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精神文明的建设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论文摘要:中华武术是我们民族传统文化遗产之一,它在形成与发展中,同时也对人们的精神文明起着深远的影响。本文着重分析了武德观念对精神文明建设的影响,并提出武术在走向世界的今天,武德和精神文明的培养也必须同步进行。
博大精深的中国武术是在中华民族特定的社会历史环境和文化背景中发展起来的,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深受民族文化精神的滋润和哺育。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柱。党的十六大报告中也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必须大力发展社会主义文化和精神,着力提高全民族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培育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要求的“四有”公民。”在改革开放的今天,面对世界各种思想文化的激荡,把开展武术这个传统体育项目与创造绚丽多彩的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有机地联系起来,把武术道德教育与精神文明建设有机地结合起来,把弘扬民族文化和培育民族精神作为文化建设的重要任务,必将对提高全民族的思想文化素质和道德修养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一、武德与诸家思想
武德,指“止戈为武,尚武崇德”,是习武者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武德”一词最早见于春秋战国时期左丘明所著《左传》。他提出:“武有七德,禁暴、敢兵、保大、定功、安民、和众、丰财。”随着时代的发展,武德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不同的习武群落中,有着不同的具体内容;但其主体精神则有相对的稳定性和延续性,为不同时期的习武群体所认同。
春秋战国时代诸子并起,百家争鸣,学术兴盛,文化繁荣,是中国古代文化史上的黄金时代。先秦诸子奠定了辉煌的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基础,也赋予了中国武术丰富多彩的文化内涵。不仅在当时是武术体系得以形成的重要历史条件,而且成为中国武术两千多年来不断发展的思想源泉。以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公元前551一公元前479年)为创造人的儒家学派,对中国武术有巨大而深远的影响。儒家思想的核心是“仁”,它的内涵就是“爱人”和“忠恕之道”,这同时也是武术伦理思想的核心。而武术是战斗的力量、杀伐的手段,就必须纳人一定的伦理法则之中,这是中国武术伦理色彩浓厚的根本原因。在武术文化中,崇尚伦理、讲求仁义忠信是其鲜明特色。这一特色,至今仍使中国武术在世界人们的心中不仅仅是技击、健身之道,更成为精神修养、人格净化的一种途径。
在先秦诸子中,与武术有更多联系并得到“侠”的称号是墨家。墨家学派创始人墨翟(约公元前479一公元前381年)为战国初杰出思想家、教育家和军事家。墨家主张兼爱、非攻、尚贤、节俭。但在战乱频繁的时代,墨家祟尚武力,主张以武力反对一切侵略与不义。《墨子》书中有“备城门”、“备高临”、“备梯”、“备水”、“号令”、“杂守”等十余章,详述守卫城池、防御敌人之战术理论方法,对军事武艺有重要意义。而墨家子弟均精通武艺,并格守信义,重人轻己,重义轻生,慷慨侠义之士。墨家门徒的信义武勇与慷慨赴死的精神,正是中华文化二千余年来与武术有着紧密联系的“武侠”的历史渊源。
二、武德与民族精神
武术是中华民族智慧结晶的一部分,它不仅具有强身健体的作用,更有修身养性的功效,而武德教育中寓予的深刻的民族精神,也将激发着习武者自强不息、奋发向上。近百年来,我国饱受帝国主义欺凌,许多爱国的武术家,以高尚的武德情操和精湛的武艺,挺身而出,使那些帝国主义列强不敢在中国的领土上耀武扬威。历史上具有祟高民族气节的习武者举不胜举,如戚继光、岳飞、瞿元甲等都是武德高尚的英雄,他们为了国家和民族的兴亡,不惜牺牲了自己的生命。而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同样有许多练武术的人,他们不仅能够自觉地遵纪守法,更能够见义勇为,遇到坏人、坏事,挺身而出,奋不顾身。当前,改革开放带来了经济腾飞,人民物质生活水平飞速提高,但尚武崇德,发扬民族精神,还是武德的基本原则。在其发展过程中,从最初维护民族利益的道德观,到现在把国家民族的利益放在首位,这种冲破单一、狭隘的道德思想,终于使尚武与尚德紧密结合,构成了中国民族精神的主体。而社会主义条件下形成的现代武德,屏弃了封建腐朽的东西,继承了精华,把武德教育与爱国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将武德教育提高到塑造民族精神的高度,成为社会主义道德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炎黄子孙,其体现民族精神也包括热爱祖国文化、热爱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广学博览祖国的传统文化知识等,为宏扬中国文化和精神作出自己的贡献。
三、武德与道德修养
恩格斯认为:“人类道德的需要,无非来自于人类自身维持生产、分配、交换产品的共同秩序的需要;人类行为的道德准则,不过是人类生产、分配和交换的共同行为的概括和表现。”“道”原指路径,后引申为原则、规律、本质、真理等;“德”原指顺其自然,不违背自然原则发展,后引申为发展的目标、框架等。道德就是人类社会生活中所特有的,由经济关系决定的,依靠社会舆论、传统习惯和人们的内心信念来维系的,并以善恶进行评价的原则规范、心理意识和行为活动的总和。道德修养是我国源远流长的历史传统,是公民道德教育的基本内容,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和原则。它是人的一种最重要的品德之一,是一个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条件。
武德与道德的关系实质上是小道德与大道德的关系。在中国传统道德基本概念里包括:四维(礼、仪、廉、耻)与五常(仁、义、理、智、信)等,而这些,是习武者在社会活动中所应遵循的道德规范和所应有的道德品质。传统的武德中讲究“学拳以德为先,凡事恭敬谦逊,不与人争,方是正人君子,学拳宜作正大之事,不可持艺为非,以至损行败德,辱身丧命。”强调习武者要仁爱、守礼、忠诚、谦让和宽厚。而“德以艺生,艺以德显”,武艺精湛,也是习武者在武术事业上高尚武德的反映。如今,武术是一门技术,更是一门科学知识,只有把武德教育贯穿于技术教学训练的始终,才能收到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最佳效果。武德修养不仅要继承发扬如上所述的优秀品质之外,还必须结合当前改革开放,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特点,针对社会中存在的与精神文明相违背的消极现象,树立正确的武德思想和行为规范,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审美观、苦乐观和道德观。一个没有良好诚信品德的人,不可能有坚定的理想信念;一个在平时不讲诚信的人,在关键时刻不可能为祟高的理想信念作出牺牲。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今天,我们理应养成诚实守信的道德品质,才能忠诚于国家和民族事业。
四、武德与教育
1 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内涵与外延
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就是中华民族在千百年来,在劳动与社会交往的过程中累积的优秀道德传统,这不仅是历史上社会发展的实际需求,也是当代社会前进的重要推动力量,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1 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
从古到今,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都贯穿在我国传统的文化道德之中,这也是传统道德的核心内容,如三国时诸葛亮的忧国忧民、北宋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道德追求、明清顾炎武“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崇高思想、谭嗣同挽救国家的英勇献身精神等,这些追求与行为都蕴含着深深的爱国主义精神,这些精神共同构成了爱国主义的宝贵思想。
1.2 为民族、国家的奉献精神
在中华民族传统伦理道德之中,十分注重个人与社会、个人与家庭之间的关系,强调个人的社会责任感以集体、国家和民族的利益,如《诗经》中的“夙夜在公”、“以公灭私,民其允怀”;《墨子》中的“举公义”等等,都是强调为国家和民族利益牺牲个人利益的崇高理想,这种思想也是中华民族传统道德以西方思想最大的区别。
1.3 仁爱宽厚的人际关系
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强调仁者爱人的思想,孔子也将“仁”作为儒家思想的道德核心,“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思想都是“仁爱”的体现;在墨家思想之中,也提出了“爱人无差”、“爱人若爱其身”的思想。这些思想对于加强民族团结、协调人际关系都起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1.4 尊敬父母、尊老爱幼
早在《尚书》之中,就提出了“义父、母慈、凶友、弟恭、子孝”的“五教”,孟子也提出了“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的思想,这些道德思想,除了维护封建等级思想的糟粕应该抛弃之外,其他的思想对于改善人际关系,维护社会安定都有着十分积极的意义,这些思想依然是我们应该遵循的传统美德,实际上,在世界上的各个国家,随处可见我国传统伦理道德的积极作用。
1.5 吃苦耐劳的精神
儒家思想主张,在满足物质生活的前提之下,每个人都应该有吃苦的思想以及向往理想的人格,“见利思义、见危授命”、“舍身成仁”、“临财勿苟得,临难勿苟免”等均是传统道德吃苦耐劳精神的重要体现,这些精神均凝聚成为中华民族独特的民族品质。
1.6 尊师重教的精神
教师是传播文化的使者,每个人的发展都离不开教师的谆谆教诲,在封建社会之中,几乎每个人家庭的正厅都摆放着天地君亲师位,将教师的地位与天地、皇帝和父母等同,尊师重教成为一种永恒的思想,也是传统文化道德的重要组成部分。
1.7 谦逊礼貌的精神
“满招损、谦受益”、“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很多成就卓然的为人都依然保持着谦逊礼貌的美德,他们善于学习他人的长处,将目光集中在他人的闪光点之中,积极的向别人学习、充实自己,如唐代的杜甫,其创造成就显着,但是依然赞赏初唐四杰的成就,称赞李白“白也诗无敌、飘然思不穷”,称赞孟浩然“清诗句句尽堪传”,这种尊重他人的行为准则也构成了中华民族传统的文化美德。
1.8 强调正身,为民执法
在封建社会,虽然法律制度并不健全,但是却有着公正执法的精神,如“天子犯法与庶民同罪”,这便是公正执法精神的重要体现,鲁迅也曾经说明:“自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也有舍身求法的人”,这也是中华民族的脊梁。在我国的转型阶段,弘扬公正执法的精神,严格的依照法律来办事对于提升中华民族的文明有着十分积极的意义。
2 传统美德与现代精神文明建设的融合方式
第一,处理好两者之间的关系
传统美德与现代精神文明有着密切的联系,但是也有的区别,在历史的变革下,两者都是不断发展的,为了促进传统美德与现代精神文明建设的融合,必须要意识到两者之间的联系与不同,正确的处理两者的关系,取精华、去糟粕。
第二,重视社会主义道德建设
在现代社会,思想道德建设受到了极大的重视,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对于社会的发展以及人们生活水平的提升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为了促进社会的发展,必须要做好党政干部建设工作,党政干部需要意识到传统美德与现代精神文明建设之间的关系,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一、要繁荣群众文化,就应该充分认识群众文化的社会地位和功能
群众文化是人民群众自我进行的,以满足自身的精神生活和知识需求为目的,以艺术活动为中心内容的社会历史现象。可以说,自从有了人类,就有了群众文化。群众文化作为一种综合社会文化形态,就有广泛的社会性和群众性。他通过形式多样、千姿百态、繁花似锦的活动,反映着社会经济、政治和人的精神风貌,对社会发展起着积极的促进作用,它的社会地位和社会功能是显而易见的。这对于繁荣新形势下的群众文化,促进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的发展和精神文明建设,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二、要繁荣群众文化,就应该发挥国办文化的主导作用
国办文化,是指由国家以及省、市、县各级政府按照宪法及有关法规或规范性文件兴办设置的文化事业机构。肩负着以各种文化艺术活动为载体,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向人民群众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教育等任务。国办文化是社会主义文化事业的主要承担者和实施者,他组织和开展的一切文化活动都以提高人们的素质,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通过自身文化艺术活动,向群众文化活动示范,把人们的文艺爱好和审美情趣引向正确轨道。所以只有进一步发挥国办文化的主导地位,才能更好地促进群众文化的日益繁荣,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做出更大贡献。
三、要繁荣群众文化,就应该搞好文化设施建设
文化设施是人民群众开展文化活动的场所。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文化建设是人类发展变革的象征和见证,是一个地方文明的窗口。群众文化设施包括场地、房舍、装备及器具、资料等,是群众文化机构的重要因素,它对群众文化活动的质量有十分重要的影响。在新时期,要繁荣群众文化,就应该把群众文化设施纳入城市、农村建设的总体规划,是群众文化设施建设与社会经济同步发展,以跟上时代的步伐。同时要充分利用现有的文化设施,挖掘其潜力,发挥其效益。
四、要繁荣群众文化,就应该全面提高群众文化队伍的素质
第一,要提高政治修养。在政治理论修养方面和思想道德修养方面,群众文化工作者,应该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要有对社会的奉献精神,要有对人民群众的火热情怀,要有甘为人梯的高尚品格,要做文艺爱好者的良师益友。
第二,要有“一专多能”的业务技能。
第三,又有较高的文化水平。
第四,要有较强的组织能力。
因为群众文化是社会文化,是社会性活动。所以,一个好的群众文化工作者,也应该成为一个社会活动家。总之,只有全面提高群众文化队伍素质,才能胜任新形势下的群众文化工作,才能促进群众文化的繁荣。
五、要繁荣群众文化,就应该增加文化投入
因为繁荣群众文化离不开财力的支持。只有认真落实好文化经济政策,拓宽文化投资渠道,增加文化投入,才能进一步繁荣群众文化。与此同时,国办文化事业还应科学稳妥地发展文化产业,实现社会效应与经济效益双丰收。
六、要繁荣群众文化,就应该坚持“两手抓”的方针,切实管好文化市场
[关键词]新农村建设 目标 精神文明 现状 建设 途径
[中图分类号]D422.6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0)01-0010-01
新农村建设不仅要建设物质文明,还应建设精神文明。而后者往往容易被简化或是忽略,这都是不科学不合理的。新农村建设的目的是为了缩小城乡差距,改善农民生活条件,提高农民生活水平。建设新农村的关键是提高农业产量,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民幸福指数。
一、新农村建设的政策
新农村建设的政策有:种植养殖政府补贴、政策保护价收购粮食、乡村道路硬化政府拨款、个体户经营政府补贴、家电下乡政府补贴等等。
二、新农村建设的目标
新农村建设的目标是: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
三、精神文明的定义
精神文明是人类在改造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的过程中所取得的精神成果的总和,是人类智慧、道德的进步状态。精神文明主要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科学文化方面,包括社会的文化、知识、智慧的状况,教育、科学、艺术、卫生、体育等项事业的发展规模和发展水平。二是思想道德方面,包括社会的政治思想、道德面貌、社会风尚和人们的世界观、理想、情操、觉悟、信念以及组织性、纪律性的状况。
四、农民精神文明现状分析
(一)形式不“精神”。农民精神文明现有形式有:看电视、玩纸牌、扯闲谈等等。电视如同一把双刃剑,偶尔看一看,确实是一种简单易行的娱乐方式,但若沉迷于看电视则会让人越看越觉得内心空虚,且深夜看电视影响睡眠。玩纸牌是一种简单快捷分出大小胜负的游戏,一般用来赌博,属于违法行为。邻里之间扯闲谈容易说长道短说三道四挑拨离间搬弄是非,不利于邻里和谐。上述形式组成的农民精神文明一点也“精神”不起来。
(二)内容不文明。农民精神文明不文明的内容有:说脏话、闹矛盾、好赌博等等。说脏话包括口无遮拦信口开河,不顾及受众的感受,不负责任的话、下流低级调戏戏谑的话开口即来,不考虑后果和影响。闹矛盾包括打架斗殴、诽谤谩骂、相互攻诘,轻则吵吵闹闹,重则头破血流。好赌博的人一般属于好吃懒做,心存恶念,迷失了人生方向的人,这种人一天到晚不离牌桌,赌得天昏地暗。上述内容组成的农民精神文明毫无文明可言。
五、加强农民精神文明建设的途径
(一)文艺下乡。农村缺少的不是粮食,而是精神食粮,文艺节目是最好最直接的精神食粮。文艺下乡,就是给农民送去精神食粮。文艺的受众是农民,就得要求文艺节目要贴近农民的生活,演绎农民喜闻乐见的人和事,拉近文艺与农民的距离。文艺下乡应该是一个持续的活动,就像我们每天要吃粮食一样。我们一日吃三餐,文艺下乡一年三次,应该得到保证。文艺下乡应该做到让农民得到精神享受的同时,还在农民心态及农业生产方面起到一定的教育指导作用。让农民得到娱乐的同时,还能增长科学知识。
(二)科学下乡。在农村,近亲结婚仍然存在,有病不医信迷信的大有人在。可见,科学在农村还很匮乏。我们不求科学在农村的普及一蹴而就,但求科学在农村的普及要尽快行动起来。科学早一天在农村普及,就能早一天惠及农民。科学下乡可以通过电视广播报纸等媒体宣传,也可以通过发放手册、讲座、讨论等形式普及。总之,科学下乡的内容要通俗易懂,便于理解和记忆,让农民一听便知,一看便晓,一学就会。
(三)图书下乡。在农村,图书是极其匮乏的。常常由于经济原因的制约,很少有农民去主动买书看。如何解决农民免费阅读图书的问题是加强农民精神文明建设的关键。其实,在农村建设村级小型图书馆供农民免费借阅是一个可行且不错的办法。如果有供农民免费借阅的图书,肯定有不少农民会利用农闲时间来看书。看书对提高农民的文化水平和科学知识都是很有帮助的。图书下乡,能够很好地解决农民无图书可读的问题。图书下乡应作为加强农民精神文明建设措施的重中之中。
(四)活动下乡。组织农民在农闲时搞一些竞赛活动,增进农民之间的友谊,提高农民务农的水平。比如:插秧比赛。三五个人一组,分成三五组,分配好相等的面积,看哪一组用时最少,看哪一组插秧最好,对获胜者给予一定的奖励,并要求获胜者传授窍门,最终达到共同进步。
(五)骨干下乡。火车跑得快,全凭车头带。可以安排优秀大学毕业生到农村工作,从事科学知识和文化知识的宣传普及工作,真正拉近科学文化知识与农民的距离,让农民了解科学,认识科学,掌握科学,运用科学。
在新农村建设的背景下,在物质文明日益富裕的今天,加强农民精神文明建设尤为重要。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如同人的两条腿,谁愿意看到自己的两条腿一长一短、参差不齐呢?新农村建设不仅要抓物质文明,而且也要抓精神文明,只有两者同时抓,新农村建设才会蒸蒸日上欣欣向荣。
【参考文献】
[1]张闻骥.论回收农药瓶在新农村建设中的环保经济,吉林农业,2009,08.
【关键词】精神文明建设;职业道德;考核机制
随着社会不断发展,企业不断壮大,企业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性愈加凸显。企业精神文明建设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企业精神文明建设是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践行科学发展观,推动企业发展,为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作出应有贡献的历史任务。
一、企业精神文明建设的认识问题
认识是基础,是根本。解决认识问题是搞好企业精神文明建设的前提。许多原因都有可能导致企业的精神文明建设存在工作不到位现象,但笔者认为,首先是,或者说主要原因是认识不到位。主要表现在:一是对精神文明建设的意义、内含、地位、作用的认识不到位;二是企业领导、中层管理人员、职工的认识不到位。具体来讲,主要是对企业精神文明建设的必要性、重要性、相关性、紧迫性、战略性缺乏正确认识,那种认为企业精神文明建设“次要”、“无关紧要”、“没有必要”的糊涂观念依然存在。
因此,解决认识不到位的问题,不仅是搞好当前建设的客观要求,而且是今后加强建设的主要课题。其基本对策有以下两点。
(1)强化对企业精神文明建设意义、目标、地位、作用的宣传教育,认清精神文明建设既是企业的基本职责和重要任务,又是办好企业的重要措施和根本保证。必须把它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只能深化和加强,不能动摇,更不能后退。
(2)分层次、多方面排除思想障碍,切实增强员工搞好精神文明建设的使命感、责任感、紧迫感。
企业领导干部要重点克服“重效益,轻精神文明建设”,“信赖物质力量,忽视精神动力”的倾向,站在党的基本理论的高度,坚信精神文明建设对经济工作有巨大推动作用的科学原理,牢固确立“是企业领导就要抓好两个文明建设”的领导意识;率先解决认识不到位的问题,为工作到位奠定坚实的思想基础,切实把精神文明建设作为体现社会主义本质特征的一项伟大事业来抓,作为关系企业生存、稳定、发展的一件大事来抓。
企业职工要重点克服“无关、无需、无用”的错误思想,正确理解两个文明的相互关系,使他们真切体会到精神文明建设与自己息息相关。精神文明建设同物质一样,都是人生的必然需求,企业职工认识到企业精神文明建设是“利国、利企、利己”的大事、好事,从而确立“是企业职工就要关心企业的精神文明建设”的思想观念,以主人翁的姿态,积极主动地参与建设,在建设实践中受益并得到提高,成为企业双文明建设的栋梁,成为合格的“四有”职工。
二、企业精神文明建设的目标问题
目标是旗帜,是方向。企业精神文明建设的目标至关重要,带有根本性、决定性和指导性。确定目标的基本要求是:清晰、科学、实际、可行,应把握以下四个要点。
(1)目标既要符合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总体要求,又要符合本行业、本企业的实际。既不能搞成任何企业都可以套用的通用件,又切忌形成一个可望不可及、动听不实用的纸上文章。
(2)目标要清楚准确。既要有总体目标,又要有具体目标。把目标建立在科学、规范、利于操作的基础之上。力争使目标好记忆、好把握,切忌目标笼统而不可行、宏伟而不可靠。
(3)确定目标要走群众路线,要得到公认、形成共识。在确定目标的过程中要广泛征求职工的意见和建议,集中群众的集体智慧,取得员工的普遍认同,要反复宣传已确定的目标,使它深入人心;要保持目标的稳定性,切忌朝三暮四,以免职工群众无所适从。
(4)要建立科学、完备的目标考评机制,切忌出现“有目标无考评”的盲目自流状况,确保目标的实施与实现,进而推动企业精神文明建设健康有序发展。
三、企业精神文明建设的重点问题
重点是要害、是主要矛盾。企业精神文明建设的任务和内容是多方面的,搞建设需要统筹兼顾,但更要抓重点、抓突破口。只要抓住重点就能纲举目张,只有突破重点才能推动全局。实践证明抓好重点往往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选定重点要掌握以下三个原则。
(1)环境原则。从企业所处的环境上看,企业精神文明建设在社会、企业、家庭中处于重要地位;从日常生活的时空上看,员工在企业中活动的时间相对较长;从人际关系方面看,员工在企业中建立人际关系网络的机会更多。因此,建设重点应在企业中选定。
(2)需要原则。从企业面临的任务和问题来看,经济工作是它的中心,生产经营管理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很多,因此建设重点应结合企业的中心任务和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来选定。
(3)职业原则。从企业的社会分工来看,各企业必然有其特殊的职业责任、职业规范和职业要求,违反了就会损害企业,波及社会,有的甚至导致严重后果。因此建设重点应根据职业特点来选定。
按照上述原则,企业精神文明建设务必要把提高职工的政治思想素质、职业道德水平作为建设重点,围绕这个重点开展建设。进行职业性质、任务、责任、特点方面的宣传教育,增强员工的爱岗敬业精神。反复进行宗旨教育,使员工牢固树立为社会、为人民的利益而奋斗献身的思想观念。征集、贯彻职业道德,强化员工的职业道德意识。建立、执行职业规范,用规范指导员工的从业行为。倡导行业优良传统作风,总结推广新的具有时代特征的职业风尚。严肃法纪,坚决依法经营,强化法律观念,惩处违法、违纪行为。实行“承诺制”、“信誉制”、“公示制”,接受社会和服务对象的监督,造就内外部规范约束环境。
四、企业精神文明建设的活动问题
开展活动是企业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和重要手段。活动是能把建设目标、重点、形式、效果融为一体的组织行为,是企业基本的、经常的建设重心,也是充分体现企业,尤其是党政工领导抓建设意识、态度、水平的标志所在。因此,企业要在开展活动上作文章、下功夫,在这块阵地、这个舞台上展示业绩风采。活动的基本要求是实际、可行、有效。
五、企业精神文明建设的领导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