业务主管部门介绍会计核算业务发展及风险防控重点,增强事后监督部门对核算业务及相关规章制度的理解和认识,适应会计核算业务变化后监督工作需要。

(二)创新风险监督手段

以防控会计核算资金风险为核心,探索构建风险导向型监督模式。按季发出事后监督风险提示,收集省内事后监督中发现的核算问题,通过分析问题的性质、发生频率及对资金安全的影响程度,将问题分为事故、核算差错和规范性问题三类,分别以红、橙、蓝三色标识风险等级,向省内各中心支行分管领导、核算与监督部门发出风险提示,提高事后监督风险管理水平。每半年开展事后监督业务分析,总结监督情况,分析核算差错特点,探讨差错产生的原因,运用同期对比、发展趋势预测等方式,加强对监督结果的统计和分析,排查核算风险隐患。推动核算业务分类监督,将监督对象按办理的业务范围、业务量大小分类,将监督内容按资金风险程度划分,将监督时点按月(年)末、节假日前后、一般工作日区分,明确监督标准;对重点账户、特殊业务和重要时点实施监督与再监督,对资金风险较小的业务进行合规监督,促进监督工作由合规监督向风险监督转化。开发国库支付业务监督软件,对国库会计核算风险较大的拨款、退库等资金出口环节实施电子监督,并将EX-CEL应用于国库核算平衡关系及操作日志的监督,防范国库资金风险,提升事后监督效率。

(三)促进监督成果运用

加强横向部门间业务交流,定期召开福州中支事后监督联系协调会议,业务管理部门、核算部门和事后监督部门参加。通报事后监督情况,并就监督中发现的风险性、制度性、操作性问题进行探讨。近年来,通过联系协调会议提出50余条完善会计规章制度、会计管理和内部控制的意见建议,大多数被业务管理部门采纳,或据此明确相关制度规定,或及时向总行反映,有力地推动会计核算规范、安全开展。建立信息共享平台,结合当前事后监督工作特点,依托福州中支内联网,建立《事后监督业务工作平台》,及时登载工作动态、分析报告、会议纪要和风险提示等信息,促进全省事后监督资源共享。建立会计核算差错案例库,收集2009~2013年全省事后监督发现的差错,界定差错类型,描述差错情况,形成电子监督成果,供全省监督部门与核算部门借鉴参考,提高监督信息转化运用的效果,有效地发挥了事后监督的综合反映作用。

三、新形势下事后监督转型探讨

近期,人民银行总行下发了关于地(市)中心支行内设机构调整的意见,地(市)中心支行不再保留事后监督中心,事后监督职责按业务条线分别交由相关核算部门履行,即由跨部门监督改由部门内监督。无论事后监督部门如何调整,事后监督职责仍将履行。面对会计核算和监督机制的发展变化,事后监督只有通过转型才能适应更高的新要求。

(一)监督机制转型

《中国人民银行会计核算监督办法》将“会计核算事后监督”改为“会计核算监督”,体现了事前、事中、事后全过程控制的监督理念。目前事前、事中监督由核算部门负责,事后监督职责由事后监督部门履行,会计核算风险控制相互关联的整体被人为分割,易形成重复监督和监督不到位的格局。应通过顶层设计和底层推动,建立起适应会计核算业务发展,符合资金风险防控需要的监督机制。一要理顺事后监督管理机制。将各级分支机构事后监督职责回归营业、国库、货币金银等核算部门,在管理机制上实行自上而下的条线统一管理,融事前、事中、事后监督于一体,统筹规划会计核算各环节风险防控,避免管理协调不畅、信息沟通脱节,重复且无效劳动等现象,有效整合监督资源。二要构建大监督机制。会计核算事后监督要与业务管理部门现场检查、内审部门内控检查实现信息共享,职责互补,加强监督交流、沟通、反馈力度,发挥事后监督成果独立性、及时性、全面性等特点,为业务管理部门完善制度建设,加强风险管理提供决策支持。要运用事后监督结果,确定会计核算检查方案,突出检查的针对性;要结合现场检查情况,调整日常监督重点,促进现场检查与日常监督互动互补,切实发挥监督合力。

(二)监督模式转型

目前,事后监督仍停留在合规监督层面,较多注重微观差错的检查,忽视对会计核算业务的风险评估与判断,以及对潜在风险的监测与预警。要在合规监督的基础上,构建科学、系统的会计核算风险管理模式,建立风险识别、评价、预警和处置办法,充分发挥事后监督防控会计核算风险的作用。一是日常监督与风险分析相结合。突出监督重点,加强对关键业务、特殊时点和要害岗位的监督,坚持从动态、全面的角度出发,分析核算过程、内部控制、资金流动等风险防控环节,开展风险监测和风险预警。二是差错纠正与管控措施相结合。对监督过程中发现的核算差错要从管理层面、制度层面分析,及时反馈和落实整改,促进会计核算规范操作;对会计核算中出现的苗头性、倾向性风险问题,要及时提出防范措施,堵塞漏洞,排除隐患。三是监督结果与质量评价相结合。依据日常监督结果,对核算过程、核算结果和核算管理持续跟踪、监测,定期评价会计核算状况,针对人员配备、岗位设置、核算操作等方面存在的不足,要提出加强管理的具体建议,实现由真实性、合规性为主的监督向以资金风险防控为重点的监督方向转变。

(三)监督手段转型

相对于不断升级完善的会计核算系统,事后监督手段滞后,特别是占整个事后监督业务量70%以上的国库会计核算,仍以手工监督为主,缺乏层级控制、自动识别和全面涵盖。借助科技力量,改进事后监督手段,提升监督效能是推进事后监督转型的必然选择。一是开发监督系统。改变目前国库、货币发行会计核算手工式、粗放式监督状况,探索监督系统与核算系统的有效对接,从核算系统提取原始数据,将人工核对、计算、校验等基础监督功能以监督系统替代;依托系统功能,从日常业务监督、风险环节监控、重要事项审批等不同角度,实施重点、实时、动态监督,并对各类核算数据进行监测与统计分析。二是优化监督系统功能。ACS监督子系统,不仅具备对特定业务的实时监督功能,还通过设定监督条件对一般业务比例监督,前移监督关口、突出监督重点,相比原有凭证影像事后监督系统复核式比对的监督模式前进了一大步。但仍存在优化空间,如ACS凭证受理与账务处理前后台分离,营业网点与总行业务处理中心各负其责,该模式下核算资金风险隐患理论上只存在于凭证影像的真实性与合规性,地(市)中心支行监督职责调整后,凭证从核算到监督环节的即时传递成为可能,应将凭证影像监督由事后监督调整为实时监督,避免监督时效滞后在风险防控上的局限。同时,对核算系统能自动校验、核算环节已实施控制的业务,如商业银行通过ACS前置系统办理的财政存款、电子对账业务等,可调整事后监督频率,将按旬、按日监督改为按月监督,避免重复劳动,提高监督效率。

(四)监督队伍转型

会计风险防控措施范文第4篇

关键词:审计风险;存在问题;防控措施

审计风险的防控工作是审计工作中非常重要的环节之一。显然我国许多会计师事务所与国际化的大事务所相比,其审计风险防控工作做的不够好。要想高质量、高效率地完成审计工作,避免审计过程中的风险,必须从根本上找到审计风险产生的原因,并制定出有效的风险防控措施,为会计师事务所的持续健康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一、我国现有审计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一)国内的审计市场需求“不健康”

会计师事务所为企业提供的审计服务在供需市场上作为一种产品存在着,而产品质量的好坏很大程度上也取决于需求者的要求。假如需求者要求质量高的产品,那么产品的生产者就会为了满足需求者的要求而提供高质量的服务;假如,需求者为了节约成本而选择廉价的劣质品,供应者就会为了顾客需求而制造与价格等值的劣质品。在很多发达国家,他们的企业会选择提供高质量审计服务的会计师事务所。而在中国现有的审计市场中,企业的管理层一方面为了节约审计工作的成本,另一方面为了满足自己的一己私欲,想尽办法地欺骗审计报告的使用者。所以他们存在要求会计师事务所为其提供虚假审计报告的需求,这就是审计市场上劣质产品产生的主要原因,也是风险产生的根源。审计市场的需求本身就存在很大的问题,这也是审计工作承受着较大风险的原因之一。

(二)审计的内部、外部控制体制不够完善

现如今,国家的审计风险防范制度虽存在,但并不完善。关于审计风险的防控做的不是很到位,尤其是对于审计工作的监督“形式化”现象比较严重,并不能真正实施对审计工作的控制和管理,所以审计行业的秩序较为混乱。就会计师事务所的内部监督而言,很多会计师事务所存在这样一种现象,就是为了降低成本,会放松对审计工作的质量监控。而会计师事务所对审计工作质量监控制度的制定不甚周密、不够重视。在缺失质量监控的情况下,审计工作的成效不大、同时又增加了审计工作的风险。其次就是外部对会计师事务所的监管执行力度不够,同时注册会计师的管理制度也不够完善,对于注册会计师的管理和监督系统做的还不够完善,所采用的手段缺乏科学性,所以对审计工作的风险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三)会计师事务所审计人员综合业务能力有待提高

现在会计师事务所在职员工的组成主要是小部分的注册会计师和大部分尚未取得注册会计师资格的助理人员。在审计工作中,助理人员会负责一部分基础工作,所以助理人员的素质和专业技能也影响着审计工作的质量,进而影响到审计工作的风险。通过近几年的发展,虽然我国注册会计师的数量在不断地增加,截止2016年9月30日我国现有的注册会计师达12万人,但这一行业的人才缺口仍很大。在现有的注册会计师中,虽然他们已经拿到了注册会计师的资格证,在风险导向的审计模式下,还需要注册会计师对于被审计单位所处行业也应了解,审计行业日益需要多学科的复合型人才,但是目前我国注册会计师主要还是会计类、审计类专业人才为主,执业能力和专业知识水平并不能够完全达到事务所和审计工作所要求的新高度。部分从业人员的综合业务能力无法胜任更高要求的风险导向审计工作,导致审计工作带来了更大的风险。

(四)委托关系和费用制度不合理

我国审计业务委托关系也存在着不合理现象。规范的审计业务委托关系应当包括三方:委托方、审计实施方和被审计方。而我国审计业务委托关系中,审计委托方和被审计方往往同为一体,自己聘请会计师事务所审计自己,被审计方有权选择审计实施单位。这种现象容易导致竞争能力较弱的会计师事务所对客户产生经济依赖,被客户牵制,无法做到出具真实、准确、公允的审计报告。在审计费用支付上,我国审计收费同样存在着付款方和被审计方合二为一的问题,这样就使会计师事务所在经济上依附被审计单位,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审计独立性原则。

二、对于审计工作中存在风险的防控措施

(一)健全审计机构内外部的监控机制

内部控制制度的健全与否对于会计师事务所是非常重要的,同时对审计风险监控的制度要更加重视。在事务所内部要建立审计风险监控体制,会计师事务所应按照行业标准制定审计工作的质量和风险监督监控制度,同时选择专业能力强、有经验的注册会计师在工作中不断地强化审计质量监督制度和审计工作的风险监控,-在完善了这些制度以后,务必要加深对审计新方法和技术的研究和学习,加强事务所的员工培训,学习审计新知识,准确理解内部控制、审计评价与审计的工作关系,在确保审计业务独立性的同时,又不会使审计工作的管理和监控脱离内部控制工作。在健全会计师事务所内部审计监督制度的同时还应该加强对注册会计师的监管制度,增强其监管制度的科学合理性,让注册会计师更加专业敬业。同时要强化会计师事务所的外部治理,国家要完善相应的会计师事务所管理制度,制定科学合理的审计质量监控制度,我们可以效仿国外的注册会计师事务所的监管制度,再根据我国的实际国情和行业发展现状进行修订和改善,健全会计师事务所的外部监管制度。

(二)提高审计人员的专业素质

人才储备是任何企业发展的源动力,会计师事务所也不例外,审计工作质量要想得到保证,就必须提高会计师事务所在职人员的专业素质和职业道德。作为一名优秀的注册会计师,不仅要有专业性较强的会计、审计知识,还要对被审计对象所涉猎行业知识有所了解,才能更胜任会计师事务所的审计工作,在完成审计工作的同时还要降低审计工作风险。在现在人才稀缺的社会状态下:要不断地吸收高质量人才,假如在外界得不到素质较高的人才可以采用其他方式培养自己的人才。会计师事务所要建立自己的人才建设体系,要有相应的人才引进制度和提高人才素质的系统。这个体系要保证会计师事务所能够吸收外界专业性强的人才,同时要不断提高本企业人才素质。在对本事务所人才的继续教育中,要不断加强在职人员的审计风险意识并明确审计风险的危害,不能为了节约成本而忽略对审计人员的风险意识教育,此外,还要加强被审计对象涉及行业知识的培训。在对人才进行专业技能培训的同时,也不要忽视对在职人员的职业道德教育,因为即使专业技能再过硬的人才,一旦职业道德出现问题,所能引起的审计风险更为严重。因此会计师事务所的人才建设体系在引进外界人才时,在试用期要认真观察新进人员的职业素养,是否存在道德问题,择优录取,作为会计师事务所的储备人才。在引进人才后,要加强对新进人员的职业道德再教育,并且向他们说明职业道德的重要性及其违反职业道德后的后果,软硬兼施。与此同时建立合理的道德遵循激励制度,鼓励那些遵守职业道德和专业素质过硬的人才,并且引导其他员工向他们学习,相互监督,互相促进。对那些工作能力低的审计人员进行培训或者惩罚,使他们要有危机意识,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能力和职业道德水平。

(三)建立客户的风险调查与评估机制

我国的审计人员虽已树立了相应的审计风险意识,但是随着审计业务的难度不断增大,我们不仅要从内部人才着手,还要对被审计单位的行业情况、经营状况、财务状况等在审计前进行尽可能详细地调查,以便预测在本次审计工作中可能遇到的风险和状况。因此建立客户风险评估机制也显得非常重要,因为风险评估会降低审计工作中可能遇到的不可知状况。而对客户进行风险评估机制的同时也会提高审计工作的效率,制定审计计划时更有针对性,审计工作开展更加顺利。

(四)加强宏观环境的监管、强化事务所的地位

前文已指出,现存委托关系存在不合理因素,实质上形成企业管理层请会计师事务所审计自己的现状。应建立正规的审计委托关系,让会计师事务所为委托人服务,并保持独立性。所以本文建议解决委托人的虚位化现象,切实让委托人跟公司管理层相分离。本文建议对于国有企业,以国资委作为委托人,由国资委组织招投标,选取会计师事务所,并由国资委支付审计费用。对于上市公司,设立由独立董事组成的审计委员会来决定会计师事务所的聘用及更换,以降低公司管理层对审计业务的控制。同时,加强注册会计师协会和证监会对会计师事务所的监督、检查、处罚力度;加强证监会对上市公司的日常监管及专项检查,对于违规上市公司加强处罚。这样的安排,上市公司、国有企业便不能决定会计师事务所的更换和审计收费,提高了注册会计师的独立性,确保审计报告的质量,降低注册会计师违反职业道德的概率。

三、结束语

根据我国的基本国情和现有审计市场的态势,要在审计行业中树立良好的审计风险防控意识,加强在职人员及相关人员的素质,提高审计工作的工作质量,建立正规的委托关系,降低审计工作所带来的风险。不要为了贪图蝇头小利,而忽视对会计师事务所本身权威性的建设,让会计师事务所能够更好的发展。

作者:王佳华 单位:信达证券股份有限公司

参考文献:

[1]刘媛.会计师事务所审计质量评价与控制体系研究[D].华北电力大学2012

会计风险防控措施范文第5篇

关键词:事业单位 财务 内部控制 风险防控

中图分类号:F23 文献标识码:A

在党的十报告深入阐述了事业单位公共服务职能,明确了内部控制规范完善的重要性,这和事业单位管理水平、运营效益乃至风险抵抗能力的提高紧密相连。在市场经济背景下,事业单位在迎来发展机遇的同时,也需要更好地面对来自各方面的挑战,在运营管理中,事业单位必须客观分析各方面影响因素,采取有效措施,加大内部控制力度,有效防控财务风险,提高会计信息准确率和资产利用率,促进自身发展。

一、事业单位内部控制与财务风险防控

(一)事业单位内部控制

就事业单位来说,不同于其他类型的单位,特殊性是其显著特点,财务内部控制大都由内部管理者负责,全体员工必须积极参与到相关工作,优化完善已有的相关管理制度、程序等,同时采取可行的措施,确保预定目标顺利实现,全方位准确“识别、防范、控制”财务会计风险。在内部控制方面,事业单位必须围绕国家在这方面制定的相关政策,开展一系列具有针对性的经济活动,优化配置各类资产,在提高资产利用率的基础上,促使会计信息更加准确、完整,进一步提高自身公共服务水平,实现最大化的社会与经济效益。

(二)事业单位财务风险

在运营管理过程中,由于受到内外部各因素影响,事业单位财务风险系数不断提高,必须采取有效的措施加以解决,以避免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确保预期目标顺利实现。就事业单位而言,其资金来源、经营目标都具有其特殊性,运营过程中涉及到多方面问题,比如,债、资金筹集等等,事业单位必须有效解决这些问题,通过不同途径扩大融资渠道,保证资金来源合法,优化利用已有的资金,尽可能降低运营成本,提高自身运营效益,提高公共产品服务水平。

(三)加强事业单位内部控制与财务风险防控的重要性

事业单位各项费用支出安排都和内部控制与财务风险防控密切相关,属于事业单位在经济管理方面的关键内容。在新形势下,事业单位管理模式发生了质的变化,加上市场竞争日渐激烈,事业单位想要走上长远的发展道路,必须提高自身财务管控水平。在运营管理中,传统会计核算方法已无法满足时展的客观要求,各方面存在的问题不断显现,大幅度增加了会计人员工作量,使会计无暇全方位了解事业单位财务的管理情况,导致财务管理工作控制力度降低。针对这种情况,事业单位管理者必须多角度加强内部控制,做好财务风险防控工作,加强信息化建设,简化财务管理程序,有效解决财务管控在核算、管理二者间的冲突、矛盾,逐渐提高自身财务管控质量,确保管理者准确了解不同部门运行情况,科学决策,提高内部控制效率,降低财务风险系数,确保一系列经济活动顺利开展。

二、加强事业单位内部控制与财务风险防控的途径

(一)制定可行的内部控制目标,有效防范财务风险

在运营管理过程中,事业单位必须以市场为导向,根据相关规定,制定合理化的内部控制目标,全方位有效防范存在的各类财务风险。事业单位管理还必须制定可行的操作性目标,规范相关工作运行程序,比如,资产管理、项目实施、内部监控等都必须制定信息性目标,确保经济活动开展中一系列财务信息更加真实、准确,具有较高的参考价值,能够有效指导相关工作。同时,事业单位管理者必须制定可行的合规性目标,确保日常运营中开展的财务活动符合当下相关法律法规规定,同时还要以新时期财政预算改革客观要求为基点,全方位审查、监督计划预算,促使预算更具约束力。在制定内部控制目标中,事业单位管理者必须以预算管理为中心,根据新时期财政发展客观要求,构建全新的内部控制目标体系,将预算各项工作融入到统一的网络结构体系中,比如,预算编制、预算执行、预算考核等都要有效防范各类财务风险,降低日常运营成本。

(二)提高工作人员综合素质

1、强化工作人员内部控制与财务风险防控意识

事业单位管理者必须站在客观角度,通过不同渠道加大宣传力度,促使内部不同岗位工作人员正确认识内部控制与财务风险防控,定期对员工进行系统化培训,引导他们不断学习,强化他们防范风险的意识,进一步降低财务风险发生率,同时要引导员工全面、客观准确地理解内部控制理念,准确认识内部控制与财务风险防范体系。事业单位管理者要借助责任制,将相关责任落实到具体工作岗位、工作人员身上,将内部控制与财务风险防控工作落到实处,避免形式化,每周开展一次例会,做好月总结工作,定期开展专题讲座,加大宣传与督导力度,强化工作人员责任意识和风险控制意识,使其积极主动参与到内部控制与财务风险防范中来。

2、提高工作人员的参与意识和承担责任的能力

在运营管理中,事业单位内控部门要多和财务部门沟通、交流,准确把握整体运行情况,加强内部控制管理。事业单位工作人员要在实践中积累丰富的工作经验,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原则,将已制定的制度条文等灵活应用到实际工作中,动态控制各环节,降低一系列经济活动的财务风险系数,提高其参与意识,逐渐强化自身责任,有效解决存在的一系列问题。

3、健全内部财务控制制度,注重财务控制预算

在新形势下,事业单位不能再采用过去的预算与核算方法,必须根据自身财务管理具体情况,优化完善财务管控制度,使其有章可循、有据可依,优化完善财务控制流程、控制方法,明确财务管理人员已有的操作权限,采用多样化管理模式,优化财务管理功能,使其不仅仅作用于“预算、报账、核算”这些方面,同时还要注重财务整体管理,提高财务数据信息准确率。在财务控制方面,预算管理是其不可忽视的关键所在,必须将其放在核心位置。事业单位必须坚持相关的原则,即收支平衡原则,优化调整已制定的发展计划,合理安排一系列预算工作,科学编制财务收支预算、预算计划,借助合理化的预算管理体制,加强财务整体管控,加大内部控制力度,将财务风险降到最低。同时对财务风险系数,要坚持“统筹兼顾、突出重点”的原则,提高已有资金利用率,优化利用各类先进技术,借助信息化手段,构建“科学、合理”的数据信息平台,全方位动态监督财务管理全过程,确保内部不同部门随时掌握自身预算情况与资金使用情况。在预算编制过程中,相关人员必须客观分析各项目实施情况,保证部门日常开支不超出预算范围,合理追加、调整部门预算,确保财务收支预算具有一定的公平性、合理性,确保一系列工作顺利开展。

事业单位必须多角度优化完善相关制度,比如,内部牵制制度、内部稽核制度等都要明确其工作职责、工作权限、工作程序,做好“机构、职务、钱账”等分离工作。同时还要明确相关岗位限制,比如出纳,必须以定期和不定期形式全方位仔细检查限制性岗位,明确对外资产、资产处置等规定,清查范围、期限等,在此基础上事业单位还要借助内部审计方法、审计程序,明确会计材料内容,有效防范财务风险。

4、构建内部控制预警机制

在加强内部控制,防范财务风险方面,事业单位必须构建全新的内部控制预警机制,要巧妙利用相关技术手段,优化利用国内外在这方面的成功经验,优化风险“监控、评价、预警”系统,从不同角度入手对比分析一系列横纵向信息数据。同时还要根据预警系统的风险预报,具体分析其发生的原因,采取可行的控制对策,有效化解财务风险,避免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管理者必须按照《预算法》具体要求,化完善相关方面的内部控制程序,比如,预算编制、预算监督、预算管理权限,健全已有的预算管理体制,提高预算准确率,尽可能降低潜在的各类财务风险,促使已有的财政资金得到最大化利用。

5、优化监督评估对策

在优化完善内控制度方面,事业单位必须优化对应的监督评估对策,结合自身运行情况,构建全新的监督与评估机制,加强内部控制建设,使其符合自身各方面发展特点。具体说来就是要采用多样化形式,做好督导检查工作,比如,纪检监察要定期和不定期的,常态化和专门化的检查事业单位内控,及时发现运营中存在的各类隐患。同时,事业单位必充分发挥内部审计部门、内控小组等各方面的优势并加强二者的沟通、交流力度,及时化解运营中存在的各类风险,确保构建的内部制度和具体规定吻合,确保一系列财务活动顺利开展。在此过程中,事业单位要构建合理化的财务控制监督体制,明确“长、中、短”期财务目标,规范财务管理全过程,动态监督各项财务工作,科学分配各方面资金并最大限度地提高其利用率,避免出现资金周转不灵问题。

三、结束语

总而言之,内部控制与财务风险防控是一项系统化工程,极易受到各种因素影响,难度较大。事业单位管理者必须与时俱进,树立全新的管理理念,准确把握自身各方面运行情况,优化完善监督评估对策,健全内部财务控制制度,注重财务控制预算,健全内部控制预警机制,引导工作人员正确认识内部控制与财务风险防控等,顺利开展一系列经济活动,提高自身内部控制水平,多层次科学防控各类财务风险,有效保护各类资金,使其得到最大化利用。以此,降低各方面运营成本基础上,获取更多的经济利润,具有较好的运营效益,促使新时期事业单位不断向前发展,提高其核心竞争力。

参考文献:

[1] 张凌燕.当前形势下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内部控制探究[J].行政事业资产与财务,2014,(06):108- 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