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培养孩子思维能力的课程

培养孩子思维能力的课程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培养孩子思维能力的课程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培养孩子思维能力的课程

培养孩子思维能力的课程范文第1篇

【关键词】课外阅读;家长;指导

“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让孩子从小就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培养他们对课外读物的兴趣,对于孩子阅读能力的培养和个性的发展都是很有好处的。除了在学校中教师应该尽可能地引导孩子阅读以外,家长在家中也应该给孩子的课外阅读进行一定的辅导。家长可以指导学生选择健康的课外阅读书籍,并教给孩子正确的阅读方法,给孩子创造阅读的机会并调动他们积极阅读的兴趣。

一、选择健康的阅读书籍

给孩子选择什么样的课外阅读书籍,这是家长首先要考虑的,因为并不是每一本书籍都适合给孩子阅读的。家长应该根据孩子的年龄和学习的程度为孩子挑选一些适合他们年龄段的优秀书籍。例如孩子学习的是西南师大版小学三年级的语文课本,在课本里有《巴金写给家乡孩子的信》等课文,家长就可以告诉孩子,其实还有其他大作家也都写过给孩子们的信,比如冰心就曾经写过《寄小读者》,可以激起孩子对这方面的兴趣,转而进行阅读。又如学到《惠崇春江晓景》、《清明》等古诗的时候,家长也可以告诉孩子,其实在唐诗里还有很多描写四季的诗歌,除了写春季以外,还有描写秋季的《山行》和描写冬季《江雪》等,家长可以鼓励孩子自己去唐诗中寻找还有哪些诗歌也是用来描写四季的。

这样的课外阅读选择的都是和课本紧密相关的健康读物,不仅能够激发孩子的阅读兴趣,更能够让孩子有针对性地读到好作品。

二、教给正确的阅读方法

除了给孩子指点如何选择课外读物以外,家长还必须指导孩子正确的阅读方法,好的阅读方法能够帮助孩子更快地掌握书中的内容,而不是浮光掠影、一带而过。

家长可以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书籍,并将书籍中的相关内容通过复述、讲故事等方法讲给家长听,这样做可以培养孩子的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对于一些故事性比较强的书籍,例如《格林童话》、《安徒生童话》等,家长还可以选择其中经典的故事,和孩子一起排演成短剧,并鼓励孩子在学校班会的时候组织小伙伴们一起表演。

除了培养孩子的表达能力外,家长还可以通过阅读课外书籍培养孩子的思维能力,家长可以对书中的一些有争议性的问题提出讨论,启发孩子独立阅读并思考问题的能力。例如在阅读了世界名著《巴黎圣母院》之后,家长可以启发孩子思考里面的钟楼怪人究竟是美还是丑,进而引发孩子思索善恶美丑之间的辩证关系。

家长还可以通过指导孩子撰写读书笔记来培养孩子的归纳能力,帮助孩子养成在阅读时记录笔记的好习惯,以加强对书籍的记忆。例如在阅读《悲惨世界》等人物关系复杂的书籍时,家长可以指导孩子为书籍中的主人公画出关系图,以帮助他们更好地理清书中的人物关系,更好地理解故事情节。

三、调动积极的阅读兴趣

对于阅读来说,激发兴趣比强迫孩子阅读的效果会更好,家长可以根据孩子的喜好来激发孩子阅读的兴趣,例如对于那些崇拜英雄的孩子,家长可以给他们讲述一些英雄人物的故事,如岳飞、戚继光抗击顽寇的故事,用精彩的故事片段吸引住学生,而到了关键的时候则停住不说,让孩子自己去寻找相关的书籍来阅读。

家长还可以让孩子们带着问题去阅读,例如在介绍《十万个为什么》等科普类书籍的时候,家长可以提出一系列的小问题,例如“灯为什么会亮”等,让孩子带着问题去阅读,自己在书中寻找答案。

四、创造随时的阅读机会

阅读的好习惯不是三天打渔两天晒网就能够养成的,家长要让孩子养成随时随地都阅读的好习惯,那就要随时随地激发孩子求知的欲望,例如带着孩子玩玩具飞机的时候,家长可以告诉孩子有一本童话书讲的是会开飞机和坦克的舒克和贝塔的故事,问孩子想不想阅读;在动物园游玩的时候家长也可以告诉孩子,这些动物的身上还有很多好玩的小故事,在《动物的故事》会详细说的。通过这样的循循善诱可以激发孩子的好奇心,鼓励他们自发阅读。

除了多鼓励孩子阅读外,家长自己也要做好榜样作用,要在家中给孩子创造一个良好的读书环境,每天晚上都陪伴孩子安静地阅读书籍,并随时和孩子讨论书中的内容,回答孩子的问题。

五、结论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要让孩子养成积极阅读课外读物的好习惯,也不是一蹴而就的,家长必须要有极好的耐心,要发挥故事的魅力,用动人的故事引发孩子对阅读的兴趣,在鼓励孩子阅读的同时也要辅导好孩子正确的阅读方法,并经常和孩子讨论书籍中的问题,让孩子感受到读书的乐趣,并从读书中感受到亲子的快乐。

参考文献:

[1]邓世维.培养学生课外阅读能力的体会与反思[J].新课程导学,2014,(19).

培养孩子思维能力的课程范文第2篇

关键词:小学数学 概念教学 思维品质

思维是人类特有的一种精神活动,是人脑对客观现实概括的和间接的反映。思维品质是人的思维的个性特征,它反映了每个人个体智力和思维水平的差异,主要包括了六个方面:深刻性、灵活性、独创性、敏捷性、批判性和系统性。思维品质的培养,应该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去培养。小学期间是一个学生培养思维品质的基础时期,而小学数学又是锻炼思维品质的基础课程,在学生这一阶段时,这都需要教师的细心诱导,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去培养学生。只有学生思维品质的提高,才有可能成为国家的栋梁,为我们国家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1、小学数学的重要性

小学阶段是一个人的黄金阶段,是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奠基阶段。我们从个人来讲,小学教育的完好,为自己身心健康发展奠定了基础,同时也为其接受中等教育提供了条件;我们从国家来看,只有小学教育的完成,才能够逐级想中等、高等教育发展,这样看来,小学教育为高级教育打下基础,同样也为培养各类人才打下基础。由此看见小学的重要性。

数学的重要性,大家都众所周知。从买卖的结算到社会的数学化。生活中处处离不开数学。小学数学是学生学习的基础,也是锻炼思维能力的一门重要课程。可以让学生思维敏捷,活跃,以致更好的发展。

2、概念教学的弊端对思维品质的影响

自古以来,教学模式都是使用传统的教学手段,大多都是在一个特定的地点,完成一种课堂教学模式。都是老师在讲台教授,学生在下面听讲,然后完成教学内容的作业,反复的复习来完成考试。这种教学模式有利有弊。弊端就是不能全面的了解学生的理解程度。随着社会的发展,如果教学模式的一成不变,这就会束缚学生的思想。一成不变的模式,反而束缚了学生的思维品质。学生的学习方式大多都是,预习,听课,练习,复习,然后考试。这一系列的形式,反而让学生养成了死板的学习模式。束缚了思维的发展。只有学思结合,老师因材施教,才能够促进学生思维品质的提高。我觉得概念的教学应该变革。它的弊端深刻影响了学生思维品质的发展。

3、数学教学中,思维品质批判性的培养

思维品质中的批判性指的是从实际出发,严格的根据客观标准评价和检查自己或他人的思维成果。在概念中的教学模式中,大多都是老师在讲,学生在听。由于自古以来传承的尊师重道的思想。让新一代的学生感觉,对老师的讲授提出质疑这是对老师的不尊重。造成了即使老师在传授错误的教学内容时,学生也是在听,即使看出了错误,也不敢反驳。造成了思维品质的束缚。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应该循循诱导学生用批判的眼光看问题。如老师在进行数学的教学时,解读一道解算题时,用最为古板的方法去解答,并对学生说这是最便捷唯一的解法。然后看学生的表现,看是否学生都欣然相信,还是提出质疑。提出质疑的学生说明了思维能力活跃。相对于欣然相信的学生,老师应该循循诱导他们,让他们用批判性的眼光去看问题,不能墨守陈规。用此方法来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批判性的培养。学生只有着批判性的思维,不断去创新,才能更好地发展,这是相当重要的。

4、数学教学中,思维品质敏捷性、灵敏性的培养

思维的灵活性指的是根据具体情况的需要和变化,及时突出符合实际的解决问题的新方案。思维的敏捷性表现为能够迅速的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思维品质中的灵敏性和敏捷性,具体体现在生活中,说一个人脑子聪明,处通灵活,都是指的思维的灵敏性和敏捷性。在小学阶段,学生都是刚刚接受教育。在这个基础的阶段能够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敏性和敏捷性,能够让学生在以后进入社会后,更好的发展。数学是一门锻炼思维能力的课程。老师可以很好地教学方法来培养灵敏性和敏捷性。数学是一门规律性很强的课程。老师应该诱导学生在做题时,要摸准这道题的规律,用这些规律做更多的题。如学生一开始学习数学时,加减法的运算,这是基础。8+3的计算都需要8和2凑成10,把3分成1和2,然后8+2=10,10+1=11。这是在初学数学时小学生常用的方法。老师应该让他们摸寻其中的规律。然后引导学生进行8+2、8+3、8+4的练习,让学生在学习的基础阶段学会寻找规律,这都简化了计算的过程,以至于比那些不懂规律的学生,更加迅速的计算。这都体现了学生思维敏捷性的提高。

思维的灵敏性,体现学生能够举一反三,一题多法,灵活变通的解决难题。数学也是一门变通的学问,一道问题的解法不是死板的,变通的运用其他方法同样可以解答这道题目。老师可以诱导学生去灵活的去看问题。如在数学授课时,选择一道题,让学生以最快的速度去解答,并且让学生运用多种方法去解答。并让找到最多方法的学生给予奖励,以提高学生的积极性。这样的方法锻炼了孩子的思维的灵敏性的提高。

思维的灵敏性和敏捷性是相当重要的,它们能够影响一个人未来的成就。因为聪明、变通的人才能够有更多的办法让自己创出一片属于自己的天地。

5、结论

在小学数学概念教学中,还可以培养孩子思维的深刻性、独创性、系统性。这些都可以提高孩子的思维品质。数学是一门锻炼思维能力的课程,学生思维能力的提高,不仅仅是他们自身的问题,同样老师有着很大的帮助。老师应循循诱导,教育学生们,用批判的眼光,灵活的运用规律,灵敏的去解决问题,不断地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让新一代的学生,全面的发展,成为国之栋梁,为我们的国家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杨庆余.小学数学课程与教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培养孩子思维能力的课程范文第3篇

义务教育阶段英语课程的总体目标是:通过英语学习,使学生形成初步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促进心智的发展,提高综合人文素养。英语学科的核心素养包括语言能力、学习能力、思维品质和文化品格。(鲁子问,2015年12月)因而,在教育教学实践过程中,教师不但需要将英语看做是一种有效的沟通工具,同时还应该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对学生思维、智力、判断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使学生能够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提升个人整体素养。

本文以笔者观摩到的一堂公开课《三下Unit6 What time is it?》为例,探讨如何基于核心素养对小学英语思维能力的培养。

1 培养思维的敏捷性

一个人的思维活跃度就是其思维敏捷性。只要拥有思维敏捷性,就说明这个人思考问题的速度非常快,同时在处理和解决问题时考虑的较多,自然也比较周全,所以其可以迅速且过断的对某件事下结论。

在Warming-up环节,授课老师给孩子们放了一首“洪恩GOGO”中的“What time is it?”的歌曲,并让孩子们快速记忆歌曲中的三个时间。“3:00、11:00、12:00”。开门见山的导入本课时间的主题。在本环节中,授课老师非常注重对孩子思维敏捷性的培养。授课老师并不仅仅是为了营造英语氛围而设计这个环节,也不仅仅是为了切入主题而选择此歌曲,她为孩子们设计了一个找出歌曲中时间的任务,更为了培养孩子们思维的敏捷性而设计。

2 培养思维的灵活性

一个人思维的灵活程度就是其思维灵活性。其主要特点有以下三点:首先是起点灵活。可以根据事物的不同方面,监督来采用不同的方式看待问题,解决问题。其次是过程灵活。可以很快的在分析能力和概括能力之间随意转换。最后是结果灵活。通过不同的角度分析并总结后,可以得出多个结论,而且这些结论不仅仅是数量上的区别同时也是质量上的区别。

在初读故事环节,老师设计了“Listen and number”的环节。

T:It’s a story about Liu Tao. Please listen and number.

认真给下面时间排序

6:00 11:00 7:00 9:00

( ) ( ) ( ) ( )

6:00 11:00 7:00 9:00

(2) ( ) (1) (3)

这个题型老师们经常用到,可授课老师的高明在于,其中11:00起到混淆的作用,故事中未出现。学生们认真、仔细的听课文全文,进行标号。在听的过程中,遇到了一个没出现的时间,此时学生的思维的灵活性得到了极大的提高。

3 培养思维的批判性

思维的批判性品质,它具有分析性、策略性、全面性、独立性和正确性等五个特点。正是因为有这五点,所以人们才能加深对于自我的认识,才能够在通过了解和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来进一步了解和改革自身的主观世界。

在最后的情感渗透环节,授课老师并非很生硬的呈现几句思想渗透的句子让孩子们一读了事。而是设计了“讨论”的环节。对于四年级的学生而言,用纯英语进行讨论有一定的难度,所以授课老师降低了难度,让学生不会的英语表达的可用中文表达,重在对学生培养思维的批判性而非纯粹的教学语言。授课老师设计了两个问题:(1)你觉得刘涛一天的表现如何?(2)你平时表现如何?有需要改进的地方吗?第一个问题,是让学生一起挖掘下故事的思想含义,又对故事进行了概括。第二个问题,让学生联系自己谈一下,真正的做到了“学以致用”。也和学生的“思想品德”课进行了有效的学科整合。因为这些问题贴切学生实际,学生的回答非常的热烈,虽然没有呈F归纳性的英语句子,但情感的渗透是如此的水到渠成,自然生成。

4 培养思维的发散性

辐射思维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发散性思维。其主要指根据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从不同的角度来深入思考,通过多种思考方式来解决同一个问题。发散思维在创新思维中占重要地位。教师在进行课堂教授时,可以将一些精心设计的问题穿插在课程内容中,然后让学生以这些问题为基础展开思考,这样可以进一步开拓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在有一次观摩活动中,“Story Time”部分, 前两段内容,老师都采用了“Read and underline”的方式让学生直接读,通过划的方式寻找答案,第三段课文处理时,老师采用了跟前两段不同的方式,而是先在课件中出现这一段内容的插图,然后在妈妈的头像旁边出现一个大大的红色的问号,让学生自由的猜一猜妈妈可能讲的话,然后再呈现课文内容,学生的思维得到了分散性的训练,学生各抒己见,迸发出了很多思维的火花。吉尔福特是第一个提出发散性思维这个概念的,其认为在发散性思维中可以明显的看出创造性思维的标志。所以在我们的日常教学过程中,需要对学生进行发散性思维训练,只有这样才能更好的让学生适应知识的更新和发展。听说读写是训练发散性思维最基础的方式,同时教师还要有意识的培养学生的英语语感。

5 培养思维的创造性

从学生这个角度而言,运用所学过的知识和经验来多到位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就是发散性思维。要想拥有创造性的成果首先必须拥有创造性的思维。

培养孩子思维能力的课程范文第4篇

【关键词】数学学习;开放题;解决问题

【作者简介】王琴,多次参加市、区公开教学,曾获区优质课竞赛一等奖,有多篇论文及案例在省、市级刊物中发表。

【基金项目】本文系全国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教育部重点课题“数学开放题对小学生思维发展的具体影响评测”研究成果,项目编号:DHA140327。

“开放题”的教学应根据知识点的难易、学生年龄的高低,从学习的兴趣、解题的方法、触类旁通的能力这几方面着手,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进而促进各领域内容的理解和掌握。

一、设计情境,进入角色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解决问题是数学的核心,解决数学问题能力的培养是小学数学的重要目标之一,学习数学离不开解题,解决问题的数学是贯穿全部小学数学的内容,要结合具体的生活情景,让学生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发现数学问题,提出数学问题,解决数学问题,逐步培养学生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结合具体生活情境,让数学知识以学生乐于接受的方式呈现出来,使孩子的学习兴趣得以提升,从而使学习效果“事半功倍”。

孩子都喜欢听故事、讲故事甚至演故事,尤其是低年级孩子。而故事教学的方式不仅语文课上会用,数学教学过程中也可常有。例如,《小学数学开放题举一反三》(以下简称《举一反三》)二年级分册第15课“小小会计师”一课,研究这课的内容时,不妨用“故事情境”的方式,帮助学生打开“解决问题”的那扇门。题如:“小雨想买一个45元的书包,他带了5元、10元、20元的人民币若干张,他可以怎么付钱?”笔者在教学过程中就尝试创设了这样的情境:新学期开学,你要去商店买一个新书包。一人饰演商场营业员(确定书包价格45元),一人饰演买书包的学生(提前给他5元、10元、20元的人民币若干张)。在情境表演过程中就会发现,除了这两名表演的孩子在思考、在投入,下面观察的孩子也跃跃欲试。有的投入到营业员的角色中,帮忙检查付钱方法是否正确;有的参加到买书包的行列中,争先恐后地表达不同意见。而此时,教者只需适时引导,让孩子们有序思考,学会整理,提升数学思维的缜密性即可。

让孩子在故事情境中进行角色体验,使孩子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自主探索的方式,收到的教学效果远远超出了预期,不仅大大激发了孩子的探究欲望,还使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于无形中得以提高。

二、借助工具,降低难度

对大部分孩子来说,抽象思维一直是一道较难逾越的坎儿。儿童心理学研究发现,刚入学的儿童,其思维方式刚从具体思维进入形象思维时期,抽象思维处于萌芽状态。因此,要让适于具体形象思维的小学儿童学习抽象的数学知识就必须把高度抽象的数学知识,先用具体形象的方法呈现给学生,然后让学生通过由“具体―形象―抽象”的思维规律来认识和掌握数学知识,并通过多次的这种思维方法训练,培养发展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

教师要善于培养孩子将抽象的事物具体形象化,降低思考的难度,使之易理解、好掌握。比如,《举一反三》二年级分册第7课中关于“同一直线上三个点的相距问题”,假如教学时直接告诉孩子分两种情况思考:求参照物两侧的两点距离,将两点分别离参照物的距离相加;求参照物同一侧的两点距离,将两点分别离参照物的距离相减。孩子们一下子能记住,依葫芦画瓢,也能很快套出答案来,但他们能否理解?理解程度有多少?又能记得多久?这些就不好说了。相反,如果我们不是硬性灌输,而是让孩子们选择另外的方式――用数学“工具”画图理解。题如:“从学校到少年宫要走4000米,从商场到少年宫要走2000米,已经知道学校、商场、少年宫同在一条笔直的马路上,你知道从学校到商场要走多少米吗?”

画线段图分析如下:

可能性1:学校和商场分别在少年宫的两侧。

可能性2:学校和商场分别在少年宫的同一侧。

把抽象的数学知识具体形象地呈现给学生,使教学变得具体化、生活化,更符合儿童的心理发展规律,让学生的学习变得轻松愉快、生动有趣,从而对学习产生兴趣,促使他们合理运用数学“工具”自主研究,逐步培养孩子运用抽象思维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动手实践,操作思考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提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动手实践作为一种数学学习方式,是基于传统的数学教学存在的弊端而提出来的,传统的数学学习过程中学生学习的方式以被动接受为主要特征,这种学习方式必然造成学生参与学习过程的“无意识”,更造成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缺失。强调动手实践,即是强调让学生在亲身经历、亲身体验的过程中自主探究,从而解决问题。

《举一反三》二年级分册第38课“‘切’分图形”中有这样一题:“一张方桌有4个角,如果锯掉1个角,还有几个角?”教学时,笔者让孩子们动手在正方形纸片上剪一剪。他们最容易想到的可能是任意剪掉一个角,还剩5个角的情况。若此时引导:如果固定一个角剪到对边会怎样?固定一个角剪到对角呢?这就不难得出有3种情况:从边剪到边,剩下5个角;从角剪到边,剩下4个角;从角剪到角,剩下3个角。如下图所示:

看一看不如动一动,说一说不如做一做。卡耐基说过:“知识只有被运用过才会被记牢。” 孩子们在动手操作后得来的知识会更加深刻,难以忘记,孩子们也会乐于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解决问题。

四、合理推算,举一反三

数学是一门规律性很强的学科,知识是一环扣一环的。数学推理正是把握了这一数学特征,让孩子养成从多个角度思考问题的习惯,灵活地运用问题与问题之间多种多样的联系。尝试举一反三,逻辑推理,对学生思维能力的提高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举一反三》二年级分册第12课“数字组合”中有这样的题:“用4、5、6这三个数字可以组成哪些三位数?其中最大的数是多少?最小的数是多少?”教学这部分内容时,笔者这样引导孩子思考:组成三位数时可先确定某一个数位,如,当百位数是4时,可以组成456、465。由此,学生推算出百位数是5时,可以组成546、564;百位数是6时,可以组成645、654。在此过程里,学生还不断给我惊喜:“老师,先确定某一个数位,是不是也可以先确定十位或个位呢?”至此可以看出,学生不但听懂了,还能从这样的方法发散开去――举一反三。此时顺势多给出几组同样的练习,让孩子找最大数和最小数,并说说从找到的最大数和最小数中发现了什么?从而推断,找最大数和最小数并不需要写全所有三位数:最大数字放在最高位,剩余数字从大到小排列,得到的就是最大数,相反则是最小数。此时再提出,如果给出的数中有一个是“0”会怎样?如此循环反复,学生不停地分析推理,举一反三,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将会得到充分的训练,解题技巧将会大幅度提高。

“开放题”是数学知识发展的必然产物,“开放”教学是数学学习的必然趋势。为了让更多的孩子能适应甚至乐于接受这类知识的学习,教师要做的便是将“开放”的数学知识以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和多样的教学方法呈现出来,让孩子们体验到数学是可“演”、可“做”、可“说”的,并在“多彩”的数学学习过程中逐步培养、提高孩子们解决问题的能力。

参考文献:

[1]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集团.2011.

[2] 戴再平等.数学开放题研究[M].广西:广西教育出版社.2012.

[3] 杨传冈等.小学数学开放题举一反三[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14.

[4] 杨传冈.开放题:数学教育的一朵水芙蓉――小学数学开放题教学行思[J].教育探索,2015(11).

培养孩子思维能力的课程范文第5篇

【关键词】博识课程;综合性;生活性;活动性;开放性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B

【论文编号】1671-7384(2017)05-0076-03

当今世界正在发生广泛而深刻的变化,当代中国教育也正在发生广泛而深刻的变革。儿童教育需要引入广博的知识,培养其多方面的能力,满足其身心发展的需求。基于这些原因,学校研发了校本课程“博识”,并编写与课程相对应的《博识读本》,课程从“快乐游戏”“创意手工”“趣味历史”“旅游地理”“智慧理财”“灵动思维”六个领域扩充现有的知识。从学生的兴趣出发,结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培养全方位的人才,培育具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公民。本门课程是适应时展和社会前进的需求,也是青少年自身成长和全面发展的需要。

课程设计思路和理念

1. 课程设计思路

博识课程的总体设计思路:面向全体学生,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出发,遵循教育规律,充分发挥综合学科的教育功能,要求学生初步学会一定的学习方法,提高学习能力,逐步形成对生活和世界的正确认识,并提高探究的能力,以达到课程目标。课程设计思路如下:

(1)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进行课程设计。

(2)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水平,分学段设计课程内容和学习活动。

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水平,博识课程进行如下设置:一年级为游戏;二年级为手工;三年级为历史;四年级为地理;五年级为理财;六年级为探究。结合这六个学习领域,我们分别设计课程内容与学习活动,适应不同年龄段学生在学习方面的情感特征、认知水平和实践能力。

(3)给予教师教学更大的空间。

保证每个孩子接受教育的权利,让全体学生参与学习,使每个学生在自己原有的基础上有所发展。为此,博识课程提出一些具体的活动建议,帮助教师引导学生向学习目标发展,针对不同的学生,选择和采纳不同的活动方法,从而使教师的活动更具灵活性,更具主动性和创造性。

2. 课程设计理念

(1)充分体现育人为本的教育理念。

发挥多学科的教育功能,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为宗旨,引导学生正确地考查历史、地理、经济等多领域的发展进程和方向,逐步学会全面、客观地认识问题。

(2)以普及社科常识为基础,使学生了解各学科的基本知识。

初步具备学习知识的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3)引导学生热爱生活、积极探究。

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感受知识海洋的浩瀚,热衷探究社会前沿知识,同时在探究的过程中发展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4)面向全体学生。

每位学生都需要得到全面的发展,掌握更多的知识。本课程在设置上充分考虑到这一点,综合学生必要了解的众多学科知识,全面普及多元化的基础知识,使所有的学生都能得到全面发展。

课程目标

博识课程的总目标是:掌握综合学科的基础知识,获得基本的探究技能和方法,旨在培B具有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

下面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来表述,这三个方面在实施过程中是一个有机的整体。

1. 知识与技能

(1)掌握游戏的常见类型,掌握合作完成游戏的意义。

(2)掌握工艺制作的常用材料和制作方法。

(3)了解家乡、中国和世界的地理概貌,了解家乡与祖国、中国与世界的联系。

(4)知道重要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及历史现象,知道人类文明的主要成果,初步掌握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

(5)掌握理财的相关知识,并能在实践中得到应用。

(6)掌握科技的前沿信息,培养善于探究和钻研的品质。

2.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各种途径感知身边的事物和现象,积累丰富的知识;通过比较、分析、归纳等思维过程,掌握所学的知识,善于总结规律。

(2)体验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

(3)具有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善于发现问题,收集相关信息,运用相关知识和方法,提出解决问题的设想。

(4)运用适当的方式方法,交流学习的体会、想法和成果。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增强对事物和现象的好奇心,提高学习的兴趣。

(2)增强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情感。

(3)尊重世界不同国家的文化和传统,增强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理解国际合作的意义,初步形成全球意识。

(4)初步了解生活中的自然、社会常识。

课程内容

1. 快乐游戏

高趣味、零压力的创意游戏最能启发儿童的潜力,让孩子注意情节和规则,培养孩子集体活动的意识。课程囊括了益智游戏、合作游戏、互动游戏、思维游戏、户外游戏等。游戏过程锻炼了儿童的脑、眼、手,使儿童在游戏中获得了逻辑力和敏捷力。课程内容设置大多需要孩子思考、活动,使孩子的能力得到全方位的锻炼。

2. 创意手工

认识制作手工的常见材料,比如布料、木材、石材、金属等。掌握制作手工的常用方法。能够根据所学的知识进行想象、创造,鼓励创新。

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多元,融入了西方的有趣元素。

主题丰富:选择了孩子们喜爱的动物、植物、甜点、玩具等元素,贴近生活。

取材环保:许多材料取自生活,让废旧物品有效地再利用。

步骤简单:以图文结合的形式让制作步骤简单易懂。

3. 趣味历史

从历史入手,选择典型的历史人物或故事,增强趣味性,让学生了解一定的历史知识。

(1)知道重要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及历史现象,知道人类文明的主要成果,初步掌握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

(2)了解历史的时序,初步学会在具体的时代条件下对历史事物进行考查,从历史发展的进程中认识历史人物、历史事件的地位和作用。

4. 旅游地理

利用“旅游攻略”的形式,分块将中国地理和世界地理中重要地域的人文知识、著名建筑以及饮食文化等介绍给学生,立足小学生“趣味认知”的特点,丰富其地理知识。

(1)掌握地球与地图的基础知识。

(2)了解家乡、中国和世界的地理概貌,了解家乡与祖国、中国与世界的联系。

(3)了解世界各地的文化、建筑、饮食等地理文化,初步认识环境与人类活动的相互关系。

5. 智慧理财

本课程的内容设置中,设置了培养孩子的理财意识的环节,教会学生家庭理财的知识,同时让学生学会制定理财方案,养成良好的消费习惯,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念。并设置了储蓄、债券等多方面的知识,通过合作、体验等方法感受生活中和理财相关的事物。

6. 灵动思维

通过推理、分析等手段开动学生思维,了解艺术品买卖和犯罪的相关知识,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在学习中学会探究、合作,培养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课程特点

博,多、广、大的意思;识,知道、知识、常识的意思。博识课是一门综合课程,以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为基础,同时培养学生具有丰富的知识、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品质。重在培养知识的宽度,使儿童掌握广博的综合类知识,而不是过于追求深度。教材根据不同年龄段儿童的特点设置不同的内容,培养不同的能力。

本课程具有如下基本特征。

1. 综合性

本课程综合了游戏、手工、历史、地理、理财、思维等多门类知识,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课程安排按照小学生各年龄段的心理特征而定,使学生对美术、经济、历史、地理、生物、法律等各个领域的知识均有所了解。课程注重知识的综合性,同时,知识学习与社会参与、问题探究等彼此渗透,互相促进,实现生活、教学、发展三位一体。

2. 生活性

本课程紧密联系儿童的生活,课程本身也是儿童学习和生活的一部分,儿童在教师的指导下真实地体验生活,主动参与感受生活、创造生活的过程。

本课程遵循儿童生活的逻辑,以儿童生活中的需要和问题为出发点; 以儿童的现实生活为课程的主要源泉;以正确的价值观引导儿童,以在生活中发展、在发展中生活为课程的基本追求。

3. 活动性

本课程注重师生间的互动,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主动参与、e极探究各个领域的知识。课程以活动为教和学的基本形式,课程的呈现形式是儿童参与的各种主题活动、游戏或其他实践活动;课程目标主要通过儿童在教师指导下的活动过程中体验、感悟和主动建构来实现。

4. 开放性

本课程面向儿童的整个生活世界,教学目标随儿童不同年龄的认知能力和探究欲望的变化不断调整;课堂从教室发展到家庭、实验室等其他生活空间;课程评价也走向开放、多元的层面,全面关注儿童丰富多彩的体验和个性化的创意与表现。

校本教材《博识读本》的编写和使用

我校2013年9月完成校本教材《博识读本》的编写,开始投入使用。配合课程,教材共分为六册,小学阶段每个年级一册,分别是《快乐游戏》《创意手工》《趣味历史》《旅游地理》《智慧理财》《灵动思维》,教材广博丰富的内容,连贯有趣的知识体系得到了学生们的喜爱,每节后面都设有拓展环节,开阔了学生的视野,是学生们最喜爱的课程之一。

形式多样的课堂

课程的特点是“综合性”“生活性”“活动性”“开放性”。所以在“博识”课堂上,我们更多地是看到学生的积极思考、热情参与、主动研究,看到一年级小学生在游戏中学会团结互助,看到二年级小学生在手工课上的无限创意,看到三年级学生给大家讲历史故事,看到四年级学生和大家分享旅游收获,看到五年级学生的智慧理财方案,看到六年级学生如何成为“小小侦探家”。

课程未来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