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科技创新环境建设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创设;心理;课堂;有效
一、以学生为主体,满足好奇心理需要
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的求知兴趣是创造性思维的内驱力,学生在学习中产生一种迫切要求探求新知识的欲望,表现出一种好奇.”初中化学研究的对象就是我们周围的物质.事实证明贴近学生生活的化学问题,生动鲜明的化学现象,新奇有趣的教学情境都能激起学生强烈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演示法教学是激发学生好奇心的有效方法之一,向学生展示与教学内容有关的演示物,可以引导学生进入到神奇的物质世界里,探索物质的奥秘,满足学生的好奇心理.
随着多媒体教育技术在教学中的的广泛使用,教师可以通过网络来获取资料、图片、声音,动画、视频,甚至三维虚拟现实等多方面信息制作课件,在课堂上适时灵活地运用课件,使学生身临其境,从而获得学习的动力,激发探索的欲望.例如,“燃烧和灭火”一节的教学,(1)用ppt展示一组与火有关的图片并播放一段我国神舟八号发射升空的视频,美丽的图片和精彩的视频一下子就吸引了学生的目光,刺激了学生大脑兴奋点,学生的注意力高度集中,以饱满的热情投入到教学活动之中.(2)情境讨论:从图片和视频中,大家看到了什么?您对它有什么认识?能描述它的特征吗?……让学生在情景与学习内容的结合中产生联想和情感的共鸣,激发了学生主动参与的积极性,同时也满足了好奇心理需要.学生有了乐学的欲望,整个学习气氛自然会和谐、愉快起来,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当然就会提高了.
二、营造互动氛围,展现学生个性
传统的教学活动注重的是机械的,简单的、线性的“师与生”的交流,是单向的、专制的.这种交流方式使学生难以获得良好的心理体验,并阻碍了学生心理的健康发展.现代教学论指出,教学是教师教与学生学的统一,这种统一实质就是师生之间直接或间接地交往、互动.师生交往互动才会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因而,教师应给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课堂互动氛围,提高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意识,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敢想、敢问、敢讲,敢做,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1.维持良好的课堂秩序
要让学生的心动起来,课堂教学活起来,这就要求师生都要共同维持良好的课堂秩序.课堂秩序与人际互动相关,并制约着人们的互动行为.这种制约不仅意味着规范和约束,更意味着对师生互动的引导,使之朝更加健康、合理的方向发展.怎样维持积极互动的课堂秩序呢?(1)让学生学会倾听和尊重.课堂教学中,倾听是课堂交流中最为重要的,它是尊重他人的一个明显标志.让学生懂得别人发言时自己能够安静地倾听是一种礼貌、是尊重他人的表现.(2)开展自我约束和竞争.针对纪律差的学生,让他们关注自己这节课上的表现与上节课的变化,这周与上周的变化,这一阶段与前一段的变化,这种比较意味着竞争,也意味着对困难的克服和全新的尝试和体验.
2.树立良好的互动意识
要使课堂教学互动富有成效,首先教师要有真正的互动意识,并在教学中始终贯穿这种意识.其次,要去了解、理解和尊重学生,教师应了解学生的心理特点、原有的知识和经验、学习态度以及班级的学习风格,可以采用多种互动形式如交流与讨论、竞答、游戏、DIY、角色扮演、“比一比”等等,让学生养成互动的习惯,树立积极互动的态度.互动的关键就是要让学生的心“动”起来,产生愉悦的心理体验.
三、转变教学模式,引导学生自主探究
学生是具有活力的个体,他们不愿意被动的接受知识.他们只会在和谐,轻松的氛围中,展现自己的内心,勇于表现自我,主观能动性才能得到发挥.探究性学习是新一轮课改的重要理念,其宗旨是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突出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在化学课堂上,通过观察、讨论、探究、反思等活动,给学生一片自由驰骋的天空.让学生充分参与交流与合作,形成一种体验,分享成功的快乐.
例如,“钢铁的锈蚀与防护”一节的教学:(1)问题情境:分别用课件和实物展示一组铁生锈的图片.提出问题:铁为什么会容易生锈呢,我们在生产,生活中怎样去防锈的?由于问题来自生活,学生感到熟悉亲切,使每个学生都会产生强烈的探究欲望,这就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2)定向引导:根据你的生活经验,谈谈你在哪些场所见到过生锈的钢铁.你认为导致钢铁生锈的因素是什么?在交流与讨论中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发散思维,及时灵活控制课堂思路,起着引导、指导的作用.(3)比较探究:通过实物展示和ppt投影一组7天后铁钉锈蚀情况的图片,让学生通过观察和比较获得铁在什么样的条件下锈蚀事实和证据.在课堂上有可靠的讨论依据,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4)归纳总结:经过思考、分析、讨论,最后师生共同归纳出铁生锈的条件是要与氧气和水共同作用,酸或盐会加快铁的锈蚀.(5)交流和反思:我们知道,生产和生活中,防锈比除锈更有意义,根据铁生锈的条件,你认为怎么做可以防锈,交流生活中一些防锈的方法和原理;反思铁锈蚀条件实验探究的设计思路,讨论设计实验验证铜生锈的条件.课堂中把重结论转化到重过程,创设积极的心理环境,营造学生投入学习的良好氛围,提高了教学的有效性.
总之,在课堂上教师要重视和尊重学生的需要、情感和价值观.要懂得使用积极的教学手段,创设积极的课堂心理环境,来鼓励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活动.充分发挥学生自身的潜能,使他们在获得知识和运用知识的过程中,提高学习能力,形成健康的个性心理品质.
参考文献:
[1]余文森,吴刚平.新课程的深化与反思[M].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5).
关键词:科技创新;生态文明建设评价体系;对比分析
中图分类号:X321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9944(2017)8013703
1引言
20世纪80年代,我国曾明确提出,防治环境污染,一靠政策、二靠管理,三靠技术[1]。在传统发展模式导致的环境问题日趋突出的现代,要实现生态文明建设,必须依赖于科技创新的助力。近年来,常州市不断努力建设生态城市,但由于历史遗留问题较多,常州市在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仍存在短板,特别是如何从科技创新的角度更高效地推进常州市生态文明建设,还未曾有过深入探索。
国内外关于科技支撑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研究可分为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两种。定性研究多集中于科技创新支撑生态文明建设宏观层面的意义分析并提出实施建议。在定量研究方面,有研究通过数据分析来评估科技创新对生态文明建设的贡献程度[2~4],然而这些研究还无法全面剖析生态文明建设现状水平及存在的问题。为弥补以上不足,有部分学者开始通过构建指标体系评估区域生态文明建设的现状[5],但现阶段的指标仅从生态文明建设角度去确立,而没有着重在科技对生态文明建设的支撑作用上。
本研究通过对常州市区、金坛区、溧阳市三个地区基于科技创新的生态文明建设现状进行调研从而构建评价指标体系,计算出了常州各地区2010~2014年在绿色产业、能源利用、生态环境、环境管理4个领域基于科技创新的生态文明建设绩效指数,并分析常州市不同地区生态文明建设中技术发展状态。通过从时间、空间角度分析、对比各地现状及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存在的短板,提出相应发展模式及建议。
2评估方法与数据处理
2.1指标体系建立
本研究中构建的评价指标体系既要反应常州市生态文明建设的现状,又要凸显科学技术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应用。根据此指标选取原则,本研究借鉴了国家级生态县、乡镇、市建设指标及常州市生态文明建设规划等相关评估指标体系,并充分结合市情,从而设定绿色产业、能源利用、生态环境、环境管理4个一级指标,并在一级指标基础上细分出与科学技术相关的生态文明建设指标,最终得到9个二级指标,见表1。本研究中,目标值的确定考虑了常州市生态文明建设规划中提出的规划目标或理想状态下的目标。
2.2信息收集及数据来源
对基于科技创新的常州市生态文明建设进行科学合理评估、收集和整理评价信息是最为重要的环节之一。针对常州市生态建设的特点及实际情况,基于2011~2015年《常州市统计年鉴》及环统资料,收集了常州市区、金坛、溧阳三个地区2010~2014年各项评估指标的具体数据。
2.3数据标准化
由于原始数据间存在量纲不同和指标间数量级存在明显差异,需要统一指标量纲和缩小指标间的数量级差异。而数据的标准化处理即为通过数学变换来消除原始变量(指标)量纲的影响。
在使用目标渐进法进行数据标准化处理时,将每项指标转换为0~100间的数值。其中,0表示为观察到的最低数值,100表示为环境绩效目标。指标分为正向和负向两类,正向指标的数值越大越好,负向指标反之。
3评估结果分析
各区2010~2014年绩效指数如图1所示。总体来看,生态文明建设总绩效指数呈现一定的地域性,常州市区总绩效指数要远远高于金坛与溧阳地区,普遍在50以上,而溧阳市总绩效指数最低不到30。
从历年变化趋势来看,常州市区与金坛区总绩效指数不断上升,其中金坛区上升幅度较大,与2010年相比2014年总绩效指数上升了60%。而溧阳市绩效指数大体呈现下降趋势,仅2014年有回升现象达到22.98,但仍低于2010年的总绩效指数。
从一级指标剖析来看(图2),各地区在生态文明建设的不同领域发展存在一定差异,这也能从侧面反应出各地区科技发展水平的高低不同。
生态环境方面建设成效较为显著,在总绩效指数中占据大部分甚至超过50%,并呈现逐年增长的趋势。其二级指标显示,常州市三个地区SO2、NOx、COD排放强度逐年下降,其中COD排放强度5年来均低于目标值。“十二五”期间,常州市不遗余力地在推进污染物的减排工作,尤其在技术层面进行了提升,从而导致污染物排放强度不断降低。
常州市区与金坛区在能源利用领域也投入不少科技力量,其绩效指数仅次于生态环境建设领域。“十二五”期间,企业技术改造和工艺革新力度不断加大,与2010年相比,常州市区与金坛区单位GDP能耗分别下降了20%、30%左右。而溧阳市现状产业结构以重化工业为主,2015年其重工业产值占工业总产值的84%,偏重的能源结构导致2010~2014年溧阳市单位GDP能耗则是常州市区、金坛区的2~3倍,这成为溧阳地区生态文明发展的短板及阻碍,需要尽快进行完善。
从绿色产业发展领域来看,3个区域绩效指嫡急瘸氏种鹉晟仙趋势。尤其是溧阳地区,近几年该领域的绩效指数有超于常州市区与金坛区,并在总绩效指数中的占比较大。近年来,常州市在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及R&D方向投入大量资金,政府及企业更加重视产业、技术创新发展。“十二五”期间,常州市全面推进苏南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的建设,全社会研发投入占比超过2.8%。此外,江苏省智能装备产业技术创新中心也将落户常州科教城,为常州市生态文明建设提供技术支撑。
环境管理领域绩效指数最低,并且各地区都没有明显改善趋势。2010~2014年,常州全市环保投资额呈现下降趋势,尤其是环保能力建设资金投入不够,2014年三个地区环保投资占GDP比重都不到1%。此外,政府、企业环境信息公开度不够,这也与环境监测技术、监测手段有很大关系。
4讨论
4.1基于科技创新的常州市生态文明建设主要问题
(1)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相关技术薄弱、落后及专业人才缺乏的制约。
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是城市生态文明建设的动力。高新技术产业的创新型、集成性和产业关联性,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常州市能否顺利实现产业转型升级。虽然常州市在不断鼓励科技创新,但目前产业发展技术整体水平还比较低,仍以中低端为主,自主创新能力不强。此外缺乏人才支撑也是制约因素之一,环保领域的专业技术人才太少远跟不上生态文明建设的需要。
(2)生态环境质量仍存在提升空间。
常州市生态环境质量改善的基础还需稳固,污染物排放强度仍需进一步下降。从上述对污染物排放强度分析来看,SO2与COD削减成效较好,其中COD排放强度已达到相应目标,并仍有进一步下降趋势,而NOx仍与目标存在一定差距。这与政策刺激息息相关,“十一五”规划较早地提出SO2和COD两项约束性减排指标,而氮氧化物在“十二五”规划中才成为约束性减排指标,导致NOx减排滞后于SO2和COD。
(3)以煤炭为主的能源结构的制约。
从前述数据分析可知,以重化工业为特征的a业结构导致溧阳市单位GDP能耗较高,新能源消耗量占比也不乐观,造成了低碳产业比重低的现实,这是不容忽视的一个客观问题;而常州市区与金坛地区能源利用情况虽优于溧阳市,但仍与目标存在一定差距。
(4)环境管理能力仍旧薄弱。
环境监管技术是衡量一个地区环境监管能力强弱的重要指标。从环境管理数据分析结果来看,环保投资虽持续加大,但占GDP比重却没有随之升高,而出现下降趋势。资金的缺乏导致了近几年常州市环境管理能力提升仍较缓慢,有些技术问题仍难以突破。
4.2基于科技创新的常州市生态文明建设模式
常州市基于科技创新的生态文明建设模式是在城市化和工业化进程中的一种全新探索,需要依据常州市各地区的经济基础、地域特色来选择探索适宜的建设模式。常州市各地区基于科技创新的生态文明建设模式可以采取扬长补短的方式进行构建,在上述数据分析的基础上结合各地积累的科研条件、技术储备、政策发展策略来选择不同的侧重点领域,通过弥补短板来提高建设效率,形成有地域特色的基于科技创新的生态文明建设模式。
常州市基于科技创新的生态文明建设模式如图3所示。
4.3基于科技创新的常州市生态文明建设发展建议
(1)产业发展创新。
培育发展战略新兴产业。常州市应顺应市场需求,结合现有产业基础,培育新的经济增长极。鼓励发展以智能制造装备为主的高端装备制造产业、以碳材料为引领的新材料产业、以太阳能利用为代表的新能源产业、生物技术和新医药产业、新一代信息技术和软件产业、智能电网产业,节能环保产业等,注重开发、利用新工艺、新材料、新能源、新技术,最终形成高端化、高智化、高新化的产业体系。
(2)污染整治技术创新。
改善末端治理技术,提高污染物去除效率。从现状来看,常州市氮氧化物排放强度较高,在未来几年氮氧化物应为重点减排对象。根据《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相关要求,除循环流化床锅炉以外的燃煤机组均应安装脱硝设施,新型干法水泥窑要实施低氮燃烧技术改造并安装脱硝设施。
(3)环境监管创新。
完善污染源监测监控系统。基于物联网、云技术、3S(GIS、GPS、RS)空间技术、大数据技术以及移动互联网技术等最新科技,实现对常州市生态环境监控管理水平的技术支持,以此提高生态环境保护管理工作效率。
促进减排设施运行效率的提高。通过不断完善的污染监测手段实现污染物的在线实时监测,通过搭建应急环境监测方法标准体系,完善企业超标指数报警联动制,实现对企业突发性污染事件的应急监测。
参考文献:
[1]
盛学良, 任炳相, 明. 环境保护科技进步贡献率的测算方法及预测研究[J]. 环境污染与防治, 2003, 25(6): 365~366, 369~369.
[2]Grossman G M, Krueger A B. Economic growth and the environment[J]. 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 1995, 110(2):353~377.
[3]Sawa T. Japan’s Experience in the Battle Against Air Pollution: Working towards Sustainable Development[M]. Tokyo:Pollution-Related Health Damage Compensation and Prevention Association, 1997.
关键词:团队建设,创新科技,创新团队
一、高绩效科技创新团队管理特征
在以往的研究中,高绩效科技团队的管理特征主要包括:清晰且有价值的目标、高效的领导、合作的价值理念、团队导向的激励系统。通过对国内72个高绩效科技团队360名科技人员的开放式问卷调查,发现科技创新团队的管理与培育具有类似的特征(见表1和表2)。
(一)科技创新团队的典型管理特征
从表1可见,科技创新团队主要管理特征包括:首先必须要拥有一个合适的学术带头人,这对于团队工作的顺利开展和团队目标的实现是至关重要的。其次,作为一个创新组织,拥有规范的创新机制和良好的创新文化对于团队的创新行为和创新成败将产生非常重要的影响。第三,优秀的科技创新团队还必定拥有一个团队成员共同认可的目标,这对为团队成员提供前进的动力,及时对团队及其成员实施有效的评价都具有重要的意义。最后,良好的沟通机制、科学的激励和评价考核体系等因素对科技创新团队的成长也将产生非常重要的影响。
表1科技创新团队的典型管理特征开放式问卷调查结果
表2科技创新团队成员的典型特征的开放式问卷调查结果
(二)科技创新团队成员的典型特征
从表2可见,科技创新团队成员的主要特征包括:首先是“强烈的探索欲望”和“执着坚持”是最重要的性格特征。从事科学研究特别是基础研究,是一项漫长而枯燥的工作,需要科研人员具备积极探索的态度和坚持不懈的精神。其次,在行为特征方面,出现频次最高的是“善于与人合作”。在大科学时代,与他人进行合作是必不可少的研究方式,不管是现在还是将来,善于合作都是科技创新团队成员必须具备的最重要的特质之一。此外,“敏锐的洞察力和想象力”与“创新性思维”是科技创新人才最重要的两个能力特征。
二、培育科技创新团队的原则
培育科技创新团队的原则大体可以分为宏观和微观两个层次,前者涉及到社会宏观系统对科技创新团队的影响,后者则涉及科技创新团队内部管理机制。
(一)宏观层面的培育原则
1.营造环境、激发潜能的原则。良好的创新环境,可以使科技创新团队快速成长,创新潜能得以最大可能的被激发。科技创新环境是科技创新团队借以在其中进行科技创新活动的各种条件的总和,其中政策环境、法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优化尤其重要,政策环境是导向;法制环境是保障;而社会环境对于科技创新团队的组建,又具有重要的激励作用。这几方面的相互影响、相互渗透,构成了影响科技创新团队培育的外在因素和成长环境。
2.因势利导、逐步培育的原则。一方面需要在发现有前景、有希望的科技创新团队雏形时,对其跟踪关注,因势利导,逐步培育,并在信息、资金、政策等方面给予及时的扶持和帮助,不断提高其科技创新能力。另一方面也应该认识到科技创新团队成熟度的差别,尊重科技创新团队的成长规律,不能急于求成,也不能放任不管。只有这样,才能使科技创新团队的建设健康而有序地进行,扬长避短,克服不利因素,取得突破性进展。
(二)微观层面的培育原则
1.智力整合,知识共享的原则。科技创新团队的绩效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团队成员智力整合,知识共享的程度。充分的智力整合,应该使团队成员配合默契,相互激励,使创造性得到超常发挥。充分的知识共享,应该使团队成员能及时交流各自的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使个人知识与集体智慧有机地结合起来。
2.合理评价、适度激励的原则。科技创新团队的评价和激励机制有很多种,但是无论采用哪种方式,协调好对团队产出和个人产出的关注程度,强调竞争与合作的均衡都是至关重要的。应认真了解每个团队成员的个人才能与专长,使每个人都能从事自己所感兴趣的工作,并能在工作中充分展现自我才能;同时,重视以团队为整体的奖励,强调团队整体上的学术声誉和社会影响,使团队成员产生团队的责任心、自豪感、向心力和依附感。当然,物质激励和精神激励,内部激励和外部激励之间适当的平衡也是非常必要的。
三、科技创新团队的培育思路
科技创新团队运作效率的潜在水平及创新能力的提升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科技创新团队设计及培育思路。其中科技创新团队的目标、学术带头人以及团队的梯队结构等因素是最常见的影响因素(见表3)。
本着营造环境与激发潜能、因势利导与逐步培育、智力整合与知识共享、合理评价与适度激励等原则,积极培育高效的科技创新团队。宏观层面,政府应该根据国家科技发展战略和市场需要,一要出台相关政策和管理办法,强化长期性科技创新团队建设和评估;二要整合各方资源,加大对绩优科技创新团队投入;三要通过联合科技攻关尝试跨部门、跨学科科技创新团队建设。微观层面,结合我国科技创新团队建设现状,尊重科技创新团队的特征、内部运行规律,从以下几方面推动科技创新团队建设。
表3“如何提高团队的创新能力”的开放式问卷调查结果
(一)明确科技创新团队的目标
提出一个清晰的、有吸引力的奋斗方向是关乎一个团队组建和成长的关键。科技创新团队的目标可以是经过多年研究形成的,具有显著的优势。也可以围绕重大目标,结合原有优势开拓出的新方向,无论怎样,团队成员都应该人人对其承诺和负责。科技创新团队的目标必须现实而合理、明确而可量化、富于意义并具有挑战性。科技创新团队核心的研究方向必须相对稳定,至少应该呈现出阶段的稳定性。同时,科技创新团队的目标也必须随着科学技术和社会经济的发展而进行适当调整。
(二)选拔与培养一流的学术带头人
成功的团队始于自信和有效的领导。在科技创新团队中,学术带头人是扮演团队领导角色的最佳人选之一。学术带头人的选择应主要关注拔尖的学术水平、高尚的人格魅力、良好的领导能力、活跃的学术交流能力。学术带头人的培养:一是做好早期跟踪考察,扩大可供选择的面,二是大胆放手使用,给予他们展现才华的机会。具体操作上:一要通过科技创新团队建设规划,确定培养方向,建立合理的人才梯队,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逐步培养出高水平的学科带头人;二要用发展的眼光,注意发现那些尚未出名,但是已露锋芒并形成有特色科研主攻方向,确有潜在学术才华和创新气质,有希望成长为新的学术带头人的年轻人。无论采用何种培养方式,文明、开放、自由、健康、和谐、民主的团队氛围和培养、鼓励与扶持新人的制度环境,通过对学术追求的价值肯定来表达群体发自内心的对知识和学术的尊崇,让精神的支撑与硬件的投入一同来为学术带头人的成长创造条件也是非常重要的。
学校为了组织学生参加全国或全省性的科技创新竞赛,往往采取搞突击的形式,在竞赛前几个月,由教务处、团委或相关二级学院牵头,临时组建学生参赛队伍,利用放假或课余时间,对学生进行集中训练,以短时间的突击来完成任务,追求“短、平、快”的效果。学生经过方案设计、前期准备、零件制作、部件组装、作品调试、后期改进等一系列研制过程,需要付出大量智力、心力和体力,在短时间内要研制出高质量、高水平的科技创新作品,谈何容易,因此,学生通常赛前连续加班,甚至通宵达旦赶时间、赶进度,弄得疲惫不堪。赛事过后刀枪入库,偃旗休兵,再也无人问津,忽视了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需要有一个长期的、循序渐进的积累的过程。
功利性学生通过科技创新活动,在知识运用于实践的同时,也是一个发明和创造的过程,从而锻炼和提高自身的科技创新能力。但由于受到就业的压力和社会上错误观念的影响,存在着一种急功近利的思想。有些学生希望通过参加全国或省级比赛,能够收到“一次得奖,终身受益”的效果,总想在短期内就能取得大赛的奖项和荣誉,从而作为毕业后就业的资本和筹码,以此博得用人单位的好感和青睐,找到一份称心如意的工作。为了急于取得好成绩,有些学生甚至走“捷径”,抄袭他人设计方案,仿制他人创新作品的不良现象时有发生。因此学生之间各自设防,相互保密,缺乏合作与交流,严重偏离了学校开展科技创新活动是为了锻炼、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实践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目的与方向。
科技创新活动的改革举措
实践是创新之源,素质教育的重点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而学生科技创新活动是素质教育的重要载体。领导、教师和学生,都要高度重视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才能更好地实现培养大学生科技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这一高等教育的重要目标[3]。大学生科技创新工作要有新突破、新亮点、新成效,必须解放思想,更新理念,开拓创新,重点做好科技创新团队建设、指导教师队伍建设、科技创新基地建设等工作。
1科技创新团队建设
要增进大学生科技创新的活力,促进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健康、有序地开展。学校通过加强大学生科技社团建设,充分利用高校科技创新软硬件环境氛围的影响作用,吸引广大学生加入科技社团[4]。要做到发挥学生科技创新骨干分子的作用与重视学生参与科技创新活动的群众性相结合,组建以提高学生科技创新意识和实践应用能力为培养目标的学生科技创新协会。入会者必须遵守《学生科技创新协会章程》,提交入会申请书,并填写“会员登记表”,申请者在通过面试后,经批准即成为协会会员。学生科技创新协会是在校团委的指导下,依托工程训练中心科技创新基地的学术性学生社团组织。协会紧密契合各类面向在校大学生开展的科技创新竞赛开展各项组织、管理和训练工作。学生科技创新协会开展的各项活动,可以丰富大学生的实践经验,有助于培养他们的个性和特长,提高创新能力[5]。其主要内容有:(1)以提高广大学生的科技意识、营造良好的校园科技氛围为基础,广泛开展学术专题讲座[6]。引入不同的学术思想,开阔学生视野,拓宽学生的知识面。(2)举办学生科技创新作品推广和演示,激发学生对科技创新活动的兴趣,提高影响力,扩大参与面。(3)举办学生科技创新文化节,以科技竞赛、科技交流、科技展示、科技实践为主要形式,融专业性、知识性、创造性、趣味性为一体[7],营造崇尚科学、勇于创新的校园科技文化氛围。(4)编制科技创新方案,制定科技创新计划,实施科技创新项目,协办全校性的电子设计竞赛、机器人竞赛、工程训练竞赛等学科竞赛。(5)协助做好各类科技创新竞赛的宣传、组织与协调工作,建立会员信息数据库,对会员成长的轨迹进行追踪和记录,并形成档案。(6)挖掘和培养一批素质高、能力强,在科技创新方面具有潜力和才能的学生,将他们优先推荐到竞赛训练班,参加国家级或省级竞赛的赛前集训,使优秀的科技创新人才脱颖而出。学生科技创新协会通过涵盖课程教学、讲座互动、项目设计、应用实践、学科竞赛等一系列活动环节,建立起深厚的、广泛的群众基础,吸引更多的学生参与到科技创新活动中来,扩大受益面,使学生科技创新协会成为高校科技创新活动的一支生力军。
2指导教师队伍建设
学生的科技创新项目,离不开教师的精心指导。学生课外科技创新虽属第二课堂,却与第一课堂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明确并稳定一批具有较高科研学术水平与工作热情的专业技术指导教师至关重要[8]。对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指导,仅仅依靠个别教师的孤军作战显然不行,需要充分发挥教师队伍集体的聪明才智,铸造团队精神。完善大学生科技创新机制,建立一支高水平的指导教师队伍,为科技创新活动提供智力支持[9]。首先,在工程训练中心内部,培养和选拔一批业务能力精、创新意识强、技术经验丰富、具有敬业精神和良好职业道德的教师,建立学生科技创新项目指导组,学生科技创新的每一个项目由指定教师具体负责,承担学生科技创新作品的日常指导工作;其次,根据学科竞赛的需要,在全校范围内,招聘一些学术水平高、科研能力强,专业知识丰富、热衷于科技创新和具有良好师德师风的教师,组建一支数量充足、结构优化、素质优良、专兼职相结合的学生科技创新指导教师团队,切实加强对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指导工作,指导教师按项目核定教学工作当量,并进行业绩考核;再次,教师要不断更新知识结构,具有获取新知识的敏感性和求知欲,大胆地吸收新知识、新概念、新技术[10]。指导教师团队定期开展学术研究活动。不同学科背景的教师相聚一起,碰撞出智慧的火花,引领科技创新活动不断攀登新的高度。需要技术攻关时,发挥团队优势,凝聚团队力量,集聚团队智慧,共同破解难题,形成合力共克难关,力争在各类学生科技创新竞赛中有新的突破,取得好成绩。
3科技创新基地建设
21世纪是一个创新的世纪,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与创新能力,最好是将学生放在充满创新的环境中去实践[11]。因此,具有一个布局合理、氛围浓厚、设施完备、环境适宜的科技创新基地是确保学生科技创新活动顺利进行必备的基础条件,应切实加强硬件、环境、制度等方面的建设。
3.1硬件建设
进一步加大对学生科技创新活动基地的建设和投入力度,整合原有的科技活动资源,完善学生科技创新训练平台。按照“必需、适用、便利”的原则,在机械创新训练室配备小型的车床、铣床、钻床等加工设备,配置工作台及常用的工具、刀具、夹具和量具。电子创新训练室配备计算机、电路板制版系统和各类电子实验装置以及示波器、万用表等常用的电子测量仪器。
3.2环境建设
根据安全的有关要求,在各训练(实验)室墙上布置“安全操作规程”、“紧急疏散图”等安全标志和宣传展板,配置必备的消防器材和通风降温设施,摆放一些绿色环保植物,室内保持采光充分、整洁美观,营造一个和谐、开放、互动的良好环境。不同专业、不同年级、不同个性的学生在这里交流知识,切磋技术,以团队合作的方式参与科技创新项目开发与研制,使其真正成为学生课外科技创新活动的第二课堂。
3.3制度建设
为加强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规范化、科学化管理,工程训练中心制定了“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培养方案”、“学生科技创新组织与实施办法”、“学生科技创新项目经费申请与管理办法”、“学生科技创新活动基地管理办法”、“学生科技创新优秀作品(项目)奖励办法”等一系列规章制度。各训练室、实验室实行全天候开放,学生提交“科技创新活动申请表”经工程训练中心批准后,可随时进入相应的训练(实验)室开展课外科技创新活动。学生科技创新项目完成后,应提交结题报告、经费使用报告等,工程训练中心组织专家组对作品进行验收,并签署验收结论,验收评定等级为及格以上的项目,可计学生科技创新学分,优良项目可参加年度课外科技项目评奖。
结束语
【关键词】科技创新;能力测评
科学技术正在改变着21世纪国际竞争的性质,知识生产、科学技术的拥有已经成为决定生产力发展和综合竞争力提高的最关键因素。对本地区科技创新能力作出准确的评价,得到更深入彻底的了解,有利于本地区提出和实行更有效、更有针对性的方案和措施,更好的发展本地区的科技和经济,在经济全球化的浪潮中破浪前进。
一、科技创新能力测评
客观评价江苏科技创新软环境的现状,需要建立一套科学、合理、可操作的科技创新环境评价指标体系。通过归纳和整理,本文将不同的相关因素归纳为以下四个主要指标:R&D相当GDP比重,每百万人口中从事R&D的人数,每百万人口中专利授权数和高技术产品出口占制成品出口的比重,并按这些指标从《江苏统计年鉴》上获取关于科技投入和科技产出方面的数据,以保证数据的准确性和适用性。对数据指标的分析主要是通过SPSS软件,对科技创新能力构成要素的指标进行主成分分析。具体过程如下:首先将以上数据进行标准化:记原始数据为X=(Xij)nxp其中Xij为i地区第j变量的原始数据。记(X’ij)n×p为标准化的数据表;X’ij=(Xij-_Xij)/σj;(i=1,2,…,
L,…,n;j=1,2,…,L,…,p)。其次根据科技创新能力中科技投入产出的4个指标标准化数据,建立变量的相关系数阵R=(ri j)
p×p,不妨设R=X′X。得到相关系数矩阵,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求出输出变量的特征值、方差百分比和累计方差百分比。从计算的结果来看,在输出的数据中有2个较大的特征值,它们的累计方差百分比(累计信息贡献率)达到94.994,因此原来4个变量反映的信息可有两个主成分反映,说明提取两个主成分便可以了。根据输出的两个主成分的因子成分矩阵可以看出,主成分1可以说是由变量X1、变量X2、变量X3和变量X4确定,对变量X1、变量X2、变量X3、变量X4的解释程度分别达到85.5%、95.8%、80.1%和91.1%;主成分2主要由变量X1和变量X3确定,对变量X1和变量X3的解释程度分别为50%和
54.6%。根据因子成分矩阵,从而有:F1=0.855X1+0.958X2
+0.801X3+0.911X4,F2=-0.5X1-0.255X2+0.546X3+0.258X4。最后,根据以上公式,可以得到江苏各地区科技创新能力表。从排名结果来看,一个地区的科技创新能力排名基本与经济发展水平相一致。
二、对提高江苏科技创新能力水平的思考及对策建议
(1)进一步加快科技创新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建设知识产权公共服务平台,提供专利文献检索、企业知识产权战略制定、知识产权人才培训、专利成果转化和法律咨询服务,加快知识产权中介机构建设,形成高速、完备的知识产权公共服务体系。(2)进一步加强科技创新人才队伍建设。制定完善鼓励各类人才创新创业的优惠政策措施,加大奖励力度,促进创新要素加速集聚;完善技术要素参与分配的具体办法,引导企业进一步提高科技人才待遇,建立收入分配激励机制;着力营造良好的城市人居环境,增强地域吸引力,增强人才对城市的归属感、认同感、自豪感。(3)促进区域之间科技创新全面发展。重视苏北地区的科技创新工作,加大科技创新的宣传力度,提升科技创新意识,大力发展创新文化,营造良好的创新氛围。要加快构筑多元化科技投人体系,提升地区科技投入总量,还需要加大政府科技投入,以带动引导全社会资源共同参与。
参 考 文 献