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培养想象思维能力

培养想象思维能力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培养想象思维能力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培养想象思维能力

培养想象思维能力范文第1篇

[关键词]小学语文;看图说话

时下,青年教师正在学习《新教材给教师带来什么》。我想,新教材给我们带来的首先是教育观念、教学方法的改变。现在的新教材,教师讲得少了,让学生动手动脑的机会多了,但这并不意味着为教师“减负”,而是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学习和探索新的方法。现就小学低年级的看图说话、写话为例,谈一点自己的看法。

这部分内容是教学的重难点之一,也是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想象能力以及表达能力的基础。为此,我们必须搞好这个环节的教学。

1.全面观察,循循善诱

让学生对所给图画进行全面观察,看看图上画了些什么人,他们在干什么,有些什么景物以及景物的特点等。例如九年义务教育教材第四册积累运用二中的看图、说话,学生通过仔细观察,不难看出图中有三个小朋友,其中一个小朋友佩戴红领巾,手指鲜花,站在佩带红领巾的小朋友前面,他们的周围有假山、树木,天空中有燕子。这样学生对整画面有了直观的全面的了解。为更进一步深入理解图意作好准备。教师要启发诱导。在学生对画面有了基本了解的基础上,根据教学的要求,深挖图中饮酒隐含的深层意思。第一,渗透给学生一些观察方法,如从远至近或从近至远的观察法,上下左右的观察方法等。使学生能按一定的顺序观察,并把图意按一定的顺序说出来。

第二,教师根据课题要求,结合图中景物、人物及人物表情、动作等,进一步启发诱导,使学生知道一些凭直觉无法感知,而对表达题意、丰富主题内容很有作用的题材。如上面举的话题

不要摘鲜花,在学生观察的基础上,教师可诱导他们,从盛开的鲜花、嫩绿的树木、美丽的假山、空中的燕子可知道这是在公园里,并且是晴朗的春天。再从三个小朋友的表情、动作想到少先队员姐姐在给两个朋友讲不能摘公园里的鲜花的原因以及如何保护鲜花,我们还可以想象一下他们当时可能会说些什么。这样,使学生对图意的认识,从表面认识上升到本质认识,为话题准备较为丰富的题材,为完整表达话题作准备。

2.抓住中心,展开合理想象

如没有中心,就会偏离话题要求,废话连篇;有了中心,必须展开合理想象,使所说所写话题,内容具体、充实、完整,以便更好地表达中心。如果不能展开合理的想象,就难以把图中紧密联系的人、事、景等有机地结合起来说写,会出现顾此失彼、就事论事的情况,造成表达不完整、不通顺、不清楚,不能更好地为表达中心服务。如话题“不能摘鲜花”一例,只有把图中景物、人物和人物的表情、动作联系起来,再结合生活实际,展开合理想象,从而揭示出话题的深层含义:公园里的鲜花是供游人欣赏的,它是工人师傅精心培植、辛勤劳动的成果,我们要保护好它,同时懂得珍惜别人的劳动果实。这样,既抓住了中心,又挖掘出了丰富的话题内涵。又如九年义务教育教材第四册中的说话、写话――“擦玻璃”,题中一共有5幅画,题目要求把5幅画按一定的顺序排列起来,说出图意,然后写成一段话。学生在做题时,如果不能结合实际展开合理想象,就很难把5幅画按顺序连接起来,那么说出来的话写出来的段,一是没有条理,不通顺,表达不出题意;二是没有具体内容,不能较完整地表达中心。因此,必须展开合理想象。

3.组织开展讨论、各抒己见、教师指点

教学中,教师要创设和谐的课堂气氛,让全体学生对话题展开讨论,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按各自的观察角度、方法的不同,理解水平的差异,把自己的观察结果,如何展开想象以及如何用评语,通顺、完整地表达出来,让大家讨论交流,从中吸收好的,肯定合理的,改正不足的,起到“扬长避短”的作用。教师要肯定学生们正确的观察方法、合乎情理的想象,特别是新颖独特的想象,肯定部分学生能抓住中心,用不同的表达方式比较完整、通顺的表达题意,使他们获得成功的体验,发现自己的“闪光点”,从而调动他们主动的积极性、用于创新的精神。根据学生的信息反馈情况,教师及时对学生薄弱环节加强指导,指导学生如何把握中心、展开合理想象以及如何通顺表达题意等。通过教师正确引导,为学生更好地达到教学目的服务,为他们进一步学习指明方向。指导学生修改语句,删除表达中重复或表达题意无关的语句,还可以教给学生修改语句的方法,让学生反复思考,多次修改,用通俗易懂的语言,简明的语句,通顺、完整地叙述清楚题意,表达出中心。根据教学要求,不能要求太高,只要求学生能根据各自的思维方法、能力水平把话题内容用简明扼要的词句,完整、通顺地叙述清楚即可。

4.注重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其产生说话的愿望

在看图说话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利用画面,引导学生从图画的表面现象逐步想到事物内在的联系,从人物的外貌、动作、表情想到他们的内心世界,以发展其思维,培养他们的联想和想象能力。知指导学生看图说话,还要鼓励学生按照一定的顺序(或从近到远,或从远到近)独立思考,用自己的话讲述画面的内容,不能用统一的答案或固定的句式来束缚学生。

培养想象思维能力范文第2篇

在教学中培养小学生数学形象思维能力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1、把抽象知识进行“物化”

儿童能够敏锐地感知鲜明、富有色彩、色调的声音和形象,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来创设课堂教学中的知识情景:如实物情景、图示情景、语言情景等,来引导学生各种感官器官都参与到学习中来,从多方面观察事物。

如:在讲解有余数除法时, 9根小棒分给2个人,每人分几根,剩余多少?通过摆小棒,引导学生说说解题的过程,然后让学生闭上眼睛回忆动手过程。这样学生在操作过程中思维,然后在思维中操作,完成对文字内容的“物化”过程。

2、通过“物化”,形成表象

数学知识中,出现了大量无法在课堂中真实再现的知识,教师可以在教学中广泛运用数形结合的方法,将这些抽象的知识通过图形进行“物化”,产生表象,完成信息积累。

在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利用线段图,形成思维表象,辅助教学。

如:在解决路程问题过程中,无法将真实情境“搬”到课堂上,借助线段图进行把抽象的数量关系形象化,再根据对图形的观察、分析、联想,逐步译成算式,以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

另外,在几何知识的教学中,教师可先让学生观察实物,再引导学生观察几何模型,然后结合课本的图形,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来观察图形。通过认识实物---观察模型---了解图形的过程完成表象信息的积累。

3、对表象进行理解和加工

结合表象的特征,教师利用课堂教学中创设的实物情景,图示情景、语言情景,引导学生对大量的表象信息进行梳理、分类。

如:在教学梯形知识中,完成教学任务后要及时引导学生想象:“当梯形的一个底逐渐缩短,直到为0,梯形会变成什么形?当梯形短底延长,直到与另一底边相等时,它又变成什么形?”借助表象,能有机地把看上去似乎无联系的三角形、平行四边形、梯形结合起来。

在教学中教师应利用实物展示与数形结合,帮助学生对已有的表象信息进行再现,以此加深表象,并进行分类梳理,使其更有条理性。在完成分类梳理的过程中,逻辑思维能力也得到锻炼和提高。完成了表象信息的再加工。

4、展开丰富的相关想象

教师引导学生对储存的表象痕迹(信息)进行加工改组,形成新的表象,也就是培养学生展开相似联想 、相关联想及相反联想。

培养想象思维能力范文第3篇

关键词:语文教学 形象思维 培养能力

形象思维是学生掌握知识的重要条件之一,有了丰富的形象思维就能在脑海里再现出不在眼前的事物形象,就能在记忆的表象基础上创造出种种新形象,就能提高阅读和写作能力。那么如何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呢?笔者从三个方面做了些尝试。

一、运用多种形象、直观的教具。创设丰富多彩的教学情境

没有以多样性、丰富性为前提的教学过程,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思维就不可能培养起来。在阅读教学中运用多种形象、直观的教学手段,创设丰富多彩的教学情境,就有利于抽象思维与形象思维的协同运作,从而有效地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可采用三种方法。

1.运用挂图和插图。挂图和插图具有形象直观的特点,很多教学内容可通过图画一目了然地呈现在学生面前。如讲《中国石拱桥》一课,学生没见过赵州桥、卢沟桥,不知大拱两肩上各有两个小拱的空间位置究竟是怎样的,更难以想象那些各具形态的石刻狮子。这时可出示挂图,化语言文字为具体可感的形象,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

2.配乐朗诵。如学习《海燕》一课,可先让学生听配乐朗诵,边听边感受文章语言的气势,想象在乌云与大海间海燕高傲飞翔的姿态,领略海燕那种“让暴风雨来得更猛烈些吧”的英勇气概。学生在闭眼

倾听配乐朗诵时,脑海中一定会出现很多生动的画面,这就实现了培养学生形象思维能力的目的。

3.利用课件。如学习诗歌《黄河颂》时,学生因为都没有亲眼看见过黄河,所以通过语言文字很难想象黄河那气势磅礴、勇不可挡的气势和力量。这时可借助多媒体播放相关视频、图片,并播放歌曲《黄河颂》,这样视听结合,在学生脑海中便展开了一幅宏大的波澜壮阔的雄伟图画。此时,诗人那种把黄河视为母亲的情感,学生也就很容易理解了。收到这样的教学效果都是因为利用了电化教学手段,因此,适时、适度地利用电教手段,会启发学生的想象,对提高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和教学效率是很有利的。

二、注重发散性问题的设计。引导学生从多角度思考

发散思维从本质上讲是创造性思维,它具有多元性、变通性、独特性等特点。例如,教学《伤仲永》一课时,可设计这样的问题:1.你认为造成仲永“泯然众人”的结局的原因是什么?2.如果你是仲永的老师,你想对仲永、方父、乡邻分别说些什么?3.你是否像仲永一样天资聪慧?我们该怎样对待后天的学习呢7这样的发散性问题不仅使学生体会到了造成仲永悲剧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让学生认识到了后天学习的重要性,也培养了学生多角度思维的能力。

这类发散性问题,教师所期望的目标应是学生产生尽可能多、尽可能新、尽可能是独创和尽可能是没有遗漏的设想。学生的回答可能会超出教师的预设,虽然这些思维结果未必尽善尽美,却能显示出学生思维的积极性与创造性。

三、注重读写结合的训练,锻炼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与语言表达能力

培养想象思维能力范文第4篇

一、物理学习中,学生头脑里形成物理形象很重要

物理形象是进行物理形象思维的开端,是物理形象思维的基础。脑海里对物理情景做一番了解,有一个初步的认识,形成物理形象,由此展开物理思维,进一步画图分析,列出数学方程,计算结果,解决问题。把理论推导和实际情况联系起来,是快速解决物理问题的关键。要提升学生的物理形象思维能力,应注意以下几点。

(1)物理是一门实验学科,因此需要加强实验,让学生在实验中观察和分析,形成一定的物理表象认识。一个成功的物理实验,会把抽象的理论知识形象具体地表现出来,让学生立刻明白其中的道理,抓住事物的本质。譬如,“摩擦起电”现象,学生一看就明白物体带电后的现象和性质,同种电荷相互排斥,异种电荷相互吸引,实验效果也是一目了然。学生在实验中通过观察探索,从而形成物理形象,对物理概念和相关知识有了自己的认识和体会,通过分析现象更好地理解掌握事物运动变化的规律。

(2)从实际生活中形成物理表象。理论联系实践始终是我们认识运动规律的重要途径,在生活中遇到具体的问题,应用物理知识进行思考。比如,骑车转弯时,我们就想想圆周运动的知识,自行车的向心力就是由地面的摩擦力提供;汽车刹车时联系摩擦力。生活中无处不蕴藏着知识,我们要善于发现,把生活中的一些物理现象与物理知识联系起来,丰富物理表象。

(3)从声像资料中充分理解物理表象。声像资料有着生动形象的特点,使认识更直观、具体,它往往给人留下过目不忘的印象。并且声像资料可以用不同的表现形式呈现。把过去的事件录制下来,真实地播放出来;把一些难度大,要求高,一般环境无法完成的实验、现象,通过课件、影像资源,有效地解释其中的奥秘,使人们一看茅塞顿开,立刻领悟了其中的道理。像神舟飞船的发射,王亚平在太空授课,会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很容易解释其中的物理原理,这样容易突出重点,解答疑难。

二、提升学生运用物理形象思维的能力故可判定微粒应做类平抛运动。

在解题过程中,要尽量画出图像,图像有助于具体形象地分析问题,在推导过程中,联系原有的物理知识和物理模型,并把相关的知识和模型应用到新题目或新情景中,这样既复习了原有的知识,又解决了新的问题,这就是所谓的“温故而知新”。

学生除了会运用物理形象思维外,还应掌握,将抽象问题形象化的技能技巧,如画出情景图和示意图,还可画出运动图像,从图像解题。运用图像分析问题,比用文字描述,文字分析要具体得多,学生也更容易理解和接受,适当运用图像进行形象思维,可以提高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

三、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可更好地提升形象思维能力

想象力使得思维插上了飞翔的翅膀,有了丰富的想象力,物理思维过程会变得生动有趣,不再枯燥乏味,学生也更加喜爱物理学科。实践告诉我们,在面临一些较抽象的问题时,凭借丰富的想象力,很容易联系到知识的重点,攻克难点,从而做出生动、合理的解释。

注意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习惯,想象力一方面需要教师引导,通过讲解一些情景,画出空间抽象图,展示一些动画,展开逻辑推理,使学生有一定的启发;另一方面,要求学生要有自己的想象力。慢慢体会物理状态和过程,脑海里浮现一幕幕的画面,进而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培养学生形象思维能力方面,应注意以下几点。首先,要把思维具体化、形象化,使被研究的物理现象及其过程在脑海中形成物理图景、物理模型,构想出理想化的物理形象,这样可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如研究电路问题时,可先画出电路图,而后再分析;研究物体的运动时,应把物体抽象为质点,画出运动情景图,再进行分析。其次,对共同点或相似的知识点,可采用相互对比的方法,帮助学生理解。如学习电场力做功时,可对比重力场及重力做功;在学习电流时,可用水流类比研究电流等等。因此,学生遇到具体问题时,可采用对比的方法,帮助学生理解物理情景,这样有助于学生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从而提升想象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学生在解决物理问题时,要学会自己建立物理形象,由某一物理形象,联系相关的物理知识,对问题进行探究。从认识物理形象上升到应用物理形象,是学生能力提高的一个重要环节。

(1)把运用形象思维渗透在物理概念和物理规律教学中。

理论知识的学习是从物理概念开始的。概念清不清楚,直接影响后面的学习,好多学生学得稀里糊涂的就是概念,对概念认识不深刻。物理规律是学习的主干知识,也是学生必须掌握和应用的,物理问题的解决需要物理规律。只有熟练掌握了物理概念和物理规律,才能有效解决相关问题。因此,必须重视物理概念和物理规律的教学。在教学中,引导学生正确认识物理概念和物理规律,在学生认识物理概念和规律的过程中,形象思维起很大作用。具体可以运用这样的模式,先使学生对物理现象有一个初步的认识,脑海里形成一个具体的物理形象。其次,对物理现象进行分析、分解,隔离某个环节,联系其他相关内容,采用对比、总结等方式,概括出事物的本质特征。最后提升认识,抽象出物理概念或物理规律。为进行形象思维,必须作整体和定性的分析。先调用脑海里储存的信息,在整体上对某个概念、模型和规律有一个定性的认识,给一个初步的定义,然后进行抽象思维,展开数学计算,根据结果,加以验证论述。

(2)在习题教学中运用形象思维

在具体习题教学中,根据题目的描述,设想物理情景,抓住重要的物理状态和过程,分析它的已知量和未知量,联系相关的物理模型、公式、定理和定律,判断是否满足应用的条件,列出方程,计算、讨论,得出结论。

油膜法测分子直径就运用了形象思维。在水槽里装入一定量的水,待水面平静后滴入油酸溶液,油酸在重力和浮力的作用下,在水面上形成一层薄膜,这样的一层油酸薄膜称为油膜,油膜可看作只有一层分子。如果油酸分子可以大致看做球形,且分子一个个紧密地排列,油膜的厚度就是分子直径。事先测出一滴油酸溶液的体积,按浓度计算出纯油酸的体积,再测出油膜的面积,就可以算出油酸分子的直径。

再比如,一个质量为m、电荷量为q的正电荷以某一初速度v0从两带等量异种电荷的平行金属板左端中间,水平向右射入,电荷将打在某一极板上,已知板长为L,平行板间距离为d,板间电压为U,则该微粒从射入到打在极板上需要的时间是多少?

培养想象思维能力范文第5篇

如何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使其在正确的物理形象基础上形成物理概念和规律呢?笔者采用这样的教学模式:首先,引导学生充分感知物理现象,获得丰富的感性认识,形成正确、鲜明的物理形象;其次,引导学生通过分析、对比、归纳和想象等一系列思维活动,对各种感性材料、物理形象进行加工、改造和重组,概括形成反映事物本质特征的理性形象;最后,引导学生舍弃形象材料,抽象出物理概念和物理规律。根据日常教学实践的体会和思考,笔者认为,培养学生形象思维能力主要有以下几条途径。

一、观察实验现象,总结物理概念和规律

要培养学生物理现象在大脑中的形象,实验在学生的认知活动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通过实验,学生能够发现、观察和思考问题,体验所学概念和规律的形成过程,在直观形象中展开思维活动,通过形象思维达到对抽象内容的理解。例如,在“平抛运动”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安排三步实验,引导学生运用形象思维,研究平抛运动的基本规律。

第一,演示平抛运动实验,使学生获得初步印象。接着,演示平抛运动与自由落体运动等时性实验,让学生描述这两种运动的情景,给出平抛小球和自由落体小球每隔1/n秒(如1/10秒)位置的变化图。引导学生想象,每隔1/n秒闪光一次所拍的照片是什么样子,请两位学生在黑板上画出来,让全体同学评议、修改和补充,直到得出满意的结果。这样做有重要的教学意义:当学生们用语言和图形再现现象时,不仅加深了印象,而且促使他们对获得的感性形象再次加工――回忆、分析、对比和归纳,并将感性形象与以往获得的关于自由落体运动的知识融合在一起,从而建立起平抛运动在下落高度上如何随时间变化的物理图景,获得反映平抛运动下落特征的典型形象。

第二,演示平抛运动与水平匀速运动等时性实验,让学生描述并给出“闪光照片”图,经全体学生评议、修改和补充,得出满意的图像。从而建立起揭示平抛运动在水平方向上的位置如何变化的物理图景,获得反映平抛运动水平方向特征的典型形象。教师引导学生将两种典型形象交织、融合,形成概括平抛运动本质属性的理性形象。

第三,做三球相碰的演示实验,使上述结论更加直观、形象,并进一步引导学生运用抽象思维方法研究平抛运动的基本规律,如推导水平位移公式、下落位移公式,推导计算平抛运动速度大小和方向的公式等。对这样所得出的公式同学们理解得透彻,用起来得心应手。这样组织教学,不仅传授了知识,而且培养了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

二、由感知误区入手,对比论证物理概念

学生生活经验中形成了一些根深蒂固的错误认识,有时会给教学带来消极的影响。例如,“轻重不同的物体下落快慢不一样,重的物体下落快”,这样的误区就给自由落体运动的教学带来了障碍,这时教师要设计对比性强的实验来破除学生的错误观念,帮助他们建立科学的物理概念。在自由落体运动的教学中,笔者设计了两组对比实验。第一组实验是:先从相同高度处同时释放一个小铁球和一张纸片,让学生分析下落现象形成的原因;然后换成两张相同的纸片,把其中一张揉成小纸团,再从同样高度同时释放,让学生观察现象;最后将一质量较小的纸片揉成团,让它与一质量较大的纸片同时从同一高度下落。由于观察到的现象与学生的先有观念相矛盾,激起了学生的思考兴趣,使这组对比实验有鲜明的启发性和思考性。当学生懂得空气阻力对物体下落快慢的影响后,演示第二组实验:先是“钱毛管”实验,后是打开“钱毛管”上的阀门,把“钱毛管”倒过来演示,并指导学生对这组实验对比分析,使学生得出“重力加速度g与质量无关”的结论。

三、通过理想实验,认识物理规律

理想实验既可反映实验构思的分析研究过程,也可反映实验的设计程序和对实验现象的预测。这是一种理想化的科学思维方法,它是在系统的观察与科学实验的基础上,抓住主要矛盾,忽略次要矛盾,对实际过程进行更深入的逻辑分析和抽象的一种方法。例如,对惯性定律的教学,笔者这样分析,当一个球从一个斜面上滚下而又滚上第二个斜面时,球在第二个斜面上所达到的高度同它在第一个斜面上开始滚下时的高度几乎相等。斜面高度上的这一微小差别是由于摩擦而产生的,如能将摩擦完全消除的话,高度将恰好相等。进一步推想,在完全没有摩擦的情况下,不管第二个斜面的倾斜度多么小,球在第二个斜面上总要达到相同的高度。最后,如果第二个斜面的倾斜度完全消除了,那么球从第一个斜面上滚下来之后,将以恒定的速度在无限长的平面上永远不停地运动下去。笔者向学生简要介绍惯性定律的发现过程,指出这一现象的发现靠的就是理想实验和形象思维。

四、由原型启发,揭示事物本质

原型启发是通过跟假设的事物具有相似性的东西,来启发人们解决新问题的途径。学生对相关知识理解的深度和头脑中表象储备的丰富程度是决定能否顺利实验的关键,它能使学生较迅速深刻地理解物理的概念和规律,学生的思维活动正是借助这种原型启发来进行的。如在学习电势时,笔者将电场力做功和重力做功相比较,它们的共同点是与路径无关,而“重力势”与物体质量的大小无关,只决定于物体在重力场中的位置及零势能的选择,再进行原型启发讲述电势概念,就能使教材化抽象为具体,学生易于接受。

五、创设类比图景,理解物理定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