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中医护理诊断及护理措施

中医护理诊断及护理措施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中医护理诊断及护理措施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中医护理诊断及护理措施

中医护理诊断及护理措施范文第1篇

1中医护理诊断的意义

1.1增强护理人员的自主性和责任心中医临床长期以来医护不分,护理人员只是遵照医嘱进行被动性护理工作,中医护理诊断的确立,可使护理人员针对护理问题主动制定切实可行的护理方案,增强护理的自主性和责任性。虽然在诊断的理论上医护分开,但在解除病痛、恢复健康的实际问题上殊途同归,产生相辅相成的作用。

1.2突出了辨证护理及整体护理的原则中医护理诊断揭示了病人产生该问题的病因病机。其病因常涉及到生理、心理、社会、家庭等多个方面的问题,分析病机则能把握机体整体的反应状态,从而增强护理人员在护理过程中的整体观念和辨证观念。

1.3有利于发挥护理人员的主观能动性中医护理诊断的概念,指出了护理诊断包括对病人潜在的健康问题的提出,这有利于护理人员针对潜在的问题采取主动性护理措施,做到防患于未然,促使病情向好的方向转化。

1.4有利于护理教育、科研工作的开展护理诊断的规范化、系统化,既有利于教员有条理、按系统的教授课程,又便于学员从中医护理学理、法、方、术的系统理论结构来全面理解和掌握中医护理学知识。中医护理诊断标准化、规范化的开展,将有利于临床科技资料和信息的储存、整理、分析、提取和交流,有利于中医护理科研工作的开展。

1.5促进中医护理学理论体系的完善中医护理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分支,应有其独特的服务范畴,知识体系,科研内容和理论基础。中医护理诊断的规范化,将促进中医护理学理论体系的完善和发展,以便与现代科学接轨、渗透和移植。

2中医护理诊断的内容

每个具有诊断意义的命题都应具有4个内容或组成部分,即名称、定义、诊断依据及原因和证候类型。

2.1名称是对病人护理问题的概括性描述,这

些问题包括以下几点。

2.1.1现有的,或称存在的,是指病人当时所呈现的行为反应。

2.1.2潜在的,是指有促发因素存在的,若不加以预防和处理,护理问题就一定会发生。

2.1.3可能性,是指护理问题是否存在还不能肯定,尚须进一步收集资料予以证实或排除。

2.2定义是对名称的一种清晰的、正确的表达,并以此与其他诊断相鉴别。如焦虑、恐惧都属情志的改变,但焦虑的定义为模糊的不适感,其来源对个人来说通常是非特异的和不可知的。而恐惧的定义则为由于一种被认为是危险的明确来源所引起的惧怕感。

2.3诊断依据是指有此诊断的病人所具有的一组证候,有关病史和检查结论是作出诊断的依据。这些有关资料可以是主观的,也可以是客观的,并且各种根据对诊断的意义也不同,按其重要性,临床常分为主要依据和次要依据。前者证实一个特定诊断所必须存在的证候及资料,后者是指可能出现的证候或资料。

2.4原因及证型原因是指引发护理问题的诸多因素,包括生理、心理、环境和社会因素等。证型是指疾病引起的,决定护理问题性质的病变反应状态,这些证型都具有一定的判断标准。

3中医护理诊断与医疗诊断的区别

护理诊断和医疗诊断无论在概念的内涵和内容实质上都是不同的。医疗诊断表示疾病的病理变化,包括与其病理变化相应的症状、体征和实验检查,它是通过医疗手段来解决问题。护理诊断表示病人由于疾病影响所存在的或潜在的行为反应。这些常表现为病人的生活能力和人际交往及应付环境的能力不佳或丧失,这些问题是需要用护理手段来解决的,它们的区别在以下4个方面。

3.1护理诊断是在病人日常活动及生活中的反映和影响而产生的健康问题,而医疗是用一个确切的名称来说明其症状及病理变化。

3.2一种病常有数个护理诊断,它可以随病情变化而变化;而医疗诊断是一种病理变化,一旦确诊不会改变。

3.3护理诊断是用护理手段来解决,而医疗诊断是用医疗手段来解决。例如:患肠痈需要手术的病人,医疗诊断:肠痈、脓溃期。护理诊断:善惊,心胆气虚,恐惧手术,脘腹胀满,术后腑气不通所致:生活能力低下,术后气血不调,经脉不利。

中医护理诊断及护理措施范文第2篇

关键词:肾病综合征;水肿;蛋白尿;中医护理方法

【中图分类号】R69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783(2012)04-0000-00

肾病综合征是临床常见的肾脏疾病,是一组由不同原因引起的肾小球病变的临床综合征,以高度水肿、大量蛋白尿、高胆固醇血症、低蛋白血症为临床特点,在中医中归属“水肿”范畴[1]。西医主要采用糖皮质激素治疗,并联合环磷酰胺、环孢霉素等免疫抑制剂,能够取得一定的治疗效果,但是复发率高、不良反应大。本科采用中医护理的方法,明显提高肾病综合征的疗效,现回顾分析46例肾病综合征患者的护理资料,总结中医护理方法的要点,为临床提供参考依据,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调查对象为2008年3月~2010年3月本院收治的46例肾病综合征患者,其中男31例、女15例,年龄16~76(42.4±6.3)岁;病程2个月~3年;所有患者诊断符合《内科学》中拟定的肾病综合征诊断标准[2];所有患者运用中医理论进行辨证施护,中医药内服及外用,同时结合针灸按摩等方法。

1.2 中医护理方法:激素治疗肾病综合征的疗效已经得到广泛认可,但不良反应也比较明显。中药能够有效预防继发性感染、肾功能损害、水钠潴留等激素相关的不良反应。中医药配合激素治疗,以滋阴清热法为主,随证加减,能够提高疗效同时减低不良反应。中医理论进行辨证分型,激素治疗的初始阶段宜用滋阴降火法,激素减量阶段宜用滋阴补肾法,激素维持阶段宜用强效补肾健脾药物。中医护理的重点在于预防控制感染、提高患者机体免疫力、用艾灸辅助治疗水肿、足底按摩保持血压稳定、调整脏腑功能、辨证施食。

1.3 效果观察:中医护理前(入院时)、护理6个月后测定血浆白蛋白含量、24小时尿蛋白定量。

1.4 统计学方法:用SPSS 10.0软件进行t检验,P

2 结果

46例患者入院时均有不同程度水肿,测定血浆白蛋白含量为15~26(20.83±2.08)g/L,24小时尿蛋白含量为3.70~9.61(4.29±0.41)g;中医护理6个月后,测定血浆白蛋白含量为26~52(38.30±4.18)g/L,24小时尿蛋白含量为2.07~3.85(2.59±0.23)g;护理后,血浆白蛋白含量明显高于入院时(P

3 讨论

3.1 中医护理预防感染:单纯激素治疗极易诱发、加重感染,导致溃疡。中医护理加强预防感染,按照中医理论的观点,认为肺主气,患者自身正气与所处的环境存在密切关联,因此,中医护理应保持环境整洁舒适,尽量减少探病人次可防止呼吸道感染,良好的休养环境有助于患者恢复正气,驱除外邪并促进病情好转。对于能够活动的患者,应尽量鼓励其出户外运动,做缓和运动(如打太极拳、散步等)可提高自身免疫力[3]。密切观察患者的病情,每天按时清洁口腔及皮肤,使用中药漱口液清洁口腔。如果发生口腔感染可外用口腔粘膜溃疡粉,发生皮肤感染者,可外用滑石粉控制感染[4]。

3.2 水肿的中医护理方法:肾病综合征患者多有不同程度的水肿,消除水肿可避免皮肤发生溃疡导致病情恶化。中医理论认为水肿是由于肾阳不足、水寒泛滥所致,中医护理原则为补益肾气。在服用补肾利湿中药的基础上,水肿较为严重的部位可外敷六一散或红花酒精等,防治皮肤溃破。用艾条灸肾俞穴,1次/d,具有补肾的功效。

2.3 保持血压稳定的中医护理措施:利尿剂是常规治疗方法之一,但是有报道指出[5],严重低蛋白血症者使用利尿剂会引起血容量不足,进而诱发性低血压、晕厥、休克等不良反应。足底肾区按摩可改善眩晕症状,1~2次/d对患者足底肾区进行按摩有助于保持血压稳定,预防高、低血压。

2.4 中医饮食护理:根据肾病综合征的临床特征及病理特点,中医膳食护理主要针对水肿及营养不良。适当补充蛋白质有利于提高血浆蛋白,选用鲜牛奶、精瘦肉等优质蛋白含量高的食物。限制脂肪摄入,减少食用高胆固醇食物。水肿严重、血压增高、尿量减少时应控制钠盐的摄入,水肿消退后可适当放宽限制范围。根据病情的变化给予中医辨证施食:脾肾两虚者饮食注重调理脾胃、健脾益气,可食用生姜红枣汤、人参粥、黄芪炖鸡汤等;温热内蕴者注重清热、利尿、消肿,可多使用冬瓜、紫菜、海带、番茄等寒凉利尿之品;本病后期可出现瘀血阻滞之证,可选用黑木耳、冬菇、豆制品、小米等具有抗凝、降血脂功效的食物。结合针刺胃俞、脾俞、足三里等穴位可达到健脾、和胃、助消化的目的。

总之,在肾病综合征的不同阶段常表现为不同的中医证型,中医护理方法注重辨证调护,给予细致的病情护理及饮食护理,有利于促进病情的恢复,中医护理方法具有临床推广价值。

参考文献

[1] 冉茂艳,沈光婵,孙雯,等. 肾病综合征409例中医证侯回顾[J]. 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2011,13(5):119-120

[2] 李小会,谢桂权. 290例原发性肾病综合征中医证型分布及感染的相关性研究[J]. 辽宁中医杂志,2011,38(4):616-618

[3] 邵伟. 慢性肾脏疾病医院感染的特点及预防措施[J]. 天津护理,2004,59(1):33

中医护理诊断及护理措施范文第3篇

1资料

我院脾胃病科2013年1-5月收治胃肠道疾病共120例,年龄2381岁,平均年龄48岁,其中男性患者76例,女性患者44例,均有不同程度腹胀腹痛、暖气反酸、忧虑多思。将其随机平均分为A,B两组,A组根据本科单病种疾病,结合治未病工作和二十四节气特点,确定中医护理健康教育内容,采用床边教育、集中讲课、发放健康教育处方等形式,使患者了解自身疾病的基本知识、治疗及护理措施。B组则随机进行中医护理健康教育知识干预

2中医护理方法

2.1中医护理评估:通过四诊收集与病因、病位、病性有关的资料,为辨证施护提供依据。如胃脘痛若表现为胃脘胀满或胀痛,情绪因素可诱发或加重,另伴有胁肋胀痛、暖气、嘈杂、反酸等则属肝胃不和症,同时,要了解发病原因是否与感受风、寒、暑、湿、燥、火之邪有关,或是否因喜、怒、忧、思、悲、恐、惊过度,饮食、劳倦、外伤所致。要求护理人员有的放矢进行健康教育。

2.2中医护理诊断:中医护理诊断是以中医辨证分析作依据,通过中医护理评估,确立护理对象生理、心理、精神、情志方而现存或潜在的健康问题的一种临床判断。如知识缺乏与缺乏对本病的认识有关,便秘与胃肠积热有关;或与气虚传导无力有关;与饮食不节、过食辛辣有关等

2.3制定健康教育计划:制定健康教育计划时,对收集到的临床资料、症状、体征进行全而辨证分析,确立其病因、病性、病位,急则护标,缓则护本,根据不同体质、疾病不同阶段制定计划。如急性胰腺炎(胰痒),中医辨证分为急性期、缓解期。急性期以禁食、持续胃肠减压、卧床休息、使用通腑泄热法为宜;缓解期以畅情志、防外感时邪、适当下床活动、清淡饮食、补气健脾为主

2.4中医健康教育措施

2.4.1情志护理:中医学认为人和自然是一个有机整体,情志与人的健康关系极大。《黄帝内经》曰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讲的就是要保持内心平静,排除杂念,真气通畅,精神不外泄,如此,疾病就不会发生。反之,情志刺激过大过久,超越机体的调节力度,就要伤人体止气,干扰气血运行,损伤脏腑功能,导致多种疾病的发生。如慢性胃炎患者,因长期胃脘部疼痛,涨满不适,常情绪激动,焦虑不安。应多与患者沟通交流,帮助消除紧张、焦虑等不良情绪,使其保持乐观心态,生活规律,劳逸结合,如此使气机条达,营卫调和,经脉通利,心神安和,有利于健康

2.4.2生活起居护理:人是大自然的产物,人类要想获得健康,必须顺四时调阴阳,这种天人合一的整体思想,要求我们在生活起居方而做适当的节制和调整。在春季,虽气温开始同升,但早晚温差较大,寒气尚存,宜早睡早起,告知患者注意肩部、颈部、头顶保暖,防寒邪。外出可踏青以达到调节目的

2.4.3饮食护理:饮食是五脏六腑、四肢百骸得以濡养的源泉,是人体血津液的来源,也是中医非常重视的环节,如对食管痒患者,告知低脂饮食,少食多餐,饮食结构合理,做到荤素兼顾,粗细搭配,不偏食挑食,夜间睡前4h不得进食等,如此利于康复。

2.4.4用药护理:有效的用药护理可以最大限度发挥药物的疗效。药物的煎煮及给药时间是最重要的两个部分。煎药器具以砂锅、瓦罐、陶瓷品为佳;药物煎煮根据药量、药质决定。矿石类、贝壳类等质地坚硬,宜先煎;气味芳香,含挥发油多的中药如薄荷、木香等宜后下;大黄、番泻叶、钩藤不宜久煎;花粉类中药宜包煎等。《神农本草经》中记载病在胸隔以上者,先食而后服药;病在心腹以下者,先服药而后食之,病在四肢血脉者,宜空腹而在旦,病在骨髓者,宜饱满而在夜说明不同疾病给药方法差异很大。如滋补药、开胃药宜饭前服;解表发汗药可随时服用。

2.5中医健康教育评价:成立专门的中医护理评价小组,按中医护理特色评价内容对病区120例病例进行效果评价。发放护理满意度调查表并深入临床:一看,护理病历书写内容及质量;二知,患者症状、感受及对自身疾病健康指导掌握情况;三问,责任护士对患者九掌握;四征求,患者对护理质量的满意度征求。护士长组织召开评价结果分析会,研究存在问题,提出改进措施

中医护理诊断及护理措施范文第4篇

关键词:中医护理模式;辨证施护;技能培训

随着整个自然科学的发展和人们健康观念的转变,中医护理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正在逐渐走向科学、规范,中医护理的特色和优势也愈来愈得到人们的推崇。为了更好地发挥其优势,造福于广大患者,笔者从临床中医护理实际情况出发,和同仁们探讨目前辨证护理的实用模式和工作体系。

一、中医护理的优势和前景

1.1先进的卫生保健理念中医早在远古时代就提出“整体观念”“上工治未病”等先进理论,并逐渐形成动态、平衡的整体健康观,生物采缁岐残睦愍不肪骋惶寤的先进护理思想。认为人是一个统一整体,构成整体的各部分在功能上相互协调,病理上互为影响。

1.2灵活、简便的方法优势辨证施护是中医护理的精华,临床上同病异护、异病同护、三因(因人、因时、因地)制宜的护理方法以其更符合人性化的优势赢得国内外护理同行的赞叹。中医护理技术以其便捷、安全、有效、低价的优势,在社区护理、老年护理、临终关怀、家庭护理等领域发挥着其他医疗护理技术无法替代的作用。

1.3浓郁的文化背景中医学是中华民族认识生命,认识疾病和诊疗疾病的经验结晶,这些经验上升到理论的高度,有效地指导临床达数千年,是祖国传统文化宝库中的一颗璀璨明珠,“三分治疗,七分护理”,作为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医护理的价值早已被百姓广泛接受和认可,其独特的传承背景,浓厚的人文主义特色,深入民心,所以传统的中医护理无论在思维方式、价值观念、文化习俗上都有着扎实的群众基础。

1.4明确的发展目标《中国护理事业发展规划纲要(20052010年)》中指出“以提高中医护理技术,发挥中医护理特色和优势为主线,注重中医药技术在护理工作中的作用。要根据中医护理防重于治,注重养生的思想,发挥中医护理在老年病、慢性病防治和养生康复中的作用,突出中医整体观和辨证施护,加强中西医护理技术的有机结合,促进中医护理的可持续发展。”可见中医护理在当今现代科技飞速发展的时代中,像其他专业一样既充满了机遇,也充满了挑战,作为我国护理界的骄傲——中医护理在世界范围内有着不可估量的发展前景。

二、临床中医护理现状

2.1辨证施护流于形式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护理学科得到了飞跃发展,从功能制、责任制、到现代的整体护理模式,护理技术水平突飞猛进,但便捷、有效的传统中医护理在临床的应用并未得到迅速发展。罗坤华调查显示中医院有60.2%的病区护理人员和护生未开展辨证施护,目前临床开展辨证施护率普遍偏低。即使在开展辨证施护时往往因证候复杂难辨、辨证结果与医生诊断证型不同时必须服从医生、护士辨不辨证结果都一样、护理措施中涉及中药使用等超出护士权力范围等问题而使辨证施护流于形式。中医护理病历的特色也大多停留在节气、舌苔、脉象、证型的记录上,很少有实质性的辨证施护内容和传统中医护理技术干预措施的实施记录。

2.2护理人员中医操作技能缺乏传统中医护理技术如推拿、按摩、中药雾化、中药足疗等在各种保健场所广为人们喜爱,但在临床的运用状况却不尽如人意。诚然其中有体制和经济因素的牵制,但护理人员的理念和中医操作技能水平也是一个重要原因。目前虽然全国各大中医院校设立了中医护理专业,为各级中医医院输送了一定的中医护理人才,可数量远远不能满足临床需要。中医医院大部分护士大多从西医院校毕业,一般基层中医院从中医院校毕业的只占3%~10%。还有一部分中医院校毕业的护士由于临床很少进行中医护理技术操作而使操作技能生疏,不能正确运用。

三、创建实用型护理模式

3.1实用中医护理模式的构建背景中医护理的优势和前景是大家一致公认的,但如何有效促进辨证护理的开展,提高临床中医技术参与率和辨证施护质量,一直是困扰各级中医护理人员的难题。近年来有专家对中医护理模式的框架进行了科学的构想,对在新形势下怎样运用中医护理技术进行了开创性的思考,尚未形成规范的、操作性强的模式来指导临床中医护理工作。我院根据新形势下护理服务的要求及我国临床实际现状,以简明实用,可操作性强,适应现行医疗法规要求为原则,成立专门的科研小组,研究探索符合护理工作现状及现行法律法规要求,具有实用性的中医护理模式,促进中医护理系统化、现代化、科学化发展。

3.2临床护理人员的技能培训是实用中医护理模式的基本条件我院是国家三级甲等中医院,虽然前期举办了多期中医培训班,临床护理人员全部取得了中医培训结业证书,但在临床护理工作中能较全面开展辨证施护的人员只占调查人数的10%,中医护理技术在临床病人的开展率不足30%。为此我院结合当前护理人员的实际情况,改变以往重理论轻技能的培训方式,从失眠、便秘等常见症状的简单中医护理操作技术入手,进行短期分期分批中医护理技术规范化强化集中培训,重点讲解拔罐、药浴、耳穴埋籽等的规范操作,反复练习,人人过关后鼓励各科室在临床开展实施,取得较好的效果。通过有效的培训与考核后,护理人员能正确熟练地运用中医传统护理方法,把简便易懂、疗效可靠的中医护理技术提供给患者,不仅突出了中医特色,也得到了病人的认可,中医护理技术的开展率达到70%以上。广泛的临床实践使护理人员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在实践的基础上定期进行经验总结、理论学习,加深其对中医知识的理解、运用能力,明显提高了临床辨证施护的开展率和临床护理人员中医操作技能,不失为当前经济、有效的在职人员中医护理培训方法之一。

3.3实用中医护理模式的核心是辨证施护的实施随着医学模式的改变,传统的“辨证施护”作为方法论欠全面,因为当今医疗护理服务要面对的是“人”而非“证”,如果直接用来进行中医护理实践,有收集资料不全、不到位的可能,因此需要对“辨证施护”进行创新性继承。针对如何使辨证施护和临床实际护理工作结合,更好地发挥中医优势,陈颖提出将国际通用的护理诊断与中医护理的实际情况结合起来,把护理程序“中医化”,实施“四诊-辨证-施护-评价”的中医特色的护理程序,然而受多种因素影响临床难以开展。我院研究的实用中医护理模式从可操作性的角度出发,提出护理人员根据医生的辨证证型结果,再去搜集与护理相关资料,运用中医八纲辨证、病性辨证、病位辨证等方法进行辨证后,制订以中医独特的护理技术为主导的护理措施,用护理路径的形式及时有效地落实于病人,最后对护理效果进行科学评价的护理程序,给传统中医辨证施护的内容赋予现代内涵,并以临床实践为准绳不断修正、完善,建立一套完整的辨证施护工作体系,使新模式成为真正能指导临床实践的实用模式。

3.4实用中医护理模式的重点是辨证施护的管理思路纵观国内中医护理现状,尚未形成以中医理论为指导的护理管理体系,质量管理上缺乏科学客观的衡量标准,中医医院现行护理管理标准基本是借鉴、引用西医院的管理,由于中西医理论体系不同,临床护理中常常出现医护之间思路不一致,步调不和谐,配合不默契的现象,不同程度制约了中医特色的发挥。实用中医护理模式的管理目标以实用、对专业有促进为基础,重点加大辨证施护覆盖率,通过路径这种质量效益型管理方式,加强每一个环节的控制,完善相关规章制度、质控标准,形成具有中医特色的管理模式。新模式的管理思路一方面立足于中医内涵建设与发展,运用多学科交叉知识、多途径的方法,开展中医的循证护理,制定出既符合中医护理学自身规律,又可让不同行业、不同文化背景的人理解且认同的科学评价方法,对常见证型建立统一规范的客观量化指标,形成临床护理效果评价体系。另一方面加强质控管理,护理部每月通过护士长手册对各护理单元中医护理技术开展情况进行统计,将中医护理技术参与率纳入护理部质量检查考核内容,对影响中医护理技术开展的非护理因素进行协调,定期总结效果,向医院强化中医特色领导小组反馈信息。同时每3个月组织护理人员召开1次中医护理技术操作交流会,介绍中医护理技术在临床应用体会,探讨运用技巧,进一步提高辨证施护护理质量。

四、小结

综上所述,我国护理现状虽然与发达国家存在差距,但中医护理凭借其得天独厚的优势,在当今人类医疗保健“回归自然”的潮流中有着无法估量的前景。当务之急是认清新模式的先进性,在人文主义前提下,立足于发扬传统中医护理中经过长期实践检验被认为行之有效并广为人们接受的护理技术,创建集科学性、实用性于一体的中医护理模式。“变而不失其正,遣形而存神”。相信通过中医护理同仁们的共同努力,逐渐形成独立学科的中医护理在不久的将来必将展现出其独特的风采与魅力。

【参考文献】

[1]王敏.对中医护理发展前景的思考[J].中国护理管理,2007,7(5):19.

[2]张华,魏红.对如何发展中医理论的思考[J].辽宁中医杂志,2005,32(2):105.

[3]罗坤华.医院开展辨证施护现状调查分析与管理思路[J].中医药导报,2006,12(8):68.

中医护理诊断及护理措施范文第5篇

关键词:中医;临床路径; 突发性耳聋; 护理

【中图分类号】R473.76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3783(2012)06-0105-02

临床路径(Clinical Pathways,CP)是由医疗卫生机构的一组成员根据某种疾病,诊断或手术制订的一种治疗护理模式。 CP是一种跨学科的、综合的、深化个体的医疗治疗模式,是针对特定的群体、特定的目标进行详细的描述、说明与记录[1]。作为继整体护理后出现的一种新的医疗护理服务模式,其核心理念是持续改进医疗护理质量管理。中医临床路径基于中医的临床疗效和特色优势,遵循了中医诊疗疾病路线,坚持“能中不西、先中后西、中西并重”的原则[2]。为探讨突发性耳聋中医临床路径指导下进行护理治疗效果,笔者对在本院住院治疗的突发性耳聋病例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诊断标准:诊断均符合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研究生规划教材《中医耳鼻喉科临床研究》(王士贞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年)。

1.2 一般资料 选择2010年1月-2012年1月在本科室确诊为突发性耳聋需患者80例为观察组,其中男32例,女48例,年龄在12~78岁,平均45岁。随机选择同时期在本科确诊为突发性耳聋患者80例为对照组,其中男32例,女48例,年龄在15~65岁,平均40岁。两组患者年龄、性别、所受教育文化水平、治疗依从性等比较均无显著差异(P >0.05),具有可比性。

2 方法

两组均以同一组医护人员完成患者的一切治疗护理,并进行临床路径知识的培训,确定其功能和职责,医护之间既有分工又有协作。

2.1 对照组:采用传统医疗护理模式按常规医疗医嘱进行护理,采用随机教育方法。

2.2 试验组:根据疾病的病程、特点,结合工作实际情况,制订CP表。以标准化路径图表示,严格以时问框架为横轴,以患者诊疗流程(包括评估、医疗措施、护理措施、用药、饮食指导、教育、出院计划等)为纵轴,分别制定了标准化的临床路径表,医护人员按CP表的标准化流程合作完成治疗活动,并接受相应的管理和监督。

2.3 护理过程

2.3.1 入院指导:病人入院后由护士热情接待,安置病床,向患者介绍病区的环境、设施设备、医院规章制度,介绍主管医生、护士长、责任护士,让患者记住他们的名字。详细向患者介绍突发性耳聋的相关知识,如诱因、主要临床症状和体征、健康宣教。

2.3.2 完善检查

(1)血、尿、粪等常规检查。

(2)纯音听阈测试。

(3)临床听力学检查(如声导抗测试、电反应测听等)。

(4)影像学检查(CT或MRI)。

(5)前庭功能测试。

(6)其他检查。

2.3.3 治疗

(1)药物治疗,包括有糖皮质激素类药物(地塞米松),改善内耳循环药物(长春西汀),降低血黏稠度和抗凝药物(丹参),神经营养类药物(甲钴铵)等,治疗基础疾病,如高血压,糖尿病等。

(2)高压氧,护士向患者详细介绍高压氧的相关知识、注意事项。(3)辩证选择口服中药汤剂或中成药:

①风邪外侵证:疏风散邪、宣肺通窍;

②肝火上炎证:疏肝清热、开郁通窍;

③痰火郁结证:化痰清热、散结通窍;

④血瘀耳窍证:活血化瘀、通利耳窍;

⑤气血亏虚证:健脾益气、养血通窍。

(4)针灸疗法,根据病情需要选用针刺、耳穴贴压、雷火灸、热敏灸等方法。

(5)按摩疗法,根据病情需要应用鸣天鼓、营治城郭、鼓膜按摩等方法。

(6)其他疗法。

2.3.4 心理护理:患者突然听力下降或丧失,会使其与外界沟通交流能力减弱,使患者易产生烦躁、焦虑等负面情绪。加之对疾病的知识缺乏、治疗效果的不确定以及对是否会永久听力丧失的担忧,更易出现悲观失望的心理。此时,护理人员应及时提供与病情相关的知识及以往治愈的病例,有针对性心理护理,主动帮助其熟悉新环境,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和良好的同室病友关系;鼓励家人给予体贴的照顾、耐心的陪护和心理支持;提示朋友给予关心和支持[3]。

2.3.5 出院指导及回访:责任护士向病人及家属讲解出院手续的办理,讲解饮食调养要求,预约复诊时间。出院后1周内,由主管医生进行电话回访,做好记录。

3 评价项目

评价2组患者治疗后平均住院天数、平均住院费用、临床疗效。

4 疗效评价

4.1 评价标准:参照《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相关标准拟定。痊愈:受损频率听力恢复至正常,或达健耳水平,或达此次患病前水平。显效:受损频率平均听力提高30dB以上。有效:受损频率平均听力提高15~30dB。无效:受损频率平均听力改善不足15dB。

4.2 治疗结果:见表1。观察组住院天数、住院总费用明显减少,患者满意度、临床总有效率明显提高,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

5 讨论

临床路径是医院里的一组人员共同针对某一病种的监测、治疗、康复和护理所制定的一个有严格工作顺序、有准确时间要求的照顾计划,以减少康复的延迟及资源的浪费,使服务对象获得最佳的医疗护理服务[4]。临床路径是医疗形式的标准化,医生、护士、患者三方能根据标准流程所要求的每日任务和重点,有针对性、计划性的采取医疗护理措施。

与对照组比较,P

对医护人员来说,不再各自为政,需要通力配合,及时沟通患者治疗进展,动态了解患者病情变化。特别是加强了护理人员的健康教育水平,优化患者住院流程,规范医疗护理操作程序,有目的性、预见性地进行护理工作。

对患者来说,及时了解自己的治疗方案及治疗进展,充分享有了知情同意权,降低了医疗费用支出,减少了不必要的误会及矛盾,促进了和谐社会的建立。

中医治疗突发性耳聋历史源远流长,特别是本院在干祖望老教授的指导下,提供了从预防、治疗到调理本病的一系列方法。值得一提的是,本院非侵入性中医技能操作,如耳穴贴压等,均由护理人员完成,从而提高护士对中医理论技能的认知,提升中医护士的专业价值,增进了护理工作的成就感,使得中医护理朝更规范化和科学化的方向发展。

总的来说,突发性耳聋作为五官科的常见病、多发病,虽然总体有效率尚可,但总体治愈率仍不高。而制定和实施切实有效的中医临床路径,仍有许多值得探索和研究的地方,从而更好地发扬中医特色,造福人类。

参考文献

[1] 张正华,高居中.实施临床路径的意义和方法[J].中华医院管理杂志,2002,18(9):513-515

[2] 邹如政 中医临床路径特点分析与实施思考[J].中医药管理杂志,2011,19(7):614-616,6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